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综合测试B
(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2022年北京冬奥会会徽“冬梦”、冬残奧会会徽“飞跃”的会微设计者以汉字“冬”“飞”为主体,巧妙将奥运风貌冰雪运动、人文精神融为一体,呈现在世人面前。那么,汉字为何备受我国奧运会会徽设计者青睐?
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其形体是根据意义构造完成的。早期文字中,能够看到很多栩栩如生的象形字符,即使已经笔画化的楷书,也仍保留着很多表意特征。汉字的表意性不仅使文字、书法、绘画能够在中国文化中融合互通,也使汉字作为视觉表达形式,更适于重新组构和塑造,满足艺术设计的需求。汉字在设计中,既承载了字义传达功能,又凭借表意图示性特征,重塑出意义之外的图形信息。将字义信息和图形信息高效结合,是以汉字为主体类设计的共同追求。2008年奥运会会徽字义信息“北京”和图形信息“舞动的人形”相结合,展示出主办城市“北京”“人”欢欣鼓舞的精神风貌。
丰富的表意功能与多变的重塑优势,使它能将字义和字形分而为二或合二为一,组构为具有视觉冲击力的标识符号。
在每种字体的书写中,汉字都蕴含着丰富的美学价值。龟甲兽骨上清丽瘦硬的甲骨文、青铜器里古朴厚重的金文、竹简上高古典雅的小篆等,这些字体单个字符的线条、结构,整体章法的布局、推列,都表现出鲜明的审美取向和追求。汉字在实用功能和美学价值的驱动下,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书法。书法作品中结构的疏密行笔的缓急,更将汉字的美发挥到极致。书法艺术和体育运动中共同具有的力量、气势等审美特质,在我国的奥运会会徽设计中完美地融为一体。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汉字作为记录汉语的工具,它有几千年的历史,不仅承载着中华文化的历史和发展,也是促进和维系中华文化统一的纽带汉字是具有表意特征的书写符号,强大的表意基因携带了本身的字义信息,图画式字形适合再塑造,可以承载更多内容,从而有效地满足特殊信息的传达;汉字是具有审美价值的视觉符号,三个奧运会会徽把和谐的律动性与运动的力量感完美结合,凝结了中国书法艺术与体育运动所共同的美学内涵,为形象与抽象之美创造了更大的美学空间;汉字是具有中国标识的文化符号,以汉字为艺术设计的主体,将使中国的文化传播更为有效,让世界更快更好地认识中国。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代表,也是人类世界共同的精神财富。汉字也必将在越来越多的舞台上发挥独特的价值。
(选自卜师霞《天生是“美术”的汉字》,有改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汉字“冬”飞”成为会徽主体是因其具有人文精神、奥运风貌和冰雪运动元素。
B.作为表意符号的汉字,其楷书化过程并没有影响它作为象形字符的表意功能。
C.汉字结合了字义信息和图形信息,使每个汉字的书写都具有了丰富的美学价值。
D.我国的奥运会会徽对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符号的汉字进行艺术加工和运用,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传播。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段通过介绍“冬梦”“飞跃”两个奥运会会徽,引出文章对汉字的讨论。
B.第2、3段分别主要从表意特性和审美价值的角度对汉字进行了分析。
C.第4段论述了汉字在民族历史和发展中对中华文化统起到的关键性作用。
D.文章最后两段总结了汉字的独特魅力和发展前景。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中的三个会徽是体现文字和图形信息高度结合的标识符号,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B.不具备表意功能的其他文字符号,难以重新组合塑造,也就难以满足艺术设计的需要。
C.书法艺术体现了汉字的美学价值,它与体育运动共有的特质在奥运会会徽设计中达到完美融合。
D.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文化符号之一。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兵车行
唐栋
六月的喀喇昆仑山依然很冷。风襄起细碎的砂粒,拍打得车体啪啪作响。
“同志,请开快一点。”
司机慢慢地扭头看了我一眼说:“这车,不能开快。”
“真见鬼啦!”
“你!”司机的脸冷峻得像块冰岩,但很快又恢复了常态,“你不知道,这车只能跑这么快。”
“耽误了病员怎么办?”
司机神情坚毅沉稳,催促是没用了。我把头往后靠,想象看病中的上官星。
不知这次领导怎的开了恩,竟派车专程送我。一辆军车静静等候在卫生队院子里,车厢用帆篷严严实实地罩着,夜色下犹如一块巨大的岩石这不是上官星的卡车吗?
