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1.4测量平均速度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1.4测量平均速度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2-10-26 19:04: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1.4测量平均速度同步练习(含答案)
一、填空题
1.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如图),实验原理是   ,斜面应选择   坡度(较大、较小),这样设计是为了实验中便于测量   ;若秒表每格 ,则该实验中,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实验中,小车通过上半程的平均速度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小车通过下半程的平均速度。
2.在“探究速度的变化”的实验中,所用秒表
每格为1s。小车从斜面项端到底端的路程是90cm。
如图所示,小车运动的上半段的平均速度v1=   cm/s,下半段的平均速度v2=   cm/s,全程的平均速度v=   cm/s。
3.张刚同学在完成“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后,还想用如图所示实验装置探究从斜面下滑物体运动的快 慢与哪些因素有关.他对小车下滑快慢的因素进行如下猜想:
猜想:与斜面的高度有关;猜想二,与斜面的长度有关.
①“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的原理是   斜面下端弹簧片的作用是   .为了验证猜想一,他设计的方案是将小车分别从斜面上不同高度处由静止释放,测出下滑时间.通过测量,发现每次下滑的时间不同,于是得出猜想一是正确的.
②请对张刚这一探究作出评价,指出他存在的问题是:   .
4.如图,在“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倾角适当   (选填“大”或“小”)一些;由图可知,小车在A、B两点间运动的平均速度为   m/s,小车全程是做   (选填“匀速”或“变速”)运动。
5.如图所示,索道全长约1200m,某次单程运行时间为240s,则索道在该次运行的平均速度为   m/s。驶离站台后,车厢里的游客以对面的建筑为参照物,判断自己是   (填“运动”或“静止”)的。
6.在测量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中,采用如图所示实验装置,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   (选填:“大”或“小”).小车沿斜面从顶端滑到底端,运动的路程和秒表指针如图(指针未转过一周,每格表示1s),则小车从顶端到达底端所用时间是    s,小车的平均速度为    m/s.
7.回顾实验和探究(请将下列实验报告中的空缺部分填写完整):
(1)探究平均速度的测量:
过程表格 如图所示,使斜面保持很小的坡度不变,分别测出小车通过全程AB和上半程AC的路程及所用的时间,计算出相应的平均速度.实验数据如下: 路段路程s/m时间t/sAB0.961.2AC0.480.7
结论方法 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m/s. 用刻度尺和停表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运用的科学方法是    .
问题讨论 在上述过程中,为了测出下半程的平均速度,小雨将小车重新放在C点,让小车自由运动到B点, 进行求解.这样得到的值比实际平均速度值要    .
(2)探究牛顿第一定律:
过程 如图所示,让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先后滑到三种不同水平面上,其中小车在木板表面上运动状态改变得最    .
作图 请画出小车沿斜面下滑时的受力示意图.
结论 方法 若运动的物体不受力的作用,将保持    状态. 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理想化推理得出结论,运用的科学方法是    .
问题讨论 用弹簧测力计拉着同一木块分别在以上三种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发现在    表面上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最大,说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    有关.
