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江苏省南京民办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初试卷
一、(24分)
1.(2022九上·南京开学考)用课文原句填空。
(1)老骥伏枥, 。 (曹操《龟虽寿》)
(2) ,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3)非淡泊无以明志, 。 (诸葛亮《诫子书》)
(4) ,善行者究其难。 (《荀子》)
(5)纷纷暮雪下辕门, 。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6)不畏浮云遮望眼, 。 (王安石《登飞来峰》)
(7)万物有节,生命有节。做人当如刘桢《赠从弟(其二)》中的松柏,“ , ”,挺立风中而不倒,经严寒而不凋。
【答案】(1)志在千里
(2)露从今夜白
(3)非宁静无以致远
(4)善学者尽其理
(5)风掣红旗冻不翻
(6)自缘身在最高层
(7)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需要重点识记和正确书写的字词有:露、善、掣、缘、惨、凄。
故答案为:⑴志在千里
⑵露从今夜白
⑶非宁静无以致远
⑷善学者尽其理
⑸风掣红旗冻不翻
⑹自缘身在最高层
(7)冰霜正惨凄 终岁常端正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2.(2022·长沙模拟)下面是某同学阅读《奇妙汉字》时整理的易错字音字形,请你帮他找出有误的一项( )
A.应注意汉字中的一字多音现象,例如:记载(zǎi)、下载(zài)。
B.大部分的形声字可根据声旁定读音,例如:凝望(ní)、炽热(chì)。
C.应注意区别形近字,例如:“元殒”应为“元勋”,“决别”应为“诀别”。
D.要注意成语中的一些特殊字形,例如:“和颜悦色”不要写成“和言悦色”。
【答案】B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同音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B.有误。凝望(ní)——níng ;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识记汉字字音、字形的能力。要做到正确读写词语,首先应注意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其次要适当拓宽阅读面,多积累词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并且在积累的过程中,要做到准确无误,这样在读写的过程中就可以避免读错写错了。
3.(2022九上·南京开学考)为文中括号处选择恰当的词语。
成长是一个千面女郎。因为成长,今天的玫瑰是含苞的,明天就会娇艳绽放;因为成长,今天的花蕊是芬芳的,明天就融进了泥土的温床。不要为融进泥土的花蕊 ,沉寂也是一种成长。生命存在的过程中,并非所有的成长都有着明朗的色调。有些成长,注定是那种 的乐章。
悲哀 悲痛 深沉 深厚
【答案】悲哀;深沉
【知识点】词语的使用(搭配)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词语运用。作答本题首先要理解词的意思。第一个空:“悲哀”指的是伤心、难过,同时有一种同情和怜悯的成分;“悲痛”是难过伤心而且非常痛苦,旨在表达心中的那份痛苦;从程度上讲,而“悲哀”的程度要高于“悲痛”。在选文中“今天的花蕊是芬芳的,明天就融进了泥土的温床”,不要为融进泥土的花蕊感到难过,或者同情,这里并不是表达心中的那份痛苦,所以悲哀更恰当。第二个空:“深沉”可以用来形容程度深,如暮色深沉等;也可以形容(声音)低沉,如发出深沉的声响;还可以形容沉着持重,思想感情不外露,如深沉的微笑。而“深厚”主要形容感情浓厚,基础坚实,如群众基础非常深厚等。给出的片段中,主要是形容乐章的程度低沉,与前文中的沉寂也是一种成长相对应,所以应当用深沉。
故答案为:悲哀;深沉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及运用能力。考生要准确理解这些词语,并掌握这些词语(短语)的搭配对象、使用范围等方面的特点,同时要把握语境的表达意思,准确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及用法,从而做出准确的选择。
4.(2022九上·南京开学考)校学生会开展“走进传统文化”系列活动,请你参与。
为营造活动氛围,要拟一条宣传标语,请将下列词语组合成一副对联,作为标语。
精神
文化 弘扬 守护 传统 家园
【答案】弘扬传统文化 守护精神家园
【知识点】广告标语;诗歌对联
【解析】【分析】根据以上要求可知题干中“弘扬”与“守护”都是动词,词性相对,“传统”和“精神”都是名词,词性相对。“文化”和“家园”都是名词,词性相对。其中“化”是第四声,应放在上联,“园”是第二声,应放在下联。
故答案为:弘扬传统文化 守护精神家园
【点评】本题考查对联的拟写。拟写对联的要求是:1.字数相等,内容相关。2.词性相对,位置相同。3.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上下联要平仄相反,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句末尾字是仄声(三声、四声),下联句末尾字是平声(一声、二声)。
拟写对联有严格的格律要求,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1、上下联字数要相等,分句要对称。2、上下联结构要相同。3、上下联平仄要协调,尤其要注意仄起平落。4、对仗要工整。
5.(2022九上·南京开学考)知识竞赛环节,请你选出下列各项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 )
A.“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古代文化中,常用“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这样的代称还有很多,如:“桑梓”代指家乡,“庙堂”代指朝廷。
B.科举考试中的“乡试”,是每三年举行一次的考试,秀才才有资格参加,考中为举人。《范进中举》中的范进就是参加乡试而中为举人。
C.古代制竹简以火烤竹去湿,刮去竹青部分便于书写和防蛀,称为“汗青”或“杀青”。后来“汗青”指“史册”,例如“留取丹心照汗青”;“杀青”现多指影视作品前期拍摄完成。
D.小玲的生肖属相是虎,弟弟比她小2岁,小玲要挑选一款生肖属相的玩具送给弟弟作为生日礼物,她选择了一只可爱的机器狗。
【答案】D
【知识点】其他常识;称谓;科举;礼俗
【解析】【分析】D.弟弟应该的属相应该是猴,应该送与生肖猴子有关的礼物。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了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答题的关键在平时积累,既要了解识记文学著作名称、主要内容、表达的主题,还要了解识记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创作情况等方面知识。
6.(2022九上·南京开学考)李华同学期中考试总成绩不太理想,他一直闷闷不乐。作为好朋友请你用合适的语言劝说他。(要求用上《论语》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调也”或者《孟子》中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答案】示例:李华,这次考试不理想,我也很替你难过。但是孔子不是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吗?这次的打击,也许会促使你下次更大的进步呢。
【知识点】语言得体;语言简明
【解析】【分析】 劝说他人要注意说话的态度、语气,以理服人,本题要求用上《论语》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或者《孟子》中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句子。
故答案为:示例:李华,这次考试不理想,我也很替你难过。但是孔子不是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吗?这次的打击,也许会促使你下次更大的进步呢。
【点评】 本题是一道典型的劝告类口语交际题,解答此题要注意以下两方面要求:第一要在准确了解事情前因后果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吐露心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文明得体;第二要符合语体要求,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使用口语还是使用书面语。
7.(2022九上·南京开学考)下面是某同学写的演讲稿部分内容,请按要求修改。
(A)文化是一个民族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源。(B)文化是一种尊重,体现一个人如何对待自然、他人、自己。在文化厚实的社会里,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为不苟且所以有品位;人懂得尊重别人——他不霸道,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夺,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续的智能。品位、道德以及智能,是文化的积累和总和。
①A句有用词不当的语病,可把“ ”改成“ ”。
②结合上下文,B句语序错误,应改为:
【答案】根源;根本(或“基石”等);文化是一种尊重,体现一个人如何对待自己、他人、自然。
【知识点】语序不当;用词不当
【解析】【分析】①“根本”强调是基础性和重要性,而“根源”强调是事物的源头,多指问题的出处,语境应将“根源”改为“根本”。
②原句“自然、他人、自己”的语序不当,应将其改为“自己、他人、自然”,体现出由内到外,由小到大的逻辑顺序。
故答案为:根源;根本(或“基石”等);文化是一种尊重,体现一个人如何对待自己、他人、自然。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病句的辨析及修改能力。修改病句,首先要认真阅读原句,在了解原句的意思之后,再逐项查找病因,找准了病因,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继而找到解决的办法,准确修改。要注意读题一定要仔细,不能疏漏;修改句子一定不能改变句子原意,且要做最小幅度的修改。
二、(46分)
(2022九上·南京开学考)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问题。
【古诗阅读】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宋)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 眼前万里江山。
【注释】这首词为辛弃疾赋闲隐居江西上饶一带时所作。
8.“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渲染了 气氛。
9.下片采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请简要赏析。
【答案】8.荒凉孤独
9.从塞北辗转江南,如今归隐山林,已是容颜苍老,满头白发。这是词人回顾自己的一生经历,是实写。词人突然从梦中惊醒,眼前依稀还是梦中的辽阔河山,则是虚写。虚实结合的写法,表现词人虽然年迈,但也不忘收复失地、一统国家的大业。
【知识点】把握诗歌内容;体味诗歌的意象;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诗句的赏析能力。侧重于对意象的分析、意境的把握、情感的理解等等方面。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诗歌,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表现手法能力。要在整体阅读文本的基础上,从修辞手法、描写手法、表现的手法等角度去分析和把握。注意结合文本分析和理解。
8.“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景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屋外狂风急雨,风吹纸响的情景,渲染了凄凉破败的氛围,衬托了诗人独宿博山的孤寂与凄凉之情。
故答案为:荒凉孤独。
9.“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可以看出作者平生为了国事奔驰于塞北江南,失意归来后则已头发花白、容颜苍老的老人出现了。心境如此,环境如此,“秋宵梦觉”分明指出了时令,同时也暗示了主人公难以入睡。半夜醒来,眼前不是饥鼠蝙蝠,残灯破窗,而是祖国的“万里江山”。这一句与“平生塞北江南”相呼应,而把上阕四句推到背后。平生经历使他心怀祖国河山,形诸梦寐;如今苍颜白发,壮志难酬,可心中所思所想,依然还会梦到往日的万里江山。
故答案为:从塞北辗转江南,如今归隐山林,已是容颜苍老,满头白发。这是词人回顾自己的一生经历,是实写。词人突然从梦中惊醒,眼前依稀还是梦中的辽阔河山,则是虚写。虚实结合的写法,表现词人虽然年迈,但也不忘收复失地、一统国家的大业。
(2022九上·南京开学考)【古文阅读】
至元二十三年,集贤学士程文海荐宋臣二十二人,以枋得为首,辞不起。又明年,行省丞相忙兀台①将旨诏之,执手相勉劳。枋得曰:“上有尧、舜,下有巢、由,枋得名姓不祥,不敢赴诏。”丞相义之,不强也。二十五年,福建行省参政管如德将旨如江南求人才,尚书留梦炎以枋得荐,枋得遗书梦炎曰:“今吾年六十余矣,所欠一死耳,岂复有它志哉!”终不行。郭少师从瀛国公②入朝,既而南归,与枋得道时事,因相与痛哭。
福建行省参政魏天祐见时方以求材为急,欲荐枋得为功,使其友赵孟類来言,枋得骂曰:“天祐仕闽,无毫发推广德意,反起银治病民,顾以我辈饰好邪?”及见天祐,又傲岸不为礼,与之言,坐而不对。天祐怒,强之而北。枋得即日食菜果。
二十六年四月,至京师。已而病,迁悯忠寺,见壁间《曹娥碑》,泣曰:“小女子犹尔,吾岂不汝若哉!”留梦炎使医持药杂米饮进之,枋得怒曰:“吾欲死,汝乃欲生我邪?”弃之于地,终不食而死。
(节选自元·脱脱《宋史·谢枋得传》)
【注释】①忙兀台:人名。②瀛国公:南宋恭帝被俘以后,被元朝封为瀛国公。
10.下列句中加点字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管如德将旨如江南求人才(到、往)
B.因相与痛哭(一起)
C.强之而北(北上)
D.迁悯忠寺(贬官)
11.下列句中的“之”与“与之言”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辍耕之垄上 B.汝心之固
C.下车引之 D.称善者久之
12.翻译下列句子。
①丞相义之,不强也。
②吾欲死,汝乃欲生我邪?