车子颠了,司机竟如临大难,绕车察看了一圈,发现一切完妤无损才不安地驾起车缓缓前进。
“自己班长的病一点也不急,车上的东西倒这么经心”,我嘀咕着,心想这车要是上官星开,早就飞起来了。
那是我第一次接到去哨卡处理病员的命令,司机就是上官星。车子呼地窜了出去,罗盘上的指针一下就指到了八十。
“开这么快干什么!”
“不是去救护战友吗?哪能慢慢腾腾!”
一团旋风旋起高高的尖柱,在山谷间游动。我感到头有点疼痛。
“不大好受吧?这儿是死人沟,海拔四千米以上。”
“你少唬人!谁不知道前面是个兵站。”
他哈哈大笑起来,“那不是灯火,是鬼火,一代代的商队和朝圣者留下的,我们哨卡就守卫在这条丝绸之路上,多有意思!”
车灯下,路两旁尽是片片白骨。我胸口直跳,只想快点走出这死人沟……
司机突然停车,看看路线,才慢慢开过河。我想起那天过河的情形。他会不会是自那以后病倒的呢?
那天水势真吓人!只记得上官星挠着脑袋思索片刻,一咬牙,就要闯了。
他开着车艰难前进。突然,车熄火了。顷刻,冰块撞击着车身,水从门缝直往驾驶室灌!
忽地,我闻到浓浓的酒味——上官星举着酒瓶咕咕嘟嘟地猛喝!
这深的水,冷的冰,怎么可以…
他光身站在齐腰深的水中,用手摇柄狠劲地摇着发动机,摇柄猛击着水面,整个车都在晃动。
我仿佛觉得站在水中的不是他,而是我自己。那冰冷的水似无数把锥子,直往骨头缝里钻……
车发动了!他磕碰着牙踏进驾驶室,我只管为他擦身上的冰水。忽然,他咳嗽了,先是一声两声,很快成了一串……
车子开始登山了。曲曲弯弯的盘山公路紧贴着悬崖,头钻进了天,难怪叫它天神达坂。恼人的司机走一阵就停下来检查,稍微有点灌风的地方都要严密堵好。我连催他的气力都没了。“顶住,这次一定要闯过达坂,上官星在等我过去。”
那天的天气可不像现在这么平静。刚挨上达坂,挡风玻璃上顷刻就落满一层雪。上官星打开车门,将身子探到外面辨路,不一会儿就成了个雪人,脸色发紫,眼睛又红又肿。
正行间,不料车子被一溜暗冰滑了一下,半个后轮已经掉到了路外,那雾腾腾的深谷像只张大了嘴巴的饿狼。
“冰雪太厚,车挖不出来了。趁天还早,我步行去哨卡上找人。”
“我跟你一起走!”
“开玩笑,雪这么深,海拔又高,你怎么行?这是打火机,冷了就点燃汽油。祝你……保重了。”
“你也保重!”泪水情不自禁地打湿了我的睫毛。
他对我留下意味深长的一瞥。雪地上一串深深的脚印,仿佛是一条永远不断的线,牵动着我的心。
像谁把一盆鲜血泼给了夕阳,天际间一片艳红;满山满谷的冰雪静静地注视着天空。风照旧在刮,雪地上卷起层层白浪。绕过一段之字形的山路,整个哨卡豁地展现在眼前。几十名战士,分列两行,肃立在大门旁。
仿佛无数朵白花在眼前旋转起来。战士们从车上抬下一副盖着白布的担架,担架上躺着的就是上官星!
