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安县第一高级中学2022级高一年级上学期10月份考试语文答案
1.A(B“黄河文化传承了中华文明的精粹”错,材料一是说“中华文明传承了黄河文化的精粹”。C“至元代达到最大化”于文无据。D“并在远古时代借助文字记载以神话传说的形式流传下来”错,材料二是说“在缺少文字记载传承的远古……”)
2.D(“与尼罗河流域和两河流域的精耕农业不同的生产模式”错,材料二是说“把中原大地的农业变成了不同于尼罗河流域和两河流域的精耕农业”)
3.D(由材料二“返本开新模式下的创新精神……,表现在文化传统上,即‘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可知,“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属于文化传统而非民族精神)
4.①材料一主要从黄河文化和中华文明的关系的角度,论述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2分)②材料二从黄河文化的精神内蕴的角度,从六个方面论述黄河文化中孕育的民族精神。(2分)
5.①材料一采用了总分式的论证结构。(2分)②第1段总起,提出材料的中心论点: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2分)第2、3段分析论述,第2段论述了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第3段论述了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魂。(2分)
6.C【解析】A项,“阿福之前就对老太婆不好”的说法于文无据,且根据小说第二段,“看不起”只是老太婆的猜测,并非是实情。B项,“表现了她对信仰的执着”错,言过其实,老太婆的行为表现出的是好奇。D项,老太婆想找人“闲聊”,并非完全是因为无聊。另,“闲聊”亦错,老太婆是想把心中的事说出来。
7.C【解析】三件事的着墨较为平均,并没有主次之分。
8.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环境:在“天色黑了下来”,到处充满“柴的烟”“劣等的油烟”的贫民大众的弄里。②推动了情节发展:正是在这种油烟弥漫却又没有通气的地方的环境中,老太婆忍不住地咳嗽起来,引起了两人的注意。③有助于塑造人物:衬托出老太婆偷听两人说话时的耐心与执着。(每点2分,共4分。答出其中两点且意思对即可。)
9.①小说多处设置了悬念,如没有说明老太婆到底听到了些什么,没有正面叙述恒丰里吃饭的事情,没有具体指明“他们”是谁,红布黑花到底要送给谁等。
②这些悬念一方面是受限于当时的社会环境,无法明说;另一方面也自然使小说充满了神秘色彩,步步设悬,引发了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每点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10.D
11.D “位高权重”的实职,错误,应该是“德高望重”的虚衔。
12.B “太子就让他当着自己的面把鼓弄坏”错误。原文是“太子出其鼓,对玄素毁之”,是太子自己把鼓弄坏的。
13.(1)朝廷选拔优秀贤能的人来辅助殿下,如今您动辄数月不见宫中臣属,这将如何使他们对殿下有益处呢?
(2)当今群臣中,忠心耿直的没有人能超过魏征,我派他做太子的师傅,以此来杜绝天下人的猜疑。
14.任命魏征为太子太傅;亲口说出绝对不会让庶子代替嫡子,成为太子。
参考译文:
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太宗李世民即位为皇帝。冬十月癸亥(初八日),立皇子中山王李承乾为太子,这年太子八岁。唐太宗贞观七年。太宗对左庶子于志宁说:“朕十八岁时还在民间,百姓的疾苦和情感,没有不知道的。等到居于皇帝之位,处理日常事务,仍有差错失误。何况太子生长在深宫,百姓的艰难困苦,听不到也看不见,能不骄傲放纵吗?你们一定要尽力谏诤于他。”太子喜欢嬉闹玩耍,于志宁多次直言劝谏,太宗听说后赞扬他,赐给他黄金一斤,布帛五百匹。唐太宗贞观十四年。太宗听说右庶子张玄素在东宫多次劝谏太子,就提拔他做了银青光禄大夫,兼管左庶子的事情。太子曾在宫中击鼓,张玄素叩门恳切地劝阻他,太子拿出他的鼓,当着张玄素的面把鼓毁坏了。太子很长时间不出来接见东宫的官属,张玄素劝谏说:“朝廷选拔优秀贤能的人来辅助殿下,如今您动辄数月不见宫中臣属,这将如何使他们对殿下有益处呢?”太子不听劝谏。