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人之初
( 识字)
4
(
教学目标
)运用熟字加减等方法,结合语境认识“之、初”等13个生字。会写“之、相”等 7个字,重点写好“之、义”。
认读“初始、初夏、天性、性格”等8个词语,复习“不”的变调规律。联系生活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培养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感,激发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
积累生字词,朗读课文,复习“不”的变调规律。
(
教学重点
) (
教学难点
) (
教学课时
)培养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感,激发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2课时
第一课时
(
课时目标
)
运用熟字加减等方法,结合语境认识“之、初”等 13 个生字。会写“之、相”等 7个字,重点写好“之、义”。(重点)
认读“初始、初夏、天性、性格”等 8个词语,复习“不”的变调规律。联系生活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重点)
(
教学过程
)
(
一
)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音频导入。
教师口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人之初》,这篇文章选自《三字经》,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来认识一些新的生字和词语,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遨游吧!
(
二
)相关介绍
《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它短小精悍、读起来朗朗上口,千百年来,家喻户晓。其内容涵盖了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等,核心思想包括了“仁、义、诚、敬、孝”。其独特的思想价值和文化魅力为世人所认同,被历代中国人奉为经典并不断流传。
(
三
)初读课文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听读。听读几遍之后,学生再跟读。
注意发音:①“性本善”中“性”是后鼻音,“本、善”是前鼻音。②“性相近”中 “性、相”是后鼻音,“近”是前鼻音。③文中出现了7个“不”,集中展示,跟着老师一起读,进行“不”的变调规律复习,后面的字读第四声时,“不”读第二声;后面的字是其他
声调时,“不”都读第四声;特殊情况读轻声,如“对不起”。
自由朗读儿歌,先圈出本课的生字,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识字或向老师和同学请教,反复读几遍。
指名学生试着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发现错误读音,集体订正后齐声朗读。注意“之、初、善、专”都是翘舌音,“专、迁”是前鼻音,“性”是后鼻音,“之、玉、义”是整体认读音节。
再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所圈生字的读音,多读几遍,注意三字一停顿。
(
四
)识记生字
同桌合作:拿出课前准备的字卡,同桌互相交流怎样才能又快又准地记住它们。
学生汇报:指名学生大声领读生字,并说一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1)熟字加一加:“初”是衣字旁加“刀”;“性”是竖心旁加“生”;“贵”是“中”加横加“贝”; “玉”是“王”加一点。
(2)字理识字:“性”从“心”,指人的本性;从“生”指人的本性、性格一生下来就有。
(3)联想识字:“之”的字形像一个翩翩起舞的少女,点是她的头,横撇是她的身体,捺是她舞动的裙摆。“初”,本义是用剪刀裁剪布料 ( 此处结合字理演变图 )。左衣右刀就是“初”。
出示字卡,多种方式认读生字:指名学生领读、自由读、开火车读。
(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小组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识字方法得到互补。在此基础上,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演示及资料补充,使学生对生字的字形和字义获得整体的认识。
理解课文中的单音节词。
①苟:如果,假如。
②乃:就。
③迁:搬迁,变迁,变化,改变。
④宜:合适。
⑤琢:雕刻。
⑥器:器具,有用的玉器。
⑦义:道理。
(
五
)当堂检测
加一加,变成新字。
辶 + 元 =(远)木 + 目 =(相)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人之初, 性本善 。
性相近, 习相远 。
苟不教, 性乃迁 。
完成本课的《课后读写卡》。
第二课时
(
课时目标
)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重点)
培养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感,激发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难点)
(
教学过程
)
(
一
)课前导入
教师口述: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人之初》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识记了生字,积累了词语。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看看你对中华传统文化了解多少。
(
二
)品读释疑
先学后教,理解课文第一节的大意。
(1)课件出示课文第一节的内容,朗读并理解。
①同桌配合,一人一句对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得正确、流利。
②同桌互相交流课文第一节的大意,有问题及时请教老师。
③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句子,说说自己的理解。
(2)课件出示与本课相关的画面,教师口述课文第一节的大意。
预设:人生下来的时候本性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生长、学习等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发生改变。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致志地去教育孩子。
(3)从第一小节中你知道了什么?
预设:这一小节告诉我们,如果后天教育及时,方法正确,就有可能使我们成为栋梁之材。
先教后学,理解课文第二节的大意。
教师引导学生以多种形式朗读课文第二节。( 师生对读,拍手伴奏读,全班齐读。)
(2)导学:课件出示第二节的第一句,抓住关键词,引导学生理解其意思。
①在这一句中,请你找出一组反义词。
预设:幼和老。
②教师导学:“幼不学,老何为”的意思就是小时候不好好学习,长大以后不懂得做人的道理,又没有知识,能有什么用?小朋友们,你们能结合老师的解释把这一句再完整地解释一遍吗?预设: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做事的道理,又没有知识,能有什么用呢?
③“幼不学,老何为?”这句话与你学过的哪句话意思相近?
预设:这句话与“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意思相近,都告诉我们从小就应该努力学习。
(3)课件出示第二句,结合图片理解意思。
①教师出示玉石和玉器的图片,解释:玉不经过打磨雕刻,是不能成为精美的器物的。
②引学:人也和玉一样,要是不学习,就不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不能成才。请你和同桌互相说说这一句的完整意思。
预设:玉不经打磨,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不学习,就不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不能
成才。
朗读指导:《三字经》节奏明快,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我们要在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试着拍手伴奏读,读出节奏。文中出现了7个“不”字,朗读时要注意变调。在本文中,“不”后面的字是第四声时,“不”读第二声;“不”后面的字是其他声调时,“不”都读第四声。
(
三
)拓展阅读
三字经(节选)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
四
)课文主旨
《人之初》一文通过读起来朗朗上口的三字经,让我们懂得了教育和学习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使我们明白了从小用功学习、努力刻苦,长大后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
五
)课堂小结
(
课后反思
)本文选自《三字经》,字数整齐,上下两节,每节四句。通过体会其含义,我们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了我们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成功之处:本课以学生自主交流、小组互动为主要教学方式,努力将学生的识字愿望与课程标准理念相结合,引导学生独立识字,获得识字过程中的丰富体验。课堂上,能处处从学生实际出发,鼓励学生自主识字,灵活运用各种识字方法,掌握教学重点;在理解课文意思时,采用先学后教与先教后学相结合的教学策略,不失时机地为学生创建自主学习与交流的平台,真正做到了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体,将识字课教学变成了培养学生发现兴趣和热情探索的小天地。
不足之处:课文意思的理解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有难度,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在大致了解重点词语意思的基础上,联系实际生活说说课文中句子的意思,为今后更好地理解、领悟、印证打下基础。课文中有“老、幼”“远、近”等意思相反的词语,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积累词语,扩展词语并灵活运用。
(
板
书
教育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人之初
子不学,非所宜
学习
人不学,不知义
)
(
2
) (
点典教案 六年级语文·下(R
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