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高中地理鲁教版(2019)必修一3.4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 同步练习(A卷)
一、单选题
(2022·绍兴模拟)下左图为我国东北地区长期传统耕作方式下的土壤剖面图,下右图为该地区采用保护性耕作后的土壤剖面图。完成下面小题。
1.农作物对土壤形成的影响是( )
①使成土母质颗粒变小
②使土壤具有团聚性
③增加土壤钾元素含量
④增加土壤氧气含量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和传统耕作相比,保护性耕作( )
A.提高复种指数 B.扼制生物多样性
C.增加生产成本 D.减轻了土壤污染
【答案】1.A
2.D
【知识点】成土因素
【解析】【点评】 植物生长的条件是:光,热,水,气,养分。而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的基础,具有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持水分,养分,氧气的作用,所以,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了必要的的养分,空气,和水分,是植物生长的基础,此外,土壤还对植物的根系有支撑作用,避免植物倒伏。 农作物提高了土壤的肥力,改良了土壤结构。
1.农作物根系茂盛,增强生物风化,使成土母质颗粒不断变小,同时为土壤提供腐殖质,使土壤粘性增强,更具团聚性,①②正确;土壤中钾元素主要由成土母质提供,农作物根系对钾元素主要是富集作用,对增加无影响,③错;农作物根系需要不断在土壤中呼吸,会消耗土壤中氧气,④错。综合上述分析,A正确,BCD错,故本题选A。
2.由图可知,该地主要采取免耕的保护性耕作方式,使表层腐殖质增厚,土壤中生物多样性增加,同时土壤肥力增强可减少化肥的使用量,减轻土壤污染并降低生产成本,D正确,BC错;复种指数主要受当地热量影响,A错。故本题选D。
(2022高三下·潍坊月考)土壤相对湿度在表征土壤湿度的同时,也是表征农业旱情的一项重要指标。利用土壤相对湿度(R)可确定干旱等级:R≤40%为重度干旱;40<%R≤50%为中度干旱;50%3.图示时期,0~30cm土壤相对湿度的变化表明黑龙江省春季( )
A.0~30cm土壤湿度呈波动下降趋势
B.农业旱情呈加剧趋势
C.0~30cm土壤呈先变干后变湿趋势
D.降水量呈减少趋势
4.与5月份相比,黑龙江省4月份0~30cm土壤相对湿度总体上较大,主要原因是该省4月份( )
A.日平均风速大,蒸发弱 B.降水多,积雪融水多
C.日平均气温高,地温高 D.积雪融水多,蒸发弱
5.推测影响黑龙江省春季0~30cm土壤相对湿度年际变化的两个主要因素是( )
A.地表日平均温度、春季降水量 B.积雪期长度、前秋季降水量
C.地表日平均温度、春季蒸发量 D.积雪期长度、日平均风速
【答案】3.A
4.D
5.B
【知识点】成土因素
【解析】【点评】土壤相对湿度在表征土壤湿度的同时,也是表征农业旱情的一项重要指标。 季节性积雪融水量大,气温较低,蒸发较弱,土壤水分较好。
3.根据图示信息可知,0~30cm土壤相对湿度呈波动下降的趋势,A正确,C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可知,R≤60%才出现干旱,所以该地春季没有出现干旱,B错误;没有反应该地的降水量变化趋势,D错误。故答案为:A。
4.黑龙江省4月份季节性积雪融水量大,气温较低,蒸发较弱,土壤水分较好;5月份季节性积雪已全部融化,且气温升高,蒸发较强,土壤水分较差,D正确。平均风速大,蒸发强,A错误;4月份降水较少,B错误;5月份的平均气温高于4月份,C错误。故答案为:D。
5.根据上题分析,冬季积雪期越长春季0~30cm土壤相对湿度越高;前秋季降水量较多,冬季蒸发量较少,春季土壤相对湿度较高,B正确;东北春季降水量较少,且春季降水下渗较少,对土壤湿度的影响较小,A错误;地表日平均温度年际变化不大,C错误;日平均风速的年际变化较小,D错误。故答案为:B。
(2022·梅州模拟)四川盆地有“紫色盆地”之称,盆地底部海拔200一750米,地层平缓,广泛分布侏罗系、白垩系的紫色或紫红色砂岩、页岩和泥岩,发育着紫色土。左图是我国紫色土的主要分布示意图,右图是室内模拟紫色土在不同降雨强度和坡度下总侵蚀量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紫红色与锰、铁、钾等的氧化物密切相关。推测四川盆地在侏罗纪、白垩纪年代形成紫色砂岩、页岩的必要的气候条件是( )
A.湿热 B.干热 C.冷湿 D.干冷
7.与我国南方其他地区相比,四川盆地分布有较大面积的紫色土,其主要因素是( )
A.气候条件 B.生物活动 C.盆地地形 D.变质作用
8.读右图,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一定降雨强度下,地面坡度越大,紫色土的侵蚀量越多
B.地面坡度大于25°时,降雨强度和侵蚀量呈现负相关的关系
C.在地面坡度小于25°、降水强度小于75mm/h时,坡度对侵蚀过程起主导作用
D.降雨强度在100mm/h时,在15°-20°的坡度区间,侵蚀量开始出现大幅增加
【答案】6.A
7.C
8.C
【知识点】河流地貌;成土因素
【解析】【点评】土壤形成的五大因素:
生物因素包括植物、微生物、土壤动物对土壤系统的影响,生物因素是促进土壤发生、发展的最活跃因素。植物选择性的吸收母质、大气、水体中的营养,经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质,土壤微生物分解有机质,促进养分的释放。动物残体也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并且土壤中动物对土壤产生特殊作用,如翻动和搅动作用。
2、气候因素是土壤系统发展变化的主要推动力。它影响土壤的地理分布规律,其是地带性分布规律。气候因素,特别是水分和热量条件,直接或间接影响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影响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
3、地形因素一般只是引起地表能量和物质的再分配,并没有引起新的物质。其支配地表径流,使地带性土壤范围中产生非地带性土壤。
