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学写文学短评》习作展评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学写文学短评》习作展评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9.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27 06:54: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学写文学短评》习作展评
原创作文展示:
作文1:
反差之中见沉郁
说起杜甫的诗歌,最大特点唯“沉郁顿挫”四字可以概括。杜诗之沉郁,现之于意象的丰富,现之于情感的深沉,现之于自我形象的塑造,也现之于反差的强烈。
杜甫的诗歌中呈现出了其早年和晚年人生境遇的巨大反差。杜甫一生屡遭不幸,在那个政局动荡的时代,人的命运如同柳絮般飘忽不定,而诗人曾经的抱负和追求也随着唐王朝的衰败而破灭。年少时,杜甫也曾有俯瞰天下、仗剑远游的万丈豪情;也曾是“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少年郎;也曾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凌云壮志;也曾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理想。然而到了晚年他却漂泊西南,潦倒失意。“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短短十四个字,浓缩了诗人苦难的一生。少年的轻狂与晚年的凄凉,构成了杜甫人生中的巨大反差,这种反差让他对社会的认识比别人更深刻,也让他的痛苦比别人更加深沉,他的诗作也就愈加沉郁。
杜诗中,除了有人生境遇的反差外,还有意境阔狭的反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先写“江间”再写“塞上”,江间的波浪在地,却说兼天而涌;塞上的风云在天,却言接地而阴,空间上的无限延展营造了无比开阔的意境。“从菊两开他日泪,寒衣处处催刀尺”,更让时间由“昔”而“今”,纵向延伸,显示出了时间的漫长。孑然一身的杜甫在无垠的天地中显得越发渺小,漂泊无依的人生在漫长的时间中显得越发局促与短暂。大与小、阔与狭、无垠的时空与渺小的个人在诗中形成强烈的视觉反差,竟然让人感到格外凄凉——天地之广远,竟没有我的安居之地;时间之漫长,我竟经年不得返乡。《旅夜书怀》亦是如此。“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中,明星低垂,平野无际,月随波涌,大江东流,如此雄浑阔大的画面,恰恰反衬出诗人孤苦伶仃的凄凉,自己不过是广阔天地中的一只沙鸥罢了。意境之阔大与个人之渺小所形成的鲜明反差,让我们更强烈地感受到了杜诗的沉郁。
杜甫的沉郁还表现在乐景与哀情的反差之中。“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诗人通过动态与静态的结合,描绘出一幅惠风和畅、百花竞放、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可是在“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这样令人赏心悦目的灿烂春景中,杜甫却笔锋陡转,感叹“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不是春日景色不美,而是景色太美,反而勾起了诗人漂泊的感伤。可惜了岁月静好,归期遥遥。杜甫诗中明媚欢乐的美景背后却是深沉的痛苦!
昔日的年少轻狂早已化为浓于墨的悲哀,曾经的字字豪情早已化为句句泣血。杜甫经历了一个朝代由盛转衰的巨大落差,创造了诗歌世界中鲜明强烈的反差,并在这反差中尽情倾吐胸中块垒,在这倾吐中尽显沉郁之风。
【点评】
本文的切入点比较巧妙,从杜甫诗歌中的“反差”现象入手分析其沉郁的诗风。人生境遇的反差、境界阔狭的反差、情景哀乐的反差,三种反差的提炼可圈可点。作者通过对含有这三种反差的诗句的分析,发现反差可以带来这样的艺术效果:反差能使诗人的痛苦表现得愈发淋漓尽致,能使读者感受到诗人情感的深沉,也使得杜甫诗的沉郁之风愈发突显。
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对杜甫诗作和诗风的解读都还不够充分透彻。比如,“沉郁的内涵是什么?每一种反差是如何突显“沉郁”的内涵的?这些内容还可以进一步挖掘。再比如,境界阔狭的反差,其作用是否只在于反衬诗人形象的渺小?有无其他效果?这些问题也还可以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思考,继续琢磨。
作文2
浅析《琵琶行》中的琵琶女形象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是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抒发的感慨。在《琵琶行》中,诗人成功塑造了一位落寞失意的琵琶女形象,并借此一浇自己心中之块垒。
