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植物妈妈有办法 第一课时教案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3 植物妈妈有办法 第一课时教案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26 21:14: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师公开课教案设计
    统编语文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3《植物妈妈有办法》第一课时教案设计
    执教:吉林市龙潭区江密峰学校 陶琳雪
设计说明
《植物妈妈有办法》是一首诗歌,讲述的是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针对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在讲授的过程中,重在把握课文的主体,运用情境教学、多种方法识字和多种方法朗读的方式,让学生多读多想,发展学生的读文和识字能力。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5个字,掌握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2.引导学生在情境中理解“四海为家、纷纷出发”等词语。
3.了解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体会“乘着、挂住、炸开”用词的准确。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5个字,掌握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2.引导学生在情境中理解“四海为家、纷纷出发”等词语。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植物妈妈有办法》教学课件;蒲公英、苍耳、豌豆的图片;生字卡片。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搜集其他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本节课是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师: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学习《植物妈妈有办法》,请大家齐读课文题目。
生:齐读课题。
师:(给予评价)同学们读得真好听,你们能再读一遍吗?
师:通过预习,你们知道课文中一共讲了几位植物妈妈吗?
生:学生汇报。
师:你们见过这几位植物妈妈吗?(出示图片和字卡)
生:学生识字。认识“植物”的“植”。
过渡:(同学们预习得非常认真)下面就让我们有滋有味地读读课文吧!
二、随文识字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请大家摆正坐姿,端起书,听准字音,比一比谁听得最认真。)
过渡:老师发现同学们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读一读课文了,现在就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课文吧!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1)导学:(提出要求)在读的过程中,请大家注意预习时圈画的生字,将读不准的字多读几遍,同桌之间可以互相认一认。
(2)过渡: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现在我们来看看大家生字认得怎么样。
(3)学生开火车读生字。
(4)小结过渡:同学们把生字掌握得这么棒,课文读得怎么样呢?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看一看吧!
3.学习课文第1小节。
师:第1小节共有几句话?
生:汇报答案。(预设:两句)
师:谁能为大家读一读第一句话?(找两位同学朗读)
生:朗读第一句话。
师:这位同学把第一句话中的“得”字读得很准确,谁还能像这位同学一样,再来读一读这句话呢?
生:朗读第一句话。
师:第一句话读得真准确。那谁能来读一读第二句话呢?
生:朗读第二句话。
师:是啊!植物要去旅行了,靠的是什么办法呢?
(出示“如果”“四海为家”和“旅行”词卡,学习“如”“为”和“旅”。)
(教师体态语:走到学生面前,让学生问,同桌之间互相问一问,教师学生互相问一问。)
师:现在你们好不好奇,到底是什么办法?那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看一看吧!请同学们读一读下面的自学要求,并按要求自学。
自学要求:朗读课文,用横线画出植物妈妈给孩子准备了什么。(学习“备”)
用波浪线画出植物妈妈靠什么传播种子,并将你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
生:学生自由读课文并用笔画一画。
4.学习课文第2~5小节,随文识字。
(1)学习第2小节。
师:你们能先读一读这一小节,然后说一说吗?
生:自由朗读。
师:请同学们根据阅读所得到的内容填写课件中出现的表格。
生:填写表格。
师:蒲公英宝宝乘着风一个接着一个地出发了,我们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蒲公英宝宝出发时的状态,是什么词语呢?
生:回答词语。(预设:纷纷出发,学习“纷”)
师:同学们,你们真认真,找得真准确。
师:那毛茸茸的降落伞乘着风纷纷出发了,飞到了……飞到了……还飞到了……是啊!它们真是四海为家。(出示“四海为家”,朗读句子,体会“四海为家”的意思)
生:朗读教师出示的卡片中的词语。
师:你们还喜欢哪位植物妈妈的办法,能来说一说吗?
(2)学习第3小节。
师:你们能先来读一读,再说一说吗?
