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4.3 海--气相互作用 同步练习(B卷)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4.3 海--气相互作用 同步练习(B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10-16 16:57:46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4.3 海--气相互作用 同步练习(B卷)
一、单选题
(2021高二上·宁波月考)下图为大西洋热量收入与支出的差值随纬度变化的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大西洋中热量亏损最大的纬度带是(  )
A.0°-20°N B.0°-20°S C.40°S-50°S D.40°N-60°N
2.上题中纬度带热量亏损值大的原因不可能是(  )
A.纬度低,得到的太阳辐射能多 B.纬度高,得到的太阳辐射能少
C.多阴雨天气 D.暖流的作用明显
(2021高二上·宁波月考) 2015年11月,世界气象组织宣布:2015年全球地表温度可能是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温度,这是由强厄尔尼诺现象和人类活动引发的全球变暖共同造成的。下图是厄尔尼诺现象形成过程中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相互作用示意图。读图完成小面小题。
3.厄尔尼诺现象形成过程中,太平洋东部水圈的显著变化是(  )
A.秘鲁沿岸表层海水流向受到影响
B.表层海水温度降低
C.冷海水上泛增强
D.营养物质增多
4.厄尔尼诺现象形成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反映了(  )
A.水圈的变化导致大气圈的变化
B.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C.南半球赤道附近东南信风增强
D.厄尔尼诺现象直接导致全球变暖
(2021高二上·蕉岭月考)海面空气发生平流运动时,若海水温度和空气温度之间存在差异,就会导致大气底部水汽达到饱和状态,形成平流雾。平流雾根据海水温度和空气温度之间的差异一般划分为蒸发雾和冷却雾。渤海海域夏季海雾多发,严重影响沿海工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安全。下图为1998-2018年渤海海面夏季平均水温(单位:℃)分布图,下表为甲海区不同季节雾日的水一气温差条件统计表(百分比代表海雾发生的比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春季 夏李 秋季 冬季 合计
水温大于气温(%) 14.1 10.6 17.6 16.9 59.2
水温小于气温(%) 15.5 7.0 3.5 13.4 39.4
水温等于气温(%) 0 1.4 0 0 1.4
5.夏季,影响该海域水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海陆分布 C.大气降水 D.陆地径流
6.甲海区的海雾大多(  )
A.出现在较冷海面上,属于冷却雾
B.出现在较冷海面上,属于蒸发雾
C.出现在较暖海面上,属于冷却雾
D.出现在较暖海面上,属于蒸发雾
(2021高二上·湖南月考)某年4月某时段我国渤海北部某海域发生了海雾,盛行东南风,海气温差基本维持在3℃以内,大气中凝结的水滴或冰晶使大气水平能见度很低。下图示意4月27日8时至30日20时该海域海、气温度变化。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该海雾发生的时间集中在(  )
A.27~28日 B.28~29日 C.29~30日 D.不确定
8.与本次海雾的形成原因基本无关的是(  )
A.东南风 B.海温低于气温
C.出现逆温层 D.海面蒸发强
(2021高二上·扬州月考) 2019年为厄尔尼诺年,厄尔尼诺是指赤道附近的信风减弱,使太平洋中东部的水温异常增温的现象。读南太平洋赤道附近正常年份和厄尔尼诺年的海水垂直运动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9.从图中可以看出(  )
A.正常年份太平洋东部海区气温较高
B.正常年份澳大利亚东海岸气温较低
C.厄尔尼诺年太平洋西部海区气流下沉
D.厄尔尼诺年南美洲东部海区气流上升
10.在厄尔尼诺年,下列事件发生可能性较大的是(  )
A.南赤道暖流势力加强 B.澳大利亚东部降水增多
C.南美西部干旱区出现绿洲 D.全球范围内冰川储存量增加
(2021高二下·海淀期末)图1为某年8月太平洋海水表层温度距平(单位:℃)示意图。同学们通过学习绘制了该时段赤道附近太平洋海域的大气热力环流示意图(图2)。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1.正确表示该时段赤道附近太平洋海域大气热力环流的示意图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2.此现象发生过程中,太平洋赤道附近(  )
A.西部海面气压升高 B.西部沿岸地区台风减弱
C.东、西部温差减小 D.东部沿岸地区降水减少
(2021高二下·盘锦开学考) 2021年1月6日,山东青岛气温降至零下15.8℃,打破了历史低温纪录。7日青岛近海海域海面上“蒸汽腾腾”,仿佛海水被煮沸了。气象专家解释:受强寒潮天气影响,使海水翻腾,海面下部温暖海水上升,海水快速蒸发到空中遇到冷空气后迅速凝结为冰晶,这种现象被称为“海浩”。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3.与本次“海浩”形成密切相关的是(  )
①海一气间温差大②海一气间温差小③风力较大④风力较小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4.据气象专家说本次“海浩”的发生和近期拉尼娜现象有关。拉尼娜现象发生时秘鲁沿海(  )
A.气温升高 B.鱼类大量死亡
C.干旱加剧 D.洋流势力减弱
15.(2017高二下·南昌月考)海洋对大气的作用主要是输送能量来改变大气运动,这种能量主要是(  )
A.动能 B.势能 C.热能 D.化学能
二、图文分析题
16.(2022·湛江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海—气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着全球气候变化,一直以来得到有关专家的重视与研究。下图为太平洋部分海域平均每日向大气输送的热量分布图。
比较图中甲海域与乙海域平均每日向大气输送热量的差异,并分析差异形成的原因。
(2022·山东)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冬半年,美洲中部地区频繁受冷空气影响。下图示意2000年1月一次冷空气南下过程中,美洲中部附近海洋表层风场和海平面气温分布。甲处南北两侧的气压梯度较大。
17.下图示意M点所在水平面上的等压线分布及空气质点的瞬时受力平衡情况。在图中用 画出M点风向   ,并指出山脉的阻挡对冷空气运动的影响   。
18.在冷空气频繁南下的影响下,N海域表层水温较低、海产丰富。分析其原因。
19.(2021高二上·嫩江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沃克环流”是指在赤道附近太平洋上空形成的热力环流,图甲是在正常年份形成的“沃克环流”示意图。厄尔尼诺现象是指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洋面温度异常升高(如图乙所示),使得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
(1)比较正常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两侧洋面温度的高低,并说明原因。
