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领域 语文 教材来源 部编版五上教材
主题名称 《示儿》、《题临安邸》 教学对象 五年级学生
设计教学 课程教师 教学时间 40分钟
教学资源 多媒体
教学目标 通过随文识字、字理识字等方法认识“乃、熏”2个生字,会写“祭、乃、熏”三个生字。 读通读顺两首古诗,借助注释、插图等方式正确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概意思,背诵古诗。 学习收集、整理资料的方法,通过两首古诗的对比参读,明了诗歌之间的联系,体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结合课外资料,在反复诵读和画面想象中,深入理解诗句表达的情感,体会诗人深沉、强烈、真挚的爱国情怀。
教学 重难点 1.学习收集、整理资料的方法,通过两首古诗的对比参读,明了诗歌之间的联系,体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2.结合课外资料,在反复诵读和画面想象中,深入理解诗句表达的情感,体会诗人深沉、强烈、真挚的爱国情怀。
课前预学 结合预学单,搜集北宋、南宋的历史资料;对比发现两首古诗的异同。
教学环节 教学流程 时间 科技应用(T) 教学评量
揭题导入 导语:古往今来,爱国是人类永恒的信仰。爱国就是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爱国就是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爱国就是艾青——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在陆游、林升的诗里,爱国又是怎样的呢?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古诗三首》的前两首《示儿》《题临安邸》,请结合注释说说你从题目中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预设:《示儿》的题目点明了这首诗是父亲临终前写给儿子的,就像是一首遗嘱;《题临安邸》的题目说明了诗歌是在南宋都城的旅店写的。是一首题壁诗,作者想让更多人看见自己写的诗句。 2.关于题目的课堂小练习。 3分钟 计分板 选择 读题目,了解信息,对比两首诗题目的异同。 课前前测,学生对知识把握印象更深刻
二、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学习一首古诗,郎朗书声必不可少,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这两首诗,争取读正确,读通顺,读出节奏。(预设:生读古诗) 指名朗读,相机纠正读音。注意提示《示儿》押韵,指导学生读得饱满,示范读,全班齐读。提示《题临安邸》中注意带问号的句子,读出质问的语气,示范读,全班齐读。 2.课前我们经过预习,搜集了资料,对比两首古诗的异同。我们先一起来看看这三位同学发现的相同之处,请选择其中一个你最想听的作品。 预设:(1)这两首诗都是宋代诗人所作,他们都经历了北宋被金占领都城汴京,国家破碎、动荡不安。(2)两首诗里都涉及到了地名,如“九州”是指中国,“临安”指南宋都城,“中原”是黄河中下游,即北宋都城一带。两首诗都有宋代都城。(3)两首诗都写到了不同的人。“乃翁”“王师”“游人”分别指的是陆游、南宋朝廷的军队、南宋的权贵、统治者们。(4)都是七言诗。 3.在同学们发现的相同之处里,发现这两首诗时间相同,历史背景相同的同学最多。我们再来回看这一段历史背景。 我们来看着两幅地图,你看这是一块北宋的国土,北面就是金国,金国对北宋是虎视眈眈。金兵大举南侵,几乎侵占了北宋一半的国土,北宋的王师和权贵们只能放弃汴州,一路南下,逃到了临安,也就是现在的杭州,建立了都城,所以在历史上被称为南宋。也是我们熟知的靖康之耻。这两首诗都写在这个时期。 5分钟 拍照上传 选择 反复诵读,读准音,读通句,读出情感。 预习资料分享,对比发现古诗的相同之处。 铺垫史实背景、把握情绪基调、营造解读诗句氛围。
三、分步解读,品读诗情 (一)学习《示儿》 1.今天我们就来好好地读一读这两首诗,去体会一下诗人所要表达的那份情感。请同学们自读第一首诗,找一找,这首诗当中,哪一个字直接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请你把它圈出来(预设:悲)板书“悲”。 2.我们来看“悲”这个字,下面是“心”,表示有意愿,上面是一个“非”,心中的意愿没有达成而感到悲伤、痛心。在这首诗当中,诗人陆游因为什么意愿没有达成,而感到悲伤、痛心呢?抽生读这两行诗,说说这两行诗的大概意思。(预设:因为没有看到祖国统一) 3.这两行诗中,有两个字和我们现在的意思不太一样,一个是“元”同“原”,本来的意思。一个是“但”,指“只是”。请你根据这两个注释,再读,再说说。 4.最终陆游遗憾地说:“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痛心地说:“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那么为什么不见九州同会如此刺痛陆游的心呢?