13.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谢枋得多次拒绝出仕元朝的理由。
【答案】10.D
11.C
12.①丞相认为他很仁义,也就没有勉强他。
②我自己想求死,你竟然想要我活下来吗?
13.丞相征召他,他以姓名不祥为由拒绝;留梦炎推荐他,他以年龄已大为由拒绝;魏天祐举荐他,他以其人品不正为由拒绝。
【知识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根据文中某一内容谈观点;常用文言虚词;文言文翻译;一词多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的文言词汇积累,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解释,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字词。另外还要掌握一些常用实词含义推断的方法,如:字形推断法,语境推断法,结构推断法,成语对照法等。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辨析能力。解答时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虚词大多是多义的,具体解答时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同时还需做好课内知识的迁移。平时学生中要注意积累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3)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文句,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文句时要做到字字落实,要特别注意对关键词语的把握,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一般用对译法、替换法、调整法、保留法、增补法、删削法等办法进行翻译。
(4) 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文言文阅读与现代文阅读的相通之处在于都要读懂文章,准确的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在读懂的基础上善于表达自己的理解。这就要求学习里加强阅读能力的训练,主要是思考表达问题的能力。做此类题,一要通晓文意,二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深入思考,简要表达。
参考译文:至元二十三年,集贤殿学士程文海向元朝举荐南宋旧臣二十二人,以谢枋得为首,他推辞不愿就职。第二年,行省丞相忙兀台拿圣旨召他,并拉住他的手勉励他。谢枋得说:“上有唐尧、虞舜,下有巢父、许由,谢枋得名姓不吉祥,不敢赴任接受诏命。”丞相认为他很仁义,也就没有勉强他。到元二十五年,福建行省参政管如德带着圣旨到江南寻求人才,尚书留梦炎推荐谢枋得,谢枋得写信给留梦炎说:“现在我的年龄已六十多岁了,所欠的就是一死了,难道还有其他的志向吗 ”最后还是未从诏受任。郭少师跟随瀛国公入朝,而后不久南归,与谢枋得论道时事,因此相互伤心痛哭。
福建行省参政魏天佑见当时多以求人才为急务,想举荐谢枋得以邀功,派他的朋友赵孟類来做说客,谢枋得骂道:“魏天佑担任闽地官职,没有一丁点推广仁义道德的意思,相反还兴起冶银来残害百姓,这不是想以我辈来为他做好的装饰吗 ”到见了魏天佑时,又傲慢而不以礼相待,魏天佑同他说话,他坐下后又不回答他。魏天佑因此发怒,强行要他北去,谢枋得即每天仅食蔬菜、水果。
至元二十六年四月,到京师后。不久患病,迁居悯忠寺,见壁间曹娥碑,哭着说:“小女子尚且如此,我难道不如她吗 ”留梦炎派医生拿来药杂拌入米饭中让他饮食,谢枋得发怒说:“我想死,你还想要我活吗 “把药饭抛洒在地上,最终因不进食而死。
10.D.句意:迁居悯忠寺。迁:迁居;
故答案为:D。
11.例句句意:(魏天佑)同他说话。之:代词,他;
A.句意:停止耕作走到田埂高地上(休息)。之:动词,到;
B.句意:你思想顽固。之:助词,不译;
C.句意:下车去拉他。之:代词,他;
D.句意:长时间对周亚夫赞叹不已。之:助词,不译;
故答案为:C。
12.①义:认为……仁义;强:勉强;
②欲:想要;汝:你;邪:语气词,可译为“吗”。
故答案为:①丞相认为他很仁义,也就没有勉强他。
②我自己想求死,你竟然想要我活下来吗?
13.第一段“上有尧、舜,下有巢、由,枋得名姓不祥,不敢赴诏”意思是:上有唐尧、虞舜,下有巢父、许由,谢枋得名姓不吉祥,不敢赴任接受诏命。可知第一次丞相征召谢枋得,他以姓名不祥为由拒绝;
第一段“今吾年六十余矣,所欠一死耳,岂复有它志哉”意思是:现在我的年龄已六十多岁了,所欠的就是一死了,难道还有其他的志向吗 可知第二次留梦炎推荐谢枋得,他以年龄已大为由拒绝;
第二段“天祐仕闽,无毫发推广德意,反起银治病民,顾以我辈饰好邪”意思是:魏天佑担任闽地官职,没有一丁点推广仁义道德的意思,相反还兴起冶银来残害百姓,这不是想以我辈来为他做好的装饰吗 魏天祐举荐谢枋得,他以其人品不正为由拒绝。
故答案为:丞相征召他,他以姓名不祥为由拒绝;留梦炎推荐他,他以年龄已大为由拒绝;魏天祐举荐他,他以其人品不正为由拒绝。
(2022九上·南京开学考)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俗世奇人:弹弓杨
冯骥才
杨匡汉是一条中年大汉,身高八尺,长胳膊长腿,腰粗如树,人称大杨。他有蛮力,好吃生肉,一身上下全是肉疙瘩,冒着热气,立秋后还光膀子,不穿褂子,顶多一个布坎肩。他本人不弄刀枪,只玩一把弹弓子,平时掖在后腰带上,撂地演艺时,才拿出来亮一亮真本事。
这位大杨是河北沧州人,在天津谋生。天津这地方有它的厉害,要想到这儿找口饭吃,不问南北,不懂江湖,就叫人抓起两条腿扔进白河里。
一天撂地卖艺时,大杨上身光着膀子,斜挎一个黄布袋,里边是弹丸。这弹丸是黑胶泥团的,不知掺了嘛东西,乌黑梆硬像铁蛋儿。他手里的弹弓更是少见,一尺半大柳树杈子,拴着两根双股二尺长的粗牛筋。当大杨把弹丸捏在牛筋中间的皮兜里,好比枪弹上了膛,周围看热闹的人都纷纷躲开,一个弹丸过来,脑袋瓜不就开了瓢?
大杨坐如钟,立如松,一根桩子似的立在场子中央,瓮声瓮气地说:“诸位放心,我的泥弹只往天上射!”说着举弓向上,一扯牛筋,把弹丸射上天。
只见大杨把胳膊一伸,手一张,手心向上,一忽儿“嗒”的一声,射出的弹丸落下来,不偏不斜,正好落在手心中央。多准的劲,多高的功夫,一手见神功。
不等众人叫好,大杨又从挎袋里拿出弹丸,这次是两个。他先是脑袋向后一仰,眼望天空,来个“犀牛望月”,一弹射上去。跟着飞速转身,一回头,又来个“回头望月”,一弹又射上去。看得出来,后边一下比前边一下劲大,弹丸飞得更疾更快。跟着,只听天空极高极远之处,传来清脆的“啪”的一声,原来后边的弹丸追上前边的弹丸,击中击碎,众人应声叫好。
这时人群走出一人,黑衣黑裤黑鞋黑脸,一脸恶气,横着身子走上来。这人天津无人不知,绰号“一身皂”。
一身皂二话没说,叫一旁摆茶摊的老汉把一张桌子搬上来,中间放一把青花茶壶。
然后他打衣兜里拿出一个玻璃球,稳稳搁在壶嘴上,扭头对大杨说:“你看好了,这把壶是乾隆青花,值一根金条。你把壶嘴上这玻璃球给我打下来,但不能伤了壶嘴。你要是打碎了这把乾隆青花,你赔!你要是没这能耐,给老子趴下磕三个头,哪儿来的滚回哪儿去!”这话句句朝人抡棒子。
这茶壶只是茶摊上的壶,值个屁钱,凭嘛说是乾隆青花。可是这地界一身皂说嘛是嘛。
大杨全没当事。他从挎袋里摸出一个弹丸,对着茶桌后边的人说了一声:“请诸位闪开!”众人应声躲开。大杨一张双臂,一手举着弹弓在前,一手捏着皮兜里的弹丸在后,使劲一扯,中间的牛筋拉出三尺长,嗡嗡出声。他扭身塌腰,这一招应是“霸王倒拔弓”。忽将捏皮兜的双指一松,皮筋翻飞,同时那茶壶上“叭”的巨响,众人以为茶壶碎了,再一看茶壶没事儿,壶嘴也没事儿,只有壶嘴上的玻璃球粉粉碎,地上全是亮闪闪的玻璃碴。
众人全看呆了。一身皂没了神气。
大杨说:“我只五个弹丸。刚才打了三个,现在打了一个,还留一个专打恶人。谁欺负我,谁欺负人,过了头,我给他‘换眼珠’,只换左眼!”说着,他又把一个弹丸捏在皮兜里。
这一下,大杨在天津立了足,有大杨在,素净多了。从此大杨有了一个威风十足的称呼,叫“弹弓杨”。
七年后,庚子事变,天津城北这边叫洋人糟蹋得厉害;天津人不服,拼得很凶。据说一个洋人的军官被杀,左眼一个黑窟窿,呼呼往外冒血,死得挺惨。
这话真假无人知道,反正庚子之后没人再见到过大杨。
(选自《收获》,2020年第1期,有删改)
14.从“弹弓杨”“一身皂”“杨匡汉”中选两个,谈谈你对作品中人物名称的理解。
15.弹弓杨说他留一个弹丸专打恶人,而且“给他‘换眼珠’,只换左眼”。这个说法在小说情节安排上有什么作用?
