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人体外界信息的感知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6.2人体外界信息的感知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9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科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10-27 15:21: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体对信息的感知――眼与视觉
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 )说出眼球的附属结构及眼球的结构特点及各部分的功能。
(2 )理解眼球结构与视觉形成的关系,描述视觉的形成过程。
(3 )举例说出常见的眼睛类疾病,理解用眼卫生的重要性。
2. 能力目标
通过拆装眼球结构模型、感受瞳孔大小变化、模拟视觉成像过程等活动培
养学生 分析问题以及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体会视觉对感知世界的重要性,自觉形成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培养关爱
帮助视觉障碍人群的美好情感。
(2 )培养热爱科学的情感,形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二、重点、难点
1. 眼球的结构及视觉形成过程。
2. 通过实验模拟眼球成像的过程。
三、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体对信息的感知第一课时――眼与视觉。是在学习了人体神经调节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人体对信息的感知过程。人体有各种各样的感觉器官,不同的感觉器官对外界刺激有不同的感知。人体从外界接受的信息主要来源于视觉。
关于眼与视觉,教材首先介绍了眼球的附属结构及其功能,然后重点介绍眼的主要部分――眼球。为了使学生了解并掌握眼球的结构和功能,教学过程中首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眼球结构示意图、拆装眼球的结构模型等形式,在充分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自主建构有关眼球结构和功能的基础知识。然后通过实验模拟眼球成像的过程,帮助学生最终理解视觉的形成过程。最后通过常见眼疾的了解,引导学生关注眼睛疾病,注意用眼卫生,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
四、教学方式
1 .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使教学内容更形象、直观,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与掌握。
2. 通过实验操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3. 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在自学、讨论、交流中自主学习,增
强学生 学习的参与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
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 通过提问、启发和诱导等方式,深化教学过程,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一、视频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播放迪斯尼电影《怪兽大学》的片段,同学们被电影中怪兽的各种精彩表演深深地吸引了。他们兴奋地认出了怪兽大学的新同学――大眼仔。教师向同学们介绍,古怪精灵的大眼仔形象 设计来源于我们的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打开这扇“窗”,共同学习眼与视觉。
观看视频,激发探究热情

二、观察、讨论:眼球的结构和功能
1. 引导同学们相互观察对方的眼球,说一说我们的眼睛有哪些结构?
同学们说出了眼睛的各种结构,睫毛、眼睑、眼球、泪腺、泪管等等 。在同学们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同学们总结出:眼的结构包括眼球的附属结构和眼球。其中眼球是眼的主要结构。
2. 小组合作,自学眼球的结构和功能

自学课本42 页眼球的结构示意图,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按照由外到内、由上到下的顺序,观察、拆装眼球的结构模型,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 )拆装眼球的结构模型,想一想,眼球是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的?各部分有什么功能?
(2) 外界光线在到达视网膜前,要经过哪些结构?
3. 点拨反馈
小组代表到讲台前,拿着眼球的结构模型,向同学们介绍眼球的结构和各部分的功能。教师适时作出 引导。重点指出:①角膜无色透明,光线容易穿过。角膜破损或浑浊就会使人失明。角膜移植是生命的延续,让人人拥有看的权利。②巩膜,白色坚固,是我们俗称的“白眼球”。③虹膜,是我们俗称的“黑眼珠”。虹膜内色素的差异,决定了不同肤色人种眼睛的颜色。中间是瞳孔,随着光线的强弱改变大小。④晶状体是一个富有弹性呈凸透镜状的透明体,对光线具有折射作用。
4. 学生活动:感受瞳孔随着光线的强弱改变大小
(1 )窗帘、门都关上,同学们同时看教室后面的一束鲜花,当把灯关上时,开始眼前一片漆黑,过一会又可以看到鲜花了。请同学们对这种现象作出 解释。
(2 )判断猫的眼睛在明亮和黑暗两种不同条件下瞳孔的变化情况
同桌相互观察,得出眼睛有眼睑、睫毛,眼球,泪器等组成部分。






通过观察、自学、讨论、动手操作等活动获得感知,加深学生对眼球结构与功能的认识








学以致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视觉的形成过程
人体从外界获得的信息大部分来源于视觉,与其他感觉相比,视觉给我们的印象最为深刻。现在我们就通过模拟眼球成像,理解视觉的形成过程。
1. 实验探究:眼球成像过程
实验材料包括:眼球成像模型、培养皿、蜡烛、火柴等。(用火柴点燃蜡烛,把蜡烛固定在培养皿中,燃烧后的火柴梗 也放在培养皿中。教育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
(1 )眼球成像模型分别模拟眼球的哪些结构?
(2 )如图所示:前后调整蜡烛和眼球成像模型之间的距离,最终你会在模型后面的白板上看到什么?

