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张PPT)
人教版高二上学期期中复习
第五章自然环境的
整体性和差异性
02 考点梳理
03 核心突破
01 课标解读
04 当堂达标
课标解读
课程标准 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
核心素养目标 人地协调观 结合现实中与自然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相关的真实问题,能够从人地关系系统的角度分析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关系,具备尊重自然规律、科学利用自然的意识
综合思维 能够结合实例,分析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
区域认知 能够分析特定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并能提出科学决策的依据
地理实践力 能够独立开展野外考察或社会调查,收集和处理信息,分析评判人类利用自然环境是否科学合理,并能针对问题提出改进措施;能够在地理实践活动中表现出较强的行动能力
思维导图
考 点 梳 理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1.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1)自然环境组成的基本要素
自然环境由大气、水、土壤、生物、岩石及地貌等要素组成
(2)自然要素间的物质转移和能量交换(整体性的基础)
自然地理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3)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不是彼此孤立、互不相干,而是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2.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
(1)生产功能
①概念:指自然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②过程:光合作用
③自然环境生产功能的差异性
生物、大气、水、土壤、岩石及地貌的组合不同,生产功能的强弱有明显差异。
(2)稳定功能
①概念:自然环境要素通过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使自然环境具有能够自我调节、保持性质稳定的能力。
②特征:各地理要素本身不具备稳定功能,但自然环境拥有此功能。
3.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和要素组合
(1)特点
①变化性:自然环境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如地貌的侵蚀变化。
②统一性:一个要素的演化必然伴随着其他各要素的演化,各个要素的演化是统一的。
(2)意义:自然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保证了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的协调,形成了阶段性的自然环境要素组合
4.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
(1)含义:某一自然环境要素受到外部干扰发生变化,进而改变了该要素与其他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使其他要素发生连锁变化,最终导致整个自然环境发生改变。
(2)自然演化与干扰演化的差异性
①陡峭山地逐步侵蚀为浑圆丘陵的演化过程中,植被同步由灌草演化为森林,这一过程可能需要上千万年
②而遭受火灾干扰后,损毁植被由灌草演化为森林可能只需几十年
(3)特点
①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干扰不断增强。通过自然环境要素连锁变化,不但干扰的后果常常被放大了,环境变化也越来越快
②环境的快速变化往往不利于人类的适应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
1.地域差异
(1)地域特征的形成:地域外部条件(包括太阳辐射量、距海远近等)与内部物质、能量运动的结果。
(2)地域差异的产生
①同纬度地区
②不同纬度地区:低纬地区与高纬地区吸收的太阳辐射量不同,使得水循环、生物循环等物质迁移的数量存在差异,从而形成热带与寒带不同的景观。
(3)地域差异的体现:体现在不同的空间尺度,即规模有大有小。
