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西藏2021年中考生物试卷
一、单选题
1.(2021·西藏)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强调,保护好青藏高原生态就是对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最大贡献。下列行为不利于保护高原生态的是( )
A.提倡使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
B.将草原开垦成农田,种植青稞
C.提倡绿色出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D.在高海拔地区试验种树,增加绿化面积
2.(2021·西藏)青春期是人一生中身体发育和智力发育的黄金时期,青少年如何平稳顺利地度过青春期,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为了充分利用时间,可以边走路边看书
B.饮料好喝、油炸食品好吃,可以多喝多吃
C.坚持体育锻炼、不吸烟、不喝酒、拒绝毒品
D.青春期对异性产生朦胧的依恋,是不正常的心理变化
3.(2021·西藏)人类日常生活中,细菌、真菌与食品的制作和保存密切相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菌和真菌的细胞中都有细胞核,通过分裂的方式繁殖后代
B.在缺氧环境中,利用乳酸菌发酵可使牛奶变成酸奶
C.酵母菌是真菌,利用其发酵可以制作青稞酒
D.风干牛肉保存时间长是因为缺水抑制了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生长
4.(2021·西藏)如图是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甲是植物细胞,乙是动物细胞
B.结构②是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
C.⑥是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的“能量转换器”
D.⑦位于甲细胞的最外层,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5.(2021·西藏)马铃薯被世界粮农组织列入四大粮食作物之一,在衣业生产中,通常用带芽眼的块茎繁殖新植铢。如图是马铃薯的结构层次图,叙述正确的是( )
A.过程①表示细胞的分裂,分裂后细胞内的遗传物质发生了变化
B.过程②表示细胞的分化,分化后形成了不同的组织
C.块茎是马铃薯的食用部分,属于营养组织
D.该生物体的结构层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植物体
6.(2021·西藏)农谚“有收无收在于水,多收少收在于肥”说明了水、肥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下列关于植物生长与水、无机盐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
A.肥料施得越多,农作物长得越好
B.植物生长只需要含氮、含磷和含钾的无机盐
C.植物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是根冠
D.水分在茎中的运输结构是导管,导管属于输导组织
7.(2021·西藏)每年春天,西藏林芝桃花盛开,吸引大量游客观赏。如图是从桃花到桃子形成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②③是桃花的主要结构
B.③与果实的形成无关,所以不重要
C.④发育成果实,其壁发育成果皮
D.⑤发育成种子,里面的受精卵发育成胚乳
8.(2021·西藏)如图是脊椎动物的几种主要类群,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①②③④的体温随坏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
B.④骨骼轻薄、坚固,有些骨中空,与其飞行的特点相适应
C.⑤的胎生、哺乳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
D.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一般是由简单到复杂、低等到高等、水生到陆生
9.(2021·西藏)动物的行为常常表现为各种各样的运动,关于动物的运动和行为描述正确的是( )
A.运动系统主要由骨、关节和肌肉组成
B.只要运动系统完好,动物就能正常运动
C.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成员之间都有分工和等级
D.大雁迁徙属于学习行为,可以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10.(2021·西藏)如图是与生物遗传相关的概念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①②③依次是染色体、基因、DNA
B.生物性状都是肉眼可以观察到的特征
C.在生物的细胞中,①②③都是成对存在的
D.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控制生物的性状
二、综合题
11.(2021·西藏)约占西藏自治区面积二分之一的藏北草原是我国五大牧区之一,藏北草原上生活着许多特有的生物,如野牦牛、野驴、藏羚羊等。如图为藏北草原某地部分生物构成的食物网,请根据所学知识,结合题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食物网有 条食物链,写出其中最长的那条食物链: 。
(2)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除图中所示生物成分外,还需要补充细菌、真菌等生物成分和 成分,大多数细菌和真菌常常被称为生态系统中的 ,对于自然界中物质的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它们,动、植物的遗体就会堆积如山。细菌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这一生理过程属于 (填“光合作用”或“呼吸作用”或“蒸腾作用”)。
(3)如果发现该草原被农药污染,图中体内农药含量积累最多的动物是 。
(4)为获取狐的毛皮,不法分子偷猎大量的狐,一段时间后,野兔数量急剧增加。野兔数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野兔与鼠的关系是 。
(5)为了控制草原害虫,人们想出了各种办法,如①使用农药,②引入害虫的天敌。这两种方法,从生态角度考虑,你认为哪种好呢? ,为什么? 。
12.(2021·西藏)人的生活离不开营养物质和氧气,同时还要排除体内产生的废物。人体是一个统一整体,各系统之间密切联系。如图为人体部分生理活动示意图。请根据题图回答问题:
(1)青藏地区居民的日常主食是糌粑,一般用青稞炒熟磨成面,以酥油茶或青稞酒拌和后捏成小团食用。糌粑的主要营养物质是 ,在口腔中只有一小部分被分解,最终在消化系统的 (部位)分解为小分子物质被吸收,然后转运到毛细血管中随着血液运往全身各处,为人体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2)空气进入呼吸系统,在肺泡进行气体交换后, 进入血液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结合,通过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里。
(3)输血能抢救病人,安全输血时应以输入 为原则。临床上输血一般采用静脉注射,输入的血液成分首先到达甲图心脏的 (填图中序号)。
(4)人体内的尿素、多余的水分和无机盐主要通过泌尿系统排出,形成尿液的器官是 。乙图是尿液形成过程中葡萄糖的浓度变化示意图,从A点到B点这种变化发生的主要部位是甲图肾单位的 (填图中序号)。
(5)婴儿膀胱里尿液多了就会立刻排尿,这种生来就有的反射属于 (填“简单”或“复杂”)反射。
三、实验探究题
13.(2021·西藏)某生物兴趣小组,以天竺葵为实验材料,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步骤如下:
a.把盆栽的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
b.用黑纸把叶片的一部分从上下两面遮住,然后移到阳光下照射;
c.几小时后摘下叶片,去掉黑纸,用酒精脱色、清水漂洗、碘液染色,实验结果如下表。
对照部位 遮光部位 见光部位
脱色后叶片颜色 黄白色 黄白色
滴加碘液后颜色变化 不变蓝 变蓝
(1)你提出的问题是 。
(2)实验前,将盆栽的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是 。
(3)该探究实验的变量是 。
(4)该探究实验中 和 形成对照。
(5)碘液染色后叶片见光部位变成蓝色,不见光部位不变蓝色,说明绿叶在光下制造的有机物是 同时也说明 是绿叶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四、资料分析题
14.(2021·西藏)新冠病毒(20I9-nCoV)引发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成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面对疫情,我国各族人民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全力以赴,取得了疫情防控的阶段性胜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当前,全球疫情仍在快速蔓延,接种疫苗是防控疫情的有效手段。接种疫苗后,一方面绝大部分人可以获得免疫力,从而有效降低发病、重症和死亡风险;另一方面通过有序接种新冠疫苗可在人群中逐步建立起免疫屏障,阻断新冠肺炎的流行。