16.联系内容简析,除正面描述弹弓杨的言行,小说还从哪些方面来突出他的“奇”?
17.中外文学作品中奇人不少。你认为下列人物中哪一位的“奇”与弹弓杨的“奇”更接近?结合情节简要阐明理由。
武松(《水浒传》)、燕赤霞(《聊斋志异》)、尼摩船长(《海底两万里》)
【答案】14. “弹弓杨”:杨是人物的姓,因为善于玩弹弓,百发百中,因此在名字中加上人物的绝技,人称“弹弓杨”。
“一身皂”:①“皂”指黑色,符合人物外貌,黑衣黑裤黑鞋黑脸;②寓意人物形象是不分青红皂白的地痞流氓。
“杨匡汉”:①“匡”指匡正,指他这个人正直,能匡扶正义;②“汉”符合当时的背景,代指中国汉族,与文章结尾暗合。
(答题时要注意结合文中人物对应的故事情节和故事背景,从外在和内在两个角度,根据所选名称对应的分值来拟写答案。)
15.①为下文写洋人左眼被打了一个窟窿埋下伏笔。②突出弹弓杨的本领高超和富有正义的形象。③彰显了文章的主题,邪不胜正。
16.①次要人物,通过写一身皂对他的刁难而弹弓杨智勇地化解并树立了威信,可看出他的“奇”。②通过众人的反应。③庚子事变后弹弓杨再也没出现过。
17.《水浒传》里面的武松是个英勇正义、疾恶如仇的人,如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聊斋志异》里的燕赤霞会降妖除魔,正义凛然,但是性格迥异。《海底两万里》里面的尼摩船长非常神秘,他反对殖民压迫,富有正义感。弹弓杨也是个一身正义、为民除害的人,我认为尼摩船长与他最为接近。
【知识点】分析、评价人物形象;梳理、概括故事情节;探究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中的人物名称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在整体把握文本故事情节的基础上,从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角度品味作者的取名艺术。此题要结合文章内容作答,言之有理即可。
(2)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要善于从小说的三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角度去分析和理解。平时要积累常见的情节作用的答题技巧。
(3)本题考查学生对侧面描写手法及其作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在整体阅读文本的基础上,从侧面描写能够烘托人物的性格特征,增强艺术表现力等角度去分析和把握。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
(4)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中人物特点的分析和把握能力,重在谈出考生个性化的见解和看法。要在整体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根据题干的具体要求作答。
14.“弹弓杨”是人们给大杨起的绰号,“弹弓”突出了他擅使弹弓的特点,“杨”是他的姓。这个名称表现出人们对杨匡汉高超技艺的赞叹。“一身皂”,“皂”是黑色的意思,表现了此人“黑衣黑裤黑鞋黑脸”的外貌特点,暗示此人是面恶心黑的恶人,满含憎恶之情。“杨匡汉”是本文主人公的名字,“汉”是男子的意思,表明主人公是一名男子。“匡”有救、帮助的意思,“汉”,汉族,中国人口最多的民族。“匡汉”隐含投身民族大义,抵抗洋人入侵的意思。
故答案为:
15.情节安排的作用通常从埋伏笔、作铺垫、前后照应、推动情节发展等方面考虑。“给他‘换眼珠’,只换左眼”与下文“据说一个洋人的军官被杀,左眼一个黑窟窿,呼呼往外冒血,死得挺惨”形成照应,即起到为下文情节作铺垫的作用,从而暗示杨匡汉投身抵抗洋人侵略的斗争之中,表达了对主人公的赞美之情。
故答案为:①为下文写洋人左眼被打了一个窟窿埋下伏笔。②突出弹弓杨的本领高超和富有正义的形象。③彰显了文章的主题,邪不胜正。
16.此题已提示“除正面描述弹弓杨的言行”,即从侧面找相应信息进行概括。由“这位大杨是河北沧州人,在天津谋生。天津这地方有它的厉害,要想到这儿找口饭吃,不问南北,不懂江湖,就叫人抓起两条腿扔进白河里”可知,天津谋生不易的环境特点,体现了弹弓杨之“奇”。由“众人应声叫好”“众人应声躲开”“众人全看呆了”等众人观看弹弓杨表演时的动作和表情,侧面表现其“奇”。由“这时人群走出一人,黑衣黑裤黑鞋黑脸,一脸恶气,横着身子走上来”“可是这地界一身皂说嘛是嘛”“一身皂没了神气”可见,无人敢惹的地痞一身皂被制服,侧面表现弹弓杨本领之“奇”。由“大杨在天津立了足,有大杨在,素净多了。从此大杨有了一个威风十足的称呼”可见,当地的“素净”和人们起的绰号,侧面表现弹弓杨之“奇”。由“据说一个洋人的军官被杀,左眼一个黑窟窿,呼呼往外冒血,死得挺惨”可见,洋人军官死状之惨,侧面表现弹弓杨本领之“奇”。
故答案为:①次要人物,通过写一身皂对他的刁难而弹弓杨智勇地化解并树立了威信,可看出他的“奇”。②通过众人的反应。③庚子事变后弹弓杨再也没出现过。
17.本文标题是“俗世奇人:弹弓杨”,即强调了弹弓杨是普通百姓中拥有高超技艺的“奇人”,他不仅本领“奇”,还痛恨外国侵略者,与洋人斗争。此题中的三人,武松是武功高强的绿林好汉,侠肝义胆,与弹弓杨身份、技艺、侠义特点一致。燕赤霞,是《聊斋志异》中的人物,是一位降妖除魔的侠义之士,为人正气凛然,宽和从容,颇有仙风道骨之姿。燕赤霞之“奇”,更多的是仙魔之“奇”,与弹弓杨、武松的“奇”不同。尼摩船长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工程师、一位印度王子,因领导抗英斗争,英国人把他全家都杀害了。尼摩船长的“奇”与弹弓杨不同。由此可知,可从武松的身份、武功、侠义特点等方面结合情节作答。本文写杨匡汉本领高强,在天津卖艺,弹弓技艺令众人惊叹;遇地痞一身皂恶意捣乱,展示技艺,击碎茶壶上的玻璃珠,从此在天津立了足,人送绰号“弹弓杨”;庚子事变,天津人与洋人拼得很凶,一洋人军官被杀,死状与弹弓杨的手段极为相似,后来当地人再没见过弹弓杨。
故答案为:《水浒传》里面的武松是个英勇正义、疾恶如仇的人,如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聊斋志异》里的燕赤霞会降妖除魔,正义凛然,但是性格迥异。《海底两万里》里面的尼摩船长非常神秘,他反对殖民压迫,富有正义感。弹弓杨也是个一身正义、为民除害的人,我认为尼摩船长与他最为接近。
(2022九上·南京开学考)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①炒一份“余老师同款蛋炒饭”、以“抗疫加油”为主题进行一场水果拼盘大比拼、养护一盆绿植作为特殊的开学礼物、制作一个手工包送给妈妈……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学生们经历了一段特殊的成长时光,这也成为进行劳动教育的一个机会。一些学校开展“厨艺云课堂”“线上手工课”等活动,引导学生们参与形式多样的家务劳动。一份份特别的“作业”,让居家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也让学生们在一菜一饭、一针一线中体会劳动的滋味。
②《尚书》有云:“不知稼穑之艰难,乃逸乃谚。”的确,没有挥洒过劳动的汗水,没有体会过劳动的艰辛,就很难真正理解劳动的内涵、珍视劳动的价值。环顾我们周边,青少年“不识稼穑”的现象并不罕见。因为“课业忙”“不重视”等,他们少有机会走进“实践的课堂”,难以对现实中的劳动有更多切身的体验和感受,一定程度折射出劳动教育淡化、弱化的现实。
③“离开劳动,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至今依然能给我们以深刻启示。劳动教育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型劳动,让他们在劳动中提升生活技能、增进社会责任担当,才能不断夯实成长的基石。不久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于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④有人也有疑问,智能化时代加速到来,还有必要提倡劳动教育吗?其实,劳动教育对于人生的成长来说,不仅意味着劳动技能的提升,更意味着劳动精神的培育。从农耕社会“耕读传家久”的传统,到现代社会“劳动创造幸福”的箴言,时代在变,劳动的形式在变,但劳动的精神内核始终未变。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说,劳动,是人生的第一堂课。只有劳动才可能使人在生活中强大。今天,我们大力提倡劳动教育,就是要让青少年在动手实践、出力流汗中播撒崇尚劳动的种子,在接受锻炼、磨炼意志中涵养艰苦奋斗的精神,真正理解人间万事出艰辛。
⑤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很多时候,给我们最深感动的,正是那些最平凡的劳动者。疫情期间,武汉环卫工人李兰萍凌晨4点就起床工作,“干干净净,大家才不害病”;武汉江岸区车站街派出所的警察范靖,在夜以继日加班加点的同时,还自费给自己联系的困难群众送去粮油肉菜,“困难时刻要站在他们身边”;快递小哥朱红涛成为“流动的风景”,他不仅送包裹,还当社区采购员,“只要我们还在跑,武汉就不会停下来”……在他们身上,“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是如此生动。这样的劳动精神,让人拥有面对困难的勇气、冲破黑暗的力量,是我们每个人都应汲取的成长养分,也是我们的国家能够一次又一次穿越风雨的精神动力。
⑥劳动教育是人生的“必修课”,但让它从课程表上的一种价值召唤真正成为砥砺成长的广阔天地,可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让劳动教育流于形式,尤需社会、学校、家长齐心协力创造更多有利条件,让青少年真正走进生活的课堂、走进劳动的现场,在扎根大地的劳动中,展现风采、感受快乐、实现成长。
(选自《人民日报》2020年04月22日,作者:张凡)
18.通读全文,拟写一个能作为中心论点的标题。
19.结合全文,分析第①②两段在文中的作用。
20.除道理论证外,第⑤段所使用的主要的论证方法是什么?有何作用?