①全球性的地域差异:温度带分异和海陆分异。
②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陆地自然带的分布。
③更小尺度的地域差异:山和谷的差异、山体阴坡和阳坡的差异。
2.陆地地域分异规律
(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①分异规律:地表景观和自然带沿纬度变化的方向,由赤道到两极作有规律的更替。
②分布
低纬度、高纬度地区:横穿整个大陆的自然地带,如苔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热带雨林带。
中纬度地区
大陆东岸 (低纬—高纬)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与针阔叶混交林带
大陆西岸 (低纬—高纬)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阔叶阔叶林带
③形成原因: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
④分异基础:热量。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①自然景观从沿海向内陆依次为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
②典型地区:中纬度地区。
③形成原因:海陆分布。
④分异基础:水分
3.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1)形成基础:随海拔的变化,水热状况发生变化。
(2)分异特点
①山麓自然地带与陆地自然地带一致。
②从山麓到山顶,垂直带变化与其所在纬度向较高纬度方向上的陆地自然地带变化相似。
4. 影响山地自然带垂直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
(1)山地所在纬度——同高度的山地,纬度越低,自然带垂直带谱越复杂
(2)山地海拔——纬度相当的山地,海拔越高,自然带垂直带谱越复杂
(3)山顶、山麓之间相对高度——山地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垂直带谱越复杂
同一山地,同一自然带的分布,阳坡高、阴坡低
6.地方性分异规律(非地带性规律)
(1)含义:指不符合地带性分布规律的自然带分布现象。相比于自然带地带性分布,某地本该出现某种自然带却没有出现、不该出现某种自然带却出现的现象。
(2)成因:受地形、岩石风化物等地方性因素影响,通过物质与能量再分配,形成了尺度较小的地域分异。
(3)举例:温带湿润区,高而陡的山坡,土壤含水量少,只能生长耐旱的针叶树,灌木等。低洼的河谷,汇水丰富,生长着草甸植被。地形平坦、高度适中的地域生长落叶阔叶林。
核 心 突 破
核心突破
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要素分析法
1.自然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是协调一致的
自然环境的总体特征一般由地貌和气候(特别是气候)决定并体现,如我国西北地区干旱、半干旱和青藏地区高寒的特征。
第一步,根据区域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确定气候类型和特征。
第二步,概括出自然环境的总体特征。
第三步,与环境总体特征相联系,逐一分析其他要素的特征。下图为我国西北地区的环境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的关系图
2.自然环境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况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首先明确发生变化的要素(所牵的“一发”),然后逐一分析该要素变化引起的其他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发生怎样的变化。以滥伐森林引起的生态环境破坏为例:
3.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变化会影响到其他区域
首先明确这一区域发生的变化体现在哪些要素上,然后分析这一区域与其他区域存在哪些要素上的联系,最后分析出其他区域发生的具体变化。以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对黄河下游地区的影响为例:
典例剖析
纳米比亚死亡谷位于纳米布沙漠中,是一块白色的盐沼盆地。死亡谷曾是一片绿洲,生长着许多刺槐树,但随着沙漠中水源的变迁,刺槐纷纷死亡,干枯的树干在烈日的焦烤下变黑,一棵棵突兀地立在白色的盐沼上,千年不腐。当地仅有稀少的灌木丛依靠薄薄的晨雾维持生命。下图示意死亡谷地理位置和景观。据此完成1~3题。
