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册9.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名师教学课件(共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册9.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名师教学课件(共2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26 20:03: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整体感知——概括内容
深入理解——评价鉴赏
导入
01
02
03
目录
了解辛弃疾其人及其词作风格
体味词人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悲凉意境
体会《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典的艺术特色
教学目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此时辛弃疾66岁。当时韩侂胄执政,正积极筹划北伐,闲置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又受命担任镇江知府,戍守江防要地京口。从表面看来,朝廷对他似乎很重视,然而实际上只不过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为号召而已。
导入
辛弃疾到任后,一方面积极布置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识到政治斗争的险恶,自身处境的孤危,深感很难有所作为。辛弃疾支持北伐抗金的决策,但是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的做法,又感到忧心忡忡,他认为应当做好充分准备,绝不能草率从事,否则难免重蹈覆辙,使北伐再次遭到失败。辛弃疾的意见没有引起南宋当权者的重视,他来到京口北固亭,登高跳望,怀古忆昔,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篇词中佳作。
导入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作者是怀着深重的忧虑和一腔悲愤写这首词的。上片赞扬了在京口建立霸业的孙权和率军北伐气吞胡虏的刘裕,表示要像他们一样金戈铁马为国立功。下面借讽刺刘义隆来表明自己坚决主张抗金但反对冒进误国的立场和态度。全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放射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
导入
整体感知——概括内容
思考:
1.有几个典故?
2.在文中分别是哪一句话?
3.它们分别与谁有关?
4.请分别用一句简练而完整的话来概括这些典故!
5.老师再做总结。
①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孙权)(孙权击败曹操,建太平伟业)
②寄奴曾住(刘裕)(刘裕北伐收中原,气势如虎)
③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刘义隆)(刘义隆北伐,因草率而败北)
④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拓跋焘)(拓跋焘击败宋文帝)
⑤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廉颇)(廉颇虽老仍不忘国)
分析典故作用,得出作者的观点立场及文章主旨。
在对辛弃疾这个人进行评价的时候,都说辛弃疾的作品典故用的很多,影响了我们的阅读与理解,其实他把历史故事放在自己的作品中,是要借以表现自己的愿望或感情的。在这首词中他用了这么多的典故,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与立场呢?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此句是怀念孙权的。
典故一:孙权
1.孙权做了什么事值得作者怀念他?
2.“舞榭歌台”指什么?
3.“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是何种句式?
4.表现什么情感与立场?
因为孙权以一个帝王的身份打败了来自北方侵略他的曹操,确保国土不受侵犯。“舞榭歌台”体现的是东吴歌舞升平的气象。又从“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句可见作者认为如今已没有孙权这样能够让国家太平的国君了。表达了对孙权的赞叹,表现他想抗金,收复中原的愿望。隐含他对当时统治者偏安江南的不满。
文学赏析
词以“京口北固亭怀古”为题。京口是三国时吴大帝孙权设置的重镇,并一度为都城,也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生长的地方。面对锦绣江山,缅怀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正是像辛弃疾这样的志士登临应有之情,题中应有之意,词正是从这里着笔的。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句是怀念刘裕的,这个典故所表现的作者的感情与上一个是否一样?
典故二:刘裕
1.刘裕有何表现?
2.试比较刘裕与南宋皇上的不同表现。
3.作者对刘裕的感情如何?
4.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作为一个帝王,刘裕为了恢复中原,率兵北伐,气势好像猛虎一样,把盘踞中原的敌人一下子都赶回北方去了。同样是一国之君,可我们的南宋皇帝呢?偏安江南,苟且偷生。
表达了作者对刘裕的赞叹和对统治者的惋惜。体现了他主张北伐的观点。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典故三:刘义隆
1.刘义隆是个怎样的人?
2.北伐结果如何?
3.作者对刘义隆北伐持何态度?
4.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刘义隆好大喜功,草草北伐,赢得仓皇北顾。作者主张打有准备的仗,反对草率北伐。他借古讽今,其实在劝说宰相不要草率出兵。
下六句“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实际描写了两种场面,想一想这两种场面一样吗?
典故四:佛狸祠
1.“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什么场面?
2.“烽火扬州路”指什么?
3.二者对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烽火扬州路”写四十三年前,扬州一带抵抗金兵,战火纷飞,肯定是惨不忍睹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是写现在沦陷区人民安于异族统治,忘了国耻,忘了收复中原。今昔对照,不堪回首,体现了他对国运的担忧之情。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典故五:廉颇
1.廉颇的处境如何?
2.作者的处境与廉颇完全一样吗?
3.“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凭”如何理解?这是一个什么句式?
4.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悲愤)
“凭”是“靠”的意思,全句是一个反问句。意思是没有人来问。
满怀爱国热情的辛弃疾一心为国效力,可他忠不为用,报国无门。当年廉颇虽终不被重用,但尚有赵王想起,可如今自己呢?朝廷早就没有起用的意思了。表达了作者的悲愤之情,用它来结束全词,不仅使抒情达到了高潮,而且集中鲜明地再现了词人的自我形象。
深入理解——评价鉴赏
一生致力于抗金收复中原,但终不被重用,理想无法实现的辛弃疾在词作中用了这么多的典故,是用来“伤今”的。同时,他也用古人形象声明了自己的政治立场和观点。
至此,分析完了这首词,解决了本课的重难点,即辛词是如何运用典故来表达他的理想愿望及主旨的。下面请大家齐背一遍,来再次感受一下作品中透出的那份豪迈、苍凉与悲壮!
试分析苏、辛二词的异同点。
苏轼和辛弃疾在词史上并称为:“苏辛豪放词派”。通过《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学习,试分析苏辛二词的异同点。
相同点: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赤壁+怀古;京口北固亭+怀古);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主旨均为托古喻今,借古人酒杯浇心中块垒,还自我之情愫。
不同点:苏词中抒情多直抒胸臆;风格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辛词中抒情多与典故结合,风格显得含蓄蕴藉,激愤沉郁。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