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第五章 自然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 单元练习(A卷)
一、单选题
1.地球表面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大气、水、岩石、地貌和土壤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构成了 ( )
A.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B.地理环境地域差异
C.地理环境 D.地质环境
2.下列说法不属于陆地环境整体性表现的是( )
A.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B.气候直接影响生物、水文要素,但生物、水文要素的变化不会影响到气候
C.地质作用的变化会影响气候因素
D.某一要素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3.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分析,下列现象与我国南方景观不符的是 ( )
A.气候干旱,降水少 B.化学风化为主,物理风化较弱
C.植被茂密高大 D.流水侵蚀显著,风力侵蚀微弱
4.(2013高一上·苍南月考)如图为“我国南方某山丘地理环境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题.
(1)引起该地环境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壳上升 B.植被破坏 C.气候恶化 D.围湖造田
(2)该区域地理环境的变化主要体现了( )
A.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C.地理要素的稳定性 D.地理要素的独立性
(2022·岳阳模拟)红杉原产于美国东部高地,因其竞争力强,逐渐入侵美国中西部的密苏里河沿岸。下图示意2011年密苏里河突发洪水对某地红杉分布的影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根据红杉的分布及变化可知,红杉( )
A.喜湿,不耐淹 B.喜湿,耐淹
C.喜干,不耐淹 D.喜干,耐淹
6.红杉覆盖率显著降低的地点( )
①流水侵蚀严重②植被覆盖率高③地表物质较细④地势相对较低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7.近几十年来,密苏里河沿岸红杉入侵加快,可能是由于( )
A.气候变暖 B.降水增加 C.矿产开发 D.水坝建设
(2022高二下·东海期中)山东威海鸡鸣岛上分布着许多的海草房,这些房子以砖石砌墙,屋顶以海草为主料,黄泥、贝草等为辅料苫制而成,建造工序达70多道,且全部都是手工建造。下图为鸡鸣岛位置及海草房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早期海草房建造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水源 D.矿产
9.屋脊两头微微起翘的主要功能是( )
A.御寒保暖 B.利于排水 C.防风降噪 D.净化空气
10.(2017高二下·济南期末)下图为甲、乙两山地自然带垂直分布示意图,据此回答下列各问题。
(1)落叶阔叶林带在两山地分布海拔高度不同,主要原因是( )
A.甲山地海拔高度较乙山地低
B.甲山地降水较乙山地多
C.乙山地所在纬度较甲山地低
D.乙山地位于南半球,受海洋影响大
(2)人口增长导致乙山地南坡的常绿阔叶林破坏,土壤肥力下降,它体现的地理环境特征是( )
A.区域性 B.开放性 C.整体性 D.差异性
11.(2017高三上·兰州月考)读“世界某自然带分布示意图”(阴影部分),回答下面小题。
(1)该自然带的名称是( )
A.热带雨林带 B.热带草原带
C.热带荒漠带 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2)影响该自然带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洋流性质 C.大气环流 D.地形地势
12.(2017高一下·菏泽期末)读非洲部分区域自然带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①一②一③一④自然带的分布体现了( )
A.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 B.垂直地域分异
C.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D.非地带性地域分异
(2)导致图中①一②一③一④自然带更替的基础因素是( )
A.热量 B.水分 C.地形 D.植被
13.(2017高二上·漳州期末)如图示意某地理事物的世界分布,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阴影区域最可能是( )
A.石油主产区 B.高山冰川区 C.人口密集区 D.森林分布区
(2)给甲地带来丰沛降水的主要是( )
A.赤道低气压带 B.西南季风
C.东北信风带 D.东南信风带
(2022高二下·宁波期末)某山地苔原带近几十年来受草本植物入侵严重,草本植物比重越来越大。下图示意该山地不同海拔和坡度条件下的草本植物的入侵强度(图中0表示无入侵,4代表全入侵)。完成下面小题。
14.草本植物入侵面积最大的区域位于( )
A.较低海拔处的陡坡 B.较高海拔处的陡坡
C.较低海拔处的缓坡 D.较高海拔处的缓坡
15.该山地山麓地带的自然植被最可能是( )
A.寒带苔藓、地衣 B.温带落叶阔叶林
C.热带草原 D.热带雨林
二、综合题
16.(2017高二下·福建期末)读下图台湾某地区地理位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本地区的地形地势特征。
(2)说明图中城市分布特点及原因。
(3)根据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分析图中河流上游植被破坏所导致其他地理环境要素的变化。
17.(2019高三上·南山期中)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冻土是指温度低于0℃并含有冰的土壤和岩石,地下水为冻土发育提供了水分条件。冻土可分为多年冻土和季节性冻土。多年冻土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暖季融化、寒季冻结的活动层,下层为多年冻结层(又称永冻层);季节性冻土则只有活动层,在暖季全部消融。
第四纪以来,祁连山大幅隆起,冻土发育。下图为祁连山木里河某段河谷,地表年均温约-0.5℃~-1.76℃。除河床及近岸区为季节性冻土外,其他区域为多年冻土。河谷平原多松散堆积物且厚度较大,其多年冻结层之下有常年存在液态地下水。
(1)简析祁连山隆起对当地冻土发育的作用。
(2)受地表覆被与水分影响,该地河谷平原多年冻土的活动层厚度较基岩山区薄,试作出合理解释。
(3)判断河谷平原多年冻结层之下液态地下水的直接补给源(雨水、河水或冰雪融水),并说明判断依据。
(4)观测显示,近年来该地地表年均温逐年递增,推断该现象对当地多年冻土的影响。
18.(2019高三上·肥东月考)瓜迪亚纳河是伊比利亚半岛最长河流之一,发源于西班牙昆卡省中西部潮湿的山区,注入大西洋加的斯湾.河流全长824km.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西班牙和葡萄牙在该流域建设了多座水电站和水库,进行了充分的开发和利用.所建水利工程大多具有发电、灌溉、供水、防洪等综合效益。
(1)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瓜迪亚纳河流域开发使河口生物量是增加还是减少,并分析原因?