生:自由朗读,并汇报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话。
师:请同学们根据阅读所得到的内容填写课件中出现的表格。
生:填写表格。
师:请同学们看一看表格中出现的这个字是什么。
生:回答问题。
师:对,这个字是“刺”。(出示字卡)请同学们观察这个字。(课件出示带刺的苍耳的图片)你们看到了什么?
师:苍耳妈妈的办法可不一般啊!她给孩子准备了带刺的铠甲,理解“铠甲”一词。
师:请你们读一读苍耳妈妈的办法吧!
生:齐读课文第3小节第一句话。
师:这带刺的铠甲有什么作用呢?
生:回答问题。
师:是啊!有了这样的铠甲,苍耳就可以挂住动物的皮毛,去田野、山洼。(理解“挂住”一词)
师:动物走到哪里,苍耳宝宝就会被带到哪里。苍耳宝宝可能去……可能去……还可能去……是啊!苍耳宝宝也是四海为家。
师:请同学们再来读一读苍耳妈妈的办法吧!
(3)学习第4小节。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填写表格。
生:自主读课文并填写表格。
师:你们知道什么是豆荚吗?(出示豆荚的图片)
生:观察图片。
师:此刻豆荚宝宝正在晒太阳呢!你们晒过太阳吗?是什么感觉?
生:回答问题。
师:是啊!豆荚宝宝晒太阳也是越晒越舒服,越晒越开心,越晒越来劲,只听“啪”的一声,豆荚炸开了。(学习“炸”字,理解“炸开”,体会用词的准确性。)
生:学习“炸”字并朗读,理解“炸开”,体会用词的准确性。
师:这些小豌豆,蹦着跳着离开了妈妈,蹦到了……跳到了……还跳到了……是啊!它们也是四海为家!
生:朗读教师出示的字卡。(“底”“炸”“离”)
师:这些小豌豆,蹦着跳着离开了妈妈。多么开心啊,来,男孩子们,读出你们的开心,女孩子们,读出你们的快乐。
生:男生、女生分别朗读课文。
(4)学习最后一个小节。
师:大家还知道哪些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出示课件中其他植物传播种子的视频。)
师:要想知道答案,你们有什么办法?请你们读一读课文最后一个小节。
生:朗读最后一个小节。
师:对啊,只有仔细观察的孩子才能得到许许多多的知识。(引导学生理解“观察”和“许许多多”的意思。)
生:朗读教师出示的字卡。(“识”“粗”)
师:同学们对课文内容理解得这么好,现在我们来看看大家的字写得怎么样吧!
三、指导写字
1.观察课件中的生字,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2.你们想先写哪些字?说一说,写这个字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3.现在跟着老师来写这几个字。
4.自己试着写一写这几个字,同桌之间比一比谁写得更好一些。
5.自己试试把这几个字写几遍。
四、结束小结
同学们对课文理解得非常好,字也写得非常棒。在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知识,只要你们有一双会观察的眼睛,就会有更多的发现。正如罗丹说的“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让我们做一个懂得仔细观察的孩子吧!
