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9张PPT)
学写文学短评
单元写作
优教高中语文名师系列
佳作展示
2
名师点评
3
目
录
CONTENTS
1
写作指津
什么是文学短评
写作指津
文学短评是一种以作家、文学作品等为评论对象的短小精悍的议论性文章。文学短评虽然篇幅短小,但也须观点鲜明,结构完整,层次清晰,言之有物。它要求同学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从自己的感受出发,用简要的文字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分析和评论写出来。“写文学短评,有利于梳理、积累个人的阅读经验,领悟创作、鉴赏的规律,提高文学审美能力。”
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是写好文学短评的基础。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读懂一篇文学作品呢?
读懂文学作品,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文学短评的写作步骤
(一)作品阅读
记叙类作品的内容一般指的是:是谁?在什么时间?在什么地点?发生了什么事?
比如《百合花》写的是“我”与通讯员、新媳妇之间发生的借被风波。
1.读懂作品内容
对于小说,还要特别关注人物形象。人物形象包括形体面貌、个性特征和精神品质等。比如《百合花》中的通讯员、《哦,香雪》中的香雪,都是极富个性的人物形象,要通过对人物描写尤其是对细节的描写仔细揣摩。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的是诗人登上镇江北固亭以后对南朝旧事的怀想;《归园田居》(其一)写的是诗人辞官以后宁静、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有时候诗人会借他人之酒浇自己心中之块垒,通过塑造人物形象表达自己的情感。这些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也需仔细品读。比如《琵琶行》中的琵琶女形象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周瑜形象。
抒情类作品的内容很多时候通过题目即可知晓。
作品主题包括作者的观点、态度和情感等。
2.读懂作品主题
如《百合花》表现了作者对战争时期人与人之间纯洁美好的感情的赞美和怀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现的是诗人的失路之悲和空有一腔报效朝廷的热情却无处可用的郁闷;《归园田居》(其一)表现的是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以及归园田居、重返自然的喜悦之情。
对于小说来说,可以关注其叙事技巧。
3.读懂作品的艺术手法
比如《百合花》中,叙述视角的选择,细节的复现,波澜的制造,伏笔铺垫的安排,等等,无不体现着作者的匠心。诗歌的艺术手法非常多样。
以第三单元的诗歌为例,《登高》、《声声慢》(寻寻觅觅)意象选择妥帖巧妙;《归园田居》(其一)善用白描;《短歌行》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巧用典故;《梦游天姥吟留别》想象大胆奇特;《琵琶行》中综合运用多种表现技巧,成为千古绝唱。
相关背景包括作者的生平经历、时代特点,也包括作品创作时涉及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这中间需要强调两点:一是知人论世,也就是努力回到文本所处的历史境况;二是了解背景。“我们不能以今天的立场和态度来评价古人,而应充分考虑到他们的现实环境和历史局限性。”
4.了解相关的背景
比如,只有了解了南宋主战派与当权者之间的根本分歧,了解了辛弃疾南归后遭受的种种猜忌与打击,才能真正理解辛弃疾的失路之悲是何等深切;只有了解了李白自出蜀至被赐金放还后的种种经历,才能理解《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震撼、陶醉、恐惧、惊喜、失落种种情感变化,不过是天真烂漫的诗人经历仕途时种种人生体验的折射。
阅读文学作品固然离不开理性分析,但理性分析的前提却是从自己的感受出发。因为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文学作品阅读本质上是一种审美活动,审美就需要情感的投入,要把自己代入作品中,设身处地地体会人物的情感,从而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5.投入自己的情感
当我们与《百合花》中的女同志、新媳妇一起流下痛苦的泪水时,才能真切地体会到人与人之间感情的纯洁与美好;当我们想象自己伫立于秋风黄花之中,聆听梧桐细雨之声时,才能深切地感受到李清照那难以言说的孤独与悲凉。
(二)选择角度
文学作品阅读要求细致全面,文学短评写作却不可面面俱到。文学短评要求聚焦于一点,以小见 大 。
