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3.1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 同步练习(A卷)
一、单选题
1.(2020高一上·上海期末)由于气温低、空气收缩下沉形成的气压带是( )
A.赤道低气压带 B.副热带高气压带
C.副极地低气压带 D.极地高气压带
【答案】D
【知识点】三圈环流及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
【解析】【分析】解:赤道低气压带的气流是上升的,故A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副热带高气压带是由于重力作用而形成的,故B错误;副极地低气压带附近的空气是上升的,故C错误;如果一个区域的气温比较低的话,那么空气容易收缩下沉而形成高压,气温低、空气收缩下沉形成的气压带是极地高气压带,故D正确。
【点评】气压带风带具有一定的移动规律。由于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气压带风带在一年内也做周期性的季节移动,就北半球来说,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南半球则恰好相反。
2.(2019高一上·舒城月考)某气压带的南面盛行西北风,北面盛行东南风,该气压带是( )
A.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 B.北半球副极地低压带
C.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 D.南半球副极地低压带
【答案】A
【知识点】三圈环流及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
【解析】【分析】考查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根据分布规律(如图),依据题意,该地在30°S的副热带高低压带风由高压指向低压,根据气压带分布,副高的气流吹向南北,即信风带和西风带),故答案为:A。
【点评】从赤道上空向南、北分流的空气,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到纬度30°左右,偏成沿纬圈运动的西风,空气质量积聚;同时空气在向高纬行进途中,温度渐降,有下沉趋势;加以副热带纬圈小于赤道的纬圈。因此,在南、北纬30°附近的地面上各形成一个动力性的高压带,称为副热带高压带。
3.(2019高一上·舒城月考)下图为“同一水平面上的近地面风形成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地转偏向力对风的影响是( )
A.改变风力大小 B.作用于任何大气运动
C.改变风的方向 D.低纬度地区没有影响
【答案】(1)A
(2)C
【知识点】大气的运动
【解析】【分析】(1)图中①由高压指向低压,垂直于等压线,应该是水平气压梯度力,风向与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基本一致,②是风向,③垂直于风向,应该是地转偏向力,④与风向相反,应该是摩擦力,A正确。选A。(2)地转偏向力对风的影响是改变风的方向、不改变风力大小,C正确。水平气压梯度力改变风力大小,地转偏向力对垂直运动的大气运动没有作用,赤道上水平运动物体不受地转偏向力,低纬度地区受影响,ABD错误。选C。
【点评】风是指由空气的水平流动的一种自然现象,由于日照不均导致水平气压分布不均,于是产生的水平气压梯度力推动大量空气块流动是形成风的最初原因,而风的形成,还和地转偏向力、惯性离心力等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有关。一般来说,我们用风向和风速对风进行量化描述.
4.(2019高一上·舒城月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盛行西风与信风在南北纬60度附近相遇
B.赤道地区上空,水平气压梯度力指向低纬地区
C.南北纬30度附近上空,空气受热上升
D.东北信风与东南信风在赤道附近辐合上升
【答案】D
【知识点】三圈环流及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
【解析】【分析】盛行西风与极地东风在南北纬60度附近相遇,故A错。在赤道地区气流上升,在高空形成高压,水平气压梯度力由高压指向低压,即赤道指向高纬地区,故B错。在南北纬30度附近,由于大量气流堆积而被迫下沉形成高压,故C错。东北信风和东南信风都是从副热带高压带吹向赤道,且在赤道汇合,气流上升形成赤道低压,故D正确。
【点评】在忽略地表高低起伏、海陆分布差异的情况下,由于三圈环流,在气压带之间形成的全球性大气环流。全球性大气环流分布在不同纬度位置,形成了不同性质的大气水平运动地带,叫做风带。
5.(2019高一上·江西竞赛)南半球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在北印度洋海区偏转成( )
A.西南风 B.西北风 C.东北风 D.东南风
【答案】A
【知识点】三圈环流及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季风环流
【解析】【分析】南半球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受到向右偏的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北印度洋海区偏转成西南风,A正确。
【点评】西南季风,盛行于南亚和东南亚一带的夏季风,以印度夏季风最为典型。来源于印度洋上的东南信风,穿越赤道后,受地球自转偏向力影响转向西南方向,路经热带海洋,携带大量水汽,为印度半岛和东南亚一带降水的主要来源。经印度半岛、孟加拉湾向东,可影响到中国华南一带;当西南季风发展强盛时,也可深入到长江流域。
6.(2019高一上·江西竞赛)受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有( )
①亚热带季风气候
②热带稀树草原气候
③地中海气候
④温带季风气候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B
【知识点】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成因、特征及分布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热带稀树草原气候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的交替控制,地中海气候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的交替控制,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因此②③正确,①④错误,故答案为:B。
【点评】气压带可随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变化而南北平移。就北半球而言,气压带的位置大致是夏季偏北,冬季偏南。上下移动各约五度。
7.(2019高一上·揭阳月考)在下列四幅图中,符合南半球极地东风气流特征的是( )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三圈环流及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
【解析】【分析】南半球极地东风带是从极地高压带吹向副极地地气压带,所以气流应辐散,AD排除;南半球受向左地转偏向力影响呈逆时针辐散,B错误,C正确。故答案为:C。
【点评】气压带、风带的位置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发生季节变化,如下图所示:
8.(2019高一上·北京期中)图中A,D都在陆地上,B,C都在海洋上,其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是( )
A.A B.B C.C D.D
【答案】D
【知识点】大气的运动
【解析】【分析】晴天的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气温高;晴天的夜晚天空无云,大气逆辐射弱,保温效果差,气温低,因此晴天的昼夜温差大于阴天。由于陆地砂石的比热容小于海洋,因此升温和降温快,故陆地昼夜温差大于海洋。图中D处位于陆地且为晴天,故昼夜温差最大,D正确,ABC错误。故答案为:D。
【点评】纬度、高度和海陆位置.通常纬度较高,昼夜温差较大;海拔高度高,昼夜温差大;远离海洋的大陆内部,昼夜温差较大.