原来他就跟我在一辆车上。
我扑过去,呆呆地注视着他坚毅安详的神情,感到整个世界都凝固了。
连长告诉我,上官星留下话:把他送回“家”,埋在积雪的山岗。希望秦月能到哨卡为他送行,因为在所有熟识的战友中,只有我这个唯一的女性。
连长拿来一封信,信里是一首诗:我是星星,你是月亮,我们同在永恒的天上;美丽的夜晚,我们闪耀着理想!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项是( )(3分)
A.小说以“兵车行”为题既是对小说情节内容的高度概括,又暗示了社会背景,赋予作品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B.上官星已经牺牲,他就静静地躺在送秦月去哨卡的军车的车厢里。这个最后才解开的悬念并不让人意外,因为在情节叙述中已留下了多处伏笔。
C.“仿佛无数朵白花在眼前旋转起来”心理刻画简单而深刻。通过人物心理感知的变形,表现出上官星的牺牲给秦月带来的巨大心理震动。
D.死人沟天神达坂等处都是小说情节的关键连接点,对它们的描述不仅是简单的环境描写,更渲染了一种悲壮的氛围。
5.小说以秦月的视角,在现实与回忆的两次“兵车行”中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6.小说结尾处上官星留给秦月的小诗,堪称全篇表现主人公的点睛之笔,请作简要分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草堂岁月里的杜甫
冯至
上元元年(760)开春,杜甫在亲友的帮助下,开始筹划建造草堂,地址选在城郭西郊的浣花溪畔,这里环境清幽,尘事不杂,杜甫十分满意,作《卜居》诗以唱心中之乐,反映出作者久经动荡得以安宁之后的恬静安适的心境。杜甫有一位表弟此时在成都府任司马,听说杜甫要在西郊建造草堂,便走过来看他,还送了些钱。杜甫十分感激,作诗酬谢。关于草堂的建造过程,杜甫无诗记录,我们所见到的是他忙着写诗向各地友人索求各种树苗以美化草堂环境。
另外,他还不辞劳苦亲自去石笋街果园坊的徐卿家要果木苗,不管黄梅绿李,是果木树都要。这自然是为了装点草堂,同时也有以果备荒的打算。他是挨过饿的人,曾用野果充填过饥肠,深知它们的重要,“高秋总馈贫人食,来岁还舒满眼花”(《题桃树》)。桃可果腹,花可娱人,这就是他对果木树的整体审美。花果树木之外,他还向友人索要日用家什。可以想见,他当时安家伊始,支锅立灶,盆碗瓢勺,所需家什向人索取的一定不少,只是没有件件入诗罢了。
这年春末,草堂盖成,树木栽好,杜甫坐在院中,有滋有味地欣赏起来了。他赞美草堂所面临的青青郊野,赞美遮日的茂叶与和烟滴露的笼竹翠梢,欣喜鸟来暂息,燕来定巢。细想起来,这些不过是寻常农舍之景,却招来如此赞叹,这从反面使我们认识到他的生活境遇已沦落到十分可怜的地步。他在秦州山野寻找栖居之地的苦况,他长途跋涉于险山急流、危栈古道的种种艰难,成为他乐此茅宅的生活和感情基础。定居草堂的初期,杜甫的心情获得了片刻的宁静,写了不少颇具安恬情味的田园诗,如《江村》诗写村居景物和情事最相融洽:“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此诗比较典型地反映出作者初居草堂时的心境。然而这种心境是以“故人供禄米”为条件的,他没有任何经济来源,全靠故人的周济,一旦故人稍怠,立刻就会陷入困境。他们偶有接济失时,杜甫的生活就成问题。定居草堂之后,杜甫生活安顿下来,开始游览成都古迹,并与一些风雅人士交往。
他曾瞻仰过武侯祠,作《蜀相》诗,对诸葛亮一生的磊落功绩作出高度的评价,为其未能收复中原完成统一大业而痛洒千秋之泪。此诗虽为吊古,却有伤今之意。当时战乱尚未平息,山河破碎,宇内烟腾,于此国事维艰之际,是多么需要有一位武侯这样的贤相来主持国政!此外,诗中写他羨慕诸葛亮的得遇明主,也含有不满于肃宗的意思,他素怀匡时济世的远大志向,却被冷落与排挤,这种不平之气隐隐透于诗中。
游览古迹的同时,杜甫还交结了一些风雅人士。还有一个邻居是黄四娘,她家院子里种着成畦的花木,春天到,万紫千红,杜甫曾去观赏,写出的诗作《江畔独步寻花》声娇色丽,充满无限生机。杜甫与江村农家关系也很密切,农人时常送给他一些蔬莱,他也常把种植的草药赠予他们。在与农民的接触中,他对农民的纯朴心性有了深入的理解,他出乎意料地在农家茅舍里找到了寻觅许久的赤诚之心,在不通文墨的农民身上读到了自己的生活信条。这使他感到在茫茫人世间自己的归宿还是与农民的茅舍相杂为好。代宗即位后,曾召杜甫回京补京兆功曹参军他没有赴任,想来与此不无关系。