21.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答案】18.(示例)在劳动中淬炼成长
19.通过列举学校开展的形式多样的家务劳动与青少年由于“课业忙”等缺少劳动体验和感受的现象作对比,引出“劳动教育淡化、弱化”的现实,为下文展开具体论证做铺垫,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0.举例论证法。作用:有力地论证了“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的观点,增强了说服力。
21.文章首先用生活实例引出“劳动教育淡化、弱化”的现实;接着运用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来分析问题,联系现实,论述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和现实意义;最后总结,呼呼青少年要在劳动中实现成长。
【知识点】分析议论文论证方法及作用;文章开头及其作用;论证过程;中心论点;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心论点的把握以及拟写议论文标题的能力。要在整体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去分析和把握,注意根据文段反复出现的文字,即高频词语进行拟写。
(2)本题考查议论文开头的作用。议论文开头往往为列举现象,讲述故事,它的作用是多重的。列举……事例(或引用……名言),引出本文论点(或论题);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论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本题考查学生对论证方法的辨析以及其作用的分析能力。议论文经常使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辨识论证方法,首先要看是不是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再看是不是举例论证,最后考虑道理论证。论证方法一定是为证明论点服务。
(4)本题考查对议论文论证思路的分析能力。要了解一般议论文的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理清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的表示承接关系的词语,进行表述即可。
18.阅读全文可知,文章围绕“劳动教育"展开论述,重点阐述了“劳动教育“对于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意义。作答时可以选用原文中的语句,也可以自己概括,语言要简洁。如:劳动教育促成长。
故答案为:(示例)在劳动中淬炼成长
19.第①段写的是一些学校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让学生体会到劳动的滋味,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第②段写的是我们身边不重视劳动教育的现象。两个自然段形成了对比,自然而然地引出“劳动教育淡化、弱化”这个论题,为下文的论证作铺垫。
故答案为:通过列举学校开展的形式多样的家务劳动与青少年由于“课业忙”等缺少劳动体验和感受的现象作对比,引出“劳动教育淡化、弱化”的现实,为下文展开具体论证做铺垫,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0.平时要掌握常见的论证方法,比如举例论证、比喻论证、事例论证等等,明确其特点及其功用。这段话列举了武汉环卫工人李兰萍、武汉江岸区车站街派出所的警察范靖、快递小哥朱红涛的事例,属于举例论证。这些都是平凡的人在平凡的岗位上用自己的劳动为社会做贡献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论证了本段首句的内容,即“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进而论证了中心论点。
故答案为:举例论证法。作用:有力地论证了“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的观点,增强了说服力。
21.本文开头列举生活现象,引出“劳动教育淡化、弱化的现实“这一论题;③-⑤自然段先引用名言阐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然后分别运用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劳动教育对于成长的重要意义以及劳动精神对个人、对国家的巨大影响;最后一个自然段进行归纳总结,呼吁青少年把劳动教育作为人生的“必修课”。
故答案为:文章首先用生活实例引出“劳动教育淡化、弱化”的现实;接着运用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来分析问题,联系现实,论述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和现实意义;最后总结,呼呼青少年要在劳动中实现成长。
三、(53分)
22.(2022九上·南京开学考)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劳动教育的认识。
[资料链接]
劳则思,思则善心生。——《国语》
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孟子》
劳动不仅是一种习惯,也蕴含了一种精神,劳动既是创造世界的,也是创造人的。在新时代,劳动的价值和意义一点儿也不逊色。劳动创造着美丽人生。 ——于漪
【答案】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基因,劳动教育不仅能提升青少年的劳动技能,更能培育劳动精神,实现体质的强化、道德的提升、智慧的增长、美感的养育;我们青少年要热爱劳动,在劳动中接受锻炼,磨炼意志,涵养艰苦奋斗的精神,从而彰显劳动教育在新时代的综合育人价值。
【知识点】材料探究;见解表述
【解析】【分析】阅读本文和三则材料可知,答案要从文章第③④⑤段来概括,重点谈劳动教育对人的影响和意义。如,经历过劳动的艰辛,才能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参与劳动,提高自身劳动技能,这是青少年成长的必修课;参加了劳动就会因劳累而去思考如何节俭律己,使自己的心地善良起来;劳动是最光荣的事,劳动者是最伟大的人,劳动能够使人变得更强大;劳动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还可以磨炼人的意志,让人生更加有价值。据此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基因,劳动教育不仅能提升青少年的劳动技能,更能培育劳动精神,实现体质的强化、道德的提升、智慧的增长、美感的养育;我们青少年要热爱劳动,在劳动中接受锻炼,磨炼意志,涵养艰苦奋斗的精神,从而彰显劳动教育在新时代的综合育人价值。
【点评】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要善于提炼,要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结合具体的语境,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并注意表述流畅。
23.(2022九上·南京开学考)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人们常说: 等待是一种停滞,一种懈怠,是对光阴的消磨,是思想的懒惰。但如果我们换种思维,会发现有时等待是一种期盼,一种坚守,一种……有人在等待中发现了美好,在等待中懂得了体谅,在等待中逐渐成熟……
请以“等待,其实也好”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自选文体,不少于600字;②感情真挚,不得抄袭;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答案】【参考例文】
等待,其实也好
“等这朵花开了,我就会回来了。”母亲这样对我说。我看着眼前这盆花,它那样的单薄无力,小小的眼睛隐匿在淡紫色的花骨朵儿中,是那样的羞怯与稚嫩。
还有一个月,我即将迎来这学期的最后一场考试,但我的成绩却始终起伏不定,如这花一般能否成功绽放还未可知。望着这花,我心中一下子悲伤起来,只觉母亲在拿花笑我——我哪里养得活这花?可心中却总又怀有一份侥幸,一份雀跃。于是我将这花置于书桌前,悉心照料,等待花开。
起初,我只想让它快些开花,全然没有耐心去等它的花季,只一味地浇水,那花在水露的滋润下,也确实会显得娇艳欲滴,花苞欲绽不绽,颇有些“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意味。那段时间,我也是真真切切地怀了希冀去呵护它。可一星期后,我渐渐失了耐心,它为何还不开花?是我薄待了它吗?它为何将周身羽翼收起,不愿见我?