9.(2019高一上·九台期中)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1)关于图中反映的大气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只有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 B.高空
C.不考虑摩擦力 D.近地面
(2)图中d代表的是 ( )
A.地转偏向力 B.摩擦力
C.水平气压梯度力 D.风向
【答案】(1)D
(2)B
【知识点】大气的运动
【解析】【分析】(1)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并由高压指向低压,故图中a为水平气压梯度力。近地面风向与等压线斜交,高空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图中b为风向,与等压线斜交,故为近地面风向, c与风向垂直,为地转偏向力,d与风向相反,为近地面摩擦力,据此选D。(2)结合上题,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并由高压指向低压,故图中a为水平气压梯度力;b为近地面风向;c与风向垂直,为地转偏向力;d与风向相反,为近地面摩擦力,选B。
【点评】空气的水平运动称为风。风是一个表示气流运动的物理量。它不仅有数值的大小(风速),还具有方向(风向)。因此风是向量。风向是指风的来向。
10.(2019高一上·定远期中)读“亚洲季风环流图”。完成下列各题。
(1)我国东部季风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洋流因素 B.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C.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D.地形因素
(2)与我国东部夏季降水有密切关系的季风是( )
A.西南季风 B.东南季风 C.西北季风 D.东北季风
【答案】(1)C
(2)B
【知识点】大气的运动
【解析】【分析】(1)我国位于亚欧大陆,世界最大的大陆,东部为太平洋,为世界最大的大洋,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最显著,因此形成典型的季风气。故答案为:C。(2)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夏季盛行东南风,冬季盛行西北风。因此夏季东南季风从太平洋带来充沛降水。故答案为:B。
【点评】季风,地理气象学概念。由于大陆和海洋在一年之中增热和冷却程度不同,在大陆和海洋之间大范围的、风向随季节有规律改变的风,称为季风(monsoon)。形成季风最根本的原因,是地球表面性质不同,热力反映的差异。由海陆分布、大气环流、大陆地形等因素造成的,以一年为周期的大范围的冬夏季节盛行风向相反的现象。分为夏季风和冬季风。
11.(2019高一上·大港期中)如图示意某一等高面。M、N为等压线,其气压值分别为PM、PN,M、N之间的气压梯度相同。①—⑧是只考虑水平受力,不计空气垂直运动时,O点空气运动的可能方向。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若此图表示北半球,PN>PM,则O点风向为( )
A.②或③ B.⑥或⑦ C.⑦或⑧ D.②或⑧
(2)若此图表示高空等高面,PN<PM,则O点风向为( )
A.②或③ B.③或⑦ C.③或⑥ D.⑦或⑧
【答案】(1)A
(2)B
【知识点】大气的运动
【解析】【分析】(1)PN>PM,则大气的水平气压梯度力为N线指向M线,并与MN线垂直;此图若为高空等压面,故最终形成的风向与等压线是平行的,北半球的地转偏向力向右偏,形成的风向故为③线;若为近地面形成的风向与等压线斜交,北半球的地转偏向力向右偏,故为②线.综合得知,O点风向可能为②或③。故答案为:A。(2)若此图表示高空等高面,PN<PM,则大气的水平气压梯度力为M线指向N线,并与MN线垂直,由于没的摩擦力,故最终形成的风向与等压线是平行的,北半球的地转偏向力向右偏,形成的风向故为⑦线;南半球的地转偏向力向左偏,形成的风向故为③线;则O点风向为③或⑦。故答案为:B。
【点评】空气的水平运动称为风。风是一个表示气流运动的物理量。它不仅有数值的大小(风速),还具有方向(风向)。因此风是向量。风向是指风的来向。地面风向用 16 方位表示,高空风向常用方位度数表示,即以 0°(或 360°)表示正北,90°表示正东,180°表示正南,270°表示正西。在 16 方位中,每相邻方位间的角差为 22.5°。风速单位常用 m/s、
二、综合题
12.(2013高一上·回民月考)读北半球的大气环流分布示意图,回答:
(1)在图中补画箭头,表示“三圈环流”
(2)图中气压带A是 ;C是 ;E是 ;G是 .
(3)图中风带B是 ;D是 ;F是 .
(4)在气压带C控制下,降水 (多或少),因为 .
