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历年生物学中考真题分类汇编04 生物圈中的人
一、单选题
1.(2022·河南)在尿液形成的过程中,健康人的肾小管能够全部重新吸收下列物质中的( )
A.水 B.无机盐 C.葡萄糖 D.尿素
2.(2022·河南)下图是眼球结构示意图。关于眼球的结构与功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①是无色透明的角膜 B.②具有折射光线的作用
C.光线折射后成像在⑤上 D.近视眼可用凸透镜矫正
3.(2022·河南)创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下列做法不恰当的是( )
A.随手关紧水龙头 B.绿色低碳出行
C.随意丢弃废电池 D.纸张双面使用
4.(2022·河南)妈妈购买了茄子、丝瓜、芹菜和馒头准备做晚餐。从合理营养的角度,小刚建议妈妈还应该购买( )
A.牛肉 B.白菜 C.菠菜 D.黄瓜
5.(2022·河南)三位体重接近、年龄接近的男性,其部分体检数据如下表所示。甲的所有数据都在正常范围内,乙和丙的数据偏离正常范围。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克/100毫升血液) 动脉血中氧含量(克/100毫升血液) 静脉血中氧含量(克/100毫升血液)
甲 15 19 15
乙 8 9.5 6.5
丙 16 20 13
A.血红蛋白的特性使红细胞具有运输氧的功能
B.动脉血中氧含量较高,因此血液呈现鲜红色
C.乙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较低,可能患有缺铁性贫血
D.丙对氧的利用率高,可能居住在氧气含量高的地区
6.(2021·河南)周末,小明给爸爸妈妈准备了午餐:烧鸡翅、小炒肉、蒸鸡蛋和米饭。从合理营养的角度来看,下列菜品中最适合补充到午餐中的是( )
A.清炖牛肉 B.蒜蓉青菜 C.油炸带鱼 D.红烧大虾
7.(2021·河南)“十四五”开局之年,我国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其中,碳中和是指通过多种途径抵消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达到“净零排放”的目的。下列做法不利于实现碳中和的是( )
A.生物柴油替代石化柴油 B.风力发电、水力发电
C.砍伐树木建设游乐场 D.推广使用低能耗车辆
8.(2021·河南)人和现代类人猿DNA的差别由大到小依次为长臂猿、猩猩、大猩猩、黑猩猩。这说明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是( )
A.长臂猿 B.猩猩 C.大猩猩 D.黑猩猩
9.(2021·河南)下图为血液流经人体某器官M的示意图,①②表示血管,表示血流方向。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若②中血液的葡萄糖含量高于①,则M可为小肠
B.若②中血液的尿素含量高于①,则M可为肾脏
C.若②中血液的二氧化碳含量低于①,则M可为肺
D.若②中血液的氧气含量低于①,则M可为大脑
10.(2020·河南)图是人体血液循环示意图。甲、乙表示血管,A表示某器官,箭头表示血流方向。若血液经过A后,血液中氧气含量增加,则甲血管连接心脏的。( )
A.左心室 B.左心房 C.右心室 D.右心房
11.(2020·河南)图为耳的结构示意图。当我们遇到巨大声响时,应迅速张开口,或闭嘴、堵耳,以避免损伤耳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12.(2020·河南)下面是张xx的血常规化验单(显示部分内容)。根据化验结果推测,他最可能患有( )
A.贫血 B.佝偻病 C.扁桃体炎 D.夜盲症
13.(2020·河南)下列有关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原始的生命起源于原始的海洋
B.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唯一证据
C.动物保护色的形成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D.人类和现代类人猿都是由森林古猿进化来的
14.(2020·河南)我们每时每刻都在通过呼吸系统与周围的空气进行气体交换。吸气时,身体不会出现的情况是( )
A.膈肌收缩 B.肋骨向外向上运动
C.胸腔容积扩大 D.肺内气压高于大气压
15.(2020·河南)人们对臭豆腐的特殊气味会有不同的感受,有些人觉得臭,有些人觉得香。形成这种感觉的部位是( )
A.鼻 B.大脑 C.小脑 D.脑干
16.(2019·河南)DNA检测可用于亲子关系鉴定。现有待测血液样品,应检测的成分是( )
A.红细胞 B.白细胞 C.血小板 D.血浆
17.(2019·河南)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会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下列可以用来治疗糖尿病的激素是( )
A.胰岛素 B.生长激素 C.甲状腺激素 D.肾上腺素
18.(2019·河南)通过两年来的学习,你会发现生物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下表中的选项符合如图所示关系的是( )
A.A B.B C.C D.D
19.(2019·河南)下列属于简单反射的是( )
A.红灯停,绿灯行 B.听见上课铃声,进入教室
C.吃酸梅时,分泌唾液 D.听相声时,哈哈大笑
20.(2019·河南)如图为心脏结构示意图,以下描述正确的是( )
A.c为右心房,d为右心室 B.瓣膜能控制血液由b流向②
C.血管①②③为动脉 D.血管④⑤内流动脉血
二、综合题
21.(2022·河南)神舟十三号创纪录在轨运行183天,标志着我国的航天科技又取得了新的突破。太空环境与地球环境差异巨大,可能会对人体的某些生理功能产生一定的影响。
(1)长时间的失重环境,可能会引起航天员的生理适应性反应。某些生理适应性反应可以通过多吃富含钙的食物得到缓解。那么,应补充哪种维生素以促进钙的吸收? 。航天员食物中的淀粉经消化后,最终分解为 被吸收。
(2)如图是心脏结构示意图:
在太空失重环境下,航天员上肢的血液仍会经血管①流回心脏的 。在心房和心室之间,控制血液向一个方向流动的结构是 (填标号)。
(3)有研究表明,模拟失重状态2l天后,大鼠小肠绒毛变短、数量减少,这一变化会导致小肠 营养物质的面积变小。
(4)航天员返回地球后,在特定医学场所通过运动锻炼、药物防护等进行20~30天的医学疗养,身体机能可逐渐恢复正常。利用你所学的生物学知识给航天员的医学疗养提一条建议: 。
22.(2021·河南)有研究表明,运动不仅能提高身体机能,还能促进海马体神经元的生成,进而改善记忆力。(注:海马体位于大脑底部)
(1)运动能促进“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简称BDNF)的分泌。BDNF可以促进神经元生成,如图所示。a表示细胞的分裂和 过程。此过程中,细胞吸收的营养物质一部分参与细胞的 作用,释放能量;另一部分转变成组成细胞的物质。
(2)新的神经元主要通过 (填“①”或“②”)与其他神经元建立联系,形成复杂的网络,这个网络是人体内信息传递和处理的结构基础。
(3)运动需要神经系统的调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
(4)跑步时如何躲避障碍物呢?障碍物反射的光线进入眼睛后,物像信息由 上对光线敏感的细胞获得,通过 传给大脑,大脑下达的指令传到肌肉,肌肉收缩并牵动骨绕 活动,完成躲避动作。
23.(2020·河南)下图为人的生殖和发育过程示意图。A和B代表不同的细胞,①和②表示生理过程。请据图回答问题。
(1)生理过程①是在母体的 内进行的。
(2)如果一对夫妻生育的第一胎是个男孩,那么细胞A所含的性染色体为 。若这对夫妻准备生育第二胎,再生一个男孩的可能性为 。
(3)孕妇摄入的营养物质主要在消化道的 内被消化和吸收,最终通过 和脐带供给胎儿生长发育。
(4)准妈妈感觉到第一次胎动,露出幸福的笑容。这是一种反射活动,完成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称作 。
24.(2019·河南)观察人体部分结构示意图,回答问题。
(1)图1是肺泡结构示意图。肺泡中的氧气通过结构①和②进入血液后,与红细胞中的 结合,随血液循环运送到全身各处。由图可知,肺泡中的氧气进入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需要通过 层细胞。
(2)图2是小肠内表面结构示意图。小肠内表面有环形皱襞,环形皱襞表面有许多结构④,该结构是 。因而小肠具有巨大的表面积来吸收营养物质。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壁进入到[ ] 内,随血液循环运送到各组织细胞。
(3)图3是肾单位结构示意图。血液经过[ ] 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形成原尿。与原尿相比,尿液中不含 。
(4)比较上述结构,你会发现它们的表面积大、璧薄,有利于物质通过,这体现了生物体的结构是与其 相适应的。
三、实验探究题
25.(2021·河南)近年来,糖尿病的发病年龄在降低,青年患病人数在增加。能量摄入过多、运动量过少引起的肥胖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危险因素。某科研团队为了研究游泳训练是否有降低糖尿病大鼠血糖的作用,做了如下实验。
①选取体型、体重大致相同的同龄健康雄性大鼠50只,培育并筛选出实验所需的健康大鼠15只(A组)和糖尿病大鼠30只(随机均分为B、C两组)。
②连续三天测量所有大鼠的空腹血糖,并计算各组的平均值,结果如图所示。
③实验开始,各组都正常饲养。C组大鼠每天连续游泳训练90 min;A、B两组大鼠不进行游泳训练。实验持续8周后,连续三天测量所有大鼠的空腹血糖和空腹血清胰岛素,计算各组的平均值,结果见下表。
8周后各组大鼠的空腹血糖及血清胰岛素平均值
组别 大鼠健康情况 空腹血糖平均值(mmol/L) 空腹血清胰岛素平均值(uU/L)
A 健康大鼠 5.61 26.45
B 糖尿病大鼠 15.31 13.90
C 糖尿病大鼠 8.15 21.15
(1)设置A组的目的是 。
(2)根据图表中的数据信息可知:实验进行8周后, 组大鼠的空腹血糖平均值下降最多,该组大鼠的空腹血清胰岛素平均值高于 组。大鼠空腹血糖平均值降低的原因主要是胰岛素具有调节 在体内的吸收利用和转化等功能。
(3)提高本实验结果可靠性的措施有: 。(写出一种即可)
(4)若实验结果与实验前作出的假设是一致的,请写出该假设 。
(5)请根据所学知识,对糖尿病的防治给出合理建议 。(写出一条即可)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尿的形成和排出
【解析】【解答】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而剩下的如尿素、一部分无机盐和水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所以正常情况下,原尿中能够被肾小管全部重吸收的物质是葡萄糖。因此,在尿液形成的过程中,健康人的肾小管能够全部重新吸收下列物质中的葡萄糖。
故答案为:C。
【分析】尿的形成:肾单位是形成尿液的基本单位。
