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为什么现代很多人争相报考公务员?现代公务员制度与科举制度有何关系?
年份 招录人数 报考人数 最高竞争比
2020 24 128 1 395 845 2 315:1
2019 14 537 1 353 478 4 040:1
2018 28 533 1 564 153 2 666:1
导入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知道西方近代文官制度对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影响
1.了解晚清政府在民族危机下对近代官僚制度的变革,从“历史解释”角度理解晚清官制改革对近代文官制度的奠基作用
2.分析中国近代文官制度的相关史料,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中国近代文官制度的特点及历史意义
3.结合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内容和特点,分析其对中国现代公务员制度的影响
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1.背景
(1)晚清时期,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科举制度受到很大冲击。
(2)西学的传播和洋务运动的开展。
巍科进士,翰苑清才,而竟不知司马迁、范仲淹为何代人,汉祖、唐宗为何朝帝者,若问以亚非之舆地、欧美之政学,张口瞪目,不知何语矣。
——1898年 康有为《请奏八股试帖楷法试士改用策论折》
【情境探究】根据史料,指出清末废除科举制度的历史背景。
(时空观念)
“科举不停,学校不广,士心既莫能坚定,民智复无由大开,求其进化日新也难矣。故欲补救时艰,必自推广学校始,而欲推广学校,必自先停科举始。”
——张之洞《张文襄公全集·奏稿》
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西学的传播和影响;
近代工业发展,社会需要大批新式人才;
清政府面临统治危机,以教育改革(新政)笼络民心;
八股取士的僵化等。
2.过程
(1)1898年戊戌变法:加设经济特科,选拔经时济变之才;
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变法失败后,所有考试悉照旧制。
(2)1901年,清政府实行新政,通令各省书院一律改为大学堂,各府、州、县学改为中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
(3)1905年,光绪帝诏准立停科举之奏,决定自1906年起,所有乡试、会试一律停止,科举制度被废除。
清末新政
新政开始,科举制变化,改革传统官制成为共识
背景
裁减冗官冗员,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陆续设置农工商部、巡警部、学部等部门。
措施
瓦解了传统的六部建制
3、官制改革
对选官制度进行部分更新,规定凡学堂考试合格毕业者,均给予贡生、举人、进士等出生,对成绩优秀者进行殿试后,“酌加擢用,优予官阶”。
1
2
一般中等以上者可获相应的奖励出身,并被授以官职或得以升学
1904年初,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学堂选官制度由此正式设立
最优
优
中
下
最下
翰林
进士
举人
贡生
生员
依据各级不同情形,分别由官府予以选录
学堂选官制度
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
规定自高等小学以上,毕业考试结果分等级
均赐予出身
最优
优
中
规定每年举行一次归国留学生考试
翰林
进士
举人
分配相应官职
1905年废除科举制后,学堂选官、留学毕业生选官一直是清政府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
【情境探究】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官制改革的主要特点并对其进行简要评价。 (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1906年载泽等上折,现在议院遽难成立,先从行政、司法厘定,当采(英国)君主立宪国制度,以仰合大权统于朝廷的谕旨。1911年,清政府设立立宪责任内阁,在内阁所有13名成员中,满族共九人,且七人为皇族。清政府还通过机构改革,调整了行政格局,形成新旧11个部。美国学者陈锦江曾指出:“(清政府)对新部的要求是很明确的,即肯定中央政府的指挥权威。”
——摘编自钧方安《中国近代中央官制改革研究》等
特点:吸收借鉴近代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不断加强中央政府的集权;依然维护满洲贵族的利益。
评价:清末官制改革是清政府政治改革的重要尝试,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的发展进程;但清末官制改革进一步激化了清王朝内部的矛盾,间接地推动了辛亥革命的发生,是导致清王朝走向灭亡的重要原因。
(1)冲击了封建社会旧教育制度。从洋务运动起,封建社会教育制度的板块逐渐松动。经过戊戌变法、清末新政,封建旧制度的枷锁被国人进一步打碎。
(2)促进了西学的引进及传播。大量物理、化学、数学、天文学等译著出现在新式学堂中,西式科普读物等书籍也被译介到中国。
(3)培养了新式人才。“废科举、兴学堂”培养的学生具有新式思维,通过新式教育学习新技术,成为国家需要的新式人才。
(4)晚清“废科举、兴学堂”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开端。正是从此开始,中国迈出了教育现代化的第一步。
【拓展提升】 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晚清教育变革的意义
二、 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1)依据: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
(2)内容
①在官员选拔方面,以考试制度为主,国家建立考试院,主管人才 的选拔和任用。
②完善国家政治制度,建立文官的培养、任用、监察等方面的运行机制。
(3)意义:
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对日后民国文官制度建设产生重要影响。
