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3.1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 同步练习(B卷)
一、单选题
(2022高三上·安阳开学)山东芝罘岛由坚硬岩浆岩和变质岩构成,海岸陡峭。在岛屿西端平坦海床上,形成了水下“近岸凹槽”地貌。受海水侵蚀与沉积影响,海床表层离岸由近及远依次分布砾石、砂砾、砂。下图为芝罘岛西端“近岸凹槽”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海床上“近岸凹槽”的形成过程是( )
①在重力作用下,海水向下流动
②急速海浪涌向海岸,使海岸处海水面抬高
③近岸海底物质长期遭受侵蚀搬运形成凹槽
④向下流动的海水侵蚀近岸海底
A.①②③④ B.③①④② C.①②④③ D.②①④③
2.利于“近岸凹槽”形成的季节主要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3.“近岸凹槽”处砾石、砂砾、砂分布差异的形成原因是( )
A.海底水流速度差异 B.海底物质粒径差异
C.海面风速差异 D.波浪大小差异
(2022高二上·弥勒开学考)下图为2018年12月某时亚洲局部地区海平面气压(单位:hPa)分布。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4.图中上海地区的风向是( )
A.东南风 B.西南风 C.东北风 D.西北风
5.下列地区风力最大的是( )
A.上海 B.青岛 C.北京 D.东京
(2022高二下·日照期末)长白山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一次特大火山喷发活动,生成的火山灰进入高空,长时间滞留空中,导致气温大幅度降低。长白山各坡向火山灰厚度差异较大,下图示意长白山火山灰分布。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6.目前长白山火山灰堆积厚度最大的坡向是( )
A.西南坡 B.西北坡 C.东南坡 D.东北坡
7.火山喷发之后,大气温度大幅度降低,主要是因为火山灰减弱了( )
A.大气吸收 B.地面辐射 C.大气辐射 D.太阳辐射
(2022高二下·日照期末)卡里马塔海峡位于加里曼丹岛和邦加岛、勿里洞岛之间,该海峡表层流流向季节变化明显,下图示意卡里马塔海峡及周边区域自然地理环境。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8.卡里马塔海峡表层流流向及主要影响因素是( )
A.7月向南东南风 B.7月向北西南风
C.1月向北偏北风 D.1月向南偏北风
9.卡里马塔海峡表层流流速最快月份是( )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2022高二下·安徽期末)凯尔盖期岛位于印度洋南部,地形以山地和高原为主,气候潮湿,多风暴,山地表面多冰川覆盖,西部海岸陡峭。下图示意饥尔盖朗岛住置。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0.凯尔盖朗岛西海岸风暴尤为强烈,其主要原因有( )
①位于飓风中心附近②受盛行西风影响③海岸线曲折④地势低平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11.西部海岸陡峭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海浪侵蚀 B.风力侵蚀 C.流水侵蚀 D.冰川侵蚀
(2022高二下·东营期末)火地岛位于南美洲大陆最南端,西部和南部山地为安第斯山脉余脉,海岸线曲折,多峡湾(如下图)。甲地的原始森林中很多树木树冠形状奇特,均朝同一个方向生长,好像人的发型一样,梳向一侧。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造成火地岛西海岸线曲折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火山活动 B.风力侵蚀 C.海浪侵蚀 D.冰川侵蚀
13.推测甲地树木树冠朝向( )
A.东南 B.西南 C.西北 D.东北
(2022高二下·湛江期末)西风漂流和极地环流分别由盛行西风和极地东风作用而成。罗斯地区存在着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冰架,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该地的冰架正在消融。下图为罗斯地区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图中( )
A.极地环流为自西向东 B.西风漂流性质上为暖流
C.西风漂流1月弱7月强 D.极地环流1月位置偏北
15.冰架的消融对罗斯地区的影响有( )
①地面辐射增强②太阳辐射增多③大气辐射减弱④大气温度升高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二、综合题
16.(2022·义乌模拟)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甲地7月份盛行 (方向)季风,该季风的成因是 。
图中阴影区域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按照投入多少分,该农业属 型农业。
(2)乙地是世界最大的三角洲,简析其形成的原因。
(3)简析乙所在国家洪涝灾害严重的社会经济原因。
17.(2021高二上·温州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此时是北半球的 季,北半球的 气压带被切断,仅保留在海洋上。
(2)此季节,A处刮 季风(风向),性质是 。此季节,B处刮 季风(风向),是由南半球的 信风越过赤道向 偏转而形成的。
(3)C处一月时刮 ▲ 季风(风向)。形成季风的两大因素是什么?
18.(2021高三上·夏津开学考)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示意一年中赤道低气压带的位置变化规律(图中数字为月份与日期)。
(1)赤道低气压带位置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2)赤道低气压带影响北半球的时间长于南半球的主要原因是?