19.(2019高一上·西湖月考)读下图回答问题。
(1)此季节控制亚洲大陆的气压中心是 ,杭州地区的盛行风是 。
(2)②地的气候类型是 ,天然植被是 ,①岛自然带名称是 。
(3)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区①、②、③、④自然带的分布属于 分异规律,③、⑤、⑥自然带的分布属于 分异规律,华北平原从滨海到山麓⑨、⑧、⑦地势地貌的分异属于 分异规律。
20.(2019高一上·黄陵期末)读“我国三大自然区图”和“珠穆朗玛峰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甲图中沿40°N自然景观的变化,体现了陆地环境的 分异规律。甲图中沿116°E自然景观的变化,体现了陆地环境的 分异规律。
(2)乙图中字母①②③④所代表的自然带是常绿阔叶林带、高山灌木林带、高山针阔叶混交林带和高山针叶林带,将其按照从①到④的顺序排序 。
(3)珠穆朗玛峰南、北坡相比,南坡垂直自然带数目多的自然带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分析】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大气、水、岩石、地貌和土壤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使地理环境形成了一个整体,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而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是指不同地理区域之间存在差异。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试题难度较小,解题关键是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概念
2.【答案】B
【知识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分析】陆地环境整体性表现在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某一要素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地质作用的变化影响地形、水文、生物,进而也会影响气候,这也是陆地环境整体性表现;气候直接影响生物、水文要素,但生物、水文要素的变化也会影响到气候。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陆地环境整体性的表现,试题难度中等,解题关键是要理解陆地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3.【答案】A
【知识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分析】我国南方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湿润,降水多;水热资源丰富,所以化学风化为主,物理风化较弱,植物生长高大茂密,流水侵蚀显著。故选A。
【点评】本题从环境整体性角度,区分析南方的景观,试题难度较小,解题关键是掌握我国南方景观之间的联系。
4.【答案】(1)B
(2)B
【知识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分析】(1)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区域砍伐森林发展梯田,森林减少会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洪涝灾害增多.引起该地环境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植被遭毁.(2)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区域砍伐森林发展梯田,森林减少会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洪涝灾害增多.地理环境的某一要素发生变化,其他要素也会发生变化,反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故选:(1)B.(2)B.
【点评】(1)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1.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每个地理要素的演化都是自然地理环境演化的一个方面,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 2.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3.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体现为不同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区域.(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就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平衡功能和生产功能.(2)组成地理环境的每一个要素都作为地理环境的一部分而发展、演化,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即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牵一发而动全身.(3)地理环境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会导致当地地理环境的变化,还会对其他地区的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对黄河下游会造成严重影响.
【答案】5.A
6.B
7.D
【知识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点评】红杉又名海岸红杉、常青红杉、北美红杉、加利福尼亚红杉,通称红杉。红杉分布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和俄勒冈州海拔1000米以下,南北长800公里的狭长地带。在中国甘肃、云南、四川境内亦有分布。成熟的高达60-100米,寿命也特别长,有不少已有2001-3000年的高龄。红杉树生长神速,成活率高,而且树皮厚,具有很强的避虫害和防火能力。所以它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有价值的树种之一。
5.结合材料分析,红杉入侵美国中西部的密苏里河沿岸,说明其喜湿;由图可知,2011年密苏里河突发洪水时河心洲中部地势较高处红杉覆盖率显著增加,而覆盖率显著降低处在河心洲周边地势较低处,说明其不耐淹,故A选项正确,排除B、C、D。故答案为:A。
6.红杉覆盖率显著降低的地点在河心洲周边地势较低处且迎着河流流水来向,受流水侵蚀严重,①④正确;红杉覆盖率显著降低说明植被覆盖率下降,②错误;地表物质大小无法判断,③错误。故答案为:B。
7.由第1题可知,红杉喜湿,不耐淹。气候变暖和矿产开发与其入侵加快无关,排除A、C选项;降水增加虽然符合红杉喜湿的特点但被淹可能性增加,B错误;水坝建设能让水域面积增加也能调节径流量,符合红杉习性,D选项正确。故答案为:D。
【答案】8.B
9.B
【知识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地域文化对城乡景观的影响
【解析】【点评】海草房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具有代表性的生态民居之一。它主要分布在我国胶东半岛的威海、烟台、青岛等沿海地带,特别是荣成地区更为集中。据考证,海草房从秦、汉至宋、金逐步形成并在胶东半岛广流传。到了元、明、清则进入繁荣时期。荣成地处沿海,夏季多雨潮湿,冬季多雪寒冷,在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之下,民居主要考虑冬天保暖避寒,夏天避雨防晒,于是,极具聪明才智的当地居民根据长期的生活中积累起来的独特的建筑经验,以厚石砌墙,用海草晒干后作为材料苫盖屋顶,建造出海草房。
8.山东威海地处沿海,夏季多雨潮湿,冬季多雪寒冷,在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之下,民居主要考虑冬天保暖避寒,夏天避雨防晒,于是,极具聪明才智的当地居民根据长期的生活中积累起来的独特的建筑经验,以厚石砌墙,用海草晒干后作为材料苫盖屋顶,建造出海草房。所以早期海草房建造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气候,B正确。该地沿海,地形平坦,不是海草房建造的影响因素,A错误。水源和矿产并不影响海草房的建造,CD错误。故答案为:B。
9.海草房屋脊两头微微翘起,是为了适应当地夏季潮湿多雨的气候环境,利于排水。B正确。当地冬季较为寒冷,所以用砖石砌房,利于保暖,但跟屋脊两头翘起无关,A错误。该处沿海,海陆风频繁,所以用砖石砌墙,加厚墙体,为了抵御大风,海草房的屋顶上还要特地覆盖一层更厚的海草,跟屋脊两头翘起无关,C错误。当地沿海,空气质量较好,不需要房屋进行净化,D错误。故答案为:B。
10.【答案】(1)C
(2)C
【知识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解析】【分析】(1)同一自然带出现的海拔高度不同,与热量有关,所以落叶阔叶林带在两山地分布海拔高度不同因为纬度不同,读图可知,乙山脉基带为热带雨林带,位于赤道地区,甲山脉基带为落叶阔叶林带,应当位于中纬度地区,故选C,
(2)据题干知植被破坏,导致土壤肥力下降,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的变化,故选C。
故答案为:(1)C.(2)C.
