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8张PPT)
人教版高二上学期期中复习
第一章 地球的运动
02 考点梳理
03 核心突破
01 课标解读
04 当堂达标
课标解读
课程标准 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核心素养目标 人地协调观 结合现实中与地球运动相关的真实问题,能够从人地关系的角度分析地球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和作用,具备尊重自然规律、科学利用自然的意识
综合思维 能够运用图像信息,分析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解释各种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并进一步说明其对自然环境其他要素的影响
区域认知 能够在给定的真实区域中,分析该区域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的特点,以及其对其他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并能进行科学决策
地理实践力 能够独立设计科学的观测活动,并利用信息技术或其他工具,分析与处理相关数据与信息,对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意义进行科学解释;能够在地理实践中表现出较强的行动能力
思维导图
考 点 梳 理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1.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特征
运动形式 自转 公转 概念 绕地轴的旋转 绕太阳的运动 方向 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俯视——逆时针;从南极上空俯视——顺时针) 地轴空间指向 空间指向不变,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运动周期 以遥远恒星为参照点 1恒星日=23时56分4秒(地球自转真正的周期) 1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地球公转真正的周期) 以太阳为参照点 1太阳日=24时(昼夜交替现象周期) 1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直射点回归运动周期) 速度 角速度 除南北极点外,各地均约为15°/h(1°/4分钟) 平均约1°/天 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慢
线速度 因纬度而异,自赤道(1670 km/h)向两极(0 km/h)递减 平均30 km/s 关系 地球自转的平面(赤道平面)与公转轨道平面(黄道平面)目前存在23°26′的交角(黄赤交角)。黄赤交角等于南、北回归线的纬度,与南、北极圈的纬度互余。 2.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1)概念: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之间存在一个交角,叫黄赤交角,目前是23°26′。
影响的方面 黄赤交角变大(小)
太阳直射范围 扩大(缩小)
极昼和极夜现象范围 扩大(缩小)
五带的范围 热带和寒带的范围扩大(缩小),温带的范围缩小(扩大)
(2)影响: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
(3)周期:1回归年,即365日5时48分46秒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晨昏线 晨线 自西向东,由夜半球到昼半球的分界线,晨线上正值日出
昏线 自西向东,由昼半球到夜半球的分界线,昏线上正值日落
1.昼夜交替
(1)晨昏线(圈)概念: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圈)。
(2)周期:1个太阳日。
(3)形成原因
2.时差
(1)原因: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一纬度的地区,东边的地点比西边的地点时间要早。
(2)地方时:
①概念:因经度不同而出现不同的时刻,东早西晚。
②特点:同一条经线上的各地,地方时相同;经度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
③时区与区时:
时区: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 15°。
区时:各时区以本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时区的区时。
(3)国际日界线
①目的:为了避免日期的紊乱。
②内容:原则上以180°经线作为地球上“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
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运动方向的偏转
(1)偏转原因:地球自转产生地转偏向力,其特点是只改变水平运动物体的运动方向,不影响其速度。
(2)偏转规律:
(3)产生影响:地转偏向力在大规模气流和水流的水平运动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无偏转。
地转偏向力与物体运动方向始终垂直。只改变物体运动方向,不改变物体运动速度。
地转偏向力
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无偏转
只改变物体运动方向,不改变物体运动速度
图例
原运动方向
偏转的方向
4. 昼夜长短与昼弧、夜弧
(1)昼夜长短反映日照时间的长短。
(2)昼弧和夜弧:晨昏线把所经过的纬线分割成两部分,位于昼半球的部分叫昼弧,位于夜半球的部分叫夜弧。如下图:
时间 昼夜长短 分布规律 特殊节气
夏半年(自春分日至秋分日) 昼长夜短 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至北极四周为极昼 夏至日,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皆为极昼
冬半年(自秋分日至次年春分日) 昼短夜长 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至北极四周有极夜现象 冬至日,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到处出现极夜现象
(3)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北半球状况(南半球相反)
(4)赤道上:终年昼夜等长,均为12时。
(5)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昼夜等长。
5.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概念
①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交角(即太阳在当地的仰角)。
②正午太阳高度:一日内最大的太阳高度,反映太阳辐射的强弱。
(2)变化原因:黄赤交角的存在导致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3)变化规律
①纬度分布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纬度带 夏至日达最大值
冬至日达最小值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的纬度带 夏至日达最小值
冬至日达最大值
南北回归线之间各地 每年受到太阳直射两次
②季节变化
类型 范围 春季 夏季 秋季 冬季
天文四季 过渡季节 一年内白昼最长、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 过渡季节 一年内白昼最短、正午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
气候四季 3、4、5月 6、7、8月 9、10、11月 12、1、2月
6.四季更替和五带划分
(1)四季更替:划分(以北半球为例)
(2)五带划分
①划分依据:太阳辐射从低纬度向高纬度呈有规律递减。
②五带划分
核 心 突 破
核心突破
时间计算与日期变更
1.地方时的计算
第一步:求经度差——同-异+
都是东经或西经取“-”,一个东经,一个西经取“+”
第二步:求时间差
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
经度每隔 1° ,地方时相差4分钟。
第三步:判断计算方向
(画计算轴计算)
第四:对结果的处理
时区数=经度/15°
余数<7.5,则商为时区数
余数>7.5,则(商+1)为时区数
(23°N,112°E)是在哪个时区?