(2)说出厄尔尼诺现象时,赤道附近靠近太平洋洋面的大气水平运动方向,并分析其形成过程。
(3)指出厄尔尼诺现象时,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两岸大陆分别应该预防的气象灾害。
(4)简析厄尔尼诺现象对秘鲁渔场带来的不利影响。
20.(2021高三上·湖南月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每年初夏,类似我国东部地区锋面雨带的推移,日本也存在雨带自南向北移动的现象,被称为梅雨前线。梅雨前线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及其周边引导气流的影响,冷暖气团交汇。与我国东部地区锋面雨带相比,日本梅雨前线降水强度较大。图示意日本梅雨前线日降水量极大值的空间分布。
(1)描述日本梅雨前线日降水量极大值的空间分布特征,并简述其成因。
(2)与我国东部地区锋面雨带相比,日本梅雨前线降水强度较大,请从日本的角度说明原因。
(3)厄尔尼诺年份,秘鲁寒流减弱,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海水温度异常偏高。分析其对日本梅雨前线的影响。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D
2.A
【知识点】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
【解析】【点评】海洋与大气直接接触,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不停地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共同组成了“海洋-大气系统”。进入地球大气的太阳总辐射能,约70%被海洋吸收。这些能量又以多种形式输送给大气,并驱动大气运动。海洋尤其是热带海洋,是大气运动的重要能量来源。与大气相比,海水的热容量大得多,热量传递所耗费的时间也长得多,因此海洋就成为地球上气温的“调节器”。
1.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热量的主要来源,不同纬度地区获得的太阳辐射量是不同的。一般来讲,高纬度地区所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少,收入小于支出,热量亏损。从图中可看出,大西洋热量亏损值在40°N—60°N最大,D正确,ABC错误。故答案为:D。
2.由上题分析可知,大西洋中热量亏损最大的纬度带是40°N-60°N。热量亏损值大,主要从热量收入少和支出多两个角度来分析。大西洋40°N—60°N海域受强大的北大西洋暖流影响,蒸发旺盛,海水热量支出较多;受西风带影响,全年温和多雨,对太阳辐射削弱强,热量收入较少;纬度较高,太阳辐射少,热量收入较少。根据以上分析可知,BCD为中纬度带热量亏损值大的原因,不符合题意。A选项纬度低不符合实际,40°N-60°N纬度较高,故不可能是其原因,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
【答案】3.A
4.B
【知识点】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
【解析】【点评】厄尔尼诺现象的成因及影响:东南信风减弱,东太平洋冷水上翻现象消失,表层暖水向东回流,导致赤道东太平洋海面上升,海面水温升高,秘鲁、厄瓜多尔沿岸由冷洋流转变为暖洋流。下层海水中的无机盐类营养成分不再涌向海面导致当地的浮游生物和鱼类大量死亡,大批鸟类亦因饥饿而死。形成一种严重的灾害。与此同时,原来的干旱气候转变为多雨气候,甚至造成洪水泛滥,这就是厄尔尼诺。厄尔尼诺对气候的影响,以环赤道太平洋地区最为显著。在厄尔尼诺年,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南亚次大陆和巴西东北部均出现干旱,而从赤道中太平洋到南美西岸则多雨。厄尔尼诺现象可以产生毁灭性的影响,可能在拉丁美洲引发洪水、导致澳大利亚出现干旱和印度的农作物歉收。
3.根据图文材料及相关知识可知,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东南信风减弱,太平洋东部水圈的主要变化为秘鲁沿岸表层海水流向受到影响,表层海水自北向南流,A正确;根据图文材料可知,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秘鲁沿岸表层海水流向受到影响,海水明显变暖,表层海水的温度升高,B错;根据图文材料可知,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东南信风减弱,冷海水上泛减弱,C错;根据图文材料可知,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太平洋东部水圈的表层海水的温度升高,冷海水上泛减弱,营养物质减少,D错。故答案为:A。
4.厄尔尼诺现象是大气圈的变化导致水圈的变化,水圈的变化导致生物圈的变化,说明地理环境的各个圈层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故A项错误、B项正确;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南半球赤道附近东南信风减弱,C项错误;全球变暖不是由厄尔尼诺现象直接导致的,D项错误。故答案为:B。
【答案】5.B
6.D
【知识点】海水的性质及作用;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
【解析】【点评】一、影响海水温度变化因素:
纬度:海水温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洋流:暖流流过海区温度比同纬度高,等温线向高温度弯曲;寒流反之。
海陆分布:由于海水热容量大,陆地等温线一月份向南弯曲,海洋等温线向北弯曲;7月反之。
季节:同海区夏季水温高,冬季水温低。
海水深度:海水温度因海深而有变化,1000m以下变化小。
二、海雾的形成条件:
一般来说:气温下降或空气水汽含量升高,达到饱和,就会凝结,形成雾。
一种情况:中低纬度的洋面,由于太阳辐射较强,海水蒸发较为旺盛,天气具有暖湿的特点。寒流流经的时候,会导致近洋面的气温下降,随着气温下降,空气中水汽就会凝结,形成海雾。
二种情况:中高纬度地区, 太阳辐射较弱,气温较低。暖流流经的时候,由于暖流温度较高,海水蒸发较强,进入冷空气中的水汽多,受冷空气降温的影响,空气中的水汽也就会凝结,形成海雾。
三种情况:寒暖流交汇处。气温下降,空气中水汽就会凝结,形成海雾。
5.整体来说.该海域越靠近陆地,水温越高。说明海陆分布 对该海域夏李水温分布的影响较大,B正确。该海域相当一部分区域夏季平均水温等值线大致呈南北 走向,说明水温受纬度变化的影响较小,A错误;受东南季风影响,该海域 降水量大致由东南向西北递减.而该海域水温大体变化方向不在东南一 西北方向上,说明大气降水对该海域水温影响较小,C错误。陆地径流主要 影响沿海海域,对该海域水温的整体分布影响较小,D错误.故答案为:B。
6.由表可知甲海区水温大于气温时雾发生的概率最大,说 明甲海区的海雾大多出现在海温大于气温时.即较暖海面上,A、B错误; 在较暖海面上,海水易蒸发,蒸发的水汽遇到较冷的空气时易凝结成雾等, 形成蒸发雾,C错误,D正确。故答案为:D。
【答案】7.B
8.D
【知识点】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
【解析】【点评】海雾的形成:
一般来说:气温下降或空气水汽含量升高,达到饱和,就会凝结,形成雾。
一种情况:中低纬度的洋面,由于太阳辐射较强,海水蒸发较为旺盛,天气具有暖湿的特点。寒流流经的时候,会导致近洋面的气温下降,随着气温下降,空气中水汽就会凝结,形成海雾。
二种情况:中高纬度地区, 太阳辐射较弱,气温较低。暖流流经的时候,由于暖流温度较高,海水蒸发较强,进入冷空气中的水汽多,受冷空气降温的影响,空气中的水汽也就会凝结,形成海雾。
三种情况:寒暖流交汇处。气温下降,空气中水汽就会凝结,形成海雾。