【点评】该题考查垂直地域差异。注意读图,看准基带,基带和该山所在纬度的水平自然带基本一致。
11.【答案】(1)C
(2)C
【知识点】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
【解析】【分析】⑴从图是信息可以看出,该自然带主要分布于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和内陆地区,本地带是热带沙漠气候分布区,所以该自然带属于热带沙漠带。故选C。
⑵热带沙漠气候区是全球性气候带,是受副热带高气压和信风带常年控制影响形成的,所以四个选项中的“大气环流”是正确的。故选C。
故答案为:(1)C.(2)C.
【点评】考查自然带的分布和成因。难度较小,可以结合气候类型的分布去记忆。
12.【答案】(1)C
(2)A
【知识点】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解析】【分析】(1)地理环境在水平方向上的地域分异叫做水平地域分异,主要包括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和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图中①一②一③一④自然带是南北更替,东西伸展,体现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选择C。
(2)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的产生,主要是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结果。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选择A。
故答案为:(1)C.(2)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要求学生熟悉地域分异规律和产生地域分异规律的原因。难度较小。
13.【答案】(1)D
(2)C
【知识点】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成因、特征及分布;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
【解析】【分析】(1)从图中可以看出,图示阴影部分主要分布于非洲中部、亚马孙平原、巴西高原和东南亚马来群岛等地区,为主要的热带雨林分布区,即阴影区域最可能是森林分布区,所以D正确。
(2)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地位于北美洲南部,墨西哥湾东侧,给甲地带来丰沛降水的主要是东北信风带,所以C正确。
故答案为:(1)D.(2)C.
【点评】热带雨林主要分布于赤道南北纬5~10度以内的热带气候地区,这里全年高温多雨,无明显的季节区别,年平均热带雨林温度25~30℃,最冷月的平均温度也在18℃ 以上,极端最高温度多数在36℃ 以下,年降水量通常超过2000mm,有的竟达6 000mm,全年雨量分配均匀,常年湿润,空气相对湿度95%以上,但现在随着人类活动的频繁,热带雨林的面积在逐渐缩小。
【答案】14.A
15.B
【知识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解析】【点评】外来植物是指在一个特定地域的生态系统中,不是本地自然发生和进化而来,而是后来通过不同的途径从其他地区传播过来的植物。外来植物如果能够在自然状态下获得生长和繁殖,就构成了外来植物的入侵。
14.由图可知,海拔2160m、坡度28°附近,草本植物全入侵,证明较低海拔处的陡坡是草本植物入侵面积较大的区域,A正确;而较高海拔处无入侵,B、D错误;较低海拔处的缓坡,草本植物入侵面积不大,C错误。故答案为:A。
15.高山苔原带一般位于雪线之下,最热月气温为0~10℃,根据近几十年来草本植物入侵可推断,当地气温升高,最热月气温已经超过10℃,如果以10℃作为高山苔原带(海拔2140~2210m)的平均气温可利用气温垂直递减率估算近地面气温约为22℃,这大致是温带季风气候最热月的均温,因此该山地山麓地带的自然植被最可能是温带落叶阔叶林,B正确,ACD错误。故答案为:B。
16.【答案】(1)自东向西逐渐降低,西部沿海地区以平原为主。
(2)沿交通线,沿河流,沿海分布;原因:地形平坦;交通便利;周边工农业发达,人口稠密。
(3)河流中下游含沙量增大,流量的季节变化加大,易发生水旱灾害;动物栖息地遭破坏,物种数量减小;地下水水量减小,水位下降;土壤侵蚀退化加剧,土壤肥力下降。
【知识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城乡区位因素
【解析】【分析】(1)根据图中河流流向判断地势东高西低。铁路主要经过西部地区,说明西部地形为平原,东部为山地。
(2)图中城市主要沿河沿海沿铁路线分布。影响原因从地形、交通等角度解释。地形平坦;交通便利;周边工农业发达,人口稠密。
(3)植被破坏会影响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河流含沙量增加、生物多样性减少、下游地区旱涝多发、三角洲增长加速等。河流中下游含沙量增大,流量的季节变化加大,易发生水旱灾害;动物栖息地遭破坏,物种数量减小;地下水水量减小,水位下降;(1分)土壤侵蚀退化加剧,土壤肥力下降。
故答案为:(1)自东向西逐渐降低,西部沿海地区以平原为主。(2)沿交通线,沿河流,沿海分布;原因:地形平坦;交通便利;周边工农业发达,人口稠密。(3)河流中下游含沙量增大,流量的季节变化加大,易发生水旱灾害;动物栖息地遭破坏,物种数量减小;地下水水量减小,水位下降;土壤侵蚀退化加剧,土壤肥力下降。
【点评】以台湾岛为背景,综合考查城市的布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难度较小。城市区位从地形交通方面分析,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表现为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联系,某个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它要素相应的改变。
17.【答案】(1)山脉大幅隆起,该地海拔升高,地表年均温下降到0℃以下;山地降水增加,(暖季)地表水下渗,地下水补给增强
(2)河谷平原区相较于基岩山区,覆被与水分条件较好;夏季,覆被使地表吸收太阳辐射减少,水分比热容大,地表升温慢,地温低,融化厚度小
(3)补给源:河水。判断依据:受多年冻结层阻隔,夏季降水、冰雪融水均不能直接下渗至多年冻土层之下;河流在多年冻土边界外,河水可下渗、补给到多年冻结层之下
(4)导致多年冻土分布面积缩小(部分呈岛状分布);融冻期延长,冻结期缩短(活动层融化开始时间提前,冻结开始时间延后);活动层厚度增大,冻结层厚度缩小
【知识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分析】(1)由材料可知“冻土是指温度低于0℃并含有冰的土壤和岩石,地下水为冻土发育提供了水分条件”从气温看,山脉大幅隆起,该地海拔升高,地表年均温下降到0℃以下;从地下水来看,山地降水增加,(暖季)地表水下渗,地下水补给增强。(2)河谷平原多年冻土的活动层厚度较基岩山区薄主要从热力性质差异对活动层的影响角度分析。由于河谷平原区相较于基岩山区,覆被与水分条件较好,覆被区较基岩热容量大,升温和降温速度慢;夏季,覆被使地表吸收太阳辐射减少,水分比热容大,地表升温慢,地温低,融化厚度小,活动层薄,永冻层厚。(3)考查水体补给关系。受多年冻结层阻隔,夏季降水、冰雪融水均不能直接下渗至多年冻土层之下,河流在多年冻土边界外,河水可下渗、补给到多年冻结层之下,所以河谷平原多年冻结层之下液态地下水的直接补给源为河水。(4)地表年均温逐年递增,推断该现象对当地多年冻土的影响要从气温升高对冻土面积、时间及类型变化。由于气温升高,适宜冻土形成的温度条件发生变化,使得冻土层面积减少,时间变短。冻土分为多年冻土和季节性冻土,气温升高,季节性冻土增加,而多年冻土(冻结层)变薄。
【点评】本题考查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祁连山隆起对当地冻土发育的作用主要从地形对气温、水分条件的影响进行分析。活动层的厚度跟气温差有关,气温差跟天气、植被、水有关,地下水补给来源有雨水、河水、冰雪融水,本题主要是河水。全球变暖是冻土面积缩小、融化快,时间长。
18.【答案】(1)减少,入海泥沙减少,导致三角洲萎缩;水生生物养分减少,入海水量变化导致水生生物生存环境变化;大坝修建影响回游性生物的生存,导致河口各种水生生物数量减少
【知识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所述,该流域建设了多座水电站和水库,泥沙在库区淤积,导致河流携带的入海泥沙的减少,三角洲泥沙沉积少了,海水侵蚀相对加强,三角洲的面积萎缩;入海水量少了,水生生物的养分减少,水生生物生存环境的变化;有些水生生物需要到上游去产卵、繁殖,大坝的修建影响了回游性水生生物的回游产卵,导致河口各种水生生物水量的减少。
【点评】瓜迪亚纳河是伊比利亚半岛最长河流之一,其正源河流名叫桑卡拉河,发源于西班牙昆卡省中西部潮湿的山区,先由北向南流,至比利亚罗夫莱多附近转向西流,在埃伦西亚附近汇入锡古埃拉河;锡古埃拉河向西南方向流,在雷阿尔城以下才正式称为瓜迪亚纳河。