我国目前正在应接尽接,按梯次对重点地区、重点人群、重点城市加快推进新冠疫苗接种。截至2021年5月28日,全国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疫苗已达60299.1万剂次。
(1)与人体细胞相比,2019-nCoV病毒没有 结构,仅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 组成。
(2)接种疫苗在预防传染病的措施中属于 。
(3)接种新冠疫苗可以有效预防2019-nCoV病毒的感染,从免疫学角度看,是因为接种疫苗后,人体内可产生相应的 ,从而提高对2019-nCoV病毒的抵抗力,这种免疫叫做 (填“非特异性”或“特异性”)免疫。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保护生态环境
【解析】【解答】A.清洁能源有太阳能、水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核能等。与传统能源相比,清洁能源普遍具有污染小、储量大、分布广的特点。利用清洁能源对于节约传统的石油、天然气、煤炭等化石能源,有利于环境保护,A不符合题意。
B.将草原开垦成农田,种植青稞,会破坏原有的生态系统,不利于环境保护,B符合题意。
C.通过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骑自行车或步行的方式出行,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从而减轻温室效应,有利于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利于环境保护,C不符合题意。
D.在高海拔地区试验种树,增加绿化面积,有利于保护高原生态,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保护环境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植树造林、对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水废气进行处理,防止环境污染都是环境保护的基本措施;而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则会造成环境污染,破坏生态平衡。
2.【答案】C
【知识点】青春期的心理变化及其卫生;健康的生活方式
【解析】【解答】A.预防近视,要做到“三要四不看”,读书姿势要正确,眼与书的距离要在33cm左右;看书、看电视或使用电脑一小时后要休息一下,要远眺几分钟;要定期检查视力,认真做眼保健操;不在直射的强光下看书;不在光线暗的地方看书;不躺卧看书;不走路看书,A不符合题意。
B.大部分饮料中含磷酸,影响钙的吸收,长期过多摄入碳酸饮料,容易患骨质疏松症;油炸食品为油脂类,多吃油脂类的食物使人过度肥胖,B不符合题意。
C.结合分析可知,青少年要坚持体育锻炼、不吸烟、不喝酒、拒绝毒品,C符合题意。
D.青春期少年随着身体的发育,性意识也开始萌动,常表现为从初期的与异性疏远,到逐渐愿意与异性接近,或对异性产生朦胧的依恋。这些都是正常的心理变化,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健康的生活方式有:生活有规律、合理膳食、合理用药、异性同学间应建立真诚友谊、积极参加文娱活动和体育运动、不吸烟、不酗酒、拒绝毒品等。
3.【答案】A
【知识点】细菌的形态结构和营养方式;细菌的生殖;真菌的形态结构和营养方式;细菌与人类的关系;真菌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A.细菌与真菌相比较,细菌在细胞结构上的主要不同是: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细菌通过分裂的方式繁殖后代,真菌通常可以用孢子繁殖后代,A符合题意。
B.制酸奶和泡菜要用到乳酸菌,在无氧的条件下,乳酸菌发酵产生乳酸,使得菜或牛奶呈现一种特殊的风味,B不符合题意。
C.酿酒要酵母菌,酵母菌在无氧的条件下,能把葡萄糖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所以,酵母菌是真菌,利用其发酵可以制作青稞酒,C不符合题意。
D.细菌和真菌的生活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水分、适宜的温度、还有有机物。因此风干牛肉保存时间长是因为缺水抑制了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生长,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细菌在生活和工业上的应用:
①乳酸菌与发酵:利用乳酸菌制作酸奶、泡菜和青贮饲料等.其发酵原理是:在无氧的条件下,将葡萄糖转化成乳酸和能量;
②醋酸杆菌与制醋:利用醋酸杆菌制作白醋、黑醋等。其制作原理是:利用醋酸杆菌,将葡萄糖转化为醋酸;
③甲烷细菌与沼气:利用甲烷细菌,在无氧的条件下,将有机物进行发酵,产生沼气,沼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
真菌在生活和工业上的应用:
①酵母菌与发酵:利用酵母菌制作馒头、包子和蛋糕等。其发酵原理是:酵母菌在有氧时,把葡萄糖转化成二氧化碳和水;
②酵母菌与酿酒:利用酵母菌酿造各种酒类。其酿造原理是:酵母菌在无氧时,把葡萄糖转化成二氧化碳、酒精和能量;
③青霉菌与医药:利用青霉菌提取青霉素(抗生素),它是治疗细菌性传染病的特效药,如:肺炎等;
④霉菌与酱油等:利用霉菌制作酱油、豆豉和豆腐乳等。其制作原理是:将淀粉转化成葡萄糖,将蛋白质转化成氨基酸。
4.【答案】D
【知识点】动、植物细胞结构的比较
【解析】【解答】A.植物细胞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线粒体、液泡,植物体绿色部分的细胞还有叶绿体。动物细胞基本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和线粒体。所以,结合分析可知,图中甲是植物细胞,乙是动物细胞,A正确。
B.②细胞核内含有遗传物质,是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是遗传信息库。细胞核控制着生物的发育和遗传,B正确。
C.⑥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把光能转化为化学能贮存在有机物中,是绿色植物细胞特有的一种能量转换器,C正确。
D.⑦细胞壁在植物细胞的最外层,有一定的机械强度,使植物细胞具有一定的形状,具有保护和支持作用。而⑤细胞膜具有保护和控制物质进出的作用(选择透过性),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图中:①液泡,②细胞核,③线粒体,④细胞质,⑤细胞膜,⑥叶绿体,⑦细胞壁。
动植物细胞的结构:
结构 植物细胞 动物细胞
细胞壁 保护和支持的作用 无
细胞膜 保护细胞、控制物质出入细胞
细胞质 有液泡、线粒体,液泡内溶解着多种物质 有线粒体和多种物质
细胞核 含有遗传物质,是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
叶绿体 部分细胞有,光合作用的场所 无
线粒体 呼吸作用的场所
液泡 成分有水、无机盐、糖分和色素 无
5.【答案】B
【知识点】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分裂;细胞分化成组织;植物体的组织
【解析】【解答】A.过程①表示细胞的分裂,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由遗传物质DNA和蛋白质组成)先复制加倍,再平均分配。因此,分裂后的新细胞和原细胞遗传物质一样,A不符合题意。
B.结合分析可知,过程②表示细胞的分化,细胞分化的作用是形成了不同的组织,B符合题意。
C.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包括:营养器官(根、茎、叶)和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所以,块茎是马铃薯的食用部分,属于营养组织,C不符合题意。
D.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经过细胞的分裂、分化产生了不同的组织。而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器官。绿色开花植物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所以植物体的结构层次为: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绿色开花植物的结构层次:
6.【答案】D
【知识点】植物体的组织;根尖的结构及功能;无机盐的种类及其对植物的作用
【解析】【解答】A.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但并不是肥料施得越多,农作物长得越好,一次施肥过多,易使植物失水而造成烧苗,A不符合题意。
B.植物生长需要量最多的是含氮、含磷和含钾的无机盐,还需要其它的微量无机盐,B不符合题意。
C.植物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成熟区,成熟区有大量根毛,能增大吸收水分的面积,C不符合题意。
D.输导组织贯穿于整个植物体,由导管和筛管组成,导管运输水和无机盐,筛管运输有机物,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无机盐包括含氮、磷、钾、钙、镁、硫、硼、锰、锌、钼等的多种无机盐,其中植物生活中最多的无机盐是含氮、磷、钾的无机盐,含氮的无机盐能促进细胞的分裂和生长,使枝繁叶茂,含磷的无机盐可以促进幼苗的发育和花的开放,使果实、种子提早成熟,含钾的无机盐使植物茎秆健壮,促进淀粉的形成与运输。
7.【答案】C
【知识点】果实与种子的形成;花的结构