①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以外的血浆成分都可以经过肾小球过滤 到肾小囊中,在肾小囊中形成原尿。
②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包括大部分水、全部葡萄糖和部分无机盐被重吸收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外面的毛细血管中,剩下的形成尿液。
2.【答案】D
【知识点】眼球的结构及功能;视觉的形成;近视、远视
【解析】【解答】A.①角膜无色透明,A不符合题意。
B.②晶状体有折射光线的作用,B不符合题意。
C.眼球中的视网膜,为一层柔软而透明的膜,紧贴在脉络膜内面,有感受光刺激的作用。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能够把物体的色彩、亮度等信息转化为神经冲动,故视网膜是视觉感受器,C不符合题意。
D.近视眼原因:晶状体过度变凸不能恢复原状或眼球的前后径过长,导致远处物体反射的光线经折射后形成的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因而看不清远处的物体。矫正:配戴凹透镜矫正,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眼球壁包括外膜(角膜和巩膜)、中膜(虹膜、睫状体、脉络膜)、内膜(视网膜)三部分.角膜是无色透明的,里面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巩膜白色、坚韧,保护眼球;虹膜能够调节瞳孔的大小,里面有色素,东方人的“黑眼球”和西方人的“蓝眼睛”就是它的颜色;睫状体能够调节晶状体的曲度,使人看远近不同的物体,相当于照相机上的镜头;脉络膜里有血管和黑色素,营养眼球并起暗箱的作用;视网膜上有感光细胞,可以接受物像的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内容物包括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在物像的形成过程中,对光线起折射作用。
3.【答案】C
【知识点】保护生态环境
【解析】【解答】A.随手关紧水龙头,可以节约水资源,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A不符合题意。
B.绿色低碳出行,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B不符合题意。
C.随意丢弃废电池会造成土壤污染,C符合题意。
D.纸张双面使用,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低碳生活”,就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主要是从节电、节气和回收三个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
4.【答案】A
【知识点】合理营养
【解析】【解答】馒头中含有大量的糖类,茄子、丝瓜、芹菜富含维生素、无机盐等,食物中缺乏蛋白质,应该购买牛肉。
故答案为:A。
【分析】合理营养的含义是,由食物中摄取的各种营养素与身体对这些营养素的需要达到平衡,既不缺乏,也不过多。根据平衡膳食宝塔,均衡的摄取五类食物。合理营养还包括合理的用膳制度和合理的烹调方法,还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每天要一日三餐,按时进餐,合理膳食要求早、中、晚餐的能量摄入分别占30%、40%、30%。
5.【答案】D
【知识点】血常规化验单
【解析】【解答】A.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的一种红色含铁的蛋白质,血红蛋白的特性是:在氧含量高的地方,与氧容易结合,在氧含量低的地方,又与氧容易分离,血红蛋白的这种特性决定了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氧,A不符合题意。
B.动脉血是氧气与血红蛋白结合后,含氧气较多,含二氧化碳较少,颜色鲜红的血液;静脉血是氧气与血红蛋白分离,含氧气较少,颜色暗红的血液,B不符合题意。
C.缺铁性贫血一般会表现为血红蛋白偏低,常见的原因是饮食中缺乏铁造成的,C不符合题意。
D.氧利用率指每1L动脉血液流经组织释放氧气的量占动脉血氧含量的百分数。长时间地居住在海拔高地区(氧气含量低)的居民,血红蛋白含量会增高,以携带更多氧气。故丙的血红蛋白含量高,不会生活在氧气含量高的地区,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血液的成分包括血浆和血细胞.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红细胞中富含血红蛋白,血红蛋白在氧含量高的地方与氧结合,在氧含量低的地方与氧分离,可见红细胞具有携带氧的功能;
白细胞能够变形穿透毛细血管壁,吞噬细菌,对人体具有防御功能;
血小板能够堵塞伤口,其中还含有促进血液凝固的物质,起止血和加速凝血的作用;
血浆的主要功能是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
6.【答案】B
【知识点】合理营养
【解析】【解答】食物中营养物质分为能源物质(糖类、脂肪、蛋白质)和非能源物质(水、无机盐、维生素)。小明给爸爸妈妈准备了午餐:烧鸡翅(提供蛋白质)、小炒肉(提供蛋白质)、蒸鸡蛋(提供蛋白质)和米饭(提供糖类)。所以,此食谱中无蔬菜类,会导致维生素摄入量不足,因此应再添加上蔬菜类。
故答案为:B。
【分析】合理营养的含义是,由食物中摄取的各种营养素与身体对这些营养素的需要达到平衡,既不缺乏,也不过多。根据平衡膳食宝塔,均衡的摄取五类食物。合理营养还包括合理的用膳制度和合理的烹调方法,还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每天要一日三餐,按时进餐,合理膳食要求早、中、晚餐的能量摄入分别占30%、40%、30%。
7.【答案】C
【知识点】保护生态环境
【解析】【解答】A.生物柴油替代石化柴油,B.风力发电、水力发电,C.推广使用低能耗车辆都有利于节约能源、减少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排放总量,有利于我国实现碳中和的目标。绿色植物能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所以,“砍伐树木建设游乐场”不有利于 我国实现碳中和的目标。
故答案为:C。
【分析】“低碳生活”,就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主要是从节电、节气和回收三个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
8.【答案】D
【知识点】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
【解析】【解答】DNA分子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是长长的链状结构,外形很像一个螺旋形的梯子。DNA分子含有许多有遗传功能的片段,其中不同的片段含有不同的遗传信息,分别控制不同的性状。人和现代类人猿DNA的差别由大到小依次为长臂猿、猩猩、大猩猩、黑猩猩。这说明人和黑猩猩的遗传物质最为相似,说明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是:黑猩猩。
故答案为:D。
【分析】现代类人猿包括猩猩、黑猩猩、大猩猩、长臂猿.19世纪进化论的建立者达尔文提出: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在那时由于森林大量消失,树栖生活为主的森林古猿为了适应环境下地生活,逐渐能直立行走、制造并使用工具、最后进化成人类。另一类继续过树栖生活,进化成现在的类人猿。
9.【答案】B
【知识点】血液循环的途径;营养物质的吸收;尿的形成和排出
【解析】【解答】A.小肠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血液流经小肠后,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增加,因此若②中葡萄糖含量增加,则M可能为小肠,A不符合题意。
B.肾脏的功能是形成尿液,血液流经肾脏后,尿素随尿液一起排出,②中血液的尿素含量低于①,B符合题意。
C.血液经过肺泡和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后,血液中的氧气增加,二氧化碳减少,因此若②中血液的二氧化碳含量低于①,则M可为肺,C不符合题意。
D.若M为脑部毛细血管网,则②内流静脉血,①内流动脉血,动脉血含氧多,故②中血液的氧气含量低于①,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肺是人体重要的呼吸器官,肾脏是人体重要的排泄器官,小肠是人体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血液流经排泄器官后,血液中二氧化碳或尿素的含量将会减少;流经具有吸收功能的器官后,血液中营养物质的含量增加。
10.【答案】C
【知识点】血液循环的途径
【解析】【解答】血液循环是指血液在心脏和血管组成的密闭系统中循环流动,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体循环是从左心室开始依次经过主动脉、体动脉、全身毛细血管、体静脉、上下腔静脉至右心房终止,交换的结果是由动脉血变成静脉血;肺循环是从右心室开始依次经过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至左心房终止,交换的结果是由静脉血变成动脉血。甲、乙表示血管,A表示某器官,箭头表示血流方向。若血液经过A肺部后,血液中氧气含量增加,说明是肺循环的过程,则甲血管(肺动脉)连接心脏的右心室,肺部的毛细血管,乙血管(肺静脉),心脏的左心房。故答案为:C。
【分析】血液循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部分,血液循环途径如图所示:
11.【答案】B
【知识点】耳的结构及功能
【解析】【解答】A. 图中①是外耳道,将声波传至鼓膜,A错误。
B. 图中②是鼓膜,当遇到巨大声响时,应迅速张开口,或闭嘴、堵耳,保持鼓膜内外大气压的平衡,以免振破鼓膜,B正确。
C. 图中③是耳蜗,耳蜗里有听觉感受器,接受震动刺激产生神经冲动,C错误。
D. 图中④是半规管,半规管和前庭内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位觉(平衡觉)感受器,D错误。
【分析】图中①是外耳道,②是鼓膜,③是耳蜗,④是半规管。
巨大的声音能量很大,会对人耳的鼓膜造成伤害,如果鼓膜两边有较大的压强差,鼓膜会受到严重伤害。
12.【答案】C
【知识点】血常规化验单
【解析】【解答】A.贫 血 包 括 因 营 养 不 良 而 导 致 的 红 细 胞 数 量 少 但 血 红 蛋 白 含 量 通 常 正 常 的 营 养 不 良 性 贫 血和因缺少铁元素而导致血红蛋白含量少的缺铁性贫血。从化验单中可知张xx的RBC(红细胞)和Hb(血红蛋白)测定值均在正常参考值内,张xx并没有患贫血。A错误。