1.纳米比亚死亡谷干枯的刺槐历经千年而不腐烂的主要原因是( )
A.刺槐地下根系发达,耐盐碱 B.刺槐枝叶稀疏,蒸腾作用较弱
C.气候炎热干燥,降水量稀少 D.蒸发旺盛,树干内盐分积累多
2.影响死亡谷晨雾形成的主要因素有( )
①沙丘起伏 ②大气运动 ③河流径流量 ④下垫面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3.纳米布沙漠北部沙丘的缓坡多位于沙丘( )
A.东南部 B.西南部 C.西北部 D.东北部
C
B
A
核心突破
陆地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
主要是看自然带的延伸方向和更替方向。一般来说,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的是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这种分异最明显的大洲是非洲;南北方向延伸、东西方向更替的是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如亚欧大陆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向内陆自然带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沿山地水平方向延伸、垂直方向更替的是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如喜马拉雅山南坡自然带的变化。
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的分析思路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的分析思路
典例剖析
下图示意从赤道到极地的典型植被景观类型。据此完成1~2题。
1.一年中景观外貌四季变化鲜明的植被类型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下列山地中有丁植被类型分布的是( )
A.巫山 B.五指山
C.富士山 D.大分水岭
B
C
核心突破
山地垂直自然带谱的判读
1.通过带谱的基带名称确定所在的温度带
所谓基带,即高山山麓的自然带,因位于垂直自然带的最底层而得名,如果最底层自然带是常绿阔叶林带,说明该山地位于亚热带地区。
2.通过带谱的数量判断纬度的高低
通常,带谱数量越多,山地所在的纬度位置越低,反之则越高。带谱的复杂程度受山体所在纬度、山体海拔和相对高度影响,纬度越低、海拔越高、相对高度越大的山体,垂直带谱越复杂。
3.通过同类自然带的分布高度判断纬度高低
同类自然带在低纬的山地分布海拔较高,在高纬的山地分布海拔较低。
4.利用自然带判断南北半球
通过自然带的数量,判断阳坡和阴坡,进而判断南北半球。北半球的山体,因正午太阳在南边,则南坡获得的光热多于北坡,南坡自然带的数目多于北坡,或基带自然带的高度高于北坡;南半球则反之。如下图所示:
5.根据雪线的高低判断迎风坡和背风坡
雪线高的为背风坡,雪线低的为迎风坡。(山地迎风坡降水丰富,冰雪量大,融化慢,因此雪线低;山地背风坡降水少,冰雪量小,融化快,因此雪线高)
6.可根据不同山坡自然带分布海拔的不同,判断山坡坡向
(1)东西走向的山——自然带分布海拔高的为阳坡,自然带分布海拔低的为阴坡。(如喜马拉雅山)
(2)南北走向的山(温带地区)——自然带分布海拔高的为背风坡,自然带分布海拔低的为迎风坡(如太行山:迎风坡降水多,但气温稍低,在背风坡相同的海拔处,其降水量比迎风坡少,但气温偏高。因此背风坡同迎风坡降水量和气温大体相同的地方,其海拔要高于迎风坡,故背风坡的自然带分布海拔要比迎风坡的高)。如下图所示:
典例剖析
珠穆朗玛峰是喜马拉雅山脉的主峰,为世界最高峰。它的北坡在中国青藏高原境内,南坡在尼泊尔境内。下图为喜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异图。
(1)珠穆朗玛峰南北坡的基带分别是什么?为什么?
南坡基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因为南坡山麓海拔低、纬度低,当地的水平自然带就是基带。北坡基带为高山草甸草原带,北坡属于阴坡,具有高寒气候特征,不适宜森林生长,只发育高山草甸草原。
(2)图中北坡为何缺少森林带?
北坡海拔高、气温低,不具备森林带所需的水热条件。
典例剖析
珠穆朗玛峰是喜马拉雅山脉的主峰,为世界最高峰。它的北坡在中国青藏高原境内,南坡在尼泊尔境内。下图为喜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异图。
(3)为何南坡的积雪冰川带位置低于北坡?
