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测试卷(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测试卷(无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26 10:54: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测试卷
题号 一 二 三 总分
得分
一、积累与运用。(45分)
1.根据拼音写同音字。(6分)
shēn  (呻)吟 (伸)手    lín  (邻)居 (淋)雨
xī 休(息) (熄)灭 zāo (糟)糕 (遭)遇
fèi (废)话 浪(费) tǎng 流(淌) (躺)着
2.选择题。(1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相同的一组是(B)
A.转折 折回 折腾 百折不挠  B.勉强 强迫 强求 强词夺理
C.沉没 淹没 吞没 没完没了  D.几乎 茶几 几个 所剩无几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组是(B)
A.鱼夫 轰鸣 抱怨 优虑  B.沉思 风暴 倾听 汹涌
C.党员 照顾 敲门 泡哮  D.惊谎 皱纹 揪出 沙哑
(3)下列句子中的“当”字和“势不可当”中的“当”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D)
A.他做事一向敢作敢当。  B.两支球队实力旗鼓相当。
C.最终的结果理当如此。  D.人民军队锐不可当。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运用正确的一项是(B)
A.“我?”桑娜脸色发白,说:“我嘛……缝缝补补……风吼得这么凶,真叫人害怕。我可替你担心呢!”
B.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始终不见丈夫回来。
C.蓝天无语,却显露出高远。大地无语,却展示出广博。
D.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咔嚓声。
(5)下列选项中说法有误的一项是(D)
A.《童年》是苏联作家高尔基的小说,主人公是阿廖沙。
B.《小英雄雨来》描写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故事。
C.《爱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日记体小说,原名《心》。
D.列夫·托尔斯泰是法国文学家、思想家,他的作品深受世界人民的喜爱。
3.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并选词填空。(8分)
忐忑不(安)    指(手)画脚    心惊肉(跳)
魁(梧)黧黑    一动不(动)    不(假)思索
在这些词语中,描写人物外貌的词语是(魁梧黧黑),我还可以写一个:(虎背熊腰)。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词语是(忐忑不安)、(心惊肉跳),我还能写一个:(心神不宁)。
4.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9分)
(1)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这句话是环境描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洪水的凶猛。(3分)
(2)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前面一句是神态描写,后面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这两句话写出了老汉的冷静和威严。(3分)
(3)桑娜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家后,内心非常紧张不安。请试着写一写你忐忑不安或犹豫不决时的内心活动。(3分)
我慌慌张张向家里跑去。一路上,爸爸黑边眼镜后面那双严厉的眼睛,不时在我眼前闪现。我忐忑不安,匆匆地一路小跑,心里不住地埋怨自己:前几天爸爸刚说过,放学后要直接回家,不要到别处去玩。我怎么这样不长记性呢……这回爸爸一定会特别生气,说不定还要揍我呢。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8分)
(1)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2)《桥》记叙了一位老共产党员面对洪水,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歌颂了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高尚品格。
(3)《穷人》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下的社会现实,赞颂了桑娜一家富有同情心、热心助人的美德。
(4)《在柏林》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伤害以及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和渴望和平的愿望。
6.下面是《三国演义》中的两个情节,各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特点?请对号入座。(4分)
A.胸无大志,昏庸无能 B.浑身是胆,智勇双全 C.聪明机智,神机妙算
(1)关羽“单刀赴会”:关公推醉,右手提刀,左手挽住鲁肃手,亲热之中又带有几分杀气:“今天饮酒,我已经醉了,莫要再提荆州之事,担心我这刀伤了故旧之情。改日我再请到荆州赴会,再作商议。”鲁肃被他一提,挣脱不得,早已吓得魂不附体,暗藏的刀斧手也只好望洋兴叹。(B)
(2)刘禅“乐不思蜀”:司马昭宴请刘禅,故意安排蜀国的节目,在旁的人都为刘禅的亡国感到悲伤,而刘禅却欢乐嬉笑,无动于衷。有一天,司马昭问他:“是否会思念蜀地?”刘禅回答:“这里很快乐,不思念蜀国。”(A)
二、阅读与理解。(21分)
(一)穷人(节选)(7分)
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但桑娜坐着一动不动。
1.在对待邻居的两个孩子的问题上,渔夫和妻子桑娜的态度可以用成语(B)来形容。(2分)
A.不由自主   B.不谋而合   C.不言而喻
2.从渔夫的话中的几个感叹号,可以看出渔夫担忧、急切的心情。(1分)
3.渔夫让桑娜去把孩子抱过来,桑娜为什么坐着一动不动?(2分)
因为桑娜已经把孩子抱过来了。
4.从“我们总能熬过去的”中的“熬”字,我们可以体会到渔夫宁愿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2分)
(二)烧炭工和绅士(14分)
①诺比斯的父亲是当地有钱的绅士,因此诺比斯便趾高气扬,目中无人。他父亲身材魁梧,蓄着浓密的黑胡子,表情十分严肃,几乎每天送儿子上学,接儿子放学。昨天上午,诺比斯跟班里最小的一个孩子——烧炭工的儿子倍梯吵架。诺比斯自知理亏,无法辩解,就冲着倍梯气急败坏地说:“你父亲是个乞丐!”倍梯委屈得要命,顿时面红耳赤,默不作声,热泪夺眶而出,回到家里,便把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诉了父亲。
②午饭过后,全身黑糊糊、个子矮小的烧炭工领着孩子来到学校,向老师抱怨。大家都不吱声,只是静悄悄地、全神贯注地听着。跟往常一样,诺比斯的父亲正在门口给儿子脱外衣,他听到有人叫自己的名字,便走进教室,问是怎么回事。
③“是这位先生在抱怨您儿子。您儿子对他儿子说:‘你父亲是个乞丐!’”老师回答。
④诺比斯的父亲听后,皱皱眉头,羞愧得有点儿脸红,于是询问儿子:“你说那句话了吗?”诺比斯站在教室中间,当着倍梯的面,低着头不言不语。父亲紧紧抓着儿子的胳臂,把他拉到倍梯的面前说:“快道声对不起。”
⑤烧炭工以和事佬的口吻连声说:“算了吧,算了吧。”
⑥可绅士不理睬他,依然谆谆劝导儿子说:“照我的话这样说:‘我说了愚昧无知的话,侮辱了你的父亲,请你原谅。如果我的父亲能紧握你父亲的手,那将是非常荣幸的!’”
