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第9课
课标要求:(单元)
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通过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宋朝,是一个极其矛盾的朝代。英国著名学者安格斯·麦迪林在他的著作《世界经济千年史》中,推算出中国在公元1000年左右的GDP约占世界的22.7%,而且,据资料分析,宋朝军队在最盛时能达到100万左右常备军,然而宋辽之间的“岁币”、宋夏之间的“岁赐”以及宋金的“岁贡”却也是不争的史实……这样矛盾的状况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
新课导入:
宋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防弊与新患
壹
一、北宋的建立与“统一”
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宁有种耶!——《旧五代史·后晋·列传十三》
“兵强马壮者为之”到“黄袍加身”
960年,后周禁军统帅赵匡胤,在东京东北的陈桥驿发动兵变。他手下的将士把一件件黄袍披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做皇帝,史称“陈桥兵变”。赵匡胤废去后周皇帝,建立宋朝,年号建隆,定都东京,历史上称为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北宋建立以后,宋太祖采取“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战略方针,进行统一南北的战争,基本上削平了南方的割据势力。979年,宋太祖的弟弟宋太宗消灭了最后一个割据政权北汉,线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二、中央集权、皇权的加强
(宋太祖)一日召赵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争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 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 ”普日:“……此无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
军政:地方精兵编入禁军,定期更换驻地
(更戍法)
行政: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知州,节度使渐
为虚衔,另设通判与知州彼此制约
财政:设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大部分赋税上
交朝廷。
1.“方镇太重”
夺其权——
制钱谷——
收精兵——
削弱地方
文官担任
牵制知州
主管军务、治安
监管地方财政
主管司法
主管仓储
四监司——从不同方面监
控和节制各州
加强中央集权
分化事权,使互相牵制
2.君弱臣强
强化皇权
建隆二年(961年)七月初九日,宋太祖赵匡胤为防止历史重演,采纳赵普的建议,在一次宴会上对石守信等大将威逼利诱,迫使其交出兵权,回家养老,从而收回了大将的兵权。在解除石守信等大将的兵权后,太祖另选一些容易控制的人担任禁军将领。杯酒释兵权事件发生之后,宋太祖当年执掌兵权的结义兄弟的禁军职务全部被解除,且从此不再授予他人。
皇帝
三司
中书门下(政事堂)
枢密院
台谏
同平章事
(宰相)
参知政事(执政)
枢密使
(执政)
枢密副使(执政)
御史中丞
知谏院
财政
行政
军政
监察
御前会议
三司使
(计相)
三衙
殿前都指挥使
侍卫马军都指挥使
侍卫步军都指挥使
调兵权
二府三司制
统兵权
北宋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
兵无常帅,帅无常师
宋太宗:“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须谨记”。 ——《续资治通鉴长编》
3.探究:宋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特点
分权集权;
强干弱枝;
崇文抑武;
守内虚外
所谓守内虚外,是指宋朝时期的一项国策,意思是防卫内部可能出现的隐患,而放松外部存在的威胁。
宋人殿试图
崇文: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士人的地位。
抑武: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
时期 士族 小姓 寒族 总人数
唐朝 63.3% 11.2% 25.5% 6603
两宋 13% 28.6% 58.4% 45640
4、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影响
材料一 “吾宋制治,有县令,有郡守,有转运使,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命于上。虽其地在万里外,方数千里,拥兵百万,而天子一呼于殿陛间,三尺竖子,驰传捧诏,召而归之京师,则解印趋走,惟恐不及。” ——苏洵《嘉祐集》
材料三 从本质上看,宋代只不过是残唐五代的延续,宋代之所以国祚长久,没有短命而亡,只是因为宋太祖断绝了武人专政的传统。 ——许倬云《大国霸业的兴废》
材料二 (宋)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
——《文献通考》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维护政治稳定;巩固了统治;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材料四 据香港科技大学的刘光临先生统计推算,宋朝的人均国民收入位于历代最高峰,为7.5两白银,远远高于晚明2.88两,要到19世纪的晚清,才追得上宋代的水平。
科举制的发展,使宋政权的统治基础进一步扩大,促进了社会流动,有利于文化的繁荣
时间 收入(单位:贯) 支出(单位:贯)
真宗天禧五年 15085万余 12677万余