【解析】【解答】A.一朵完全花包括花柄、花托、花萼、花冠和花蕊等结构。花蕊分为雄蕊和雌蕊。雄蕊包括花药和花丝,花药里有许多花粉,花粉能产生精子。雌蕊包括柱头、花柱和子房,子房内有一个或多个胚珠,胚珠里面有卵细胞。花蕊(①②④雌蕊和③雄蕊)与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有直接关系,它们是花的主要结构,A不符合题意。
B.结合上述分析可知:③雄蕊与果实的形成有关,B不符合题意。
CD.在完成传粉和受精两个重要的生理过程以后,花的大部分结构凋落,只有子房继续发育,最终④子房发育成果实,子房壁发育成果皮,⑤胚珠发育成种子,珠被发育为种皮,受精卵发育为胚,受精极核发育为胚乳,C符合题意、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图中:①柱头,②花柱,③雄蕊,④子房,⑤胚珠。
植物的花经过传粉和受精以后,花萼凋落或存留,花冠、雄蕊都凋落,柱头和花柱凋落,只有雌蕊的子房继续发育,子房壁发育成果皮,胚珠发育成种子,珠被发育成种皮,受精卵发育成胚,受精极核发育成胚乳,子房发育成果实。
8.【答案】A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动物类群特征(综合)
【解析】【解答】A.①②③的体温随坏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属于变温动物,而④和⑤属于恒温动物,A符合题意。
B.④鸟类的骨有的很薄,有的愈合在一起,比较长的骨大都是中空的,充满空气,这样的骨既可以减轻体重,又可以增强紧密性,利于飞翔生活,B不符合题意。
C.⑤哺乳动物的生殖发育特点是胎生哺乳。胚胎在母体子宫里发育成胎儿,胎儿从母体生出来,这种生殖方式为胎生。刚出生的幼体只能靠母体乳腺分泌的乳汁生活为哺乳。胎生哺乳是哺乳动物特有的特征,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增加了其对陆地生活的适应能力,C不符合题意。
D.越古老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简单、低等、水生生物较多。越晚近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较多,因此证明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动物的进化历程:①无脊椎动物进化的历程:原生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和软体动物→节肢动物。
②脊椎动物进化的历程: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
9.【答案】A
【知识点】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社会行为;运动系统的组成
【解析】【解答】A.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主要由骨、关节和肌肉组成,A符合题意。
B.运动并不是仅靠运动系统来完成的,还需要神经系统的调节。运动所需的能量,有赖于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系统的配合,B不符合题意。
C.社会行为(社群行为)是群体内形成了一定的组织,成员间有明确分工的动物群集行为,有的高等动物还形成等级,共同维持群体生活的行为,C不符合题意。
D.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又称为本能,如蜜蜂采蜜、蜘蛛结网、鸟类迁徙等。所以,大雁迁徙属于先天性行为,可以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人和脊椎动物的运动系统包括骨、关节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骨起支持作用,骨连接起保护作用,骨、关节和骨骼肌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以及其他系统的协调下共同完成的。
10.【答案】D
【知识点】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
【解析】【解答】A.图中①②③依次是染色体、DNA、基因,A不符合题意。
B.任何生物体都有许许多多性状。有的是形态结构特征,有的是生理特性(如人的ABO血型),有的是行为方式(如婴儿一出生就会吮吸、惯用右手等行为)等。可见,性状就是生物体形态结构、生理和行为等特征的统称,性状不一定能肉眼观察到,B不符合题意。
C.在生物的体细胞内都含有一定数量的结构不同的染色体,这些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但是,在形成生殖细胞时,成对的染色体要两两分开,变成了成单存在,基因也随着染色体的分开而分开,C不符合题意。
D.通常,基因是染色体上具有控制生物性状的DNA片段,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功能单位和结构单位,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细胞核中有一些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是染色体,它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DNA是遗传物质,所以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每种生物的细胞内染色体的数量和形态是一定的.DNA呈双螺旋结构,它是细胞核中遗传信息的载体,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11.【答案】(1)7;草→食草昆虫→吃虫的鸟→蛇→猫头鹰
(2)非生物;分解者;呼吸作用
(3)猫头鹰
(4)野兔的天敌(或狐)的数量减少;竞争
(5)②;引入害虫的天敌来控制害虫,对环境没有污染(合理即可)
【知识点】生物防治;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食物链和食物网;生物富集
【解析】【解答】(1)食物网中有7条食物链:草→野兔→狐,草→鼠→狐,草→野兔→猫头鹰,草→鼠→猫头鹰,草→鼠→蛇→猫头鹰,草→食草昆虫→吃虫的鸟→猫头鹰,草→食草昆虫→吃虫的鸟→蛇→猫头鹰,显然最长的是草→食草昆虫→吃虫的鸟→蛇→猫头鹰。
(2)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水分、空气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图中的食物网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若要构成生态系统还应有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分解者是指生态系统中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等具有分解能力的生物,它们能把动植物残体中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无机盐、二氧化碳、水),释放到环境中,供生产者再一次利用。所以,大多数细菌和真菌常常被称为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光合作用通常是指绿色植物(包括藻类)吸收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的过程。水分从植物地上部分以水蒸气状态向外散失的过程叫蒸腾作用。而细菌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这一生理过程属于呼吸作用。
(3)营养级别越高,体内积累的农药等有毒物质越多,该食物网中鹰的营养级别最高,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最多。
(4)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狐吃兔,狐减少,野兔天敌减少,野兔的数量会增加。野兔和鼠都吃草,食性相同,所以它们是竞争的关系。
(5)传统杀虫剂中的有害物质会在消费者体内造成富集现象,就上图而言,人处于食物链的最高级,积累的有害物质会最多,故对人的危害最大。生物防治来控制农业害虫,该防治方法的优点是专一性强,控制害虫持久;不污染环境(防止环境污染);有利于保护害虫的天敌(保障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的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所以,从生态角度考虑,第②个方法更好。
【分析】(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为生物的生活提供物质和能量.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3)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方向会逐渐减少,而有毒物质的流动则逐渐增多。
(4)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能力有大有小,一般地说,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的能力就越大;相反,生物种类和数量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就越小。所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结构特点。(即: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复杂程度)
12.【答案】(1)淀粉;小肠
(2)氧气
(3)同型血;①
(4)肾脏;⑦
(5)简单
【知识点】血液循环的途径;糖类、脂肪、蛋白质的作用;食物的消化;血型与输血;尿的形成和排出
