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质量与健康
一、教材分析:
《空气质量与健康》选自人教版新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三章第三节,本课内容和新课标十大主题中的“生物圈中的人”和“健康的生活”有关。新课标认为:学会生存首先就是学会健康的生活,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健康已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让学生了解空气质量与人类健康的关系和向学生进行保护空气质量重要性的宣传都相当重要。
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紧密,所以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比较感兴趣。利用这点,可以进一步促使学生保持并提高学习生物的兴趣。同时,在七上他们已经了解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过程,这就为本节的探究奠定了基础。所以我充分相信学生能够通过体验和感悟,提高环保意识,学会健康生活。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描述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的主要影响。
2.尝试了解当地的空气质量。
3.学会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了解空气受污染的程度。
4.学会抽样记数的方法。
5.尝试用所学的方法探究有关空气中尘埃粒子的问题。
(二)能力目标
1.尝试通过网络收集并整理有关当地空气质量的信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2.运用五点取样法,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探究周围的空气质量,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资料分析以及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学生明白自己的健康就与周围的空气质量有密切的关系,爱护环境就等于爱护自己。
教法学法
按照生物课程“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 的基本理念以及建构主义学习原理,采用探究、合作、互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围绕“挑战——经历——发展”这三个过程展开,课堂环节以“报道——探究——交流——拓展”这四大活动为支撑,用新课程学习卡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和熟炼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的生物科学素养。
五、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第一课时
创设情景 引入新课 大家玩个小游戏:用手将自己的口和嘴捂住30秒,体验一下有什么感觉? 平静状态下我们一分钟呼吸16-18次,请全班同学数字计算:计算一个人一天内呼吸的次数(课件展示)。提高学生对空气质量的重视度。从而导入课题。 课件展示课题:第三节 空气质量与健康 学生倾听、观看,受到触动,积极思考,争相举手回答。 学生谈体验,说感受
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一、 空气质量影响人体健康 指导发布收集到的资料 教师组织学生发布课前收集到的有关空气质量影响人体健康的资料, 启发学生分析有关空气质量影响人类的健康的信息。 小组代表发布课前收集到的有关空气质量影响人体健康的资料。其他同学聆听,并对资料内容表示惊讶,产生触动。
引导分析资料 课件展示课本P58-59的三段资料分析,指导学生阅读,然后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归纳资料中蕴含的意义(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阅读资料,讨论归纳资料中蕴含的意义,并相互补充,教师适当启发,捕捉学生回答中的闪光点,合理进行评价。
二、 了解当地的空气质量 汇报、交流莱芜市空气质量调查状况 空气质量的三项指标:空气污染指数、空气质量级别、可吸入颗粒。 众多的例子告诉我们,空气质量影响人体健康。那么这些空气污染问题是怎样产生的呢? 组织学生对空气质量调查结果进行交流汇报(在交流汇报中,以小组代表发言为主)。 将课外调查的结果在课堂上与其它同学共同分享,互相交流。
分析造成莱芜市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危害。 教师课件展示常见大气污染源图片,在学生充分调查的基础上,以“造成大气污染的原因分析”为主题,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当地的空气被污染的原因,并能简要说出其危害。 讨论得出大气污染源常见的有以下几个原因:①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气;②车辆、船舶排出的尾气;3城市煤炭的燃烧和农村焚烧秸杆所排放的烟雾;④地面扬尘等。
讨论空气污染的防治 请学生思考下列问题:假如你是莱芜市环保局局长,针对这些问题你有什么解决方法?要求学生思考讨论后各抒己见,鼓励学生设计切实可行的治理孟州大气污染的方法。 学生讨论交流大气污染的防治的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采取综合措施;调整能源结构,合理规划工业发展和城市建设布局;综合运用运用各种防治污染的技术和措施;改善生态环境,植树造林。
探究归纳 汇报交流 采集和测算空气中尘埃粒子 制定探究计划,课外实施探究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61页的探究方案,让学生明确:每个同学都可以采用课本上介绍的方法,探究想要探究的问题。可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探究,经小组讨论后确定要探究的问题。教师应组织小组分工,强调活动的注意事项,参与活动,对学生的活动进行评价。 1、自学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的方法。由一位学生介绍“五点取样法”,记数规则。 2、各小组确定探究的问题。 3、各小组制定出科学的探究计划。 4、学生课后分组,小组成员分工采集和测算当地空气中的尘埃粒子,在显微镜下观察和记数,分析数据,得出结论,以备下节课进行汇报与交流。
第二课时
指导小组汇报的探究成果 1.在众多的污染物中,首要污染物是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空气中的尘埃粒子(包含可吸入颗粒物)是比较好测定的,我们可以利用课前采集和测算的空气中的尘埃粒子数,来判断周围的空气质量状况。你们还记得采集和测算尘埃粒子的方法吗? 2.课前,同学们已经采回了样本,并在显微镜下进行了测算,请各小组汇报一下你们的实验结果。教师打出各小组自己制作的幻灯片,内容包括探究问题、探究计划、探究过程(3—4张相片)、探究结果。教师肯定各小组在课前的实验探究活动。并在小组间进行交流。 3.教师组织学生就每组实验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和测算结果展开讨论。总结探究实验的基本步骤。 1.(演示)复习、回答:由一位学生介绍“五点取样法”,记数规则。 2.小组汇报(高层楼和低层楼;教室内外;树林里、公路旁;裸地、绿地;雨前、雨后)。 3.小组之间根据数据讨论,交流尘埃粒子数与环境的关系。复习总结探究实验的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并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
教学反思
当堂训练
二、选择题
1.白天教室内有不少同学出现打"呵欠"的现象,这是因为( )
A.打"呵欠"会传染 B.大家养成了打"呵欠"的习惯
C.人多,氧气多,二氧化碳少 D.室内二氧化碳浓度高
2.房屋装修后不能马上入住,而要进行( )
A.关闭门窗,避免潮湿 B.打开门窗,通风透气
C.在屋内喷洒大量的醋,杀毒灭菌 D.喷空气清新剂,让室内清香四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