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本词多用典故的写作特点。
2.理解典故的含义及其作用。
3.了解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心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
4.提高赏析能力,了解宋词豪放派的风格特点。
重点难点
重点
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
2.指导学生理解典故的含义及其作用。
3.理解词人的爱国主义感情
难点
1.引导学生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
2.指导学生理解典故的含义及其作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一千多年前,一个失意的武将,登上京口北固亭。他举目远望,想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和山河破碎的国家,写下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他就是“上马击胡虏,下马草军书”的爱国词人辛弃疾。登上北固亭的辛弃疾,会有何感想呢?
(设计意图:简介作者,设置疑问,活跃气氛,导入新课。)
二、知人论世,了解背景
1.学生介绍所了解的辛弃疾
2.介绍“资料库”中的写作背景内容。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学生的原有知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教师只对写作背景进行补充。)
三、初读诗词,正音正句
1.学生自由朗读。(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下这首词,注意读准确字音,初步感受作者的情怀)
2.点名学生朗读。
3.学生齐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读准字音,初步感受豪壮的感情基调。)
四、研习诗词,品味用典
(一)研习上阕
1.师读上阕,指名同学用自己的话说说上阕的意思然后提问:词人登亭远眺,看到、想到了什么?(千古江山、舞榭歌台、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2.上阕写了孙权和刘裕两个人,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
明确:孙权、刘裕。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吴国。辛弃疾怀古,第个想到的就是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孙权。“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从孙权到辛弃疾已有千年,当年孙权的风流余韵已荡然无存。江山本应代有英雄出,但是现在却没有孙权这样的英雄了。“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刘裕生于寻常百姓人家,出生低微,但并不妨碍他建功立业。一句“想当年”,遥想刘裕率领兵强马壮的军队,驰骋中原,气概是何等豪迈。作者借此隐约表达自己想要抗敌救国的心情。
共同点:他们都是能够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业绩都在京口起步。
3.找出最能表现作者对孙权和刘裕充满情感的词语、句子,并说说作者对他们充满了什么感情?寄托了怎样的情怀?
明确:“英雄”“觅”“风流”“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等词语、句子准确地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仰慕与向往之情。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屈辱求和。
4.作者写孙权和刘裕一略一详,为什么?
明确:作者写刘裕生于寻常百姓人家,却能建功立业,表现了“事在人为”的道理,更表现词人对英雄的仰慕。在当时韩佬胄急于北伐的情况下,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含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自己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5.历史上孙权与刘裕都是英明的帝王,而南宋王朝的统治者是什么表现呢?请同学们想想用这两个典故,还蕴含了什么意思?
明确:偏安一隅的南宋朝廷,置中原百姓“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的痛苦现实于不顾,依旧饮酒作乐,夜夜笙歌。当时一个叫林升的诗人写了一首《题临安邸》讽刺道:“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统治者不思复国还乡,仍沉迷于声色犬马,早已忘记了国恨家仇,哪里能与建功立业的孙权、刘裕相比!词人讽刺了南宋朝廷的昏聩。
6.上阕小结:借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事迹,讽刺南宋政权的昏庸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爱国之情。
7.学生齐读上阕(指导背诵,抓住“千、舞、斜、想”四字)。
(二)研习下阕。
1.学生自读下阕,找出词中用典的地方。
2.分析研讨用刘义隆典故。
(1)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蠃得仓皇北顾。
释词:北顾:败逃中回头北望。
(2)作者为什么会想到刘义隆这个典故?(结合韩侂胄草率冒进的背景理解)
明确:作者以史为鉴,告诫韩侂胄及南宋朝廷不要草率出兵。
3.分析研讨用佛狸祠典故。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1)这几句追忆了什么?
明确:追忆自己当年南归途经扬州所见的惨象,描述现在佛狸祠周围人们生活的情景。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北望中原,犹记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借国力,恢复中原,没有想到南宋朝廷昏庸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年老,壮志依然难酬,追思往事,感慨万千。而“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从上文缅怀的往事回到眼前的现实。
(2)看到佛狸祠的景象,作者当时是什么心情?
大家都已经不记得当年的耻辱了,就连四十三年前的悲惨景象也已经忘却了。百姓们不知道当年的历史,只是看到神就下拜祈求祝福,以至于成了一片神鸦社鼓的景象。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中原各地沦陷已久,如果不迅速谋求恢复,老百姓就可能安于异族统治。这几句表达了作者对南宋朝廷不图恢复中原的悲愤之情。词人叹朝廷无能,悲百姓松懈。
4.分析研讨用廉颇典故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朝廷无能,百姓松懈,自己一腔热血却又得不到重用,此时此刻站在北固亭的作者想到了谁?
明确:作者想到了廉颇,以廉颇自比,抒发了自已虽有远大抱负,而朝廷却不重用,壮志难酬的苦闷。
(2)有人说这几句洋溢的是满腔豪情,也有人说是悲情怨语,说说你的理解。
明确:词人以廉颇自比,渴求被起用,洋溢着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又忧心不被起用,空有满腔爱国豪情,却得不到施展,壮志难酬的悲愤。
5.下阕小结:下阕用刘义隆、佛狸祠、廉颇的典故,继续写自己报效祖国的一片忠心,并表示自己不被朝廷所用的悲愤之情。
6.学生齐读下阕(指导背诵,抓住“元、四、可、凭”四字)。
(设计意图:使学生理解词中用典的含义以及其中蕴含的词人的思想情感,从而完成教学目标。分步研讨这些典故,层次分明,有利于理解掌握。)
五、总结全词,研讨问题
1.师生归纳本词的写作内容。
这首词运用借古讽今的手法,对孙权、刘裕的赞扬,就是对南宋统治者的指责;对刘义隆的讽刺,就是对韩佗胄草率冒进的警告;对佛狸祠下的感叹,就是对统治者不思收复中原的不满。最后以廉颇自比,则是一个报国无门者、一个英雄泣血的内心独白。这是一首怀古之作,更是一首伤今之作。
2.这首词的特点是多用典故,有人说辛弃疾的词有“掉书袋”(讥讽人爱引用古书的词句来卖弄才学)的毛病,你认为如何?
明确: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人、古事来比喻今人、今事,是古诗词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
运用典故的作用:(1)使作品简洁含蓄,余韵盎然。(2)与词的思想感情紧密联系,增强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综观全词,用典虽多,然而抒情的脉络清晰,加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仰慕古人、借古讽今、言简意赅,这正是这首词的长处。
(设计意图:归纳总结,使学生学完本课后有一个整体概念,把握写作特点,提高鉴赏能力。)
六、课堂小结,背诵诗词
辛弃疾借助于这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吐胸中块垒,以其豪放的词风,抒写了他的爱国情怀,可谓“句句有金石之声”,沉郁顿挫,忧思悲壮。这首词所表达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是南宋这一时代的最强音。
七、布置作业
古人写作,善用典故,典故中有浓厚的文化气息,值得挖掘和再次使用。格言包含历史的厚重,也折射思想的灵光。随着时代的前进,有些格言的寓意也发生了变化,换个角度看格言,有时也会给我们带来诸多启示,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请选取某一句格言或典故进行逆向思考,开启新的思路,写一段文字。不少于200字。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启发学生学习本文巧用典故,抒发情感的表现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