板书设计
植物妈妈有办法
蒲公英图片  降落伞      风
苍耳图片   带刺的铠甲    动物
豌豆图片   ?        太阳
★作者简介
陶琳雪,小学语文教师,曾多次参加学校、区级及以上公开课比赛,并荣获优异成绩。在2016年“晨光杯”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公开课《植物妈妈有办法》荣获区级优质课。
评委点评
陶老师的这节语文课,突破了传统的语文阅读课的束缚,提升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其生动活泼的讲课风格,带动学生在乐中学,学生积极地配合教师,达到了良好的课堂效果。本课的重难点讲解到位明确,成功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一、直接导入,引入新课自然流畅。
通过直接阅读课题导入,在课题中抓住本节课的疑问,让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了解有了浓厚的兴趣。通过课件出示蒲公英、苍耳、豌豆的图片,以直观的图片给予学生最直观的感受,既抓住了学生的眼球,又激发了学生对新奇有趣的植物王国进行探索的兴趣。为学生感悟文本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多种方法识字,讲求趣味。
本节课,陶老师主要采用随文识字的识字方法,同时贯通字理识字、对比识字,在词语中巩固识字。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陶老师通过出示精心设计的词语课件、卡片,体现了多种识字学习方法。
三、运用形式多样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本课中,陶老师将“读文”贯穿本课学习的每一个环节,采用默读、跟读、自由朗读、分角色朗读、集体读文相结合的方法,将朗朗读书声融汇在课堂的每一个环节,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四、教学方法丰富多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播放图片、视频,学生形象地感受到蒲公英妈妈、苍耳妈妈、豌豆妈妈传播种子的方法;用自己制作的精美识字卡片,帮助学生理解词语;丰富多彩的媒体方法使学生能更直观、主动地去理解内容,促进学生学习。在品读课文的过程中,陶老师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了思考问题:“大家还知道哪些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同伴合作学习、交流分享的方式,更加激发了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
总之,这节课的教学,陶老师围绕文本主题,将随文识字、运用词语、精炼阅读和知识扩展相结合,各方面做得都很到位。
统编语文教科书二年级上册8《古诗二首》第一课时教案设计
执教:辽宁省铁岭市银州区第十八小学 宋宇
设计说明
《登鹳雀楼》是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家乡”主题第一篇课文《古诗二首》的第一首诗。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了解词句的意思”。结合教学重点和二年级学生的学情,遵循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原则,紧扣“登”字引领学生在课堂上一层一层逐渐深入学习古诗的同时,结合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体会站得高望得远的道理,不仅能与诗人所见所想产生共鸣,而且能增强课堂学习的趣味性、挑战性,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在教学设计中每一个环节的学习都以“学、展、点”的流程进行,首先明确具体可操作的学习任务,然后让学生展开自主学习,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利,充分发挥生生互动的作用。之后鼓励学生大胆展示学习收获,教师在学生展示基础上进行有效的点拨、引导,顺水推舟,水到渠成地完成教学任务。这种自主学习设计完全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在语文课堂上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发展学生,把语文素养的训练落实到每一个环节,让学习真正发生在学生身上。
教学目标 
1.认识《登鹳雀楼》诗中的5个生字,会写“依、尽”等4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3.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写的画面,感受大自然的神奇,懂得站得高望得远的道理。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想象画面,背诵古诗。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含鹳雀楼图片的多媒体课件,黄河奔流的视频。
学生准备:搜集关于作者王之涣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本课是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了解题意
1.提问:(板书“登”字)同学们能用“登”字说一句话吗?
预设:
生1:我在暑假登上了长城。
生2:爷爷每天都去登山。
生3:我登过泰山。……
2.导入:“登”的第一个意思就是“上,升”,用力踩上更高的地方的过程就是“登”,这节课我们就随诗人王之涣一起登上山西省的鹳雀楼。(板书:鹳雀楼)
3.介绍诗人王之涣:
王之涣(688—742),字季淩,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市西南)。唐朝著名诗人。幼年聪颖,弱冠能文。他“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精于文章,并善于写诗,多引为歌词。尤善五言诗,以描写边塞风光为胜,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二首》等。
4.课件出示鹳雀楼,介绍:鹳雀楼,又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雀栖其上而得名,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黄河东岸。始建于北周,由于楼体壮观,结构奇巧,加之周围风景秀丽,唐宋之际文人学士登楼赏景留下许多不朽诗篇,以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最负盛名。
5.过渡:了解了这些资料,同学们现在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题的意思吗?“登鹳雀楼”应该怎样断句停顿?(生练习朗读“登/鹳雀楼”。)每登高一层楼看到的景象都不同,登上壮观的鹳雀楼最高层会看到什么景象?想到什么呢?让我们走进这首五言绝句,一起登高望远吧!