(有删改)
相关链接
草堂在暮春时节落成了……这是760年,中原没有恢复,关内闹着严重的灾荒,杜甫结束了他四年流徙的生活,在这里得到一个栖身的处所。他离开了兵戈扰攘、动荡不安的大世界,如今暂得休息,于是自然界中的一切都引起他的羨慕。他在这时期写了不少歌咏自然的诗。我们把这类的诗句和759年在洛阳道上与秦州道上的诗相比,意境上有多么大的一个悬殊!难道杜甫自己的生活刚刚有了着落,便陶醉在自然的春光里,忘却了人民的痛苦与国家的灾难了吗?(冯至《杜甫传》)
7.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中运用杜甫《江村》一诗主要是表现杜甫苦中作乐的现实处境和“心情获得了片刻的宁静”的心境。
B.因为素怀匡时济世的远大志向,所以杜甫诗中不时流露出在国事维艰之际被冷落被排挤的不平之气,这在杜甫的诗《蜀相》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C.草堂建成后,杜甫开始“有滋有味”地欣赏草堂风物,写了不少颇具安恬情味的田园诗,这说明草堂岁月里的杜甫陶醉在自然的春光里,忘却了人民的痛苦与国家的灾难。
D.杜甫欣赏、赞叹农舍之景,只是他心灵寻得片刻宁静的表现,在并不丰裕的物质生活条件下能够如此,正是杜甫热爱生活、关注现实的体现。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建造草堂时,除了亲友的主动帮助,杜甫也忙着向各地亲友“索求”“花果树木”“日用家什”,以至于无暇写诗记录草堂的建造过程。
B.“桃可果腹,花可娱人,这就是他对果木树的整体审美。”这表明杜甫即使在“曾用野果充填过饥肠”的时候,审美观也依然是现实主义的。
C.草堂岁月里,全靠故人接济的经济条件也没有能阻挡杜甫对寻常农舍之景的赞叹,他写了不少田园诗来表达暂得栖身之所时的安适心境。
D.离开了兵戈扰攘、动荡不安的中原和关内,坐在建好的清幽的草堂院内,杜甫过起了有滋有味的闲适生活,回京做官的机会也因此放弃了。
9.杜甫的“草堂”是在什么情况下建造起来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居易敏悟绝人,工文章。未冠,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见其文,自失曰:“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贞元中,擢进士,补校书郎。
四年,天子以旱甚,下诏有所蠲贷,振除灾沴。居易见诏节未详,即建言乞尽免江淮两赋,以救流瘠。宪宗颇采纳。李师道上私钱六百万,为魏征孙赎故第,居易言:“征任宰相,太宗用殿材成其正寝,后嗣不能守,陛下犹宜以贤者子孙赎而赐之。师道人臣,不宜掠美。”帝从之。河东王锷将加平章事,居易以为:“宰相天下具瞻,非有重望显功不可任。按锷诛求百计,所得财号为‘羡余’以献。今若假以名器,四方闻之,皆谓陛下得所献,与宰相。诸节度私计曰:“谁不如锷?”争裒割生人以求所欲。
后对殿中,论执强鲠,帝未谕,辄进曰:“陛下误矣。”帝变色罢谓李绛日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巨堪此必斤之绛曰:“陛下启言者路,故群臣敢论得失;若黜之,是箝其口,非所以发扬盛德也。”帝悟,待之如初。明年,盗杀武元衡,京都震扰。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刷朝廷耻,以必得为期。宰相嫌其出位,不悦。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居易赋《新井篇》,言浮华,无实行,不可用。”出为州刺史。中书舍人王涯上言不宜治郡,追贬江州司马。既失志,能顺适所遇,托浮屠生死说,若忘形骸者。
赞曰:居易在元和、长庆时,与元稹俱有名,最长于诗,它文未能称是也,多至数千篇,唐以来所未有。其自叙言:关美刺者,谓之讽谕;咏性情者,谓之闲适;触事而发,谓之感伤;其他为杂律。”又讥:“世人所爱惟杂律诗,彼所重,我所轻。至讽谕意激而言质,闲适思澹而辞迂,以质合迂,宜人之不爱也。”今视其文,信然。而杜牧谓:“纤艳不逞,非庄士雅人所为。流传人间,子父女母交口教授,淫言媒语入人肌骨不可去。”观居易始以直道奋,在天子前争安危,冀以立功,虽中被斥,晚益不衰。鸣呼,居易其贤哉!