7.读图可知,28日~29日海温低于气温,大气降温,水汽凝结,且海气温差基本维持在3℃以内, B正确。排除ACD,故答案为:B。
8.东南风带来暖湿气流,提供充足水汽,A不符合题意;海温低于气温,大气降温,水汽凝结,B不符合题意;气温逐渐降低使得海气温差逐渐减小到3℃以内;海温低于气温,导致大气存在逆温层,大气稳定利于形成雾,C不符合题意。由于海温低于气温,海面蒸发量小,此次海雾水汽主要来自东南风带来暖湿气流,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答案】9.C
10.C
【知识点】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
【解析】【点评】厄尔尼诺现象的成因及影响:东南信风减弱,东太平洋冷水上翻现象消失,表层暖水向东回流,导致赤道东太平洋海面上升,海面水温升高,秘鲁、厄瓜多尔沿岸由冷洋流转变为暖洋流。下层海水中的无机盐类营养成分不再涌向海面导致当地的浮游生物和鱼类大量死亡,大批鸟类亦因饥饿而死。形成一种严重的灾害。与此同时,原来的干旱气候转变为多雨气候,甚至造成洪水泛滥,这就是厄尔尼诺。 厄尔尼诺对气候的影响,以环赤道太平洋地区最为显著。在厄尔尼诺年,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南亚次大陆和巴西东北部均出现干旱,而从赤道中太平洋到南美西岸则多雨。厄尔尼诺现象可以产生毁灭性的影响,可能在拉丁美洲引发洪水、导致澳大利亚出现干旱和印度的农作物歉收。
9.正常年份大量温暖海水向西流,太平洋东部海区气温较低,西部海区气温较高,A错误。正常年份澳大利亚东海岸气温较高,B错误。由图可以看出厄尔尼诺年太平洋西部海区气流下沉,C正确。厄尔尼诺年南美洲西部海区异常增温,气流上升,D错误。故答案为:C。
10.在厄尔尼诺年,东南信风减弱,南赤道暖流势力减弱,A错误。信风减弱,澳大利亚东部降水减少,B错误。由图可以看出,南美西部干旱区降水增加,出现绿洲,C正确。厄尔尼诺现象的出现,显示出了海洋热量存储的释放,由于全球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的排放,全球温度已经上升,全球范围内冰川融化,冰川储存量减少,D错误。故答案为:C。
【答案】11.A
12.D
【知识点】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
【解析】【点评】拉尼娜事件是指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出现大范围偏冷,且强度和持续时间达到一定条件的冷水现象,是气象和海洋界使用的一个名词。意为“小女孩”,正好与意为“圣婴”的厄尔尼诺相反,也称为“反厄尔尼诺”或“冷事件”。赤道太平洋大范围的海温异常偏冷会导致全球大气环流异常,给全球及我国天气气候造成影响。另外,拉尼娜事件也会影响到我国近海海洋环境,对海洋灾害及生态带来一定影响。
11.读图可知,赤道附近海域东部表层温度距平为负,西部为正,表明此时段赤道附近海域东部海水偏冷,西部偏热,东西部冷热不均形成局部热力环流,西部较热,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高空形成高气压,东部较泠,空气收缩下沉,近地面形成高气压,高空形成低气压,近地面气流由东向西,高空相反,与图①环流特征相符,因此正确表示该时段赤道附近太平洋海域大气热力环流的示意图是①,A符合题意,排除BCD。故答案为:A。
12.读图可知,赤道附近海域东部表层温度距平为负,西部为正,表明此时段赤道附近海域东部海水比平时偏冷,西部偏热,赤道海域东西部的局部热力环流增强,西部上升气流比平时更强,因此太平洋赤道附近西部海面气压下降,A错误;图中显示,太平洋赤道附近海域西部西部比平时更热,热带海域产生热带气旋频率加大,产生的热带气旋加强为台风的可能性更大,强度更大,因此沿岸地区台风不太可能会减弱,B错误;一般情况下,太平洋赤道附近海域西部温度较高,东部较低,图中表明,此时段赤道附近海域东部海水比平时偏冷,西部偏热,因此东、西部温差增大,C错误;由于与平时相比,东部海域偏冷,下沉气流更强,降水的可能性更低,因此东部沿岸地区降水减少,D正确。故答案为:D。
【答案】13.A
14.C
【知识点】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
【解析】【点评】拉尼娜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正好相反),是热带海洋和大气共同作用的产物。拉尼娜是西班牙语,“小女孩,圣女”的意思,是厄尔尼诺现象的反相,也称为"反厄尔尼诺"或"冷事件",它是指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水温反常下降的一种现象,表现为东太平洋明显变冷,同时也伴随着全球性气候混乱,总是出现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
13.海水温度相对温暖,此次强冷空气使得海一气间温差大,海气温差越大,越有利于海水蒸发。同时,风力较大,也加剧了海水的蒸发,蒸发的水汽受冷空气影响凝结成冰晶,形成海浩现象,①③正确,故答案为:A。
14.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可知,拉尼娜现象发生时,秘鲁沿海附近气温降低,寒流势力增强,干旱加剧,C正确,AD错;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才会导致秘鲁沿海附近鱼类大量死亡,B错。故答案为:C。
15.【答案】C
【知识点】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海洋对大气的作用主要是输送能量来改变大气运动,这种能量主要是热能,C正确。
16.【答案】差异:甲海域输送的热量多,乙海域输送的热量少。原因:甲海域有日本暖流流经,受暖流影响,海水温度较高,平均每日向大气输送的热量多;乙海域有加利福尼亚寒流流经,受寒流影响,海水温度较低,平均每日向大气输送的热量较少。
【知识点】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甲海域每日向大气输送的热量较多,乙海域每日向大气输送的热量较少。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甲地位于日本附近,有日本暖流流经,增温增湿作用明显,海水温度高于同纬度其它海域,所以每日向大气输送的热量较多;乙海域位于加利福尼亚海域,有加利福尼亚寒流流经,降温作用明显,海水温度低于同纬度其它海域,所以每日向大气输送的热量较少。
【点评】洋流对沿岸气候的影响: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在相互制约的海-气系统中,海洋主要通过向大气输送热量来影响大气运动;大气主要向海洋提供能量,改变洋流及重新分配海洋的热含量。海洋通过蒸发作用向大气提供水汽,大气中的水汽在适当条件下凝结,以降水的形式返回海洋,从而实现了与海洋的水热交换。
【答案】17.;削弱风力,冷空气势力减弱
18.水温较低:受冷气团影响,降温显著;沿岸寒流降温。
海产丰富:纬度低,受冷空气及寒流影响,水温适宜;大陆架广阔,为鱼类繁殖提供场所;晴天多,光合作用显著,浮游生物多;受离岸上升补偿流的影响,底层海水上泛,饵料丰富。
【知识点】大气的运动;等压面、等压线、等温线等分布图的判读;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
【解析】一、风的成因、受力分析、风力判断
1.成因:
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根本成因:受热不均
2.受力分析:
水平气压梯度力:风力、风向
地转偏向力:风力
摩擦力:风力、风向
3.风力判断
等值线疏密: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越大
数值:等压差越大,风越大。
二、渔场的区位:
浅海大陆架:水深在200米以内的地方;光照充足,利于浮游生物的生长;