唐太宗贞观十六年春正月乙丑(初九日),魏王李泰献上《括地志》一书。李泰勤勉好学,广泛延请当时天下的俊才之士。唐太宗又让李泰迁到武德殿居住。魏征上疏,认为:“陛下宠爱魏王,常常想让他更加安全,就应当时时抑制他骄傲奢侈的习气,使他不处于嫌疑的位置。如今让他移居武德殿,这殿在东宫西边,海陵王当年曾居住在这里,当时的人就认为那样做不妥当,现在虽然时间不同事情也不一样了,但是也担心魏王的心思不会安稳。”太宗说:“差一点又造成失误。”即刻让李泰回到原来的府第居住。唐太宗贞观十六年秋八月丁酉(十四日),唐太宗说:“当今国家什么事最为急迫?”谏议大夫褚遂良说:“如今四方安定无事,只有确定太子、诸王名分最为紧要。”太宗说:“这话说对了。”当时魏王李泰受到太宗的宠爱,群臣每天都有怀疑的议论,太宗听说后十分厌恶,对身边的大臣说:“当今群臣中,忠心耿直的没有人能超过魏征,我派他做太子的师傅,以此来杜绝天下人的猜疑。”九月丁巳(初四日),任命魏征为太子太师。魏征有病稍有痊愈,就到朝堂上表推辞,太宗亲笔写了诏书,告谕魏征:“周幽王、晋献公,废嫡子而立庶子,造成国家危亡。汉高祖差一点废掉太子,幸赖商山四皓的辅翼才得以安稳。我现在信赖你派你去辅佐太子,也就是这个意思。我知道你有病在身,可以躺在床上辅佐太子。”魏征于是接受了诏书。唐太宗贞观十七年春正月丙寅(十五日),太宗对群臣说:“听说外面士大夫们传言太子有脚病,魏王李泰聪颖有悟性,常随从我游玩,突然就生出了猜测议论,一些别有企图的人,也有附会其说的。太子虽然脚有毛病,但并不妨碍行走。况且按照《礼记》,嫡长子死,应立嫡长孙。太子的儿子已经五岁了,我终究不会以庶子来代替嫡子,开启非分夺取皇位的先河。”
15. A “流露出诗人的失落之情”,应是表现诗人的欣悦之情。
16. 两诗都运用了对比手法,韩诗通过与“烟柳满皇都”的晚春之景对比,突出对早春之景的喜爱赞美之情;苏诗“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解析】本题“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根据“绝胜”可知这句用到了对比手法;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已无”“犹有”可知这句也用到了对比手法。
17①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②开荒南野际 守拙归园田
③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④.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18.D
19.C 画波浪线的语句有两处语病:结构混乱,“是由于……的结果”句式杂糅,可以改为“是由于……”或“是……的结果”; 成分残缺,“奔流湍急变得平静如镜”没有主语,应该在“湍急”后加上“的险滩”。
20.(1)构成:用人的性格“刚烈”来拟写神农溪水流湍急;用人的性格“温顺”来拟写神农溪流水平缓。
(2)效果:形象地描摹出神农溪穿行深山峡谷不同地貌时的流水状态,时而湍急、时而平缓;表达了作者对神农溪的喜爱、赞美之情;使表达更具生动性,能通过比拟引发读者丰富的想象。
21.B
22.形成独特的抗寒结构 水分不容易蒸发散失 不会因缺水而干枯
23.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由和氏璧和随侯珠引出了韩非子的两句话,意思是:美好的事物不需要其他事物装饰它,因为其他事物没有能力装饰它;或者是因为事物本身就很美,不需要其他事物装饰。再联系材料中的“内在和外在”,我们行文需要讨论的中心议题应该是“内在美和外在美的关系问题”。
要注重从内在美入手,可以分析外在美之于内在美的关系。要肯定内在美,有了内在美,无需过分在意外在美;或者外在美以内在美为根,没有内在美,外在再美也算不得美。总之,不能让议论有失偏颇,比如完全否定外在美,或者绝对肯定外在美等。
写作时可以从当前看重“颜值”的现象入手,分析外在美固然算美,但内在美才是人生应当追求的本质;然后以例证法和正反对比论证来论述,可以写袁隆平的“泥腿子”,写某些明星有颜值却不懂得尊重祖国的历史,从而论证内在美的重要性;最后可以结合青少年审美,论证新时代青年应当追求内外皆美,尤其是内在美,以儒家思想和传统文化修养身心,做个“美少年”。
立意:
1. 提升自我,展现美好。
2. 重要的是本质而不是装饰。
3. 不要过分关注外在,重要的是提升自我。
4. 做一个有内涵的人。文安县第一高级中学2022级高一年级上学期10月份考试语文试卷