19.【答案】(1)亚洲低压(或印度低压);东南风(或偏南风)
(2)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气候;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带
(3)纬度地带;经度地带(干湿度地带);地方性
【知识点】海陆分布对气压带与风带的影响;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地方性分异规律
【解析】【分析】(1)由图可知,此时太阳直射23.5°N(回归线),是北半球的夏季,控制亚欧大陆的气压中心是亚洲低压(印度低压),东亚地区盛行夏季风——东南风,故此时杭州的盛行风是东南风。
(2)由图可知,图中②地为我国东南部沿海地区,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气候),该地的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①岛是我国的海南岛,处于热带季风气候区,该岛的自然带为热带季雨林带。
(3)根据我国各地自然带分布可知,图中①地为热带季雨林带,②地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③地自然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④地自然带为亚寒带针叶林带,⑤地自然带为温带草原带,⑥地自然带为温带荒漠带。①、②、③、④自然带的差异是属于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③、⑤、⑥自然带的差异是属于经度地带性分异规律;图中⑨位于黄河的入海口处是三角洲地貌,⑧为冲积平原,⑦为河流出山口处形成的冲积扇,⑨、⑧、⑦ 地貌的分布规律属于地方性分异规律。
【点评】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包括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和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1)在分析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特别要关注纬度位置的差异。
(2)在分析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特别要关注海陆位置的差异。
20.【答案】(1)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
(2)高山灌木林带、高山针叶林带、高山针阔叶混交林带、常绿阔叶林带
(3)该坡基带海拔较低,热量充足,气温高,海拔差异大,所以垂直自然带更明显
【知识点】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解析】【分析】(1)沿40°N自然景观的变化是水分差异造成的,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沿116°E自然景观的变化是热量条件的差异造成的,体现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2)乙图中字母A~D海拔越来越低,热量条件越来越好,植被由针叶到阔叶、由落叶到常绿。
(3)珠穆朗玛峰南、北坡相比,南坡垂直自然带数目多的自然带的主要原因 可从相对高度和基带类型两个角度归纳。 该坡基带海拔较低,热量充足,气温高,海拔差异大,所以南坡垂直自然带更明显。
故答案为:(1)1、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2、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2)高山灌木林带、高山针叶林带、高山针阔叶混交林带、常绿阔叶林带;(3)该坡基带海拔较低,热量充足,气温高,海拔差异大,所以垂直自然带更明显。
【点评】(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主导因素是热量,自然带沿纬线延伸,随纬度更替(东西延伸,南北更替),低、高纬度地区明显。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主导因素是水分,经线延伸,经度更替(南北延伸,东西更替),中纬度地区明显。
(2)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从山麓到山顶年平均气温逐渐降低,生长季节逐渐缩短,同时在一定海拔范围内随着降水量的增加,风速加大,辐射增强,土壤条件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在以上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植被表现为与等高线大致平行的条带状更替,称为植被的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
(3)垂直带谱的性质和类型主要取决于带谱所处的纬度地带性和非纬度地带性中的位置,即基带坐落的具体地点,以及山体本身的特点,如相对高度与绝对高度、坡向、山脉排列形式及局部地貌条件的变化等。
1 / 1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第五章 自然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 单元练习(A卷)
一、单选题
1.地球表面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大气、水、岩石、地貌和土壤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构成了 ( )
A.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B.地理环境地域差异
C.地理环境 D.地质环境
【答案】A
【知识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分析】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大气、水、岩石、地貌和土壤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使地理环境形成了一个整体,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而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是指不同地理区域之间存在差异。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试题难度较小,解题关键是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概念
2.下列说法不属于陆地环境整体性表现的是( )
A.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B.气候直接影响生物、水文要素,但生物、水文要素的变化不会影响到气候
C.地质作用的变化会影响气候因素
D.某一要素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答案】B
【知识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分析】陆地环境整体性表现在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某一要素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地质作用的变化影响地形、水文、生物,进而也会影响气候,这也是陆地环境整体性表现;气候直接影响生物、水文要素,但生物、水文要素的变化也会影响到气候。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陆地环境整体性的表现,试题难度中等,解题关键是要理解陆地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3.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分析,下列现象与我国南方景观不符的是 ( )
A.气候干旱,降水少 B.化学风化为主,物理风化较弱
C.植被茂密高大 D.流水侵蚀显著,风力侵蚀微弱
【答案】A
【知识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分析】我国南方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湿润,降水多;水热资源丰富,所以化学风化为主,物理风化较弱,植物生长高大茂密,流水侵蚀显著。故选A。
【点评】本题从环境整体性角度,区分析南方的景观,试题难度较小,解题关键是掌握我国南方景观之间的联系。
4.(2013高一上·苍南月考)如图为“我国南方某山丘地理环境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题.