19.(2021高二下·河南期末)下图为非洲西部局部地区大气环流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说出此时北半球的季节,并说明判断理由。
(2)描述甲风向的形成过程。
(3)简述甲、乙气流对非洲西部沿岸地区气候影响的差异。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D
2.D
3.A
【知识点】海岸地貌;季风环流;海水运动及影响
【解析】【点评】离岸由近及远海底表层物质颗粒依次分布砾石、砂砾、砂,颗粒逐渐减小,说明海水流速逐渐减慢。近岸处,海底水流速度较快,其侵蚀搬运能力较强,较小颗粒的砂砾、砂被海水侵蚀搬运带走,较大颗粒的砾石保留了下来,离岸较远处,随着海底水流速度逐渐减缓,海水携带的颗粒较小的砂砾和砂先后沉积下来,因此近岸处有颗粒物直径较大的砾石,离岸较远处有颗粒物直径相对较小的砂砾和砂的分布。
1.根据图示中“近岸凹槽”的形态可判断出此处为一处受海水侵蚀形成的侵蚀地貌,结合材料可以推测,该地海面在盛行风的影响下,形成一股向岸流,向岸流受到芝罘岛的阻挡后,海岸处水位抬高,促使海水在重力的作用下向下流动,此时的海水流速较快,对近岸海床上的物质进行侵蚀和搬运,形成“近岸凹槽”,故D项正确。故答案为:D
2.结合上题可知,“近岸凹槽”主要受向下运动的海水的侵蚀而成,而该地向下流动的海水强度大小主要受盛行风强弱的影响。结合材料中指向标及所处区域可判断,在冬季,该地盛行强盛的西北风,岛屿西端成为向风岸,使向岸冲击风浪速度加大,向下流动的海水增多增快,使海床侵蚀加剧,更利于“近岸凹槽”的形成,故答案为:D项。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海水的侵蚀和搬运作用的强弱主要与海水流速有关,且沉积物颗粒大小为砾石>砂砾>砂。在近岸处,海底水流速度快,侵蚀和搬运作用强,较小颗粒的砂砾、砂被侵蚀搬运,较大颗粒的砾石因为不易被搬运得以保存;而离岸较远处,海底水流速度减缓,海水搬运的砂砾、砂先后沉积下来。故导致“近岸凹槽”处砾石、砂砾、砂分布差异的形成原因为海底水流速度差异,选A;B项海底物质粒径差异与“近岸凹槽”处砾石、砂砾、砂分布差异的形成无关,可排除;海面风速的差异和波浪大小的差异会影响向下流动的海水强弱,从而影响侵蚀和搬运作用的强弱,但不是导致近岸凹槽”处砾石、砂砾、砂分布差异的原因,故CD错误。故答案为:A。
【答案】4.B
5.C
【知识点】大气的运动
【解析】【点评】风向画法:①先画水平气压梯度力(画法: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②再画风向(用手:掌心向上,南左北右,近地面偏45°,高空偏90°)
4.结合图示可知,上海地区的风向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垂直等压线由高气压1024hpa指向低气压1022hpa,在受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影响,向右偏转后与等压斜交。形成西南风,B选项正确。故答案为:B。
5.等压线图中,风力最大的应该是等压线最密集的地区,单位距离上的气压差大,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结合图示可知应该是北京地区,C选项正确。故答案为:C。
【答案】6.C
7.D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季风环流
【解析】【点评】大气通过对太阳短波辐射和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实现了受热过程,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大气受热过程的延续。具体图解如下。
6.由图可知,图中东南坡的等高线较疏,坡度较缓,是火山灰主要沉积的区域,C正确,其他坡向的等高线相对稠密,坡度较陡,火山灰沉积少,ABD错误,故答案为:C。
7.大量火山灰导致大气透明度降低,大气反射增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从而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地面辐射减弱,由于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所以气温降低,D正确,B错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所以近地面大气并不是依靠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A错误;由于地面辐射减弱,大气吸收热量减少,大气辐射也会减弱,但其减弱主要是太阳辐射减弱导致,C错误,故答案为:D。
【答案】8.D
9.A
【知识点】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解析】【点评】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0°纬线附近为赤道低气压带;30°纬线附近为副热带高气压带;60°纬线附近为副极地低气压带;90°纬线附近为极地高气压带;0°~30°纬线之间的风带为信风带;30°~60°纬线之间的风带为西风带;60°~90°纬线之间的风带为极地东风带。气压带、风带的位置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发生变化。就北半球而言,夏季各气压带、风带位置大致是向北移动,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向右偏转成西南季风,带来丰沛降水,影响北半球低纬地区;冬季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向左偏转成西北风,带来丰沛降水,影响南半球低纬地区。
8.7月,气压带风带北移,海峡表层海水在东南信风作用下,海水流向向北,AB错误;1月,气压带和风带南移,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受地转偏向力偏转形成西北风,表层海水向南流动,D正确,C错误;故答案为:D。
9.结合前面分析,在北半球冬季(1月),该海域受强劲的偏北风影响,表层海水在盛行风作用下,以及海陆分布的影响,海水向南流动。读图可知,海峡北部为南海,海域较宽阔,地表摩擦力小,风力大,海水流速快。向南流动的海水在经过该海峡时,因海峡海域窄,在狭管效应作用下,海水通过速度加快,流速达到最大。A正确,BCD错误,故答案为:A。