琵琶女的出场就与众不同:“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千呼万唤”“半遮面”透露出琵琶女的矛盾心情:既羞于见人、不便见人,又渴望得到他人的欣赏。这种矛盾似乎在暗示读者,她是一个有故事的女子。
随着故事的慢慢展开,琵琶女的内心世界也慢慢浮出水面。“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思”“不得志”“心中无限事”让本就压抑的气氛变得更加压抑,寥寥几笔就奠定了琵琶弹奏的忧伤基调。琵琶声再次响起,开始轻重和谐,后来变得婉转流畅,之后琴声堵塞不畅,直至一片沉寂。片刻沉寂之后,琴声突然再起,激越雄壮,然后又戛然而止。“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似乎周围的人和水中的月都为这跌宕起伏的琵琶声所震撼、所陶醉,一曲琵琶道尽了琵琶女一生的苦乐喜忧。
年轻时的琵琶女集美貌才华于一身,名满京城,让很多人羡慕,让许多人欣赏。可如今她年长色衰、人老珠黄,时光抹去了她美好的一切,只留给她无尽的落寞。“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她走投无路被迫嫁人,丈夫却“重利轻别离”,经常离家,她心中的苦恨幽愁无人倾诉,孤独充斥着她的内心,她是多么渴望有一位知己来倾听自己的悲伤啊。少小时的欢乐、辉煌,如今的落寞、失意,巨大的落差带来无尽的忧伤。可以说,琵琶女的后半生是在回忆伤心和压抑中度过的。“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一句正是这种忧伤的体现。而琵琶女回顾自己前半生时内心情感的变化,正与琵琶曲调的抑扬起伏相互呼应。
诗歌末尾是琵琶女第三次弹起琵琶。“急”“凄凄”写出了琵琶声的急促凄切,传递出琵琶女情绪的激动。为何琵琶女的情绪会如此激动?因为她在弹奏《琵琶行》时,深深体会到了白居易对自己的理解和认同。这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可能只有他们两个人体会得最为深切。那是一种共鸣,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心意相通,是彼此心灵的相互慰藉。
有人说,这失意落寞的琵琶女未必确有其人,毕竟漂泊江湖的歌伎与时任江州司马的诗人产生交集的可能性太小了。那诗人为何会以他的生花妙笔塑造出这样一位琵琶女形象呢?因为二人的命运太相似了。白居易曾位至谏官,诗名远扬,如今却滴居卧病、漂泊天涯。虽然诗人“出官二年”仍“恬然自安”,然而在这一夜,一曲琵琶竟让他泪下沾襟。诗人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这位在偏僻的浔阳城中偶遇的昔日“同乡”,与他有着相似的命运。相似的命运带来了情感的共鸣,当琵琶声响起的时候,诗人的痛苦终于得到理解,内心的孤独终于得到抚慰,郁结的情绪终于得以释放,长期压抑的情感也终于得以宣泄。
有人说,怀古诗是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心中之块垒。白居易笔下的琵琶女,又何尝不是这样的一杯酒呢?
【点评】
本文从叙事抒情诗《琵琶行》的人物形象切入,分析琵琶女形象的特点,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对诗歌情感表达的作用,中心明确,思路也比较清晰。
本文的可取之处在于,能够通过文本细读,结合具体诗句,对琵琶女的形象进行较为准确的分析。而且在对琵琶女的形象进行分析时,作者重点关注的是其内心情感的变化。由于切入口较小,分析就比较充分、细致、全面。无论是琵琶女的出场情态还是弹奏动作,无论是琴声变化还是身世遭遇,作者将有关琵琶女的全部诗句整合起来,完成了对琵琶女内心世界的探究和对琵琶女形象的塑造。
另外,作者借助诗句,知人论世,用简洁的语言阐释了诗人与琵琶女相似的命运,尤其把这次邂逅对诗人情感的强烈影响阐发得很充分,对诗人最后泪湿青衫的失控情感也作了较为合理的解释。
作文3
浅析苏词的豪放之风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东坡词开豪放派之先河,与南宋的稼轩词遥相呼应。两宋豪放之词多矣,然东坡之豪放词风有其独特之处。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两鬓微霜、年近不惑的苏轼不失少年之狂,《江城子》字里行间透露着他驰骋沙场、报效朝廷的豪情壮志。“且趁闲身未老,须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词中的他仿佛抛开了一切束缚,尽情享受酣畅的自由,逍遥自在地生活。“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虽看似轻描淡写,却掩盖不住他对自由的向往。勃郁的豪情造就了诗风的豪放,那苏轼的豪放缘何而生呢?