2.北洋政府时期
(1)考试选官:
①建立:1913年初,北洋政府颁布《文官考试法草案》等法案,这是文官考试制度建立的标志。
②实施:民国男子年满21岁者,得应文官考试,即女子不得参加。文官考试由政事堂铨叙局负责。
考试选官
◎北洋政府文官考试优等证书
文官高等考试科目
甄录试 ①国文 ②历史 ③地理 ④笔算
初试 ①国法学 ②刑法 ③民法 ④国际公法
⑤行政法 ⑥经济学 ⑦财政学
大试 ①现行法令解释 ②设案之判断 ③草拟文牍
◎考试落第
的郁达夫
2.北洋政府时期
(2)甄别选官:
①对象:主要是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
②方式:通过检验毕业文凭、调查经历、检查工作成绩、考察学识与工作经验等决定其能否留任。
③意义:是旧人事制度向现代文官制度转变的一个重要措施,用意在于保持行政的连续性与稳定性。
甄别选官
文官甄别制度,即文官保荐制度,是文官考试制度的补充。……并非所有文官都有保荐权,只有特任文官、各特别行政区的行政长官和依《文官任职令》规定得呈请荐任文职的简任长官,才有权保荐,而且每次只能保荐2名。
——尹全海《北洋政府文官考试制度述评》
考试任用之法,一时不能遽为施行,而任用之途稍广,则救济之法宜严,故《文官甄别法》之规定,实属根据事实所必需之法律也。
——《政府公报》1914年2月27日
◎保荐入职
的鲁迅
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1)建立:1929年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1933年颁布《公务员任用法》。
(2)特点
公务员制度
②公务员的选任由最高考试机构——考试院负责。
③孙中山关于文官考试的思想主张这一时期得到了确立。
④《考试法》允许女子参加考试,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
⑤对一般在职人员,也采用甄别审查措施,使其取得任用资格。
①以北洋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为基础,吸收和继承了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华。
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3)内容:
①公务员的选任由最高考试机关——考试院负责,“所有公务员均须依法律,经考试院考选、铨叙,方得任用”。
②1929年,国民政府公布第一部《考试法》,实现了孙中山文官考试的思想主张,允许女子参加考试,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
③对一般在职人员,效仿北洋政府,采用甄别审查措施,使其取得任用资格。
(4)局限性:尽管有制度规定,但实施过程中漏洞百出,任用亲信、拉帮结派现象始终无法禁绝。
公务员制度
◎戴季陶1928-1948任考试院院长
【情境探究】根据史料,说明民国时期中国文官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时期中国文官制度确立的背景。 (史料实证、时空观念)
民国时期的文官制度总体上以西方文官制度为蓝本,带有中西合璧的味道。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党派性则更加浓厚,一切文官均需为国民党的一党私利服务,成为实际上的“党务员”。军治色彩则在北京政府时期体现得最为明显,军阀之间相互割据,凭借自己的军事势力,制造政潮,以军压政。
——摘编自陶继波《民国时期文官制度发展概述》
特点:中西结合;党派性强;军治色彩浓厚。
背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西方文官制度的传入;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确立。
◎概念辨析
【干部】新中国成立后,主要指中国共产党组织、国家机关、群众团体的工作人员,以及国营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
【公务员】指在各级政府机关中,行使国家行政职权,执行国家公务的人员。除行政机关外,中国共产党机关、人大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民主党派机关的工作人员均纳入公务员队伍。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1.干部制度
演变:
由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管理的干部制度
民主革命
改革开放
在干部选拔、任用、考核、奖惩、离休、退休、培训、工资、回避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坚持党管干部原则,逐步实现干部管理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现代化,初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
新中国成立
沿用,并建立了在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领导、统一管理下的分类管理的干部制度
十八大以来
干部队伍建设更加规范化、制度化,严格依法依规办事,特别是在干部的廉政建设方面不断完善各项制度和规定,取得很大成绩
(3)根本原则:党管干部
党管干部
干部工作的根本原则,规定了干部工作的主体和体制,是党的领导在干部人事工作中的重要体现,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履行党的执政使命的重要保证。
主要内容包括:由党制定干部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由各级党委管理和推荐重要干部,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党指导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改进党管干部方法,努力实现干部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加强对干部人事工作的宏观管理和检查监督,保证干部工作的健康有序进行。
知识扩展
改革开放初期的干部制度改革具有哪些进步意义?