仁宗皇佑元年 12625万余 “所处无余”
英宗治平二年 11613万余 13186万余
材料一 据钱穆《国史大纲》整理
材料二 据马玉臣、杨高凡《“易进难退”的兵制与北宋前期之冗兵》
材料三 据钱穆《国史大纲》整理
冗官、冗兵和冗费
材料3:开物务。尽立规绳。予小子缵绍丕基。恭禀遗训。仰承法度。不敢踰违。更赖将相公卿。左右前后。恭遵先旨。同守成规。庶俾冲人。不坠鸿业。宣布遐迩。咸使闻知
——《宋大诏令集》
材料五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朱子语类》
材料二 中书不与知兵,增兵多少不知也;枢密院要兵则添, 财用有无不知也;管军将帅(三帅)少兵则请增,不计较今日兵籍倍多,何故用之不用也;三司但知支办衣粮,日日增添,不敢论列,谓兵非职事也;四者各为之谋。 ——蔡襄《论兵十事》
材料三 保留了原有的一套行政机构仍为正式机构,又实行差遣实际管事的另一套,这就造成了一些官僚机构根本无事可做,比如,尚书省各部“ 吏部闲了,事却归审官院及流内铨;户部闲了,事却归三司;礼部闲了,事却归礼仪院;刑部闲了,事却归审刑院;兵部闲了,事却归枢密院” ——吕祖谦《丽泽论说集》卷九
材料四 司农寺、都水监也都成了仅容纳冗官而不做事的机构,兵部成为一个光保管军队花名册子的机关,九寺、五监也都成为无甚职掌的冗散机构,管点档案而己。象驾部每年到“ 御马车格院” 看上一趟便算完成了任务 ——薛季宣《常州浪语集》卷一六
制度僵化,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
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相互推诿,行政效率低下;
造成地方贫弱
积贫积弱的统治危机
边防压力
——新患加剧
贰
《北宋、辽、西夏形势图(1111年)》
一、边防压力
占领了燕云十六州,对中原形成严重威胁,与中原王朝冲突加剧。
辽太宗
两次发起夺回燕云十六州的北伐,均告惨败。
宋太宗
瀛州之战、澶州之战,双方互有胜负
“澶渊之盟”
宋真宗
1、宋辽对峙与“庆历和议”
一、边防压力
2、宋夏对峙与“澶渊之盟”
北宋与西夏之间发生了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等三次大规模战役,都以宋军失败而告终。虽宋在屡败之余扬言要重整决战,但实际上想与西夏握手言和。西夏虽屡胜但均系惨胜,所掠夺所获却抵偿不住战争中的消耗,与先前依照和约及通过宋夏民间贸易所的的物资相比,实在是得不偿失。此外,由于西夏景宗元昊好大喜功,四处征战,国库空空如也、民间贸易中断后,西夏物价上涨,百姓十分困苦,四处怨声载道以及西夏与辽出现矛盾等各种原因,使西夏不得不与宋和谈,因此,西夏天授礼法延祚五年(1042年)六月,元昊派遣西夏皇族李文贵前往宋朝京城东京议和,宋仁宗表示愿意接受西夏议和建议,并将谈判的全权交给太师庞籍。双方自第二年开始进行正式谈判。
宋仁宗
3、畅所欲言:怎样看待北宋这种“以钱财换和平”的做法
材料三 “澶渊之盟”后,宋辽达成协议,在河北沿边陆续开放榷场,用中原地区的茶叶、缯帛、漆器、瓷器等换取契丹的牛羊、马匹等。汉族建立的两宋王朝通过设置榷场、和市和朝贡等形式与周边民族进行经贸往来,将中原农耕经济区与北方游牧经济区两种经济类型较为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并互为补充。
——段红云《略论辽宋夏金对峙时期中国民族的一体化进程》
观点一:签订和议后维持双方和平,有利于各自经济的发展;榷场互市使北宋损失有限;和平、互市促进民族交融。
观点二:北宋屈辱求和,财政损失,也没有从根本上解除辽夏对宋的威胁;和平状态使北宋军事防御意识减退,埋下亡国之患。
材料一 有一种想当然的看法,以为宋代给辽、夏、金岁币,使得它变穷,不得不拼命搜刮,全面激化了社会矛盾,最终导致政权的垮台。事实上,岁币数量很有限,在国家财政收入中只占很小的比例,而且,它可以在彼此的贸易中得到补偿,以宋对金的茶叶贸易为例,金方每年要掏出30万两银子(一作70万两),仅此一项就比绍兴和议中宋方付的岁币25万两还要多。
——李裕民《宋代“积贫积弱”说商榷》
材料四 真宗澶渊之盟未为失策,而所痛者,当国大臣论和之后,武备皆废,谓敌不敢背约,谓边不必豫防,谓世常安,谓兵永息。 ——《宋史》卷八下
材料二 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之后宋辽以白沟河为边界,开展互市贸易……在此后,辽也不再秋季侵扰边境,北宋进入一百二十年的经济繁荣期。 ——纪录片《历史的拐点之澶渊之盟》
王安石变法
——除患的尝试
叁
一、庆历新政
(1043—1045)
范 仲 淹
范仲淹从整顿官僚机构,完备官僚制度入手,进行广泛的政治改革。他与富弼联名向皇帝提出《答手诏条陈十事》,涉及官僚政治的许多方面。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条陈十事】
明黜陟(严明官吏升降)
抑侥幸(限制官僚滥进)
精贡举(严密科举取士)
择官长(慎选地方长官)
均公田(官员等级职田)
厚农桑(重视农业生产)
修武备(整治军事战备)
减徭役(减轻人民负担)
推恩信(落实惠政信义)
重命令(重视朝廷号令)
以整顿吏治为中心
结局:明显触犯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引发抵制,很快归于失败。
新政虽只推行一年,却开北宋改革风气之先,成为王安石“熙宁变法”的前奏。
——百度百科·范仲淹
二、王安石变法
(1)“三冗二积”的社会局面致使北宋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2)范仲淹发起“庆历新政”归于失败。
1、背景
王安石
2、目的:富国强兵
3、原则:加强国家在各个领域的管控
①财政危机:三冗、土地兼并等导致财政入不敷出
②边疆危机:辽、西夏的威胁
③政治危机:
a、政治腐败,机构臃肿,效率低下
b、庆历新政的失败
c、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目的 措施 内容 作用
富国 青苗法 青黄不接之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 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增加了财政收入(但也出现强制贷款现象)