B.儿童缺钙或因缺少维生素D而导致钙的吸收不足会患佝偻病。成年人缺钙会患骨软化症。化验单中并未检验钙或维生素D含量,且张xx为成年男性,可知张xx并没有患佝偻病。B错误。
C.扁桃体炎是人体的一种炎症,人体出现炎症时,白细胞的数量会明显增高。化验单中WBC(白细胞)测定值超过正常参考值,张xx最可能患扁桃体炎。C正确。
D.当人体内缺少维生素A时,会患夜盲症。化验单中并未检测维生素A,因此不可判断张xx是否患夜盲症。D错误。
【分析】红细胞或血红蛋白过少会患贫血。
儿童缺钙或维生素D会患佝偻病。
血小板具有止血和凝血的作用,若血小板过少可能出现凝血障碍。
当身体出现炎症时,白细胞的数量会明显增高。
当人体内缺少维生素A时,会患夜盲症。
13.【答案】B
【知识点】地球上生命的起源;生物进化的研究方法及证据;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A.原始的海洋就像一盆稀薄的热汤,其中所含的有机物,不断的相互作用,经过及其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原始海洋是原始生命的摇篮,故A不符合题意。
B、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重要的、最直接的证据,因为化石是保存在岩层中的古生物遗物和生活遗迹,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是化石,但不是研究生物进化的唯一证据,还有比较解剖学为生物进化论提供的最重要的证据是同源器官,故B符合题意。
C.达尔文认为,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动物的体色与周围环境的色彩非常相似,这种体色称为保护色,保护色的形成有利于动物逃避敌害和捕食猎物,即动物保护色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故C不符合题意。
D.在距今1200多万年前,森林古猿广泛分布于非、亚、欧地区,尤其是非洲的热带丛林,后来由于环境的变化,森林古猿朝两个方面进化,一部分森林古猿仍然以树栖生活为主,慢慢进化成了现代类人猿,另一支却由于环境的改变被迫下到地面上来生活,慢慢的进化成了人类。所以,人类和现代类人猿都是由森林古猿进化来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原始的海洋就像一盆稀薄的热汤,其中所含的有机物,不断的相互作用,经过及其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原始海洋是原始生命的摇篮。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人类和现代类人猿都是由森林古猿进化来的。
14.【答案】D
【知识点】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解析】【解答】吸气时,肋间肌收缩时,肋骨向上向外运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增大,同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都增大,这样胸廓的容积就增大,肺也随着扩张,肺内的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外界空气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完成吸气的过成。选项ABC正确;选项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而造成胸腔有规律的扩大与缩小,叫呼吸运动,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呼吸运动的基本意义是实现了肺的通气,即肺内气体与外界气体进行交换。
15.【答案】B
【知识点】神经系统的组成
【解析】【解答】A. 鼻是人和高等动物的嗅觉器官,A错误。
B. 人们对臭豆腐的特殊气味有不同的感受,有些人觉得臭,有些人觉得香,不同感受主要是大脑皮层产生,B正确。
C. 小脑位于脑干背侧、大脑的后下方,小脑的主要功能是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的平衡,C错误。
D. 脑干灰质中有一些调节人体基本生命活动的中枢,如心血管运动中枢、呼吸中枢等,D错误。
【分析】大脑由两个大脑半球组成,大脑半球的表层是灰质,叫大脑皮层;大脑皮层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其中比较重要的中枢有:躯体运动中枢(管理身体对侧骨骼肌的运动)、躯体感觉中枢(与身体对侧皮肤,肌肉等处接受刺激而使人产生感觉有关)、语言中枢(说话、书写、阅读和理解语言有关)、视觉中枢(与产生视觉有关)、听觉中枢(与产生听觉有关)。
16.【答案】B
【知识点】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解析】【解答】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它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血液的组成中只有白细胞具有细胞核,因此现有待测血液样品,应检测的成分是白细胞。
故答案为:B
【分析】血液的组成:血浆和血细胞 。血浆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呈淡黄色液体。血浆的功能: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它们的形态结构和主要功能如下:
种类 形态特点 功能
红细胞(RBC) 两面凹的圆饼状,成熟的红细胞中无细胞核 运输氧和一部分二氧化碳
白细胞(WBC) 比红细胞大,有细胞核 吞噬病菌,对人体有防御功能和保护作用
血小板(PLT) 个体较小,形态不规则,无细胞核 止血和加速凝血
17.【答案】A
【知识点】激素调节
【解析】【解答】解:人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时,血糖合成糖原和血糖分解的作用就会减弱,结果会导致血糖浓度升高而超过正常值,一部分血糖就会随尿排出体外,形成糖尿。糖尿是糖尿病的特征之一,患糖尿病的人常表现出多尿、多饮、多食、消瘦和疲乏等症状,对患糖尿病的人,可以用注射胰岛素制剂来治疗,胰岛素制剂是蛋白质只能注射,不能口服,如果口服会被消化液消化掉而失去作用。
故答案为:A
【分析】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胰岛素、肾上腺素的主要作用及分泌异常时症状如下:
名称 腺体 作用 过少 过多
生长激素 垂体 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 幼年:侏儒症( 身材矮小,但智力正常 ) 幼年:巨人症,成年:肢端肥大症
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 促进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幼年:呆小症( 身材矮小,但智力低下 );成年:甲状腺功能不足;食物缺碘,引起地方性甲状腺肿 成年:甲状腺功能亢进
胰岛素 胰岛 调节糖的吸收、利用和转化,降低血糖浓度 糖尿病,可注射胰岛素制剂来治疗 低血糖
肾上腺素 肾上腺 能让人呼吸加快(提供大量氧气),心跳与血液流动加速,瞳孔放大,为身体活动提供更多能量,使反应更加快速。
18.【答案】D
【知识点】血液的组成和功能;血管;神经系统的组成;反射及其结构基础
【解析】【解答】解:A、脑和脑神经是并列关系,A不符合题意;
B、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血浆和血细胞是并列关系,B不符合题意;
C、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抠、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感受器和效应器是并列关系,C不符合题意;
D、血管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肺静脉属于静脉,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识图:甲、乙、丙三者为包含关系,甲包含乙,乙包含丙。据图分析各选项。
19.【答案】C
【知识点】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
【解析】【解答】解:ABD、“红灯停,绿灯行”、“听见上课铃声,进入教室”、“听相声时,哈哈大笑”都是在简单反射的基础上,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形成的复杂反射。ABD不符合题意;
C、“吃酸梅时,分泌唾液”是生来就有的简单反射。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的区别如下:
反射类型 形成过程 神经中枢 刺激 神经联系 意义 举例
非条件反射 生来就有的反射 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以下,一般在脊髓 事物本身 固定、不会消失 适应不变的环境 吃酸梅分泌唾液
条件反射 出生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反射 由大脑皮层的神经中枢参与 事物的属性,如酸梅的形态、颜色、语言、文字 暂时、可以消退 适应多变的环境 看见酸梅分泌唾液
20.【答案】B
【知识点】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解析】【解答】解:A、c为左心房,d为左心室,A不符合题意;
B、瓣膜能控制血液由b右心室流向②肺动脉,B符合题意;
C、血管①是主动脉,②是肺动脉,③是肺静脉,C不符合题意;
D、血管④是上腔静脉,⑤是下腔静脉,内流静脉血,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识图:①-主动脉、②-肺动脉、③-肺静脉、④-上腔静脉、⑤-下腔静脉。a-右心房、b-右心室、c-左心房、d-左心室。
1、心房和心室之间有房室瓣,只朝向心室开, 保证血液只能由心房流向心室;心室与动脉之间有动脉瓣,它只朝向动脉开,保证血由心室流向动脉。这样就保证了血液只能按一定方向流动:静脉→心房→心室→动脉,而不能倒流。
2、人体的血液循环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
(1)体循环:左心室(收缩)→主动脉→各级动脉→身体各部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 、下腔静脉→右心房(舒张) (动脉血→静脉血)
(2)肺循环:右心室(收缩)→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左心房(舒张)(静脉血→动脉血)
在体循环中动脉里流的是动脉血,静脉里流的是静脉血;在肺循环中,静脉里流的是动脉血,动脉里流动的是静脉血。
21.【答案】(1)维生素D;葡萄糖
(2)右心房;⑥
(3)消化和吸收
(4)加强营养、进行体能恢复锻炼等合理即可