(65°S,90°W)是在哪个时区?
(0°,143°E)是在哪个时区?
东七区
西六区
东十区
①时区数的求法:
2.区时的有关计算
②中央经线的求法
时区数×15°
方法:
如东3区中央经线为 ,西5区中央经线为
45°E
75°W
所求地的区时
=已知地的区时±时区差
往东加往西减
同减异加(两地同为“E”或“W”则时区号相减;若一“E”一“W”则时区号相加)
③区时的计算:
2.区时的有关计算
典例剖析
家住武汉的英国留学生李华,2020年春节后与妹妹在家进行“停课不停学”网上学习。李华对妹妹能享受某某网提供的免费学习服务羡慕不已。据此完成1~2题。
1.若都以当地时间8:00~12:00和14:00~18:00为工作时间,李华与导师通过视频讨论问题的时间最合适的是北京时间( )
A.8:00~9:00 B.11:00~12:00
C.14:00~15:00 D.17:00~18:00
2.某某网免费提供网上学习服务对该企业的主要好处有( )
①降低网络运行成本 ②提高技术水平 ③提高知名度 ④增加社会影响力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1.D 2.C 第1题,通过视频讨论问题最合适的时间是两地都处于工作时间。英国采用的是伦敦时间即中时区区时,我国武汉采用的是北京时间即东八区区时,两地时间相差8小时。据此推算,北京时间8:00~9:00,英国时间为0:00~1:00,不在导师工作时间之内;北京时间11:00~12:00,英国时间为3:00~4:00,不在导师工作时间之内;北京时间14:00~15:00,英国时间为6:00~7:00,不在导师工作时间之内;北京时间17:00~18:00,英国时间为9:00~10:00,正值导师工作时间。故选D。第2题,免费提供网上学习服务,用户增多,可能会导致企业网络运行成本升高,①错误;企业的技术水平与是否收费无关,②错误;免费提供网上学习服务,可以扩大受众面,进而提高企业知名度,增加社会影响力,③④正确。故选C。
3.日界线问题
(1)日界线: 人文日界线: 180°经线 (并不完全重合)
自然日界线: 0时经线
(2)180°经线与日期变更:
(东12区与西12区钟点数相同,日期不同,
东12区比西12区早1天)
(越过日界线后进入东12区的日期加1天。)
(越过日界线后进入西12区的日期减1天。)
(3)自然日界线(零时经线)
①地球上新一天的范围:
从零时经线开始,向东到180°经线,为地球上的新一天。
② 180°经线为几点,新一天的范围就有几点?