正值那段时日,我在学业上大受挫折,虽用了功,却始终没有进展。我灰了心,失了意,便想是母亲拿这花来唬我,哪里能开花,于是将那花弃于院中,眼不见为净。那时院中的玫瑰正夺目地挺立着,我更觉心酸,再不想去管这盆花。
如此过了几天,母亲来了电话:“那花开了没有?”我心中愤愤不平:“没有。那花压根开不了吧。”母亲似是十分惊讶,提了音调说道:“那你就先别管它啦!先努力冲刺,准备考试吧!”我一下子失落起来,心中涩涩的,像是有人拿针去刺、去扎,却不肯给个痛快。
往后几日,我再没有去管它,只一心学习,仿佛要将全身力气耗干、使尽。我急急忙忙地完成了复习,又急急忙忙地考完了试。最后的成绩虽说不错,但我心中总是不太爽快,全无那种破茧成蝶、苦尽甘来的欢欣。
月末,母亲终于回来了,笑着对我说:“这次考得还可以吧?”我点点头,母亲却话锋一转,问:“那盆花呢?”我摊摊手,叹气道:“被我扔在后院了。”她带着我到院中看花。早前开得十分艳丽夺目的玫瑰已经谢去,花瓣零零散散碎了一地,最终与尘土做伴,我心中不由得惋惜。蓦地,我瞥见了一旁那淡紫色的花,大片大片的紫,恣意铺陈在我的视线中,花瓣已完全绽开,大大方方,坦坦荡荡地直面天空,紫色围绕着花盆,推搡着缠在枝叶上,那花是那样夺目与惊艳。
我脸虽红得如傍晚的夕阳,却被这紫海吸引,不肯离去。母亲笑着揉了揉我的头发:“你呀,太急于求成了,只要你悉心照护,它自然会开。”
等待,其实也好;等待,其实也会闪耀。
【知识点】全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考查全命题作文。等待,是指不采取行动,直到所期盼的人、事、物或情况出现。材料提示要换个角度思考“等待”一词,有时等待是一种期盼,一种坚守等等,另外,在文中要写出等待的好处,体现出等待的积极意义,这也是此题主旨所在。考生可以结合自己独特的人生成长经历,写出真情实感。
【点评】考查命题作文的写作,关键是吃透题目的精髓,把握住中心词,明确修饰限制词。除了审题、立意和选材外,我们在文体的选择上也要扬长避短。如果写记叙文就要写好情节,写出精彩的细节;如果写议论文就要观点鲜明,真正做到“摆事实、讲道理”。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江苏省南京民办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初试卷
一、(24分)
1.(2022九上·南京开学考)用课文原句填空。
(1)老骥伏枥, 。 (曹操《龟虽寿》)
(2) ,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3)非淡泊无以明志, 。 (诸葛亮《诫子书》)
(4) ,善行者究其难。 (《荀子》)
(5)纷纷暮雪下辕门, 。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6)不畏浮云遮望眼, 。 (王安石《登飞来峰》)
(7)万物有节,生命有节。做人当如刘桢《赠从弟(其二)》中的松柏,“ , ”,挺立风中而不倒,经严寒而不凋。
2.(2022·长沙模拟)下面是某同学阅读《奇妙汉字》时整理的易错字音字形,请你帮他找出有误的一项( )
A.应注意汉字中的一字多音现象,例如:记载(zǎi)、下载(zài)。
B.大部分的形声字可根据声旁定读音,例如:凝望(ní)、炽热(chì)。
C.应注意区别形近字,例如:“元殒”应为“元勋”,“决别”应为“诀别”。
D.要注意成语中的一些特殊字形,例如:“和颜悦色”不要写成“和言悦色”。
3.(2022九上·南京开学考)为文中括号处选择恰当的词语。
成长是一个千面女郎。因为成长,今天的玫瑰是含苞的,明天就会娇艳绽放;因为成长,今天的花蕊是芬芳的,明天就融进了泥土的温床。不要为融进泥土的花蕊 ,沉寂也是一种成长。生命存在的过程中,并非所有的成长都有着明朗的色调。有些成长,注定是那种 的乐章。
悲哀 悲痛 深沉 深厚
4.(2022九上·南京开学考)校学生会开展“走进传统文化”系列活动,请你参与。
为营造活动氛围,要拟一条宣传标语,请将下列词语组合成一副对联,作为标语。
精神
文化 弘扬 守护 传统 家园
5.(2022九上·南京开学考)知识竞赛环节,请你选出下列各项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 )
A.“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古代文化中,常用“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这样的代称还有很多,如:“桑梓”代指家乡,“庙堂”代指朝廷。
B.科举考试中的“乡试”,是每三年举行一次的考试,秀才才有资格参加,考中为举人。《范进中举》中的范进就是参加乡试而中为举人。
C.古代制竹简以火烤竹去湿,刮去竹青部分便于书写和防蛀,称为“汗青”或“杀青”。后来“汗青”指“史册”,例如“留取丹心照汗青”;“杀青”现多指影视作品前期拍摄完成。
D.小玲的生肖属相是虎,弟弟比她小2岁,小玲要挑选一款生肖属相的玩具送给弟弟作为生日礼物,她选择了一只可爱的机器狗。
6.(2022九上·南京开学考)李华同学期中考试总成绩不太理想,他一直闷闷不乐。作为好朋友请你用合适的语言劝说他。(要求用上《论语》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调也”或者《孟子》中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7.(2022九上·南京开学考)下面是某同学写的演讲稿部分内容,请按要求修改。
(A)文化是一个民族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源。(B)文化是一种尊重,体现一个人如何对待自然、他人、自己。在文化厚实的社会里,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为不苟且所以有品位;人懂得尊重别人——他不霸道,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夺,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续的智能。品位、道德以及智能,是文化的积累和总和。
①A句有用词不当的语病,可把“ ”改成“ ”。
②结合上下文,B句语序错误,应改为:
二、(46分)
(2022九上·南京开学考)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问题。
【古诗阅读】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宋)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 眼前万里江山。
【注释】这首词为辛弃疾赋闲隐居江西上饶一带时所作。
8.“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渲染了 气氛。
9.下片采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请简要赏析。
(2022九上·南京开学考)【古文阅读】
至元二十三年,集贤学士程文海荐宋臣二十二人,以枋得为首,辞不起。又明年,行省丞相忙兀台①将旨诏之,执手相勉劳。枋得曰:“上有尧、舜,下有巢、由,枋得名姓不祥,不敢赴诏。”丞相义之,不强也。二十五年,福建行省参政管如德将旨如江南求人才,尚书留梦炎以枋得荐,枋得遗书梦炎曰:“今吾年六十余矣,所欠一死耳,岂复有它志哉!”终不行。郭少师从瀛国公②入朝,既而南归,与枋得道时事,因相与痛哭。
福建行省参政魏天祐见时方以求材为急,欲荐枋得为功,使其友赵孟類来言,枋得骂曰:“天祐仕闽,无毫发推广德意,反起银治病民,顾以我辈饰好邪?”及见天祐,又傲岸不为礼,与之言,坐而不对。天祐怒,强之而北。枋得即日食菜果。
二十六年四月,至京师。已而病,迁悯忠寺,见壁间《曹娥碑》,泣曰:“小女子犹尔,吾岂不汝若哉!”留梦炎使医持药杂米饮进之,枋得怒曰:“吾欲死,汝乃欲生我邪?”弃之于地,终不食而死。
(节选自元·脱脱《宋史·谢枋得传》)
【注释】①忙兀台:人名。②瀛国公:南宋恭帝被俘以后,被元朝封为瀛国公。
10.下列句中加点字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管如德将旨如江南求人才(到、往)
B.因相与痛哭(一起)
C.强之而北(北上)
D.迁悯忠寺(贬官)
11.下列句中的“之”与“与之言”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辍耕之垄上 B.汝心之固
C.下车引之 D.称善者久之
12.翻译下列句子。
①丞相义之,不强也。
②吾欲死,汝乃欲生我邪?
13.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谢枋得多次拒绝出仕元朝的理由。
(2022九上·南京开学考)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俗世奇人:弹弓杨
冯骥才
杨匡汉是一条中年大汉,身高八尺,长胳膊长腿,腰粗如树,人称大杨。他有蛮力,好吃生肉,一身上下全是肉疙瘩,冒着热气,立秋后还光膀子,不穿褂子,顶多一个布坎肩。他本人不弄刀枪,只玩一把弹弓子,平时掖在后腰带上,撂地演艺时,才拿出来亮一亮真本事。
这位大杨是河北沧州人,在天津谋生。天津这地方有它的厉害,要想到这儿找口饭吃,不问南北,不懂江湖,就叫人抓起两条腿扔进白河里。
一天撂地卖艺时,大杨上身光着膀子,斜挎一个黄布袋,里边是弹丸。这弹丸是黑胶泥团的,不知掺了嘛东西,乌黑梆硬像铁蛋儿。他手里的弹弓更是少见,一尺半大柳树杈子,拴着两根双股二尺长的粗牛筋。当大杨把弹丸捏在牛筋中间的皮兜里,好比枪弹上了膛,周围看热闹的人都纷纷躲开,一个弹丸过来,脑袋瓜不就开了瓢?
大杨坐如钟,立如松,一根桩子似的立在场子中央,瓮声瓮气地说:“诸位放心,我的泥弹只往天上射!”说着举弓向上,一扯牛筋,把弹丸射上天。
只见大杨把胳膊一伸,手一张,手心向上,一忽儿“嗒”的一声,射出的弹丸落下来,不偏不斜,正好落在手心中央。多准的劲,多高的功夫,一手见神功。
不等众人叫好,大杨又从挎袋里拿出弹丸,这次是两个。他先是脑袋向后一仰,眼望天空,来个“犀牛望月”,一弹射上去。跟着飞速转身,一回头,又来个“回头望月”,一弹又射上去。看得出来,后边一下比前边一下劲大,弹丸飞得更疾更快。跟着,只听天空极高极远之处,传来清脆的“啪”的一声,原来后边的弹丸追上前边的弹丸,击中击碎,众人应声叫好。
这时人群走出一人,黑衣黑裤黑鞋黑脸,一脸恶气,横着身子走上来。这人天津无人不知,绰号“一身皂”。
一身皂二话没说,叫一旁摆茶摊的老汉把一张桌子搬上来,中间放一把青花茶壶。
然后他打衣兜里拿出一个玻璃球,稳稳搁在壶嘴上,扭头对大杨说:“你看好了,这把壶是乾隆青花,值一根金条。你把壶嘴上这玻璃球给我打下来,但不能伤了壶嘴。你要是打碎了这把乾隆青花,你赔!你要是没这能耐,给老子趴下磕三个头,哪儿来的滚回哪儿去!”这话句句朝人抡棒子。
这茶壶只是茶摊上的壶,值个屁钱,凭嘛说是乾隆青花。可是这地界一身皂说嘛是嘛。
大杨全没当事。他从挎袋里摸出一个弹丸,对着茶桌后边的人说了一声:“请诸位闪开!”众人应声躲开。大杨一张双臂,一手举着弹弓在前,一手捏着皮兜里的弹丸在后,使劲一扯,中间的牛筋拉出三尺长,嗡嗡出声。他扭身塌腰,这一招应是“霸王倒拔弓”。忽将捏皮兜的双指一松,皮筋翻飞,同时那茶壶上“叭”的巨响,众人以为茶壶碎了,再一看茶壶没事儿,壶嘴也没事儿,只有壶嘴上的玻璃球粉粉碎,地上全是亮闪闪的玻璃碴。
众人全看呆了。一身皂没了神气。
大杨说:“我只五个弹丸。刚才打了三个,现在打了一个,还留一个专打恶人。谁欺负我,谁欺负人,过了头,我给他‘换眼珠’,只换左眼!”说着,他又把一个弹丸捏在皮兜里。
这一下,大杨在天津立了足,有大杨在,素净多了。从此大杨有了一个威风十足的称呼,叫“弹弓杨”。
七年后,庚子事变,天津城北这边叫洋人糟蹋得厉害;天津人不服,拼得很凶。据说一个洋人的军官被杀,左眼一个黑窟窿,呼呼往外冒血,死得挺惨。
这话真假无人知道,反正庚子之后没人再见到过大杨。
(选自《收获》,2020年第1期,有删改)
14.从“弹弓杨”“一身皂”“杨匡汉”中选两个,谈谈你对作品中人物名称的理解。
15.弹弓杨说他留一个弹丸专打恶人,而且“给他‘换眼珠’,只换左眼”。这个说法在小说情节安排上有什么作用?