【知识点】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血液循环的途径;维生素的作用;食物的消化;合理营养
【解析】【解答】(1)人体缺乏钙和维生素D都会引起骨质疏松,所以应该补充维生素D以促进钙的吸收;淀粉在口腔开始消化,最终在小肠内被肠液和胰液彻底分解成葡萄糖被吸收。
(2)血液循环的路径如下图:
从上图中可知:体循环的路径为左心室→主动脉→全身毛细血管网→上下腔静脉→右心房,因此航天员上肢的血液仍会经血管①流回心脏的右心房;图中③动脉瓣和⑥房室瓣的作用是防止血液倒流,因此在心房和心室之间,控制血液向一个方向流动的结构是⑥房室瓣。
(3)小肠绒毛数量多,大大增加了内表面积,有利于消化和吸收,因此大鼠小肠绒毛变短、数量减少,这一变化会导致小肠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的面积变小。
(4)医学疗养期大约在20~30天。航天员将入住天气好、空气好的疗养院,在继续恢复健康的同时逐渐增加活动量。可安排航天员康复疗养,以进一步增强航天员体质,加强生理机能储备,提高防病抗病的能力,使航天员尽快恢复到飞行前状态。在疗养院可安排景观治疗、体能锻炼等恢复措施。
【分析】图中:①上腔静脉,②肺静脉,③动脉瓣,④主动脉,⑤肺动脉,⑥房室瓣。
血液循环的途径:
22.【答案】(1)分化;呼吸
(2)②
(3)反射
(4)视网膜;视觉神经;关节
【知识点】细胞分化成组织;呼吸作用的实质;视觉的形成;神经元的结构及功能;反射及其结构基础
【解析】【解答】(1)在a过程中,细胞的数量增多,同时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也发生差异性的变化,则a表示细胞分裂和分化过程。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则细胞吸收的营养物质一部分参与细胞的呼吸作用。
(2)图中的①是细胞体,②是突起,突起有树突和轴突两种,树突的作用是接受其他神经元轴突传来的冲动并传给细胞体;轴突的作用是接受外来刺激,再由细胞体传出。人体内各个神经元的突起末端都与多个神经元的突起相接触,形成复杂的网络,因此新的神经元主要通过②突起与其他神经元建立联系。
(3)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是指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
(4)视网膜中含有许多对光线敏感的细胞,能感受光的刺激,视网膜所得到的视觉信息,经视觉神经传送到大脑。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关节活动,于是躯体的相应部位就会产生运动。因此障碍物反射的光线进入眼睛后,物像信息由视网膜上对光线敏感的细胞获得,通过视觉神经传给大脑,大脑下达的指令传到肌肉,肌肉收缩并牵动骨绕关节活动,完成躲避动作。
【分析】(1)反射是指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有规律性的反应。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反射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反射活动都不能完成,如传出神经受损,即使有适宜的刺激人体也不会作出反应,因为效应器接收不到神经传来的神经冲动。
(2)神经元(又叫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神经元的突起一般包括一条长而分支少的轴突和数条短而呈树枝状分支的树突,轴突以及套在外面的髓鞘叫神经纤维,神经纤维末端的细小分支叫神经末梢,神经末梢分布在全身各处;神经元的功能是受到刺激后能产生和传导兴奋,这种能传导的兴奋叫作神经冲动。
(3)视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能形成清晰的物像,物像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
23.【答案】(1)输卵管
(2)Y;50%
(3)小肠;胎盘
(4)反射弧
【知识点】人的染色体组成和性别遗传;营养物质的吸收;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女性生殖系统
【解析】【解答】(1)生殖细胞包括睾丸产生的精子和卵巢产生的卵细胞,含精子的精液进入阴道后,精子缓慢地通过子宫,在输卵管内与卵细胞相遇,有一个精子进入卵细胞,与卵细胞相融合,形成受精卵。图中代码①表示的生理过程是受精,该过程通常是在母体的输卵管完成的。(2)在亲代的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经过减数分裂,两条性染色体彼此分离,男性产生两种类型的精子——含X染色体的精子和含Y染色体的精子,女性则只产一种含X染色体的卵细胞。受精时,如果是含X的精子与卵子结合,就产生具有XX的受精卵并发育成女性;如果是含Y的精子与卵子结合,就产生具有XY的受精卵并发育成为男性。所以如果一对夫妻生育的第一胎是个男孩,那么细胞A所含的性染色体为Y。
由于男性可产生数量相等的X精子与Y精子,加之它们与卵子结合的机会相等,所以每次生男生女的概率是相等的。在整个人群中男女性别之比大致1:1。因此若这对夫妻准备生育第二胎,再生一个男孩的可能性为50%。(3)小肠适于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的结构特点是:小肠长,全长5~6米,小肠内有环形皱襞和小肠绒毛,大大增加了吸收的面积;小肠绒毛中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小肠绒毛壁和毛细血管壁都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利于吸收营养物质;而小肠内有许多种由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与消化功能相适应。所以孕妇摄入的营养物质主要在消化道的小肠内被消化和吸收,最终通过胎盘和脐带供给胎儿生长发育。(4)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所以准妈妈感觉到第一次胎动,露出幸福的笑容。这是一种反射活动,完成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称作反射弧。
【分析】(1)男女体细胞中都有23对染色体,有22对染色体的形态、大小男女基本相同,称为常染色体;第23对染色体在形态、大小上存在着明显差异,这对染色体与人的性别决定有关,称为性染色体。女性体细胞中的性染色体形态大小基本相同,称为XX染色体,男性体细胞的性染色体中,较大的一条命名为X染色体,较小一条称为Y染色体。(2)人体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是小肠。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3)图中A精子、B卵细胞,①受精过程,②胚胎发育。
24.【答案】(1)血红蛋白;两
(2)小肠绒毛;⑤;毛细血管
(3)⑥;肾小球;葡萄糖
(4)功能
【知识点】消化系统的组成;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尿的形成和排出
【解析】【解答】解:(1)肺泡内的氧气进入血液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结合需要穿过肺泡壁、毛细血管壁,因此共需穿过2层细胞。(2)小肠内壁有环形皱襞,皱襞上有小肠绒毛,增大了消化和吸收的面积;小肠绒毛内有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都是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的,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 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壁进入循环系统后随血液循环进入组织细胞。(3)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他的如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会通过肾小球和肾小囊的内壁过滤到肾小囊腔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而剩下的如尿素、一部分无机盐和水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与原尿相比,尿液中不含葡萄糖,因为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原尿中的葡萄糖全部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回血液。(4)由上可知,以上不同的生物结构的共同特点是,都通过数量庞大的细小结构增大表面积,从而更好地完成它们的功能。上述事例都体现了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分析】识图:①-肺泡壁、②-毛细血管壁、③-小肠内壁上的环形皱襞、④-小肠绒毛、⑤-小肠绒毛内的毛细血管、⑥-肾小球、⑦-肾小囊、⑧-肾小管。
1、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图示如下:
2、营养物质的吸收:食物中的营养物质经过消化道壁进入血液的过程。
3、尿的形成主要包括两个连续的生理过程: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形成原尿)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形成尿液)。
25.【答案】(1)作为对照
(2)C;B;糖类
(3)实验材料选取的一致性;随机分组;测量结果取平均值;设置对照
(4)游泳训练有降低糖尿病大鼠血糖的作用
(5)控制饮食;适当体育锻炼;控制体重
【知识点】激素调节;科学探究的过程
【解析】【解答】(1)由表格可知,A组表示正常大鼠,血糖浓度正常;B组表示为不游泳处理的糖尿病大鼠,血糖浓度过高;C组表示连续游泳训练的糖尿病大鼠,血糖浓度降低;所以实验中设置A组的目的是对照作用。
(2)根据图表信息,实验中C组与B组对照,变量是有无游泳训练,从表格中可以看出,C组大鼠,血糖浓度下降最多,空腹血清胰岛素平均值高于B组;胰岛素能够促进血糖的利用和转化,因此大鼠空腹血糖平均值降低的原因主要是胰岛素具有调节糖类在体内的吸收利用和转化等功能。
(3)为了提高实验的准确性,进行实验时,要注意:实验材料选取的一致性;随机分组;测量结果取平均值;设置对照。
(4)根据题意可知,BC两组的变量是有无游泳训练,C组大鼠,血糖浓度下降最多,空腹血清胰岛素平均值高于B组,若结果与假设是一致的,那么假设为:游泳训练是有降低糖尿病大鼠血糖的作用。
(5)糖尿病的原因是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血糖浓度过高,因此对糖尿病的防治给出合理建议:控制饮食;适当体育锻炼;控制体重。
【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探究过程一般先发现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做出正确的假设。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