(节选自《新唐书·白居易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
B.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
C.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
D.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未冠,古代中国男性年满二十岁要举行冠礼,表示成年。未冠又称弱冠,即不到二十岁。白居易就是在尚未成年时得到了顾况的高度称赞。
B.擢进士,指被选拔为进土。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
C.浮屠,亦作浮图。古人称佛教徒为浮屠,后并称佛塔为浮屠。
D.赞,纪传体史书中写在篇末的评论性文字,可用来表达对传主的肯定和赞美。本文篇末的“赞”中称赞白居易为贤者。
12.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新唐书》认为白居易聪明过人,工于文章,在元和、长庆时的文坛很有名。他最擅长作诗,其他体裁的文章,比他的诗歌要写得差些。
B.白居易除了是成就斐然的诗人外,还是正直的臣子。他多次进谏,而宪宗皇帝也多次接受了他的意见。但是后来还是被当权的大臣们弹劾,仕途不顺,被贬江州。
C.白居易的诗多达数千篇,他按内容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诗。而白居易看不上眼的恰是世人钟爱的杂律诗。
D.杜牧批评白居易的诗细巧艳丽,不是庄重高雅的人士应作的,而且流传人间,影响很坏。白居易则认为自己的诗含意激切,但言辞是质朴的。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若假以名器,四方闻之,皆谓陛下得所献,与宰相。
(2)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刷朝廷耻,以必得为期。
(二)古代诗词阅读(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虞美人
周邦彦
廉纤小雨池塘遍。细点看萍面。一双燕子守朱门,比似寻常时候易黄昏。
宜城酒泛浮香絮,细作更阑语。相将羁思乱如云,是一窗灯影两愁人。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及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词的开头两句描绘了蒙蒙细雨洒满池塘、点落在萍面上的迷人春景,一个“看”字,把人与细雨、浮萍联系起来,以乐景反衬主人公内心的愁苦。
B.“比似寻常时候易黄昏”一句,表面点明已是黄昏时分,也暗含了光阴飞快、即将别离的深层意蕴。
C.“相将羁思乱如云”一句,直言行人心烦意乱,运用比喻的手法,将羁思烦乱的无端无序勾画出来。
D.这首词,以时间的推移和主人公活动场景的变化,描绘寻常场景,却也别具一种朴实、厚重的感人力量。
15.词的结句“又是一窗灯影两愁人”与上片哪一句相呼应?这两句是怎样表达离人的深重愁绪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一生长年漂泊,老年病苦孤愁,他的《登高》诗中有两句其生活作了生动概括。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从视觉、听觉角度,同时运用比喻生动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7~19题。
历代歌咏杨柳的诗歌_________,早在《诗经》中就出现歌咏杨柳的诗句。《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在诗歌中诗人常借咏柳以赋别情。杨柳旁多有__________,在岸边水旁杨柳前离别,送行者眼前是典型的离别环境,如“( )”。在诗歌中诗人常借杨柳喻春天,如“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诗中描写了令人陶醉的春光春色画面。在诗歌中诗人常借杨柳抒发伤春之情,倾诉隐衷。如“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在诗歌中诗人常借杨柳撩惹游子的思乡之情,如“且共登山复临水,莫问春风动杨柳”。诗中描写了要安心作客,不要有__________。杨柳与诗歌的关系____________,因为不仅是杨柳本身固有春的使者的特性而受人们喜爱,而且还因为给它赋予了人格化的美的属性而受到人们的广泛尊崇。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充栋盈车 浮光幻影 千岁鹤归 前襟后裾
B.层见叠出 浮光幻影 凤鸣鹤唳 表里相依