16.联系内容简析,除正面描述弹弓杨的言行,小说还从哪些方面来突出他的“奇”?
17.中外文学作品中奇人不少。你认为下列人物中哪一位的“奇”与弹弓杨的“奇”更接近?结合情节简要阐明理由。
武松(《水浒传》)、燕赤霞(《聊斋志异》)、尼摩船长(《海底两万里》)
(2022九上·南京开学考)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①炒一份“余老师同款蛋炒饭”、以“抗疫加油”为主题进行一场水果拼盘大比拼、养护一盆绿植作为特殊的开学礼物、制作一个手工包送给妈妈……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学生们经历了一段特殊的成长时光,这也成为进行劳动教育的一个机会。一些学校开展“厨艺云课堂”“线上手工课”等活动,引导学生们参与形式多样的家务劳动。一份份特别的“作业”,让居家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也让学生们在一菜一饭、一针一线中体会劳动的滋味。
②《尚书》有云:“不知稼穑之艰难,乃逸乃谚。”的确,没有挥洒过劳动的汗水,没有体会过劳动的艰辛,就很难真正理解劳动的内涵、珍视劳动的价值。环顾我们周边,青少年“不识稼穑”的现象并不罕见。因为“课业忙”“不重视”等,他们少有机会走进“实践的课堂”,难以对现实中的劳动有更多切身的体验和感受,一定程度折射出劳动教育淡化、弱化的现实。
③“离开劳动,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至今依然能给我们以深刻启示。劳动教育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型劳动,让他们在劳动中提升生活技能、增进社会责任担当,才能不断夯实成长的基石。不久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于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④有人也有疑问,智能化时代加速到来,还有必要提倡劳动教育吗?其实,劳动教育对于人生的成长来说,不仅意味着劳动技能的提升,更意味着劳动精神的培育。从农耕社会“耕读传家久”的传统,到现代社会“劳动创造幸福”的箴言,时代在变,劳动的形式在变,但劳动的精神内核始终未变。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说,劳动,是人生的第一堂课。只有劳动才可能使人在生活中强大。今天,我们大力提倡劳动教育,就是要让青少年在动手实践、出力流汗中播撒崇尚劳动的种子,在接受锻炼、磨炼意志中涵养艰苦奋斗的精神,真正理解人间万事出艰辛。
⑤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很多时候,给我们最深感动的,正是那些最平凡的劳动者。疫情期间,武汉环卫工人李兰萍凌晨4点就起床工作,“干干净净,大家才不害病”;武汉江岸区车站街派出所的警察范靖,在夜以继日加班加点的同时,还自费给自己联系的困难群众送去粮油肉菜,“困难时刻要站在他们身边”;快递小哥朱红涛成为“流动的风景”,他不仅送包裹,还当社区采购员,“只要我们还在跑,武汉就不会停下来”……在他们身上,“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是如此生动。这样的劳动精神,让人拥有面对困难的勇气、冲破黑暗的力量,是我们每个人都应汲取的成长养分,也是我们的国家能够一次又一次穿越风雨的精神动力。
⑥劳动教育是人生的“必修课”,但让它从课程表上的一种价值召唤真正成为砥砺成长的广阔天地,可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让劳动教育流于形式,尤需社会、学校、家长齐心协力创造更多有利条件,让青少年真正走进生活的课堂、走进劳动的现场,在扎根大地的劳动中,展现风采、感受快乐、实现成长。
(选自《人民日报》2020年04月22日,作者:张凡)
18.通读全文,拟写一个能作为中心论点的标题。
19.结合全文,分析第①②两段在文中的作用。
20.除道理论证外,第⑤段所使用的主要的论证方法是什么?有何作用?
21.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三、(53分)
22.(2022九上·南京开学考)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劳动教育的认识。
[资料链接]
劳则思,思则善心生。——《国语》
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孟子》
劳动不仅是一种习惯,也蕴含了一种精神,劳动既是创造世界的,也是创造人的。在新时代,劳动的价值和意义一点儿也不逊色。劳动创造着美丽人生。 ——于漪
23.(2022九上·南京开学考)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人们常说: 等待是一种停滞,一种懈怠,是对光阴的消磨,是思想的懒惰。但如果我们换种思维,会发现有时等待是一种期盼,一种坚守,一种……有人在等待中发现了美好,在等待中懂得了体谅,在等待中逐渐成熟……
请以“等待,其实也好”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自选文体,不少于600字;②感情真挚,不得抄袭;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志在千里
(2)露从今夜白
(3)非宁静无以致远
(4)善学者尽其理
(5)风掣红旗冻不翻
(6)自缘身在最高层
(7)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需要重点识记和正确书写的字词有:露、善、掣、缘、惨、凄。
故答案为:⑴志在千里
⑵露从今夜白
⑶非宁静无以致远
⑷善学者尽其理
⑸风掣红旗冻不翻
⑹自缘身在最高层
(7)冰霜正惨凄 终岁常端正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2.【答案】B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同音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B.有误。凝望(ní)——níng ;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识记汉字字音、字形的能力。要做到正确读写词语,首先应注意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其次要适当拓宽阅读面,多积累词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并且在积累的过程中,要做到准确无误,这样在读写的过程中就可以避免读错写错了。
3.【答案】悲哀;深沉
【知识点】词语的使用(搭配)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词语运用。作答本题首先要理解词的意思。第一个空:“悲哀”指的是伤心、难过,同时有一种同情和怜悯的成分;“悲痛”是难过伤心而且非常痛苦,旨在表达心中的那份痛苦;从程度上讲,而“悲哀”的程度要高于“悲痛”。在选文中“今天的花蕊是芬芳的,明天就融进了泥土的温床”,不要为融进泥土的花蕊感到难过,或者同情,这里并不是表达心中的那份痛苦,所以悲哀更恰当。第二个空:“深沉”可以用来形容程度深,如暮色深沉等;也可以形容(声音)低沉,如发出深沉的声响;还可以形容沉着持重,思想感情不外露,如深沉的微笑。而“深厚”主要形容感情浓厚,基础坚实,如群众基础非常深厚等。给出的片段中,主要是形容乐章的程度低沉,与前文中的沉寂也是一种成长相对应,所以应当用深沉。
故答案为:悲哀;深沉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及运用能力。考生要准确理解这些词语,并掌握这些词语(短语)的搭配对象、使用范围等方面的特点,同时要把握语境的表达意思,准确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及用法,从而做出准确的选择。
4.【答案】弘扬传统文化 守护精神家园
【知识点】广告标语;诗歌对联
【解析】【分析】根据以上要求可知题干中“弘扬”与“守护”都是动词,词性相对,“传统”和“精神”都是名词,词性相对。“文化”和“家园”都是名词,词性相对。其中“化”是第四声,应放在上联,“园”是第二声,应放在下联。
故答案为:弘扬传统文化 守护精神家园
【点评】本题考查对联的拟写。拟写对联的要求是:1.字数相等,内容相关。2.词性相对,位置相同。3.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上下联要平仄相反,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句末尾字是仄声(三声、四声),下联句末尾字是平声(一声、二声)。
拟写对联有严格的格律要求,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1、上下联字数要相等,分句要对称。2、上下联结构要相同。3、上下联平仄要协调,尤其要注意仄起平落。4、对仗要工整。
5.【答案】D
【知识点】其他常识;称谓;科举;礼俗
【解析】【分析】D.弟弟应该的属相应该是猴,应该送与生肖猴子有关的礼物。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了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答题的关键在平时积累,既要了解识记文学著作名称、主要内容、表达的主题,还要了解识记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创作情况等方面知识。
6.【答案】示例:李华,这次考试不理想,我也很替你难过。但是孔子不是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吗?这次的打击,也许会促使你下次更大的进步呢。
【知识点】语言得体;语言简明
【解析】【分析】 劝说他人要注意说话的态度、语气,以理服人,本题要求用上《论语》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或者《孟子》中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句子。
故答案为:示例:李华,这次考试不理想,我也很替你难过。但是孔子不是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吗?这次的打击,也许会促使你下次更大的进步呢。
【点评】 本题是一道典型的劝告类口语交际题,解答此题要注意以下两方面要求:第一要在准确了解事情前因后果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吐露心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文明得体;第二要符合语体要求,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使用口语还是使用书面语。
7.【答案】根源;根本(或“基石”等);文化是一种尊重,体现一个人如何对待自己、他人、自然。
【知识点】语序不当;用词不当
【解析】【分析】①“根本”强调是基础性和重要性,而“根源”强调是事物的源头,多指问题的出处,语境应将“根源”改为“根本”。
②原句“自然、他人、自己”的语序不当,应将其改为“自己、他人、自然”,体现出由内到外,由小到大的逻辑顺序。
故答案为:根源;根本(或“基石”等);文化是一种尊重,体现一个人如何对待自己、他人、自然。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病句的辨析及修改能力。修改病句,首先要认真阅读原句,在了解原句的意思之后,再逐项查找病因,找准了病因,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继而找到解决的办法,准确修改。要注意读题一定要仔细,不能疏漏;修改句子一定不能改变句子原意,且要做最小幅度的修改。
【答案】8.荒凉孤独
9.从塞北辗转江南,如今归隐山林,已是容颜苍老,满头白发。这是词人回顾自己的一生经历,是实写。词人突然从梦中惊醒,眼前依稀还是梦中的辽阔河山,则是虚写。虚实结合的写法,表现词人虽然年迈,但也不忘收复失地、一统国家的大业。
【知识点】把握诗歌内容;体味诗歌的意象;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诗句的赏析能力。侧重于对意象的分析、意境的把握、情感的理解等等方面。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诗歌,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表现手法能力。要在整体阅读文本的基础上,从修辞手法、描写手法、表现的手法等角度去分析和把握。注意结合文本分析和理解。
8.“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景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屋外狂风急雨,风吹纸响的情景,渲染了凄凉破败的氛围,衬托了诗人独宿博山的孤寂与凄凉之情。
故答案为:荒凉孤独。
9.“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可以看出作者平生为了国事奔驰于塞北江南,失意归来后则已头发花白、容颜苍老的老人出现了。心境如此,环境如此,“秋宵梦觉”分明指出了时令,同时也暗示了主人公难以入睡。半夜醒来,眼前不是饥鼠蝙蝠,残灯破窗,而是祖国的“万里江山”。这一句与“平生塞北江南”相呼应,而把上阕四句推到背后。平生经历使他心怀祖国河山,形诸梦寐;如今苍颜白发,壮志难酬,可心中所思所想,依然还会梦到往日的万里江山。
故答案为:从塞北辗转江南,如今归隐山林,已是容颜苍老,满头白发。这是词人回顾自己的一生经历,是实写。词人突然从梦中惊醒,眼前依稀还是梦中的辽阔河山,则是虚写。虚实结合的写法,表现词人虽然年迈,但也不忘收复失地、一统国家的大业。
【答案】10.D
11.C
12.①丞相认为他很仁义,也就没有勉强他。
②我自己想求死,你竟然想要我活下来吗?