(板书:不见)我们一起来了解陆游的一生。 师生对读拓展资料 5.陆游明知人死后已经“万事空”,却还是放不下祖国的统一,请同学们读“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说说你的理解。 板书“无忘”。 6,看到“祭”的甲骨文,字理识字,书写“祭”。 7.这里的“万事空”与“告乃翁”明显的矛盾,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对收复中原、统一国家的意愿矢志不渝。但是陆游临终之际仍苦苦期盼“王师北定中原日”,他盼来了吗?朝廷的权贵们都在干什么?宋代林升的一首题壁诗《题临安邸》作出了很好的回答。 (二)学习《题临安邸》 1.请同学们结合注释、插图,圈画关键字词,说说林升见到了怎样的画面?(板书:见)这里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学习小贴士,小组讨论的时候可以用上这样的句式,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 学生交流分享,注意指导重点字词“几时休”“熏”“醉”“游人”。 2.借助资料,理解为什么把杭州当做汴州。出示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介绍汴州:汴州又城汴梁、汴京,是北宋的都城。据史书记载,汴州当时人口超过百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最繁荣的城市。图上再现的就是北宋的兴盛和都城的繁华。这里街道纵横,店铺林立,一幅国泰民安的气象。但是这一切从两个皇帝沦为阶下囚的那一刻便不复存在了。山河破碎,金兵肆虐,锦绣山河就在这些人的手中断送了。所以作者在这里感慨道:“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提示“直”的意思。 3.权贵们日日饮酒、朝朝作乐。浑浑噩噩的统治者断送了一个汴州,同样还会断送杭州,诗人怎会不着急,难怪他会满腔悲愤地问———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百姓们流离失所,日日翘首盼着“王师”早日收复中原,可权贵们寻欢作乐,醉生梦死,享受着腐败、奢靡之风。难怪百姓、诗人会愤恨地问———西湖歌舞几时休? 高官们苟且偷生,纸醉金迷,他们还记得国难吗?还记得国破的耻辱吗?还想着收复失地吗?让我们指着权贵们怒斥———西湖歌舞几时休? 过渡:那些达官贵人,喝着美酒,吃着美食,睁着迷离的双眼,听着歌女们的演唱,看着舞女们的舞蹈……他们的沉迷之态、失志之心全都表露无遗。杭州不是汴州,可南宋的权贵们忘记了耻辱,忘记了昔日故都,忘记了江山,忘记了老百姓,(板书:忘) 此时诗人是怎样的心情呢?作者没有像陆游那样直接用一个“悲”字来表达,可以请你们用一个字或者词来形容吗 预设:“愤”、“怒”、“恨”、“讽”、“哀”、“痛”、“绝望” 12分钟 12分钟 抢权 抽人 拍照上传 抽小组 加分板 将两首诗互文参读,把爱国者渴望收复失地的期盼之心和贪图享乐的权贵们苟且偷生、寻欢作乐进行反复对照,形成鲜明反差。 对比之意,不为求异,是为了探索内在精神一致。 反复诵读,提示语言层层深入,朗读情感层层递进。
四、互文参读,品味情感 1.当这两首诗再次同时出现在你的面前,当陆游临终苦盼、权贵却寻欢作乐这两个场景同时出现在你面前,相信同学们中心一定有所感触。让我们带着这些感触再次齐读两首古诗。 2.两首诗场景不同、人物不同,一首“悲”,一首“愤”,情绪也不同。但是现在,我们却再次发现了它们的相同之处。它们都是诗人忧国忧民之心的写照啊!(板书:忧国忧民)它们也都表达了诗人的一种情感,那就是——爱国(板书) 3.同学们,在这个单元中,导语这样写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陆游临终不忘,死不瞑目,因为他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林升发出振聋发聩的质问,是因为他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今天我们传承文化,也是因为我们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请同学们带着对祖国的热爱,再一起来朗读这两首古诗(播放音乐)。 6分钟 概括主题,加深学生对课文的记忆。
六、课外延伸,布置作业 1.在宋朝的历史上,像这样的爱国诗还有很多,比如辛弃疾的《破阵子》,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过零丁洋》。 2.课后,请同学们完成作业,背诵并默写《示儿》《题临安邸》。完成课后思考,填写表格。课后搜集其他爱国诗篇,读一读,积累下来。 2分钟 巩固加深学生的知识,拓展积累。
七、板书设计 示儿(陆游) 题临安邸(林升) 不见 见 不忘 忘 悲 忧国忧民(爱国) 愤恨、绝望、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