二、自主学习,理解诗意
第一层:读古诗,学生字。
【学】
1.听古诗范读,圈出生字;
2.自己练读古诗,读准“尽、欲、穷、层”;
3.同桌互读古诗,商量选出要展示的生字,分工演练。
【展】
1.多种形式展示朗读古诗。小组齐读、对组分句读、小对子接读……
2.课件出示生字,学生自由展示生字。读音、结构、组词、巧记。
【点】
1.按韵律朗读古诗: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师在学生展示朗读过程中及时点拨,引导学生读出古诗的韵律。)
2.字理识字:
(1)→窮→穷
篆文=(穴,洞)+(躬,弓身屈体),表示人在穴中,无法站直。造字本义:身体弯曲达到洞穴的尽头。
(2)尽:甲骨文=(皿,食物用完后空的盛器)+(又,抓持)+(像毛刷),表示吃完盛器中的食物后用毛刷清洁盛器。造字本义:手持毛刷清洁空的盛器。
(师在学生展示生字的过程中课件出示字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字义,同时及时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并作出肯定评价。)
3.检查生字学习情况:开火车读生字组词,并按结构分类。
左右结构     上下结构     半包围结构
4.指导书写“依、尽、黄、层”。
学生先描后写,再互相评价。
5.过渡:同学们通力合作顺利地登上了鹳雀楼的第一层,看到了这首诗的全貌,想不想继续攀登啊?
第二层:想画面,解诗意。
【学】
1.自读古诗,边读边画出诗中写了哪些景物。结合插图猜一猜词语和诗句的意思。
2.小组交流自学时理解了哪个词或哪句诗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互相讨论。
【展】
学生自由展示自己在学习交流过程中的收获,提出疑问。
【点】
(结合学生展示,及时点拨、追问。)
1.课件出示诗,你认为哪两句是写景的?哪两句写作者的感想呢?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作者的登楼所见,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写的是作者的所思所感。
2.能说一说每句诗的意思吗?
(1)出示图:站在鹳雀楼远眺,对面可见连绵起伏的群山,此时,夕阳紧挨着群山渐渐落下去。通过看图,你能说一说“依”和“尽”的意思吗?对呀,“依”就是挨着,靠着,这里指夕阳挨着山峰。而“尽”就是指太阳落山了,看不见了。
(2)太阳落山了,只留那一片灿烂的晚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而山下的黄河水似从天而降,咆哮着向大海流去。“入”是什么意思呢?
(3)此时此刻,你还能听到什么?看到什么?把你看见的景色连起来说给小伙伴听一听。
3.课件出示插图,同学们,登上鹳雀楼,只见远处夕阳正紧挨着连绵起伏的群山渐渐落下去,只留下火一样的晚霞在天边飘荡着,晚归的鸟儿正向鹳雀楼飞来,脚下滔滔的黄河水咆哮着,奔腾着,滚滚东去,流入大海,诗人王之涣不禁大声吟诵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同学们,面对这样壮丽的黄河夕照图,你会想什么?
4.诗人王之涣又是怎么想的呢?你能在诗中找出来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什么意思呢?你能来说一说吗?
生1:此情此景让我们也感觉到,要想看得更远一些,就必须登上更高的一层楼。
生2:“千里目”真的指一千里吗?不,它是指很远很远的地方。
生3:“一层楼”在这里也是指人要不断努力向上。
5.登上鹳雀楼的第二层我们读懂了诗人王之涣在鹳雀楼上的所见所想,让我们继续努力登上第三层去感受壮观的景象吧!