陆地径流入海的地方:从陆地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物质;(舟山渔场)
寒暖流的交汇处:海水扰动明显,利于营养物质的上泛,水障;北海道渔场,北海渔场,纽芬兰渔场;
上升补偿流处(寒流地区):离岸风,冷海水上涌,带动营养物质的上泛;秘鲁寒流;
17.根据材料可知,近地面的风受到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及摩擦力影响,水平气压梯度力应与等压线垂直。因为图示地区位于北半球,近地面风向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向右偏,与风向垂直,与摩擦力相反;高大的山脉可以有效的阻挡冷空气的运动,使得其风力明显减弱,使其风力变小,冷空气势力减弱;
故第1空答案为:
故第2空答案为: 削弱风力,冷空气势力减弱。
18.水温较低:冷空气南下,N海域受到冷空气的影响,表层水文较低,沿岸地区的加利福尼亚寒流,受寒流影响较大; 海产丰富:该地位于热带海域,其纬度较低,受冷空汲寒流影响,其水温适宜众多鱼类生存;受板块运动影响,该地海岸大陆架较为宽阔,为鱼类的生长繁殖提供了休憩场;受寒流及背风坡影响,该地降水少,晴天多,水生植物光合作用显著,其浮游生物较多,为鱼类生长提供饵料;该地处于东北信风带位置,东北信风向西推动,受离岸风影响,该地海岸附近为上升补偿流,并且盛行离岸风,并且位于浅海大陆架生长繁殖,利于鱼类的饵料上泛渔业资源丰富。
故答案为: 水温较低:受冷气团影响,降温显著;沿岸寒流降温。海产丰富:纬度低,受冷空气及寒流影响,水温适宜;大陆架广阔,为鱼类繁殖提供场所;晴天多,光合作用显著,浮游生物多;受离岸上升补偿流的影响,底层海水上泛,饵料丰富 。
19.【答案】(1)东侧低西侧高;东侧受寒流的影响,西侧受暖流的影响。
(2)自西向东。西侧海水温度低,气流下沉,洋面形成高压;东侧海水温度高,气流上升,洋面形成低压,水平大气由西侧高压流向东侧低压。
(3)东岸应预防洪涝,西岸应预防干旱。
(4)海水水温异常升高,改变了鱼类生活环境;海面自西向东的气流减弱了秘鲁寒流,鱼类饵料减少。
【知识点】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
【解析】【分析】第(1)题,结合题目要求描述太平洋赤道附近东西两侧洋面温度差异并分析原因,结合图示信息可知,正常年份赤道太平洋地区东侧温度低,西侧温度高;结合所学海水专题知识点可知,影响海水的因素包括纬度、洋流等,图示地区太平洋赤道附近洋流主要为加利福尼亚寒流、秘鲁寒流、日本暖流和东澳大利亚暖流,太平洋东侧为寒流流经地区,受寒流降温减湿的影响,水温低;太平洋西侧为暖流流经地区,受暖流增温增湿作用的影响,水温高。因而,“东侧低西侧高;东侧受寒流的影响,西侧受暖流的影响”。
第(2)题,结合题目要求可知,需要先回答厄尔尼诺现象时赤道太平洋地区的洋面大气水平运动方向,由材料可知,厄尔尼诺现象产生时,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洋面温度高,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形成低压;而同纬度的太平洋西侧温度低,气流下沉形成高压,洋面附近的气流由西侧的高压区流向东侧的低压区;高空由太平洋东侧上空流向西侧上空。结合上述过程,答案可表述为“自西向东。西侧海水温度低,气流下沉,洋面形成高压;东侧海水温度高,气流上升,洋面形成低压,水平大气由西侧高压流向东侧低压”。
第(3)题,结合材料信息可知,沃克环流正常时间,太平洋赤道附近西侧常年降水相对较多,东侧降水相对较少;厄尔尼诺现象产生时,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洋面温度高,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形成低压,降水增多易形成洪灾;而同纬度的太平洋西岸温度低,气流下沉形成高压,易形成旱灾,因而“东岸应预防洪涝,西岸应预防干旱”。
第(4)题,结合材料信息可知,厄尔尼诺现象使得赤道太平洋东部地区的冷水上泛减少或停止,海水温度升高,形成大范围的海水温度异常升高。而突然增强的这股暖流沿着厄瓜多尔海岸南侵,使海水温度剧升,导致该地区原先相对冷水环境中的冷水鱼群大量死亡。
【点评】 厄尔尼诺现象又称厄尔尼诺海流,是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 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正常情况下,热带太平洋区域的季风洋 流是从美洲走向亚洲,使太平洋表面保持温暖,给印尼周围带来热带降雨。但这 种模式每2—7年被打乱一次,使风向和洋流发生逆转,太平洋表层的热流就转 而向东走向美洲,随之便带走了热带降雨,出现所谓的“厄尔尼诺现象”。
20.【答案】(1)特征:日降水量极大值位于九州岛西南部,北海道较小;日降水量最大值总体上自南向北递减;太平洋沿岸高于日本海沿岸。原因:来自太平洋的暖湿气团提供丰富的水汽,暖湿气团自南向北移动。
(2)日本四面环海,水汽更加充沛;梅雨前线北侧的冷气团来自日本海,能挟带水汽;日本多山地和丘陵,受地形阻挡、抬升效应较强。
(3)北赤道暖流、南赤道暖流减弱,堆积到西太平洋的暖水团减少,海水温度偏低,夏季风偏弱;梅雨前线北移速度减慢,位置比平常年份同期偏南(日本梅雨前线带来的日降水量南部更多,北部则更少)。
【知识点】准静止锋;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
【解析】【分析】(1)从图中看出,日本梅雨前线日降水量极大值在西南部,数值大,分布密集;东北部数值小,分布稀疏,说明:日降水量极大值的空间分布不均,南部数值大且变化幅度大,北部数值小且变化幅度小,总趋势是由西南向东北递减。成因:南部纬度低,离夏季风的源地近,北部纬度高,离夏季风的源地远;南部梅雨前线持续时间长,北部梅雨前线持续的时间短。
(2)从日本的角度分析,围绕岛国和地形来分析。日本的位置特征是四面环海,受海洋的影响大,水汽充沛;我国梅雨的冷气团来自北方内陆,而日本梅雨的冷气团则来自海洋,因此降水更加充沛;日本多山地、丘陵的地形,地形复杂,多地形雨;我国东部梅雨区域以平原为主,地形雨少。
(3)厄尔尼诺现象是指有些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的海面温度异常升高的现象。厄尔尼诺对环太平洋热带地区气候的影响: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上升,大气对流活动加强、降雨增多,暴雨频繁,洪涝成灾;西太平洋和印度洋一带,由于海温下降,大气对流活动减弱、降水减少,旱灾严重;太平洋和大西洋地区发生的热带风暴都比常年偏少。日本地处太平洋西北部,厄尔尼诺现象导致太平洋东南信风减弱,夏季风减弱,日本梅雨前线来得晚、位置比平常年份同期偏南,日降水量南部更多,北部则更少。
【点评】影响降水的因素:
1、位置:主要是海陆位置对降水的影响,通常大陆内部干旱少雨。
2、大气:主要包括大气环流、锋面、气旋反气旋、等因素对降水的影响。
(1)大气环流包括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三圈环流中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其中低压带控制地区降水较多,高压相反;西风带内西岸降水多于东岸,信风带内东岸降水多于西岸。季风环流中,夏季风降水多于冬季风。
(2)锋面:冷、暖锋、准静止锋过境时都易产生降水。
(3)气旋对应的是低压,气流上升多阴雨;反气旋对应高压,气流下沉多晴天。
3、地形: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高大地形也会阻止水汽的进入,如新疆气候干燥的原因除了深居内陆以外,还由于周围高大山脉对水汽的阻挡。
4、洋流:暖流流经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的作用;寒流流经对沿岸气候有降温减湿的作用。