⑦烧炭工做了个果断的手势,好像在说:“我不愿意。”绅士没有理会,逼儿子照他说的办。他的儿子头也不抬,轻声细气而断断续续地说:“我说了——愚昧无知的话,侮辱了——你的——父亲,请——你原谅。如果我父亲——能紧握你——父亲的手,那——那将是非常——荣幸的!”
⑧绅士向烧炭工伸过手,烧炭工用力紧握着。然后,烧炭工推了儿子一把,儿子心领神会,扑到诺比斯怀里,两人紧紧拥抱。
⑨“老师,请您帮个忙,让他俩坐在一起好吗?”绅士问老师。于是,老师把倍梯安排到诺比斯旁边坐下。待他俩坐好后,诺比斯的父亲打了个招呼告辞了。
⑩烧炭工若有所思地站了片刻,全神贯注地凝视着靠近坐好的两个孩子,然后,来到课桌前,带着爱怜和歉意的表情端详着诺比斯,仿佛想说些什么,可什么也没说出来。他伸手想慈爱地跟他亲热一下,似乎又没有这个胆量,只是用他那粗大的手指轻轻地碰了一下诺比斯的额头。他走到教室门口,回头瞥了诺比斯一眼,才迈着慢慢的步子走开了。
“孩子们,你们要牢牢记住今天看到的事情。”老师语重心长地说,“这是本学年最精彩的一课了!”
1.“趾高气扬”在文中的意思是诺比斯因为家境好而骄傲,看不起别人。(2分)
2.“诺比斯的父亲听后,皱皱眉头,羞愧得有点儿脸红”这是对诺比斯父亲的神态描写,他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自己孩子做了侮辱别人的事,他深感愧疚。(3分)
3.从短文中可以看出诺比斯的父亲是个怎样的人?(AB)(多选)(2分)
A.对孩子严于教育,要求孩子有错必改。
B.没有贫贱观念,平等待人。
C.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不尊重孩子。
D.看不起烧炭工和他儿子。
4.第⑩段写到烧炭工“仿佛想说些什么”。请揣摩烧炭工当时的心理活动,用第一人称表述出来。(2分)
孩子,你是个知错就改的好孩子,你以后一定会成为一个跟你爸爸一样高尚的人。
5.结合短文内容,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2分)
(1)从加点词“用力”可以看出烧炭工为绅士的平等待人、教子有方而感动。(√)
(2)烧炭工若有所思地站了片刻,凝视着靠近坐好的两个孩子,是因为他担心两个孩子再次吵架。( × )
6.读画“——”的句子,为什么说这是“最精彩的一课”?说说你的理解。(3分)
诺比斯的爸爸用最合适的方法解决了两个孩子之间的矛盾,并以自己的孩子为大家树立了良好的榜样——知错就改,这对孩子们产生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表达与习作。(34分)
1.如果让你说服校长在学校举行一次义卖活动,你准备怎么说?注意先说想法,再把具体的理由讲清楚。(4分)
校长,您好!可以和您商量一件事情吗?我们可以在学校举行一次义卖活动吗?义卖所得款项可以用来帮助家境困难、学习勤奋的同学;义卖活动可以在课余时间来举办,这样就不会耽误学习;通过义卖可以处理掉自己的旧玩具、书本等;义卖活动可以提高我们的社交能力。希望您能够支持我们,谢谢!
2.习作。(30分)
正是一年中最好的季节,林荫道两旁的桂花绽开了淡黄的笑脸,来往的人们都浸在桂花香里。六(1)班的王明背着书包,迎着朝阳,走在上学的路上。忽然……
根据以上的情境提示,展开合理的想象,续写故事,要求把事情经过写具体,5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