2022.10.19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这是对黄河文化在中华文明产生和发展中的科学定位。顾名思义,所谓根,就是说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文化;所谓魂,就是说中华文明的基本内核、价值观念和黄河文化一脉相承。
黄河文化之所以是中华民族的根,是因为中华文明产生于黄河流域,并留下了宏伟的物质标志。农业是文明之母,黄河流域农业的起源奠定了农耕文明的基础。建筑凝结了黄河文化的精粹,是中华文明的物质标志。从夏朝都城依黄河及其支流建立并转移,到元朝定都北京,再到明清,黄河流域很多地方成为都城,留下的建筑成为文明的见证。
黄河文化之所以是中华民族的魂,是因为中华文明传承了黄河文化的精粹,并凝聚融合成大一统的国家。以黄河文化价值观为基础的政治制度和伦理道德,是我们民族和国家融合统一的灵魂。中国传统政治和伦理道德的理论基础是儒学,儒学是黄河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春秋时期孔子首创的一个学派。汉武帝为适应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治理的需要,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便由私学一跃而成为占据正统地位的官学。此后的历代王朝,均大力加以提倡,使之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与伦理道德的理论基础。经过漫长岁月的浸润,儒学渗透到中华民族生活的各个方面。秦汉至南北朝,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第一次高潮,使黄河文化在地域上大大扩展。这时,黄河文化的覆盖面已远不止黄河流域,而达到了两汉的疆域,其文化的影响力远及西域、日本与南海。从隋、唐至元末,中国境内又再次掀起一次民族大融合新高潮,使黄河文化的覆盖面进一步得到扩展。至清朝建立,黄河文化与周边的各种文化相融合,便进一步成长为中华民族文化。
(摘编自田学斌《黄河文化: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材料二:
自强不息的刚健有为精神是黄河文化的核心民族精神,也是黄河文化中的原始民族精神,这是与原始社会黄土高原恶劣的生存环境相伴相生的。黄土高原恶劣的自然环境使黄河流域先民们的创造力、开拓精神、不屈不挠的斗志被激发到了极致。于是在缺少文字记载传承的远古,这种精神以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夸父逐日、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等神话传说的形式流传在了中华民族成长的源头,成为中华民族精神中的原始民族精神。
崇德、向善、重义的人文主义精神源于黄河流域的祖宗崇拜和家庭伦理社会结构。西周初年统治者实行了以礼乐、德治为特点的宗法分封制,后又经春秋战国的进一步含蕴,以及“大一统”下儒家文化的“高高在上”,中华民族的主导民族精神得以确立。从此之后,以崇德、向善、重义为核心的人文主义精神开始覆盖并构筑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它一方面追求社会秩序的“天下大同”,另一方面又强调“天下大同”的践行者在个人,于是产生了独具社会伦理特征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逐级序进。这个联结个人和群体的逐级序进中产生了大量的人文主义精神,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患寡而患不均”等。
美美与共的和平理性精神来源于黄河流域艰苦的农耕生活。因艰苦求生,黄河流域的先民们养成了务实、勤劳和理性的性格。黄帝和炎帝涿鹿之战后的结盟,又使其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民族融凝方式:美美与共下的统而合或统而不合。费孝通曾把这种各安其位、联手发展的精神概括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家国一体的群体本位精神,是黄河流域以农耕为主的经济形态和黄土高原独特生态合力的产物。史前时代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先民是以血缘为纽带的部落联盟形式的宗主制政治,新石器时代晚期权力已越来越多地集中在宗主手中。黄土高原上以农耕为主的经济生态奠定了华夏民族依赖土地、追求稳定、务实和不喜迁徙的民族心理。黄河流域时而发生的灾害,单靠个人的力量无法抵御。于是为了保卫自己的劳动成果,出现了宗主带领民众集中权力推动大规模农事作业的举动,这种频繁出现的群体主义举措逐步养成了中国农耕经济社会的群体本位文化。