儿时读苏轼,无限向往他的洒脱不羁。后来才明白,苏轼心中何尝没有苦痛?苏轼半生都在贬谪漂泊中,“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是他被贬官以后的无处皈依的彷徨与孤独;他也曾遭遇与亲人的生离死别,“十年生死两茫茫”“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是他对亡妻的追思与想念;“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表现的是词人落叶难归根之恨,是对至亲故友的思念之情。然而,苏轼没有沉溺于苦痛,反而以豁达的胸襟和乐观的心态超越了人生中的种种苦难。在与苏辙长期分别之时,他的《水调歌头》表现出了他豁达的胸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世事总有遗憾,即使是月亮也会有残缺的时候,因此不必为一时的离别而悲伤。被贬谪至黄州之时,苏轼的一首《定风波》揭示出了他超越苦难的通关密语,“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虽然他经历了仕途上的无数磨难,但他明白,只要有一颗从容淡定的心,就可以坦然面对人生中的风风雨雨。正是这种对苦难的超越,这种旷达与超脱,成就了苏词独有的豪放。
苏轼与辛弃疾均以词风豪放著称,而两位大家的豪放却又有所不同。辛弃疾的豪放源于他的沙场征战、金戈铁马,“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也源于他一生难受重用、报效朝廷无门的悲愤。有人评价辛弃疾“生不得行其志,没一人明其心”。辛词于豪放中见悲愤,皆源于他报效朝廷的赤诚之心和壮志难酬的无奈之情。辛弃疾放不下的是家国之恨、收复失地之志;而苏轼放得下的是个人得失、功利之心:“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着甚千忙”,风雨晴阴都不能影响自己的心境,虚名微利也都不值一提。于是,两位豪放派大家的词作表现出了不同特质,王国维先生在他的《人间词话》中对苏、辛词风之别的评价最中肯:“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后世的豪放派词人多似稼轩之豪,而旷达超然、从容淡定使苏东坡成为豪放派词人中独树一帜的存在。
【点评】
本文的可取之处有以下几点:首先,本文重心不在分析东坡之豪放,而在探究东坡豪放词风的形成原因及特质,切入口较小,中心也较为明确。其次,作者能够结合苏轼的人生经历和具体作品展开分析,发现其超脱旷达、从容淡定的人生态度与其豪放词风之间的联系,有理有据,言之成理。再次,作者能够运用比较的方法,通过对稼轩豪放词与东坡豪放词的比较,突显东坡豪放词的特质——旷达。对豪放风格的分析贯穿全文,各段之间的逻辑关系也较为紧密。
当然,本文尚显稚嫩,也存在不少待改进之处。比如,对作品的解读还不够透彻,对诗句的分析略显简单。如果能对相关作品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相信会将豪放风格的内涵以及东坡豪放词风的特质阐释得更加充分透彻。
作文4
张先笔下的“影”