4、母质因素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土壤母质是岩石风化的产物,而土壤是母质通过成土过程而形成的。不同母质对土壤中次生矿物也有一定的影响。
5、时间因素—发育程度。土壤年龄分为绝对年龄和相对年龄。它是土壤发育的强度因子。生物、地形、气候、母质四大因素在随着成土年龄的增长而加深。土壤随时间推移而不断变化发展着。
6.读材料可知,紫色土是由侏罗纪、白垩纪紫色砂岩、泥岩时代形成的紫色或紫红色砂岩、页岩岩层上发育而成的土壤,紫色砂岩和页岩的一大特点就是容易风化,因此气候湿热的地区有利于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A正确,BCD错误。故答案为:A。
7.由材料信息“四川盆地有“紫色盆地”之称,盆地底部海拔200一750米,地层平缓”可知,四川盆地四周高,中心低,周围的细沙泥土被流水冲积到盆底,有些矿物过氧化变成紫红色砂岩和页岩,紫红色砂岩和页岩很容易被风化而形成紫色土,而不是变质作用,C正确,D错误。南方各地的气候条件差不多,生物活动也差不多,AB错误。故答案为:C。
8.读右图可知,一定降雨强度下,地面坡度小于25°,紫色土的侵蚀量越多,而后降低,A错误。地面坡度大于25°时,降雨强度减小,侵蚀量减小,两者呈现正相关的关系,B错误。在地面坡度小于25°、降水强度小于75mm/h时,坡度对侵蚀过程起主导作用,C正确。降雨强度在100mm/h时,在小于25°的坡度范围内,侵蚀量增加,在坡度5°—10°时侵蚀量增加幅度较小,侵蚀量开始出现大幅增加应在10°时,D错误。故答案为:C。
(2022高三下·湖南月考)紫色土是我国的一种特殊土壤,是在紫红色砂岩和页岩风化物上发育而成的土壤,多呈紫色或紫红色,土质疏松,肥力较高,水土流失快,主要分布于四川盆地。下图为嘉陵江东北侧支流越溪河下游某河谷紫色土分布横断面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图中紫色土分布于越溪河西北岸,主要是由于( )
A.河水流速缓慢 B.地形坡度较缓
C.自然植被茂密 D.成土母质较厚
10.图中越溪河西北岸紫色土土质疏松的自然原因是( )
A.母质颗粒较粗 B.高温干旱少雨
C.自然植被稀疏 D.发育时间较长
【答案】9.B
10.A
【知识点】成土因素
【解析】【点评】紫色土是我国的一种特殊土壤类型,是亚热带地区由富含碳酸钙的紫红色砂岩和页岩上的初育土。它主要分布于四川盆地,其他如云南、江西、浙江、福建、江苏等。
9.由材料可知,图示越溪河段位于四川盆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较多,流水侵蚀作用较强,但图示越溪河段西北岸坡度较缓,流水侵蚀作用较弱,水土流失较弱,紫色土壤保存较好,故B正确;河流流速慢的原因是因为坡度较缓,故A不选;东南岸的自然植被也比较茂密,不是主要原因,故C不选;东南岸的成土母质还要厚一些,故D不选。答案选择B。
10.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显示紫色土是紫红色砂岩和页岩风化形成的土壤,其成土母质主要为紫色砂岩和紫色页岩。图中越溪河沿岸主要由紫色砂岩和泥岩组成,其中紫色砂岩主要由石英砂粒构成,组成物质较粗,所以图示紫色土的质地比较疏松,易受雨水冲刷而流失,故A正确;高温多雨,将会导致水土流失严重,而不是土质疏松的原因,故B不选;区域内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植被覆盖率较高,故C错;土质疏松和发育时间长短关系不大,故D错误。答案选择A。
(2022高一下·龙岩月考)中国南沙群岛多为珊瑚礁岛,大部分岛屿呈椭圆形,土壤发育于大小不同的礁盘上。图示意南沙群岛中多数海岛的土壤分布模式(甲、乙、丙、丁代表四种不同土壤),图示意其中甲区域土壤剖面中磷(大多来自地表的鸟粪等有机物)的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与其他热带湿润地区相比,南沙群岛土壤黏粒含量普遍较低,质地较粗。这是由于南沙群岛( )
A.土壤形成和发育时间短 B.地表植被覆盖率低
C.土壤由珊瑚礁发育形成 D.地表大量鸟粪堆积
12.据图可知,此处土壤剖面中属于淀积层的是地表以下( )
A.0~10厘米处 B.30~40厘米处
C.50~60厘米处 D.80~90厘米处
13.图为学生自主绘制的土壤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示意图。形成下图所示土壤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成土因素I B.成土因素Ⅱ C.成土因素Ⅲ D.成土因素IV
【答案】11.C
12.B
13.B
【知识点】成土因素
【解析】【点评】土壤的形成因素:
1、母质因素:经风化作用形成的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质养分元素(氮除外)的最初来源,它对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均产生重要的作用。
2、气候因素:直接影响是对土壤的水、热状况和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造成影响,如温度每增加10℃,土壤中的化学反应速度平均增加1~2倍;间接影响是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以及植被类型等来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3、生物因素: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和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其中植物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绿色植物吸收养分元素制造有机质,然后以枯枝落叶和残体的形式将有机养分归还给地表;动物除以排泄物、分泌物和残体的形式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并通过啃食、搬运和搅动等促进有机残体的转化和改变土壤结构;微生物在成土过程中的主要功能是有机残体的分解、转化和腐殖质的合成。
4、地形因素:主要是通过引起物质、能量的再分配而间接地影响土壤形成。如坡度和坡向也可改变水、热条件和植被状况,从而影响土壤的发育。
