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人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一 单元复习
第五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02 体系构建
04 专题突破
目录
01 考情速递
03 知识梳理
05 能力提升
01 考情速递
考情速递
要点 选考要求 考察角度 真题考情
地理要素间的联系 理解 主要结合某区域地理要素分布特点,利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自然带或其他地理要素差异的具体原因。 2020全国卷Ⅰ,9—11
2020全国卷Ⅲ,9—11
2020山东地理卷,13—14
2019天津文综卷,13(3)
2019全国卷Ⅰ,37
2019海南地理卷,21
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理解
自然环境地域分异规律 理解
自然环境地域分异的原因 理解
02 体系构建
思维导图
形成
组成
03 知识梳理
知识梳理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1.地理要素间的联系
2.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功能
3.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自然环境的差异性 4.陆地自然带与气候的关系
5.陆地地域分异规律
6.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7.地方性分异规律
1.地理要素间的联系
自然地理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一旦一个要素发生变化,其他要素乃至自然环境整体也会发生变化。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生产功能:
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
平衡功能:
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实现。
3.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整体性的表现 意义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
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遵循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并以此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
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其他地区。 全球共同努力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
(1)气候与自然地带关系的原理(如下图)
4.陆地自然带与气候带的对应关系
4.陆地自然带与气候带的对应关系
(2)陆地自然带与气候带的对应关系(以北半球为例)
5.陆地地域分异规律
地域分异规律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影响因素 主导因素 热量(太阳辐射) 水分(海陆位置)
重要因素 水分 热量
成因总结 太阳辐射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即以热量为基础 水分从沿海向内陆递减,
即以水分为基础
地域分异规律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分布特征 延伸方向 纬线方向(东西方向) 经线方向(南北方向)
更替方向 纬度变化方向(南北方向) 经度变化方向(东西方向)
图示
典型地区 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 中纬度地区
5.陆地地域分异规律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的分析思路
难点突破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的分析思路
难点突破
6.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1)形成基础:热量、水分随海拔的变化而变化。
(2)山麓自然地带(基带)的确定:山麓的自然带基本上与当地水平自然带相一致。
(3)山地自然带的发育程度往往与该山体所在纬度和海拔有关,通常是纬度越低、山体海拔越高,自然带越丰富。(如下图)
(4)通常山地阳坡自然带数目多于阴坡。
(5)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谱,与从当地向高纬方向的水平自然带谱相似。(如下图)
(6)同一自然带:同一山体,阳坡高于阴坡,背风坡高于迎风坡(如下左图)。不同山体,随纬度的增加,其分布的海拔降低(如下右图)。
6.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7.地方性分异规律
受地形、岩石风化物等地方性因素影响,通过物质与能量再分配,形成了尺度较小的地域分异。
7.地方性分异规律
案例分析
因素 地区 理想状态 实际情况 成因
海陆
分布 南半球中高纬
度地区 苔原带、
针叶林带 无 南半球该纬度
无陆地
北极地区 冰原带 无 北极地区是北
冰洋
地势
起伏 南美洲巴塔哥尼亚高原 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
林带 温带荒
漠带 安第斯山脉阻挡西
风进入,处于背风坡
东非高原 热带雨林带 热带草
原带 地势高,气温低,
降水少
洋流 南半球副热带
地区大陆西岸 森林带或
草原带 热带荒
漠带 寒流降温减湿作用
欧洲西岸 针阔叶混交
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
林带 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
水分 天山山麓 温带荒漠带 绿洲 冰雪融水和地下水
丰富
尼罗河谷地 热带荒漠带 绿洲 尼罗河河水灌溉
04 专题突破
1.影响雪线分布的因素
(1)雪线:高山常见积雪区的下边界。
1.影响雪线分布的因素
影响因素 关系
温度(热量或纬度)因素 雪线高度与气温呈正相关。
降水因素 降水量越大,雪线越低;降水量越小,雪线越高。
地貌因素 坡度越大,积雪越易下滑,越不利于积雪保存。
(2)影响因素:
2.影响林线分布的因素
(1)林线:山地森林带分布的上界。
2.影响林线分布的因素
(2)影响因素:
真题探究
(2020全国Ⅲ卷,9-11)堪察加火山群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带的北端,气候冷湿,火山锥各坡的降水差异小。近几十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火山锥的林线(森林分布上限)升高,雪线(终年积雪下限)有所降低。此外,其他干扰也影响林线和雪线高度。例如,火山喷发彻底破坏原有景观,若干年内该火山锥的林线与雪线高度往往发生显著变化。据此完成9—11题。
9.一般情况下,与阴坡相比,该地火山锥阳坡的( )
A.林线与雪线更高 B.林线与雪线更低
C.林线更高、雪线更低 D.林线更低、雪线更高
10.林线升高,雪线有所降低,表明火山群所在区域气候变化趋势为( )
A.暖湿 B.暖干 C.冷湿 D.冷干
11.火山喷发后若干年内,该火山锥( )
A.林线升高,雪线升高 B.林线升高,雪线降低
C.林线降低,雪线升高 D.林线降低,雪线降低
【思维点拨】
9题,与阴坡相比,阳坡太阳辐射较强,气温较高,光照热量更充足,有利于森林的生长,故林线更高;与阴坡相比,阳坡太阳辐射较强,气温较高,故雪线更高,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0题,近几十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林线升高,说明火山群所在区域,气候变暖;雪线降低,说明气候变暖,降水增多,因此,表明火山群所在区域气候变化趋势为暖湿,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1题,火山喷发若干年内,火山锥受外力风化侵蚀,坡度变缓,雪线下降。火山灰为森林的生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因此,林线升高。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答案:A A B
05 能力提升
下图为“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是( )
A.③④①② B.①②③④ C.②④①③ D.③①④②
2.湖泊演变为陆地过程中的主导因素是( )
A.气候 B.地形 C.水文 D.生物
3.图示演变过程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
A.区域性 B.整体性 C.差异性 D.开放性
A
D
B
读我国部分山地垂直带谱图,完成下面小题。
3.按高纬到低纬排序正确的是( )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丙-甲-乙 D.甲-丙-乙
4.丙图中苔原带缺失的主要原因是( )
A.纬度低 B.海拔高度低
C.处于阴坡 D.处于背风坡
B
A
小晓同学初秋穿着棉袄乘火车出门旅行,发现越往前行穿着由棉袄变成夹克、由夹克变成单衣,最后甚至穿上了T恤。图示意小晓出行的可能线路,据此完成题。
5.小晓同学出行的线路最可能的是( )
A.①线 B.②线 C.③线 D.④线
6.造成小晓同学出行穿着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海陆因素 B.地形因素
C.纬度因素 D.季风因素
7.图示线路②,从北京到乌鲁木齐沿途地表植被的变化大致是( )
A.森林草原—森林—草原 B.森林草原—荒漠—草原
C.森林—草原—森林草原 D.森林—草原—荒漠
B
A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