【解析】【解答】(1)淀粉在口腔中开始被消化,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部分淀粉被分解成麦芽糖,当淀粉和麦芽糖进入小肠后,在肠液和胰液的作用下被彻底分解成葡萄糖。所以,糌粑的主要营养物质是淀粉,在口腔中只有一小部分被分解,最终在消化系统的小肠分解为小分子物质被吸收。
(2)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根据气体扩散作用的原理,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透过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扩散进入肺泡,肺泡中的氧气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扩散到血液,与血液里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结合。所以,在肺泡进行气体交换后,氧气进入血液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结合,通过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里。
(3)输血时,如果受血者和献血者的血型不合,输血后受血者的红细胞会凝集成团,阻碍血液循环,而给受血者带来严重的后果,甚至死亡。所以,输血能抢救病人,安全输血时应以输入同型血为原则。体循环的途径是:左心室→主动脉→全身各级动脉→全身各处毛细血管→全身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所以,临床上输血一般采用静脉注射,输入的血液成分经过循环,首先到达甲图心脏的①右心房。
(4)泌尿系统是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组成,其中主要的器官是肾脏。肾脏主要作用是形成尿液;输尿管能输送尿液至膀胱;膀胱具有暂时储存尿液的作用;而尿道的功能是排出尿液。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而剩下的如尿素、一部分无机盐和水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所以,乙图中,从A点到B点葡萄糖的浓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发生的部位是甲图肾单位的⑦(肾小管)。
(5)排尿反射是生来就有的、神经中枢在脊髓的简单反射。
【分析】图甲中心脏的结构:①右心房;②右心室;③左心房;④左心室。肾单位的结构:⑤肾小球;⑥肾小囊;⑦肾小管。
(1)淀粉的消化是从口腔开始的,在口腔中淀粉被初步分解为麦芽糖,其中唾液的消化是化学消化, 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是物理消化.再到小肠中在肠液和胰液的作用下,被彻底分解为葡萄糖。
(2)血液循环的途径:
(3)尿的形成:肾单位是形成尿液的基本单位。
①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以外的血浆成分都可以经过肾小球过滤 到肾小囊中,在肾小囊中形成原尿。
②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包括大部分水、全部葡萄糖和部分无机盐被重吸收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外面的毛细血管中,剩下的形成尿液。
13.【答案】(1)光对绿叶制造有机物有影响吗(或绿叶制造有机物需要光吗,光是绿叶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吗等)
(2)消耗掉叶片中原有淀粉,排除原有淀粉对实验的干扰
(3)光
(4)遮光(部位);见光(部位)
(5)淀粉;光
【知识点】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
【解析】【解答】(1)本实验探究了“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结合表格信息可知,该探究实验的变量是光。所以,提出的问题是:光对绿叶制造有机物有影响吗(或绿叶制造有机物需要光吗,光是绿叶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吗等)?
(2)选作实验的植物实验前已经进行了光合作用,叶片里面储存了丰富的有机物(如淀粉),若不除去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所以,实验前,将盆栽的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是消耗掉叶片中原有淀粉,排除原有淀粉对实验的干扰。
(3)结合上述分析,该探究实验的变量是光(照)。
(4)实验步骤中,用不透光的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从上下两面遮盖起来,放置阳光下照射一段时间。遮光处理时,除了光照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所以该探究实验中,遮光(部位)和见光(部位)可形成对照。
(5)淀粉遇碘变蓝色,这是淀粉的特性。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主要是淀粉,因此常用碘液来检测绿色植物是否进行了光合作用。所以,碘液染色后叶片见光部位变成蓝色,不见光部位不变蓝色,说明绿叶在光下制造的有机物是淀粉同时,也说明光是绿叶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分析】“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
①暗处理: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夜(让天竺葵在黑暗中把叶片中的淀粉消耗彻底,防止影响实验);
②部分遮光:将一片叶子的一部分的上下两面用黑纸片遮盖(做对照实验,看看照光的部位和不照光的部位是不是都产生淀粉);
③脱色:光照数小时后,摘下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烧杯中(使叶绿素溶解于酒精中,叶片变成黄白色,便于观察)隔水加热(需要“隔水”的原因是使用水对酒精进行加热,起到控温作用,以免酒精燃烧发生危险);
④清水漂洗;
⑤染色:滴加碘液染色(检测有无淀粉生成,淀粉是光合作用产物,遇碘变蓝色); 观察现象之前,用清水冲掉碘液的目的是碘液本身有颜色,防止影响观察效果;
⑥分析结果,得出结论:遮光部分不变蓝色,见光部分变蓝色; 说明绿叶只有在光下才能制造有机物--淀粉。
14.【答案】(1)细胞;遗传物质
(2)保护易感人群
(3)抗体;特异性
【知识点】病毒的结构和繁殖方式;传染病的一般预防措施;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解析】【解答】(1)病毒是一种体积非常微小,结构极其简单的生命形式,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主要由内部的遗传物质和蛋白质外壳组成,不能独立生存。所以,2019-nCoV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仅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
(2)疫苗通常是用失活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后,可刺激人体内的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即抗体。故从人体免疫角度分析,注射的新冠疫苗属于抗原。该抗体能与新冠病毒的结合,可以促使新冠病毒被吞噬细胞清除或使它失去致病性。但该抗体只对新型冠状病毒有作用,对其它病原体没有作用,故接种疫苗产生的免疫能力属于特异性免疫。控制传染病的措施有三个:控制传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易感人群是对某些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所以,接种疫苗在预防传染病的措施中属于保护易感人群。
(3)结合上述分析可知,从免疫学角度看,接种新冠疫苗后,人体内可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提高对2019-nCoV病毒的抵抗力,这种免疫叫做特异性免疫。
【分析】(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主要由内部的核酸和外部的蛋白质外壳组成,不能独立生存,只有寄生在活细胞里才能进行生命活动。一旦离开就会变成结晶体,只能利用宿主活细胞内现成代谢系统合成自身的核酸和蛋白质成分;以核酸和蛋白质等元件的装配实现其大量繁殖,即 依靠自我复制繁殖后代。
(2)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病原体指能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传染病若能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所以预防传染病的措施主要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
(3)人体免疫分为两种类型,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是人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功能,如:人体的第一、二道防线;特异性免疫是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如人体的第三道防线。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西藏2021年中考生物试卷