13.丞相征召他,他以姓名不祥为由拒绝;留梦炎推荐他,他以年龄已大为由拒绝;魏天祐举荐他,他以其人品不正为由拒绝。
【知识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根据文中某一内容谈观点;常用文言虚词;文言文翻译;一词多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的文言词汇积累,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解释,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字词。另外还要掌握一些常用实词含义推断的方法,如:字形推断法,语境推断法,结构推断法,成语对照法等。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辨析能力。解答时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虚词大多是多义的,具体解答时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同时还需做好课内知识的迁移。平时学生中要注意积累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3)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文句,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文句时要做到字字落实,要特别注意对关键词语的把握,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一般用对译法、替换法、调整法、保留法、增补法、删削法等办法进行翻译。
(4) 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文言文阅读与现代文阅读的相通之处在于都要读懂文章,准确的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在读懂的基础上善于表达自己的理解。这就要求学习里加强阅读能力的训练,主要是思考表达问题的能力。做此类题,一要通晓文意,二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深入思考,简要表达。
参考译文:至元二十三年,集贤殿学士程文海向元朝举荐南宋旧臣二十二人,以谢枋得为首,他推辞不愿就职。第二年,行省丞相忙兀台拿圣旨召他,并拉住他的手勉励他。谢枋得说:“上有唐尧、虞舜,下有巢父、许由,谢枋得名姓不吉祥,不敢赴任接受诏命。”丞相认为他很仁义,也就没有勉强他。到元二十五年,福建行省参政管如德带着圣旨到江南寻求人才,尚书留梦炎推荐谢枋得,谢枋得写信给留梦炎说:“现在我的年龄已六十多岁了,所欠的就是一死了,难道还有其他的志向吗 ”最后还是未从诏受任。郭少师跟随瀛国公入朝,而后不久南归,与谢枋得论道时事,因此相互伤心痛哭。
福建行省参政魏天佑见当时多以求人才为急务,想举荐谢枋得以邀功,派他的朋友赵孟類来做说客,谢枋得骂道:“魏天佑担任闽地官职,没有一丁点推广仁义道德的意思,相反还兴起冶银来残害百姓,这不是想以我辈来为他做好的装饰吗 ”到见了魏天佑时,又傲慢而不以礼相待,魏天佑同他说话,他坐下后又不回答他。魏天佑因此发怒,强行要他北去,谢枋得即每天仅食蔬菜、水果。
至元二十六年四月,到京师后。不久患病,迁居悯忠寺,见壁间曹娥碑,哭着说:“小女子尚且如此,我难道不如她吗 ”留梦炎派医生拿来药杂拌入米饭中让他饮食,谢枋得发怒说:“我想死,你还想要我活吗 “把药饭抛洒在地上,最终因不进食而死。
10.D.句意:迁居悯忠寺。迁:迁居;
故答案为:D。
11.例句句意:(魏天佑)同他说话。之:代词,他;
A.句意:停止耕作走到田埂高地上(休息)。之:动词,到;
B.句意:你思想顽固。之:助词,不译;
C.句意:下车去拉他。之:代词,他;
D.句意:长时间对周亚夫赞叹不已。之:助词,不译;
故答案为:C。
12.①义:认为……仁义;强:勉强;
②欲:想要;汝:你;邪:语气词,可译为“吗”。
故答案为:①丞相认为他很仁义,也就没有勉强他。
②我自己想求死,你竟然想要我活下来吗?
13.第一段“上有尧、舜,下有巢、由,枋得名姓不祥,不敢赴诏”意思是:上有唐尧、虞舜,下有巢父、许由,谢枋得名姓不吉祥,不敢赴任接受诏命。可知第一次丞相征召谢枋得,他以姓名不祥为由拒绝;
第一段“今吾年六十余矣,所欠一死耳,岂复有它志哉”意思是:现在我的年龄已六十多岁了,所欠的就是一死了,难道还有其他的志向吗 可知第二次留梦炎推荐谢枋得,他以年龄已大为由拒绝;
第二段“天祐仕闽,无毫发推广德意,反起银治病民,顾以我辈饰好邪”意思是:魏天佑担任闽地官职,没有一丁点推广仁义道德的意思,相反还兴起冶银来残害百姓,这不是想以我辈来为他做好的装饰吗 魏天祐举荐谢枋得,他以其人品不正为由拒绝。
故答案为:丞相征召他,他以姓名不祥为由拒绝;留梦炎推荐他,他以年龄已大为由拒绝;魏天祐举荐他,他以其人品不正为由拒绝。
【答案】14. “弹弓杨”:杨是人物的姓,因为善于玩弹弓,百发百中,因此在名字中加上人物的绝技,人称“弹弓杨”。
“一身皂”:①“皂”指黑色,符合人物外貌,黑衣黑裤黑鞋黑脸;②寓意人物形象是不分青红皂白的地痞流氓。
“杨匡汉”:①“匡”指匡正,指他这个人正直,能匡扶正义;②“汉”符合当时的背景,代指中国汉族,与文章结尾暗合。
(答题时要注意结合文中人物对应的故事情节和故事背景,从外在和内在两个角度,根据所选名称对应的分值来拟写答案。)
15.①为下文写洋人左眼被打了一个窟窿埋下伏笔。②突出弹弓杨的本领高超和富有正义的形象。③彰显了文章的主题,邪不胜正。
16.①次要人物,通过写一身皂对他的刁难而弹弓杨智勇地化解并树立了威信,可看出他的“奇”。②通过众人的反应。③庚子事变后弹弓杨再也没出现过。
17.《水浒传》里面的武松是个英勇正义、疾恶如仇的人,如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聊斋志异》里的燕赤霞会降妖除魔,正义凛然,但是性格迥异。《海底两万里》里面的尼摩船长非常神秘,他反对殖民压迫,富有正义感。弹弓杨也是个一身正义、为民除害的人,我认为尼摩船长与他最为接近。
【知识点】分析、评价人物形象;梳理、概括故事情节;探究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中的人物名称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在整体把握文本故事情节的基础上,从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角度品味作者的取名艺术。此题要结合文章内容作答,言之有理即可。
(2)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要善于从小说的三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角度去分析和理解。平时要积累常见的情节作用的答题技巧。
(3)本题考查学生对侧面描写手法及其作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在整体阅读文本的基础上,从侧面描写能够烘托人物的性格特征,增强艺术表现力等角度去分析和把握。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
(4)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中人物特点的分析和把握能力,重在谈出考生个性化的见解和看法。要在整体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根据题干的具体要求作答。
14.“弹弓杨”是人们给大杨起的绰号,“弹弓”突出了他擅使弹弓的特点,“杨”是他的姓。这个名称表现出人们对杨匡汉高超技艺的赞叹。“一身皂”,“皂”是黑色的意思,表现了此人“黑衣黑裤黑鞋黑脸”的外貌特点,暗示此人是面恶心黑的恶人,满含憎恶之情。“杨匡汉”是本文主人公的名字,“汉”是男子的意思,表明主人公是一名男子。“匡”有救、帮助的意思,“汉”,汉族,中国人口最多的民族。“匡汉”隐含投身民族大义,抵抗洋人入侵的意思。
故答案为:
15.情节安排的作用通常从埋伏笔、作铺垫、前后照应、推动情节发展等方面考虑。“给他‘换眼珠’,只换左眼”与下文“据说一个洋人的军官被杀,左眼一个黑窟窿,呼呼往外冒血,死得挺惨”形成照应,即起到为下文情节作铺垫的作用,从而暗示杨匡汉投身抵抗洋人侵略的斗争之中,表达了对主人公的赞美之情。
故答案为:①为下文写洋人左眼被打了一个窟窿埋下伏笔。②突出弹弓杨的本领高超和富有正义的形象。③彰显了文章的主题,邪不胜正。
16.此题已提示“除正面描述弹弓杨的言行”,即从侧面找相应信息进行概括。由“这位大杨是河北沧州人,在天津谋生。天津这地方有它的厉害,要想到这儿找口饭吃,不问南北,不懂江湖,就叫人抓起两条腿扔进白河里”可知,天津谋生不易的环境特点,体现了弹弓杨之“奇”。由“众人应声叫好”“众人应声躲开”“众人全看呆了”等众人观看弹弓杨表演时的动作和表情,侧面表现其“奇”。由“这时人群走出一人,黑衣黑裤黑鞋黑脸,一脸恶气,横着身子走上来”“可是这地界一身皂说嘛是嘛”“一身皂没了神气”可见,无人敢惹的地痞一身皂被制服,侧面表现弹弓杨本领之“奇”。由“大杨在天津立了足,有大杨在,素净多了。从此大杨有了一个威风十足的称呼”可见,当地的“素净”和人们起的绰号,侧面表现弹弓杨之“奇”。由“据说一个洋人的军官被杀,左眼一个黑窟窿,呼呼往外冒血,死得挺惨”可见,洋人军官死状之惨,侧面表现弹弓杨本领之“奇”。
故答案为:①次要人物,通过写一身皂对他的刁难而弹弓杨智勇地化解并树立了威信,可看出他的“奇”。②通过众人的反应。③庚子事变后弹弓杨再也没出现过。
17.本文标题是“俗世奇人:弹弓杨”,即强调了弹弓杨是普通百姓中拥有高超技艺的“奇人”,他不仅本领“奇”,还痛恨外国侵略者,与洋人斗争。此题中的三人,武松是武功高强的绿林好汉,侠肝义胆,与弹弓杨身份、技艺、侠义特点一致。燕赤霞,是《聊斋志异》中的人物,是一位降妖除魔的侠义之士,为人正气凛然,宽和从容,颇有仙风道骨之姿。燕赤霞之“奇”,更多的是仙魔之“奇”,与弹弓杨、武松的“奇”不同。尼摩船长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工程师、一位印度王子,因领导抗英斗争,英国人把他全家都杀害了。尼摩船长的“奇”与弹弓杨不同。由此可知,可从武松的身份、武功、侠义特点等方面结合情节作答。本文写杨匡汉本领高强,在天津卖艺,弹弓技艺令众人惊叹;遇地痞一身皂恶意捣乱,展示技艺,击碎茶壶上的玻璃珠,从此在天津立了足,人送绰号“弹弓杨”;庚子事变,天津人与洋人拼得很凶,一洋人军官被杀,死状与弹弓杨的手段极为相似,后来当地人再没见过弹弓杨。