南坡为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北坡多,雪线低。
(4)为何南坡自然带比北坡多?
南坡比北坡纬度低,热量条件好,南坡为迎风坡,水分条件好;南坡山麓海拔低,与山顶相对高度大,自山麓至山顶水热条件差异大,自然带谱复杂。
核心突破
雪线
1.概念:
常用的雪线的定义为常年积雪带的下界,即年降雪量与年消融量相等的平衡线。其大致与山地夏季0℃等温线一致。
雪线以上年降雪量大于年消融量,积雪逐渐发育为冰川。
2.雪线的分布高度
判断一个山体是否有雪线,就要依据其山麓地带夏季最热月均温-湿绝热率(海拔升高100m,气温降低0.6℃)×山体相对高度,根据相减后的气温是否小于0℃来大致估算山体是否有终年积雪,因此可以知道东北地区是没有终年积雪的。还可以用来计算雪线的具体海拔高度。
雪线的分布高度主要决定于气温、降水量,地形通过影响气温和降水量间接影响雪线分布高度。不同山体之间的雪线,气温越低,降水量越丰富,山体坡度越平缓,雪线越低。
3.影响同一山体雪线分布高度的因素有:
①陡坡雪线比缓坡高。
②迎风坡雪线低,背风坡雪线高。
③阴坡雪线低,阳坡雪线高。
④迎风坡和阳坡重合时,由于降水遮挡太阳辐射,此时迎风坡雪线低,背风坡雪线高。
⑥高大山体内部受山体效应影响,雪线高。
雪线的高度同时受气温和降水影响,但是一般情况,降水对雪线的影响更大:
例如喜马拉雅山南坡既是向阳坡,又是(印度洋西南季风)迎风坡,但水分条件的影响超过了热量条件的影响,因此,降水量丰富的喜马拉雅山南坡比干燥少雨的北坡雪线高度要低。
阿尔卑斯山和天山,北坡为阴坡,蒸发弱;又是迎风坡,降水比较多。因此它们的北坡雪线较低,南坡雪线较高。
核心突破
林线
1.概念:
常用的林线的定义为山地上森林的最高界限。林线以上没有森林。
一般情况下最热月均温≥10℃就可存在森林,可以据此推测林线海拔高度。(类比雪线的计算)
2.不同山体的林线高度比较:
森林生长季的气温为影响林线的主要因素,因此考虑问题时主要从气温出发。但水热组合也同样重要。
①纬度越低,林线越高。
②副高与信风带以外大部分地区,降水越少,林线越高。(降水遮挡太阳辐射,气温降低,土温降低)
③副高与信风带控制区域林线低。(降水少,湿度小,蒸发强)
④大陆性越强,林线越高。
⑤山体海拔越高,林线越高【只影响实际情况下林线的海拔高度,不影响理论林线高度】
3.同一山体林线高度的比较:
不同坡向的水分差异不大,热量为主要影响因素时:
①阳坡林线高,阴坡林线低。
②迎风坡林线低,背风坡林线高。
③高大山体内部林线高,外部林线低。
阿尔卑斯山常年受西风控制,迎风坡和背风坡水分差异不大,背风坡焚风效应热量条件好,林线高
不同坡向热量差异不大,水分为主要影响因素时:
①阴坡林线高,阳坡林线低。
②迎风坡林线高,背风坡林线低。
③高大山体内部林线低,外部林线高
乞力马扎罗山南北坡热量差异不大,水分差异明显,此时迎风坡林线高
4.特殊情况下的林线
当森林出现下限,即低于该海拔就没有森林分布时,林线呈腰带状环绕在山地上,这种情况称为林线倒置。
可能导致林线倒置的原因有:
①逆温:山麓地带气温低,不利于森林发育。
②焚风:可能导致干热河谷的出现或导致低海拔地区水分条件差,植被稀少。
③地下水:湿润地区地下水埋深浅的区域排水不畅,长期积水而不能发育森林。干旱地区森林则可能分布于此。
④土壤条件:
a.地下水丰富的寒冷地区冬季冻土广布,不利于森林发育。(例如大兴安岭)
b.土壤质地为碎石、砾石则不利于森林扎根。
c.易返盐碱的地区不能生长森林。
⑤强风:强风吹拂下只能生长低矮植被(例如南方许多山地)
⑥最大降水带:干旱区山地的森林范围限制于此最大降水带(例如天山)
典例剖析
某教授参加了新疆阿尔泰山科学考察,他在日记中写到:“身后的森林戛然而止,眼前簇簇花草相映,再往上看,花开始变得星星点点,路旁出现了积雪,远处已经能够看到冰川的边缘,此时飘起了大雪……”据此回答1~1题。
1.此时教授正站在阿尔泰山的( )
A.山地针叶林带 B.高山草甸带
C.高山苔原带 D.冰川带
2.阿尔泰山南坡( )
A.森林大多为落叶阔叶林 B.草场仅分布在山麓地带
C.此时季节为冬季 D.降水水汽主要来自大西洋
B
D
核心突破
地方性分异规律(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分布规律 典型地区 影响因素
地带性自然带的缺失 南半球无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 海陆分布
改变了地带性分布的自然带 南美巴塔哥尼亚荒漠 地形起伏
地带性自然带空间分布范围受到约束 美洲西部各自然带沿海岸狭长延伸 地形(科迪勒拉山系)
自然地理现象的斑状分布 荒漠中的绿洲(例:我国新疆天山、昆仑山山麓地带分布的绿洲);四川盆地的紫色土 水分条件的变化
(天山、昆仑山冰雪融水和地下水)、岩性差异
大陆东西两侧自然带分布纬度位置的差异 亚欧大陆亚寒带针叶林带,大陆西岸分布纬度高,大陆东岸分布纬度低 洋流
典例剖析