【答案】10.C
11.D
【知识点】冰川地貌;三圈环流及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外力作用
【解析】【点评】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流水侵蚀地貌:V形谷(峡谷)、瀑布、喀斯特地貌(石林、溶洞、石钟乳、石柱、石笋等);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丹霞地貌。
(2)流水沉积地貌:山前冲积扇、河口三角洲、冲积平原(如长江中下游平原)、河漫滩平原。
(3)风力侵蚀地貌:风蚀蘑菇、风蚀洼地、雅丹地貌。
(4)风力沉积地貌:沙丘、黄土高原。
(5)冰川侵蚀地貌:U形谷、刃脊、冰斗、角峰、峡湾(挪威曲折的海岸线、北美五大湖——冰蚀湖)。
(6)冰川堆积地貌:冰碛地貌(冰碛丘陵、冰碛湖)
(7)海水侵蚀地貌:①海蚀崖、②海蚀柱、③海蚀穴(洞)、④海蚀拱桥
(8)海水堆积地貌:①海滩、②沙洲
10.海面起飓风时飓风中心是风平浪静的,不会造成海岸风暴强烈,①错误;结合纬度位置可以判断凯尔盖朗岛位于南半球强劲的西风带,②正确;海岸线曲折,狭管效应加速了风速,③正确;凯尔盖期岛地形多以山地为主,④错误,C正确,ABD错误。故答案为:C。
11.结合图中的冰川分布,海岸线的特征,西部海岸多峡湾,主要受到冰川侵蚀,流水侵蚀影响较小,D正确,C错误;海浪侵蚀地貌对于海岸的塑造作用不如冰川强烈,A错误;风力侵蚀多出现在干旱半干旱地区,风力作用明显的地区,B错误;故答案为:D。
【答案】12.D
13.A
【知识点】海岸地貌;冰川地貌;三圈环流及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
【解析】【点评】一、从海岸地貌的基本特征可分为两大类:海岸侵蚀地貌和海岸堆积地貌。侵蚀地貌是指岩石海岸在波浪、潮流等不断侵蚀下所形成的各种形态等。
类型:(1)海蚀穴:在岸壁基部与海平面的接触带,因受波浪的频频冲击而沿水平方向展布的空穴。
(2)海蚀崖:海蚀穴凹槽上悬空的岩石因失去支撑发生垮落,形成的陡峭岩壁。
(3)海穹:突出的海岬两侧同遭浪击,易同时发育海蚀洞,一时洞穴彼此相通,即可形成一座海蚀的天生桥。
(4)海蚀柱:海蚀桥继续受冲蚀,其桥顶受重力而崩塌,残留下的柱状地形。海蚀崖后退过程中遗留下来的蚀余岩石,再受侵蚀亦可形成。
(5)海蚀平台:海蚀崖后退,其底面受磨蚀而成的平台。平台面微向海面倾斜,其上可以覆盖部分砂砾石,当海岸上升,平台高出海面时,即成为海蚀阶地。
二、冰川地貌按成因分为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两类。
冰川侵蚀地貌一般分布于冰川上游,即雪线以上位置,形态类型有角峰、刃脊、冰斗、冰坎、冰川槽谷等磨蚀地貌。
冰川(包括冰水)沉积地貌分布于冰川下游,形态类型包括冰碛丘陵、冰碛台地、底碛丘陵和底碛平原等。
三、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规律:
赤道附近、30°附近、60°附近、90°附近分别分布着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在气压带之间形成低纬度信风带、中纬度西风带和极地东风带;南北半球相应风带风向关于赤道对称,如南、北半球低纬信风的风向分别为东南风和东北风,南、北半球的中纬度西风带的风向分别为西北风和西南风,南、北半球的极地东风带的风向分别为东南风和东北风。
12.读图可知,火地岛位于55°S附近,纬度较高,地质时期曾被冰川覆盖,冰川向海洋移动时,形成很多冰川槽谷,后冰川退化,海平面上升,海水进入弯曲的冰川槽谷,形成曲折的海岸,D符合题意;火山活动、风力侵蚀和海浪侵蚀不是造成火地岛西海岸线曲折的主要地质作用,排除ABC。故答案为:D。
13.读图可知,火地岛位于55°S附近,处于西风带,终年盛行西北风,在西北风的作用下,甲地的原始森林中很多树木树冠均朝同东南方向生长,A符合题意,排除BCD。故答案为:A。
【答案】14.C
15.B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三圈环流及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解析】【点评】大气通过对太阳短波辐射和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实现了受热过程,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大气受热过程的延续。具体图解如下。
14.图中极地环流为逆时针环流,所以极地环流为自东向西,A错误。西风漂流性质是寒流,B错误。冬季南北温差大,西风在冬季更强,7月是南半球的冬季,故西风漂流1月弱7月强,C正确。1月是南半球夏季,气压带、风带南移,极地环流位置偏南,D错误。故答案为:C。
15.冰架消融,地面反射率降低,地面辐射增强,①正确。冰架消融对太阳辐射没有影响,②错误。地面辐射增强,大气辐射也增强,气温升高,③错误,④正确。所以B正确。ACD错误。故答案为:B。
16.【答案】(1)西南;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水稻种植业(季风水田农业);集约型
(2)两河交汇处带来丰富的泥沙;入海口附近,地形平缓,流速减缓,泥沙沉积;海水顶托作用。
(3)人口稠密;农业主产区;救灾避灾能力弱。
【知识点】河流地貌;洪涝灾害;季风环流;农业的概念、特点及分类;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解析】【分析】(1)读图甲位于南亚,为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盛行西南季风,冬季盛行东北季风,夏季南半球的东南风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北半球受向右的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偏为西南风。图示阴影部分主要分布在半岛沿岸以及德干高原的东北部,为水稻种植业,水稻种植业精耕细作,投入较多,为集约型农业。