募役法 纳钱代役 保证了农民生产时间,增加政府收入
农田水利法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保证灌溉,防洪赈灾,促进农业生产
均输法 采购物资 “徙贵就贱,用近易远” 节省费用,增加了
财政收入,减轻了人民负担
方田均税法 重新丈量土地,收取赋税 增加了政府收入
市易法 在东京设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 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有利于稳定物价,增加了财政收入
4.内容:
“徙贵就贱”:灾荒歉收物价高涨的地区折征钱币,用钱币到丰收的地区贱价购买上供物资。
“用近易远”:如果有多个地区同时丰收物贱,就到距离较近、交通便利的地区购买。
强兵 精简军队,缩减编制 节省军费开支,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宋军的战斗力和减少军费开支(但也增加了人民负担)
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 取士 改革科举制度,废除死记硬背的明经诸科,进士科专考经义和时务策 有利于选拔和培养实用的人才;
有利于推动改革;
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
批判“恩荫”制度,选 拔人才贯彻择优录取的原则 整顿太学,设三舍法, 上舍生成绩优秀者直接做官 学校成为为
变法造舆论、培
育人才的地方
5、结果:实现了富国的目的,但强兵的效果并不明显(再次被西夏打败)
宋神宗死后,宋哲宗即位,祖母高太后垂帘听政,起用保守派领袖司马光为宰相,除教育和科举的部分改革内容外,其他新法全部被废除,……王安石变法最终失败,积贫积弱局面没有改变。 ——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下册)》
6、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根本原因: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封建社会的矛盾
其他原因:①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到反对。
② 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损害了人民利益;
③新法操之过急,涉及面广,加重人民负担;
④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的动摇及其去世;
⑤司马光任宰相废除新法。
材料二:如州县以多散为功,有钱者不愿借而勒借。患无钱者不易偿,因而不许借。出入之际,吏缘为奸,法不能禁。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三:在青苗法制定和公布之后,决定先在京东、淮南和河北三路试行,……。但事实却是,在上述三路试行并没有多久,尚未成次第,亦即尚未取得多少成绩和经验,其他诸路却也相继派去了提举官,要在全国范围内普遍推行了。
——邓广铭《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
7、评价:
材料一:天下常平、免役、坊场积剩钱共五千六百余万贯,京师米盐钱及元丰库封桩钱及千万贯,总金银谷帛之数,又复过半。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40
(1)进步性
①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②促进了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
③针对北宋统治错综复杂的积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这种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
(2)局限性
①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②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南宋的偏安
肆
又称靖康之难、靖康之耻。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著名事件,发生于北宋宋钦宗靖康年间(1126—1127年)因而得名。又因靖康元年为丙午年,亦称此事件为丙午之耻。
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东京(今开封),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三千余人,押解北上,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
5月,徽宗第九子、宋钦宗之弟康王赵构在应天府(河南商丘)即位, 改年号为建炎,是为宋高宗。 后来高宗又定都临安(浙江杭州),史称南宋。
一、靖康之变
南宋初年,宋军在与金军对抗中素质明显提高,形成几支较有战斗力的部队,尤以岳飞指挥的岳家军战绩卓著。然而,宋高宗和宰相秦桧却视岳飞等为心腹之患,主动向金朝求和。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绍兴和议。岳飞也被南宋朝廷逮捕杀害。
和议 时间 内容
绍兴和议 1141年 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朝缴纳白银25万两、绢25万匹,称为“岁贡”。
隆兴和议 1164年 仍维持《绍兴和议》后的疆界;南宋不再对金称臣,改为叔侄关系;宋每年向金朝缴纳白银和绢各缩减至20万两、匹;宋割商、秦两州给金。
嘉定和议 1208年 宋金改为伯侄之国;岁币绢、银各增至30万匹、两;犒军钱300万贯;维持原来边界。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南宋)
本课小结
感谢观看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