1 / 1河南省历年生物学中考真题分类汇编04 生物圈中的人
一、单选题
1.(2022·河南)在尿液形成的过程中,健康人的肾小管能够全部重新吸收下列物质中的( )
A.水 B.无机盐 C.葡萄糖 D.尿素
【答案】C
【知识点】尿的形成和排出
【解析】【解答】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而剩下的如尿素、一部分无机盐和水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所以正常情况下,原尿中能够被肾小管全部重吸收的物质是葡萄糖。因此,在尿液形成的过程中,健康人的肾小管能够全部重新吸收下列物质中的葡萄糖。
故答案为:C。
【分析】尿的形成:肾单位是形成尿液的基本单位。
①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以外的血浆成分都可以经过肾小球过滤 到肾小囊中,在肾小囊中形成原尿。
②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包括大部分水、全部葡萄糖和部分无机盐被重吸收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外面的毛细血管中,剩下的形成尿液。
2.(2022·河南)下图是眼球结构示意图。关于眼球的结构与功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①是无色透明的角膜 B.②具有折射光线的作用
C.光线折射后成像在⑤上 D.近视眼可用凸透镜矫正
【答案】D
【知识点】眼球的结构及功能;视觉的形成;近视、远视
【解析】【解答】A.①角膜无色透明,A不符合题意。
B.②晶状体有折射光线的作用,B不符合题意。
C.眼球中的视网膜,为一层柔软而透明的膜,紧贴在脉络膜内面,有感受光刺激的作用。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能够把物体的色彩、亮度等信息转化为神经冲动,故视网膜是视觉感受器,C不符合题意。
D.近视眼原因:晶状体过度变凸不能恢复原状或眼球的前后径过长,导致远处物体反射的光线经折射后形成的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因而看不清远处的物体。矫正:配戴凹透镜矫正,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眼球壁包括外膜(角膜和巩膜)、中膜(虹膜、睫状体、脉络膜)、内膜(视网膜)三部分.角膜是无色透明的,里面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巩膜白色、坚韧,保护眼球;虹膜能够调节瞳孔的大小,里面有色素,东方人的“黑眼球”和西方人的“蓝眼睛”就是它的颜色;睫状体能够调节晶状体的曲度,使人看远近不同的物体,相当于照相机上的镜头;脉络膜里有血管和黑色素,营养眼球并起暗箱的作用;视网膜上有感光细胞,可以接受物像的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内容物包括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在物像的形成过程中,对光线起折射作用。
3.(2022·河南)创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下列做法不恰当的是( )
A.随手关紧水龙头 B.绿色低碳出行
C.随意丢弃废电池 D.纸张双面使用
【答案】C
【知识点】保护生态环境
【解析】【解答】A.随手关紧水龙头,可以节约水资源,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A不符合题意。
B.绿色低碳出行,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B不符合题意。
C.随意丢弃废电池会造成土壤污染,C符合题意。
D.纸张双面使用,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低碳生活”,就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主要是从节电、节气和回收三个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
4.(2022·河南)妈妈购买了茄子、丝瓜、芹菜和馒头准备做晚餐。从合理营养的角度,小刚建议妈妈还应该购买( )
A.牛肉 B.白菜 C.菠菜 D.黄瓜
【答案】A
【知识点】合理营养
【解析】【解答】馒头中含有大量的糖类,茄子、丝瓜、芹菜富含维生素、无机盐等,食物中缺乏蛋白质,应该购买牛肉。
故答案为:A。
【分析】合理营养的含义是,由食物中摄取的各种营养素与身体对这些营养素的需要达到平衡,既不缺乏,也不过多。根据平衡膳食宝塔,均衡的摄取五类食物。合理营养还包括合理的用膳制度和合理的烹调方法,还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每天要一日三餐,按时进餐,合理膳食要求早、中、晚餐的能量摄入分别占30%、40%、30%。
5.(2022·河南)三位体重接近、年龄接近的男性,其部分体检数据如下表所示。甲的所有数据都在正常范围内,乙和丙的数据偏离正常范围。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克/100毫升血液) 动脉血中氧含量(克/100毫升血液) 静脉血中氧含量(克/100毫升血液)
甲 15 19 15
乙 8 9.5 6.5
丙 16 20 13
A.血红蛋白的特性使红细胞具有运输氧的功能
B.动脉血中氧含量较高,因此血液呈现鲜红色
C.乙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较低,可能患有缺铁性贫血
D.丙对氧的利用率高,可能居住在氧气含量高的地区
【答案】D
【知识点】血常规化验单
【解析】【解答】A.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的一种红色含铁的蛋白质,血红蛋白的特性是:在氧含量高的地方,与氧容易结合,在氧含量低的地方,又与氧容易分离,血红蛋白的这种特性决定了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氧,A不符合题意。
B.动脉血是氧气与血红蛋白结合后,含氧气较多,含二氧化碳较少,颜色鲜红的血液;静脉血是氧气与血红蛋白分离,含氧气较少,颜色暗红的血液,B不符合题意。
C.缺铁性贫血一般会表现为血红蛋白偏低,常见的原因是饮食中缺乏铁造成的,C不符合题意。
D.氧利用率指每1L动脉血液流经组织释放氧气的量占动脉血氧含量的百分数。长时间地居住在海拔高地区(氧气含量低)的居民,血红蛋白含量会增高,以携带更多氧气。故丙的血红蛋白含量高,不会生活在氧气含量高的地区,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血液的成分包括血浆和血细胞.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红细胞中富含血红蛋白,血红蛋白在氧含量高的地方与氧结合,在氧含量低的地方与氧分离,可见红细胞具有携带氧的功能;
白细胞能够变形穿透毛细血管壁,吞噬细菌,对人体具有防御功能;
血小板能够堵塞伤口,其中还含有促进血液凝固的物质,起止血和加速凝血的作用;
血浆的主要功能是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
6.(2021·河南)周末,小明给爸爸妈妈准备了午餐:烧鸡翅、小炒肉、蒸鸡蛋和米饭。从合理营养的角度来看,下列菜品中最适合补充到午餐中的是( )
A.清炖牛肉 B.蒜蓉青菜 C.油炸带鱼 D.红烧大虾
【答案】B
【知识点】合理营养
【解析】【解答】食物中营养物质分为能源物质(糖类、脂肪、蛋白质)和非能源物质(水、无机盐、维生素)。小明给爸爸妈妈准备了午餐:烧鸡翅(提供蛋白质)、小炒肉(提供蛋白质)、蒸鸡蛋(提供蛋白质)和米饭(提供糖类)。所以,此食谱中无蔬菜类,会导致维生素摄入量不足,因此应再添加上蔬菜类。
故答案为:B。
【分析】合理营养的含义是,由食物中摄取的各种营养素与身体对这些营养素的需要达到平衡,既不缺乏,也不过多。根据平衡膳食宝塔,均衡的摄取五类食物。合理营养还包括合理的用膳制度和合理的烹调方法,还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每天要一日三餐,按时进餐,合理膳食要求早、中、晚餐的能量摄入分别占30%、40%、30%。
7.(2021·河南)“十四五”开局之年,我国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其中,碳中和是指通过多种途径抵消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达到“净零排放”的目的。下列做法不利于实现碳中和的是( )
A.生物柴油替代石化柴油 B.风力发电、水力发电
C.砍伐树木建设游乐场 D.推广使用低能耗车辆
【答案】C
【知识点】保护生态环境
【解析】【解答】A.生物柴油替代石化柴油,B.风力发电、水力发电,C.推广使用低能耗车辆都有利于节约能源、减少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排放总量,有利于我国实现碳中和的目标。绿色植物能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所以,“砍伐树木建设游乐场”不有利于 我国实现碳中和的目标。
故答案为:C。
【分析】“低碳生活”,就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主要是从节电、节气和回收三个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
8.(2021·河南)人和现代类人猿DNA的差别由大到小依次为长臂猿、猩猩、大猩猩、黑猩猩。这说明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是( )
A.长臂猿 B.猩猩 C.大猩猩 D.黑猩猩
【答案】D
【知识点】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
【解析】【解答】DNA分子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是长长的链状结构,外形很像一个螺旋形的梯子。DNA分子含有许多有遗传功能的片段,其中不同的片段含有不同的遗传信息,分别控制不同的性状。人和现代类人猿DNA的差别由大到小依次为长臂猿、猩猩、大猩猩、黑猩猩。这说明人和黑猩猩的遗传物质最为相似,说明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是:黑猩猩。
故答案为:D。
【分析】现代类人猿包括猩猩、黑猩猩、大猩猩、长臂猿.19世纪进化论的建立者达尔文提出: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在那时由于森林大量消失,树栖生活为主的森林古猿为了适应环境下地生活,逐渐能直立行走、制造并使用工具、最后进化成人类。另一类继续过树栖生活,进化成现在的类人猿。