三、诵读古诗,运用积累
第三层:诵古诗,懂道理。
【学】
1.自己练习背诵古诗,再以对对子的形式同桌互相考一考。
2.说说学习了这首诗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展】
1.多种形式展示背诵:单独有感情背诵、对对子接背、男女生PK背诵、师生接背……
2.交流自己理解的道理。
【点】
1.引导学生填空理解诗意:有一天,唐代的大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他抬头远望,只见太阳快要落山,黄河奔流向海。看着眼前壮丽的美景,他想:要想看得远,就得站得高。于是他吟诵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就是著名的古诗《登鹳雀楼》。
2.观看黄河奔流的视频。
总结:我们通过努力登上了鹳雀楼的最高层,眼前壮观的景象就是对我们努力的奖励。
3.交流:古往今来,人们总喜欢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赠予亲友,你想把这两句诗赠给谁?你会对他说什么呢?
第四层:拓展积累。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王之涣的其他诗作。
送 别            凉州词
王之涣             王之涣
杨柳东风树,         黄河远上白云间,
青青夹御河。           一片孤城万仞山。
近来攀折苦,           羌笛何须怨杨柳,
应为别离多。           春风不度玉门关。
四、总结全课,评价反馈
1.总结古诗学习方法。
2.教师对本节课同学们自主学习中独学、对学、群学表现和展示参与度进行总结,并进行评价。
3.结语:学习也如登高一样,只要我们努力向上、向前,每上一个台阶,就会有更多的收获。
板书设计
 
★作者简介
宋宇,辽宁省铁岭市银州区第十八小学班主任,高级教师。从教23年,班主任工作19年,参与新课程改革研究工作9年,参与国家、省、市级课题研究多个,独立完成市级课题科研并获得课题结题证书。执教的课多次被评为国家、省、市、区级优秀课。作为学校课改的骨干,名师工作室成员,多次出色完成了接待广东、云南教育考察团的教学任务,并将课改理念远传到广东,近播到昌图、辽海等周边学校,在辽宁省深化课程改革现场会上呈现了精彩的数学学科实践活动课。作为学习型教师多年来不但坚持读书学习,还开通博客“师语轩”撰写教育教学反思、班主任工作日志100多万字。
评委点评
1.教学设计整体构思巧妙。围绕单元教学重点,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由“登”字造句引入新课,与登鹳雀楼的“登”融为一体,突破了理解诗题的难点。学习古诗过程设计成三个层次,组织学生把由浅入深的学习过程与诗人登高望远过程结合,既使课堂教学完整,具有趣味性和挑战性,便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把古诗中蕴含的“站得高望得远”的道理巧妙融合。
2.学生主体地位突出。教学设计中对学生的“学”研究深入,充分尊重了学生是课堂主体的地位,为学生充分独立思考和生生交流互动搭建平台。展示环节的放大,更是给予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机会,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在展示中体会成功的喜悦、学习的快乐,让课堂充满生命力。
3.对教师把控课堂的能力要求高。与传统课堂的教师主导不同,这节教学设计中学生展示与教师点拨、引导充满了变数,打破了“一问一答”的禁锢,教师在学生自主展示的过程中随时发现切入点,恰到好处地进行追问、引导,巧妙地把学生的学习引入更深层次,突破重难点,潜移默化中落实语文素养的训练。教师成为课堂上平等中的首席,以“同学”的身份参与到学习过程中,需要对教学内容深入的熟知方能运用自如,需要对自身角色的转变灵活切换,需要对学情有透彻的了解,宋老师在这节课中恰到好处地展示了在这些方面的能力。
统编语文教科书二年级上册12《坐井观天》教案设计
执教:新疆阿勒泰地区布尔津县神湖路小学 许娟娟
