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测卷六:侠骨柔情
时间:40min 分数:100分
高考对接点:古代诗歌鉴赏
知识疑难点:品鉴作品艺术特色
测试范围:第9课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习题。(40分)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嘉祐二年,试礼部。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
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之秘阁。时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雨日夜不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徙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道过金陵,见王安石,曰:“大兵大狱,汉、唐灭亡之兆。祖宗以仁厚治天下,正欲革此。今西方用兵,连年不解,东南数起大狱,公独无一言以救之乎?”安石曰:“二事皆惠卿启之,安石在外,安敢言?”轼曰:“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事君之常礼耳。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安石厉声曰:“安石须说。”又曰:“出在安石口,入在子瞻耳。”又曰:“人须是知行一不义,杀一不辜,得天下弗为,乃可。”轼戏曰:“今之君子,争减半年磨勘,虽杀人亦为之。”安石笑而不言。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8分)
A.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B.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C.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D.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8分)
A冠,指冠礼,古代男子十八岁成年,举行加冠之礼,又因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B.《春秋》言简义深,有《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作注。
C.殿试,科举考试的最高一段,由皇帝亲自考试,又称廷试,合格者统称进士。
D.表,是封建社会臣子对皇帝上书陈情言事、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特殊文体。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8分)
A.苏轼少立大志,得到母亲赞许。苏轼立志学习东汉的范滂,母亲赞许他的志向,并说儿子你能做范滂那样的人,母亲“我”也能像范母一样。
B.苏轼因诗获罪,遭到御史诬陷。苏轼用诗来寄托谏言,以求有益于国家,却因此遭到李定、舒亶、何正臣讪谤,差点被处死,最后被贬黄州。
C.苏轼言辞激烈,安石恼羞成怒。朝廷在西方用兵,在南方大兴牢狱,苏轼质问王安石为何无一言,王安石恼羞成怒,厉声说自己到时会说。
D.苏轼戏言人心,安石笑着同意。王安石认为做人应讲道义,苏轼戏言现在的人为了私利什么事都能做得出,王安石听后笑而不语,表示赞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洪水泛滥之际,苏轼采取了哪些措施抗洪?请用自己的话简要说明。(6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习题。(18分)
点绛唇
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6.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8分)
A.词的上片写女孩荡完秋千后的精神状态,妙在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让读者在想象中产生无穷意味。
B.“起来慵整纤纤手”中的“纤纤”二字用来形容双手的细嫩柔美,同时也借以点出人物的年华和身份。
C.下片词人通过人物的动作,把一个少女惊诧、惶遽而又好奇、冒失的心理活动,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出来。
D.下片都是写“动”,与上片形成对比,可见上片的“静”,不仅是静中见动,而且也是为了衬托下片的“动”。
7.“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三句源于唐人韩偓的“见客人来和笑走,手搓梅子映中门”。同是写少女的形象,你认为谁写得好?为什么?(10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习题。(18分)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8.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8分)
A“花千树”“星如雨”运用比喻和夸张手法,写出了灯火之盛。
B.“凤箫声动”“一夜鱼龙舞”表现了人们彻夜歌舞的热闹。
C.“蛾儿雪柳”“笑语盈盈”描绘了“那人”的美丽和可爱。
D.词人以“那人”所处地点之冷清,表达了自己甘于寂寞。
9.梁启超评这首词说:“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幽独”在这首词中是怎样表现出来的?词人在这首词中寄寓了自己什么样的“怀抱”?请简要分析。(10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习题。
回目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成熟格式,不是雕虫小技,而是( )。我们常说一百二十回的《三国演义》,一百回的《西游记》,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所谓“回”就是“回目”,又称章回题目,是章回小说的典型特征。在章回小说由民间说书艺术雅化为文人案头之作的过程中,回目形式由单句发展为偶句,字数也由( )而逐步定型为七八言,不但易于较完整地概括每回内容,而且也便于__①__。