C.充栋盈车 万顷烟波 凤鸣鹤唳 前襟后裾
D.层见叠出 万顷烟波 千岁鹤归 表里相依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B.清江一曲柳千条,恨无消息到今朝
C.闻郎江上踏歌声,杨柳青青江水平
D.恨无消息到今朝,清江一曲柳千条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不仅是因为给杨柳赋予了人格化的美的属性而受到人们的广泛尊崇,而且还因为它本身固有春的使者的特性而受人们喜爱。
B.不仅是因为杨柳本身固有春的使者的特性而受人们喜爱,而且还因为给它赋予了人格化的美的属性而广泛受到人们的尊崇。
C.不仅是因为杨柳本身固有春的使者的特性而受人们喜爱,而且还因为给它赋予了人格化的美的属性而受到人们的广泛尊崇。
D.不仅是因为给杨柳赋予了人格化的美的属性而广泛受到人们的尊崇,而且还因为它本身固有春的使者的特性而受人们喜爱。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5分)
渔民在夜间先用灯光诱集趋光性鱼类,然后围捕称“光诱围网捕捞”。这种科学的捕鱼方法,渔获量高。有些渔民运用这种方法,拿网眼极小的密网围捕,连筷子粗细的、硬币大小的幼鱼,都统统捞了上来。
用密网进行光诱围捕,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阐述。(要求:表达简明连贯,言之成理。150字左右。)
21.仿照下面的例句的修辞及句式特点,仿写句子。(6分)
(1)山水田园诗是乡村牧童的一支短笛,清新幽雅,绿林、青山、落日、孤烟,尽收眼底;边塞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的诗是倚天长啸的一柄长剑,逸兴遄飞,蜀道、飞瀑、美酒、芙蓉,纵情山水;杜甫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陈小姐带着在宝宝车中熟睡的一岁大的孩子乘公交车,司机让陈小姐将宝宝车折叠放好,否则就要购买元的行李货品票。陈小姐表示,如果把车折叠起来会把孩子弄醒,而车上没有空座位,抱着孩子乘车又很危险。她认为司机的要求不合理,坚决不交这一元钱,而司机拒不开车。为了这一元钱,陈小姐与司机“对峙”数小时,期间陈小姐多次报警,警察两度出警,车上数十人被迫转车。最后,在警察苦口婆心的劝导后,陈小姐搭乘警车回家。
此事引起了大众议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观点和看法。
要求:①全面理解材料,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②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不少于800字;
③不要脱离材料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与点拨
1.D(A项,“因其具有人文精神、奥运风貌和冰雪运动元素”表述错误,应该是会徽的设计者“巧妙将奥运风貌、冰雪运动、人文精神融为一体”,而不是两个字本身具备了这样的元素。B项,曲解内容,“楷书化过程并没有影响它作为象形字符的表意功能”表述错误,原文“即使已经笔画化的楷书,也仍保留着很多表意特征”,是说楷书笔画化后,保留着很多表意特征,但不能说没有受到影响。C项,偷换概念并忽视条件,前半句在原文中是“将字义信息和图形信息高效结合,是以汉字为主体类设计的共同追求”,且前面句子说的是“汉字的艺术设计”而不是仅指“汉字”;后半句在原文中是“在每种字体的书写中,汉字都蕴含着丰富的美学价值”,并不是说“每个汉字”。)
2.C(C项,“汉字在民族历史和发展中对中华文化统一起到的关键性作用”说法属于无中生有,于文无据,文中没有说其是关键性作用。)
3.B(B项,“不具备表意功能的其他文字符号,难以重新组合塑造,也就难以满足艺术设计的需要”说法绝对化,原文是说“汉字的表意性不仅使文字、书法、绘画能够在中国文化中融合互通,也使汉字作为视觉表达形式,更适于重新组构和塑造,满足艺术设计的需求”,也就是说汉字的表意性,更适合于重新组构和塑造,满足艺术设计的需求,反过来表述说法绝对化。)
4.A(A项,“小说以‘兵车行’为题……又暗示了社会背景”错误,从文中来看,标题“兵车行”与小说的故事背景无关,文章由两次兵车行事件组成,标题主要是对小说情节内容的高度概括。)
5.①情节安排上,秦月的“急”与司机的“慢”形成了对比,不断制造悬念,吸引读者兴趣。②人物刻画上,有利于通过秦月的回忆集中描写上官星为救战友而奋不顾身的行为,刻画其英雄形象。③表现手法上,有利于更好地运用侧面描写,通过秦月、司机和哨卡战士们的表现,来体现上官星感人的精神。