张先,字子野,北宋著名词人。曾以三处善用“影”字表现幽静朦胧之美,获得了“张三影”的美誉。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作者晌午喝醉,夜深酒方醒,愁思加倍,踏着月色,独自在小园中闲步,见到旁边沙滩上的禽鸟相依歇息,想到自己的孤独寂寥,愁意再度涌上心头。此时,天上的云散开,树枝上的花也婆娑摇曳。“云破月来花弄影”全句无一字有风,却处处透露着风的痕迹。云之所以散开,花之所以摇曳,均为风之故。这里,作者明写花月云影,暗写清风吹拂,同时含蓄地写出自己心中的愁被暂时吹散。然而诗人又立刻想到“明日落红应满径”,“花弄影”的美好景象将全然不在,剩下的只是被风吹落的满径花瓣。作者用短暂的美好,衬托出即将到来的更深重的忧伤。
在《剪牡丹》中,张先写道“柳径无人,堕絮飞无影”。作者先描绘了空旷无人的小径,小径的两侧是成荫的柳树。清风拂过,树上柳絮飘落,在空中盘旋回荡,柳絮过轻,飘忽间没有在地上留下片影。作者用动态的、飞舞的柳絮衬托柳径之宁静无人。同时,“柳絮”之影的不可见与后文“修巾薄袂”之可见形成了对比。后文写佳人登场,人影与晚霞相映,在夕阳的照射下愈行愈近,连“修巾薄袂”也清晰可见。夕阳之下,柳絮飘飞,修巾薄袂,更衬出了佳人的灵动与风姿。
张先写影之妙,也体现在《题西溪无相院》中。短短四句诗中,他便三次写影。“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作者驾船划破水上浮萍,使山的影子显露出来,小艇划过水草时沙沙作响。作者以静衬动,衬出“几家门静岸痕平”的宁静。“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则暗写水之宁静无波。这里的“鉴”就是“镜”,桥上行人仿佛在镜中行走。自古以来,写水之诗数不胜数,可是又有几人能如张先一般独出机杼,借过桥人在水中的朦胧倒影描写出水面之波澜不惊,环境之安宁静谧?最后一处写景句是“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水中的芦苇怎会与天上明月相碍?显然,这里的月并非真月,而是月在水中倒影。这首诗中,作者多次借水中的倒影描写水面之上的事物,实景与倒影相映成趣,为全诗增添了不少的活力与意趣。
由此可见,张先笔下的影,总是别出心裁,富有情趣,充分体现了诗人的巧思与匠心,也无怪乎世人称之为“张三影”了。
【点评】
本文以张先词中的意象“影”为切入口展开评论,角度选取的较有新意。张先词中的“影”,在不同作品中有不同的作用,或借影写风,或以影写水,风中花影摇曳相映成趣,风中柳絮无影飘忽不定,水中倒影似人行镜中,巧思妙想,令人耳目一新。作者通过细致的词句分析将诗人的巧思阐释出来,使得文章内容充实、言之成理。文学评论要建立在对文学作品充分解读的基础之上,作者在这方面作出了一定努力。
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文章几部分之间的联系还不够紧密,对张先词写“影”之妙的挖掘还不够充分,因而最后的结论阐释得也不够充分。这与高一年级同学古诗鉴赏经验不足、议论文写作练习不足有关,相信假以时日,同学们的文学短评会越写越精彩。
作文5
田园词人辛弃疾
人们在评价辛弃疾的时候,总是在关注他那些金戈铁马、气吞万里的作品,把他视为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但在我看来,这种评价于辛弃疾,就好像只看重他的文学成就却忽略了他在军事方面的伟绩一样,过于片面。他固然是一位杰出的豪放派词人,但同时,他也是一位田园词人。
辛弃疾的田园风格与陶渊明的是大不相同的。以《归园田居》为例,陶诗少有情感词的堆砌和过多的渲染,只是通过寥寥数笔的景物勾画,塑造出纯朴自然、恬淡安宁的田园意境。再看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同样是写乡下人家的生活,却处处渗透出温暖、喜悦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溪边的柔嫩青草,耳畔的吴侬软语,“溪头卧剥莲蓬”的小儿,不似陶诗那般淡然平和,却如同用一双新生儿的眼睛去看这个世界,所有久处其中的人所认为的平常,对辛弃疾来说却是新奇的、新鲜的,是令人欣喜的,是值得享受的。
