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旧闻拾遗1:袁世凯率文武百官祭孔;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
一条”。
旧闻拾遗2:《女子世界》是专为女子创办的杂志。近日该杂
志大量登载节烈女子事例,主张男子多纳妻妾,要求女子独守贞操,反对婚恋自由。
1.旧闻1报道了袁世凯的哪些行径?他接受“二十一条”的目的是
什么?
2.旧闻2反映了什么问题?
3.分析材料,你认为当时中国面临的紧迫任务有哪些?
当时有哪些著名人物认识到了这一点?
分析材料,思考:
从1915年开始,一场新文化运动在中华大地上
应运而生。这场运动是如何发生的?它的主要内容
和意义是什么?
教学目标:
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标志及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
人物及其作品。
2.学会客观地评价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局限,培养运用历
史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阅读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相关作品,获取有效历史信息。领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思维方法。客观地评价新文化运
动,形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思维方法。
4.了解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勇敢精神和
先锋作用,培养勇于创新,积极进取的精神,增强热爱祖国、
建设祖国的历史使命感,增强民主与科学意识。
一、新文化运动兴起
时间:
背景:
1.北洋政府统治下政局混乱,社会动荡。
2.“尊孔复古”逆流;西方民主、自由、平等、博爱思想的传播。
3.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对辛亥革命反思后深刻的认识到必须彻底
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1915年
开始的标志:
代表人物: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
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
阵地:
《新青年》、北京大学
口号:
民主、科学
1.抨击 , 。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2.提倡 与 。
3.提倡 ,反对 。
(一)思想革命:
(二)文学革命:
猛烈抨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和文化。鲁迅的
《 》以新文学的形式深刻揭露 的吃人本质。
陈独秀将民主与科学分别称为“ ”“ ”。
胡适《 》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
陈独秀《 》,主张推倒陈腐、雕琢、艰涩的旧文学,
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经过新文化运动的倡导,
逐渐普及开来。
旧道德
旧文化
民主
科学
狂人日记
封建礼教
德先生
赛先生
新文学
旧文学
文学改良刍议
文学革命论
白话文
三、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1.意义:
①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
②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③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作用。
④(性质)我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⑤打开了遏制新思想涌流的闸门,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
潮流。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2.局限: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技巧记忆】“一二二三四”记忆法:
“二”个口号:
“一”个运动:
“三”项内容:
“四”个人物:
“二”个阵地:
新文化运动。
民主和科学。
《新青年》和北京大学。
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提倡民主与科学;
主张推倒陈腐的旧文学,建设通俗的新文学。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四、课后活动
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不同阶级、阶层的代表人物先后
提出了自强求富、君主立宪、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等口号
和主张,体现了时代的变化和发展。结合本课内容,请你谈
谈民主与科学口号的进步意义。
事件 代表人物 口号 思想 学习西方
的内容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中央:
奕?
地方:
李鸿章、曾国藩
左宗棠、张之洞
康有为、梁启超
孙中山
陈独秀、胡适
李大钊、鲁迅
自强
求富
维新变法
救亡图存
三民主义
民主
科学
技术/器物
君主立宪
——制度
民主共和
——制度
思想文化
近代化探索
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逐步深入
(一)相关史事
新文化运动提倡男女平等、个性解放。大学是否应该
开放女禁,成为当时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蔡元培、胡适
等人都赞成大学开放女禁,很多女性也积极争取接受高等
教育的权利。1920年春,北京大学首次招收 9名女生入学
旁听,开创了中国国立大学男女同校的先例。
五、阅读延伸
(二)人物扫描
蔡元培,浙江绍兴人,中国近代著名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蔡元培在1917年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后,着力营造“兼容并包”和“思想自由”的学术研究氛围,聘请了一大批具有新思想的学者到北京大学任教,使得北京大学不仅成为人才鼎盛、学术兴旺的全国最高学府,也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大本营。
(三)新文化运动时期提倡白话文
过去我们的书面语采用文言文,比较难懂,阅读与书写
成了少数读书人的专利。近代以来,要求简化文体、使用口
语化的白话文的呼声越来越高,出现了一些宣传白话文的报
纸,如《无锡白话报》等。官方告示也有采用白话文的,但
总的来说,白话文不是很普及。
新文化运动时,在胡适、鲁迅等人的倡导下,白话文逐
渐普及开来。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胡适的
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在当时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1920年,北洋政府下令在全国学校使用白话文。
1.小试身手
胡适曾提出:“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
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由此可知,
他主张( )
A.“实业救国” B.“扶清灭洋”
C.提倡科学 D.提倡新文学
D
六、基础巩固
2.梁启超曾经说:“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
不足了。这点子觉悟,一面算是学问进步的原因,一面
也算是学问进步的结果。第一期先从器物上……第二期
是从制度上……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
为解决文化根本上的不足,中国人掀起了(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D
3.“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其斗争锋芒直指传统礼教和孔孟儒学。”该材料揭示了新文化运动的( )
A.原因 B.性质 C.内容 D.影响
C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背景:
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
发表《敬告青年》一文
代表人物: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
主要内容:
评价:
七、板书设计
政治混乱、军阀割据、文化复古倒退
标志:
陈独秀、胡适、鲁迅、李大钊
思想革命、文学革命
进步、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