(从人物形象、情节安排以及技巧特色方面分析效果。从文中来看,小说主要写了两次“兵车行”,一是回忆中上官星开车送“我”,主要写上官星把车开得飞快、冰水中摇发动机、雪中看路、步行搬救兵等,在这一系列的表现中突出上官星为了救战友而奋不顾身的精神,突出其英雄的形象;二是现实中司机运送上官星的遗体去哨所,在这一路上主要突出司机的“慢”和“我”的“急”,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引发读者的兴趣,同时借助司机驾车的小心翼翼、哨所战士的肃立侧面烘托上官星的形象,表现出其精神感人至深。)
6.①诗句体现了上官星为祖国守卫边疆、英勇献身的崇高爱国主义理想。②诗句体现了上官星在极度恶劣的生存环境中,奋力实现生命价值的精神。③诗句体现了上官星追求人与人之间真诚、温暖情感的浪漫情怀。
(可以按照由表及里的顺序进行分析。文中的诗歌是上官星写给秦月的,那么“星星”可以理解为“上官星”,“月亮”可以理解为“秦月”,而“同在天上”“闪烁理想”流露出上官星对美好情感的追求。结合上文来看,这“月亮”
也可以理解为所有的“战友”,结合上文上官星送“我”救战友时的表现来看,这首小诗表现出他对战友的关怀;月亮”还可以理解为“祖国”,上官星身在边疆哨所,守卫着祖国大地,诗歌表现出上官星守卫边疆,献身祖国的爱国主义理想;从上文来看,此处海拔很高、气候恶劣,但在上官星的眼中,却是“美丽的”,表现出他在极度恶劣的生存环境中,奋力实现生命价值的精神。)
7.C(这种“陶醉”和“忘却”只是暂时的,文章第4段就写了杜甫平静心境后报国无门的悲慨。)
8.C(A项,“以至于无暇……”错。B项,“在‘曾用野果充填过饥肠’的时候”表述时间有误,这种认识是在草堂建成后。D项,“因此”的表述不合文意。)
9.(1)上元元年(760)开春,杜甫在亲友的帮助下,地址选定了城郭西郊环境清幽的浣花溪畔,开始筹划建造草堂。
(2)建造草堂所需的一切,有的是亲友赠送的(表弟送了些钱),有的是杜甫索求的(他向友人索求了各种树苗、果木苗及所需家什)
(3)上元元年(760)暮春时节,在中原没有恢复、关内闹着严重的灾荒的时候,杜甫结束了他四年流徙的生活,在成都建成了一个栖身的处所—草堂。
10.D
11.A(“未冠”是不满二十岁,“弱冠”是指男子二十岁。)
12.D(含意激切但言辞质朴是他讽喻诗的特点。)
13.(1)现在如果把宰相的重任授予他,天下的人听说这件事,都会说陛下是因为得到他献奉的财物才给他宰相职位的。
(2)白居易第一个向皇帝进呈奏章,请求马上抓捕凶犯,洗刷朝廷的耻辱,把务必抓捕凶犯作为要求(或期望)
【参考译文】
白居易聪明过人,擅长写文章。未成年时拜见顾况。顾况是吴地人,自恃有才华,很少推崇赞许他人,但见到白居易的文章,禁不住说:“我认为有才华的人已经绝迹了现在又发现你!”贞元年间,考中进士,补校书郎的空缺元和四年,天子因旱灾严重,下诏对租赋有所宽免,赈济民众减轻灾害。白居易见诏书细节不够详尽,就建议请求免除江淮两地的赋税,来赈救逃荒的饥民。宪宗有所采纳。李师道献上私款六百万,为魏征的孙子赎老宅,白居易上奏说:“魏征担任宰相时,太宗用皇宫大殿的木料修建成府第赐给他,后人不能守成,陛下还应以他们是贤臣子孙,赎买后赐还给他们。李师道是臣子,不应夺人之美为己有。”宪宗采纳了他的建议。河东王锷将被授以宰相职位,白居易认为:“宰相是天下人所敬仰的,没有重望和显赫的功勋就不可以胜任。考察王锷百般勒索民财,所得财物称为‘羡余’,然后把它们进献上去。现在如果把宰相的重任授予他,天下的人听说这件事,都会说陛下是因为得到他献奉的财物才给他宰相职位的。各节度使私下说:谁还不如王锷?”于是争相宰割百姓,搜刮钱财,来求得自己想要的东西。
后来,白居易在殿中与宪宗谈论,论辩执着,坦率耿介,皇帝还没有发告示,白居易就对皇帝说:“陛下错了。”皇帝脸色变了,过后,对李绛说:“这家伙是我一手提拔的,竟敢这样,我不能容忍,一定要斥贬他!”李绛说:“陛下能开放言路,所以群臣敢于对朝政议论得失;如果罢黜白居易,就是钳住臣子的口,这不是发扬帝王盛德的办法。”皇帝醒悟,对待白居易仍然像过去那样。第二年,刺客刺杀大臣武元衡,京都震动。白居易第一个向皇帝进呈奏章,请求马上抓捕凶犯,洗刷朝廷的耻辱,把务必抓捕凶犯作为要求(或期望)。宰相嫌他超越职权,因而不高兴。不久就传言:“白居易的母亲是堕井死的,他却写了《新井篇》,言辞浮华,没有德行,不能在朝中任职。”于是(皇帝)贬他出京为江州刺史。中书舍人王涯又上书说白居易不宜治理州郡,于是追诏再贬(他)为江州司马。被贬以后,白居易能顺应这种遭遇,寄托心志于佛道生死之说,好像忘记形体之人。
评论有言:白居易在元和、长庆年间,与元稹都很有名气,最擅长写诗,其他体裁的文章,未足称佳,诗多至数千篇,这是唐以来所没有过的。他自己说:“有关歌颂或讽刺的,叫作讽喻诗;歌咏性情的,叫作闲适诗;碰到事情有感而发的,叫作感伤诗;其他的为杂律诗。”又自讽说:“世人所钟爱的只是杂律诗,他们看重的,正是我所轻视的。至于讽喻诗,含意激切但言辞是质朴的,闲适诗思虑恬静淡泊而文辞迂缓,由于质直且迂缓,人们不喜爱也是应该作的了”。现在读他的诗文,的确如此。但是杜牧说:“纤艳不检点的诗文,不是庄重高雅的人应该作的。这种诗流传人间,父子母女口口相教授,淫词亵语入人肌骨而不能消除。”审视白居易,最初竭力直言,在天子面前为政局的安危诤谏,希望以此立功,虽然中道被斥贬,但后来更为坚定不衰。呜呼,白居易是个贤良的人啊!