【答案】(1)如图:
(2)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
(3)东北信风带;中纬西风带(或盛行西风带);极地东风带
(4)少;气流下沉
【知识点】三圈环流及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解析】【分析】(1))赤道因终年气温高,是热源,空气上升,在近地面形成赤道低气压带,在赤道高空形成高气压区.气流由赤道上空的高气压区向向两极方向流动,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逐渐偏转(北右南左,总体是向东偏),到了纬度30°上空时偏转成了西风(向东运动)不能继续向高纬度运动,在不断聚集(堆积)的情形下便产生了下沉气流,形成了副热带高气压带(纬度30°),极地地区因终年气温低,是冷源,气流终年下沉,在近地面形成极地高气压带,在纬度60°形成了相对的低气压带,称为副极地低气压带.于是形成了三圈环流,即低纬环流、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2)90°是极地高压带,60°是副极地低压带,30°是副热带高压带,0°是赤道低压带.图中A在赤道附近,C在30度附近,E在60度附近,G在90度附近.(3)0﹣30°之间(B)近地面的风带是信风带.30﹣60°之间(D)的近地面风带是西风带.60°﹣﹣90°之间(F )的近地面风带是极地东风带.(4)C位于30°N附近,是副热带高压带,气流下沉,形成高压,形成炎热干燥的天气.
故答案为:(1)如图: (2)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3)东北信风带,中纬西风带(或盛行西风带),极地东风带.(4)少,气流下沉.
【点评】此题考查气压带风带的位置.(1)此图考查三圈环流.由于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和地转偏向力形成了三圈环流.(低纬环流、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2)此题考查气压带的位置.90°是极地高压带,60°是副极地低压带,30°是副热带高压带,0°是赤道低压带.(3)此题考查风带的位置和风向.0﹣30°之间(B)近地面的风带是信风带.30﹣60°之间(D)的近地面风带是西风带.60°﹣﹣90°之间(F )的近地面风带是极地东风带.(4)此图考查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一般高压带控制下是晴天,低压带控制下是阴雨天气.
13.(2020高一上·兰州期中)读“风的形成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a表示 ,b表示 ,c表示 ,d表示 。
(2)该图表示 半球 (近地面或高空)风向图。
(3)图中A、B两地中,风速较大的是 地,原因是 。
【答案】(1)水平气压梯度力;风向;地转偏向力;摩擦力
(2)北;近地面
(3)B;(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
【知识点】大气的运动
【解析】【分析】(1)图中的a由高压指向低压,而且垂直于等压线,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b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右侧,与等压线成一夹角(30°-45°),表示风向;c在风向的右侧,与风向垂直,表示地转偏向力;d与风向相反,表示摩擦力。
(2)读图分析可知,该图风向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右侧,与等压线成一夹角(30°-45°),可以判断该图表示北半球近地面风向图。
(3)读图可以看出,图中A、B两地中,B地的等压线更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更大,风速更大。
【点评】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的形成:
1.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方向——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大小——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
水平气压梯度力既影响风向,也影响风速。
水平气压梯度力与等压线的疏密有关,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速就越大。
2.地转偏向力方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垂直于风向;地转偏向力只影响风向,不影响风速。
3.摩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
影响一——会减慢风速。
14.(2020高一上·东莞期中)读甲、乙两地近地面等压面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图中①②③④四点气压最高的是 ,最低的是 。
(2)图中甲乙两地相比,甲地温度较 ,天气状况 填“阴雨”或“晴朗”)
(3)在图中绘制出高空的等压面。
(4)若图示为塔里木盆地的沙漠(甲)和绿洲(乙),则图示时间, 则近地面盛行 风,此时为 (填“白昼”或黑夜)
【答案】(1)①;④
(2)低;晴朗
(3)
(4)西南;黑夜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运动;大气热力环流
【解析】【分析】(1)根据气压变化的原理,在同一等压面上的点气压相同,在竖直方向上,海拔升高气压降低。图中②、③位于同一等压面上,气压相同,①处于等压线的下方,气压数值高于等压线的气压数值,④处位于等压线的上方,其气压数值大于等压线的气压数值。故四点中气压最高的是①,气压最低的是④。
(2)根据热力环流原理,甲处气压高,气温低,盛行下沉气流,难以凝云致雨,天气晴朗。乙的气压低,气温高,气流上升,易于凝云致雨,多阴雨天气。
(3)高空气压分布与近地面相反,甲处等压线向高空凸出,故对应高空的等压线向近地面凸出,乙地等压线向近地面凸出,其高空等压线向高空凸出。具体如图:
(4)根据以上分析,甲处为高压,乙处为低压,近地面风由高压吹响低压,风由甲吹响乙,根据图中的方位判断近地面的风向为西南风,根据海陆热力差异原理判断,此时甲处沙漠地区盛行下沉气流,绿洲盛行上升气流,据此判断应为夜晚。
【点评】等压线图是等值线图中非常重要的一种类型,它符合等值线图的一般特征并适用于等值线图的基本判读方法。
1.判断气压形式
(1)低压中心:等压线呈闭合曲线,中心气压比四周气压低(中心为上升气流)。
(2)高压中心:等压线呈闭合曲线,中心气压比四周气压高(中心为下沉气流)。
(3)高压脊:高气压中心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弯曲最大各点的连线叫脊线。
(4)低压槽:低气压中心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弯曲最大各点的连线叫槽线。
(5)鞍部:两个低压和两个高压交会处,其气压值比高压中心低,比低压中心高。
2.判断风向
首先明确高低气压;其次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最后根据南、北半球画出偏转风向(如图2中A地吹偏南风)。
3.判断南、北半球
(1)风向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右侧——北半球。
(2)风向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左侧——南半球。
4.判断风力(风速)大小
(1)等压线密集——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
(2)等压线稀疏——气压梯度力小——风力小。
5.判断季节