设计说明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初步体会课文讲述的道理”。教学时,引导学生借助课后题,联系生活实际,发表自己的观点,在交流讨论中,体会课文讲述的道理。《坐井观天》可以围绕课后题“小鸟和青蛙在争论什么”理解课文内容,再开展“他们的说法为什么不一样”的讨论。我针对学生喜爱故事的特点,利用寓言故事引入,激发他们主动读故事,引导他们从故事中理解和懂得故事所包含的道理,还可以启发学生大胆想象,续编故事;同时,在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识字教学是这一阶段的重要任务之一,搞好识字教学有助于学生自主读书,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识字能力,为学生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儿童的认识规律离不开具体环境,离不开反复接触,反复实践。本课采用了随文识字的方法,“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就是强调生字词的教学要和具体语言环境相结合。随课文识字,生字词学过后,就在课文中重现,这种语言环境(课文)对孩子的积极作用是其他语言环境所不能替代的。
教学目标 1.认识“沿、答”等9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哪”,会写“井、观”等8个字,会写“坐井观天、井沿”等7个词语。
2.随文识字,根据偏旁识记“渴”和“喝”,理解“沿”,练习用“无边无际”说话。
3.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重点练习体会感情和语气,读好带感叹号和问号的句子。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青蛙和小鸟的说法为什么不一样。
教学重点 1.随文识字,随文理解和掌握“井沿”“大话”“弄错”“无边无际”等词语,根据偏旁识记“渴”和“喝”。
2.读好小鸟和青蛙的对话。
3.体会故事的寓意。
教法学法 教法:引导法、读书指导法。
学法:自主学习,读中感悟。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坐井观天》多媒体课件,小青蛙、小鸟图片;小故事《望洋兴叹》。
学生准备:搜集《龟兔赛跑》的寓言故事。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沿、答”等9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哪”,会写“井、观”等8个字。
2.随文识字,根据偏旁识记“渴”和“喝”,理解“沿”,练习用“无边无际”说话。
3.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重点练习体会感情和语气,读好带感叹号和问号的句子。
4.拓展阅读《望洋兴叹》,巩固练习分角色朗读的基本方法,说说“小青蛙和河伯你更佩服谁”。
一、寓言故事导入
1.出示《龟兔赛跑》寓言故事:生自由读一读小故事,说一说:喜欢谁?为什么?
2.介绍寓言特点。
小结:这是一则寓言故事,寓言故事里往往藏着深刻的道理,也就是寓意。《坐井观天》会藏着什么道理呢?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坐井观天》这个寓言故事,学生齐读课题。
板书课题,学习生字:“井”和“观”。
(1)PPT出示“井”的字理图:
象形字。古人眼里,“井”,就像一口水井,四周是井栏。你看这两横、一撇、一竖是不是像井旁的护栏啊!让我们拿出手来跟老师一起来写这个“井”字吧,书写“井”,强调“井”的读音是后鼻音及书写规则:第二横比第一横长,第二笔长横在横中线靠下的位置。
(2)学习“观”字。
①学生观察“观”字,发现左右部件笔画穿插。
②示范写“观”字,说明书写要点:左窄右宽,“又”第二笔是长点,“见”首笔竖紧贴田字格的竖中线,下端过田字格的横中线。
(3)学生描红,在田字格中练习书写这两个字。
4.过渡:这篇课文讲的是谁和谁的故事?他们为什么事情而争论呢?下面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了解脉络
1.读课文的时候,把字音读正确,不添字,不漏字。
2.一边读一边想:这篇课文讲的是谁和谁的故事?他们为什么事情而争论呢?出示:课文写了(   )和(   )的争论,青蛙认为(        ),小鸟认为(        )。
3.走进故事情境,学习第1自然段。
(1)他们的故事是怎样开始的?请一位同学来朗读第1自然段。
(2)青蛙坐在哪儿?请同学1来贴一贴。小鸟落在哪儿?请同学2来贴一贴。
(3)原来井沿就是井的边。那你猜猜,碗的边应该叫什么?床的边应该叫什么?(PPT出示:井沿、碗、床图片)
(4)出示“沿”字生字卡片,讲解“沿”字的书写规则:左窄右宽,右上部分第二笔是横折弯,“口”要写得扁而宽。
过渡:小鸟在天上飞,青蛙在井底,他们是怎么相遇的呢?