2. 点拨反馈
(1 )模型后面的白板相当于眼球的哪一部分?形成的物像有什么特点?
(2 )视网膜上形成的是倒像,我们平时看到的物体为什么是正的呢?
(3 )如果前后移动蜡烛,物像还清晰吗?为什么我们的眼睛能看到远近不同的物体呢?
(4 )如果一个人从低头看书到抬头远眺,眼球中的晶状体曲度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3. 学生总结:视觉的形成过程
外界物体反射的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成像→视神经→视觉中枢,形成视觉。我们的眼睛只是窗户,真正让我们感受到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的,是我们大脑皮质的视觉中枢。







通过实验操作,总结、理解视觉的形成过程




























引导学生分析、解决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四、课堂小结
学生自我总结本节课有哪些收获,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和点拨。
学生自我总结,自我提高

五、当堂训练
1. “红眼病”的发病部位通常在( )
A. 角膜 B. 虹膜 C. 巩膜 D. 结膜
2. 我们平时所说的“白眼球”和“黑眼珠”实际上分别是指( )
A. 巩膜和角膜 B. 角膜和巩膜

C. 角膜和虹膜 D. 巩膜和虹膜

3. 在眼球的结构中,是光线进入眼球内部的通道,并且能随光线强弱调整大小的是( )
A. 角膜 B. 瞳孔 C. 晶状体 D. 玻璃体
4. 在眼球的结构中,能调节曲度使人看清远近不同物体的是( )
A. 角膜 B. 瞳孔 C. 晶状体 D. 玻璃体
5. 视觉形成过程中,形成物像和视觉的部位分别是( )
A. 大脑皮质和视网膜 B. 视网膜和大脑皮质
C. 脉络膜和视网膜 D. 晶状体和大脑皮质
6. 外界物体发射过来的光线,依次经过( )到达视网膜。
A. 瞳孔、角膜、晶状体、玻璃体
B. 瞳孔、角膜、玻璃体、晶状体
C. 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
D. 角膜、瞳孔、玻璃体、晶状体



学生回答相关问题

六、课外拓展
在我们周围的人群中有哪些眼睛常见的疾病?这些疾病形成的原因是什么?请你调查统计他们的年龄分布和比例,并提出具体的预防措施。
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注用眼习惯
六、板书设计:










内膜:视网膜





内容物: 晶状体、玻璃体等




一、 视觉的形成
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成像→视神经→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七、教学反思
在边做边学中突破教学难点
本节课的 教学难点是眼球的结构及视觉形成过程。如果仅仅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也能达到教学目标。但远远没有学生的动手操作更为深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设计了以下三个实践环节:
1. 拆装眼球的结构模型,掌握眼球的结构和功能
眼球是立体结构,但教材所展示的图片都是平面的。仅仅凭借观察,学生很
难理解虹膜、晶状体等的结构特点。而动手操作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2. 模拟眼球成像,理解视觉的形成过程
眼球到底是怎样形成物像的? 由于学生还没有学过凸透镜成像的相关物理知
识,因此很难理解。利用眼球成像模型能够形象直观地将这一难点展示出来。通过动手操作,同学们也产生了新的问题。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学生积极地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培养了学习兴趣。
3. 学生当堂感受瞳孔大小的变化。
角膜、虹膜、瞳孔等结构由于学生刚开始接触,有些同学容易混淆。在厘清各部分位置、结构特点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一个实验环节:让同学们看教室里的一束鲜花,感受明亮、黑暗两种不同条件下瞳孔大小的变化,使知识更加系统化, 帮助学生理解、加深印象。
在上述环节中,学生的学习热情、参与度大大提高了。因此在教学中要善于化抽象为具体,通过操作性强的实践活动变难为易,更有利于教学难点的突破。
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语言有些罗嗦,时间分配不太得当,显得前紧后松,今后教学中应当注意合理分配时间。
2. 感受瞳孔大小变化的实验环节不够完善,可以先让学生设计实验思路再选择实验方法,更有助于培养学生能力。
3. 小组合作时,只按照学生的座位来分,没有考虑到动手能力、接受能力强弱的合理搭配,影响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