5、时间因素:母质、地形、气候和生物等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都随着时间的演变而不断变化。如在极端环境中,岩石的风化物可能需要几千年的时间才能形成土壤发生层,而典型灰壤的发育需要1000~1500年。
6、人类活动因素:主要影响是通过改变成土因素作用于土壤的形成与演化。其中以改变地表生物状况的影响最为突出,如在农业生产活动,通过耕耘最终将自然土壤改造成为各种耕作土壤。
11.南沙群岛与其他热带湿润地区降水较多,淋洗作用显著,土壤形成和发育时间都比较短,A选项错误。南沙群岛地表植被覆盖率低,形成土壤的物质来源较少,但与土壤黏粒含量低并无关联,B选项错误。从材料我们可知南沙群岛多为珊瑚礁岛,在风化等外力作用下珊瑚礁破碎分解,形成的细小颗粒堆积导致土壤黏粒含量低,质地较粗,C选项正确。鸟粪与土壤质地关联度小,排除D选项。故答案为:C。
12.淀积层,是指一些有机物和矿物被从上面渗漏下来的水冲淋到更下面的土里,形成土壤的最底层。0~10厘米处可以看到土壤中磷含量较低,受地表水的冲淋作用显著,还未到达淀积层, A选项错误。30~40厘米处磷含量达到土壤含量的最大值,此处有明显的沉淀累积,故判断为淀积层,B选项正确。50~60厘米以及80~90厘米处,土壤中含磷量较少,且从50厘米下磷含量呈断崖式下降,应为母质层, C、D选项错误。故答案为:B。
13.土壤的五大影响因素包括地形、气候、成土母质、植被、和人为因素。根据图示可知成土因素I是气候,成土因素Ⅱ是地形,成土因素Ⅲ是植被,成土因素IV是成土母质。土壤矿物质是岩石经过风化作用形成的不同大小的矿物颗粒,在流水等外力作用之下,矿物质成分在不同的地形下产生不同厚度的堆积,使得土壤在地理空间上形成了明显差异,故其主要影响因素应为地形因素,即成土因素Ⅱ,B选项正确。故答案为:B。
(2022高一下·辽宁月考)土壤的淋溶作用与降水有着直接的关系,降水越多,淋溶层越厚。下图a是不同气候下(湿润、半干旱、干旱)的土壤剖面发育示意图,下图b是不同植被(森林、草原)作用下土壤剖面深度与有机质的质量百分比关系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与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密切相关的因素是( )
A.成土母质 B.生物 C.降水 D.地貌
15.能代表森林地区土壤发育情况的组合是( )
A.甲与I B.甲与II C.乙与II D.丙与I
【答案】14.B
15.B
【知识点】成土因素
【解析】【点评】土壤有机质概念是指通过微生物作用所形成的腐殖质、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体的合称,其中的碳元素含量即为土壤有机碳(SOC)。土壤有机碳根据微生物可利用程度分为易分解有机碳,难分解有机碳和惰性有机碳。易分解者有较高的生物利用率与损失率,难分解者则有较高的残留率,一般占土壤有机质的60%~80%。且有相当多的部分参加到腐殖质的形成作用中去。
14.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制造者和分解者,可判断出与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密切相关的是动物以及植物等生物因素,B项正确。成土母质、降水、地貌与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关系不大,A、C、D项错误。故答案为:B项。
15.图a是不同气候下(湿润、半干旱、干旱)的土壤剖面发育示意图,由材料“降水越多,淋溶层越厚”可以判断出,甲为湿润地区,丙为半干旱地区,乙为干旱地区。森林一般分布在湿润半湿润地带,可判断出甲能代表森林地区土壤发育情况;图b是不同植被(森林、草原)作用下土壤剖面深度与有机质的质量百分比关系示意图,森林植被有机质多来源于枯枝落叶,而草原植被根系也可提供有机质,因此可判断出Ⅰ代表草原地区土壤,II代表森林地区土壤,B项正确,A、C、D项错误。故答案为:B项。
二、图文分析题
16.(2022高三上·安阳开学)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东北平原是黑土的集中分布区,黑土层是在独特的气候条件下,枯萎植被转化并积累成的腐殖质层,黑土是肥力最高的土壤类型。近年来,东北地区的黑土层变薄,土壤肥力下降。研究表明,黑土退化与翻耕有直接关系,因此科学家提出了“保护性耕作”措施。保护性耕作是采取少耕或免耕方法,减少翻动表层土壤,用农作物秸秆及残茬覆盖土壤表层的一种耕作技术。下图为农作物秸秆及残茬覆盖率与黑土侵蚀率关联示意图。
(1)分析黑土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主要原因。
(2)说明在黑土区实施保护性耕作的必要性。
(3)与传统耕作相比,简述保护性耕作的优点。
(4)为恢复黑土肥力,提出除保护性耕作之外的有效措施。
【答案】(1)我国东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多雨,植物繁茂;秋末植物死亡,大量有机残体进入土壤;冬季漫长寒冷,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有机质分解缓慢,利于腐殖质形成和积累,形成肥沃的黑土。
(2)长期大规模开垦、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及高强度开发利用;春季多大风、干旱,夏季多暴雨,水蚀和风蚀严重,水土流失、土壤沙化严重;最终造成黑土层变薄,有机质含量下降,土壤板结,土壤明显退化。
(3)减少风蚀水蚀,减轻水土流失;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增强蓄水保墒抗旱能力;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农业生产的良性发展。
(4)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农林牧业用地;实行轮作、套种等农业技术;多采用绿肥、有机肥料;采用合理的农业耕作方式;加强农田防护林建设;加强治坡治沟工作;增强法制建设,加大黑土保护力度。