一、单选题
1.(2021·西藏)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强调,保护好青藏高原生态就是对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最大贡献。下列行为不利于保护高原生态的是( )
A.提倡使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
B.将草原开垦成农田,种植青稞
C.提倡绿色出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D.在高海拔地区试验种树,增加绿化面积
【答案】B
【知识点】保护生态环境
【解析】【解答】A.清洁能源有太阳能、水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核能等。与传统能源相比,清洁能源普遍具有污染小、储量大、分布广的特点。利用清洁能源对于节约传统的石油、天然气、煤炭等化石能源,有利于环境保护,A不符合题意。
B.将草原开垦成农田,种植青稞,会破坏原有的生态系统,不利于环境保护,B符合题意。
C.通过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骑自行车或步行的方式出行,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从而减轻温室效应,有利于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利于环境保护,C不符合题意。
D.在高海拔地区试验种树,增加绿化面积,有利于保护高原生态,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保护环境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植树造林、对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水废气进行处理,防止环境污染都是环境保护的基本措施;而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则会造成环境污染,破坏生态平衡。
2.(2021·西藏)青春期是人一生中身体发育和智力发育的黄金时期,青少年如何平稳顺利地度过青春期,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为了充分利用时间,可以边走路边看书
B.饮料好喝、油炸食品好吃,可以多喝多吃
C.坚持体育锻炼、不吸烟、不喝酒、拒绝毒品
D.青春期对异性产生朦胧的依恋,是不正常的心理变化
【答案】C
【知识点】青春期的心理变化及其卫生;健康的生活方式
【解析】【解答】A.预防近视,要做到“三要四不看”,读书姿势要正确,眼与书的距离要在33cm左右;看书、看电视或使用电脑一小时后要休息一下,要远眺几分钟;要定期检查视力,认真做眼保健操;不在直射的强光下看书;不在光线暗的地方看书;不躺卧看书;不走路看书,A不符合题意。
B.大部分饮料中含磷酸,影响钙的吸收,长期过多摄入碳酸饮料,容易患骨质疏松症;油炸食品为油脂类,多吃油脂类的食物使人过度肥胖,B不符合题意。
C.结合分析可知,青少年要坚持体育锻炼、不吸烟、不喝酒、拒绝毒品,C符合题意。
D.青春期少年随着身体的发育,性意识也开始萌动,常表现为从初期的与异性疏远,到逐渐愿意与异性接近,或对异性产生朦胧的依恋。这些都是正常的心理变化,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健康的生活方式有:生活有规律、合理膳食、合理用药、异性同学间应建立真诚友谊、积极参加文娱活动和体育运动、不吸烟、不酗酒、拒绝毒品等。
3.(2021·西藏)人类日常生活中,细菌、真菌与食品的制作和保存密切相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菌和真菌的细胞中都有细胞核,通过分裂的方式繁殖后代
B.在缺氧环境中,利用乳酸菌发酵可使牛奶变成酸奶
C.酵母菌是真菌,利用其发酵可以制作青稞酒
D.风干牛肉保存时间长是因为缺水抑制了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生长
【答案】A
【知识点】细菌的形态结构和营养方式;细菌的生殖;真菌的形态结构和营养方式;细菌与人类的关系;真菌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A.细菌与真菌相比较,细菌在细胞结构上的主要不同是: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细菌通过分裂的方式繁殖后代,真菌通常可以用孢子繁殖后代,A符合题意。
B.制酸奶和泡菜要用到乳酸菌,在无氧的条件下,乳酸菌发酵产生乳酸,使得菜或牛奶呈现一种特殊的风味,B不符合题意。
C.酿酒要酵母菌,酵母菌在无氧的条件下,能把葡萄糖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所以,酵母菌是真菌,利用其发酵可以制作青稞酒,C不符合题意。
D.细菌和真菌的生活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水分、适宜的温度、还有有机物。因此风干牛肉保存时间长是因为缺水抑制了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生长,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细菌在生活和工业上的应用:
①乳酸菌与发酵:利用乳酸菌制作酸奶、泡菜和青贮饲料等.其发酵原理是:在无氧的条件下,将葡萄糖转化成乳酸和能量;
②醋酸杆菌与制醋:利用醋酸杆菌制作白醋、黑醋等。其制作原理是:利用醋酸杆菌,将葡萄糖转化为醋酸;
③甲烷细菌与沼气:利用甲烷细菌,在无氧的条件下,将有机物进行发酵,产生沼气,沼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
真菌在生活和工业上的应用:
①酵母菌与发酵:利用酵母菌制作馒头、包子和蛋糕等。其发酵原理是:酵母菌在有氧时,把葡萄糖转化成二氧化碳和水;
②酵母菌与酿酒:利用酵母菌酿造各种酒类。其酿造原理是:酵母菌在无氧时,把葡萄糖转化成二氧化碳、酒精和能量;
③青霉菌与医药:利用青霉菌提取青霉素(抗生素),它是治疗细菌性传染病的特效药,如:肺炎等;
④霉菌与酱油等:利用霉菌制作酱油、豆豉和豆腐乳等。其制作原理是:将淀粉转化成葡萄糖,将蛋白质转化成氨基酸。
4.(2021·西藏)如图是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甲是植物细胞,乙是动物细胞
B.结构②是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
C.⑥是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的“能量转换器”
D.⑦位于甲细胞的最外层,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答案】D
【知识点】动、植物细胞结构的比较
【解析】【解答】A.植物细胞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线粒体、液泡,植物体绿色部分的细胞还有叶绿体。动物细胞基本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和线粒体。所以,结合分析可知,图中甲是植物细胞,乙是动物细胞,A正确。
B.②细胞核内含有遗传物质,是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是遗传信息库。细胞核控制着生物的发育和遗传,B正确。
C.⑥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把光能转化为化学能贮存在有机物中,是绿色植物细胞特有的一种能量转换器,C正确。
D.⑦细胞壁在植物细胞的最外层,有一定的机械强度,使植物细胞具有一定的形状,具有保护和支持作用。而⑤细胞膜具有保护和控制物质进出的作用(选择透过性),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图中:①液泡,②细胞核,③线粒体,④细胞质,⑤细胞膜,⑥叶绿体,⑦细胞壁。
动植物细胞的结构:
结构 植物细胞 动物细胞
细胞壁 保护和支持的作用 无
细胞膜 保护细胞、控制物质出入细胞
细胞质 有液泡、线粒体,液泡内溶解着多种物质 有线粒体和多种物质
细胞核 含有遗传物质,是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
叶绿体 部分细胞有,光合作用的场所 无
线粒体 呼吸作用的场所
液泡 成分有水、无机盐、糖分和色素 无
5.(2021·西藏)马铃薯被世界粮农组织列入四大粮食作物之一,在衣业生产中,通常用带芽眼的块茎繁殖新植铢。如图是马铃薯的结构层次图,叙述正确的是( )
A.过程①表示细胞的分裂,分裂后细胞内的遗传物质发生了变化
B.过程②表示细胞的分化,分化后形成了不同的组织
C.块茎是马铃薯的食用部分,属于营养组织
D.该生物体的结构层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植物体
【答案】B
【知识点】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分裂;细胞分化成组织;植物体的组织
【解析】【解答】A.过程①表示细胞的分裂,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由遗传物质DNA和蛋白质组成)先复制加倍,再平均分配。因此,分裂后的新细胞和原细胞遗传物质一样,A不符合题意。
B.结合分析可知,过程②表示细胞的分化,细胞分化的作用是形成了不同的组织,B符合题意。
C.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包括:营养器官(根、茎、叶)和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所以,块茎是马铃薯的食用部分,属于营养组织,C不符合题意。
