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创造宣言 课件(共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1 创造宣言 课件(共3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27 15:02: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21 创造宣言
陶行知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驳斥错误观点,从而得出正确观点的驳论方法。
2.品味文章语言的精妙,关注文本中哲理性语句。
3.重视创造的力量,培养自主、自信的创造能力。
新课导入
爱迪生从小就对很多事物感到好奇,而且喜欢亲自去试验一下,直到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为止。长大以后, 爱迪生一心一意做研究和发明的工作。他在新泽西州建立了一个实验室,一生共发明了电灯、电报机、留声机、电影机、压碎机,等等,总计两千余种东西。爱迪生的强烈研究精神,使他对改进人类的生活方式,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新课讲解
作者简介
陶行知(1891-1946)
安徽省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古庙敲钟录》《斋夫自由谈》《行知书信》《行知诗歌集》。
本文写于1943年,陶行知先生否定了“不能创造”的种种错误看法,提出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激励每一个人时时、处处要去创造。
写作背景
字词积累
中伤 遁词 懦夫
豢养 灌溉 繁殖
zhòng
dùn
nuò
huàn
zhí
gài
望洋兴叹: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哑口无言:像哑巴一样说不出话来。形容理屈词穷的样子。  
遁词:因为故意躲闪或掩饰错误、或者由于理屈词穷或不愿以真意告诉他人时,用来搪塞的话。  
自暴自弃:自己瞧不起自己,甘于落后或堕落。  
众叛亲离:众人反对,亲人背离。形容完全被孤立。
解释词语
初读课文,思考本文采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以哪种表达方式为主,明确文体。
整体感知
议论和叙述两种表达方式,以议论为主。本文是一篇议论文。
给文章分层,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1—4)用不同的人创造出不同的崇拜者,引出教育者要创造真善美的活人,要以集体之力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或彼此崇拜的活人,明确何谓“创造”。
第二部分:(5—11)从客观与主观两方面,批评了一些人的错误看法,指出“处处”“天天”“人人”皆可创造。
第三部分:(12-15)有了人人都能创造的信念之后,还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不能像东山樵夫那样,要让创造之神常住心中。
第四部分:(16)引用罗丹的话发出创造宣言,激励人们用自己的“汗”“血”“热情”去创造。
阅读第一部分,思考:
作者是怎样明确“创造”的实质的?请结合第一部分做简要说明。
细读感悟
作者借美术家罗丹创造自己崇拜的石像,明确创造的实质就是“创造出自己的崇拜者”,并以教育者要创造出真善美的活人,创造值得自己崇拜或互相崇拜的人为例说明“创造”的实质。
思想者
与《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相同,通过驳论达到立论的目的。
阅读第二部分,思考:
联系本单元前面3篇课文,思考课文第二部分的论证方式与哪一篇相同。
【驳论文】该类文章一般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作者在第二部分中批驳了哪几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
环境太平凡;
生活太单调;
年纪太小;
太无能;
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
作者是怎样进行批驳的?这样批驳有什么好处?最终得出了什么结论?
作者主要运用了典型事例与结合名言警句讲道理来进行反驳。列举的典型事例具有说服力,道理又讲得充分,澄清了人们的错误认识,自然驳倒对方观点。
结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东山樵夫只见茅草,不见树苗,把树苗与茅草一起焚烧,毁掉了原本能长成参天大树的树苗。
阅读第三、四部分,思考:
用一句话概括第三部分的内容。
写东山樵夫的故事有什么作用呢?
这是比喻论证,说明丧失创造力的可悲下场,从反面论述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这一观点。
文章题为《创造宣言》,那么作者的宣言是什么呢?
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1.本文有许多哲理性句子,请你找出几句,说说你的理解。
品味语言
(1)创造主未完成之工作,我们接过来,继续创造。
在未有人之前,世界因循一定的规律进行创造,人也是世界的创造物之一,人如今所为同样也是创造。和世界的创造所不同的是,我们的创造虽然必须服从世界创造的规律,但也在某种程度上服从着我们自身的意志。
人是不能离开群体独自成长的,因为每一个人都注定了他的“社会性”本质,正是如此,一个人的塑成,是集体塑造的力量,“活人塑像”的比喻是极度形象恰当的。
(2)在一个集体当中,每一个活人之塑像……有时是万刀齐发。
2.品味文章语言,体会比喻妙用。
(1)第4自然段“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则一笔下去,画龙点睛”,这句话怎么理解?
“刀法”比喻教育方法;“万像”比喻众多教育对象。“画龙点睛”比喻使众多教育对象成才。
全句的意思是:教育方法不当,可能使众多受教育者被毁,教育方法得当,可以使众多受教育者成才,给人以警示。
(2)第10自然段:“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才能开出一条生路。”这里所用的几个比喻分别是什么?这句话怎么理解?
作者把勇气比作斧,把智慧比作剑,把信念和意志比作金刚。
意指当一个人陷入绝境,走投无路时,只有勇气、智慧、信念与意志,才能使人绝处逢生,闯出一条生路。
课堂练习
教育者要注意的问题:①要敢于创造, ②要有献身创造的精神,③要明确教育的创造目标,④要探索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⑤要鼓励学生创作, ⑥要注意师生合作创造, ⑦要注意集体创造的特点。
本文认为教育的最大成功是什么?为获得这一成功,教育者要注意哪些问题?
教育的最大成功是,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