【知识点】认识土壤;成土因素;土壤的功能与养护;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黑土层是在独特的气候条件下,枯萎植被转化并积累成的腐殖质层。分析如下:黑土是我国温带半湿润气候和草原化草甸植被下发育的土壤,是温带森林土壤向草原土壤过渡的一种草原土壤类型。我国东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季多雨,植物繁茂;秋季植物死亡,地上和地下均有大量有机残体进入土壤;冬季漫长寒冷,土壤冻结时间长,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有机质分解缓慢,并转化成大量腐殖质累积于土体上部,形成土质肥沃的黑土(黑土有机质含量为3%~10%,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2)我国东北黑土区20世纪50年代大规模开垦以来,由于长期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及高强度开发利用,导致土壤水土流失加重,土地盐碱化加重;加上春季风大、干旱等因素,水蚀和风蚀严重,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土壤沙化、次生盐碱化严重,土壤板结、土壤结构遭到破坏;最终使得我国黑土层变薄,有机质含量下降,与开垦初期相比,黑土层平均厚度减少约40厘米,有机质含量下降50%,土壤明显退化,因此需要实施保护性耕作。
(3)根据材料,保护性耕作是采取少耕或免耕方法,减少翻动表层土壤,用农作物秸秆及残茬覆盖土壤表层的一种耕作技术。首先,保护性耕作减少了对土壤的耕作次数,加上地表秸秆残茬覆盖,能够减少风蚀水蚀,减轻水土流失,保护黑土厚度;其次,长期秸秆覆盖还田,腐烂后可增加土壤有机质,促进微生物活动,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肥力;第三,地表覆盖秸秆,能够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增强土壤蓄水能力,保墒抗旱能力;第四,免耕少耕作业,能够减少机械化作业和灌溉用水量、减少化肥农药费用、人工费用支出等,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农业生产的良性发展。
(4)保持和提高黑土肥力的措施是:首先要根据土地条件,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和调整农林牧业用地。对平缓黑土上的农田,应实行粮豆轮作、套种牧草,肥料方面,多采用绿肥、有机肥料,适量使用氮磷化肥;采用合理的农业耕作方式,如等高种植,达到保持水土、培养肥力。对地形较陡的坡地宜营造防护林带,加强治坡治沟工作,减少水土流失等土地退化;种植牧草,发展畜牧业如乳牛、肉牛业等,生产实践证明,黑土区也是重要的牧业基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很好;增强法制建设,加大黑土保护力度,对于破坏黑土地,乱采乱挖,倒卖黑土资源,毁林开荒等违法行为,从重打击。
【点评】影响土壤肥力的主要因素有: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成分和养分状况)、生物因素(有机质的提供以及土壤中的微生物对有机质的分解速度)、气候因素(湿热地区土壤化学风化作用以及淋溶作用强,冷湿环境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时间因素(影响土壤层的厚度)以及人为因素等。
17.(2022高一下·枣庄期末)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土壤厚度是指土壤母质层以上到土壤表面的垂直深度,一般为数十厘米到两米,因其直接影响水分和养分贮存量的多寡而成为土壤退化及土地生产力水平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一般来说,表层土壤厚度小于20cm的土地不适宜农业耕作。
材料二:北京密云县北部群山起伏,地势较高,占全县面积的90%左右,南部为开敞的冲积平原。某研究团队采用抽样调查法研究该县山区土壤厚度特征,采样点分布及土壤厚度(如图1所示)。该团队通过数据整理、分析,绘制出该县北部山区土壤厚度与坡度、坡向和植被覆盖度的关系图(图2)。最终,作出了该县山区不宜发展耕作业的土地利用评价。
(1)指出该县山区阴坡土层厚度特征(与阳坡相比),并分析其成因。
(2)推测研究团队作出该县山区不宜发展耕作业的理由。
【答案】(1)特征:(与阳坡相比,)阴坡土层较厚。成因:阴坡蒸发量小,土壤含水量大,植被覆盖率高:促进了土壤发育,减轻水土流失。
(2)土壤厚度整体较薄;地形起伏较大,坡地多:夏季多暴雨,发展耕作业易加重水土流失。
【知识点】成土因素;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解析】【分析】(1)由图2中右边图可知,该地区土壤厚度阴坡厚,阳坡薄。结合土壤形成的因素进行分析:阴坡与阳坡相比,太阳辐射弱,气温较低,蒸发量小,土壤含水量大,植被覆盖率高,枯枝落叶多,有利于土壤的形成与发育;同时植被覆盖率高,保水保土的能力强,减少了流水对土壤的侵蚀,减轻水土流失,有利于保持土壤厚度,存进了土壤的发育。
(2)考查农业的区位因素,耕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可以从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方面进行分析。该地区主要为山区,地势起伏大、坡度较大且位于季风气候区,降水集中多暴雨,若发展耕作业容易造成水土流失;由图a可知,该地区土层整体厚度较薄,土壤贫瘠,土壤肥力较低,不利于耕作业的发展。
【点评】成土母质主要从土壤质地影响土壤形成和发育的;生物主要从土壤有机质的制造、分解方面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气候影响着土壤形成的速度和厚度,影响着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地形通过淋溶、侵蚀影响土壤有机质含量;时间影响着土壤有机质的积累,人类活动通过改变某一种成土因素或各因素间的关系,来改变和控制土壤发育和演化方向的。人类活动对土壤形成和发育的影响作用和影响程度在加大。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高中地理鲁教版(2019)必修一3.4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 同步练习(A卷)