这样的区别或许是两位诗人对意象的描述方法的不同造成的。陶诗中的典型意象是“草屋”“榆柳”,即便“村”是“暧暧”的,“烟”是“依依”的,全诗也仍像一片平静的湖面般波澜不惊。相比之下,“青青草”“相媚好”和“正织鸡笼”则给人另一种感觉。“青青草”运用叠字,使青草愈显青嫩、灵动,生机勃勃;“醉里吴音相媚好”,连白发的老翁老妪都相互逗乐,怡然自得;“正织鸡笼”的“正”字也不可或缺,使“中儿”的忙碌之态尽显。这一切仿佛平如镜的湖面上有微风拂过,轻轻泛起涟漪,引起了一点儿不引人注意的起伏。可就这一点儿起伏,如同羽毛拂过人心,让人隐约感受到,辛词比陶诗是要多出那么一些欣喜的。
细品辛弃疾闲居时光中的创作,能品出更多诗人对田园生活不一样的感情。“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几个简单的意象排列在一起,田园夏夜之景便浮现在眼前:脸上轻拂的是微凉的晚风,耳畔鸣叫的是仲夏的蝉子,一轮明月挂在枝头,明亮的月光竟惊扰了同在枝头的鸟儿。加之“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的巧妙对仗,让墨色天空中的点点星光和路上意料之外的几丝细雨,衬得整幅夏夜图景愈加清新,晚风、蝉鸣、星光、细雨好像就在身边,令人怡然忘忧。再如“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描写的虽是乡村生活中极为常见的画面,但诗人看到春天来临、万物都生机盎然的喜悦却不言自明。“洗雨烘晴,一样春风几样青”,写一场春雨过后的晴朗,春风吹过的地方布满青葱春意,微风拂面的触感跃然纸上。辛弃疾勾勒田园生活的作品有他独特的风格,或疏朗清新,或意趣盎然,一景一物无不寄寓着他丰富的情感。这使得他在田园诗人中独树一帜,展现出他豪放词风之外的另一种风格。若将他的田园词与豪放词作对比,我们很难相信二者是出自一人之手。
总而言之,辛弃疾既是豪放派词人,同时也是一位田园词人,他在后半生的闲居生活中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田园诗作:一方面壮志难酬热血难凉,一方面热爱并享受身处乡村怡然自乐的生活。这就是辛弃疾,一位与众不同的田园词人—不得已的身处闲居时让人钦佩的生活态度。
【点评】
本文作者独具慧眼,写豪放派词人辛弃疾,却把其田园题材的词作为评论对象。而在分析辛弃疾田园词风的时候,又能够运用比较的方法,通过对辛弃疾田园词与陶渊明田园诗的比较,发现了辛弃疾田园词的独特之美:以赤子之眼观田园风物,对平常之景也会产生新鲜、新奇以至欣喜的感受。尤为可贵的是,作者凭借敏锐的感受力,隐约感受到了陶诗“无我之境”与辛词“有我之境”的区别,尽管高一同学尚未学习过相关知识。同时,作者还能够结合词句的具体内容,通过对诗词意象和语言的分析来阐释辛词的情感和风格特点。此外,作者善于运用自己的语言,还原诗歌的意境,让读者充分感受到了辛词的意境之美,表现出作者较强的文字驾驭能力。这对于高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是难能可贵的。
作文6
《不可救药的命运二》主旨探究
啊,光明与黑暗的单独会面,
一颗心成了这场会晤的明镜!
啊,光明与黑暗交织在一起的真理之井,
一颗青灰色的星星正在这井中打战!
啊,唯一的光荣与慰藉,
地狱的讽刺的灯塔,
魔鬼的恩惠的火把,
——恶之中的知觉!