5、植被和水文状况: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以及湖沼、水库周围,空气的湿度较大,相对降水较多。
6、人类活动:城市湿岛效应是城市多上升气流易成云致雨;雨岛效应是城市尘埃多,凝结核多,雾和低云比效区多。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4.3 海--气相互作用 同步练习(B卷)
一、单选题
(2021高二上·宁波月考)下图为大西洋热量收入与支出的差值随纬度变化的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大西洋中热量亏损最大的纬度带是(  )
A.0°-20°N B.0°-20°S C.40°S-50°S D.40°N-60°N
2.上题中纬度带热量亏损值大的原因不可能是(  )
A.纬度低,得到的太阳辐射能多 B.纬度高,得到的太阳辐射能少
C.多阴雨天气 D.暖流的作用明显
【答案】1.D
2.A
【知识点】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
【解析】【点评】海洋与大气直接接触,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不停地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共同组成了“海洋-大气系统”。进入地球大气的太阳总辐射能,约70%被海洋吸收。这些能量又以多种形式输送给大气,并驱动大气运动。海洋尤其是热带海洋,是大气运动的重要能量来源。与大气相比,海水的热容量大得多,热量传递所耗费的时间也长得多,因此海洋就成为地球上气温的“调节器”。
1.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热量的主要来源,不同纬度地区获得的太阳辐射量是不同的。一般来讲,高纬度地区所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少,收入小于支出,热量亏损。从图中可看出,大西洋热量亏损值在40°N—60°N最大,D正确,ABC错误。故答案为:D。
2.由上题分析可知,大西洋中热量亏损最大的纬度带是40°N-60°N。热量亏损值大,主要从热量收入少和支出多两个角度来分析。大西洋40°N—60°N海域受强大的北大西洋暖流影响,蒸发旺盛,海水热量支出较多;受西风带影响,全年温和多雨,对太阳辐射削弱强,热量收入较少;纬度较高,太阳辐射少,热量收入较少。根据以上分析可知,BCD为中纬度带热量亏损值大的原因,不符合题意。A选项纬度低不符合实际,40°N-60°N纬度较高,故不可能是其原因,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
(2021高二上·宁波月考) 2015年11月,世界气象组织宣布:2015年全球地表温度可能是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温度,这是由强厄尔尼诺现象和人类活动引发的全球变暖共同造成的。下图是厄尔尼诺现象形成过程中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相互作用示意图。读图完成小面小题。
3.厄尔尼诺现象形成过程中,太平洋东部水圈的显著变化是(  )
A.秘鲁沿岸表层海水流向受到影响
B.表层海水温度降低
C.冷海水上泛增强
D.营养物质增多
4.厄尔尼诺现象形成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反映了(  )
A.水圈的变化导致大气圈的变化
B.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C.南半球赤道附近东南信风增强
D.厄尔尼诺现象直接导致全球变暖
【答案】3.A
4.B
【知识点】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
【解析】【点评】厄尔尼诺现象的成因及影响:东南信风减弱,东太平洋冷水上翻现象消失,表层暖水向东回流,导致赤道东太平洋海面上升,海面水温升高,秘鲁、厄瓜多尔沿岸由冷洋流转变为暖洋流。下层海水中的无机盐类营养成分不再涌向海面导致当地的浮游生物和鱼类大量死亡,大批鸟类亦因饥饿而死。形成一种严重的灾害。与此同时,原来的干旱气候转变为多雨气候,甚至造成洪水泛滥,这就是厄尔尼诺。厄尔尼诺对气候的影响,以环赤道太平洋地区最为显著。在厄尔尼诺年,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南亚次大陆和巴西东北部均出现干旱,而从赤道中太平洋到南美西岸则多雨。厄尔尼诺现象可以产生毁灭性的影响,可能在拉丁美洲引发洪水、导致澳大利亚出现干旱和印度的农作物歉收。
3.根据图文材料及相关知识可知,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东南信风减弱,太平洋东部水圈的主要变化为秘鲁沿岸表层海水流向受到影响,表层海水自北向南流,A正确;根据图文材料可知,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秘鲁沿岸表层海水流向受到影响,海水明显变暖,表层海水的温度升高,B错;根据图文材料可知,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东南信风减弱,冷海水上泛减弱,C错;根据图文材料可知,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太平洋东部水圈的表层海水的温度升高,冷海水上泛减弱,营养物质减少,D错。故答案为:A。
4.厄尔尼诺现象是大气圈的变化导致水圈的变化,水圈的变化导致生物圈的变化,说明地理环境的各个圈层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故A项错误、B项正确;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南半球赤道附近东南信风减弱,C项错误;全球变暖不是由厄尔尼诺现象直接导致的,D项错误。故答案为:B。
(2021高二上·蕉岭月考)海面空气发生平流运动时,若海水温度和空气温度之间存在差异,就会导致大气底部水汽达到饱和状态,形成平流雾。平流雾根据海水温度和空气温度之间的差异一般划分为蒸发雾和冷却雾。渤海海域夏季海雾多发,严重影响沿海工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安全。下图为1998-2018年渤海海面夏季平均水温(单位:℃)分布图,下表为甲海区不同季节雾日的水一气温差条件统计表(百分比代表海雾发生的比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春季 夏李 秋季 冬季 合计
水温大于气温(%) 14.1 10.6 17.6 16.9 59.2
水温小于气温(%) 15.5 7.0 3.5 13.4 39.4
水温等于气温(%) 0 1.4 0 0 1.4
5.夏季,影响该海域水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海陆分布 C.大气降水 D.陆地径流
6.甲海区的海雾大多(  )
A.出现在较冷海面上,属于冷却雾
B.出现在较冷海面上,属于蒸发雾
C.出现在较暖海面上,属于冷却雾
D.出现在较暖海面上,属于蒸发雾
【答案】5.B
6.D
【知识点】海水的性质及作用;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
【解析】【点评】一、影响海水温度变化因素:
纬度:海水温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洋流:暖流流过海区温度比同纬度高,等温线向高温度弯曲;寒流反之。
海陆分布:由于海水热容量大,陆地等温线一月份向南弯曲,海洋等温线向北弯曲;7月反之。
季节:同海区夏季水温高,冬季水温低。
海水深度:海水温度因海深而有变化,1000m以下变化小。
二、海雾的形成条件:
一般来说:气温下降或空气水汽含量升高,达到饱和,就会凝结,形成雾。