比如评论《百合花》可抓住细节来分析人物形象。小通讯员“两只手不停地数摸着皮腰带上的扣眼”“偷偷地在用毛巾拭汗”表现出他的羞涩稚气;“洗淡了的黄军装”“步枪筒里,稀疏地插了几根树枝”“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表现出他热爱生活;“两个干硬的馒头”则表现出了他的舍己为人。
再如评论李清照的词作,可抓住“花”这一意象来分析词人的人生境遇、人格追求和情感变化。“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减字木兰花》)表现出少女李清照新婚时的欢乐与甜蜜;“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表现出词人因相思而憔悴,同时也可见其高雅闲适的意趣和遗世独立的情调;而“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则表现出词人晚年国破家亡饱经离乱之苦后内心的沉重、凄苦与孤独。
文学短评要求聚焦于一点,以小见大的这一特点要求我们要善于选择切入的角度。评论文学作品可以从哪些角度切入?对于中学生来说,推荐以下几个角度:
修辞手法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借代、夸张、互文、通感等。
表现技巧主要包括:象征、联想、点染、衬托、对比、用典、移情、赋、比、兴、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等。
1.作品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技巧
语言锤炼主要是抓住作品中传神的动词、形容词等进行评论,也可以从叠词切入进行评论。
比如“鹰击长空”的“击”,“惊涛拍岸”的“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暧暧”和“依依”。这些词语都极富表现力,值得细细揣摩。
2.作品的语言锤炼
小说中常用的艺术手法包括叙述视角、描写方法和表现手法。叙述视角包括全知视角和限制视角等;描写方法包括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环境描写,细节描写,正侧面描写,等等;表现手法包括悬念、线索、伏笔、铺垫、照应等。
诗歌中最常用的艺术手法是抒情方式。抒情方式包括直抒胸臆、借景(意象)抒情、借事抒情和托物言志等。
3.作品的艺术手法
我们在动笔写文学短评之前,可以从以上角度中选择作品最独特之处,或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切入展开评论。切入口越小,文学短评就越容易写得扎实、深入。比如我们评论诗歌,可以从抒情方式这一角度切入;再具体一点儿,就从借景抒情切入;再聚焦,就可以从意象切入;进一步聚焦,就可以从某一具体意象切入。
比如《琵琶行》中,“月”这一意象共出现五次:“别时茫茫江浸月”“唯见江心秋月白”“秋月春风等闲度”“绕船月明江水寒”“春江花朝秋月夜”。如果从意象“月”切入分析其在渲染气氛、塑造形象、抒发情感等方面的作用,就可以收到切口小、开掘深的效果。再比如有的同学从语言的锤炼入手,探讨《声声慢》(寻寻觅觅)中应是“晚来风急”还是“晓来风急”,通过细致充分的分析,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三)提炼观点
角度确定好以后,就可以提炼观点了。观点是从某一角度展开分析后得出的结论,是对作品某一方面特点的整体认识。观点往往指向以下三个方面:
1.作品的形象。
作品的形象主要指人物形象。
比如《贾宝玉:两个世界里的尴尬人》一文中,作者从人物描写、人物关系切入展开分析,最终得出结论:宝玉是男性世界的“弃儿”与“叛逆”,是“女儿”世界的“宠儿”与“忠臣”,是处在两个世界夹缝里的尴尬人。
2.作品的主题。
小说的主题往往指作者的观点、态度,诗歌的主题往往指诗人的情感。
比如在《绝境上的悲情和沉迷》一文中,过常宝老师从“蜀道”这一意象切入分析李白的《蜀道难》,最后解读出诗歌的主题——“一首生命意志的颂歌”。
3.作家作品的风格
风格指艺术作品在整体上呈现出的有代表性的面貌。
比如孙绍振教授在《沉郁顿挫与精微潜隐》一文中,从时空的角度切入分析《登高》,最后得出结论:杜甫的浑厚深沉“就是由这种社会历史感、宏大空间感和悠远的时间感三位一体构成的”。
大家在选取角度、提炼观点的时候要注意,文学短评的角度是多样的,这里仅提供了一些比较常见的切入角度和立论方向,以期在大家写作文学短评时提供方向。同学们在构思文学短评的时候,不要拘泥于此,要有更加多样化的角度和自己的独特发现。
(四)建立结构
有了明确的观点以后,就要着手建立文学短评的结构了。一篇文章的结构分为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两个层次。
宏观结构指的是各分论点与中心论点的逻辑关系以及各分论点之间的逻辑关系。这里的中心论点,即前文所说的观点。在文学短评中,分论点是用来支撑、证明中心论点的,中心论点是用来统率各分论点的。而各分论点之间或为递进关系,或为并列关系,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
1.建立宏观结构
引出话题
分论点一
分论点二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你这个远道之人为什么在这里?而“我”又为什么在这里呢?