14.A(A项,开头描写的是凄清的雨景。)
15.词的结句与上片“一双燕子守朱门”呼应。“一双燕子守朱门”一句,描写黄昏细雨之中,深院里是一对固守朱门的燕子;“又是一窗灯影两愁人”一句,描写离别之际,灯下是相对而立的一对零落身影。一双苦闷的燕子与两个愁人的影子,两个意象的遥相呼应(映衬),令即将分离的情景显得格外凄恻哀伤。
(借助一双苦闷的燕子与两个愁人的影子可推知呼应的句子。从“守朱门”和“两愁人”等词可知,这两句抒发了即将分离的凄恻哀伤之情。)
16.(1)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2)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17.D(层见叠出:接连不断出现。充栋盈车:形容书籍极多。万顷烟波:形容广阔的水面雾气弥漫,碧波荡漾的景色。浮光幻影:形容不实、不定,会迅速消失。千岁鹤归: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凤呜鹤唳:形容优美的声音。表里相依:原指内外互相庇护,后泛指内外互相救助。前襟后裾:形容年幼时兄弟间关系密切。)
18.A(B、D两项与后文“在诗歌中诗人常借杨柳喻春天,以杨柳比美”不契合。C项,上下联顺序颠倒。)
19.C(A、D两项递进关系内容颠倒。B项,语序不当,应将“广泛”移至“尊崇”前面。)
20.示例1:这种“密网光诱围捕”的做法是违背科学精神的。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不同的目的、不同的价值取向,其结果大相径庭。“光诱围捕”原本是提高渔获量的科学方法,但由于利益的驱动,一切“向钱看”,使用“密网”围捕,将会使我们的渔业资源受到毁灭性破坏。我们要加强正确价值观的引导,遵循科学精神,合理利用科学技术。
示例2:这种唯利是图的做法,是对渔业资源的毁灭性破坏。为了眼前的利益用密网进行光诱围捕,致使鱼子鱼孙都被赶尽杀绝,中国近海无鱼可捕已不是耸人听闻的事。我们的古人尚且知道“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的道理,作为现代文明人的我们更应该具备长远眼光,为自己、为子孙后代着想,制止这种杀鸡取卵的做法,保护自然资源。
21.示例:(1)(边塞诗是)大漠沙场的一弯冷月,清远而瑰奇,黄沙、雪峰、烽火、弓刀,豪情填膺
(2)(杜甫的诗是)幽咽泉流中的一弦琵琶,优愤而慷慨,风急、天哀、浊酒、涕流,肠热黎民
22.【写作指导】
阅读完这则材料,明白了事情的前因后果,可以采用“因果推断”的方法构思作文。
第一,从乘客的角度。她认为公交公司的规定不合理,她有实际困难却得不到及时的帮助,所以她做出“对峙”、报警等一系列让人匪夷所思的举动。她这样做对不对呢?从肯定她的角度立意:坚持原则,维护个人的利益。从批评她的角度立意:不能因为一已私利而罔顾他人的利益。
第二,从司机的角度,他执行公司的规定本身没有错,但没有从实际出发灵活处理而造成这场原本可以避免的混乱,因而可以这样立意:社会效益与经济利益发生冲突时,应以社会效益为先;应该有社会责任感,人与人之间应该发扬友爱互助的精神。
第三,从双方的关系来立意。如果双方都能本着互谅互让的态度来解决事端,这样的事或许就不会发生了。因此可以这样立意:人与人之间要有谦让精神,要学会忍让,体谅他人,为他人着想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