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地球的圈层结构 课件(2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4 地球的圈层结构 课件(2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7.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10-27 06:57: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目录


情境导入
阅读材料
在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地心游记》中,主人公可以在地下旅行,甚至穿过地心,地球是“空心”的,且开口于极地。
地球是空心的吗?地球的内部结构究竟是怎样的呢
人类能不能穿越地心?
问 题
12262米
入地“无门”
世界最深钻井
天宫二号发射升空
上天“有路”
情境导入
科拉半岛超深钻孔
科拉超深钻孔是前苏联于1970年在科拉半岛邻近挪威国界的地区开始的一项科学钻探
其中最深的一个钻孔SG-3在1989年达到12,263m (12Km),截止目前,以垂深计算,这个钻孔仍是到达地球最深处的人造物
情境导入
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其内部无法直接肉眼观测。现在的科学技术深钻也只能触及地球皮毛,那么我们有什么更科学可行的方法,可以用来探测地球的内部呢?
地下信息使者——地震波
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地震能量以 地震波 向四周传播
横波(S)
纵波(P)






上下颠簸(先)
左右摇晃(后)
地震波分类及特点
共同点:
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不同点:
6000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0
3
6
9
12
15
深度:km
速度:km/s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不连续面
横波
纵波
读图任务:
1.判断哪条是横波哪条是纵波?理由?
2.找出地震波明显变化的两个深度位置,描述横波和纵波在该处的变化特点?
在大陆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纵、横波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
在地下约2900千米处,横波完全消失,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
像这种波速突然发生改变的面称之为不连续面:根据发现他的科学家命名,前者为莫霍界面,后者为古登堡界面
6000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0
3
6
9
12
15
深度:km
速度:km/s
地壳
地幔
外核
内核
33km
2900km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横波
纵波
在莫霍界面下横、纵波都能通过,物质状态可能是 ;
在古登堡界面以下,横波消失,物质状态可能是 。
固态
液态
1.地壳的厚度有何特点?
2.软流层是不是液态?
3.岩石圈有哪几部分组成?
阅读P22回答: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圈层名称 不连续面 特征
莫霍面
古登堡面
地幔
地核
上地幔
下地幔
外核
内核
1、固态,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2、软流层为岩浆发源地,上部为岩石圈的一部分
1、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物质运动形成磁场
2、内核可能固态金属
1、岩石为主,固态
2、厚度不均,大陆部分厚,大洋 部分薄,硅铝层不连续分布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地壳
硅镁层
硅铝层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地壳
下地幔
外核
内核
地心 6371km
固态
古登堡界面2900km
液态
软流层
地壳:洋壳(薄)
地壳:陆壳(厚)
莫霍界面
0~70km,平均厚度33km
岩石圈:包括地壳及上地幔顶部,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软流层:位于上地幔顶部,被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地球板块运动与之相关
外核是熔融状态的金属物质。外核液体物质的运动形成了地球的磁场
上地幔
固态
练习巩固:
课后自主完成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
目录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情境探究】
材料一 地球外部圈层示意图(左图)
材料二 青藏高原羊卓雍措景观图(右图)
1.阅读材料,指出地球内部与外部圈层的界线,并说出右图中对应左图各个圈层的代表性地物。
界线:岩石圈的表层
白云
雪山
羊卓雍措
草原、羊群
2.结合材料二,举例说明圈层间的相互联系,试着写一写。
大 气 圈
水 圈
生 物 圈
2.结合材料二,举例说明圈层间的相互联系,试着写一写。
大 气 圈
水 圈
生 物 圈
湖水蒸发进入大气圈
羊群呼吸大气圈中的氧气
羊群呼出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圈
大气降水到高山,部分变成冰川
羊群饮用湖水
羊群代谢水分进入水圈
各圈层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了自然环境。
大气圈
水圈
生物圈
地球表层生物的总称
它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
主要成分为氮和氧
是地表和近地表的各种形态水体的总称
课堂小结
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