D.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经过细胞的分裂、分化产生了不同的组织。而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器官。绿色开花植物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所以植物体的结构层次为: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绿色开花植物的结构层次:
6.(2021·西藏)农谚“有收无收在于水,多收少收在于肥”说明了水、肥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下列关于植物生长与水、无机盐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
A.肥料施得越多,农作物长得越好
B.植物生长只需要含氮、含磷和含钾的无机盐
C.植物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是根冠
D.水分在茎中的运输结构是导管,导管属于输导组织
【答案】D
【知识点】植物体的组织;根尖的结构及功能;无机盐的种类及其对植物的作用
【解析】【解答】A.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但并不是肥料施得越多,农作物长得越好,一次施肥过多,易使植物失水而造成烧苗,A不符合题意。
B.植物生长需要量最多的是含氮、含磷和含钾的无机盐,还需要其它的微量无机盐,B不符合题意。
C.植物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成熟区,成熟区有大量根毛,能增大吸收水分的面积,C不符合题意。
D.输导组织贯穿于整个植物体,由导管和筛管组成,导管运输水和无机盐,筛管运输有机物,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无机盐包括含氮、磷、钾、钙、镁、硫、硼、锰、锌、钼等的多种无机盐,其中植物生活中最多的无机盐是含氮、磷、钾的无机盐,含氮的无机盐能促进细胞的分裂和生长,使枝繁叶茂,含磷的无机盐可以促进幼苗的发育和花的开放,使果实、种子提早成熟,含钾的无机盐使植物茎秆健壮,促进淀粉的形成与运输。
7.(2021·西藏)每年春天,西藏林芝桃花盛开,吸引大量游客观赏。如图是从桃花到桃子形成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②③是桃花的主要结构
B.③与果实的形成无关,所以不重要
C.④发育成果实,其壁发育成果皮
D.⑤发育成种子,里面的受精卵发育成胚乳
【答案】C
【知识点】果实与种子的形成;花的结构
【解析】【解答】A.一朵完全花包括花柄、花托、花萼、花冠和花蕊等结构。花蕊分为雄蕊和雌蕊。雄蕊包括花药和花丝,花药里有许多花粉,花粉能产生精子。雌蕊包括柱头、花柱和子房,子房内有一个或多个胚珠,胚珠里面有卵细胞。花蕊(①②④雌蕊和③雄蕊)与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有直接关系,它们是花的主要结构,A不符合题意。
B.结合上述分析可知:③雄蕊与果实的形成有关,B不符合题意。
CD.在完成传粉和受精两个重要的生理过程以后,花的大部分结构凋落,只有子房继续发育,最终④子房发育成果实,子房壁发育成果皮,⑤胚珠发育成种子,珠被发育为种皮,受精卵发育为胚,受精极核发育为胚乳,C符合题意、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图中:①柱头,②花柱,③雄蕊,④子房,⑤胚珠。
植物的花经过传粉和受精以后,花萼凋落或存留,花冠、雄蕊都凋落,柱头和花柱凋落,只有雌蕊的子房继续发育,子房壁发育成果皮,胚珠发育成种子,珠被发育成种皮,受精卵发育成胚,受精极核发育成胚乳,子房发育成果实。
8.(2021·西藏)如图是脊椎动物的几种主要类群,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①②③④的体温随坏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
B.④骨骼轻薄、坚固,有些骨中空,与其飞行的特点相适应
C.⑤的胎生、哺乳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
D.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一般是由简单到复杂、低等到高等、水生到陆生
【答案】A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动物类群特征(综合)
【解析】【解答】A.①②③的体温随坏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属于变温动物,而④和⑤属于恒温动物,A符合题意。
B.④鸟类的骨有的很薄,有的愈合在一起,比较长的骨大都是中空的,充满空气,这样的骨既可以减轻体重,又可以增强紧密性,利于飞翔生活,B不符合题意。
C.⑤哺乳动物的生殖发育特点是胎生哺乳。胚胎在母体子宫里发育成胎儿,胎儿从母体生出来,这种生殖方式为胎生。刚出生的幼体只能靠母体乳腺分泌的乳汁生活为哺乳。胎生哺乳是哺乳动物特有的特征,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增加了其对陆地生活的适应能力,C不符合题意。
D.越古老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简单、低等、水生生物较多。越晚近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较多,因此证明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动物的进化历程:①无脊椎动物进化的历程:原生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和软体动物→节肢动物。
②脊椎动物进化的历程: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
9.(2021·西藏)动物的行为常常表现为各种各样的运动,关于动物的运动和行为描述正确的是( )
A.运动系统主要由骨、关节和肌肉组成
B.只要运动系统完好,动物就能正常运动
C.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成员之间都有分工和等级
D.大雁迁徙属于学习行为,可以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答案】A
【知识点】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社会行为;运动系统的组成
【解析】【解答】A.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主要由骨、关节和肌肉组成,A符合题意。
B.运动并不是仅靠运动系统来完成的,还需要神经系统的调节。运动所需的能量,有赖于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系统的配合,B不符合题意。
C.社会行为(社群行为)是群体内形成了一定的组织,成员间有明确分工的动物群集行为,有的高等动物还形成等级,共同维持群体生活的行为,C不符合题意。
D.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又称为本能,如蜜蜂采蜜、蜘蛛结网、鸟类迁徙等。所以,大雁迁徙属于先天性行为,可以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人和脊椎动物的运动系统包括骨、关节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骨起支持作用,骨连接起保护作用,骨、关节和骨骼肌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以及其他系统的协调下共同完成的。
10.(2021·西藏)如图是与生物遗传相关的概念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①②③依次是染色体、基因、DNA
B.生物性状都是肉眼可以观察到的特征
C.在生物的细胞中,①②③都是成对存在的
D.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控制生物的性状
【答案】D
【知识点】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
【解析】【解答】A.图中①②③依次是染色体、DNA、基因,A不符合题意。
B.任何生物体都有许许多多性状。有的是形态结构特征,有的是生理特性(如人的ABO血型),有的是行为方式(如婴儿一出生就会吮吸、惯用右手等行为)等。可见,性状就是生物体形态结构、生理和行为等特征的统称,性状不一定能肉眼观察到,B不符合题意。
C.在生物的体细胞内都含有一定数量的结构不同的染色体,这些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但是,在形成生殖细胞时,成对的染色体要两两分开,变成了成单存在,基因也随着染色体的分开而分开,C不符合题意。
D.通常,基因是染色体上具有控制生物性状的DNA片段,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功能单位和结构单位,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细胞核中有一些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是染色体,它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DNA是遗传物质,所以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每种生物的细胞内染色体的数量和形态是一定的.DNA呈双螺旋结构,它是细胞核中遗传信息的载体,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二、综合题