(2)三角洲为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乙地位于恒河和布拉马普特拉河的交汇处,河流径流量大,携带泥沙多;入海后附近,地形平坦,河流流速变慢,又受海水顶托作用,泥沙沉积,形成三角洲。
(3)乙地所在国家为孟加拉国,洪涝灾害多发,灾情严重的社会经济原因主要从经济发展水平、防灾减灾能力等方面分析;孟加拉国人口超过1亿,人口稠密,农业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防灾减灾能力较弱。
【点评】河流在流入海洋或湖泊时,由于流速减小,河流所携泥沙在河口淤积而形成的类似三角形的地形就是三角洲。三角洲的顶端指向河流上游,底边为其外缘,地势低平。
17.【答案】(1)夏;副热带高
(2)东南;温暖湿润;西南;东南;右
(3)西北;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知识点】季风环流
【解析】【分析】(1)由图可知,图中信息显示东亚地区盛行东南风,南亚地区盛行西南风,因此此时是北半球的夏季,亚欧大陆上被亚洲低压(印度低压)控制,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被陆地的热低压切断,使其仅保留在海洋上。
(2)据上题的分析,图中A处(东亚)盛行东南风(东亚夏季风),风从海洋上吹来,其性质是温暖湿润;B处(南亚地区)盛行西南风(南亚的夏季风),其形成是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带越过赤道向右偏转而形成的。
(3)图中C处位于印度尼西亚,地处南半球,该地1月份的风向为西北风,其形成是南亚、东南亚地区的冬季风(东北季风)越过赤道向左偏形成的,同时也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
【点评】季风
1月 7月
东亚季风 西北风 东南风
南亚季风 东北风 西南风
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18.【答案】(1)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发生南北向的周期变化,使得地球的上气压带和风带也随之发生南北向的周期变化。太阳直射点移向北半球,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也随之向北移动;反之向南移动。
(2)北半球的陆地面积大于南半球,使南北半球气压梯度力增大,赤道低压带向北移动幅度大,影响时间长。
【知识点】三圈环流及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解析】【分析】(1)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有规律的周期移动,使得地球的上气压带和风带也随之发生南北向的周期移动。太阳直射点移向北半球,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也随之向北移动;反之向南移动。故图中赤道低气压带位置变化的根本原因是黄赤交角的存在。
(2)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陆地相比海洋增温快。由于北半球陆地面积广大,夏季增温强烈,使南北半球气压梯度力增大,更加强了越过赤道的西南风的势力,使赤道辐合带向北推移到赤道与北纬12°~15°之间,赤道辐合带向北移动幅度大,控制范围广,因此降水量多,由于南半球陆地面积小,海洋面积大,吸收太阳能量的热容量大,夏季增温慢,与北半球相比,西北风形成的气压梯度力小,赤道辐合带向南移动幅度小,大致位于赤道与南纬5°附近之间地区,控制的地区范围比北半球小,所以降水量较少,所以赤道低气压带影响北半球的时间长于南半球的主要原因是北半球的陆地面积大于南半球。
【点评】导致赤道低气压带位置变化的根本原因是黄赤交角的存在,有黄赤交角存在,才有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才有气压带的位置移动。北半球的陆地面积大于南半球,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使南北半球气压梯度力增大,赤道低压带向北移动幅度大,影响时间长。
19.【答案】(1)夏季。理由:赤道低气压带此时位于赤道以北,说明气压带、风带向北移动,应为北半球夏季。
(2)北半球夏季,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赤道以南的东南信风带向北移动越过赤道;受向右偏转的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形成西南风。
(3)甲为西南风,从海洋带来充足的水汽,给非洲西部地区带来丰沛的降水;乙气流由陆地吹向海洋,为离岸风,减小沿岸地区的降水强度。
【知识点】三圈环流及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解析】【分析】(1)由图可知,图中垂直上升气流为赤道低气压带的上升气流,赤道低气压带此时位于赤道以北,说明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北,北半球夏季,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北,故此时为北半球夏季。
(2)甲风向为非洲几内亚湾夏季的西南风,其形成过程:北半球夏季,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气压带、风带向北移动,赤道以南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不断向右偏转,形成西南风。
(3)甲气流为西南风,来自海洋,从海洋带来充足的水汽,受陆地地形抬升,使得非洲西部地区降水多;乙气流为东南风,来自陆地,由陆地吹向海洋,为离岸风,气流干燥,不能给沿岸地区带来降水,使得沿岸气候干燥。
【点评】影响风的三种力
方向 大小 对风的影响
风速 风向
水平气压梯度力 始终与等压线垂直,由高压指向低压 等压线越密集,
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 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速越大 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地转偏向力 始终
与风向垂直 大小随纬度增加而增加,赤道上为零 不影响
