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落花生 》说课稿
尊敬的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 落花生 》。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首先说教材
《 落花生 》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语文要素为“借助具体事物抒发自己的情感”,这篇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四部分内容,重点突出议花生部分,恰当巧妙地详略得当,更好地突出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揭示学习花生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品格的主旨。通过学习,学生可以明白做人的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能只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分析,李老师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了解许地山笔名的含义,对许地山用生命践行花生精神感到钦佩。
2.研读重点语段,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3.体会作者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李老师根据教学目标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1.了解花生的可贵之处,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深刻含义,从中体会做人的道理。2.体会作者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说学情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和出发点。五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愿意交流,他们已不是低年级的小学生了,想法开始独特,对生活有所体验和感悟,思想也逐步走向成熟。正是引导他们明事理,知是非,培养人文素养,提高语文能力的关键时期。《落花生》这篇课文需要老师进一步循循善诱,关注学生的个性体验,用文本支架起学生学习与生活之间的桥梁,让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同时,学会体会生活中蕴含的哲理。
四、说教学过程
针对以上学情分析,李老师准备了一堂精彩的课,接下来我将重点介绍李老师的教学过程。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李老师将教学过程设计为以下几个板块:一、回顾内容,整体感知; 二、种花生、收花生,感受惊喜;三、尝花生、议花生,感悟做人道理;四、感悟写法,拓展延伸。
板块一:重温内容,整体感知
1、李老师首先以设疑的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进入正文的学习
引疑:许地山的笔名是落华生,也叫“落花生”,在古文中,“华”同“花”,所以落华生就是落花生。他为什么给自己取了一个农作物的笔名呢?
2、李老师又通过回忆课文内容,让学生思考: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内容?
李老师梳理了相关内容让学生掌握课文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四个方面的内容。
板块二:品读课文,研析重点,感受种花生后收花生的惊喜。
先重点学习第1自然段。让学生掌握标点符号的运用。
以“买种,翻地,播种,浇水”这一组词语之间的标点符号为例,让学生发现问题,老师释疑。
重点抓住“居然”一词,联系上下文让学生理解一家人收获花生时感到的意外、惊喜的原因。注重引导学生读出惊喜之情。
板块三:通过合作学习,研读“议花生”,感悟做人道理。
(1)提问:那天晚上,父亲和我们在一起都讨论了什么?请大家默读课文的3至15自然段。在有疑问的地方做上标记,并把自己的理解简单地批注在旁边。
(2)学生读后反馈,合作解疑。
为了让学生明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的原因是什么?
李教师补充背景资料:
许地山的父亲许南英,满腹诗文,且为人正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身为台南筹防局统领的许南英率部奋死抵抗,苦撑危局,奈何回力无天,台湾沦陷后,许南英被迫举家内渡来到大陆。那个时候许南英在广东一带做知县,平时为老百姓的事情奔走忙碌,很少参加家事活动。
李老师引导学生解疑:花生的好处有哪些?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哪一样最可贵?(第一次议论花生)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父亲的话,即第10自然段,学生体会花生的可贵之处。(教师适时板书:朴实无华 默默奉献)
通过学生朗读父亲的话。教师提问:父亲把花生和哪些事物进行了对比?用意是什么?
课件出示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的图片,抓住关键词语来突出花生的可贵之处。指导学生对比着读。
教师趁热打铁,继续追问:父亲借花生来教育“我们”做什么样的人?怎样理解“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这句话。(第二次议论花生)
通过质疑:做人一定要像花生才好吗?像桃子、石榴、苹果不也很好吗?加深对父亲话的理解。
考查学生:作者对父亲的话理解了吗?让学生找出有关的句子。
“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让学生加深对这句话的理解,让学生知道
(1)什么是体面?什么叫有用的人?
(2)对比读句子,体会父亲对“我们”的殷切希望。
“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拓展延伸
在我们身边,有没有像落花生那样的人呢?让学生举例说明。
总结全文,深化中心
过渡:许地山正是这样理解父亲的话的。
课件出示句子“那一夜我们谈到深夜才散,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许地山把父亲的话深深地印在心上,同时他也是这样做的。
(教师补充作者资料)
许地山心地善良,自幼便有仁爱之心,看见贫乏人、愁苦人,总会给以救济帮助。留学多年却从不穿西服,不抽烟不喝酒,到处都是满满一屋子书,做了一辈子的书虫,才华惊人,后来成为著名的作家和教授。抗日战争时期,他为抗战事业奔走忙碌,终因劳累过度而病逝。
著名作家郭沫若曾评价许地山:“他有献身精神,对于名利竞逐极其恬淡。”
许地山曾说:“我要像花生一样,踏踏实实的做一个淳朴的人,有用的人,我要为中华而生,为中华而贡献。
板块四:拓展延伸,感悟写法
感悟写法,拓展延伸
1、主次分明
作者寥寥数笔就交代了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这三件事,而议花生却用了那么多笔墨,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这是一种怎样的写法?
2、借物喻人
这篇文章父亲通过谈论落花生,告诉孩子做人的道理,这种写法叫——借物喻人。(板书:借物喻人)
3、尝试小练笔
花生会让我们想到那些默默无闻作贡献的人。看到下面的事物,你会想到哪些人?选择其中一个,试着写一段话。通过写一段话加深学生对课文所体现的哲理的理解,达到“课虽下,味还在,趣仍浓”的目的。
四、说板书设计
这堂课的板书设计图文并茂,直观简洁,突出了本堂课的教学重点,结构清晰。
结尾: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下面请欣赏李老师的精彩课堂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