(1)引起该地环境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壳上升 B.植被破坏 C.气候恶化 D.围湖造田
(2)该区域地理环境的变化主要体现了( )
A.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C.地理要素的稳定性 D.地理要素的独立性
【答案】(1)B
(2)B
【知识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分析】(1)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区域砍伐森林发展梯田,森林减少会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洪涝灾害增多.引起该地环境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植被遭毁.(2)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区域砍伐森林发展梯田,森林减少会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洪涝灾害增多.地理环境的某一要素发生变化,其他要素也会发生变化,反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故选:(1)B.(2)B.
【点评】(1)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1.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每个地理要素的演化都是自然地理环境演化的一个方面,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 2.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3.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体现为不同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区域.(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就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平衡功能和生产功能.(2)组成地理环境的每一个要素都作为地理环境的一部分而发展、演化,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即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牵一发而动全身.(3)地理环境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会导致当地地理环境的变化,还会对其他地区的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对黄河下游会造成严重影响.
(2022·岳阳模拟)红杉原产于美国东部高地,因其竞争力强,逐渐入侵美国中西部的密苏里河沿岸。下图示意2011年密苏里河突发洪水对某地红杉分布的影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根据红杉的分布及变化可知,红杉( )
A.喜湿,不耐淹 B.喜湿,耐淹
C.喜干,不耐淹 D.喜干,耐淹
6.红杉覆盖率显著降低的地点( )
①流水侵蚀严重②植被覆盖率高③地表物质较细④地势相对较低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7.近几十年来,密苏里河沿岸红杉入侵加快,可能是由于( )
A.气候变暖 B.降水增加 C.矿产开发 D.水坝建设
【答案】5.A
6.B
7.D
【知识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点评】红杉又名海岸红杉、常青红杉、北美红杉、加利福尼亚红杉,通称红杉。红杉分布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和俄勒冈州海拔1000米以下,南北长800公里的狭长地带。在中国甘肃、云南、四川境内亦有分布。成熟的高达60-100米,寿命也特别长,有不少已有2001-3000年的高龄。红杉树生长神速,成活率高,而且树皮厚,具有很强的避虫害和防火能力。所以它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有价值的树种之一。
5.结合材料分析,红杉入侵美国中西部的密苏里河沿岸,说明其喜湿;由图可知,2011年密苏里河突发洪水时河心洲中部地势较高处红杉覆盖率显著增加,而覆盖率显著降低处在河心洲周边地势较低处,说明其不耐淹,故A选项正确,排除B、C、D。故答案为:A。
6.红杉覆盖率显著降低的地点在河心洲周边地势较低处且迎着河流流水来向,受流水侵蚀严重,①④正确;红杉覆盖率显著降低说明植被覆盖率下降,②错误;地表物质大小无法判断,③错误。故答案为:B。
7.由第1题可知,红杉喜湿,不耐淹。气候变暖和矿产开发与其入侵加快无关,排除A、C选项;降水增加虽然符合红杉喜湿的特点但被淹可能性增加,B错误;水坝建设能让水域面积增加也能调节径流量,符合红杉习性,D选项正确。故答案为:D。
(2022高二下·东海期中)山东威海鸡鸣岛上分布着许多的海草房,这些房子以砖石砌墙,屋顶以海草为主料,黄泥、贝草等为辅料苫制而成,建造工序达70多道,且全部都是手工建造。下图为鸡鸣岛位置及海草房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早期海草房建造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水源 D.矿产
9.屋脊两头微微起翘的主要功能是( )
A.御寒保暖 B.利于排水 C.防风降噪 D.净化空气
【答案】8.B
9.B
【知识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地域文化对城乡景观的影响
【解析】【点评】海草房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具有代表性的生态民居之一。它主要分布在我国胶东半岛的威海、烟台、青岛等沿海地带,特别是荣成地区更为集中。据考证,海草房从秦、汉至宋、金逐步形成并在胶东半岛广流传。到了元、明、清则进入繁荣时期。荣成地处沿海,夏季多雨潮湿,冬季多雪寒冷,在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之下,民居主要考虑冬天保暖避寒,夏天避雨防晒,于是,极具聪明才智的当地居民根据长期的生活中积累起来的独特的建筑经验,以厚石砌墙,用海草晒干后作为材料苫盖屋顶,建造出海草房。