风速的大小 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转
摩擦力 始终与
风向相反 大小与下垫面性质有关。下垫面越粗糙,起伏越大,摩擦力越大,反之越小 使风速减小 与其他两力共同作用,使风向斜穿等压线
1 / 1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3.1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 同步练习(B卷)
一、单选题
(2022高三上·安阳开学)山东芝罘岛由坚硬岩浆岩和变质岩构成,海岸陡峭。在岛屿西端平坦海床上,形成了水下“近岸凹槽”地貌。受海水侵蚀与沉积影响,海床表层离岸由近及远依次分布砾石、砂砾、砂。下图为芝罘岛西端“近岸凹槽”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海床上“近岸凹槽”的形成过程是( )
①在重力作用下,海水向下流动
②急速海浪涌向海岸,使海岸处海水面抬高
③近岸海底物质长期遭受侵蚀搬运形成凹槽
④向下流动的海水侵蚀近岸海底
A.①②③④ B.③①④② C.①②④③ D.②①④③
2.利于“近岸凹槽”形成的季节主要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3.“近岸凹槽”处砾石、砂砾、砂分布差异的形成原因是( )
A.海底水流速度差异 B.海底物质粒径差异
C.海面风速差异 D.波浪大小差异
【答案】1.D
2.D
3.A
【知识点】海岸地貌;季风环流;海水运动及影响
【解析】【点评】离岸由近及远海底表层物质颗粒依次分布砾石、砂砾、砂,颗粒逐渐减小,说明海水流速逐渐减慢。近岸处,海底水流速度较快,其侵蚀搬运能力较强,较小颗粒的砂砾、砂被海水侵蚀搬运带走,较大颗粒的砾石保留了下来,离岸较远处,随着海底水流速度逐渐减缓,海水携带的颗粒较小的砂砾和砂先后沉积下来,因此近岸处有颗粒物直径较大的砾石,离岸较远处有颗粒物直径相对较小的砂砾和砂的分布。
1.根据图示中“近岸凹槽”的形态可判断出此处为一处受海水侵蚀形成的侵蚀地貌,结合材料可以推测,该地海面在盛行风的影响下,形成一股向岸流,向岸流受到芝罘岛的阻挡后,海岸处水位抬高,促使海水在重力的作用下向下流动,此时的海水流速较快,对近岸海床上的物质进行侵蚀和搬运,形成“近岸凹槽”,故D项正确。故答案为:D
2.结合上题可知,“近岸凹槽”主要受向下运动的海水的侵蚀而成,而该地向下流动的海水强度大小主要受盛行风强弱的影响。结合材料中指向标及所处区域可判断,在冬季,该地盛行强盛的西北风,岛屿西端成为向风岸,使向岸冲击风浪速度加大,向下流动的海水增多增快,使海床侵蚀加剧,更利于“近岸凹槽”的形成,故答案为:D项。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海水的侵蚀和搬运作用的强弱主要与海水流速有关,且沉积物颗粒大小为砾石>砂砾>砂。在近岸处,海底水流速度快,侵蚀和搬运作用强,较小颗粒的砂砾、砂被侵蚀搬运,较大颗粒的砾石因为不易被搬运得以保存;而离岸较远处,海底水流速度减缓,海水搬运的砂砾、砂先后沉积下来。故导致“近岸凹槽”处砾石、砂砾、砂分布差异的形成原因为海底水流速度差异,选A;B项海底物质粒径差异与“近岸凹槽”处砾石、砂砾、砂分布差异的形成无关,可排除;海面风速的差异和波浪大小的差异会影响向下流动的海水强弱,从而影响侵蚀和搬运作用的强弱,但不是导致近岸凹槽”处砾石、砂砾、砂分布差异的原因,故CD错误。故答案为:A。
(2022高二上·弥勒开学考)下图为2018年12月某时亚洲局部地区海平面气压(单位:hPa)分布。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4.图中上海地区的风向是( )
A.东南风 B.西南风 C.东北风 D.西北风
5.下列地区风力最大的是( )
A.上海 B.青岛 C.北京 D.东京
【答案】4.B
5.C
【知识点】大气的运动
【解析】【点评】风向画法:①先画水平气压梯度力(画法: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②再画风向(用手:掌心向上,南左北右,近地面偏45°,高空偏90°)
4.结合图示可知,上海地区的风向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垂直等压线由高气压1024hpa指向低气压1022hpa,在受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影响,向右偏转后与等压斜交。形成西南风,B选项正确。故答案为:B。
5.等压线图中,风力最大的应该是等压线最密集的地区,单位距离上的气压差大,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结合图示可知应该是北京地区,C选项正确。故答案为:C。
(2022高二下·日照期末)长白山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一次特大火山喷发活动,生成的火山灰进入高空,长时间滞留空中,导致气温大幅度降低。长白山各坡向火山灰厚度差异较大,下图示意长白山火山灰分布。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6.目前长白山火山灰堆积厚度最大的坡向是( )
A.西南坡 B.西北坡 C.东南坡 D.东北坡
7.火山喷发之后,大气温度大幅度降低,主要是因为火山灰减弱了( )
A.大气吸收 B.地面辐射 C.大气辐射 D.太阳辐射
【答案】6.C
7.D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季风环流
【解析】【点评】大气通过对太阳短波辐射和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实现了受热过程,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大气受热过程的延续。具体图解如下。
6.由图可知,图中东南坡的等高线较疏,坡度较缓,是火山灰主要沉积的区域,C正确,其他坡向的等高线相对稠密,坡度较陡,火山灰沉积少,ABD错误,故答案为:C。
