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耕地资源与国家粮食安全 课件(26张)

文档属性

名称 2.1 耕地资源与国家粮食安全 课件(26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10-27 09:23: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耕地资源与
国家粮食安全
一、我国耕地资源概况
耕地:由自然土壤发育而成的,一般是指能够种植农作物(并经常进行耕种、能够正常收获)的土地。
可分为水田和旱地,旱地又分为水浇地和无水浇条件的旱地。
我国耕地资源的特点:
(一)耕地资源绝对量大,人均不足
(二)耕地资源整体质量欠佳
(三)耕地资源空间分布不平衡,水土资源配置欠佳
(四)耕地后备资源数量少、质量差,开发利用难度大
一、我国耕地资源概况
(一)耕地资源绝对量大,人均不足
课堂阅读P.27:我国耕地资源的“增与减”
长期以来,由于建设占用、水土流失、沙漠化等原因,我国耕地资源数量不断减少,加之人口不断增加,致使人均耕地面积持续减少。近年来,我国通过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农村土地整理等方式,耕地面积又发生了一些变化。
课堂活动P.27-28:我国耕地资源的“增与减”
课堂活动P.27-28:我国耕地资源的“增与减”
(1)在图上找出耕地占比超过30%的区域,说一说这些区域有哪些共同点。
南亚、欧洲中部和南部、非洲的尼日利亚等国。
①大多位于北半球中低纬度(地理位置);
②水热条件较好,平原广,土壤肥、水源足(自然);
③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且粮食需求量大,农业发展历史悠久(人文)。
(2)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耕地资源数量与哪些因素有关
自然因素: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等。
社会经济:农业基础、农业技术、饮食习惯、经济发展水平。
一、我国耕地资源概况
(二)耕地资源整体质量欠佳
2015年,我国耕地平均质量等别为9.96等,质量总体偏低。
随着农业面源污染、工业“三废”等对耕地质量的影响日趋凸显,尤其是土壤受污染的程度不断加深。
课堂阅读P.29:土壤污染
占优补差,补不抵占
①优质耕地流失问题
②劣质耕地增加问题
③耕地总体质量下降问题
一、我国耕地资源概况
(三)耕地资源空间分布不平衡,水土资源配置欠佳
分布相对集中;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一线以东占80%以上。
南方耕地不到全国耕地总量的 2/5;北方耕地以旱地为主,水热条件较差,大部分依赖灌溉。
课堂活动P.30:我国耕地资源的空间差异
1(2)我国水土资源空间配置的不匹配,有哪些不利影响?
南方:人地矛盾突出;粮食自给率较低;水资源利用率低。
北方:水资源不足,制约农业发展。
课堂活动P.30:我国耕地资源的空间差异
1、由于自然条件和历史传承等因素,我国耕地资源空间分布差异较大,水土匹配也不协调。
(1)指出我国水田的主要分布省区和地形单元。
江苏、安徽、浙江
湖北、江西
(长江中下游平原)
四川(四川盆地)
课堂活动P.30:我国耕地资源的空间差异
2(1)找出全国优等地、高等地分布比例较大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
课堂活动P.30:我国耕地资源的空间差异
2(2)影响耕地质量的自然地理条件有哪些?
①土壤固有肥力状况(厚度、质地、有机质含量等);
②水热配比条件
③地形条件(山区or平原)
④周边环境条件(污染)
一、我国耕地资源概况
(四)耕地后备资源数量少、质量差,开发利用难度大
我国耕地后备资源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及黑龙江省。经过长期的土地开发,剩余部分多为质量差、开发难度大的土地。
课堂阅读P.31:我国耕地后备资源现状
提取重要信息:①空间分布不均衡;
②集中连片的明显减少;
③荒草地最多,其次是盐碱地、内陆滩涂和裸地;
④连片集中的耕地资源主要分布在黑龙江、新疆。
二、我国粮食安全现状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近年来,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居民消费水平日益提高的情况下,我国仍然实现了粮食产量的稳步增长。
二、我国粮食安全现状
课堂阅读P.31:世界粮食安全
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问题:
目前——①人均粮食占有量较少; ②粮食增产难度较大;
③粮食种植比较收益较低;④粮食总体质量偏低。
中长期发展——①消费需求呈刚性增长
②供需区域性矛盾突出
③品种结构性矛盾加剧
课堂活动P.32:我国的粮食安全
该文章的预测结果与我国目前的粮食供应状况相差较大。想一想,该文章的预测忽略了哪些因素?