明清两代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高峰期。作为杰出代表的四大名著是典型的章回体小说,即每一回的标题都是一副词句工整、前后相衡的对联。对联这一中国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应用于章回小说的回目中,是明代小说家的一大创举。因为就大多数回目而言,句子可长可短,结尾可平可仄,句式灵活多变,与诗的形式并不相同,反而与对联更为( )。在章回小说的每回之前,__②__,让读者看了此联就知道这回所要讲述的内容;( )统观阅读小说回目,还可以从中了解整部小说的叙述脉络。
10.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8分)
A.一枝独秀 错落有致 吻合 如果
B.一枝独秀 参差不齐 契合 不但
C.独树一帜 错落有致 吻合 不但
D.独树一帜 参差不齐 契合 如果
1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8分)
A.对联这一中国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被应用于章回小说的回目中,是明代小说家的一大创举。
B.对联这一中国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应用于章回小说的回目,是明代小说家的一大创举。
C.将对联这一中国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应用于章回小说的回目中,是明代小说家的一大创举。
D.将对联这一中国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应用于章回小说的回目,是明代小说家的一大创举。
1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8分)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字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字
答案解析
1.B(原文标点: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2.A(古代男子二十岁成年,行冠礼)
3.C(苏轼并没有质问王安石,而是劝谏;王安石也没有恼羞成怒,两人相谈甚好)
4.(1)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苏轼)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中的要害。(得分点:“授以书”“辄”“要”各1分,句意2分)
(2)太守尚且不躲避水患,我等小人,应当效力听命。(得分点:“犹”“涂潦”“侪”各1分,句意2分)
5.①驱使富民回城,稳定民心。②调动禁军护城。③自己住在堤上,派官吏分段防守。(每点2分)
参考译文:
苏轼字子瞻,是眉州眉山人。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四方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苏轼)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中的要害。程氏读东汉《范滂传》,很有感慨,苏轼问道:“我如果做范滂,母亲答应吗?”程氏说:“你能做范滂,我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到二十岁,就博通经史。到嘉祐二年,参加礼部考试。以《春秋》经义策问取得第一,殿试中乙科。
欧阳修因他才识兼优,举荐他进秘阁。当时新的法令纷纷颁布,苏轼在这时,常常设法使这些法令有利于百姓,百姓得以安宁。调任徐州知州。黄河在曹村决口,泛滥到梁山泊,城墙将要被浸坏,富裕的百姓争着出城避水。苏轼说:“富人出去了,百姓都动摇,我和谁守城?我在这里,水一定不能冲塌城墙。”把富人重新赶进城去。苏轼到武卫营去,叫来士卒头目说:“河水将要冲坏城墙,事情紧急,你们虽说是禁军,姑且给我出力。”士卒头目说:“太守尚且不躲避水患,我等小人,应当效力听命。”雨日夜不停,苏轼住在堤上,路过家门也不进去,派官吏分段防守,最终保全了这座城。
调任湖州知州,上表谢恩。又因为有些事对百姓不利而不敢说,用诗来寄托谏言,以求有益于国家。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摘取他章表中的话,并且引申附会他所作的诗说是诽谤皇上,把他逮捕进御史台监狱,想处以死罪,罗织罪名很久不能判决。神宗独自怜惜他,把他作为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苏轼与农夫老翁,一起在溪谷山林间生活,在东坡建造房屋,自称“东坡居士”。
苏轼路过金陵,见到王安石,说:“大的军事行动和大刑狱,是汉、唐灭亡的预兆。祖宗用仁厚治理天下,正要改变这些。现在对夏用兵,连年不停,东南又多次兴起大狱,你独自没有一句话去补救吗?”王安石说:“两件事都是吕惠卿发动的,我王安石在外地,怎么敢说?”苏轼说:“在朝廷就说话,在外地就不说,这是服侍君王通常的礼节。皇上对待你不是通常的礼节,你对待皇上,难道可以用常礼?”王安石厉声说:“我王安石要讲。”又说:“话出在我王安石的口,进了你苏子瞻的耳朵。”又说:“人必须知道做一件不义的事,杀一个无罪的人,即使得到天下也不能这样做,才可以算是好人。”苏轼开玩笑说:“现在的君子们,争着减少半年的磨勘期,即使杀人也能做出来。”王安石笑着不说话。
6.C(“冒失”错,应是害羞)
7.李清照写得好。相比之下,“和笑走”略显轻薄,“和羞走”则深挚;“手搓梅子”只能表现不安,“却把青梅嗅”则可描画矫饰;“映中门”似旁若无人,而“倚门”则有所期待,加以“回首”一笔,则少女窥人之态可掬了。(分析要比较,言之成理即可)
8.C(“蛾儿雪柳”“笑语盈盈”描写的是出行的妇女们,而不是“那人”)
9.第一问:词人通过寻找一个孤高、淡泊、独在“灯火阑珊处”的女子,表现了其内心的孤独、寂寞。(5分)第二问:词中寄寓了词人在政治上的失意苦闷的心情,表达了词人不愿跟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5分)
10.D(独树一帜:单独树立起一面旗帜,指自成一家。一枝独秀:形容在同类事物中最为突出,最为优秀。根据语境,选填“独树一帜”。参差不齐:指长短、高低、大小不齐。错落有致:布局交错纷杂,但极有情趣。根据语境,选填“参差不齐”。契合:符合。吻合:完全符合。根据语境,选填“契合”。如果:表示假设。不但:用在表示递进的复句的上半句里,下半句里通常有连词“而且、并且”或副词“也、还”等相呼应。根据语境,选填“如果”)
11.C(A、B、D主语不明)
12.示例:①追求文字和音韵上的形式美②均有一副标明篇章内容的对联(每处4分)
1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