黄土高原恶劣的自然环境造就了黄河流域人民勤劳、勇敢、坚毅的守道精神。先民们向土而生,在勤劳的努力下,把中原大地的农业变成了不同于尼罗河流域和两河流域的精耕农业,含蕴了高度发达成熟的中华文明。
返本开新模式下的创新精神源于黄河流域的祖先崇拜和由此形成的寻根文化,表现在文化传统上,即“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因而中国文化史中多有注经之作。这种看似保守的文化传统孕育了中华民族独特的返本开新模式下的创新精神。因为“返本”是问题导向下的返本,追根溯源的过程就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创新过程。因而返本开新,即在时代精神的观照之下,对原典重新解读,接续鲜活的智慧,找到新的亮点,使之焕发出新的生命之光。
(摘编自陈会娟《黄河文化孕育的恢宏大气的民族精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黄河流域历代留下的建筑凝结了黄河文化的精粹,是中华文明的物质标志,成为中华文明产生于黄河流域的见证。
B.黄河文化传承了中华文明的精粹,以黄河文化价值观为基础的政治制度和伦理道德,是民族和国家融合统一的灵魂。
C.黄河文化的覆盖面随着历史上民族大融合两次高潮的到来而不断扩展,至元代达到最大化,成长为中华民族文化。
D.黄河文化中的原始民族精神在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中生成,并在远古时代借助文字记载以神话传说的形式流传下来。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儒学由私学跃为官学,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治理的需要,并逐步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与伦理道德的理论基础。
B.崇德、向善、重义的人文主义精神,既追求“天下大同”,又强调个人的践行,于是产生了个人到群体的逐级序进。
C.先争战后结盟的黄帝和炎帝,找到了美美与共的民族融凝方式,认为各安其位、联手发展是最适合民族发展的。
D.黄河流域的先民们具有勤劳、勇敢、坚毅的守道精神,创造了与尼罗河流域和两河流域的精耕农业不同的生产模式。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黄河文化所孕育的民族精神的一项是( )。(3分)
A.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B.和而不同,合作共赢
C.众志成城,家国情怀
D.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4.关于黄河文化,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述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4分)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6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消息
丁玲
“老太婆,厨房里去吧!”她的小儿子阿福爬完了吊梯从那门洞里钻了进来。跟在他后面爬进来的,又是那个穿灰短衫,胁里夹着一件卷着的长袍的人。
儿子没有望她,脱下蓝布褂,坐在床上,一边让那人坐。老太婆懂得又是那回事了。
自从有了这回事以来,儿子就变得高了一点儿似的,更不把娘看得起。在她的心上,悄悄罩上了一层被漠视的悲哀。她卷起那堆破布,望了望那人,便弯腰走出去了。可是她没有到厨房去,却在吊梯边爬进另外一个门洞,一间小到只能睡一个人的阁楼。老太婆听着他们已经开始,便屏住气用心听着,一点儿也不心躁,耐心地注意着前楼上。
天色黑了下来,家家都在弄夜饭,柴的烟,劣等的油烟,在每家飞腾,氤氲在几条弄里,慢慢向上升,飘去了。可是那小阁楼,却没有通气的地方,旧的烟塞在这里,新的烟还窜了来。
老太婆忍不住不断地呛了起来,“咳咳咳咳咳……”
“你娘病了吗?咳得这样狠!”