海南岛西部某些地方呈现热带稀树草原的自然景观,这一现象引起地理工作者的思考。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海南岛地处热带季风气候,一年分为旱、雨两季。专家研究认为,海南岛西部某些地方旱季比岛内其他地区更干旱,是那里形成热带稀树草原景观的关键因素。材料二:海南岛旱季以偏东风为主。材料三:海南岛西部一些地方沉积岩透水性强,地表水易于渗漏。海南岛东部(海口、琼海)和西部(东方)旱季降水量、平均风速、日照时数(1971~2000年)
月份 降水量/mm 平均风速/(m/s) 日照时数/h 东方 海口 琼海 东方 海口 琼海 东方 海口 琼海
11 26.5 81.3 159.6 4.6 2.6 2.7 202.2 144.8 121.1
12 13.9 34.9 68.2 4.5 2.4 2.5 187.0 131.3 112.2
1 7.6 19.5 31.4 4.2 2.5 2.4 179.2 109.1 116.3
2 14.2 35.0 43.5 4.1 2.6 2.6 147.6 98.7 101.6
3 17.4 50.6 47.5 3.9 2.8 2.9 185.3 137.3 150.3
4 30.0 100.2 125.4 4.1 2.7 2.9 213.9 167.9 181.4
(1)海南岛西部的热带稀树草原景观反映了什么地域分异现象?说明判断理由。(4分)
(2)海南岛西部“旱季更显干旱”的一个主要因素是降水量低。从风向、地形角度分析降水量低的原因,并概括造成这里“旱季更显干旱”的其他因素及其作用。(6分)
(1)现象: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理由:海南岛地处热带季风气候区,应该出现的是热带季雨林景观,而海南岛西部却呈现热带稀树草原景观,因此其反映的是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2)原因:海南岛旱季以北偏东风为主,由于水汽受到中部山脉阻挡与拦截,西部为雨影区,降水明显减少。因素及作用:风速大,日照长,导致蒸发量大;岩石和土壤持水性差,旱季土壤含水量更小。因此,这里旱季更旱,不利于热带季雨林的生长。
当 堂 达 标
当堂达标
下图为北美洲局部地区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①②自然带分别是( )
A.温带荒漠带、亚寒带针叶林带B.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C.亚寒带针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D.温带草原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2.图中②③④自然带分布体现了( )
A.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B.垂直分异规律
C.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
B
A
苔原带植被多由低矮灌木及苔藓地衣组成,大多数灌木为极地特有种。苔原带横跨亚欧大陆与北美大陆,呈东西向延伸,仅存在于北冰洋沿岸陆地及岛屿,宽度较小,第四纪冰期,苔原带一度扩展至我国阿尔泰山一阴山一线。其后,随着气温升高,苔原不断向北及高海拔退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亚欧大陆苔原带将( )
A.整体向北移动 B.整体向南移动 C.面积扩大 D.面积缩小
4.苔原带横跨亚欧大陆,表明( )
A.苔原植被对温度差异不敏感 B.亚欧大陆北部湿度东西向差异小
C.苔原植被对湿度差异不敏感 D.亚欧大陆降水北部最多
5.祁连山地针叶林带以上未发现极地特有种灌木,可能是因为祁连山地( )
A.目前针叶林带以上气温高 B.目前基带气温高
C.冰期针叶林带以上气温高 D.冰期基带气温高
D
B
D
6.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R河是长江水系含沙量最大的支流。N市所在区域是我国的红薯主产区之一,红薯是地下块根作物,喜光喜温,怕旱怕涝,种植时需要起垄栽培。左图示意R河及周边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相关信息,右图示意N市所在区域红薯的起垄种植。
(1)运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说明R河含沙量大的原因。
R河上游(等高线密集)地势起伏较大;流域内降水集中,多暴雨;上游黄土分布较广;流域内植被覆盖率较低;支流多,流域面积广,水量大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