时间的苍茫、境地的险峻、力士的惨烈,正是人们摆脱绝望和卑微的意志,赋予生命以新的境界。
一旦人们踏上漫长深峭的蜀道,将不得不再次体验自己的渺小与卑微,承受着蜀道所带来的巨大压力——艰难、悲凉和恐惧。
比如,过常宝老师在《绝境上的悲情与沉迷》一文中,是这样建立文章的宏观结构的:
分论点三
分论点四
中心论点(结论)
《蜀道难》描写的是人类生命力冲动和洪荒自然难以调和的胶着状态,也是个体面对难以揣测的社会人生的迷茫。
李白能够享受人生中的艰难,真实地面对人生的悲凉,这是一种坚持,一种对生命激情的捍卫,也是一种对命运的抗拒,这体现出一种强大、旺盛的生命意志。
《蜀道难》是一首很奇特的诗,它也许因为送人而写,但恫吓和劝阻的姿态使得这首诗远离了送别的主题,这首诗歌肯定与藩镇割据没有关系,它是一首生命意志的颂歌。
这篇文章以“人们为什么要来到难于上青天的蜀道”这一问题引出讨论的话题,告诉读者文本重在对诗歌主题的探讨。
第一部分从蜀道开辟的历史切入展开分析,指出蜀道的开辟象征着人们摆脱绝望和卑微的生命抗争。
第二部分从蜀道上的种种意象着手展开分析,指出人们踏上蜀道后的感受是艰难、悲凉和恐惧。
第三部分由蜀道旅人的困境、人与自然的胶着状态联想到了人类的生存困境与生命体验。
第四部分联系《蜀道难》的抒情部分、李白的人生经历和其他诗歌作品进行综合分析,发现了李白对艰难、悲凉的享受态度、自觉体验的态度,并由此推断出李白有强大的生命意志。
通过层层递进的深入分析,作者最终得出结论:诗歌的主题在于歌颂强大的生命意志。
微观结构指的是在文章的每一部分中,分论点与各个句子的逻辑关系,以及各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分论点统率各个句子,各个句子支撑、证明分论点。
2.建立微观结构
在建立微观结构的时候,还要注意“叙”“议”有机结合,以“议”为主,以“叙”为辅。“叙”包括引用原文。原文是论证的起点、分析的对象、得出结论的依据,但引用原文不可篇幅过长,以免喧宾夺主。如果需要引用的内容较多,就可以用自己的话对原文进行概括、简述。但这种概括要简洁,避免让材料淹没观点;同时还要有针对性,要指向分论点,突出原文中能够证明分论点的要素。“议”包括分析和评价。“分析”是对作品思想内容或艺术技巧的相关特色逐步揭示的过程;“评价”则是分析后得到的结论,在微观结构中指的就是分论点。
以过常宝老师《绝境上的悲情和沉迷》中的分论点二这一部分为例。这一部分讲的是人们一旦踏上漫长深峭的蜀道,将不得不再次体验自己的渺小与卑微,承受着蜀道所带来的巨大压力——艰难、悲凉和恐惧。以下是作者对于其中所涉及的蜀道悲凉感的论证。
其次是悲凉。“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这漫山遍野的悲凉,在苍山古木间飘过,像一道难以化解的古老的咒语,纠缠着人生艰难的旅程,注释着人生的命运。蜀道难于上青天,前途漫漫,西游难还,人永远漂泊在这崎岖的小道上,没有终点,也没有驿站,这就是失路之悲。而“雄飞雌从”的山鸟和长夜漫漫的“空山”,一明一暗地衬托了旅人难以掩饰的寂寞情怀。寂寞是因为渺小和失落,是因为无家可归,是因为一切都在迷茫之中而难以诉说。这是加倍的凄凉,是一种掩饰不住的自我悯伤。
作者首先引用“悲鸟”“子规”二句来分析蜀道的悲凉感。其次概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问君西游何时还”等句的大意来分析蜀道之人的失路之悲。最后又概括“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月夜,愁空山”等句的大意来分析蜀道旅人的寂寞、凄凉和自我悯伤。
写文学短评要注意其与读后感的不同。文学短评和文学作品读后感都属于议论文的范畴,但两者有明显的区别:前者重“评”,属于评论体,侧重于分析评价作品思想艺术的优劣高下,带有客观评价的色彩;后者重“感”,属于引申体,需要在写作时结合本人经历,联系社会现实,写出自己的感想、体会或收获,主观感发的色彩更为鲜明。