阿福便大声说:“老太婆!叫你下去!这样热,躲在那里做什么?”
她晓得他们在嫌她了,却偏不下去,用一块布抵着嘴,让眼泪鼻涕流满脸上。她要听他们说一些什么。
过了好一阵,那个人才走。阿福走到厨房找冷饭。老太婆便也从那黑洞里爬了出来。
“老太婆,你病了吗?”坐在后门口,抱着小狗子的媳妇,和正在装饭的阿福都同时问了。
“哪里?我满好的呀!”在她满脸的皱纹里,在她的声音里,充满了从心上漾出来的满足的高兴。
儿子和媳妇都上厂去,她一人又坐在原地方补短褂。一边补着,一边觉得有点儿不安,有一些话,总想找个人谈谈,而且总想做一点儿什么才好。可是找什么人呢?一个人很苦闷地又坐了半天,心里面总没有把这事放下。后来连自己也不觉得怎么就走到后弄的王婆婆家了。王婆婆正在用木盆洗衣服。她站了半天,同她说了几句闲话之后,便忍不住问了:
“你还记得之前到恒丰里去吃饭的事吗?”
“哪里会忘记,大伙儿烧,大伙儿吃,只要是穷人都有份,我说要长远那样就好了。”
“你知道那是什么人拿出钱来的吗?”老太婆故意认真问着。
“怎么不晓得?都说是一个姓刘的拿出来的,后来被赶跑了啦!”
“姓刘的,他哪里有钱?有钱的人肯做这种好事吗?那不晓得多给我们几个工钱还好些。这个钱是……”老太婆说到这里,便慎重地把声音放低了慢慢说了出来。
“哦!……”王婆婆惊诧起来了,“那这是个什么人呢?”
“不是一个人,是好些,说是有100万个人大家拼拢来的一笔大款子,特为我们汇来的。因为东洋人打上海,我们不替东洋人做工,饿饭,所以才说是烧饭大家吃啦!帮穷人的。”
“难怪!这样才讲得过,穷人帮穷人,我说呢,那姓刘的又不是傻子。老太婆你,从什么地方听来的?”
“从前也睡在鼓里的。可是我听见了啦,说是他们打了胜仗,在商量送东西……”
“这是应该的,他们既然帮我们,我们也得帮他们……”王婆婆自以为是地这样说。
于是两个老太婆就商量着买什么东西。只是都只能拿出几个铜板,买什么都不够,于是又愁倒了。后来还是王婆婆主意多,她说再邀几个老太婆就容易啦。
现在有了新鲜事做啦。三个老太婆去买布,两个老太婆去买线;红布放在怀里,像宝贝似的捧回来了。什么都安排好了,十几个老太婆围在一块,可是又有人说要钉花,她看过别人的,也是钉了花的。是的,既然东西是送人的,就总得合式,于是又拼了钱,派人再去买黑布。东西做成了,把东西卷好,大家又说到一些希望来了。说得忘了神,就像真的上海的世界变了一样:一天只做七个钟头工,加了工资,礼拜天还有戏看呢,坐包厢,不花钱……
隔天,儿子同那人又来了。老太婆听到他们的脚步声,心就跳起来,在补着衣服拿着针的手,也微微制止不住地抖着。她抬头去望那人,那人正望着她,非常和气的。她好像有了一些勇气似的,决然地从怀里把那包东西拿出来递过去,她说道:
“这是送他们的,请你转交去……”
“哪个?……”那人接过来东西。
“他们!你们常常讲的,我们晓得的……”
“哦……”那人有点儿明白了。
“14个老太婆拼拢来的,一点儿意思……”
纸包在那人手里打开来。他欢喜得笑了。阿福也惊奇地叫着:“老太婆!是你们自己做的吗?……”
“是的……”她欢喜和着骄傲,有点儿抖起来了。她忍不住又咧开了嘴。
“呀!你们真好,我一定替你们交去,还告诉他们这里的老太婆都自动地送东西,爱护他们,希望他们胜利……”
“呀,真好!老太婆们也组织起来了呀!”那个人快乐地说着。
老太婆心里满怀着愉快,在梯口掉过头来看,她们那东西,铺在板凳上的,红的上面又钉了黑花的,放着无限的光辉。
1932年6月[注](有删改)
[注]20世纪30年代初期,正处于白色恐怖时期,国民党对进步人士进行迫害,同时也进行了文化“围剿”,对进步文化进行打击。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阿福之前就对老太婆不好,自从有了“这回事”,更加看不起她了,她也因此感到了悲哀。
B.老太婆明明知道儿子不想她听,却偏偏流着眼泪鼻涕也要偷听,表现了她对信仰的执着。