8.山东威海地处沿海,夏季多雨潮湿,冬季多雪寒冷,在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之下,民居主要考虑冬天保暖避寒,夏天避雨防晒,于是,极具聪明才智的当地居民根据长期的生活中积累起来的独特的建筑经验,以厚石砌墙,用海草晒干后作为材料苫盖屋顶,建造出海草房。所以早期海草房建造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气候,B正确。该地沿海,地形平坦,不是海草房建造的影响因素,A错误。水源和矿产并不影响海草房的建造,CD错误。故答案为:B。
9.海草房屋脊两头微微翘起,是为了适应当地夏季潮湿多雨的气候环境,利于排水。B正确。当地冬季较为寒冷,所以用砖石砌房,利于保暖,但跟屋脊两头翘起无关,A错误。该处沿海,海陆风频繁,所以用砖石砌墙,加厚墙体,为了抵御大风,海草房的屋顶上还要特地覆盖一层更厚的海草,跟屋脊两头翘起无关,C错误。当地沿海,空气质量较好,不需要房屋进行净化,D错误。故答案为:B。
10.(2017高二下·济南期末)下图为甲、乙两山地自然带垂直分布示意图,据此回答下列各问题。
(1)落叶阔叶林带在两山地分布海拔高度不同,主要原因是( )
A.甲山地海拔高度较乙山地低
B.甲山地降水较乙山地多
C.乙山地所在纬度较甲山地低
D.乙山地位于南半球,受海洋影响大
(2)人口增长导致乙山地南坡的常绿阔叶林破坏,土壤肥力下降,它体现的地理环境特征是( )
A.区域性 B.开放性 C.整体性 D.差异性
【答案】(1)C
(2)C
【知识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解析】【分析】(1)同一自然带出现的海拔高度不同,与热量有关,所以落叶阔叶林带在两山地分布海拔高度不同因为纬度不同,读图可知,乙山脉基带为热带雨林带,位于赤道地区,甲山脉基带为落叶阔叶林带,应当位于中纬度地区,故选C,
(2)据题干知植被破坏,导致土壤肥力下降,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的变化,故选C。
故答案为:(1)C.(2)C.
【点评】该题考查垂直地域差异。注意读图,看准基带,基带和该山所在纬度的水平自然带基本一致。
11.(2017高三上·兰州月考)读“世界某自然带分布示意图”(阴影部分),回答下面小题。
(1)该自然带的名称是( )
A.热带雨林带 B.热带草原带
C.热带荒漠带 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2)影响该自然带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洋流性质 C.大气环流 D.地形地势
【答案】(1)C
(2)C
【知识点】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
【解析】【分析】⑴从图是信息可以看出,该自然带主要分布于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和内陆地区,本地带是热带沙漠气候分布区,所以该自然带属于热带沙漠带。故选C。
⑵热带沙漠气候区是全球性气候带,是受副热带高气压和信风带常年控制影响形成的,所以四个选项中的“大气环流”是正确的。故选C。
故答案为:(1)C.(2)C.
【点评】考查自然带的分布和成因。难度较小,可以结合气候类型的分布去记忆。
12.(2017高一下·菏泽期末)读非洲部分区域自然带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①一②一③一④自然带的分布体现了( )
A.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 B.垂直地域分异
C.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D.非地带性地域分异
(2)导致图中①一②一③一④自然带更替的基础因素是( )
A.热量 B.水分 C.地形 D.植被
【答案】(1)C
(2)A
【知识点】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解析】【分析】(1)地理环境在水平方向上的地域分异叫做水平地域分异,主要包括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和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图中①一②一③一④自然带是南北更替,东西伸展,体现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选择C。
(2)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的产生,主要是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结果。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选择A。
故答案为:(1)C.(2)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要求学生熟悉地域分异规律和产生地域分异规律的原因。难度较小。
13.(2017高二上·漳州期末)如图示意某地理事物的世界分布,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阴影区域最可能是( )
A.石油主产区 B.高山冰川区 C.人口密集区 D.森林分布区
(2)给甲地带来丰沛降水的主要是( )
A.赤道低气压带 B.西南季风
C.东北信风带 D.东南信风带
【答案】(1)D
(2)C
【知识点】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成因、特征及分布;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
【解析】【分析】(1)从图中可以看出,图示阴影部分主要分布于非洲中部、亚马孙平原、巴西高原和东南亚马来群岛等地区,为主要的热带雨林分布区,即阴影区域最可能是森林分布区,所以D正确。
(2)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地位于北美洲南部,墨西哥湾东侧,给甲地带来丰沛降水的主要是东北信风带,所以C正确。
故答案为:(1)D.(2)C.