—波德莱尔
对于这首诗的主旨,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一些人认为,这首诗在强调种邪恶之中的珍贵的美,在赞颂一片黑暗里微弱的光亮。可我认为,这首诗表达的是一种彻底的讽刺——恶之中是不会有任何真正的光明的。
诗歌的前四句用了“单独会面”“明镜”“真理之井”“青灰色的星星”“打颤”等词语,描绘出一个正义与邪恶在正面对抗,我们的心灵成为它们唯一的战场的场景,体现的是正邪双方的对峙。我们都知道,如果我们参与到一场战争之中,而这场战争只有光明与黑暗的两方,那我们的心要么投靠光明,要么沉溺黑暗,而我们所坚信的,则是我们所认为的“真理”。
在我看来,“真理”是非黑即白的,它不会使光明与黑暗互相缠绕,所以这口“井”并非“真理之井”,而只是作者的反讽。那颗青灰色的星星则象征着已经失去活力与生命的、先前挂在天空给人指路的真正的“真理”。其中“打颤”意味着真正的真理已经深深陷入正邪交织的复杂、丑恶的人世间,得不到发掘,只有慢慢黯淡。所以前四句是诗人在反讽人世间的虚假的真理。
诗歌的后四句,诗人继续运用反讽的手法,讽刺人性的恶与粉饰的善。诗人在“地狱”这个大背景下,用“唯一”这样绝对的字眼来修饰和“地狱”毫不相关的“光荣”“慰藉”两词,意在引出“地狱中怎么可能找得出光荣”的疑问,以求得到“地狱中不会有光荣存在”这一答案。最后两句的描写就更加直观了,诗人直接道出“魔鬼的恩惠的火把”,而我们知道,魔鬼之所以成为魔鬼是因为他们永远都怀揣诡计和邪恶。那么“火把”被“恩惠”一词修饰,显然诗人是在用反讽表达这样的意思:魔鬼给的火把,当然不是恩惠的象征,而是暗藏祸心的、看似是指路牌事实上却是路障和陷阱。再结合最后一句话,它体现出了所有句子共同指向的主旨——恶之中的知觉,不过是掩人耳目的幌子罢了,它一点儿也不真实,反倒在是非颠倒的混乱的恶里愈发显得虚伪。
由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这首诗全篇都是在讽刺,表达了诗人对他所看见的人世间的种种罪恶和黑暗的反抗。波德莱尔巧妙借助精妙的比喻与反常的事物来表达批判之意,他的才华横溢与勇敢无畏令人由衷敬佩。
【点评】
《不可救药的命运二》选自法国现代派诗人波德莱尔的作品集《恶之花》。现代派诗人的作品往往难以解读,而作者通过文本分析,对作品主旨提出了属于自己的独特见解:这首诗表达的是一种彻底的讽刺——恶之中是不会有任何真正的光明的。
文章的另一个可取之处在于,作者对于诗歌意象的分析颇见功力。不同于中国传统诗歌,这首诗歌的意象不是写实的,而是具有丰富而深刻的象征意味。要探求意象的象征意味,不仅要关注意象的特点,还要关注诗人对意象的描述以及意象之间的关系。本文在这一点上就做得很好。作者认为,“青灰色的星星象征着已经失去活力与生命的真理”;诗人用“唯一”来修饰“光荣”和“慰藉”,用“恩惠”来修饰“火把”,从这两组修饰关系中可以读出讽刺之意。正是有了这样扎实的文本分析,文章才得出了比较令人信服的结论。
作文7
高弟的人生选择
《四世同堂》这本书展现了各个阶层的人们在抗战时期的生活。全书主线是围绕祁家展开的,作者通过祁家表现的是恪守封建礼教的北京市民从顺从到反抗的过程。四世同堂的祁家是传统封建大家庭的代表,钱家是正面与侵略者对抗的代表,而冠家走的是汉奸的道路。有趣的是,并不是所有人物的选择都与他们的原生家庭一致,祈家也有瑞丰那种为了物质享受而做卖国贼的人,冠家也有高弟这种出淤泥而不染与日本人斗争的人。本文重在分析高弟决心走上反抗之路的原因。