一种情况:中低纬度的洋面,由于太阳辐射较强,海水蒸发较为旺盛,天气具有暖湿的特点。寒流流经的时候,会导致近洋面的气温下降,随着气温下降,空气中水汽就会凝结,形成海雾。
二种情况:中高纬度地区, 太阳辐射较弱,气温较低。暖流流经的时候,由于暖流温度较高,海水蒸发较强,进入冷空气中的水汽多,受冷空气降温的影响,空气中的水汽也就会凝结,形成海雾。
三种情况:寒暖流交汇处。气温下降,空气中水汽就会凝结,形成海雾。
5.整体来说.该海域越靠近陆地,水温越高。说明海陆分布 对该海域夏李水温分布的影响较大,B正确。该海域相当一部分区域夏季平均水温等值线大致呈南北 走向,说明水温受纬度变化的影响较小,A错误;受东南季风影响,该海域 降水量大致由东南向西北递减.而该海域水温大体变化方向不在东南一 西北方向上,说明大气降水对该海域水温影响较小,C错误。陆地径流主要 影响沿海海域,对该海域水温的整体分布影响较小,D错误.故答案为:B。
6.由表可知甲海区水温大于气温时雾发生的概率最大,说 明甲海区的海雾大多出现在海温大于气温时.即较暖海面上,A、B错误; 在较暖海面上,海水易蒸发,蒸发的水汽遇到较冷的空气时易凝结成雾等, 形成蒸发雾,C错误,D正确。故答案为:D。
(2021高二上·湖南月考)某年4月某时段我国渤海北部某海域发生了海雾,盛行东南风,海气温差基本维持在3℃以内,大气中凝结的水滴或冰晶使大气水平能见度很低。下图示意4月27日8时至30日20时该海域海、气温度变化。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该海雾发生的时间集中在(  )
A.27~28日 B.28~29日 C.29~30日 D.不确定
8.与本次海雾的形成原因基本无关的是(  )
A.东南风 B.海温低于气温
C.出现逆温层 D.海面蒸发强
【答案】7.B
8.D
【知识点】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
【解析】【点评】海雾的形成:
一般来说:气温下降或空气水汽含量升高,达到饱和,就会凝结,形成雾。
一种情况:中低纬度的洋面,由于太阳辐射较强,海水蒸发较为旺盛,天气具有暖湿的特点。寒流流经的时候,会导致近洋面的气温下降,随着气温下降,空气中水汽就会凝结,形成海雾。
二种情况:中高纬度地区, 太阳辐射较弱,气温较低。暖流流经的时候,由于暖流温度较高,海水蒸发较强,进入冷空气中的水汽多,受冷空气降温的影响,空气中的水汽也就会凝结,形成海雾。
三种情况:寒暖流交汇处。气温下降,空气中水汽就会凝结,形成海雾。
7.读图可知,28日~29日海温低于气温,大气降温,水汽凝结,且海气温差基本维持在3℃以内, B正确。排除ACD,故答案为:B。
8.东南风带来暖湿气流,提供充足水汽,A不符合题意;海温低于气温,大气降温,水汽凝结,B不符合题意;气温逐渐降低使得海气温差逐渐减小到3℃以内;海温低于气温,导致大气存在逆温层,大气稳定利于形成雾,C不符合题意。由于海温低于气温,海面蒸发量小,此次海雾水汽主要来自东南风带来暖湿气流,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2021高二上·扬州月考) 2019年为厄尔尼诺年,厄尔尼诺是指赤道附近的信风减弱,使太平洋中东部的水温异常增温的现象。读南太平洋赤道附近正常年份和厄尔尼诺年的海水垂直运动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9.从图中可以看出(  )
A.正常年份太平洋东部海区气温较高
B.正常年份澳大利亚东海岸气温较低
C.厄尔尼诺年太平洋西部海区气流下沉
D.厄尔尼诺年南美洲东部海区气流上升
10.在厄尔尼诺年,下列事件发生可能性较大的是(  )
A.南赤道暖流势力加强 B.澳大利亚东部降水增多
C.南美西部干旱区出现绿洲 D.全球范围内冰川储存量增加
【答案】9.C
10.C
【知识点】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
【解析】【点评】厄尔尼诺现象的成因及影响:东南信风减弱,东太平洋冷水上翻现象消失,表层暖水向东回流,导致赤道东太平洋海面上升,海面水温升高,秘鲁、厄瓜多尔沿岸由冷洋流转变为暖洋流。下层海水中的无机盐类营养成分不再涌向海面导致当地的浮游生物和鱼类大量死亡,大批鸟类亦因饥饿而死。形成一种严重的灾害。与此同时,原来的干旱气候转变为多雨气候,甚至造成洪水泛滥,这就是厄尔尼诺。 厄尔尼诺对气候的影响,以环赤道太平洋地区最为显著。在厄尔尼诺年,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南亚次大陆和巴西东北部均出现干旱,而从赤道中太平洋到南美西岸则多雨。厄尔尼诺现象可以产生毁灭性的影响,可能在拉丁美洲引发洪水、导致澳大利亚出现干旱和印度的农作物歉收。
9.正常年份大量温暖海水向西流,太平洋东部海区气温较低,西部海区气温较高,A错误。正常年份澳大利亚东海岸气温较高,B错误。由图可以看出厄尔尼诺年太平洋西部海区气流下沉,C正确。厄尔尼诺年南美洲西部海区异常增温,气流上升,D错误。故答案为:C。
10.在厄尔尼诺年,东南信风减弱,南赤道暖流势力减弱,A错误。信风减弱,澳大利亚东部降水减少,B错误。由图可以看出,南美西部干旱区降水增加,出现绿洲,C正确。厄尔尼诺现象的出现,显示出了海洋热量存储的释放,由于全球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的排放,全球温度已经上升,全球范围内冰川融化,冰川储存量减少,D错误。故答案为:C。
(2021高二下·海淀期末)图1为某年8月太平洋海水表层温度距平(单位:℃)示意图。同学们通过学习绘制了该时段赤道附近太平洋海域的大气热力环流示意图(图2)。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1.正确表示该时段赤道附近太平洋海域大气热力环流的示意图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2.此现象发生过程中,太平洋赤道附近(  )
A.西部海面气压升高 B.西部沿岸地区台风减弱
C.东、西部温差减小 D.东部沿岸地区降水减少
【答案】11.A
12.D
【知识点】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
【解析】【点评】拉尼娜事件是指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出现大范围偏冷,且强度和持续时间达到一定条件的冷水现象,是气象和海洋界使用的一个名词。意为“小女孩”,正好与意为“圣婴”的厄尔尼诺相反,也称为“反厄尔尼诺”或“冷事件”。赤道太平洋大范围的海温异常偏冷会导致全球大气环流异常,给全球及我国天气气候造成影响。另外,拉尼娜事件也会影响到我国近海海洋环境,对海洋灾害及生态带来一定影响。
11.读图可知,赤道附近海域东部表层温度距平为负,西部为正,表明此时段赤道附近海域东部海水偏冷,西部偏热,东西部冷热不均形成局部热力环流,西部较热,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高空形成高气压,东部较泠,空气收缩下沉,近地面形成高气压,高空形成低气压,近地面气流由东向西,高空相反,与图①环流特征相符,因此正确表示该时段赤道附近太平洋海域大气热力环流的示意图是①,A符合题意,排除BCD。故答案为:A。
12.读图可知,赤道附近海域东部表层温度距平为负,西部为正,表明此时段赤道附近海域东部海水比平时偏冷,西部偏热,赤道海域东西部的局部热力环流增强,西部上升气流比平时更强,因此太平洋赤道附近西部海面气压下降,A错误;图中显示,太平洋赤道附近海域西部西部比平时更热,热带海域产生热带气旋频率加大,产生的热带气旋加强为台风的可能性更大,强度更大,因此沿岸地区台风不太可能会减弱,B错误;一般情况下,太平洋赤道附近海域西部温度较高,东部较低,图中表明,此时段赤道附近海域东部海水比平时偏冷,西部偏热,因此东、西部温差增大,C错误;由于与平时相比,东部海域偏冷,下沉气流更强,降水的可能性更低,因此东部沿岸地区降水减少,D正确。故答案为:D。