【点评】热带雨林主要分布于赤道南北纬5~10度以内的热带气候地区,这里全年高温多雨,无明显的季节区别,年平均热带雨林温度25~30℃,最冷月的平均温度也在18℃ 以上,极端最高温度多数在36℃ 以下,年降水量通常超过2000mm,有的竟达6 000mm,全年雨量分配均匀,常年湿润,空气相对湿度95%以上,但现在随着人类活动的频繁,热带雨林的面积在逐渐缩小。
(2022高二下·宁波期末)某山地苔原带近几十年来受草本植物入侵严重,草本植物比重越来越大。下图示意该山地不同海拔和坡度条件下的草本植物的入侵强度(图中0表示无入侵,4代表全入侵)。完成下面小题。
14.草本植物入侵面积最大的区域位于( )
A.较低海拔处的陡坡 B.较高海拔处的陡坡
C.较低海拔处的缓坡 D.较高海拔处的缓坡
15.该山地山麓地带的自然植被最可能是( )
A.寒带苔藓、地衣 B.温带落叶阔叶林
C.热带草原 D.热带雨林
【答案】14.A
15.B
【知识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解析】【点评】外来植物是指在一个特定地域的生态系统中,不是本地自然发生和进化而来,而是后来通过不同的途径从其他地区传播过来的植物。外来植物如果能够在自然状态下获得生长和繁殖,就构成了外来植物的入侵。
14.由图可知,海拔2160m、坡度28°附近,草本植物全入侵,证明较低海拔处的陡坡是草本植物入侵面积较大的区域,A正确;而较高海拔处无入侵,B、D错误;较低海拔处的缓坡,草本植物入侵面积不大,C错误。故答案为:A。
15.高山苔原带一般位于雪线之下,最热月气温为0~10℃,根据近几十年来草本植物入侵可推断,当地气温升高,最热月气温已经超过10℃,如果以10℃作为高山苔原带(海拔2140~2210m)的平均气温可利用气温垂直递减率估算近地面气温约为22℃,这大致是温带季风气候最热月的均温,因此该山地山麓地带的自然植被最可能是温带落叶阔叶林,B正确,ACD错误。故答案为:B。
二、综合题
16.(2017高二下·福建期末)读下图台湾某地区地理位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本地区的地形地势特征。
(2)说明图中城市分布特点及原因。
(3)根据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分析图中河流上游植被破坏所导致其他地理环境要素的变化。
【答案】(1)自东向西逐渐降低,西部沿海地区以平原为主。
(2)沿交通线,沿河流,沿海分布;原因:地形平坦;交通便利;周边工农业发达,人口稠密。
(3)河流中下游含沙量增大,流量的季节变化加大,易发生水旱灾害;动物栖息地遭破坏,物种数量减小;地下水水量减小,水位下降;土壤侵蚀退化加剧,土壤肥力下降。
【知识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城乡区位因素
【解析】【分析】(1)根据图中河流流向判断地势东高西低。铁路主要经过西部地区,说明西部地形为平原,东部为山地。
(2)图中城市主要沿河沿海沿铁路线分布。影响原因从地形、交通等角度解释。地形平坦;交通便利;周边工农业发达,人口稠密。
(3)植被破坏会影响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河流含沙量增加、生物多样性减少、下游地区旱涝多发、三角洲增长加速等。河流中下游含沙量增大,流量的季节变化加大,易发生水旱灾害;动物栖息地遭破坏,物种数量减小;地下水水量减小,水位下降;(1分)土壤侵蚀退化加剧,土壤肥力下降。
故答案为:(1)自东向西逐渐降低,西部沿海地区以平原为主。(2)沿交通线,沿河流,沿海分布;原因:地形平坦;交通便利;周边工农业发达,人口稠密。(3)河流中下游含沙量增大,流量的季节变化加大,易发生水旱灾害;动物栖息地遭破坏,物种数量减小;地下水水量减小,水位下降;土壤侵蚀退化加剧,土壤肥力下降。
【点评】以台湾岛为背景,综合考查城市的布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难度较小。城市区位从地形交通方面分析,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表现为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联系,某个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它要素相应的改变。
17.(2019高三上·南山期中)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冻土是指温度低于0℃并含有冰的土壤和岩石,地下水为冻土发育提供了水分条件。冻土可分为多年冻土和季节性冻土。多年冻土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暖季融化、寒季冻结的活动层,下层为多年冻结层(又称永冻层);季节性冻土则只有活动层,在暖季全部消融。
第四纪以来,祁连山大幅隆起,冻土发育。下图为祁连山木里河某段河谷,地表年均温约-0.5℃~-1.76℃。除河床及近岸区为季节性冻土外,其他区域为多年冻土。河谷平原多松散堆积物且厚度较大,其多年冻结层之下有常年存在液态地下水。
(1)简析祁连山隆起对当地冻土发育的作用。
(2)受地表覆被与水分影响,该地河谷平原多年冻土的活动层厚度较基岩山区薄,试作出合理解释。
(3)判断河谷平原多年冻结层之下液态地下水的直接补给源(雨水、河水或冰雪融水),并说明判断依据。
(4)观测显示,近年来该地地表年均温逐年递增,推断该现象对当地多年冻土的影响。
【答案】(1)山脉大幅隆起,该地海拔升高,地表年均温下降到0℃以下;山地降水增加,(暖季)地表水下渗,地下水补给增强
(2)河谷平原区相较于基岩山区,覆被与水分条件较好;夏季,覆被使地表吸收太阳辐射减少,水分比热容大,地表升温慢,地温低,融化厚度小
(3)补给源:河水。判断依据:受多年冻结层阻隔,夏季降水、冰雪融水均不能直接下渗至多年冻土层之下;河流在多年冻土边界外,河水可下渗、补给到多年冻结层之下
(4)导致多年冻土分布面积缩小(部分呈岛状分布);融冻期延长,冻结期缩短(活动层融化开始时间提前,冻结开始时间延后);活动层厚度增大,冻结层厚度缩小
【知识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分析】(1)由材料可知“冻土是指温度低于0℃并含有冰的土壤和岩石,地下水为冻土发育提供了水分条件”从气温看,山脉大幅隆起,该地海拔升高,地表年均温下降到0℃以下;从地下水来看,山地降水增加,(暖季)地表水下渗,地下水补给增强。(2)河谷平原多年冻土的活动层厚度较基岩山区薄主要从热力性质差异对活动层的影响角度分析。由于河谷平原区相较于基岩山区,覆被与水分条件较好,覆被区较基岩热容量大,升温和降温速度慢;夏季,覆被使地表吸收太阳辐射减少,水分比热容大,地表升温慢,地温低,融化厚度小,活动层薄,永冻层厚。(3)考查水体补给关系。受多年冻结层阻隔,夏季降水、冰雪融水均不能直接下渗至多年冻土层之下,河流在多年冻土边界外,河水可下渗、补给到多年冻结层之下,所以河谷平原多年冻结层之下液态地下水的直接补给源为河水。(4)地表年均温逐年递增,推断该现象对当地多年冻土的影响要从气温升高对冻土面积、时间及类型变化。由于气温升高,适宜冻土形成的温度条件发生变化,使得冻土层面积减少,时间变短。冻土分为多年冻土和季节性冻土,气温升高,季节性冻土增加,而多年冻土(冻结层)变薄。
【点评】本题考查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祁连山隆起对当地冻土发育的作用主要从地形对气温、水分条件的影响进行分析。活动层的厚度跟气温差有关,气温差跟天气、植被、水有关,地下水补给来源有雨水、河水、冰雪融水,本题主要是河水。全球变暖是冻土面积缩小、融化快,时间长。
18.(2019高三上·肥东月考)瓜迪亚纳河是伊比利亚半岛最长河流之一,发源于西班牙昆卡省中西部潮湿的山区,注入大西洋加的斯湾.河流全长824km.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西班牙和葡萄牙在该流域建设了多座水电站和水库,进行了充分的开发和利用.所建水利工程大多具有发电、灌溉、供水、防洪等综合效益。
(1)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瓜迪亚纳河流域开发使河口生物量是增加还是减少,并分析原因?