三、朗读指导,感悟寓意
(一)出示第一次对话。
1.(1)自由读课文第2~3自然段,读一读青蛙和小鸟的第一次对话。看清标点,尝试读出语气。(自由读、男女生分组读。)
(2)小鸟在天上飞,青蛙在井底,他们是怎么相遇的呢?指导读出好奇的语气。
2.练习说话:想想小鸟都飞过了哪些地方。
(1)学生自由回答。
(2)课件出示:大海、平原、森林、沙漠等图片,引导学生练习说。
3.小鸟飞过浩瀚的大海,飞过一望无际的平原,飞过无边的森林,飞过广袤的沙漠,飞过辽阔的草原……飞了一百多里。如果你是小鸟,你有什么感觉?(又累又渴)引导学生带着这样的感受来读一读。
4.教师指导学生读好青蛙和小鸟的对话,小鸟的话要读出又累又渴的感觉,青蛙的话要读出奇怪的语气。
5.我们一起来看看“答”字。如果要记住它,你有什么办法呢?
出示生字卡,识记生字“答”;指导“答”字的写法:上窄下宽,竹字头要写得紧凑,“合”的撇、捺要舒展。
6.在这一自然段中还有一对字宝宝长得很像,看谁能找到它们?
(1)指导书写:渴、喝。
比较生字“渴、喝”的部首,“口渴”需要水,因而部首是“氵”;“喝水”是一个动作,张嘴喝,要用口,因而部首是“口”,可以让学生借助顺口溜“口渴要喝水,喝水要用嘴”区别这两个字。
(烈日炎炎下,一个人渴了,想要喝水。所以“口渴”的“渴”就是三点水。突然,他看到前面有一大潭水,他大口大口地喝起来。那么“喝水”的“喝”就是口字旁。写这两个字的时候要注意,左窄右宽。右边的“曷”注意上小下大,写在田字格中还要注意上不顶天,下不挨地。)
(2)过渡:认识它们,我们就把“渴”和“喝”送回到田字格当中吧!
①观察对比,书写“渴、喝”。
②教师范写“渴”,一边写一边讲:三点水应该呈现一个弧形,中间的点应该在最外面,但弧度不宜过大!点与点之间的距离应该一样!右边的部分:横折钩的折要写到“日”字的横折外面去;横折钩里面的撇、点交叉的地方应该和“日”字的正中间对齐,最后的竖折应该包住撇、点,但不要写到撇和横折钩的外面去,并且不要挨到横折钩。
(3)学生描红书写。
在教师巡视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在写“渴”字时,右半部“曷”写得不够规范,教师顺势以变魔术的形式书写“喝”,加以区别“渴”和“喝”。
7.过渡:小鸟飞了一百多里,青蛙信吗?他是怎么说的?
(二)出示第二次对话。
1.游戏互动。
师:在青蛙的眼里天不过井口那么大,我们一起来跟着青蛙感受一下。请你们把语文书卷起来,这就是青蛙蹲的那口水井,我们来看看天有多大!问:你看到天空有多大?
生:纸筒那么大。
2.理解“大话”的意思。
3.教师指导朗读:读出青蛙不相信的语气,小鸟的话要读出着急、不开心的语气。
4.理解“无边无际”,讲解“际”字的书写规则:左窄右宽,“阝”的横撇弯钩要写得小,“示”的第五笔是点。
5.练习说话:马儿说草原无边无际大得很哪!骆驼说沙漠无边无际大得很哪!强调多音字“哪”的读音。
四、讨论寓意,总结读法
1.为什么他们的说法不一样?到底谁说得对呢?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个故事(分角色朗读全文)学习这篇课文,那你们认为这是一只怎样的青蛙?