写文学短评应注意的事项
以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和白居易的《琵琶行》为例,写《评(归园田居〉(其一)中的隐逸情怀》和写《有感于〈归园田居〉(其一)中的隐逸情怀》自然不同,而写《评“琵琶女”的自诉身世》和写《有感于“琵琶女”的自诉身世》也大有区别。
我们写文学短评,就是要通过分析作品内容和形式,对作品独特的艺术价值进行客观评价,做到观点鲜明,言之有理。
佳作展台
李白笔下的“水”
李白的诗歌中充盈着水,水的生命,水的清冽,渗到李白的灵魂中,使他的诗像水一样明澈、灵动而飘逸。李白将他生命中的忧思赋予了水。
水之于李白是离别之愁的载体。李白在《赠汪伦》中曾写道:“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人写与友人离别的忧愁时,用“深千尺”的“桃花潭水”来衬托汪伦对自己的深情厚
谊,友情的温暖淡化了离别的苦楚,离别的愁绪里包含着深如潭水的情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又将对挚友的不舍化作流向天际的长江。孟浩然走后,诗人遥望即将消失在碧蓝天际的一叶孤舟,心中的孤独感如江水般绵绵不绝,他对友人的不舍之心,怕是也随着江水跟友人一起到了广陵。桃花潭水,悠悠长江,水涤荡了离别的沉重,成就了李白的飘逸。
水之于李白是时光易逝之愁的寄托。李白在《将进酒》中感叹“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你难道没有看见那翻涌奔腾的黄河之水,有如从天上倾泻而来?它滚滚东来又匆匆西去,东奔大海,永不归来。李白将对时间流逝的忧愁比作黄河之水,形象地表现了他对时光一去不回的慨叹。然而,从天而降的奔流不息的黄河之水,给李白的忧愁添加了独有的磅礴大气,让他的作品充满了豪迈、浪漫的色彩。
水之于李白是怀才不遇之愁的象征。《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李白将自己仕途不顺、抱负无法实现的忧愁比作川流不息的江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忧愁抽刀难断,借酒难销。但细细一品便不难发现,那忧愁中又有着“蓬莱文章建安骨”的自赏和“欲上青天揽明月”的自信。李白在同时期作品《横江词》(其二)中还写道:“横江欲渡风波恶,一水牵愁万里长。”作者用横江水难渡和风高浪险隐
喻天宝年间恶劣的政治环境,抒发自己壮志雄酬的忧愁。但在这种忧愁无奈中同样带着自赏自信,怀才不遇是因为风波险恶,“一水牵愁万里长”更为这忧愁添上几分豪壮之气。
李白喜欢以水喻愁,桃花潭水中固然有离别的忧愁,却饱含着友情的温暖;黄河之水中固然有对时光流逝的忧愁,却饱含着豪迈与磅礴;滚滚江水固然寄托了抱负未实现的忧愁,却也饱含着自赏自信。水淡化了忧愁的沉重,让李白的诗歌变得飘逸灵动,彰显了他飘逸豪迈的独特诗风。
名师点评
本文从李白诗歌中的意象“水”切入,不是简单地罗列含有意象“水”的诗句,而是有意选择李白诗歌中以水喻愁之句,切入口较小,这使得文章内容集中,中心明确。同时,作者在分析“水”这一意象时,能够知人论世,并结合全诗展开分析,阐释出李白诗歌中“水”所蕴含的种种情感:离别之愁、时光易逝之愁和怀才不遇之愁。
名师点评
然而,作者对于“水”这一意象的分析并没有停留在意象所蕴含的情感层面上,而是进一步挖掘李白诗中以水喻愁的独特艺术效果。作者发现,“水”固然体现出了李白之愁的强烈与不可断绝,但另一方面,“水”的灵动与磅礴也淡化了李白之愁的沉重,为李白的诗歌增添了飘逸之姿与豪迈之气。从意象切入角度分析诗人风格,作者进行了努力和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