一、单选题
(2022·绍兴模拟)下左图为我国东北地区长期传统耕作方式下的土壤剖面图,下右图为该地区采用保护性耕作后的土壤剖面图。完成下面小题。
1.农作物对土壤形成的影响是( )
①使成土母质颗粒变小
②使土壤具有团聚性
③增加土壤钾元素含量
④增加土壤氧气含量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和传统耕作相比,保护性耕作( )
A.提高复种指数 B.扼制生物多样性
C.增加生产成本 D.减轻了土壤污染
(2022高三下·潍坊月考)土壤相对湿度在表征土壤湿度的同时,也是表征农业旱情的一项重要指标。利用土壤相对湿度(R)可确定干旱等级:R≤40%为重度干旱;40<%R≤50%为中度干旱;50%3.图示时期,0~30cm土壤相对湿度的变化表明黑龙江省春季( )
A.0~30cm土壤湿度呈波动下降趋势
B.农业旱情呈加剧趋势
C.0~30cm土壤呈先变干后变湿趋势
D.降水量呈减少趋势
4.与5月份相比,黑龙江省4月份0~30cm土壤相对湿度总体上较大,主要原因是该省4月份( )
A.日平均风速大,蒸发弱 B.降水多,积雪融水多
C.日平均气温高,地温高 D.积雪融水多,蒸发弱
5.推测影响黑龙江省春季0~30cm土壤相对湿度年际变化的两个主要因素是( )
A.地表日平均温度、春季降水量 B.积雪期长度、前秋季降水量
C.地表日平均温度、春季蒸发量 D.积雪期长度、日平均风速
(2022·梅州模拟)四川盆地有“紫色盆地”之称,盆地底部海拔200一750米,地层平缓,广泛分布侏罗系、白垩系的紫色或紫红色砂岩、页岩和泥岩,发育着紫色土。左图是我国紫色土的主要分布示意图,右图是室内模拟紫色土在不同降雨强度和坡度下总侵蚀量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紫红色与锰、铁、钾等的氧化物密切相关。推测四川盆地在侏罗纪、白垩纪年代形成紫色砂岩、页岩的必要的气候条件是( )
A.湿热 B.干热 C.冷湿 D.干冷
7.与我国南方其他地区相比,四川盆地分布有较大面积的紫色土,其主要因素是( )
A.气候条件 B.生物活动 C.盆地地形 D.变质作用
8.读右图,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一定降雨强度下,地面坡度越大,紫色土的侵蚀量越多
B.地面坡度大于25°时,降雨强度和侵蚀量呈现负相关的关系
C.在地面坡度小于25°、降水强度小于75mm/h时,坡度对侵蚀过程起主导作用
D.降雨强度在100mm/h时,在15°-20°的坡度区间,侵蚀量开始出现大幅增加
(2022高三下·湖南月考)紫色土是我国的一种特殊土壤,是在紫红色砂岩和页岩风化物上发育而成的土壤,多呈紫色或紫红色,土质疏松,肥力较高,水土流失快,主要分布于四川盆地。下图为嘉陵江东北侧支流越溪河下游某河谷紫色土分布横断面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图中紫色土分布于越溪河西北岸,主要是由于( )
A.河水流速缓慢 B.地形坡度较缓
C.自然植被茂密 D.成土母质较厚
10.图中越溪河西北岸紫色土土质疏松的自然原因是( )
A.母质颗粒较粗 B.高温干旱少雨
C.自然植被稀疏 D.发育时间较长
(2022高一下·龙岩月考)中国南沙群岛多为珊瑚礁岛,大部分岛屿呈椭圆形,土壤发育于大小不同的礁盘上。图示意南沙群岛中多数海岛的土壤分布模式(甲、乙、丙、丁代表四种不同土壤),图示意其中甲区域土壤剖面中磷(大多来自地表的鸟粪等有机物)的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与其他热带湿润地区相比,南沙群岛土壤黏粒含量普遍较低,质地较粗。这是由于南沙群岛( )
A.土壤形成和发育时间短 B.地表植被覆盖率低
C.土壤由珊瑚礁发育形成 D.地表大量鸟粪堆积
12.据图可知,此处土壤剖面中属于淀积层的是地表以下( )
A.0~10厘米处 B.30~40厘米处
C.50~60厘米处 D.80~90厘米处
13.图为学生自主绘制的土壤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示意图。形成下图所示土壤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成土因素I B.成土因素Ⅱ C.成土因素Ⅲ D.成土因素IV
(2022高一下·辽宁月考)土壤的淋溶作用与降水有着直接的关系,降水越多,淋溶层越厚。下图a是不同气候下(湿润、半干旱、干旱)的土壤剖面发育示意图,下图b是不同植被(森林、草原)作用下土壤剖面深度与有机质的质量百分比关系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与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密切相关的因素是( )
A.成土母质 B.生物 C.降水 D.地貌
15.能代表森林地区土壤发育情况的组合是( )
A.甲与I B.甲与II C.乙与II D.丙与I
二、图文分析题
16.(2022高三上·安阳开学)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东北平原是黑土的集中分布区,黑土层是在独特的气候条件下,枯萎植被转化并积累成的腐殖质层,黑土是肥力最高的土壤类型。近年来,东北地区的黑土层变薄,土壤肥力下降。研究表明,黑土退化与翻耕有直接关系,因此科学家提出了“保护性耕作”措施。保护性耕作是采取少耕或免耕方法,减少翻动表层土壤,用农作物秸秆及残茬覆盖土壤表层的一种耕作技术。下图为农作物秸秆及残茬覆盖率与黑土侵蚀率关联示意图。
(1)分析黑土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主要原因。
(2)说明在黑土区实施保护性耕作的必要性。
(3)与传统耕作相比,简述保护性耕作的优点。
(4)为恢复黑土肥力,提出除保护性耕作之外的有效措施。
17.(2022高一下·枣庄期末)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土壤厚度是指土壤母质层以上到土壤表面的垂直深度,一般为数十厘米到两米,因其直接影响水分和养分贮存量的多寡而成为土壤退化及土地生产力水平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一般来说,表层土壤厚度小于20cm的土地不适宜农业耕作。