9.(2021·河南)下图为血液流经人体某器官M的示意图,①②表示血管,表示血流方向。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若②中血液的葡萄糖含量高于①,则M可为小肠
B.若②中血液的尿素含量高于①,则M可为肾脏
C.若②中血液的二氧化碳含量低于①,则M可为肺
D.若②中血液的氧气含量低于①,则M可为大脑
【答案】B
【知识点】血液循环的途径;营养物质的吸收;尿的形成和排出
【解析】【解答】A.小肠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血液流经小肠后,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增加,因此若②中葡萄糖含量增加,则M可能为小肠,A不符合题意。
B.肾脏的功能是形成尿液,血液流经肾脏后,尿素随尿液一起排出,②中血液的尿素含量低于①,B符合题意。
C.血液经过肺泡和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后,血液中的氧气增加,二氧化碳减少,因此若②中血液的二氧化碳含量低于①,则M可为肺,C不符合题意。
D.若M为脑部毛细血管网,则②内流静脉血,①内流动脉血,动脉血含氧多,故②中血液的氧气含量低于①,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肺是人体重要的呼吸器官,肾脏是人体重要的排泄器官,小肠是人体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血液流经排泄器官后,血液中二氧化碳或尿素的含量将会减少;流经具有吸收功能的器官后,血液中营养物质的含量增加。
10.(2020·河南)图是人体血液循环示意图。甲、乙表示血管,A表示某器官,箭头表示血流方向。若血液经过A后,血液中氧气含量增加,则甲血管连接心脏的。( )
A.左心室 B.左心房 C.右心室 D.右心房
【答案】C
【知识点】血液循环的途径
【解析】【解答】血液循环是指血液在心脏和血管组成的密闭系统中循环流动,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体循环是从左心室开始依次经过主动脉、体动脉、全身毛细血管、体静脉、上下腔静脉至右心房终止,交换的结果是由动脉血变成静脉血;肺循环是从右心室开始依次经过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至左心房终止,交换的结果是由静脉血变成动脉血。甲、乙表示血管,A表示某器官,箭头表示血流方向。若血液经过A肺部后,血液中氧气含量增加,说明是肺循环的过程,则甲血管(肺动脉)连接心脏的右心室,肺部的毛细血管,乙血管(肺静脉),心脏的左心房。故答案为:C。
【分析】血液循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部分,血液循环途径如图所示:
11.(2020·河南)图为耳的结构示意图。当我们遇到巨大声响时,应迅速张开口,或闭嘴、堵耳,以避免损伤耳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B
【知识点】耳的结构及功能
【解析】【解答】A. 图中①是外耳道,将声波传至鼓膜,A错误。
B. 图中②是鼓膜,当遇到巨大声响时,应迅速张开口,或闭嘴、堵耳,保持鼓膜内外大气压的平衡,以免振破鼓膜,B正确。
C. 图中③是耳蜗,耳蜗里有听觉感受器,接受震动刺激产生神经冲动,C错误。
D. 图中④是半规管,半规管和前庭内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位觉(平衡觉)感受器,D错误。
【分析】图中①是外耳道,②是鼓膜,③是耳蜗,④是半规管。
巨大的声音能量很大,会对人耳的鼓膜造成伤害,如果鼓膜两边有较大的压强差,鼓膜会受到严重伤害。
12.(2020·河南)下面是张xx的血常规化验单(显示部分内容)。根据化验结果推测,他最可能患有( )
A.贫血 B.佝偻病 C.扁桃体炎 D.夜盲症
【答案】C
【知识点】血常规化验单
【解析】【解答】A.贫 血 包 括 因 营 养 不 良 而 导 致 的 红 细 胞 数 量 少 但 血 红 蛋 白 含 量 通 常 正 常 的 营 养 不 良 性 贫 血和因缺少铁元素而导致血红蛋白含量少的缺铁性贫血。从化验单中可知张xx的RBC(红细胞)和Hb(血红蛋白)测定值均在正常参考值内,张xx并没有患贫血。A错误。
B.儿童缺钙或因缺少维生素D而导致钙的吸收不足会患佝偻病。成年人缺钙会患骨软化症。化验单中并未检验钙或维生素D含量,且张xx为成年男性,可知张xx并没有患佝偻病。B错误。
C.扁桃体炎是人体的一种炎症,人体出现炎症时,白细胞的数量会明显增高。化验单中WBC(白细胞)测定值超过正常参考值,张xx最可能患扁桃体炎。C正确。
D.当人体内缺少维生素A时,会患夜盲症。化验单中并未检测维生素A,因此不可判断张xx是否患夜盲症。D错误。
【分析】红细胞或血红蛋白过少会患贫血。
儿童缺钙或维生素D会患佝偻病。
血小板具有止血和凝血的作用,若血小板过少可能出现凝血障碍。
当身体出现炎症时,白细胞的数量会明显增高。
当人体内缺少维生素A时,会患夜盲症。
13.(2020·河南)下列有关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原始的生命起源于原始的海洋
B.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唯一证据
C.动物保护色的形成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D.人类和现代类人猿都是由森林古猿进化来的
【答案】B
【知识点】地球上生命的起源;生物进化的研究方法及证据;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A.原始的海洋就像一盆稀薄的热汤,其中所含的有机物,不断的相互作用,经过及其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原始海洋是原始生命的摇篮,故A不符合题意。
B、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重要的、最直接的证据,因为化石是保存在岩层中的古生物遗物和生活遗迹,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是化石,但不是研究生物进化的唯一证据,还有比较解剖学为生物进化论提供的最重要的证据是同源器官,故B符合题意。
C.达尔文认为,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动物的体色与周围环境的色彩非常相似,这种体色称为保护色,保护色的形成有利于动物逃避敌害和捕食猎物,即动物保护色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故C不符合题意。
D.在距今1200多万年前,森林古猿广泛分布于非、亚、欧地区,尤其是非洲的热带丛林,后来由于环境的变化,森林古猿朝两个方面进化,一部分森林古猿仍然以树栖生活为主,慢慢进化成了现代类人猿,另一支却由于环境的改变被迫下到地面上来生活,慢慢的进化成了人类。所以,人类和现代类人猿都是由森林古猿进化来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原始的海洋就像一盆稀薄的热汤,其中所含的有机物,不断的相互作用,经过及其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原始海洋是原始生命的摇篮。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人类和现代类人猿都是由森林古猿进化来的。
14.(2020·河南)我们每时每刻都在通过呼吸系统与周围的空气进行气体交换。吸气时,身体不会出现的情况是( )
A.膈肌收缩 B.肋骨向外向上运动
C.胸腔容积扩大 D.肺内气压高于大气压
【答案】D
【知识点】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解析】【解答】吸气时,肋间肌收缩时,肋骨向上向外运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增大,同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都增大,这样胸廓的容积就增大,肺也随着扩张,肺内的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外界空气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完成吸气的过成。选项ABC正确;选项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而造成胸腔有规律的扩大与缩小,叫呼吸运动,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呼吸运动的基本意义是实现了肺的通气,即肺内气体与外界气体进行交换。
15.(2020·河南)人们对臭豆腐的特殊气味会有不同的感受,有些人觉得臭,有些人觉得香。形成这种感觉的部位是( )
A.鼻 B.大脑 C.小脑 D.脑干
【答案】B
【知识点】神经系统的组成
【解析】【解答】A. 鼻是人和高等动物的嗅觉器官,A错误。
B. 人们对臭豆腐的特殊气味有不同的感受,有些人觉得臭,有些人觉得香,不同感受主要是大脑皮层产生,B正确。
C. 小脑位于脑干背侧、大脑的后下方,小脑的主要功能是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的平衡,C错误。
D. 脑干灰质中有一些调节人体基本生命活动的中枢,如心血管运动中枢、呼吸中枢等,D错误。
【分析】大脑由两个大脑半球组成,大脑半球的表层是灰质,叫大脑皮层;大脑皮层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其中比较重要的中枢有:躯体运动中枢(管理身体对侧骨骼肌的运动)、躯体感觉中枢(与身体对侧皮肤,肌肉等处接受刺激而使人产生感觉有关)、语言中枢(说话、书写、阅读和理解语言有关)、视觉中枢(与产生视觉有关)、听觉中枢(与产生听觉有关)。
16.(2019·河南)DNA检测可用于亲子关系鉴定。现有待测血液样品,应检测的成分是( )
A.红细胞 B.白细胞 C.血小板 D.血浆
【答案】B
【知识点】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解析】【解答】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它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血液的组成中只有白细胞具有细胞核,因此现有待测血液样品,应检测的成分是白细胞。
故答案为:B
【分析】血液的组成:血浆和血细胞 。血浆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呈淡黄色液体。血浆的功能: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它们的形态结构和主要功能如下:
种类 形态特点 功能
红细胞(RBC) 两面凹的圆饼状,成熟的红细胞中无细胞核 运输氧和一部分二氧化碳
白细胞(WBC) 比红细胞大,有细胞核 吞噬病菌,对人体有防御功能和保护作用
血小板(PLT) 个体较小,形态不规则,无细胞核 止血和加速凝血