(1)夏季(北半球7月、南半球1月):大陆内部一般为低压。
(2)冬季(北半球1月、南半球7月):大陆内部一般为高压。
6.判断天气状况
(1)由高纬吹向低纬的风——寒冷干燥。
(2)由低纬吹向高纬的风——温暖湿润。
(3)低气压过境时,多阴雨天气;高气压过境时,多晴朗天气。
(4)低压中心和低压槽控制区多阴雨天气;高压中心和高压脊控制区多晴朗天气。
15.(2020高一上·公主岭期中)读“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图N)”和“某地的气压状况图(图P)”,图P是图N中A层某地的气压状况图,该地位于北半球。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图N中A为 层,其直接热源是 ,该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升高而 (升高或降低)。
(2)图P中①②③④⑤气压相等的是 ,气压最高的是 。
(3)甲、乙两地气温较高的是 地,气压较高的是 地。
(4)若图P表示海滨地区晴热白天的热力环流图,则甲地为 (海洋或陆地);若表示夜间山谷之间的热力环流,则乙地为 (山地或谷地)。
(5)在图中用箭头标出环流模式。
(6)若图P表示中纬度某平原地区气压状况,则甲乙两地之间风向为 风。
【答案】(1)对流;地面长波辐射;降低
(2)①②③;④
(3)乙;甲
(4)海洋;谷地
(5)
(6)西北风
【知识点】大气的垂直分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运动;大气热力环流
【解析】【分析】(1) 据图可知,A为离地面最近的大气层,为对流层。地面是对流层直接热源,因此大气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降低。
(2)由于近地面的空气密度大于高空,因此近地面的气压数值大于高空。图中①②③处于同一等压面上,气压数值相同,④处于图中等压面的下方,其气压数值大于等压面的气压数值,⑤处于等压面的上方,其气压数值小于等压面气压的数值,因此图中区域最高的是④地。
(3)据图可知,同一高度甲高空等压面下凹,形成低气压,近地面形成高气压,盛行下沉气流,气温低;乙高空等压面上凸,形成高气压,近地面形成低气压,盛行上升气流,气温高。故乙地气温最高,甲处气压最高。
(4)若该图为海滨地区白天的热力环流图,甲地气压高,气流下沉,因此甲地在海洋上;乙地气温高,气流上升,处于陆地上;若该图为夜间山谷之间的热力环流,乙地气温高,气流上升,故乙地处谷地中。
(5)根据上题的分析,近地面乙处气流上升,甲处气流下沉。水平气流是由高于流向低压,在近地面气流由甲流向乙地,在高空由乙地上空流向甲地的上空,形成了逆时针的环流。具体如图:
(6) 若图P表示中纬度某平原地区气压状况,图中大气环流是呈逆时针的,根据近地面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可知,该图应该是南半球的,甲乙两地之间应该是南半球的西风带,其风向为西北风。
故答案为:(1)对流 地面长波辐射 降低
(2)①②③④
(3)乙 甲
(4)海洋 谷地
(5)
(6)西北风
【点评】热力环流的形成
16.(2020高一上·张家界期末)读下面的甲、乙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中C气压带形成的原因是 (热力因素或动力因素),干湿状况是 (湿润或干燥)。
(2)甲图气压带风带位置所对应的季节,张家界的盛行风向为 ,该地区某中学商店冷饮的销售量 (较大或较小)。
(3)乙图中N地的自然带为 。M地与N地的气候差异导致了两地自然景观差异,这一现象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整体性或差异性)。
【答案】(1)动力因素;干燥
(2)西北(或偏北);较小
(3)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整体性
【知识点】三圈环流及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
【解析】【分析】解:(1)C气压带位于30°N附近,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是热带气流在向两极流动过程中热量散失而下沉形成的,为动力因素,以下沉气流为主,气候干燥。(2)A为赤道低气压带,位于赤道以南,故此时气压带、风带向南移动。就北半球而言,气压带、风带夏季北移,冬季南移,此时为北半球的冬季,亚洲大陆出现低气压中心亚洲高压,张家界的盛行西北风,气温较低,该地区某中学商店冷饮的销售量较小。 (3)乙图中N地位于欧洲西部,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对应的自然带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M地与N地的气候差异导致了两地自然景观差异,这一现象说明某一因素的变化会影响其他因素的变化,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
【点评】形成地球上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的因素有热力因素:赤道附近因受热量多,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带,高空形成高气压带;两极地区寒冷低温,空气收缩,密度增大,近地面形成高气压带,上空为低气压带。动力因素:受地球自转偏向力的影响,赤道上空向南北分流的气流,在南北纬30°附近的高空集聚,空气下沉,在近地面形成高气压带,在热力因素和动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地球表面形成了相间分布的四个高气压带和三个低气压带,相邻的气压带之间由于气压梯度力的存在形成风带,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有一定的影响。
1 / 1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3.1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 同步练习(A卷)
一、单选题
1.(2020高一上·上海期末)由于气温低、空气收缩下沉形成的气压带是( )
A.赤道低气压带 B.副热带高气压带
C.副极地低气压带 D.极地高气压带
2.(2019高一上·舒城月考)某气压带的南面盛行西北风,北面盛行东南风,该气压带是( )
A.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 B.北半球副极地低压带
C.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 D.南半球副极地低压带
3.(2019高一上·舒城月考)下图为“同一水平面上的近地面风形成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地转偏向力对风的影响是( )
A.改变风力大小 B.作用于任何大气运动
C.改变风的方向 D.低纬度地区没有影响
4.(2019高一上·舒城月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盛行西风与信风在南北纬60度附近相遇
B.赤道地区上空,水平气压梯度力指向低纬地区
C.南北纬30度附近上空,空气受热上升
D.东北信风与东南信风在赤道附近辐合上升
5.(2019高一上·江西竞赛)南半球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在北印度洋海区偏转成( )
A.西南风 B.西北风 C.东北风 D.东南风
6.(2019高一上·江西竞赛)受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有( )
①亚热带季风气候
②热带稀树草原气候
③地中海气候
④温带季风气候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7.(2019高一上·揭阳月考)在下列四幅图中,符合南半球极地东风气流特征的是( )