(2021高二下·盘锦开学考) 2021年1月6日,山东青岛气温降至零下15.8℃,打破了历史低温纪录。7日青岛近海海域海面上“蒸汽腾腾”,仿佛海水被煮沸了。气象专家解释:受强寒潮天气影响,使海水翻腾,海面下部温暖海水上升,海水快速蒸发到空中遇到冷空气后迅速凝结为冰晶,这种现象被称为“海浩”。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3.与本次“海浩”形成密切相关的是(  )
①海一气间温差大②海一气间温差小③风力较大④风力较小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4.据气象专家说本次“海浩”的发生和近期拉尼娜现象有关。拉尼娜现象发生时秘鲁沿海(  )
A.气温升高 B.鱼类大量死亡
C.干旱加剧 D.洋流势力减弱
【答案】13.A
14.C
【知识点】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
【解析】【点评】拉尼娜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正好相反),是热带海洋和大气共同作用的产物。拉尼娜是西班牙语,“小女孩,圣女”的意思,是厄尔尼诺现象的反相,也称为"反厄尔尼诺"或"冷事件",它是指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水温反常下降的一种现象,表现为东太平洋明显变冷,同时也伴随着全球性气候混乱,总是出现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
13.海水温度相对温暖,此次强冷空气使得海一气间温差大,海气温差越大,越有利于海水蒸发。同时,风力较大,也加剧了海水的蒸发,蒸发的水汽受冷空气影响凝结成冰晶,形成海浩现象,①③正确,故答案为:A。
14.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可知,拉尼娜现象发生时,秘鲁沿海附近气温降低,寒流势力增强,干旱加剧,C正确,AD错;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才会导致秘鲁沿海附近鱼类大量死亡,B错。故答案为:C。
15.(2017高二下·南昌月考)海洋对大气的作用主要是输送能量来改变大气运动,这种能量主要是(  )
A.动能 B.势能 C.热能 D.化学能
【答案】C
【知识点】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海洋对大气的作用主要是输送能量来改变大气运动,这种能量主要是热能,C正确。
二、图文分析题
16.(2022·湛江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海—气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着全球气候变化,一直以来得到有关专家的重视与研究。下图为太平洋部分海域平均每日向大气输送的热量分布图。
比较图中甲海域与乙海域平均每日向大气输送热量的差异,并分析差异形成的原因。
【答案】差异:甲海域输送的热量多,乙海域输送的热量少。原因:甲海域有日本暖流流经,受暖流影响,海水温度较高,平均每日向大气输送的热量多;乙海域有加利福尼亚寒流流经,受寒流影响,海水温度较低,平均每日向大气输送的热量较少。
【知识点】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甲海域每日向大气输送的热量较多,乙海域每日向大气输送的热量较少。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甲地位于日本附近,有日本暖流流经,增温增湿作用明显,海水温度高于同纬度其它海域,所以每日向大气输送的热量较多;乙海域位于加利福尼亚海域,有加利福尼亚寒流流经,降温作用明显,海水温度低于同纬度其它海域,所以每日向大气输送的热量较少。
【点评】洋流对沿岸气候的影响: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在相互制约的海-气系统中,海洋主要通过向大气输送热量来影响大气运动;大气主要向海洋提供能量,改变洋流及重新分配海洋的热含量。海洋通过蒸发作用向大气提供水汽,大气中的水汽在适当条件下凝结,以降水的形式返回海洋,从而实现了与海洋的水热交换。
(2022·山东)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冬半年,美洲中部地区频繁受冷空气影响。下图示意2000年1月一次冷空气南下过程中,美洲中部附近海洋表层风场和海平面气温分布。甲处南北两侧的气压梯度较大。
17.下图示意M点所在水平面上的等压线分布及空气质点的瞬时受力平衡情况。在图中用 画出M点风向   ,并指出山脉的阻挡对冷空气运动的影响   。
18.在冷空气频繁南下的影响下,N海域表层水温较低、海产丰富。分析其原因。
【答案】17.;削弱风力,冷空气势力减弱
18.水温较低:受冷气团影响,降温显著;沿岸寒流降温。
海产丰富:纬度低,受冷空气及寒流影响,水温适宜;大陆架广阔,为鱼类繁殖提供场所;晴天多,光合作用显著,浮游生物多;受离岸上升补偿流的影响,底层海水上泛,饵料丰富。
【知识点】大气的运动;等压面、等压线、等温线等分布图的判读;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
【解析】一、风的成因、受力分析、风力判断
1.成因:
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根本成因:受热不均
2.受力分析:
水平气压梯度力:风力、风向
地转偏向力:风力
摩擦力:风力、风向
3.风力判断
等值线疏密: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越大
数值:等压差越大,风越大。
二、渔场的区位:
浅海大陆架:水深在200米以内的地方;光照充足,利于浮游生物的生长;
陆地径流入海的地方:从陆地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物质;(舟山渔场)
寒暖流的交汇处:海水扰动明显,利于营养物质的上泛,水障;北海道渔场,北海渔场,纽芬兰渔场;
上升补偿流处(寒流地区):离岸风,冷海水上涌,带动营养物质的上泛;秘鲁寒流;
17.根据材料可知,近地面的风受到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及摩擦力影响,水平气压梯度力应与等压线垂直。因为图示地区位于北半球,近地面风向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向右偏,与风向垂直,与摩擦力相反;高大的山脉可以有效的阻挡冷空气的运动,使得其风力明显减弱,使其风力变小,冷空气势力减弱;
故第1空答案为:
故第2空答案为: 削弱风力,冷空气势力减弱。
18.水温较低:冷空气南下,N海域受到冷空气的影响,表层水文较低,沿岸地区的加利福尼亚寒流,受寒流影响较大; 海产丰富:该地位于热带海域,其纬度较低,受冷空汲寒流影响,其水温适宜众多鱼类生存;受板块运动影响,该地海岸大陆架较为宽阔,为鱼类的生长繁殖提供了休憩场;受寒流及背风坡影响,该地降水少,晴天多,水生植物光合作用显著,其浮游生物较多,为鱼类生长提供饵料;该地处于东北信风带位置,东北信风向西推动,受离岸风影响,该地海岸附近为上升补偿流,并且盛行离岸风,并且位于浅海大陆架生长繁殖,利于鱼类的饵料上泛渔业资源丰富。
故答案为: 水温较低:受冷气团影响,降温显著;沿岸寒流降温。海产丰富:纬度低,受冷空气及寒流影响,水温适宜;大陆架广阔,为鱼类繁殖提供场所;晴天多,光合作用显著,浮游生物多;受离岸上升补偿流的影响,底层海水上泛,饵料丰富 。
19.(2021高二上·嫩江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沃克环流”是指在赤道附近太平洋上空形成的热力环流,图甲是在正常年份形成的“沃克环流”示意图。厄尔尼诺现象是指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洋面温度异常升高(如图乙所示),使得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
