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5张PPT)
第三章 物态变化
第3节 汽化和液化
第2课时 液化
1.下列四个情景中,属于液化现象的是( )
A.河里的冰逐渐化成水 B.树叶上的露
C.湿衣服晾干 D.蜡烛滴“泪”
B
解析:
液化是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现象。河里的冰逐渐化成水是熔化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B符合题意。湿衣服晾干是衣服上的水分蒸发了,是汽化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蜡烛燃烧流出的烛“泪”是熔化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
2.(易错题)(2021·潍坊奎文区一模)盛夏,打开冰箱门,会看到“白气”冒出;
寒冷的冬天,户外的人也会不断呼出“白气”。对这两种“白气”的分析正确的
是( )
A.前者是汽化现象,是冰箱内的水蒸气汽化形成的
B.前者是液化现象,是冰箱外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C.后者是汽化现象,是口腔内的水蒸气汽化形成的
D.后者是液化现象,是口腔外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解析:
打开冰箱门,看到“白气”,这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故A错误,B正确。在寒冷的冬天,户外的人不断呼出“白气”,这是呼出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形成的,故C、D错误。
B
3.(20-21·潍坊寒亭区期末)如图所示是一种沙漠里能收集空气中水分的甲虫。清
晨,空气中水蒸气含量高,甲虫从洞穴中走出爬上沙丘,迎着风整个身体呈倒立的
姿势,很快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其背部凝结成水珠,水珠越聚越多,顺着背部流入甲
虫的嘴里,科学家利用该原理制造了沙漠集水器,实现沙漠淡水的补给,能让沙漠
变成一块块绿洲。甲虫能收集到空气中的水蒸气的主要原因是( )
A.它的背部的温度比外界气温高,水蒸气在其背部吸热
B.它的背部的温度比外界气温高,水蒸气在其背部放热
C.它的背部的温度比外界气温低,水蒸气在其背部吸热
D.它的背部的温度比外界气温低,水蒸气在其背部放热
解析:
甲虫能收集到空气中的水蒸气,是因为水蒸气遇到较冷的甲虫背部放热液化形成小水滴,则可知它背部的温度比外界气温低,故D正确。
D
4.(20-21·滨州惠民期中)夏天小丽将冰水和热水分别注入常温下的甲、乙两只透
明烧杯中,如图所示,一会儿发现烧杯变得模糊了。针对这一现象,下列说法正确
的是( )
A.只有甲杯内壁会出现水珠
B.只有乙杯外壁会出现水珠
C.甲杯的内壁出现了水珠,乙杯的外壁出现了水珠
D.甲杯的外壁出现了水珠,乙杯的内壁出现了水珠
解析:
甲杯中放的是冰水,杯外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玻璃杯的外表面;乙杯中装的是热水,杯内温度高,杯内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玻璃杯的内表面,故D正确。
D
5.生活中处处有物理:气体打火机中的丁烷气体是通过__________的方法变成液态
储存在打火机中的,按下阀门使用时发生的物态变化是_________。小明在浴室中
洗澡时,看到浴室内有两根水管,一根水管上有很多水滴,而另外一根水管上却
没有水滴,他猜一根是热水管,一根是冷水管,但他又怕烫着而不敢摸,根据所
学知识可判断出没有水滴的那根是________。
压缩体积
汽化
解析:
气体打火机中的丁烷气体是通过压缩体积的方法变成液体储存在打火机中的,按下阀门时里面的液体变成气体喷出来,发生的是汽化现象;水蒸气只有遇冷才液化,遇热不会液化,因此浴室中上面有很多水滴的管子,应该是冷水管,而另外一根应该是热水管。
热水管
6.(20-21·聊城冠县期末)在注射器中吸入少量的乙醚,用橡皮帽堵住注射孔,向
外拉动活塞,发现液态乙醚“消失”,这是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然
后再推活塞到一定程度时,可以观察到液态乙醚出现,如图所示,这表明用
_________的方法可以使气体液化。
汽化
压缩体积
解析:
用注射器吸入适量乙醚,用橡皮帽堵住注射器小孔,向外拉活塞,到一定程度时液态乙醚消失,是由液态变为气态,是汽化现象,然后推动活塞,又会观察到液态乙醚出现,这是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使气态乙醚液化。
7.(20-21·滨州滨城区期末)污水净化在缺水地区具有重要的意义。如图是某同学
发明的太阳能净水器,该净水器在污水净化过程中( )
A.发生的物态变化是先熔化后液化
B.发生的物态变化是先汽化后凝固
C.塑料外罩的温度比罩内水蒸气的温度低
D.塑料外罩的温度比罩内水蒸气的温度高
C
解析:
净水器中的水分首先从液态变成气态的水蒸气,发生汽化现象,然后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塑料外罩,凝结成液态的小水珠,发生液化现象,小水珠越积越多,最后落下来,被收集到洁净水收集杯中,故C正确。
8.(20-21·德州平原期末)下列热现象中,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水蒸气引起的烫伤往往比开水烫伤更严重,是因为水蒸气液化时还要放出
大量的热
B.热风干手器的作用是利用热风加快手上水的蒸发
C.夏天,汽车内开冷空调,被冷气正对着吹的车玻璃内侧会“出汗”
D.水沸腾时,在水中有大量气泡不断上升、变大
C
解析:
水蒸气遇到相对温度比较低的人体,就会液化,液化要放出大量的热,所以水蒸气烫伤更严重,故A正确。热风干手器的作用是利用热风,提高水的温度,加快手上水的蒸发,故B正确。夏天,空调车内温度低于外部温度,外部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会发生液化现象,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外表面,故C错误。沸腾时,在水中有大量气泡不断上升,且越来越大,故D正确。
9.(2021·德州德城区一模)夏天吃冰棍时,我们发现冰棍在冒“白气”(如图
所示),仔细观察、思考,下面几个结论中正确的是( )
A.“白气”是冰先熔化再汽化形成的
B.“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C.“白气”是向上飘的
D.“白气”形成过程要吸热
解析:
夏天空气中有大量的水蒸气,水蒸气遇到冷的冰棍,液化形成小水滴,即“白气”,液化会放出热量,故B正确,A、D错误。由于“白气”(水珠)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故“白气”向下移动,故C错误。
B
10.(20-21·潍坊寿光期中) 如图是用水壶烧开水的情景,下列关于离壶嘴较远的
地方“白气”比较浓,而靠近壶嘴的地方却没有“白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液化是需要时间的,刚冒出的水蒸气液化时间太短
B.靠近壶嘴处的温度较高,刚冒出的水蒸气难以液化
C.靠近壶嘴处的温度较高,空气中原有的水蒸气难以液化
D.离壶嘴较远处的空气中水蒸气含量较多,所以液化生成的小水珠多
解析:
烧水时看到的“白气”是水壶内出来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壶嘴处温度比较高,从壶内出来的水蒸气难以液化,在壶嘴远处,空气温度比较低,壶内出来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小水珠,故B正确。
B
11.(21-22·聊城期中)喝开水时感到水烫嘴,通常向水面吹气,并看到水面冒着
“白气”。“吹气”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水蒸发吸热加快,
水的温度就降低得快些;“白气”是由水蒸气________而成的。
加快水面上方空气的流动速度
液化
12.如图所示是被“热棒”包围的青藏铁路,“热棒”相当于一个制冷机,解决了
“千年冻土”的问题。“热棒”就是在中空的棒体里面灌入液态氨,当路基温度上
升时,液态氨吸热__________,上升到热棒的上端,通过散热片冷却_______变成
液态氨,又沉入了棒底。(填物态变化名称)
汽化
液化
解析:
当路基温度上升时,液态氨受热由液态变成气态,发生了汽化现象;通过散热片将热量传导给空气,气态氨冷却,由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现象。
(2)手感觉金属盘底部变热,这说明:这个物态变化需要_________(选填“放热”或“吸热”)。
(1)冷的金属盘底部出现水珠说明:在金属盘底部发生了
_________(物态变化)现象。
13.(21-22·青岛期中)爱探索的李明在学习了物态变化的知识后,就尝试模拟大
自然中“雨”的形成。如图所示的烧瓶中水正在沸腾,现在在瓶口的上方倾斜
地放置一个冷的金属盘,仔细观察金属盘的底部,回答:
液化
解析:
(1)冷的金属盘底部出现水珠说明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小水滴。
放热
解析:(2)手感觉金属盘底部变热说明水蒸气液化时放热。
(3)本实验说明使水蒸气发生这个物态变化的条件是:温
度_______的水蒸气遇到温度_________的物体时(前
两空选择“高”或“低”),水蒸气_________(物
态变化)形成“雨”。
13.(21-22·青岛期中)爱探索的李明在学习了物态变化的知识后,就尝试模拟大
自然中“雨”的形成。如图所示的烧瓶中水正在沸腾,现在在瓶口的上方倾斜
地放置一个冷的金属盘,仔细观察金属盘的底部,回答:
高
解析:
(3)本实验说明使水蒸气发生这个物态变化的条件是:温度高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物体,水蒸气液化为小水珠,形成“雨”。
低
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