A. B.
C. D.
8.(2019高一上·北京期中)图中A,D都在陆地上,B,C都在海洋上,其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是( )
A.A B.B C.C D.D
9.(2019高一上·九台期中)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1)关于图中反映的大气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只有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 B.高空
C.不考虑摩擦力 D.近地面
(2)图中d代表的是 ( )
A.地转偏向力 B.摩擦力
C.水平气压梯度力 D.风向
10.(2019高一上·定远期中)读“亚洲季风环流图”。完成下列各题。
(1)我国东部季风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洋流因素 B.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C.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D.地形因素
(2)与我国东部夏季降水有密切关系的季风是( )
A.西南季风 B.东南季风 C.西北季风 D.东北季风
11.(2019高一上·大港期中)如图示意某一等高面。M、N为等压线,其气压值分别为PM、PN,M、N之间的气压梯度相同。①—⑧是只考虑水平受力,不计空气垂直运动时,O点空气运动的可能方向。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若此图表示北半球,PN>PM,则O点风向为( )
A.②或③ B.⑥或⑦ C.⑦或⑧ D.②或⑧
(2)若此图表示高空等高面,PN<PM,则O点风向为( )
A.②或③ B.③或⑦ C.③或⑥ D.⑦或⑧
二、综合题
12.(2013高一上·回民月考)读北半球的大气环流分布示意图,回答:
(1)在图中补画箭头,表示“三圈环流”
(2)图中气压带A是 ;C是 ;E是 ;G是 .
(3)图中风带B是 ;D是 ;F是 .
(4)在气压带C控制下,降水 (多或少),因为 .
13.(2020高一上·兰州期中)读“风的形成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a表示 ,b表示 ,c表示 ,d表示 。
(2)该图表示 半球 (近地面或高空)风向图。
(3)图中A、B两地中,风速较大的是 地,原因是 。
14.(2020高一上·东莞期中)读甲、乙两地近地面等压面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图中①②③④四点气压最高的是 ,最低的是 。
(2)图中甲乙两地相比,甲地温度较 ,天气状况 填“阴雨”或“晴朗”)
(3)在图中绘制出高空的等压面。
(4)若图示为塔里木盆地的沙漠(甲)和绿洲(乙),则图示时间, 则近地面盛行 风,此时为 (填“白昼”或黑夜)
15.(2020高一上·公主岭期中)读“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图N)”和“某地的气压状况图(图P)”,图P是图N中A层某地的气压状况图,该地位于北半球。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图N中A为 层,其直接热源是 ,该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升高而 (升高或降低)。
(2)图P中①②③④⑤气压相等的是 ,气压最高的是 。
(3)甲、乙两地气温较高的是 地,气压较高的是 地。
(4)若图P表示海滨地区晴热白天的热力环流图,则甲地为 (海洋或陆地);若表示夜间山谷之间的热力环流,则乙地为 (山地或谷地)。
(5)在图中用箭头标出环流模式。
(6)若图P表示中纬度某平原地区气压状况,则甲乙两地之间风向为 风。
16.(2020高一上·张家界期末)读下面的甲、乙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中C气压带形成的原因是 (热力因素或动力因素),干湿状况是 (湿润或干燥)。
(2)甲图气压带风带位置所对应的季节,张家界的盛行风向为 ,该地区某中学商店冷饮的销售量 (较大或较小)。
(3)乙图中N地的自然带为 。M地与N地的气候差异导致了两地自然景观差异,这一现象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整体性或差异性)。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三圈环流及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
【解析】【分析】解:赤道低气压带的气流是上升的,故A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副热带高气压带是由于重力作用而形成的,故B错误;副极地低气压带附近的空气是上升的,故C错误;如果一个区域的气温比较低的话,那么空气容易收缩下沉而形成高压,气温低、空气收缩下沉形成的气压带是极地高气压带,故D正确。
【点评】气压带风带具有一定的移动规律。由于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气压带风带在一年内也做周期性的季节移动,就北半球来说,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南半球则恰好相反。
2.【答案】A
【知识点】三圈环流及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
【解析】【分析】考查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根据分布规律(如图),依据题意,该地在30°S的副热带高低压带风由高压指向低压,根据气压带分布,副高的气流吹向南北,即信风带和西风带),故答案为:A。
【点评】从赤道上空向南、北分流的空气,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到纬度30°左右,偏成沿纬圈运动的西风,空气质量积聚;同时空气在向高纬行进途中,温度渐降,有下沉趋势;加以副热带纬圈小于赤道的纬圈。因此,在南、北纬30°附近的地面上各形成一个动力性的高压带,称为副热带高压带。
3.【答案】(1)A
(2)C
【知识点】大气的运动
【解析】【分析】(1)图中①由高压指向低压,垂直于等压线,应该是水平气压梯度力,风向与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基本一致,②是风向,③垂直于风向,应该是地转偏向力,④与风向相反,应该是摩擦力,A正确。选A。(2)地转偏向力对风的影响是改变风的方向、不改变风力大小,C正确。水平气压梯度力改变风力大小,地转偏向力对垂直运动的大气运动没有作用,赤道上水平运动物体不受地转偏向力,低纬度地区受影响,ABD错误。选C。
【点评】风是指由空气的水平流动的一种自然现象,由于日照不均导致水平气压分布不均,于是产生的水平气压梯度力推动大量空气块流动是形成风的最初原因,而风的形成,还和地转偏向力、惯性离心力等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有关。一般来说,我们用风向和风速对风进行量化描述.