材料二:北京密云县北部群山起伏,地势较高,占全县面积的90%左右,南部为开敞的冲积平原。某研究团队采用抽样调查法研究该县山区土壤厚度特征,采样点分布及土壤厚度(如图1所示)。该团队通过数据整理、分析,绘制出该县北部山区土壤厚度与坡度、坡向和植被覆盖度的关系图(图2)。最终,作出了该县山区不宜发展耕作业的土地利用评价。
(1)指出该县山区阴坡土层厚度特征(与阳坡相比),并分析其成因。
(2)推测研究团队作出该县山区不宜发展耕作业的理由。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A
2.D
【知识点】成土因素
【解析】【点评】 植物生长的条件是:光,热,水,气,养分。而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的基础,具有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持水分,养分,氧气的作用,所以,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了必要的的养分,空气,和水分,是植物生长的基础,此外,土壤还对植物的根系有支撑作用,避免植物倒伏。 农作物提高了土壤的肥力,改良了土壤结构。
1.农作物根系茂盛,增强生物风化,使成土母质颗粒不断变小,同时为土壤提供腐殖质,使土壤粘性增强,更具团聚性,①②正确;土壤中钾元素主要由成土母质提供,农作物根系对钾元素主要是富集作用,对增加无影响,③错;农作物根系需要不断在土壤中呼吸,会消耗土壤中氧气,④错。综合上述分析,A正确,BCD错,故本题选A。
2.由图可知,该地主要采取免耕的保护性耕作方式,使表层腐殖质增厚,土壤中生物多样性增加,同时土壤肥力增强可减少化肥的使用量,减轻土壤污染并降低生产成本,D正确,BC错;复种指数主要受当地热量影响,A错。故本题选D。
【答案】3.A
4.D
5.B
【知识点】成土因素
【解析】【点评】土壤相对湿度在表征土壤湿度的同时,也是表征农业旱情的一项重要指标。 季节性积雪融水量大,气温较低,蒸发较弱,土壤水分较好。
3.根据图示信息可知,0~30cm土壤相对湿度呈波动下降的趋势,A正确,C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可知,R≤60%才出现干旱,所以该地春季没有出现干旱,B错误;没有反应该地的降水量变化趋势,D错误。故答案为:A。
4.黑龙江省4月份季节性积雪融水量大,气温较低,蒸发较弱,土壤水分较好;5月份季节性积雪已全部融化,且气温升高,蒸发较强,土壤水分较差,D正确。平均风速大,蒸发强,A错误;4月份降水较少,B错误;5月份的平均气温高于4月份,C错误。故答案为:D。
5.根据上题分析,冬季积雪期越长春季0~30cm土壤相对湿度越高;前秋季降水量较多,冬季蒸发量较少,春季土壤相对湿度较高,B正确;东北春季降水量较少,且春季降水下渗较少,对土壤湿度的影响较小,A错误;地表日平均温度年际变化不大,C错误;日平均风速的年际变化较小,D错误。故答案为:B。
【答案】6.A
7.C
8.C
【知识点】河流地貌;成土因素
【解析】【点评】土壤形成的五大因素:
生物因素包括植物、微生物、土壤动物对土壤系统的影响,生物因素是促进土壤发生、发展的最活跃因素。植物选择性的吸收母质、大气、水体中的营养,经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质,土壤微生物分解有机质,促进养分的释放。动物残体也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并且土壤中动物对土壤产生特殊作用,如翻动和搅动作用。
2、气候因素是土壤系统发展变化的主要推动力。它影响土壤的地理分布规律,其是地带性分布规律。气候因素,特别是水分和热量条件,直接或间接影响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影响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
3、地形因素一般只是引起地表能量和物质的再分配,并没有引起新的物质。其支配地表径流,使地带性土壤范围中产生非地带性土壤。
4、母质因素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土壤母质是岩石风化的产物,而土壤是母质通过成土过程而形成的。不同母质对土壤中次生矿物也有一定的影响。
5、时间因素—发育程度。土壤年龄分为绝对年龄和相对年龄。它是土壤发育的强度因子。生物、地形、气候、母质四大因素在随着成土年龄的增长而加深。土壤随时间推移而不断变化发展着。
6.读材料可知,紫色土是由侏罗纪、白垩纪紫色砂岩、泥岩时代形成的紫色或紫红色砂岩、页岩岩层上发育而成的土壤,紫色砂岩和页岩的一大特点就是容易风化,因此气候湿热的地区有利于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A正确,BCD错误。故答案为:A。
7.由材料信息“四川盆地有“紫色盆地”之称,盆地底部海拔200一750米,地层平缓”可知,四川盆地四周高,中心低,周围的细沙泥土被流水冲积到盆底,有些矿物过氧化变成紫红色砂岩和页岩,紫红色砂岩和页岩很容易被风化而形成紫色土,而不是变质作用,C正确,D错误。南方各地的气候条件差不多,生物活动也差不多,AB错误。故答案为:C。
8.读右图可知,一定降雨强度下,地面坡度小于25°,紫色土的侵蚀量越多,而后降低,A错误。地面坡度大于25°时,降雨强度减小,侵蚀量减小,两者呈现正相关的关系,B错误。在地面坡度小于25°、降水强度小于75mm/h时,坡度对侵蚀过程起主导作用,C正确。降雨强度在100mm/h时,在小于25°的坡度范围内,侵蚀量增加,在坡度5°—10°时侵蚀量增加幅度较小,侵蚀量开始出现大幅增加应在10°时,D错误。故答案为:C。
【答案】9.B
10.A
【知识点】成土因素
【解析】【点评】紫色土是我国的一种特殊土壤类型,是亚热带地区由富含碳酸钙的紫红色砂岩和页岩上的初育土。它主要分布于四川盆地,其他如云南、江西、浙江、福建、江苏等。
9.由材料可知,图示越溪河段位于四川盆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较多,流水侵蚀作用较强,但图示越溪河段西北岸坡度较缓,流水侵蚀作用较弱,水土流失较弱,紫色土壤保存较好,故B正确;河流流速慢的原因是因为坡度较缓,故A不选;东南岸的自然植被也比较茂密,不是主要原因,故C不选;东南岸的成土母质还要厚一些,故D不选。答案选择B。