科技、消费结构的变化、政策、耕地质量等。
2. 该文章对我国的粮食安全提出了警示。议一议,如何保障我国未来的粮食安全问题?
①保护耕地的数量和质量;
②加强农田改造;③提升科技支撑力度;
④激发农民的种粮积极性;⑤粮食储备。
三、保护耕地资源,保障粮食安全
(一)确保耕地数量
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守住 18 亿亩耕地红线,划定永久基本农田。
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格控制各类非农建设占用耕地。
执行非农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要“占多少,补多少,补充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补偿制度。
积极开发后备耕地资源,提高土地整理复垦指数,提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课堂活动P.33:复种指数与垦殖指数
1. 复种指数是指一定耕地上,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之比。复种指数是反映耕地利用程度的指标,用百分数表示。为了提高粮食产量,复种指数是否越高越好,为什么
复种指数若过高→
水资源短缺→地下水位下降;
土壤肥力下降→增施化肥→ 土壤污染
→ 制约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课堂活动P.33:复种指数与垦殖指数
2. 垦殖指数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已经开垦种植的耕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为了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垦殖指数是不是越高越好,为什么
过度垦殖将破坏土地资源,导致生态环境问题,影响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三、保护耕地资源,保障粮食安全
(二)提高耕地质量
1、需要广泛应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加大对农田的投人,推进生态农业和绿色生产。
2、推进农田综合整治,加快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产稳产、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的规范化农田。
课堂阅读:富硒耕地
三、保护耕地资源,保障粮食安全
(三)防止耕地污染
1. 耕地污染危害 :①农作物减产;②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
2. 合理措施:引导农户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和农膜;大力推广有机肥料、生物农药、可降解农膜
(四)提高耕种积极性
1. 原因:种粮成本逐年增加;粮食种植收益较低。
2. 措施:增加对粮食生产的投入,加大对水利设施的投入,扶持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大户。
三、保护耕地资源,保障粮食安全
(五)加强农业科技应用
重点推广地理信息技术;
建立粮食病虫害预警与监控体系;
提高农业气象灾害预测和监测水平;
遥感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监测。
课堂阅读:德国农业生产中的地理信息技术应用
课堂活动P.26:海水稻种植
1. 查阅资料,说明我国盐碱地的空间分布特点。
分布不均匀,北多南少;
主要集中分布在西北、东北、华北及海滨地区。
3. 议一议,海水稻种植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有哪些意义
①改良盐碱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耕地后备资源;
②增加粮食产量,降低粮食进口依存度;
③绿色无公害,提高粮食品质。
课堂活动P.26:海水稻种植
2. 想一想,海水稻种植对生态环境会造成哪些影响
海滨滩涂——
有利:①固岸护堤,减少海岸的侵蚀;②改良盐碱地,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③节约淡水资源。
不利:①破坏滩涂系统,生物多样性减少;②海水自净能力下降。
干旱地区盐碱地——
有利:①改良盐碱地,缓解土地荒漠化;②增加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③增加大气湿度,调节小气候。
不利:①加剧水资源的短缺;②灌溉不当,加剧土壤次生盐碱化。
课堂活动P.35:我国的粮食生产格局
找出我国粮食不能自给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
课堂活动P.35:我国的粮食生产格局
1(1)粮食难以自给的主要原因。
总体原因:供求矛盾
供 → 耕地面积、单产、农业结构等;
求 → 人口密度、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等。
(2)我国粮食生产格局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我国南方水、土、光、热的组合要优于北方。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一直是我国粮食的主产区,历史上形成了南粮北运的格局。近些年来,东北地区、华北地区的粮食产量不断增加,粮食生产重心北移。
①南方耕地资源减少,种植结构变化;
②北方土地资源丰富,耕地比重大;
③农业技术为重心北移提供了保障。
课堂活动P.35:我国的粮食生产格局
2. 根据我国粮食安全的形势,有人认为可通过下列途径解决:一是降低粮食消费总量;二是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三是扩大粮食进口。其中,降低粮食消费总量,可通过控制人口或维持较低的粮食消费水平来实现;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可从高产稳产、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田比例、提高复种指数、改善生产技术来实现。
(1)上述三条途径,你认为哪一条最为可取?说出你的理由。
高产:改善生产技术增加单产,适当提高复种指数等;
稳产: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降低自然灾害的影响。
(3)国家明确提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藏粮于民”的粮食安全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