4.【答案】D
【知识点】三圈环流及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
【解析】【分析】盛行西风与极地东风在南北纬60度附近相遇,故A错。在赤道地区气流上升,在高空形成高压,水平气压梯度力由高压指向低压,即赤道指向高纬地区,故B错。在南北纬30度附近,由于大量气流堆积而被迫下沉形成高压,故C错。东北信风和东南信风都是从副热带高压带吹向赤道,且在赤道汇合,气流上升形成赤道低压,故D正确。
【点评】在忽略地表高低起伏、海陆分布差异的情况下,由于三圈环流,在气压带之间形成的全球性大气环流。全球性大气环流分布在不同纬度位置,形成了不同性质的大气水平运动地带,叫做风带。
5.【答案】A
【知识点】三圈环流及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季风环流
【解析】【分析】南半球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受到向右偏的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北印度洋海区偏转成西南风,A正确。
【点评】西南季风,盛行于南亚和东南亚一带的夏季风,以印度夏季风最为典型。来源于印度洋上的东南信风,穿越赤道后,受地球自转偏向力影响转向西南方向,路经热带海洋,携带大量水汽,为印度半岛和东南亚一带降水的主要来源。经印度半岛、孟加拉湾向东,可影响到中国华南一带;当西南季风发展强盛时,也可深入到长江流域。
6.【答案】B
【知识点】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成因、特征及分布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热带稀树草原气候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的交替控制,地中海气候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的交替控制,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因此②③正确,①④错误,故答案为:B。
【点评】气压带可随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变化而南北平移。就北半球而言,气压带的位置大致是夏季偏北,冬季偏南。上下移动各约五度。
7.【答案】C
【知识点】三圈环流及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
【解析】【分析】南半球极地东风带是从极地高压带吹向副极地地气压带,所以气流应辐散,AD排除;南半球受向左地转偏向力影响呈逆时针辐散,B错误,C正确。故答案为:C。
【点评】气压带、风带的位置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发生季节变化,如下图所示:
8.【答案】D
【知识点】大气的运动
【解析】【分析】晴天的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气温高;晴天的夜晚天空无云,大气逆辐射弱,保温效果差,气温低,因此晴天的昼夜温差大于阴天。由于陆地砂石的比热容小于海洋,因此升温和降温快,故陆地昼夜温差大于海洋。图中D处位于陆地且为晴天,故昼夜温差最大,D正确,ABC错误。故答案为:D。
【点评】纬度、高度和海陆位置.通常纬度较高,昼夜温差较大;海拔高度高,昼夜温差大;远离海洋的大陆内部,昼夜温差较大.