故答案为:《水浒传》里面的武松是个英勇正义、疾恶如仇的人,如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聊斋志异》里的燕赤霞会降妖除魔,正义凛然,但是性格迥异。《海底两万里》里面的尼摩船长非常神秘,他反对殖民压迫,富有正义感。弹弓杨也是个一身正义、为民除害的人,我认为尼摩船长与他最为接近。
【答案】18.(示例)在劳动中淬炼成长
19.通过列举学校开展的形式多样的家务劳动与青少年由于“课业忙”等缺少劳动体验和感受的现象作对比,引出“劳动教育淡化、弱化”的现实,为下文展开具体论证做铺垫,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0.举例论证法。作用:有力地论证了“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的观点,增强了说服力。
21.文章首先用生活实例引出“劳动教育淡化、弱化”的现实;接着运用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来分析问题,联系现实,论述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和现实意义;最后总结,呼呼青少年要在劳动中实现成长。
【知识点】分析议论文论证方法及作用;文章开头及其作用;论证过程;中心论点;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心论点的把握以及拟写议论文标题的能力。要在整体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去分析和把握,注意根据文段反复出现的文字,即高频词语进行拟写。
(2)本题考查议论文开头的作用。议论文开头往往为列举现象,讲述故事,它的作用是多重的。列举……事例(或引用……名言),引出本文论点(或论题);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论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本题考查学生对论证方法的辨析以及其作用的分析能力。议论文经常使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辨识论证方法,首先要看是不是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再看是不是举例论证,最后考虑道理论证。论证方法一定是为证明论点服务。
(4)本题考查对议论文论证思路的分析能力。要了解一般议论文的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理清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的表示承接关系的词语,进行表述即可。
18.阅读全文可知,文章围绕“劳动教育"展开论述,重点阐述了“劳动教育“对于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意义。作答时可以选用原文中的语句,也可以自己概括,语言要简洁。如:劳动教育促成长。
故答案为:(示例)在劳动中淬炼成长
19.第①段写的是一些学校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让学生体会到劳动的滋味,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第②段写的是我们身边不重视劳动教育的现象。两个自然段形成了对比,自然而然地引出“劳动教育淡化、弱化”这个论题,为下文的论证作铺垫。
故答案为:通过列举学校开展的形式多样的家务劳动与青少年由于“课业忙”等缺少劳动体验和感受的现象作对比,引出“劳动教育淡化、弱化”的现实,为下文展开具体论证做铺垫,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0.平时要掌握常见的论证方法,比如举例论证、比喻论证、事例论证等等,明确其特点及其功用。这段话列举了武汉环卫工人李兰萍、武汉江岸区车站街派出所的警察范靖、快递小哥朱红涛的事例,属于举例论证。这些都是平凡的人在平凡的岗位上用自己的劳动为社会做贡献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论证了本段首句的内容,即“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进而论证了中心论点。
故答案为:举例论证法。作用:有力地论证了“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的观点,增强了说服力。
21.本文开头列举生活现象,引出“劳动教育淡化、弱化的现实“这一论题;③-⑤自然段先引用名言阐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然后分别运用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劳动教育对于成长的重要意义以及劳动精神对个人、对国家的巨大影响;最后一个自然段进行归纳总结,呼吁青少年把劳动教育作为人生的“必修课”。
故答案为:文章首先用生活实例引出“劳动教育淡化、弱化”的现实;接着运用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来分析问题,联系现实,论述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和现实意义;最后总结,呼呼青少年要在劳动中实现成长。
22.【答案】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基因,劳动教育不仅能提升青少年的劳动技能,更能培育劳动精神,实现体质的强化、道德的提升、智慧的增长、美感的养育;我们青少年要热爱劳动,在劳动中接受锻炼,磨炼意志,涵养艰苦奋斗的精神,从而彰显劳动教育在新时代的综合育人价值。
【知识点】材料探究;见解表述
【解析】【分析】阅读本文和三则材料可知,答案要从文章第③④⑤段来概括,重点谈劳动教育对人的影响和意义。如,经历过劳动的艰辛,才能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参与劳动,提高自身劳动技能,这是青少年成长的必修课;参加了劳动就会因劳累而去思考如何节俭律己,使自己的心地善良起来;劳动是最光荣的事,劳动者是最伟大的人,劳动能够使人变得更强大;劳动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还可以磨炼人的意志,让人生更加有价值。据此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基因,劳动教育不仅能提升青少年的劳动技能,更能培育劳动精神,实现体质的强化、道德的提升、智慧的增长、美感的养育;我们青少年要热爱劳动,在劳动中接受锻炼,磨炼意志,涵养艰苦奋斗的精神,从而彰显劳动教育在新时代的综合育人价值。
【点评】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要善于提炼,要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结合具体的语境,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并注意表述流畅。
23.【答案】【参考例文】
等待,其实也好
“等这朵花开了,我就会回来了。”母亲这样对我说。我看着眼前这盆花,它那样的单薄无力,小小的眼睛隐匿在淡紫色的花骨朵儿中,是那样的羞怯与稚嫩。
还有一个月,我即将迎来这学期的最后一场考试,但我的成绩却始终起伏不定,如这花一般能否成功绽放还未可知。望着这花,我心中一下子悲伤起来,只觉母亲在拿花笑我——我哪里养得活这花?可心中却总又怀有一份侥幸,一份雀跃。于是我将这花置于书桌前,悉心照料,等待花开。
起初,我只想让它快些开花,全然没有耐心去等它的花季,只一味地浇水,那花在水露的滋润下,也确实会显得娇艳欲滴,花苞欲绽不绽,颇有些“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意味。那段时间,我也是真真切切地怀了希冀去呵护它。可一星期后,我渐渐失了耐心,它为何还不开花?是我薄待了它吗?它为何将周身羽翼收起,不愿见我?
正值那段时日,我在学业上大受挫折,虽用了功,却始终没有进展。我灰了心,失了意,便想是母亲拿这花来唬我,哪里能开花,于是将那花弃于院中,眼不见为净。那时院中的玫瑰正夺目地挺立着,我更觉心酸,再不想去管这盆花。
如此过了几天,母亲来了电话:“那花开了没有?”我心中愤愤不平:“没有。那花压根开不了吧。”母亲似是十分惊讶,提了音调说道:“那你就先别管它啦!先努力冲刺,准备考试吧!”我一下子失落起来,心中涩涩的,像是有人拿针去刺、去扎,却不肯给个痛快。
往后几日,我再没有去管它,只一心学习,仿佛要将全身力气耗干、使尽。我急急忙忙地完成了复习,又急急忙忙地考完了试。最后的成绩虽说不错,但我心中总是不太爽快,全无那种破茧成蝶、苦尽甘来的欢欣。
月末,母亲终于回来了,笑着对我说:“这次考得还可以吧?”我点点头,母亲却话锋一转,问:“那盆花呢?”我摊摊手,叹气道:“被我扔在后院了。”她带着我到院中看花。早前开得十分艳丽夺目的玫瑰已经谢去,花瓣零零散散碎了一地,最终与尘土做伴,我心中不由得惋惜。蓦地,我瞥见了一旁那淡紫色的花,大片大片的紫,恣意铺陈在我的视线中,花瓣已完全绽开,大大方方,坦坦荡荡地直面天空,紫色围绕着花盆,推搡着缠在枝叶上,那花是那样夺目与惊艳。
我脸虽红得如傍晚的夕阳,却被这紫海吸引,不肯离去。母亲笑着揉了揉我的头发:“你呀,太急于求成了,只要你悉心照护,它自然会开。”
等待,其实也好;等待,其实也会闪耀。
【知识点】全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考查全命题作文。等待,是指不采取行动,直到所期盼的人、事、物或情况出现。材料提示要换个角度思考“等待”一词,有时等待是一种期盼,一种坚守等等,另外,在文中要写出等待的好处,体现出等待的积极意义,这也是此题主旨所在。考生可以结合自己独特的人生成长经历,写出真情实感。
【点评】考查命题作文的写作,关键是吃透题目的精髓,把握住中心词,明确修饰限制词。除了审题、立意和选材外,我们在文体的选择上也要扬长避短。如果写记叙文就要写好情节,写出精彩的细节;如果写议论文就要观点鲜明,真正做到“摆事实、讲道理”。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