【答案】(1)减少,入海泥沙减少,导致三角洲萎缩;水生生物养分减少,入海水量变化导致水生生物生存环境变化;大坝修建影响回游性生物的生存,导致河口各种水生生物数量减少
【知识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所述,该流域建设了多座水电站和水库,泥沙在库区淤积,导致河流携带的入海泥沙的减少,三角洲泥沙沉积少了,海水侵蚀相对加强,三角洲的面积萎缩;入海水量少了,水生生物的养分减少,水生生物生存环境的变化;有些水生生物需要到上游去产卵、繁殖,大坝的修建影响了回游性水生生物的回游产卵,导致河口各种水生生物水量的减少。
【点评】瓜迪亚纳河是伊比利亚半岛最长河流之一,其正源河流名叫桑卡拉河,发源于西班牙昆卡省中西部潮湿的山区,先由北向南流,至比利亚罗夫莱多附近转向西流,在埃伦西亚附近汇入锡古埃拉河;锡古埃拉河向西南方向流,在雷阿尔城以下才正式称为瓜迪亚纳河。
19.(2019高一上·西湖月考)读下图回答问题。
(1)此季节控制亚洲大陆的气压中心是 ,杭州地区的盛行风是 。
(2)②地的气候类型是 ,天然植被是 ,①岛自然带名称是 。
(3)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区①、②、③、④自然带的分布属于 分异规律,③、⑤、⑥自然带的分布属于 分异规律,华北平原从滨海到山麓⑨、⑧、⑦地势地貌的分异属于 分异规律。
【答案】(1)亚洲低压(或印度低压);东南风(或偏南风)
(2)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气候;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带
(3)纬度地带;经度地带(干湿度地带);地方性
【知识点】海陆分布对气压带与风带的影响;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地方性分异规律
【解析】【分析】(1)由图可知,此时太阳直射23.5°N(回归线),是北半球的夏季,控制亚欧大陆的气压中心是亚洲低压(印度低压),东亚地区盛行夏季风——东南风,故此时杭州的盛行风是东南风。
(2)由图可知,图中②地为我国东南部沿海地区,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气候),该地的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①岛是我国的海南岛,处于热带季风气候区,该岛的自然带为热带季雨林带。
(3)根据我国各地自然带分布可知,图中①地为热带季雨林带,②地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③地自然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④地自然带为亚寒带针叶林带,⑤地自然带为温带草原带,⑥地自然带为温带荒漠带。①、②、③、④自然带的差异是属于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③、⑤、⑥自然带的差异是属于经度地带性分异规律;图中⑨位于黄河的入海口处是三角洲地貌,⑧为冲积平原,⑦为河流出山口处形成的冲积扇,⑨、⑧、⑦ 地貌的分布规律属于地方性分异规律。
【点评】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包括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和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1)在分析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特别要关注纬度位置的差异。
(2)在分析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特别要关注海陆位置的差异。
20.(2019高一上·黄陵期末)读“我国三大自然区图”和“珠穆朗玛峰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甲图中沿40°N自然景观的变化,体现了陆地环境的 分异规律。甲图中沿116°E自然景观的变化,体现了陆地环境的 分异规律。
(2)乙图中字母①②③④所代表的自然带是常绿阔叶林带、高山灌木林带、高山针阔叶混交林带和高山针叶林带,将其按照从①到④的顺序排序 。
(3)珠穆朗玛峰南、北坡相比,南坡垂直自然带数目多的自然带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1)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
(2)高山灌木林带、高山针叶林带、高山针阔叶混交林带、常绿阔叶林带
(3)该坡基带海拔较低,热量充足,气温高,海拔差异大,所以垂直自然带更明显
【知识点】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解析】【分析】(1)沿40°N自然景观的变化是水分差异造成的,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沿116°E自然景观的变化是热量条件的差异造成的,体现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2)乙图中字母A~D海拔越来越低,热量条件越来越好,植被由针叶到阔叶、由落叶到常绿。
(3)珠穆朗玛峰南、北坡相比,南坡垂直自然带数目多的自然带的主要原因 可从相对高度和基带类型两个角度归纳。 该坡基带海拔较低,热量充足,气温高,海拔差异大,所以南坡垂直自然带更明显。
故答案为:(1)1、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2、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2)高山灌木林带、高山针叶林带、高山针阔叶混交林带、常绿阔叶林带;(3)该坡基带海拔较低,热量充足,气温高,海拔差异大,所以垂直自然带更明显。
【点评】(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主导因素是热量,自然带沿纬线延伸,随纬度更替(东西延伸,南北更替),低、高纬度地区明显。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主导因素是水分,经线延伸,经度更替(南北延伸,东西更替),中纬度地区明显。
(2)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从山麓到山顶年平均气温逐渐降低,生长季节逐渐缩短,同时在一定海拔范围内随着降水量的增加,风速加大,辐射增强,土壤条件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在以上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植被表现为与等高线大致平行的条带状更替,称为植被的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
(3)垂直带谱的性质和类型主要取决于带谱所处的纬度地带性和非纬度地带性中的位置,即基带坐落的具体地点,以及山体本身的特点,如相对高度与绝对高度、坡向、山脉排列形式及局部地貌条件的变化等。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