10.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显示紫色土是紫红色砂岩和页岩风化形成的土壤,其成土母质主要为紫色砂岩和紫色页岩。图中越溪河沿岸主要由紫色砂岩和泥岩组成,其中紫色砂岩主要由石英砂粒构成,组成物质较粗,所以图示紫色土的质地比较疏松,易受雨水冲刷而流失,故A正确;高温多雨,将会导致水土流失严重,而不是土质疏松的原因,故B不选;区域内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植被覆盖率较高,故C错;土质疏松和发育时间长短关系不大,故D错误。答案选择A。
【答案】11.C
12.B
13.B
【知识点】成土因素
【解析】【点评】土壤的形成因素:
1、母质因素:经风化作用形成的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质养分元素(氮除外)的最初来源,它对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均产生重要的作用。
2、气候因素:直接影响是对土壤的水、热状况和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造成影响,如温度每增加10℃,土壤中的化学反应速度平均增加1~2倍;间接影响是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以及植被类型等来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3、生物因素: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和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其中植物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绿色植物吸收养分元素制造有机质,然后以枯枝落叶和残体的形式将有机养分归还给地表;动物除以排泄物、分泌物和残体的形式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并通过啃食、搬运和搅动等促进有机残体的转化和改变土壤结构;微生物在成土过程中的主要功能是有机残体的分解、转化和腐殖质的合成。
4、地形因素:主要是通过引起物质、能量的再分配而间接地影响土壤形成。如坡度和坡向也可改变水、热条件和植被状况,从而影响土壤的发育。
5、时间因素:母质、地形、气候和生物等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都随着时间的演变而不断变化。如在极端环境中,岩石的风化物可能需要几千年的时间才能形成土壤发生层,而典型灰壤的发育需要1000~1500年。
6、人类活动因素:主要影响是通过改变成土因素作用于土壤的形成与演化。其中以改变地表生物状况的影响最为突出,如在农业生产活动,通过耕耘最终将自然土壤改造成为各种耕作土壤。
11.南沙群岛与其他热带湿润地区降水较多,淋洗作用显著,土壤形成和发育时间都比较短,A选项错误。南沙群岛地表植被覆盖率低,形成土壤的物质来源较少,但与土壤黏粒含量低并无关联,B选项错误。从材料我们可知南沙群岛多为珊瑚礁岛,在风化等外力作用下珊瑚礁破碎分解,形成的细小颗粒堆积导致土壤黏粒含量低,质地较粗,C选项正确。鸟粪与土壤质地关联度小,排除D选项。故答案为:C。
12.淀积层,是指一些有机物和矿物被从上面渗漏下来的水冲淋到更下面的土里,形成土壤的最底层。0~10厘米处可以看到土壤中磷含量较低,受地表水的冲淋作用显著,还未到达淀积层, A选项错误。30~40厘米处磷含量达到土壤含量的最大值,此处有明显的沉淀累积,故判断为淀积层,B选项正确。50~60厘米以及80~90厘米处,土壤中含磷量较少,且从50厘米下磷含量呈断崖式下降,应为母质层, C、D选项错误。故答案为:B。
13.土壤的五大影响因素包括地形、气候、成土母质、植被、和人为因素。根据图示可知成土因素I是气候,成土因素Ⅱ是地形,成土因素Ⅲ是植被,成土因素IV是成土母质。土壤矿物质是岩石经过风化作用形成的不同大小的矿物颗粒,在流水等外力作用之下,矿物质成分在不同的地形下产生不同厚度的堆积,使得土壤在地理空间上形成了明显差异,故其主要影响因素应为地形因素,即成土因素Ⅱ,B选项正确。故答案为:B。
【答案】14.B
15.B
【知识点】成土因素
【解析】【点评】土壤有机质概念是指通过微生物作用所形成的腐殖质、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体的合称,其中的碳元素含量即为土壤有机碳(SOC)。土壤有机碳根据微生物可利用程度分为易分解有机碳,难分解有机碳和惰性有机碳。易分解者有较高的生物利用率与损失率,难分解者则有较高的残留率,一般占土壤有机质的60%~80%。且有相当多的部分参加到腐殖质的形成作用中去。
14.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制造者和分解者,可判断出与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密切相关的是动物以及植物等生物因素,B项正确。成土母质、降水、地貌与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关系不大,A、C、D项错误。故答案为:B项。
15.图a是不同气候下(湿润、半干旱、干旱)的土壤剖面发育示意图,由材料“降水越多,淋溶层越厚”可以判断出,甲为湿润地区,丙为半干旱地区,乙为干旱地区。森林一般分布在湿润半湿润地带,可判断出甲能代表森林地区土壤发育情况;图b是不同植被(森林、草原)作用下土壤剖面深度与有机质的质量百分比关系示意图,森林植被有机质多来源于枯枝落叶,而草原植被根系也可提供有机质,因此可判断出Ⅰ代表草原地区土壤,II代表森林地区土壤,B项正确,A、C、D项错误。故答案为:B项。
16.【答案】(1)我国东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多雨,植物繁茂;秋末植物死亡,大量有机残体进入土壤;冬季漫长寒冷,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有机质分解缓慢,利于腐殖质形成和积累,形成肥沃的黑土。