7.大量火山灰导致大气透明度降低,大气反射增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从而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地面辐射减弱,由于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所以气温降低,D正确,B错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所以近地面大气并不是依靠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A错误;由于地面辐射减弱,大气吸收热量减少,大气辐射也会减弱,但其减弱主要是太阳辐射减弱导致,C错误,故答案为:D。
(2022高二下·日照期末)卡里马塔海峡位于加里曼丹岛和邦加岛、勿里洞岛之间,该海峡表层流流向季节变化明显,下图示意卡里马塔海峡及周边区域自然地理环境。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8.卡里马塔海峡表层流流向及主要影响因素是( )
A.7月向南东南风 B.7月向北西南风
C.1月向北偏北风 D.1月向南偏北风
9.卡里马塔海峡表层流流速最快月份是( )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答案】8.D
9.A
【知识点】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解析】【点评】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0°纬线附近为赤道低气压带;30°纬线附近为副热带高气压带;60°纬线附近为副极地低气压带;90°纬线附近为极地高气压带;0°~30°纬线之间的风带为信风带;30°~60°纬线之间的风带为西风带;60°~90°纬线之间的风带为极地东风带。气压带、风带的位置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发生变化。就北半球而言,夏季各气压带、风带位置大致是向北移动,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向右偏转成西南季风,带来丰沛降水,影响北半球低纬地区;冬季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向左偏转成西北风,带来丰沛降水,影响南半球低纬地区。
8.7月,气压带风带北移,海峡表层海水在东南信风作用下,海水流向向北,AB错误;1月,气压带和风带南移,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受地转偏向力偏转形成西北风,表层海水向南流动,D正确,C错误;故答案为:D。
9.结合前面分析,在北半球冬季(1月),该海域受强劲的偏北风影响,表层海水在盛行风作用下,以及海陆分布的影响,海水向南流动。读图可知,海峡北部为南海,海域较宽阔,地表摩擦力小,风力大,海水流速快。向南流动的海水在经过该海峡时,因海峡海域窄,在狭管效应作用下,海水通过速度加快,流速达到最大。A正确,BCD错误,故答案为:A。
(2022高二下·安徽期末)凯尔盖期岛位于印度洋南部,地形以山地和高原为主,气候潮湿,多风暴,山地表面多冰川覆盖,西部海岸陡峭。下图示意饥尔盖朗岛住置。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0.凯尔盖朗岛西海岸风暴尤为强烈,其主要原因有( )
①位于飓风中心附近②受盛行西风影响③海岸线曲折④地势低平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11.西部海岸陡峭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海浪侵蚀 B.风力侵蚀 C.流水侵蚀 D.冰川侵蚀
【答案】10.C
11.D
【知识点】冰川地貌;三圈环流及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外力作用
【解析】【点评】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流水侵蚀地貌:V形谷(峡谷)、瀑布、喀斯特地貌(石林、溶洞、石钟乳、石柱、石笋等);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丹霞地貌。
(2)流水沉积地貌:山前冲积扇、河口三角洲、冲积平原(如长江中下游平原)、河漫滩平原。
(3)风力侵蚀地貌:风蚀蘑菇、风蚀洼地、雅丹地貌。
(4)风力沉积地貌:沙丘、黄土高原。
(5)冰川侵蚀地貌:U形谷、刃脊、冰斗、角峰、峡湾(挪威曲折的海岸线、北美五大湖——冰蚀湖)。
(6)冰川堆积地貌:冰碛地貌(冰碛丘陵、冰碛湖)
(7)海水侵蚀地貌:①海蚀崖、②海蚀柱、③海蚀穴(洞)、④海蚀拱桥
(8)海水堆积地貌:①海滩、②沙洲
10.海面起飓风时飓风中心是风平浪静的,不会造成海岸风暴强烈,①错误;结合纬度位置可以判断凯尔盖朗岛位于南半球强劲的西风带,②正确;海岸线曲折,狭管效应加速了风速,③正确;凯尔盖期岛地形多以山地为主,④错误,C正确,ABD错误。故答案为:C。
11.结合图中的冰川分布,海岸线的特征,西部海岸多峡湾,主要受到冰川侵蚀,流水侵蚀影响较小,D正确,C错误;海浪侵蚀地貌对于海岸的塑造作用不如冰川强烈,A错误;风力侵蚀多出现在干旱半干旱地区,风力作用明显的地区,B错误;故答案为:D。
(2022高二下·东营期末)火地岛位于南美洲大陆最南端,西部和南部山地为安第斯山脉余脉,海岸线曲折,多峡湾(如下图)。甲地的原始森林中很多树木树冠形状奇特,均朝同一个方向生长,好像人的发型一样,梳向一侧。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造成火地岛西海岸线曲折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火山活动 B.风力侵蚀 C.海浪侵蚀 D.冰川侵蚀
13.推测甲地树木树冠朝向( )
A.东南 B.西南 C.西北 D.东北
【答案】12.D
13.A
【知识点】海岸地貌;冰川地貌;三圈环流及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
【解析】【点评】一、从海岸地貌的基本特征可分为两大类:海岸侵蚀地貌和海岸堆积地貌。侵蚀地貌是指岩石海岸在波浪、潮流等不断侵蚀下所形成的各种形态等。
类型:(1)海蚀穴:在岸壁基部与海平面的接触带,因受波浪的频频冲击而沿水平方向展布的空穴。
(2)海蚀崖:海蚀穴凹槽上悬空的岩石因失去支撑发生垮落,形成的陡峭岩壁。
(3)海穹:突出的海岬两侧同遭浪击,易同时发育海蚀洞,一时洞穴彼此相通,即可形成一座海蚀的天生桥。