二、选择题
8.某物体运动的s﹣t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  )
A.在0﹣60s内物体一直在运动
B.在20﹣40s内物体的运动速度为5m/s
C.物体在0﹣20s比在40﹣60s内运动得快
D.在0﹣60s内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为10m/s
9.关于物理实验的测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弹簧测力计必须竖直使用
B.长度测量结果的倒数第一位代表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
C.如果砝码磨损,会使托盘天平测量的结果偏小
D.在“测量平均速度”实验中,斜面的坡度要小
10.如图为“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小车从A点运动到C点的过程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AB段的路程sAB=40.0m
B.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则AB段的平均速度会偏大
C.小车AC段的平均速度大于AB段的平均速度
D.斜面应保持较大坡度,以便于测量小车运动时间
11.如图为“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图中停表的示意图分别表示小车通过斜面A、B、C三点的时刻,B点是全程AC的中点。小车从A点运动到C点的过程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以木块为参照物,小车是静止的
B.小车AC段平均速度大于BC段平均速度
C.小车AB段运动所用时间与BC段运动所用时间相等
D.小车AC段的平均速度大于AB段的平均速度
12.(双选)如图所示,小明“测量平均速度”时,在带有刻度的斜面底端B处放一金属片,让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车通过AB段的路程是9.00dm
B.小车碰撞金属片前、后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
C.这个实验还能说明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D.小车对斜面的压力和小车受到的重力是一对平衡力
13.(双选)如图所示,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80cm处)由静止开始下滑,测出小车到达B点(40cm处)的时间为1.6s。则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小车在AB段的平均速度为0.25m/s
B.斜面的作用是使小车加速下滑,所以斜面越陡越好
C.通过实验可得出结论:小车在AB段的平均速度大于小车在AC段的平均速度
D.如果在某次测量中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这样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会偏小
三、实验探究题
14.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cm)的斜面项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
(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   进行速度计算的;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   (选填“大”或“小”),目的是   ;
(3)请根据图中信息回答:sAB=   m、vAB=   m/s;
(4)小车到达C点后,没有立即停止计时,而是过了一会才停止计时,则全程的平均速度vAC   ;(选填“偏大”或“偏小”)
(5)AB、BC以及AC各段速度大小关系:   (用“vAB”、“vBC”和“vAC”表示);
(6)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小车在做   (选填“变速”或“匀速”)直线运动,并且速度越来越   。(选填“大”或“小”)
15.下面是“测平均速度”的实验:
(1)实验器材:斜面、小车、金属片,还需要   、   ;
(2)实验的原理是   ;
(3)如图所示,是测平均速度时的某次实验过程。图中秒表每格为1s,该次实验中,小车通过全过程的平均速度v1=   m/s,s2的路程正好是全部路程的一半,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   m/s.
16.如图所示,在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并开始计时,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算出小车在各段的平均速度.
(1)图中AB段的距离sAB=   cm,测得时间tAB=1.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AB=   cm/s
(2)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则测得的平均速度vAB会偏   .
(3)实验中应多次测量,每次测量时必须让小车从   由静止开始下滑.
(4)vBC   vAC(填“>”、“<”或“=”)
四、计算题
17.小周在假期期间乘坐高铁从广州到香港旅游。列车途中经过一个隧道,当他所在的车厢进隧道时,看到车厢内显示屏上的示数为216km/h,他用手表开始计时,经过18s他坐的车厢开出隧道,在网上他查到了高铁长度为180m及列车时刻表(如下表所示)。
站名 到站时间 出发时间 停留时间 路程
广州南 — 7∶55 — 0km
虎门 8∶12 8∶14 2分钟 —
深圳北 8∶31 8∶36 5分钟 102km
香港西九龙 8∶55 — — 141km
(1)求列车由广州南到深圳北的平均速度;
(2)设想列车在隧道中做匀速直线运动,求该高铁全部在隧道的运行时间。
答案
1.;较小;时间;0.2m/s;小于
2.15;45;22.5
3.v= ;使小车在同一位置停下,便于准确测量时间;改变高度时,没有控制长度一定(或路程不同,不能只通过时间比较运动快慢)
4.小;0.2;变速
5.5;运动
6.小;4;0.2
7.0.8; 组合法 ; 小 ; 慢 ; 匀速直线运动 ; 逐渐逼近法 ; 毛巾 ; 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8-11 D D C D
12.A,B
13.A,D
14.(1)v= (2)小;方便计时 (3)0.4;0.2 (4)偏小 (5)vAB< vAC< vBC (6)变速;大
15.(1)刻度尺;秒表 (2)v=s/t (3)0.18;0.15
16.(1)40.0;25.0 (2)小 (3)同一位置 (4)>
17.(1)解:列车由广州南到深圳北的平均速度
答:列车由广州南到深圳北的平均速度为 ;
(2)解:列车18s行驶的路程为
该高铁全部在隧道的运行距离为
高铁全部在隧道的运行时间
答:该高铁全部在隧道的运行时间为1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