C.十几个老太婆聚集起来凑钱准备礼品,说明大家都怀有感恩之情,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D.儿子和媳妇都上厂去了,老太婆找到了王婆婆,是因为她有些无聊,总想找个人闲聊。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表现老太婆高兴的心情,写“在她满脸的皱纹里”,写她“忍不住又咧开了嘴”,画面感非常强,就像直接呈现在读者眼前。
B.老太婆是小说人物之间的纽带,她一方面从自己儿子处听来消息,一方面将消息告诉给其他人,一方面又将东西交给“那人”。
C.小说采用全知视角,按照时间顺序描写了主次分明的三件事,发生在老太婆家里的两件事较为详细,另一件事则较为简略
D.结尾处红布黑花“放着无限的光辉”,表现出老太婆为“他们”做出贡献后的高兴心情,也暗指老太婆们的思想闪耀着光辉。
8.请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作用。(4分)
9.这篇小说多处设置悬念,充满神秘色彩。请结合文本指出并赏析。(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太宗即皇帝位。冬十月癸亥,立皇子中山王承乾为太子,生八年矣。太宗贞观七年。帝谓左庶子于志宁曰:“朕年十八犹在民间,民之疾苦情伪,无不知之。及居大位,区处世务,犹有差失。况太子生长深宫,百姓艰难,耳目所未涉,能无骄逸乎?卿等不可不极谏。”太子好嬉戏,志宁数直谏,上闻而嘉之,赐金一斤,帛五百匹。十四年。上闻右庶子张玄素在东宫数谏争,擢为银青光禄大夫,行左庶子。太子尝于禁中击鼓,玄素叩合切谏,太子出其鼓,对玄素毁之。太子久不出见官属,玄素谏曰:“选俊贤以辅至德,今动经时月,不见宫臣,将何以禆益万一。”太子不听。十六年春正月乙丑,魏王泰上《括地志》。泰好学,广延时俊。上又令泰徙居武德殿。魏征上疏,以为:“陛下爱魏王,常欲使之安全,宜每抑其骄奢不处嫌疑之地今移居此殿乃在东宫之西海陵昔尝居之时人不以为可虽时异事异然亦恐魏王之心不敢安息也。”上曰:“几致此误。”遽遣泰归第、秋八月丁酉,上曰:“当今国家何事为急?”谏议大夫褚遂良曰:“今四方无虞,唯太子、诸王宜有定分最急。”上曰:“此言是也。”时魏王泰有宠,群臣日有疑议,上闻而恶之,谓侍臣曰:“方今群臣,忠直无逾魏征,我遣傅太子,用绝天下之疑。”九月丁巳,以魏征为太子太师。征疾小愈,诣朝堂表辞,上手诏谕以:“周幽、晋献,废嫡立庶,危国亡家。汉高祖几废太子,赖四皓然后安。我今赖公,即其义也,知公疾病,可卧护之。”征乃受诏。十七年春正月丙寅,上谓群臣曰:“闻外间士民以太子有足疾,魏王颖悟,多从游幸,遽生异议,徼幸之徒,已有附会者。太子虽病足,不废步履。且礼,嫡子死,立嫡孙。太子男已五岁,朕终不以孽代宗,启窥窬之源也。”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太宗易太子》,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宜每抑其骄奢/不处嫌疑之地/今移居此殿/乃在东宫之西/海陵昔尝居之时/人不以为可/虽时异事异然/亦恐魏王之心不敢安息也
B.宜每抑其骄奢/不处嫌疑之地/今移居此/殿乃在东宫之西/海陵昔尝居之/时人不以为可/虽时异事异然/亦恐魏王之心不敢安息也
C.宜每抑其骄奢/不处嫌疑之地/今移居此/殿乃在东宫之西/海陵昔尝居之时/人不以为可/虽时异事异/然亦恐魏王之心不敢安息也
D.宜每抑其骄奢/不处嫌疑之地/今移居此殿/乃在东宫之西/海陵昔尝居之/时人不以为可/虽时异事异/然亦恐魏王之心不敢安息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宗,庙号,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追尊的名号,多以祖、宗来称呼。