(4)海蚀柱:海蚀桥继续受冲蚀,其桥顶受重力而崩塌,残留下的柱状地形。海蚀崖后退过程中遗留下来的蚀余岩石,再受侵蚀亦可形成。
(5)海蚀平台:海蚀崖后退,其底面受磨蚀而成的平台。平台面微向海面倾斜,其上可以覆盖部分砂砾石,当海岸上升,平台高出海面时,即成为海蚀阶地。
二、冰川地貌按成因分为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两类。
冰川侵蚀地貌一般分布于冰川上游,即雪线以上位置,形态类型有角峰、刃脊、冰斗、冰坎、冰川槽谷等磨蚀地貌。
冰川(包括冰水)沉积地貌分布于冰川下游,形态类型包括冰碛丘陵、冰碛台地、底碛丘陵和底碛平原等。
三、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规律:
赤道附近、30°附近、60°附近、90°附近分别分布着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在气压带之间形成低纬度信风带、中纬度西风带和极地东风带;南北半球相应风带风向关于赤道对称,如南、北半球低纬信风的风向分别为东南风和东北风,南、北半球的中纬度西风带的风向分别为西北风和西南风,南、北半球的极地东风带的风向分别为东南风和东北风。
12.读图可知,火地岛位于55°S附近,纬度较高,地质时期曾被冰川覆盖,冰川向海洋移动时,形成很多冰川槽谷,后冰川退化,海平面上升,海水进入弯曲的冰川槽谷,形成曲折的海岸,D符合题意;火山活动、风力侵蚀和海浪侵蚀不是造成火地岛西海岸线曲折的主要地质作用,排除ABC。故答案为:D。
13.读图可知,火地岛位于55°S附近,处于西风带,终年盛行西北风,在西北风的作用下,甲地的原始森林中很多树木树冠均朝同东南方向生长,A符合题意,排除BCD。故答案为:A。
(2022高二下·湛江期末)西风漂流和极地环流分别由盛行西风和极地东风作用而成。罗斯地区存在着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冰架,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该地的冰架正在消融。下图为罗斯地区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图中( )
A.极地环流为自西向东 B.西风漂流性质上为暖流
C.西风漂流1月弱7月强 D.极地环流1月位置偏北
15.冰架的消融对罗斯地区的影响有( )
①地面辐射增强②太阳辐射增多③大气辐射减弱④大气温度升高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答案】14.C
15.B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三圈环流及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解析】【点评】大气通过对太阳短波辐射和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实现了受热过程,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大气受热过程的延续。具体图解如下。
14.图中极地环流为逆时针环流,所以极地环流为自东向西,A错误。西风漂流性质是寒流,B错误。冬季南北温差大,西风在冬季更强,7月是南半球的冬季,故西风漂流1月弱7月强,C正确。1月是南半球夏季,气压带、风带南移,极地环流位置偏南,D错误。故答案为:C。
15.冰架消融,地面反射率降低,地面辐射增强,①正确。冰架消融对太阳辐射没有影响,②错误。地面辐射增强,大气辐射也增强,气温升高,③错误,④正确。所以B正确。ACD错误。故答案为:B。
二、综合题
16.(2022·义乌模拟)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甲地7月份盛行 (方向)季风,该季风的成因是 。
图中阴影区域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按照投入多少分,该农业属 型农业。
(2)乙地是世界最大的三角洲,简析其形成的原因。
(3)简析乙所在国家洪涝灾害严重的社会经济原因。
【答案】(1)西南;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水稻种植业(季风水田农业);集约型
(2)两河交汇处带来丰富的泥沙;入海口附近,地形平缓,流速减缓,泥沙沉积;海水顶托作用。
(3)人口稠密;农业主产区;救灾避灾能力弱。
【知识点】河流地貌;洪涝灾害;季风环流;农业的概念、特点及分类;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解析】【分析】(1)读图甲位于南亚,为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盛行西南季风,冬季盛行东北季风,夏季南半球的东南风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北半球受向右的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偏为西南风。图示阴影部分主要分布在半岛沿岸以及德干高原的东北部,为水稻种植业,水稻种植业精耕细作,投入较多,为集约型农业。
(2)三角洲为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乙地位于恒河和布拉马普特拉河的交汇处,河流径流量大,携带泥沙多;入海后附近,地形平坦,河流流速变慢,又受海水顶托作用,泥沙沉积,形成三角洲。
(3)乙地所在国家为孟加拉国,洪涝灾害多发,灾情严重的社会经济原因主要从经济发展水平、防灾减灾能力等方面分析;孟加拉国人口超过1亿,人口稠密,农业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防灾减灾能力较弱。
【点评】河流在流入海洋或湖泊时,由于流速减小,河流所携泥沙在河口淤积而形成的类似三角形的地形就是三角洲。三角洲的顶端指向河流上游,底边为其外缘,地势低平。
17.(2021高二上·温州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此时是北半球的 季,北半球的 气压带被切断,仅保留在海洋上。
(2)此季节,A处刮 季风(风向),性质是 。此季节,B处刮 季风(风向),是由南半球的 信风越过赤道向 偏转而形成的。
(3)C处一月时刮 ▲ 季风(风向)。形成季风的两大因素是什么?