③当180°经线为0点时,
(也就是人文日界线和自然日界线重合时,全球处于同一天)
下图示意海南岛的位置。读图,完成下题。
1.1月1日,当海口正午时,地球上进入新年的区域面积与地球总面积的比例
A.等于1/2 B.多于1/2少于2/3
C.等于2/3 D.多于2/3
解析 据图可知,海口的经度约为110°E,当地为1月1日正午(12:00)时,此时地球上进入新年的区域面积(范围为70°W向东至180°)与地球总面积的比例约为25/36,多于2/3,D选项正确。
D
原理:日期计算问题关键——计算出0时所在经线的具体经度数。
典例剖析
核心突破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1、昼夜长短的时间变化规律:
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哪个半球的昼就变长,夜就变短。
3、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规律:
① 太阳直射哪个半球,哪个半球就昼长夜短,而且纬度越高昼越长。
② 同纬度地区昼夜长短相同。
③ 南北半球纬度数相同的地点,昼夜长短相反。
3、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
① 同一日期: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② 同一纬度:日期距春秋分越远,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4、对称规律:
①关于二至日对称的时间点,昼夜长短相同。
②关于二分日对称的时间点,昼夜长短相反。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和智慧的结晶,现已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遺产名录。下图为我国二十四节气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示意图(相邻两个节气之间约为15天)。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对我国北方的城市来说,下列各组节气中昼长时间最接近的是( )
A.小寒、小雪 B.立夏、立秋 C.雨水、清明 D.雨水、处暑
2.从立春到立夏,长春( )
A.白昼时间不断变短 B.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变慢
C.正午日影逐渐变长 D.日出地方时刻越来越晚
B
B
典例剖析
核心突破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与应用
1.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2.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应用。
(1)太阳高度越大,日影越短。正午是一天中日影最短的时刻。
(2)日影朝向与太阳所在的方位相反。
(3)计算最小楼间距:tanH=h/L
下图南楼高度为h,该地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H,
则最小楼间距L为?
解题的关键是:计算出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
(4)计算太阳能热水器的安装角度。
α=90°-正午太阳高度角h
要想最大限度地利用太阳能资源,就要调整集热板与地面的夹角,
保证集热板与太阳光线始终垂直。
成都市(30°N)某中学同学对传统的太阳能热水器进行改造(如下图):将太阳能热水器集热板装在一个大玻璃箱里,并将热水器的支架改造成活动形式。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12月22日正午,为使集热板受热最多,需调节活动支架,使热水器集
热板与地面的夹角m为( )
A.66°34′ B.53°26′ C.36°34′ D.23°26′
2.一年中,活动支架最长的日期是( )
A.春分日 B.夏至日 C.秋分日 D.冬至日
B
D
典例剖析
核心突破
日出日落方位
1、日出日落方位变化规律(极昼极夜地区除外):
直射赤道: 正东升,正西落。
直射北半球: 东北升,西北落。
直射南半球: 东南升,西南落。
2.极昼区日出日落方位:
北极极昼区: 正北升, 正北落。
南极极昼区: 正南升, 正南落。
暑假期间一学生从重庆出发到贵州毕节旅游,收集到的相关高速公路信息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若走丁丙线路,为免受阳光长时间照射且便于欣赏窗外风景,以下出发
时间和座位较好的是( )
A.7:00出发,右侧靠窗 B.10:00出发,右侧靠窗
C.10:00出发,左侧靠窗 D.14:00出发,右侧靠窗
A
典例剖析
核心突破
二十四节气
1.划分:
二十四节气的形成与地球绕太阳公转有着密切的关系。“节”的意思是“段落”,“气”是指气象物候。节气是根据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划分的,并描述了由于地球在公转轨道位置上的不同而呈现出来的自然现象。
2.二十四节气名称的含义可分为四类:
①第一类反映季节: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用来表明季节,划分一年为四季。(注:与平时所指气候上北半球四季有所不同,如3、4、5月为北半球春季,而二十四节气中2、3、4月为春季)。
②第二类反映太阳高度变化:
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用来反映太阳高度变化。
③第三类反映气候特征:
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反映气温变化和热量状况;
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反映降水状况;
白露、寒露、霜降反映水汽凝结、凝华现象。
④第四类反映物候现象:
小满、芒种反映麦类等作物的生长及成熟状况;惊蛰、清明反映自然物候现象,惊蛰预示万物惊醒复苏,清明表示空气清新,草木返青,是许多作物播种的大好时光。
典例剖析
(我国A市某中学(下图所示)的旗杆影子在北京时间14:08为一天中最短。冬至前后,师生们能在学校升国旗时(北京时间10:00)看到日出。学生发现,日落时旗杆影子的指向随日期而移动。结合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下列时段中,日落时杆影的指向由排球场逐渐移向篮球场的是( )
A.惊蛰到立夏 B.立夏到小暑
C.白露到立冬 D.立冬到小寒
A
核心突破
航天卫星发射基地
1.航天发射基地的选址条件
(1)纬度:纬度越低,地球自转的线速度越大,从而降低卫星发射的初始速度,节省燃料和成本。
(2)气象条件: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晴天多,大气透明度高、风速小,湿度低,有利于发射。
(3)地形地质条件:地形平坦开阔,有利于跟踪观测。地质结构稳定,避开地层断裂带和地震区。
(4)海陆位置:大陆内部气象条件好,隐蔽性强,人烟稀少,安全性高;海上人类活动少,安全性高。
(5)交通条件:要有便利的交通,利于大型设备的运输。
(6)国防安全:建在人烟稀少地区、山区、沙漠地区。
(7)其他因素:如科技因素、历史因素等。
2.航天器返回基地的选址条件
(1)地形平坦开阔,视野开阔,便于搜救。
(2)地质条件稳定,利于平稳安全降落。
(3)人烟稀少 ,便于疏散人群,保证安全。
(4)无大片森林, 无大河、湖泊。
(5)降水较少,大气能见度高等。
例如:我国的航天发射器返回基地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那里地势平坦,视野开阔,便于搜救;人烟稀少,有利于疏散人群;气候干旱,多晴朗天气;地质条件稳定。
典例剖析
B
核心突破
日晷
1.晷面的判读
阳光或晷针投影在日晷北侧面上是夏半年(春分到秋分),南侧面上为冬半年(秋分到次年春分)。
2.日晷的角度判断
(1)晷针与地平面的夹角即为当地纬度。
(2)晷面与地平面的倾角=90°-当地纬度。
(3)晷针与晷面呈垂直关系。
日晷是利用太阳的位置来测量时间的一种仪器,是我国古代常用的计时工具。"赤道式日晷"晷盘平行于赤道面,晷盘正反两面上的刻度等分,晷针指向北极星方向。下右图为我国北方某地日晷剖面示意图,左图为该日晷某时刻晷盘正面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一天中,晷盘上晷针影子的移动方向是( )
A.正面呈顺时针,反面呈逆时针
B.正反两面均呈逆时针
C.正面呈逆时针,反面呈顺时针
D.正反两面均呈顺时针
2.根据图示日晷晷针影子位置,可推测图片拍摄时为( )
A.上午 B.正午 C.下午 D.子夜
A
A
典例剖析
当 堂 达 标
当堂达标
1. 11月12日12:30一游客由天津滨海国际机场出发,经停韩国首尔,当地时间12日9:30到达旧金山(西8区),到达旧金山时,世界上13日的范围大约占全球的( )
D
逆光是被摄主体恰好处于光源和照相机之间时,极易造成被摄主体曝光不充分的一种状况,逆光产生的特殊效果也是一种艺术摄影的技法。日出日落时分,光线与地较小(约为0°-30°),对逆光拍摄最有利,随着自媒体的不断发展,各大手机生产商争相开发和完善“逆光也清晰”拍照功能。
2. 3月20日,重庆是(29°N,106°E)的张先生选择下午拍摄逆光照片的最佳时间(北京时间)是( )
A.16:00-18:00 B.17:00-19:00
C.18:00-20:00 D.19:00-21:00
B
下图是安徽省境内一幢乡村住宅楼及某日不同时刻太阳光线,该地6月日照时数(太阳实际照射地面的时数)少于8月。据此完成3~4题。
3.该地6月日照时数少于8月,最主要的原因是8月( )
A.白昼长 B.云量少
C.雾霾少 D.雨天多
4.该日该地昼长约为( )
A.10小时 B.12小时
C.13小时 D.14小时
B
D
某日,小李在某地(110°E,40°N)广场游玩时,发现广场平面图中的指向标模糊不清(图a)。他通过观测广场石柱影子的长度和方向(图b),确定了平面图的指向标。据此完成5~6题。
5.该广场平面图的指向标应该是图c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6.一周后的相同时刻,小李再次测量发现该石柱的影长变长,则第二次观测日期可能在( )
A.2月16日前后B.5月8日前后
C.8月20日前后D.11月10日前后
B
C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