11.(2021·西藏)约占西藏自治区面积二分之一的藏北草原是我国五大牧区之一,藏北草原上生活着许多特有的生物,如野牦牛、野驴、藏羚羊等。如图为藏北草原某地部分生物构成的食物网,请根据所学知识,结合题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食物网有 条食物链,写出其中最长的那条食物链: 。
(2)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除图中所示生物成分外,还需要补充细菌、真菌等生物成分和 成分,大多数细菌和真菌常常被称为生态系统中的 ,对于自然界中物质的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它们,动、植物的遗体就会堆积如山。细菌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这一生理过程属于 (填“光合作用”或“呼吸作用”或“蒸腾作用”)。
(3)如果发现该草原被农药污染,图中体内农药含量积累最多的动物是 。
(4)为获取狐的毛皮,不法分子偷猎大量的狐,一段时间后,野兔数量急剧增加。野兔数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野兔与鼠的关系是 。
(5)为了控制草原害虫,人们想出了各种办法,如①使用农药,②引入害虫的天敌。这两种方法,从生态角度考虑,你认为哪种好呢? ,为什么? 。
【答案】(1)7;草→食草昆虫→吃虫的鸟→蛇→猫头鹰
(2)非生物;分解者;呼吸作用
(3)猫头鹰
(4)野兔的天敌(或狐)的数量减少;竞争
(5)②;引入害虫的天敌来控制害虫,对环境没有污染(合理即可)
【知识点】生物防治;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食物链和食物网;生物富集
【解析】【解答】(1)食物网中有7条食物链:草→野兔→狐,草→鼠→狐,草→野兔→猫头鹰,草→鼠→猫头鹰,草→鼠→蛇→猫头鹰,草→食草昆虫→吃虫的鸟→猫头鹰,草→食草昆虫→吃虫的鸟→蛇→猫头鹰,显然最长的是草→食草昆虫→吃虫的鸟→蛇→猫头鹰。
(2)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水分、空气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图中的食物网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若要构成生态系统还应有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分解者是指生态系统中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等具有分解能力的生物,它们能把动植物残体中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无机盐、二氧化碳、水),释放到环境中,供生产者再一次利用。所以,大多数细菌和真菌常常被称为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光合作用通常是指绿色植物(包括藻类)吸收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的过程。水分从植物地上部分以水蒸气状态向外散失的过程叫蒸腾作用。而细菌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这一生理过程属于呼吸作用。
(3)营养级别越高,体内积累的农药等有毒物质越多,该食物网中鹰的营养级别最高,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最多。
(4)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狐吃兔,狐减少,野兔天敌减少,野兔的数量会增加。野兔和鼠都吃草,食性相同,所以它们是竞争的关系。
(5)传统杀虫剂中的有害物质会在消费者体内造成富集现象,就上图而言,人处于食物链的最高级,积累的有害物质会最多,故对人的危害最大。生物防治来控制农业害虫,该防治方法的优点是专一性强,控制害虫持久;不污染环境(防止环境污染);有利于保护害虫的天敌(保障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的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所以,从生态角度考虑,第②个方法更好。
【分析】(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为生物的生活提供物质和能量.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3)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方向会逐渐减少,而有毒物质的流动则逐渐增多。
(4)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能力有大有小,一般地说,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的能力就越大;相反,生物种类和数量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就越小。所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结构特点。(即: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复杂程度)
12.(2021·西藏)人的生活离不开营养物质和氧气,同时还要排除体内产生的废物。人体是一个统一整体,各系统之间密切联系。如图为人体部分生理活动示意图。请根据题图回答问题:
(1)青藏地区居民的日常主食是糌粑,一般用青稞炒熟磨成面,以酥油茶或青稞酒拌和后捏成小团食用。糌粑的主要营养物质是 ,在口腔中只有一小部分被分解,最终在消化系统的 (部位)分解为小分子物质被吸收,然后转运到毛细血管中随着血液运往全身各处,为人体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2)空气进入呼吸系统,在肺泡进行气体交换后, 进入血液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结合,通过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里。
(3)输血能抢救病人,安全输血时应以输入 为原则。临床上输血一般采用静脉注射,输入的血液成分首先到达甲图心脏的 (填图中序号)。
(4)人体内的尿素、多余的水分和无机盐主要通过泌尿系统排出,形成尿液的器官是 。乙图是尿液形成过程中葡萄糖的浓度变化示意图,从A点到B点这种变化发生的主要部位是甲图肾单位的 (填图中序号)。
(5)婴儿膀胱里尿液多了就会立刻排尿,这种生来就有的反射属于 (填“简单”或“复杂”)反射。
【答案】(1)淀粉;小肠
(2)氧气
(3)同型血;①
(4)肾脏;⑦
(5)简单
【知识点】血液循环的途径;糖类、脂肪、蛋白质的作用;食物的消化;血型与输血;尿的形成和排出
【解析】【解答】(1)淀粉在口腔中开始被消化,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部分淀粉被分解成麦芽糖,当淀粉和麦芽糖进入小肠后,在肠液和胰液的作用下被彻底分解成葡萄糖。所以,糌粑的主要营养物质是淀粉,在口腔中只有一小部分被分解,最终在消化系统的小肠分解为小分子物质被吸收。
(2)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根据气体扩散作用的原理,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透过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扩散进入肺泡,肺泡中的氧气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扩散到血液,与血液里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结合。所以,在肺泡进行气体交换后,氧气进入血液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结合,通过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里。
(3)输血时,如果受血者和献血者的血型不合,输血后受血者的红细胞会凝集成团,阻碍血液循环,而给受血者带来严重的后果,甚至死亡。所以,输血能抢救病人,安全输血时应以输入同型血为原则。体循环的途径是:左心室→主动脉→全身各级动脉→全身各处毛细血管→全身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所以,临床上输血一般采用静脉注射,输入的血液成分经过循环,首先到达甲图心脏的①右心房。
(4)泌尿系统是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组成,其中主要的器官是肾脏。肾脏主要作用是形成尿液;输尿管能输送尿液至膀胱;膀胱具有暂时储存尿液的作用;而尿道的功能是排出尿液。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而剩下的如尿素、一部分无机盐和水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所以,乙图中,从A点到B点葡萄糖的浓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发生的部位是甲图肾单位的⑦(肾小管)。
(5)排尿反射是生来就有的、神经中枢在脊髓的简单反射。
【分析】图甲中心脏的结构:①右心房;②右心室;③左心房;④左心室。肾单位的结构:⑤肾小球;⑥肾小囊;⑦肾小管。