【答案】(1)夏;副热带高
(2)东南;温暖湿润;西南;东南;右
(3)西北;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知识点】季风环流
【解析】【分析】(1)由图可知,图中信息显示东亚地区盛行东南风,南亚地区盛行西南风,因此此时是北半球的夏季,亚欧大陆上被亚洲低压(印度低压)控制,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被陆地的热低压切断,使其仅保留在海洋上。
(2)据上题的分析,图中A处(东亚)盛行东南风(东亚夏季风),风从海洋上吹来,其性质是温暖湿润;B处(南亚地区)盛行西南风(南亚的夏季风),其形成是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带越过赤道向右偏转而形成的。
(3)图中C处位于印度尼西亚,地处南半球,该地1月份的风向为西北风,其形成是南亚、东南亚地区的冬季风(东北季风)越过赤道向左偏形成的,同时也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
【点评】季风
1月 7月
东亚季风 西北风 东南风
南亚季风 东北风 西南风
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18.(2021高三上·夏津开学考)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示意一年中赤道低气压带的位置变化规律(图中数字为月份与日期)。
(1)赤道低气压带位置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2)赤道低气压带影响北半球的时间长于南半球的主要原因是?
【答案】(1)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发生南北向的周期变化,使得地球的上气压带和风带也随之发生南北向的周期变化。太阳直射点移向北半球,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也随之向北移动;反之向南移动。
(2)北半球的陆地面积大于南半球,使南北半球气压梯度力增大,赤道低压带向北移动幅度大,影响时间长。
【知识点】三圈环流及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解析】【分析】(1)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有规律的周期移动,使得地球的上气压带和风带也随之发生南北向的周期移动。太阳直射点移向北半球,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也随之向北移动;反之向南移动。故图中赤道低气压带位置变化的根本原因是黄赤交角的存在。
(2)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陆地相比海洋增温快。由于北半球陆地面积广大,夏季增温强烈,使南北半球气压梯度力增大,更加强了越过赤道的西南风的势力,使赤道辐合带向北推移到赤道与北纬12°~15°之间,赤道辐合带向北移动幅度大,控制范围广,因此降水量多,由于南半球陆地面积小,海洋面积大,吸收太阳能量的热容量大,夏季增温慢,与北半球相比,西北风形成的气压梯度力小,赤道辐合带向南移动幅度小,大致位于赤道与南纬5°附近之间地区,控制的地区范围比北半球小,所以降水量较少,所以赤道低气压带影响北半球的时间长于南半球的主要原因是北半球的陆地面积大于南半球。
【点评】导致赤道低气压带位置变化的根本原因是黄赤交角的存在,有黄赤交角存在,才有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才有气压带的位置移动。北半球的陆地面积大于南半球,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使南北半球气压梯度力增大,赤道低压带向北移动幅度大,影响时间长。
19.(2021高二下·河南期末)下图为非洲西部局部地区大气环流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说出此时北半球的季节,并说明判断理由。
(2)描述甲风向的形成过程。
(3)简述甲、乙气流对非洲西部沿岸地区气候影响的差异。
【答案】(1)夏季。理由:赤道低气压带此时位于赤道以北,说明气压带、风带向北移动,应为北半球夏季。
(2)北半球夏季,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赤道以南的东南信风带向北移动越过赤道;受向右偏转的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形成西南风。
(3)甲为西南风,从海洋带来充足的水汽,给非洲西部地区带来丰沛的降水;乙气流由陆地吹向海洋,为离岸风,减小沿岸地区的降水强度。
【知识点】三圈环流及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解析】【分析】(1)由图可知,图中垂直上升气流为赤道低气压带的上升气流,赤道低气压带此时位于赤道以北,说明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北,北半球夏季,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北,故此时为北半球夏季。
(2)甲风向为非洲几内亚湾夏季的西南风,其形成过程:北半球夏季,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气压带、风带向北移动,赤道以南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不断向右偏转,形成西南风。
(3)甲气流为西南风,来自海洋,从海洋带来充足的水汽,受陆地地形抬升,使得非洲西部地区降水多;乙气流为东南风,来自陆地,由陆地吹向海洋,为离岸风,气流干燥,不能给沿岸地区带来降水,使得沿岸气候干燥。
【点评】影响风的三种力
方向 大小 对风的影响
风速 风向
水平气压梯度力 始终与等压线垂直,由高压指向低压 等压线越密集,
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 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速越大 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地转偏向力 始终
与风向垂直 大小随纬度增加而增加,赤道上为零 不影响
风速的大小 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转
摩擦力 始终与
风向相反 大小与下垫面性质有关。下垫面越粗糙,起伏越大,摩擦力越大,反之越小 使风速减小 与其他两力共同作用,使风向斜穿等压线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