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10月联考·语文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A(文言散文诗的诞生是由于屈原将楚地祷祝之辞的巫歌和《诗经》中“赋”的创作方法有机融会,还与屈原的
激情有关。)
2.B(“刘勰等人对此并未发声”错误,原文是“像汉宣帝、班固、刘勰这样的前哲先贤仅下论断或举例,并未详尽
地阐述《楚辞受《诗经》影响的情况”。)
3.C(“众多神灵都是吉祥之神”是《诗经中的审美特性。)
4,①楚文化的草创时期:这个时期基本处于以地方特点、民族特点为主的原始文化阶段:②楚国建立时期:这个
时期奠定了以华夏文化为尚的基本走向;③春秋后期以后:这个时期民族融合日益加强,文化的趋同性日益
明显。(每点1分,答满三点得4分,意对即可)
5.①材料二的行文采用“分一总”结构:②前三段论述《诗经》与《楚辞》中的神灵形象在崇高性、动静、否泰以及
美学风格上的不同;③最后一段概括《诗经》与《楚辞》在表现神道观上的审美异趣,并指出深入分析两者审美
异趣的意义和价值。(每点1分,答满三点得4分,意对即可)
6.D(“细致描写的妇人是中心人物”错误,本文中心人物应该是男孩。)
7.B(“作者使用了较多的笔墨叙写”错误,作者没有用过多笔墨叙写男孩修路。)】
8.①山顶怪石突兀,道路陡峭狭窄,山后悬崖险峻,突出了云上寺环境的极其险恶;②为后文男孩修路埋下伏
笔;③烘托人物形象:妇人在这恶劣的环境下坚持上山烧香拜佛,体现出妇人不惧凶险、坚贞向善、虔诚执者
的性格特点。(每点2分,意对即可)
9.①男孩一“出场”就犹抱琵琶半遮脸,以妇人“最终不想拂了菩华清静,祸起另端”而急急进人后台,此乃一
“曲”:②待男孩要成婚需征求父亲意见时,妇人与菩华法师之间的前尘后事刚浮出水面,一句“一切随缘吧”
将之抛于云霄,此乃二“曲”;③待来年妇人再度上山进香时,“孝路”“孝桥”跃然眼前,此时男孩并未直接出
场,而是通过别人之嘴说出,用他人之口将男孩隐藏起来,此乃三“曲”。(每点2分,意对即可)
10.C(原文标点:皆领属车骑将军,俱出朔方;大行李息、岸头侯张次公为将军,出右北平。)
11.A(含义相同,都是第二年的意思。)
12.B(“卫青担任过轻车将军,发干侯”于文无据。)
13.(1)卫青的朋友骑郎公孙敖协同壮士一起前去把他抢夺出来,卫青因此得以不死。(“取”“以故”“得”各
1分,句意通顺1分)
(2)天子说:“我并不是忘了各位校尉的功劳,如今本要办这件事。”(“诸”“固”“图”各1分,句意通顺1分)
14.①兵分几路,各军一齐攻打匈奴。②找准时机,汉军趁夜包围了右贤王。③趁有利形势开展抓捕,右贤王大
惊逃跑,汉军捕获了右贤王的小王十多人,男女民众一万五千余人,牲畜数千万头,于是卫青便领兵凯旋。
(每点1分,意对即可)
文言文参考译文:
汉武帝建元二年(前139)的春天,卫青的姐妞卫子夫得以进宫,受到皇上宠幸。皇后是堂芭大长公主的女
儿,没有生养儿子,心怀嫉妒。大长公主听说卫子夫受到了宠幸,怀孕了,就嫉妒地,于是派人抓捕了卫青,想要
杀掉他。卫青的朋友骑郎公孙敖协同壮士一起前去把他抢夺出来,卫青因此得以不死。皇上听说了这事,就把
卫青召来做了建章监,加侍中官衔。第二年,汉朔命令车骑将军卫青率领三万骑兵,出兵高阙:卫尉苏建担任游
【高一年级10月联考·语文参考答案第1页(共2页)】
231058D2022一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10月联考
语
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
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
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必修上册第一单元至第三单元第7课。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诗人屈原将楚地祷祝之辞的巫歌和《诗经》中“赋”的创作方法有机地融会在一起,加之他的
激情,一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文言散文诗因此产生。以《离骚》《九歌》为代表的文言散文诗组
成的《楚辞》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模仿“骚体”的作品也层出不穷。在探讨《楚辞》的渊源时,大
多以为是楚文化造就了这种特点鲜明的作品,这是毫无疑问的。或以为它也受到中原文化,主
要是《诗经》的影响,这也是毫无疑问的。若《楚辞》仅仅停留在当地祝祷之辞和巫歌的基础上,
就不成其为《楚辞》而只是当地祝祷之辞和巫歌了;若《楚辞》的写作仅停留在《诗经》的传统方法
上,就仅仅是《诗经》之余绪了。故《楚辞》应该是楚文化与华夏文化融合的产物,是楚国当地祝
祷之辞和巫歌与《诗经》有机结合的产物。
其实对于《楚辞》受《诗经》影响的见解,前哲先贤是有过精彩论述的。汉宣帝早就指出:“辞
赋大者与古诗同义,…鸟兽草木多闻之观,贤于倡优博弈远矣。”“鸟兽草木多闻之观”数语,明
显指出辞赋是继承《诗经》传统的。汉代最为流行的说法是“赋者,古诗之流也”。“大儒孙卿及
楚臣屈原离谗忧国,皆作赋以风(讽),咸有侧隐古诗之义。”辞赋一体,汉人所说的赋往往包含
《楚辞》。
南朝刘宋文学评论家刘勰则认为《楚辞》的产生是有多种渊源的,其中就有《诗经》的因素。
《文心雕龙·辨骚》说过,“故论其典诰则如彼,语其夸诞则如此,固知《楚辞》者”。刘勰所谓的
“论其典诰则如彼”,是指《楚辞》中有不少思想性和创作方法同于儒家经典的地方,所谓的“语其
夸诞则如此”,是指《楚辞》中有不少“诡异之辞”“谲怪之谈”,属不同于儒家的地方,而接近于战
国纵横家好夸大其词的文风。不管《楚辞》的是非标准是否同于儒家经典,刘勰认识到《楚辞》在
思想性、创作方法、诗歌形式等方面,是部分地渊源于《诗经》的;而其诡谲、夸诞之文风,则是受
【高一年级10月联考·语文第1页(共8页)】
231058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