(1)淀粉的消化是从口腔开始的,在口腔中淀粉被初步分解为麦芽糖,其中唾液的消化是化学消化, 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是物理消化.再到小肠中在肠液和胰液的作用下,被彻底分解为葡萄糖。
(2)血液循环的途径:
(3)尿的形成:肾单位是形成尿液的基本单位。
①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以外的血浆成分都可以经过肾小球过滤 到肾小囊中,在肾小囊中形成原尿。
②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包括大部分水、全部葡萄糖和部分无机盐被重吸收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外面的毛细血管中,剩下的形成尿液。
三、实验探究题
13.(2021·西藏)某生物兴趣小组,以天竺葵为实验材料,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步骤如下:
a.把盆栽的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
b.用黑纸把叶片的一部分从上下两面遮住,然后移到阳光下照射;
c.几小时后摘下叶片,去掉黑纸,用酒精脱色、清水漂洗、碘液染色,实验结果如下表。
对照部位 遮光部位 见光部位
脱色后叶片颜色 黄白色 黄白色
滴加碘液后颜色变化 不变蓝 变蓝
(1)你提出的问题是 。
(2)实验前,将盆栽的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是 。
(3)该探究实验的变量是 。
(4)该探究实验中 和 形成对照。
(5)碘液染色后叶片见光部位变成蓝色,不见光部位不变蓝色,说明绿叶在光下制造的有机物是 同时也说明 是绿叶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答案】(1)光对绿叶制造有机物有影响吗(或绿叶制造有机物需要光吗,光是绿叶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吗等)
(2)消耗掉叶片中原有淀粉,排除原有淀粉对实验的干扰
(3)光
(4)遮光(部位);见光(部位)
(5)淀粉;光
【知识点】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
【解析】【解答】(1)本实验探究了“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结合表格信息可知,该探究实验的变量是光。所以,提出的问题是:光对绿叶制造有机物有影响吗(或绿叶制造有机物需要光吗,光是绿叶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吗等)?
(2)选作实验的植物实验前已经进行了光合作用,叶片里面储存了丰富的有机物(如淀粉),若不除去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所以,实验前,将盆栽的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是消耗掉叶片中原有淀粉,排除原有淀粉对实验的干扰。
(3)结合上述分析,该探究实验的变量是光(照)。
(4)实验步骤中,用不透光的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从上下两面遮盖起来,放置阳光下照射一段时间。遮光处理时,除了光照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所以该探究实验中,遮光(部位)和见光(部位)可形成对照。
(5)淀粉遇碘变蓝色,这是淀粉的特性。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主要是淀粉,因此常用碘液来检测绿色植物是否进行了光合作用。所以,碘液染色后叶片见光部位变成蓝色,不见光部位不变蓝色,说明绿叶在光下制造的有机物是淀粉同时,也说明光是绿叶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分析】“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
①暗处理: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夜(让天竺葵在黑暗中把叶片中的淀粉消耗彻底,防止影响实验);
②部分遮光:将一片叶子的一部分的上下两面用黑纸片遮盖(做对照实验,看看照光的部位和不照光的部位是不是都产生淀粉);
③脱色:光照数小时后,摘下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烧杯中(使叶绿素溶解于酒精中,叶片变成黄白色,便于观察)隔水加热(需要“隔水”的原因是使用水对酒精进行加热,起到控温作用,以免酒精燃烧发生危险);
④清水漂洗;
⑤染色:滴加碘液染色(检测有无淀粉生成,淀粉是光合作用产物,遇碘变蓝色); 观察现象之前,用清水冲掉碘液的目的是碘液本身有颜色,防止影响观察效果;
⑥分析结果,得出结论:遮光部分不变蓝色,见光部分变蓝色; 说明绿叶只有在光下才能制造有机物--淀粉。
四、资料分析题
14.(2021·西藏)新冠病毒(20I9-nCoV)引发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成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面对疫情,我国各族人民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全力以赴,取得了疫情防控的阶段性胜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当前,全球疫情仍在快速蔓延,接种疫苗是防控疫情的有效手段。接种疫苗后,一方面绝大部分人可以获得免疫力,从而有效降低发病、重症和死亡风险;另一方面通过有序接种新冠疫苗可在人群中逐步建立起免疫屏障,阻断新冠肺炎的流行。
我国目前正在应接尽接,按梯次对重点地区、重点人群、重点城市加快推进新冠疫苗接种。截至2021年5月28日,全国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疫苗已达60299.1万剂次。
(1)与人体细胞相比,2019-nCoV病毒没有 结构,仅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 组成。
(2)接种疫苗在预防传染病的措施中属于 。
(3)接种新冠疫苗可以有效预防2019-nCoV病毒的感染,从免疫学角度看,是因为接种疫苗后,人体内可产生相应的 ,从而提高对2019-nCoV病毒的抵抗力,这种免疫叫做 (填“非特异性”或“特异性”)免疫。
【答案】(1)细胞;遗传物质
(2)保护易感人群
(3)抗体;特异性
【知识点】病毒的结构和繁殖方式;传染病的一般预防措施;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解析】【解答】(1)病毒是一种体积非常微小,结构极其简单的生命形式,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主要由内部的遗传物质和蛋白质外壳组成,不能独立生存。所以,2019-nCoV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仅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
(2)疫苗通常是用失活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后,可刺激人体内的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即抗体。故从人体免疫角度分析,注射的新冠疫苗属于抗原。该抗体能与新冠病毒的结合,可以促使新冠病毒被吞噬细胞清除或使它失去致病性。但该抗体只对新型冠状病毒有作用,对其它病原体没有作用,故接种疫苗产生的免疫能力属于特异性免疫。控制传染病的措施有三个:控制传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易感人群是对某些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所以,接种疫苗在预防传染病的措施中属于保护易感人群。
(3)结合上述分析可知,从免疫学角度看,接种新冠疫苗后,人体内可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提高对2019-nCoV病毒的抵抗力,这种免疫叫做特异性免疫。
【分析】(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主要由内部的核酸和外部的蛋白质外壳组成,不能独立生存,只有寄生在活细胞里才能进行生命活动。一旦离开就会变成结晶体,只能利用宿主活细胞内现成代谢系统合成自身的核酸和蛋白质成分;以核酸和蛋白质等元件的装配实现其大量繁殖,即 依靠自我复制繁殖后代。
(2)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病原体指能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传染病若能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所以预防传染病的措施主要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
(3)人体免疫分为两种类型,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是人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功能,如:人体的第一、二道防线;特异性免疫是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如人体的第三道防线。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