B.禁中,文中指皇帝居住、视政的地方。因宫中禁卫森严,臣下不得任意出入,故称“禁中”。
C.乙丑,中国古代采用天干地支相配作为纪年的方法,即把每一个天干和地支按照一定顺序而不重复地搭配起来纪年,可以纪年,纪月,纪日,文中指纪日。
D.太师,东宫三师“太师、太傅、太保”之一,是辅导太子的官员,常为位高权重的实职,也用来追赠死去的重臣。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太宗自幼生长民间,一直到十八岁,懂得民间疾苦,但即位后处理事情还有差错,而太子生长在深宫,没有接触到百姓的艰难困苦,难免会骄傲、放纵。
B.张玄素因劝谏太子不要击鼓,太子就让他当着自己的面把鼓弄坏;太子长期不接见东宫官属,张玄素认为太子这样做,不能增长见识,太子不听劝谏。
C.唐太宗下诏任命魏征为太子太师,魏征大病稍愈,就到朝堂上表推辞,唐太宗说派魏征辅佐太子是担忧太子问题造成国家危亡,希望魏征能担负责任。
D.魏王李泰曾献《括地志》,又勤勉好学、聪颖有悟性,深得唐太宗喜欢,加上太子本身问题,在群臣中有了传言和猜测,也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曲意附会。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选俊贤以辅至德,今动经时月,不见宫臣,将何以裨益万一。(4分)
(2)方今群臣,忠直无逾魏征,我遣傅太子,用绝天下之疑。(4分)
14.选段中唐太宗在贞观十六、十七年间面对群臣的猜测、议论,采取了什么应对措施?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一)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赠刘景文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注:此诗作于苏轼任杭州知府时,刘景文当时任两浙兵马都监,苏轼很看重他,曾称他为“慷慨奇士”。
15.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韩诗中的第二句写诗人“遥看”“草色”有,逼近去看“却无”,流露出诗人的失落之情。
B. 韩诗后两句属议论语句,诗人认为早春的景物之美胜晚春满城烟柳的景色。
C. 苏诗的第一、二句两句写夏荷残败、秋菊的衰残,是为了衬托橙橘的岁寒不凋之心。
D. 苏诗的的最后一句赞颂了初冬时节依然生机盎然的橙和橘,并赋之以坚贞品格。
16. 韩诗第三、四句与苏诗第一、二句都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并分析这种手法的作用。(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
①《短歌行》中写诗人通过想象与贤才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表达了诗人希望与贤才真诚交往的强烈愿望的句子是: , 。
②《归园田居(其一)》中表明作者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回乡开荒种地,过田园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句子是 , 。
④杜甫《登高》中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子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神农溪发源于神农架南麓的溪河,湍急险恶却又不失玲珑秀丽,既温顺又刚烈,由南向北穿行于深山峡谷之中,河流两岸的山岩陡峭耸峙、_________,狭窄处如险峻关隘,崖壁上钟乳密布,怪石嶙峋。