9.【答案】(1)D
(2)B
【知识点】大气的运动
【解析】【分析】(1)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并由高压指向低压,故图中a为水平气压梯度力。近地面风向与等压线斜交,高空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图中b为风向,与等压线斜交,故为近地面风向, c与风向垂直,为地转偏向力,d与风向相反,为近地面摩擦力,据此选D。(2)结合上题,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并由高压指向低压,故图中a为水平气压梯度力;b为近地面风向;c与风向垂直,为地转偏向力;d与风向相反,为近地面摩擦力,选B。
【点评】空气的水平运动称为风。风是一个表示气流运动的物理量。它不仅有数值的大小(风速),还具有方向(风向)。因此风是向量。风向是指风的来向。
10.【答案】(1)C
(2)B
【知识点】大气的运动
【解析】【分析】(1)我国位于亚欧大陆,世界最大的大陆,东部为太平洋,为世界最大的大洋,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最显著,因此形成典型的季风气。故答案为:C。(2)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夏季盛行东南风,冬季盛行西北风。因此夏季东南季风从太平洋带来充沛降水。故答案为:B。
【点评】季风,地理气象学概念。由于大陆和海洋在一年之中增热和冷却程度不同,在大陆和海洋之间大范围的、风向随季节有规律改变的风,称为季风(monsoon)。形成季风最根本的原因,是地球表面性质不同,热力反映的差异。由海陆分布、大气环流、大陆地形等因素造成的,以一年为周期的大范围的冬夏季节盛行风向相反的现象。分为夏季风和冬季风。
11.【答案】(1)A
(2)B
【知识点】大气的运动
【解析】【分析】(1)PN>PM,则大气的水平气压梯度力为N线指向M线,并与MN线垂直;此图若为高空等压面,故最终形成的风向与等压线是平行的,北半球的地转偏向力向右偏,形成的风向故为③线;若为近地面形成的风向与等压线斜交,北半球的地转偏向力向右偏,故为②线.综合得知,O点风向可能为②或③。故答案为:A。(2)若此图表示高空等高面,PN<PM,则大气的水平气压梯度力为M线指向N线,并与MN线垂直,由于没的摩擦力,故最终形成的风向与等压线是平行的,北半球的地转偏向力向右偏,形成的风向故为⑦线;南半球的地转偏向力向左偏,形成的风向故为③线;则O点风向为③或⑦。故答案为:B。
【点评】空气的水平运动称为风。风是一个表示气流运动的物理量。它不仅有数值的大小(风速),还具有方向(风向)。因此风是向量。风向是指风的来向。地面风向用 16 方位表示,高空风向常用方位度数表示,即以 0°(或 360°)表示正北,90°表示正东,180°表示正南,270°表示正西。在 16 方位中,每相邻方位间的角差为 22.5°。风速单位常用 m/s、
12.【答案】(1)如图:
(2)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
(3)东北信风带;中纬西风带(或盛行西风带);极地东风带
(4)少;气流下沉
【知识点】三圈环流及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解析】【分析】(1))赤道因终年气温高,是热源,空气上升,在近地面形成赤道低气压带,在赤道高空形成高气压区.气流由赤道上空的高气压区向向两极方向流动,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逐渐偏转(北右南左,总体是向东偏),到了纬度30°上空时偏转成了西风(向东运动)不能继续向高纬度运动,在不断聚集(堆积)的情形下便产生了下沉气流,形成了副热带高气压带(纬度30°),极地地区因终年气温低,是冷源,气流终年下沉,在近地面形成极地高气压带,在纬度60°形成了相对的低气压带,称为副极地低气压带.于是形成了三圈环流,即低纬环流、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2)90°是极地高压带,60°是副极地低压带,30°是副热带高压带,0°是赤道低压带.图中A在赤道附近,C在30度附近,E在60度附近,G在90度附近.(3)0﹣30°之间(B)近地面的风带是信风带.30﹣60°之间(D)的近地面风带是西风带.60°﹣﹣90°之间(F )的近地面风带是极地东风带.(4)C位于30°N附近,是副热带高压带,气流下沉,形成高压,形成炎热干燥的天气.
故答案为:(1)如图: (2)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3)东北信风带,中纬西风带(或盛行西风带),极地东风带.(4)少,气流下沉.
【点评】此题考查气压带风带的位置.(1)此图考查三圈环流.由于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和地转偏向力形成了三圈环流.(低纬环流、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2)此题考查气压带的位置.90°是极地高压带,60°是副极地低压带,30°是副热带高压带,0°是赤道低压带.(3)此题考查风带的位置和风向.0﹣30°之间(B)近地面的风带是信风带.30﹣60°之间(D)的近地面风带是西风带.60°﹣﹣90°之间(F )的近地面风带是极地东风带.(4)此图考查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一般高压带控制下是晴天,低压带控制下是阴雨天气.