板书:目光短浅
所见有限
2.总结分角色朗读课文的方法。体会他们各自的心情和语气,读好带感叹号和问号的句子。
五、拓展阅读
1.过渡: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个故事有趣吗?这篇课文出自《庄子·秋水》,那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篇有趣的故事,它也出自《庄子·秋水》,我们一起来读读吧?(《望洋兴叹》)
2.运用分角色朗读课文的方法,读好人物对话。
一天河伯站在黄河岸上,兴奋地说:“黄河真大呀,世上没有哪条河能和它相比。我就是最大的水神啊!”
河伯说:“我不信,北海再大,能大得过黄河吗?”
(1)青蛙和河伯,你更佩服谁?
(2)这节课我们学了两篇小文章,知道了不要当“坐井观天”的青蛙,而要做一只翱翔蓝天的小鸟。让自己眼界开阔,见多识广的办法就是多读书,书籍会让你越飞越高,这样就不会是那“坐井观天”的青蛙了。
六、拓展练笔:续写故事
青蛙听了小鸟的话,真的跳出了井口。他一下子惊呆了,看见________,于是对小鸟说:“________。”小鸟:“________”。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第三次对话,理解“弄错”,体会青蛙和小鸟的笑有什么不同?
2.依据寓言的体裁特点,充分感受人物对话时的语气和想法,在理解语言、了解内容的基础上揭示寓意。
一、复习导入
1.齐读课文。
2.认读生字及词语:坐井观天、井沿、回答、口渴、大话、井口、无边无际。
二、学习第三次对话
1.学习第6、7自然段,思考:“青蛙笑了”和“小鸟也笑了”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他们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
同桌互分角色朗读第三次对话,指导学生在朗读的时候重读“天天、一……就……、不会”等词语。
2.小鸟说的话“你是弄错了”中的“是”要重读,表示强调,加强语气,理解“弄错”,强调“弄”的读音为后鼻音。
3.学生先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朗读,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加以指导、点拨,使学生在不断加深理解的过程中逐步读好人物的对话。
4.关注青蛙的神态和表情。一个“笑”字引出了青蛙很自大,一点儿也听不进小鸟的话,还自以为正确。通过对“笑”字的揣摩,猜猜青蛙这时候会想些什么。
5.引导学生领悟:不听劝告、自以为正确是导致青蛙“弄错”的重要原因,从而明白故事的寓意。
三、续编故事,各抒己见
课文的结尾写小鸟让青蛙跳出井口亲自来看看,学生展开想象。假如你是那只青蛙,当你跳出井口后,你会看到什么?说些什么?
四、联系实际,讨论交流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现实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像青蛙一样“坐井观天”的人?你会怎么去面对他?
五、全课总结
同学们,直到今天,人们一直认为这是一只眼界狭小、见识短浅的青蛙,所以常常用“坐井观天”这个成语来形容那些眼界狭小、见识短浅的人。所以,咱们每一个同学从小就要多学点知识,多读一些课外书,多出去走走、看看,不断地增长自己的见识,这样,你才不会成为一个“坐井观天”的人。
板书设计
★作者简介
许娟娟,2010年上班以来一直从事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工作。曾在2011年荣获县级优秀教师称号;在2019年获县级优秀教师称号;在布尔津县语文青年教师教学改革研讨活动中获得一等奖;在2019年县级语文素养大赛中获得二等奖;2018年度获得优秀班主任的称号;论文《刍议教育游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荣获地区二等奖;教学中秉承新课程教育理念,注重课堂实效,课堂氛围轻松,语言幽默,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
评委点评
本堂课的教学过程中始终洋溢着师生双边活动的热烈气氛,既不是学生围绕教师转,也不是学生配合教师活动,而是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其目的是使学生在今后自己会学。从教学中可以看出教师十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爱护学生和鼓励学生。始终注意“导”,始终注意听取和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不断启发学生开动脑筋思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本堂课教师采用了随文识字的方法,“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就是强调生字词的教学要和具体语言环境相结合。教师抓住语言因素,通过适当的练习,启发学生思维。教师大胆创新,课外阅读课内化,充分调动孩子的思维,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