首先,性格是影响高弟选择的主要因素。虽然人物的选择会受环境的影响,但大多数人最终作出选择的时候,往往还是会作出最合乎自己本心的选择。如果招弟走上反抗之路,我一定会很惊讶的;高弟的反抗,却让人感到十分自然。高弟没有招弟一样的美貌,脾气却像母亲大赤包一样硬气,所以不受大赤包的喜欢,常常跟母亲发生冲突。高弟受过教育,知道自由恋爱,爱看小说,在家里只跟尤桐芳谈得来,她只有桐芳一个好朋友。高弟在性格上,在人生追求上,与全家人都格格不入。这是她最终脱离原生家庭,走上反抗之路的重要原因。
高弟走上反抗之路,也是因为她受到了周围人的影响。在仲石摔死一车日本兵后,高弟的爱情落了空,但她觉得她应该做一些不平凡的事情。她担心冠晓荷向日本人举报钱家,就翻墙去隔壁提醒钱先生。当听钱先生说仲石死得好的时候,她深深感受到了钱先生身上那种自己父亲所没有的气节。钱先生是高弟走上反抗之路的引路人。
另外一个对高弟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是尤桐芳。高弟和尤桐芳的友谊是建立在共同反抗大赤包的基础之上的。她们以诚相见,推心置腹,高弟向桐芳倾诉自己的心事也总能得到回应,桐芳是冠家唯一一个希望高弟能幸福的人。在高弟被大赤包当成攀高枝的棋子时,桐芳鼓励高弟逃走,而且她还愿意跟高弟一起走。但由于高弟的软弱,她的反抗仅停留在反抗家庭的层面,并没有上升到爱国的高度。桐芳却更早地意识到,每个人的命运都与国家息息相关。高弟的内心开始犹豫,每当与大赤包发生冲突时,她都想找桐芳谈谈,但又担心桐芳被大赤包赶走,只好与桐芳保持距离。一天她们趁大赤包不在,在西直门外的河边,一边走一边谈心。桐芳让高弟跟她一起走,可高弟说自己舍不得北平,舍不得家。桐芳下定决心要与日本人正面对抗,决心以后不再帮高弟了,她把自己的一个戒指给了高弟,最后忠告她,只有走才是出路,有了胆子才有出头之日。桐芳虽然没能劝动高弟,但她对高弟以后参加抗日活动起了重大的作用。现在,高弟离下定决心只差一个契机了。
桐芳牺牲,冠家被抄后,高弟被迫面对生活的残酷,一个人扛起生活的重担。她四处找工作,却四处碰壁,走投无路之时想起桐芳的话,她后悔自己没有跟桐芳一起走。她在火车站被已成为日本特务的招弟拦住,后来又偶遇多月未见的钱先生。高弟将这几个月的经历告诉了钱先生,把这一切归之为报应。钱先生打破了高弟的宿命论,鼓励她利用日本特务的身份刺探情报。他还告诉高弟她无须为大赤包的罪恶负责,只要她做钱先生教她做的事,她便对得起良心,也对得起所有人。在完整版中,高弟最后与瑞全牵着手回到了祁家,选择抗争的她终于摆脱了家庭的影响,赢得了大家的尊重。高弟的选择是性格使然,也是环境使然,是多种因庭的影响,赢得了大家的尊重。高弟的选择是性格使然,也是环境使然,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点评】
这篇文章重在人物分析,在分析高弟这一人物形象的时候,又把笔墨集中在高弟走上反抗之路的影响因素上,中心明确,内容集中。文章可取之处是层次清晰,文章先分析影响高弟人生选择的主观因素,再谈高弟周围的人对其思想的影响,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结论。作者在展开分析时,一方面能够紧扣论点,另一方面能够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根据论证的需要在小说中找到最恰当的论据,论据充分,论证严谨。从文章可以看出,作者对《四世同堂》中的许多人物都有比较深入的理解,对人物之间的关系也有较好的把握,由此启发我们:读懂文学作品,有对作品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是写好文学评论的前提和基础。
1 /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