13.【答案】(1)水平气压梯度力;风向;地转偏向力;摩擦力
(2)北;近地面
(3)B;(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
【知识点】大气的运动
【解析】【分析】(1)图中的a由高压指向低压,而且垂直于等压线,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b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右侧,与等压线成一夹角(30°-45°),表示风向;c在风向的右侧,与风向垂直,表示地转偏向力;d与风向相反,表示摩擦力。
(2)读图分析可知,该图风向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右侧,与等压线成一夹角(30°-45°),可以判断该图表示北半球近地面风向图。
(3)读图可以看出,图中A、B两地中,B地的等压线更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更大,风速更大。
【点评】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的形成:
1.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方向——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大小——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
水平气压梯度力既影响风向,也影响风速。
水平气压梯度力与等压线的疏密有关,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速就越大。
2.地转偏向力方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垂直于风向;地转偏向力只影响风向,不影响风速。
3.摩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
影响一——会减慢风速。
14.【答案】(1)①;④
(2)低;晴朗
(3)
(4)西南;黑夜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运动;大气热力环流
【解析】【分析】(1)根据气压变化的原理,在同一等压面上的点气压相同,在竖直方向上,海拔升高气压降低。图中②、③位于同一等压面上,气压相同,①处于等压线的下方,气压数值高于等压线的气压数值,④处位于等压线的上方,其气压数值大于等压线的气压数值。故四点中气压最高的是①,气压最低的是④。
(2)根据热力环流原理,甲处气压高,气温低,盛行下沉气流,难以凝云致雨,天气晴朗。乙的气压低,气温高,气流上升,易于凝云致雨,多阴雨天气。
(3)高空气压分布与近地面相反,甲处等压线向高空凸出,故对应高空的等压线向近地面凸出,乙地等压线向近地面凸出,其高空等压线向高空凸出。具体如图:
(4)根据以上分析,甲处为高压,乙处为低压,近地面风由高压吹响低压,风由甲吹响乙,根据图中的方位判断近地面的风向为西南风,根据海陆热力差异原理判断,此时甲处沙漠地区盛行下沉气流,绿洲盛行上升气流,据此判断应为夜晚。
【点评】等压线图是等值线图中非常重要的一种类型,它符合等值线图的一般特征并适用于等值线图的基本判读方法。
1.判断气压形式
(1)低压中心:等压线呈闭合曲线,中心气压比四周气压低(中心为上升气流)。
(2)高压中心:等压线呈闭合曲线,中心气压比四周气压高(中心为下沉气流)。
(3)高压脊:高气压中心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弯曲最大各点的连线叫脊线。
(4)低压槽:低气压中心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弯曲最大各点的连线叫槽线。
(5)鞍部:两个低压和两个高压交会处,其气压值比高压中心低,比低压中心高。
2.判断风向
首先明确高低气压;其次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最后根据南、北半球画出偏转风向(如图2中A地吹偏南风)。
3.判断南、北半球
(1)风向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右侧——北半球。
(2)风向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左侧——南半球。
4.判断风力(风速)大小
(1)等压线密集——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
(2)等压线稀疏——气压梯度力小——风力小。
5.判断季节
(1)夏季(北半球7月、南半球1月):大陆内部一般为低压。
(2)冬季(北半球1月、南半球7月):大陆内部一般为高压。
6.判断天气状况
(1)由高纬吹向低纬的风——寒冷干燥。
(2)由低纬吹向高纬的风——温暖湿润。
(3)低气压过境时,多阴雨天气;高气压过境时,多晴朗天气。
(4)低压中心和低压槽控制区多阴雨天气;高压中心和高压脊控制区多晴朗天气。
15.【答案】(1)对流;地面长波辐射;降低
(2)①②③;④
(3)乙;甲
(4)海洋;谷地
(5)
(6)西北风
【知识点】大气的垂直分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运动;大气热力环流
【解析】【分析】(1) 据图可知,A为离地面最近的大气层,为对流层。地面是对流层直接热源,因此大气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降低。
(2)由于近地面的空气密度大于高空,因此近地面的气压数值大于高空。图中①②③处于同一等压面上,气压数值相同,④处于图中等压面的下方,其气压数值大于等压面的气压数值,⑤处于等压面的上方,其气压数值小于等压面气压的数值,因此图中区域最高的是④地。
(3)据图可知,同一高度甲高空等压面下凹,形成低气压,近地面形成高气压,盛行下沉气流,气温低;乙高空等压面上凸,形成高气压,近地面形成低气压,盛行上升气流,气温高。故乙地气温最高,甲处气压最高。
(4)若该图为海滨地区白天的热力环流图,甲地气压高,气流下沉,因此甲地在海洋上;乙地气温高,气流上升,处于陆地上;若该图为夜间山谷之间的热力环流,乙地气温高,气流上升,故乙地处谷地中。
(5)根据上题的分析,近地面乙处气流上升,甲处气流下沉。水平气流是由高于流向低压,在近地面气流由甲流向乙地,在高空由乙地上空流向甲地的上空,形成了逆时针的环流。具体如图:
(6) 若图P表示中纬度某平原地区气压状况,图中大气环流是呈逆时针的,根据近地面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可知,该图应该是南半球的,甲乙两地之间应该是南半球的西风带,其风向为西北风。
故答案为:(1)对流 地面长波辐射 降低
(2)①②③④
(3)乙 甲
(4)海洋 谷地
(5)
(6)西北风
【点评】热力环流的形成
16.【答案】(1)动力因素;干燥
(2)西北(或偏北);较小
(3)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整体性
【知识点】三圈环流及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
【解析】【分析】解:(1)C气压带位于30°N附近,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是热带气流在向两极流动过程中热量散失而下沉形成的,为动力因素,以下沉气流为主,气候干燥。(2)A为赤道低气压带,位于赤道以南,故此时气压带、风带向南移动。就北半球而言,气压带、风带夏季北移,冬季南移,此时为北半球的冬季,亚洲大陆出现低气压中心亚洲高压,张家界的盛行西北风,气温较低,该地区某中学商店冷饮的销售量较小。 (3)乙图中N地位于欧洲西部,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对应的自然带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M地与N地的气候差异导致了两地自然景观差异,这一现象说明某一因素的变化会影响其他因素的变化,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
【点评】形成地球上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的因素有热力因素:赤道附近因受热量多,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带,高空形成高气压带;两极地区寒冷低温,空气收缩,密度增大,近地面形成高气压带,上空为低气压带。动力因素:受地球自转偏向力的影响,赤道上空向南北分流的气流,在南北纬30°附近的高空集聚,空气下沉,在近地面形成高气压带,在热力因素和动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地球表面形成了相间分布的四个高气压带和三个低气压带,相邻的气压带之间由于气压梯度力的存在形成风带,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有一定的影响。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