(1)比较正常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两侧洋面温度的高低,并说明原因。
(2)说出厄尔尼诺现象时,赤道附近靠近太平洋洋面的大气水平运动方向,并分析其形成过程。
(3)指出厄尔尼诺现象时,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两岸大陆分别应该预防的气象灾害。
(4)简析厄尔尼诺现象对秘鲁渔场带来的不利影响。
【答案】(1)东侧低西侧高;东侧受寒流的影响,西侧受暖流的影响。
(2)自西向东。西侧海水温度低,气流下沉,洋面形成高压;东侧海水温度高,气流上升,洋面形成低压,水平大气由西侧高压流向东侧低压。
(3)东岸应预防洪涝,西岸应预防干旱。
(4)海水水温异常升高,改变了鱼类生活环境;海面自西向东的气流减弱了秘鲁寒流,鱼类饵料减少。
【知识点】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
【解析】【分析】第(1)题,结合题目要求描述太平洋赤道附近东西两侧洋面温度差异并分析原因,结合图示信息可知,正常年份赤道太平洋地区东侧温度低,西侧温度高;结合所学海水专题知识点可知,影响海水的因素包括纬度、洋流等,图示地区太平洋赤道附近洋流主要为加利福尼亚寒流、秘鲁寒流、日本暖流和东澳大利亚暖流,太平洋东侧为寒流流经地区,受寒流降温减湿的影响,水温低;太平洋西侧为暖流流经地区,受暖流增温增湿作用的影响,水温高。因而,“东侧低西侧高;东侧受寒流的影响,西侧受暖流的影响”。
第(2)题,结合题目要求可知,需要先回答厄尔尼诺现象时赤道太平洋地区的洋面大气水平运动方向,由材料可知,厄尔尼诺现象产生时,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洋面温度高,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形成低压;而同纬度的太平洋西侧温度低,气流下沉形成高压,洋面附近的气流由西侧的高压区流向东侧的低压区;高空由太平洋东侧上空流向西侧上空。结合上述过程,答案可表述为“自西向东。西侧海水温度低,气流下沉,洋面形成高压;东侧海水温度高,气流上升,洋面形成低压,水平大气由西侧高压流向东侧低压”。
第(3)题,结合材料信息可知,沃克环流正常时间,太平洋赤道附近西侧常年降水相对较多,东侧降水相对较少;厄尔尼诺现象产生时,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洋面温度高,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形成低压,降水增多易形成洪灾;而同纬度的太平洋西岸温度低,气流下沉形成高压,易形成旱灾,因而“东岸应预防洪涝,西岸应预防干旱”。
第(4)题,结合材料信息可知,厄尔尼诺现象使得赤道太平洋东部地区的冷水上泛减少或停止,海水温度升高,形成大范围的海水温度异常升高。而突然增强的这股暖流沿着厄瓜多尔海岸南侵,使海水温度剧升,导致该地区原先相对冷水环境中的冷水鱼群大量死亡。
【点评】 厄尔尼诺现象又称厄尔尼诺海流,是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 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正常情况下,热带太平洋区域的季风洋 流是从美洲走向亚洲,使太平洋表面保持温暖,给印尼周围带来热带降雨。但这 种模式每2—7年被打乱一次,使风向和洋流发生逆转,太平洋表层的热流就转 而向东走向美洲,随之便带走了热带降雨,出现所谓的“厄尔尼诺现象”。
20.(2021高三上·湖南月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每年初夏,类似我国东部地区锋面雨带的推移,日本也存在雨带自南向北移动的现象,被称为梅雨前线。梅雨前线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及其周边引导气流的影响,冷暖气团交汇。与我国东部地区锋面雨带相比,日本梅雨前线降水强度较大。图示意日本梅雨前线日降水量极大值的空间分布。
(1)描述日本梅雨前线日降水量极大值的空间分布特征,并简述其成因。
(2)与我国东部地区锋面雨带相比,日本梅雨前线降水强度较大,请从日本的角度说明原因。
(3)厄尔尼诺年份,秘鲁寒流减弱,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海水温度异常偏高。分析其对日本梅雨前线的影响。
【答案】(1)特征:日降水量极大值位于九州岛西南部,北海道较小;日降水量最大值总体上自南向北递减;太平洋沿岸高于日本海沿岸。原因:来自太平洋的暖湿气团提供丰富的水汽,暖湿气团自南向北移动。
(2)日本四面环海,水汽更加充沛;梅雨前线北侧的冷气团来自日本海,能挟带水汽;日本多山地和丘陵,受地形阻挡、抬升效应较强。
(3)北赤道暖流、南赤道暖流减弱,堆积到西太平洋的暖水团减少,海水温度偏低,夏季风偏弱;梅雨前线北移速度减慢,位置比平常年份同期偏南(日本梅雨前线带来的日降水量南部更多,北部则更少)。
【知识点】准静止锋;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
【解析】【分析】(1)从图中看出,日本梅雨前线日降水量极大值在西南部,数值大,分布密集;东北部数值小,分布稀疏,说明:日降水量极大值的空间分布不均,南部数值大且变化幅度大,北部数值小且变化幅度小,总趋势是由西南向东北递减。成因:南部纬度低,离夏季风的源地近,北部纬度高,离夏季风的源地远;南部梅雨前线持续时间长,北部梅雨前线持续的时间短。
(2)从日本的角度分析,围绕岛国和地形来分析。日本的位置特征是四面环海,受海洋的影响大,水汽充沛;我国梅雨的冷气团来自北方内陆,而日本梅雨的冷气团则来自海洋,因此降水更加充沛;日本多山地、丘陵的地形,地形复杂,多地形雨;我国东部梅雨区域以平原为主,地形雨少。
(3)厄尔尼诺现象是指有些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的海面温度异常升高的现象。厄尔尼诺对环太平洋热带地区气候的影响: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上升,大气对流活动加强、降雨增多,暴雨频繁,洪涝成灾;西太平洋和印度洋一带,由于海温下降,大气对流活动减弱、降水减少,旱灾严重;太平洋和大西洋地区发生的热带风暴都比常年偏少。日本地处太平洋西北部,厄尔尼诺现象导致太平洋东南信风减弱,夏季风减弱,日本梅雨前线来得晚、位置比平常年份同期偏南,日降水量南部更多,北部则更少。
【点评】影响降水的因素:
1、位置:主要是海陆位置对降水的影响,通常大陆内部干旱少雨。
2、大气:主要包括大气环流、锋面、气旋反气旋、等因素对降水的影响。
(1)大气环流包括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三圈环流中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其中低压带控制地区降水较多,高压相反;西风带内西岸降水多于东岸,信风带内东岸降水多于西岸。季风环流中,夏季风降水多于冬季风。
(2)锋面:冷、暖锋、准静止锋过境时都易产生降水。
(3)气旋对应的是低压,气流上升多阴雨;反气旋对应高压,气流下沉多晴天。
3、地形: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高大地形也会阻止水汽的进入,如新疆气候干燥的原因除了深居内陆以外,还由于周围高大山脉对水汽的阻挡。
4、洋流:暖流流经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的作用;寒流流经对沿岸气候有降温减湿的作用。
5、植被和水文状况: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以及湖沼、水库周围,空气的湿度较大,相对降水较多。
6、人类活动:城市湿岛效应是城市多上升气流易成云致雨;雨岛效应是城市尘埃多,凝结核多,雾和低云比效区多。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