17.(2019·河南)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会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下列可以用来治疗糖尿病的激素是( )
A.胰岛素 B.生长激素 C.甲状腺激素 D.肾上腺素
【答案】A
【知识点】激素调节
【解析】【解答】解:人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时,血糖合成糖原和血糖分解的作用就会减弱,结果会导致血糖浓度升高而超过正常值,一部分血糖就会随尿排出体外,形成糖尿。糖尿是糖尿病的特征之一,患糖尿病的人常表现出多尿、多饮、多食、消瘦和疲乏等症状,对患糖尿病的人,可以用注射胰岛素制剂来治疗,胰岛素制剂是蛋白质只能注射,不能口服,如果口服会被消化液消化掉而失去作用。
故答案为:A
【分析】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胰岛素、肾上腺素的主要作用及分泌异常时症状如下:
名称 腺体 作用 过少 过多
生长激素 垂体 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 幼年:侏儒症( 身材矮小,但智力正常 ) 幼年:巨人症,成年:肢端肥大症
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 促进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幼年:呆小症( 身材矮小,但智力低下 );成年:甲状腺功能不足;食物缺碘,引起地方性甲状腺肿 成年:甲状腺功能亢进
胰岛素 胰岛 调节糖的吸收、利用和转化,降低血糖浓度 糖尿病,可注射胰岛素制剂来治疗 低血糖
肾上腺素 肾上腺 能让人呼吸加快(提供大量氧气),心跳与血液流动加速,瞳孔放大,为身体活动提供更多能量,使反应更加快速。
18.(2019·河南)通过两年来的学习,你会发现生物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下表中的选项符合如图所示关系的是( )
A.A B.B C.C D.D
【答案】D
【知识点】血液的组成和功能;血管;神经系统的组成;反射及其结构基础
【解析】【解答】解:A、脑和脑神经是并列关系,A不符合题意;
B、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血浆和血细胞是并列关系,B不符合题意;
C、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抠、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感受器和效应器是并列关系,C不符合题意;
D、血管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肺静脉属于静脉,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识图:甲、乙、丙三者为包含关系,甲包含乙,乙包含丙。据图分析各选项。
19.(2019·河南)下列属于简单反射的是( )
A.红灯停,绿灯行 B.听见上课铃声,进入教室
C.吃酸梅时,分泌唾液 D.听相声时,哈哈大笑
【答案】C
【知识点】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
【解析】【解答】解:ABD、“红灯停,绿灯行”、“听见上课铃声,进入教室”、“听相声时,哈哈大笑”都是在简单反射的基础上,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形成的复杂反射。ABD不符合题意;
C、“吃酸梅时,分泌唾液”是生来就有的简单反射。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的区别如下:
反射类型 形成过程 神经中枢 刺激 神经联系 意义 举例
非条件反射 生来就有的反射 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以下,一般在脊髓 事物本身 固定、不会消失 适应不变的环境 吃酸梅分泌唾液
条件反射 出生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反射 由大脑皮层的神经中枢参与 事物的属性,如酸梅的形态、颜色、语言、文字 暂时、可以消退 适应多变的环境 看见酸梅分泌唾液
20.(2019·河南)如图为心脏结构示意图,以下描述正确的是( )
A.c为右心房,d为右心室 B.瓣膜能控制血液由b流向②
C.血管①②③为动脉 D.血管④⑤内流动脉血
【答案】B
【知识点】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解析】【解答】解:A、c为左心房,d为左心室,A不符合题意;
B、瓣膜能控制血液由b右心室流向②肺动脉,B符合题意;
C、血管①是主动脉,②是肺动脉,③是肺静脉,C不符合题意;
D、血管④是上腔静脉,⑤是下腔静脉,内流静脉血,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识图:①-主动脉、②-肺动脉、③-肺静脉、④-上腔静脉、⑤-下腔静脉。a-右心房、b-右心室、c-左心房、d-左心室。
1、心房和心室之间有房室瓣,只朝向心室开, 保证血液只能由心房流向心室;心室与动脉之间有动脉瓣,它只朝向动脉开,保证血由心室流向动脉。这样就保证了血液只能按一定方向流动:静脉→心房→心室→动脉,而不能倒流。
2、人体的血液循环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
(1)体循环:左心室(收缩)→主动脉→各级动脉→身体各部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 、下腔静脉→右心房(舒张) (动脉血→静脉血)
(2)肺循环:右心室(收缩)→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左心房(舒张)(静脉血→动脉血)
在体循环中动脉里流的是动脉血,静脉里流的是静脉血;在肺循环中,静脉里流的是动脉血,动脉里流动的是静脉血。
二、综合题
21.(2022·河南)神舟十三号创纪录在轨运行183天,标志着我国的航天科技又取得了新的突破。太空环境与地球环境差异巨大,可能会对人体的某些生理功能产生一定的影响。
(1)长时间的失重环境,可能会引起航天员的生理适应性反应。某些生理适应性反应可以通过多吃富含钙的食物得到缓解。那么,应补充哪种维生素以促进钙的吸收? 。航天员食物中的淀粉经消化后,最终分解为 被吸收。
(2)如图是心脏结构示意图:
在太空失重环境下,航天员上肢的血液仍会经血管①流回心脏的 。在心房和心室之间,控制血液向一个方向流动的结构是 (填标号)。
(3)有研究表明,模拟失重状态2l天后,大鼠小肠绒毛变短、数量减少,这一变化会导致小肠 营养物质的面积变小。
(4)航天员返回地球后,在特定医学场所通过运动锻炼、药物防护等进行20~30天的医学疗养,身体机能可逐渐恢复正常。利用你所学的生物学知识给航天员的医学疗养提一条建议: 。
【答案】(1)维生素D;葡萄糖
(2)右心房;⑥
(3)消化和吸收
(4)加强营养、进行体能恢复锻炼等合理即可
【知识点】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血液循环的途径;维生素的作用;食物的消化;合理营养
【解析】【解答】(1)人体缺乏钙和维生素D都会引起骨质疏松,所以应该补充维生素D以促进钙的吸收;淀粉在口腔开始消化,最终在小肠内被肠液和胰液彻底分解成葡萄糖被吸收。
(2)血液循环的路径如下图:
从上图中可知:体循环的路径为左心室→主动脉→全身毛细血管网→上下腔静脉→右心房,因此航天员上肢的血液仍会经血管①流回心脏的右心房;图中③动脉瓣和⑥房室瓣的作用是防止血液倒流,因此在心房和心室之间,控制血液向一个方向流动的结构是⑥房室瓣。
(3)小肠绒毛数量多,大大增加了内表面积,有利于消化和吸收,因此大鼠小肠绒毛变短、数量减少,这一变化会导致小肠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的面积变小。
(4)医学疗养期大约在20~30天。航天员将入住天气好、空气好的疗养院,在继续恢复健康的同时逐渐增加活动量。可安排航天员康复疗养,以进一步增强航天员体质,加强生理机能储备,提高防病抗病的能力,使航天员尽快恢复到飞行前状态。在疗养院可安排景观治疗、体能锻炼等恢复措施。
【分析】图中:①上腔静脉,②肺静脉,③动脉瓣,④主动脉,⑤肺动脉,⑥房室瓣。
血液循环的途径:
22.(2021·河南)有研究表明,运动不仅能提高身体机能,还能促进海马体神经元的生成,进而改善记忆力。(注:海马体位于大脑底部)
(1)运动能促进“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简称BDNF)的分泌。BDNF可以促进神经元生成,如图所示。a表示细胞的分裂和 过程。此过程中,细胞吸收的营养物质一部分参与细胞的 作用,释放能量;另一部分转变成组成细胞的物质。
(2)新的神经元主要通过 (填“①”或“②”)与其他神经元建立联系,形成复杂的网络,这个网络是人体内信息传递和处理的结构基础。
(3)运动需要神经系统的调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
(4)跑步时如何躲避障碍物呢?障碍物反射的光线进入眼睛后,物像信息由 上对光线敏感的细胞获得,通过 传给大脑,大脑下达的指令传到肌肉,肌肉收缩并牵动骨绕 活动,完成躲避动作。
【答案】(1)分化;呼吸
(2)②
(3)反射
(4)视网膜;视觉神经;关节
【知识点】细胞分化成组织;呼吸作用的实质;视觉的形成;神经元的结构及功能;反射及其结构基础
【解析】【解答】(1)在a过程中,细胞的数量增多,同时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也发生差异性的变化,则a表示细胞分裂和分化过程。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则细胞吸收的营养物质一部分参与细胞的呼吸作用。
(2)图中的①是细胞体,②是突起,突起有树突和轴突两种,树突的作用是接受其他神经元轴突传来的冲动并传给细胞体;轴突的作用是接受外来刺激,再由细胞体传出。人体内各个神经元的突起末端都与多个神经元的突起相接触,形成复杂的网络,因此新的神经元主要通过②突起与其他神经元建立联系。
(3)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是指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
(4)视网膜中含有许多对光线敏感的细胞,能感受光的刺激,视网膜所得到的视觉信息,经视觉神经传送到大脑。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关节活动,于是躯体的相应部位就会产生运动。因此障碍物反射的光线进入眼睛后,物像信息由视网膜上对光线敏感的细胞获得,通过视觉神经传给大脑,大脑下达的指令传到肌肉,肌肉收缩并牵动骨绕关节活动,完成躲避动作。
【分析】(1)反射是指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有规律性的反应。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反射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反射活动都不能完成,如传出神经受损,即使有适宜的刺激人体也不会作出反应,因为效应器接收不到神经传来的神经冲动。