神农溪一路收纳十几条缠绵的山间小溪,好几处飞流直下的瀑布,形成各具“险、秀、雄”的绵竹峡、鹦鹉峡、龙昌峡。河水________ ,形成一道道长短各异、急缓不同的险滩,峡中既有深潭碧水,也有水深几尺的浅滩,船儿行走于此,船底必与河底的卵石摩擦,船工纤夫得跳下河去,肩扛船帮。若是落差高达几米的急滩,船儿好似________ ,只一晚就到了很远的地方。
但这条夹杂着远古气息以及树木、药草芳香的神农溪已经________,这是由于三峡大坝修建的结果,长江水位上涨、巫峡口回水进入神农溪,奔流湍急变得平静如镜。溯源而上,那巍巍古老的原始森林也变得不再遥远如梦。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纷至沓来 拐弯抹角 急如星火 日新月异
B.纷至沓来 迂回曲折 急如星火 今非昔比
C.绵延不断 拐弯抹角 迫不及待 日新月异
D.绵延不断 迂回曲折 迫不及待 今非昔比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这是由于三峡大坝修建的结果,长江水位上涨、巫峡口回水进入神农溪,使得奔流湍急变得平静如镜。
B这是由于三峡大坝修建的结果,长江水位上涨、巫峡口回水进入神农溪,奔流湍急的险滩变得平静如镜。
C这是由于三峡大坝的修建,长江水位上涨、巫峡口回水进入神农溪,奔流湍急的险滩变得平静如镜。
D这是三峡大坝修建的结果,长江水位上涨、巫峡口回水进入神农溪,使得奔流湍急变得平静如镜。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为什么松柏树在严寒的冬天还枝叶繁茂呢?这是因为松柏树有能够抗寒的本质。松柏树原是寒带和高山生长的树木,因为长期在寒冷的环境中生活,最终 ,让松柏树与其他树种的抗寒结构模式不同,松柏树的叶一般都呈针形、线形或鳞片形,由于叶片面积小,能锁住水分。所以 ;同时,松柏树叶片内又含松脂,当气温降低时,可以很快地使细胞液浓度增大,防止树叶水分蒸发。所以,即使在冬季,因为松柏叶的独特结构,使其 ,以此保证松柏叶子绿意盎然。
叶片都有一定的生命周期,每片树叶达到一定的年龄就要脱落,松柏树也不例外。它们的树叶也是要衰落的,只不过松柏树的叶子生命周期长,可生长3~5年,脱换时又是互相交替,一般要在新叶出现以后,老叶才次第枯落,看起来好像不落叶一样,所以给人以冬夏常青的感觉。冬天气温较低,叶子内的叶绿体的生成受到限制,以此减弱叶子内叶绿体的光合作用,( )。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树木的生理活动变得缓慢,保证松柏树安全过冬是非常有利的
B.让树木的生理活动变得缓慢,这对于保证松柏树安全过冬是非常有利的
C.让树木的生理活动变得缓慢,保证松柏树安全过冬是非常有利的
D.树木的生理活动变得缓慢,这对于保证松柏树安全过冬是非常有利的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四.写作
23.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和氏璧和随侯珠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美玉、珍珠,韩非子在他的《解老》中就用了和氏璧和随侯珠作比喻来说明内在和外在的关系。他说:“和氏之璧,不饰以五采;随侯之珠,不饰以银黄。”意思是说:和氏璧不需要用五彩的颜色来装饰,随侯珠不需要用金银来装饰。接着他又说:“其质至美,物不足以饰之。”意思是说:本质美的事物,其他事物不足以用来装饰;当然,我们也可以理解为本质美的事物,不需要用其他事物来装饰。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