(2)长期大规模开垦、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及高强度开发利用;春季多大风、干旱,夏季多暴雨,水蚀和风蚀严重,水土流失、土壤沙化严重;最终造成黑土层变薄,有机质含量下降,土壤板结,土壤明显退化。
(3)减少风蚀水蚀,减轻水土流失;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增强蓄水保墒抗旱能力;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农业生产的良性发展。
(4)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农林牧业用地;实行轮作、套种等农业技术;多采用绿肥、有机肥料;采用合理的农业耕作方式;加强农田防护林建设;加强治坡治沟工作;增强法制建设,加大黑土保护力度。
【知识点】认识土壤;成土因素;土壤的功能与养护;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黑土层是在独特的气候条件下,枯萎植被转化并积累成的腐殖质层。分析如下:黑土是我国温带半湿润气候和草原化草甸植被下发育的土壤,是温带森林土壤向草原土壤过渡的一种草原土壤类型。我国东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季多雨,植物繁茂;秋季植物死亡,地上和地下均有大量有机残体进入土壤;冬季漫长寒冷,土壤冻结时间长,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有机质分解缓慢,并转化成大量腐殖质累积于土体上部,形成土质肥沃的黑土(黑土有机质含量为3%~10%,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2)我国东北黑土区20世纪50年代大规模开垦以来,由于长期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及高强度开发利用,导致土壤水土流失加重,土地盐碱化加重;加上春季风大、干旱等因素,水蚀和风蚀严重,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土壤沙化、次生盐碱化严重,土壤板结、土壤结构遭到破坏;最终使得我国黑土层变薄,有机质含量下降,与开垦初期相比,黑土层平均厚度减少约40厘米,有机质含量下降50%,土壤明显退化,因此需要实施保护性耕作。
(3)根据材料,保护性耕作是采取少耕或免耕方法,减少翻动表层土壤,用农作物秸秆及残茬覆盖土壤表层的一种耕作技术。首先,保护性耕作减少了对土壤的耕作次数,加上地表秸秆残茬覆盖,能够减少风蚀水蚀,减轻水土流失,保护黑土厚度;其次,长期秸秆覆盖还田,腐烂后可增加土壤有机质,促进微生物活动,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肥力;第三,地表覆盖秸秆,能够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增强土壤蓄水能力,保墒抗旱能力;第四,免耕少耕作业,能够减少机械化作业和灌溉用水量、减少化肥农药费用、人工费用支出等,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农业生产的良性发展。
(4)保持和提高黑土肥力的措施是:首先要根据土地条件,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和调整农林牧业用地。对平缓黑土上的农田,应实行粮豆轮作、套种牧草,肥料方面,多采用绿肥、有机肥料,适量使用氮磷化肥;采用合理的农业耕作方式,如等高种植,达到保持水土、培养肥力。对地形较陡的坡地宜营造防护林带,加强治坡治沟工作,减少水土流失等土地退化;种植牧草,发展畜牧业如乳牛、肉牛业等,生产实践证明,黑土区也是重要的牧业基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很好;增强法制建设,加大黑土保护力度,对于破坏黑土地,乱采乱挖,倒卖黑土资源,毁林开荒等违法行为,从重打击。
【点评】影响土壤肥力的主要因素有: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成分和养分状况)、生物因素(有机质的提供以及土壤中的微生物对有机质的分解速度)、气候因素(湿热地区土壤化学风化作用以及淋溶作用强,冷湿环境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时间因素(影响土壤层的厚度)以及人为因素等。
17.【答案】(1)特征:(与阳坡相比,)阴坡土层较厚。成因:阴坡蒸发量小,土壤含水量大,植被覆盖率高:促进了土壤发育,减轻水土流失。
(2)土壤厚度整体较薄;地形起伏较大,坡地多:夏季多暴雨,发展耕作业易加重水土流失。
【知识点】成土因素;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解析】【分析】(1)由图2中右边图可知,该地区土壤厚度阴坡厚,阳坡薄。结合土壤形成的因素进行分析:阴坡与阳坡相比,太阳辐射弱,气温较低,蒸发量小,土壤含水量大,植被覆盖率高,枯枝落叶多,有利于土壤的形成与发育;同时植被覆盖率高,保水保土的能力强,减少了流水对土壤的侵蚀,减轻水土流失,有利于保持土壤厚度,存进了土壤的发育。
(2)考查农业的区位因素,耕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可以从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方面进行分析。该地区主要为山区,地势起伏大、坡度较大且位于季风气候区,降水集中多暴雨,若发展耕作业容易造成水土流失;由图a可知,该地区土层整体厚度较薄,土壤贫瘠,土壤肥力较低,不利于耕作业的发展。
【点评】成土母质主要从土壤质地影响土壤形成和发育的;生物主要从土壤有机质的制造、分解方面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气候影响着土壤形成的速度和厚度,影响着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地形通过淋溶、侵蚀影响土壤有机质含量;时间影响着土壤有机质的积累,人类活动通过改变某一种成土因素或各因素间的关系,来改变和控制土壤发育和演化方向的。人类活动对土壤形成和发育的影响作用和影响程度在加大。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