(2)神经元(又叫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神经元的突起一般包括一条长而分支少的轴突和数条短而呈树枝状分支的树突,轴突以及套在外面的髓鞘叫神经纤维,神经纤维末端的细小分支叫神经末梢,神经末梢分布在全身各处;神经元的功能是受到刺激后能产生和传导兴奋,这种能传导的兴奋叫作神经冲动。
(3)视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能形成清晰的物像,物像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
23.(2020·河南)下图为人的生殖和发育过程示意图。A和B代表不同的细胞,①和②表示生理过程。请据图回答问题。
(1)生理过程①是在母体的 内进行的。
(2)如果一对夫妻生育的第一胎是个男孩,那么细胞A所含的性染色体为 。若这对夫妻准备生育第二胎,再生一个男孩的可能性为 。
(3)孕妇摄入的营养物质主要在消化道的 内被消化和吸收,最终通过 和脐带供给胎儿生长发育。
(4)准妈妈感觉到第一次胎动,露出幸福的笑容。这是一种反射活动,完成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称作 。
【答案】(1)输卵管
(2)Y;50%
(3)小肠;胎盘
(4)反射弧
【知识点】人的染色体组成和性别遗传;营养物质的吸收;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女性生殖系统
【解析】【解答】(1)生殖细胞包括睾丸产生的精子和卵巢产生的卵细胞,含精子的精液进入阴道后,精子缓慢地通过子宫,在输卵管内与卵细胞相遇,有一个精子进入卵细胞,与卵细胞相融合,形成受精卵。图中代码①表示的生理过程是受精,该过程通常是在母体的输卵管完成的。(2)在亲代的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经过减数分裂,两条性染色体彼此分离,男性产生两种类型的精子——含X染色体的精子和含Y染色体的精子,女性则只产一种含X染色体的卵细胞。受精时,如果是含X的精子与卵子结合,就产生具有XX的受精卵并发育成女性;如果是含Y的精子与卵子结合,就产生具有XY的受精卵并发育成为男性。所以如果一对夫妻生育的第一胎是个男孩,那么细胞A所含的性染色体为Y。
由于男性可产生数量相等的X精子与Y精子,加之它们与卵子结合的机会相等,所以每次生男生女的概率是相等的。在整个人群中男女性别之比大致1:1。因此若这对夫妻准备生育第二胎,再生一个男孩的可能性为50%。(3)小肠适于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的结构特点是:小肠长,全长5~6米,小肠内有环形皱襞和小肠绒毛,大大增加了吸收的面积;小肠绒毛中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小肠绒毛壁和毛细血管壁都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利于吸收营养物质;而小肠内有许多种由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与消化功能相适应。所以孕妇摄入的营养物质主要在消化道的小肠内被消化和吸收,最终通过胎盘和脐带供给胎儿生长发育。(4)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所以准妈妈感觉到第一次胎动,露出幸福的笑容。这是一种反射活动,完成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称作反射弧。
【分析】(1)男女体细胞中都有23对染色体,有22对染色体的形态、大小男女基本相同,称为常染色体;第23对染色体在形态、大小上存在着明显差异,这对染色体与人的性别决定有关,称为性染色体。女性体细胞中的性染色体形态大小基本相同,称为XX染色体,男性体细胞的性染色体中,较大的一条命名为X染色体,较小一条称为Y染色体。(2)人体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是小肠。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3)图中A精子、B卵细胞,①受精过程,②胚胎发育。
24.(2019·河南)观察人体部分结构示意图,回答问题。
(1)图1是肺泡结构示意图。肺泡中的氧气通过结构①和②进入血液后,与红细胞中的 结合,随血液循环运送到全身各处。由图可知,肺泡中的氧气进入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需要通过 层细胞。
(2)图2是小肠内表面结构示意图。小肠内表面有环形皱襞,环形皱襞表面有许多结构④,该结构是 。因而小肠具有巨大的表面积来吸收营养物质。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壁进入到[ ] 内,随血液循环运送到各组织细胞。
(3)图3是肾单位结构示意图。血液经过[ ] 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形成原尿。与原尿相比,尿液中不含 。
(4)比较上述结构,你会发现它们的表面积大、璧薄,有利于物质通过,这体现了生物体的结构是与其 相适应的。
【答案】(1)血红蛋白;两
(2)小肠绒毛;⑤;毛细血管
(3)⑥;肾小球;葡萄糖
(4)功能
【知识点】消化系统的组成;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尿的形成和排出
【解析】【解答】解:(1)肺泡内的氧气进入血液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结合需要穿过肺泡壁、毛细血管壁,因此共需穿过2层细胞。(2)小肠内壁有环形皱襞,皱襞上有小肠绒毛,增大了消化和吸收的面积;小肠绒毛内有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都是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的,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 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壁进入循环系统后随血液循环进入组织细胞。(3)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他的如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会通过肾小球和肾小囊的内壁过滤到肾小囊腔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而剩下的如尿素、一部分无机盐和水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与原尿相比,尿液中不含葡萄糖,因为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原尿中的葡萄糖全部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回血液。(4)由上可知,以上不同的生物结构的共同特点是,都通过数量庞大的细小结构增大表面积,从而更好地完成它们的功能。上述事例都体现了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分析】识图:①-肺泡壁、②-毛细血管壁、③-小肠内壁上的环形皱襞、④-小肠绒毛、⑤-小肠绒毛内的毛细血管、⑥-肾小球、⑦-肾小囊、⑧-肾小管。
1、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图示如下:
2、营养物质的吸收:食物中的营养物质经过消化道壁进入血液的过程。
3、尿的形成主要包括两个连续的生理过程: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形成原尿)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形成尿液)。
三、实验探究题
25.(2021·河南)近年来,糖尿病的发病年龄在降低,青年患病人数在增加。能量摄入过多、运动量过少引起的肥胖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危险因素。某科研团队为了研究游泳训练是否有降低糖尿病大鼠血糖的作用,做了如下实验。
①选取体型、体重大致相同的同龄健康雄性大鼠50只,培育并筛选出实验所需的健康大鼠15只(A组)和糖尿病大鼠30只(随机均分为B、C两组)。
②连续三天测量所有大鼠的空腹血糖,并计算各组的平均值,结果如图所示。
③实验开始,各组都正常饲养。C组大鼠每天连续游泳训练90 min;A、B两组大鼠不进行游泳训练。实验持续8周后,连续三天测量所有大鼠的空腹血糖和空腹血清胰岛素,计算各组的平均值,结果见下表。
8周后各组大鼠的空腹血糖及血清胰岛素平均值
组别 大鼠健康情况 空腹血糖平均值(mmol/L) 空腹血清胰岛素平均值(uU/L)
A 健康大鼠 5.61 26.45
B 糖尿病大鼠 15.31 13.90
C 糖尿病大鼠 8.15 21.15
(1)设置A组的目的是 。
(2)根据图表中的数据信息可知:实验进行8周后, 组大鼠的空腹血糖平均值下降最多,该组大鼠的空腹血清胰岛素平均值高于 组。大鼠空腹血糖平均值降低的原因主要是胰岛素具有调节 在体内的吸收利用和转化等功能。
(3)提高本实验结果可靠性的措施有: 。(写出一种即可)
(4)若实验结果与实验前作出的假设是一致的,请写出该假设 。
(5)请根据所学知识,对糖尿病的防治给出合理建议 。(写出一条即可)
【答案】(1)作为对照
(2)C;B;糖类
(3)实验材料选取的一致性;随机分组;测量结果取平均值;设置对照
(4)游泳训练有降低糖尿病大鼠血糖的作用
(5)控制饮食;适当体育锻炼;控制体重
【知识点】激素调节;科学探究的过程
【解析】【解答】(1)由表格可知,A组表示正常大鼠,血糖浓度正常;B组表示为不游泳处理的糖尿病大鼠,血糖浓度过高;C组表示连续游泳训练的糖尿病大鼠,血糖浓度降低;所以实验中设置A组的目的是对照作用。
(2)根据图表信息,实验中C组与B组对照,变量是有无游泳训练,从表格中可以看出,C组大鼠,血糖浓度下降最多,空腹血清胰岛素平均值高于B组;胰岛素能够促进血糖的利用和转化,因此大鼠空腹血糖平均值降低的原因主要是胰岛素具有调节糖类在体内的吸收利用和转化等功能。
(3)为了提高实验的准确性,进行实验时,要注意:实验材料选取的一致性;随机分组;测量结果取平均值;设置对照。
(4)根据题意可知,BC两组的变量是有无游泳训练,C组大鼠,血糖浓度下降最多,空腹血清胰岛素平均值高于B组,若结果与假设是一致的,那么假设为:游泳训练是有降低糖尿病大鼠血糖的作用。
(5)糖尿病的原因是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血糖浓度过高,因此对糖尿病的防治给出合理建议:控制饮食;适当体育锻炼;控制体重。
【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探究过程一般先发现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做出正确的假设。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