①提升了干部的素质和能力
②促进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③发展了社会主义民主
④为现代公务员制度提供借鉴
20世纪70年代末,党中央开始推行干部选拔制度改革,明确了挑选和任免干部必须采取“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再交由党委集体讨论决定”的办法。……领导干部终身制也逐步废除,由任期制和集体交班制取代。
——易振龙
学思之窗
阅读2018年修订的《公务员法》,对照课文相关内容,分析其中的变化
思路引领一是找出变化,二是分析变化的原因:
答案提示
变化:改非领导职务为职级,实行职务、职级并行制度,重新设置了职级序列。
原因: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中国社会发生了历史性巨变,对公务员队伍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一些规定不适应、不符合新形势的要求,需要与时俱进地加以修订完善。加强对 公务员队伍的统一领导、 党管干部等要求要进一步体现到具体规定中。
问题探究
结合课文内容,谈谈近代以来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发展过程。
围绕公务员制度这一主题,找出重要的代表性事件进行叙述:
分为中华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以来两个阶段进行叙述:
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
1913年,北洋政府颁布《文官考试法草案》等法案,标志着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文官考试制度有了新的发展。一是正式设置考试院作为国民政府最高考试机关,考试院负责考选、铨叙事宜,是公务员制度的主要执行者和监督者;二是1929年颁布了《考试法》等一系列法规,初步形成了公务员法律法规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公务员录用制度经历 了一个发展过程。
20 世纪90年代,国务院发布《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国家公务员选用制度初步建立。
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 过中国第一部公 务员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标志着我国公务员管理步入法制 化轨道。
2018年, 我国进-步修订和完善 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学习拓展
搜集资料,进一步了解清末选官制度变革对传统教育和读书人命运产生的冲击。
了解清末选官制度变革的主要表现,二是认识人才培养和官员选拔的密切关系。
从传统教育的内容和对学生出路、读书人个人命运的影响两个角度阐释:
晚清时期是中国社会大转型的时期,清末选官制度的变革表现在传统的科举选官被学堂选官、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取代。学堂出身的人不仅可以获得与科举出身相应的待遇,还可以享受优先进人仕途的待遇,这对读书人来说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因此,传统教育由于无法与当时的选官制度接轨而遭到抛弃。
学堂选官深刻地影响了读书人的命运,还表现在:新学制下读书人的受教育机会增多,可以选择新式学堂和出国留学等不同渠道;从学习内容看,虽然仍有传统的经学,但学生也开始接触新知识和新思想,新式学堂教育改变了读书人的知识结构和价值观念;学堂毕业生进人教育、科研、工业、商业、财会、医学、法律、新闻、出版、艺术,以及政府、军队等各个社会领域的职业阶层,充实了新式知识分子群体。
2.公务员制度
2006年
发展完善
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得到全方位的推进和改善,考试录用的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
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随后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建立
1993年
初步形成
2005年
正式形成
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年份 招录人数 招聘岗位数 参考人数 报录比
2016 27817 15659 140万 50:1
2017 27061 15583 149万 54:1
2018 28533 16144 129万 45:1
◎2016-2018公务员考试招录数据
中国公务员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的区别
角度 西方文官制度 中国公务员制度
法定范围不同 多数国家公务员仅指中央一级,不包含地方公职人员。 我国公务员不仅包含中央一级还包括地方各级
选用标准不同 西方各国在文官的选用上注重通才或专才 我国明确提出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
两官分途 西方文官实行“两官分途”,有“政务官”与“事务官”之分,政务官政治化,事务官职业化,相互之间不能转任。 我国公务员没有“政务官”与“事务官”的划分,各级各类公务员根据需要可以相互转任。
政治原则 坚持“政治中立” 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服务对象 服务政府 服务人民
中国的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科举制度的变化
选官制度的变化:背景、官制改革、选官制度
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依据、内容、意义
北洋政府时期:考试制度、甄别制度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措施、特点、评价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干部制度
公务员制度
课堂小结
1.下图为洋务派创办的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1879年列出的课程计划。
该课程( )
①体现中体西用思想 ②重在培养翻译人才
③要求学生文理兼修 ④注重近代思想启蒙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A
课堂达标
2.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道,张之洞对统治者某举措的意见是“深
恐数百翰林,数千进士,数万举人,数十万秀才,数百万童生之怒”。该
举措应是( )
A.废八股 B.派留学 C.办学校 D.废科举
3.北洋政府时期,在文官制度改革的措施中,有利于保持行政的连续性
与稳定性的措施是( )
A.考试 B.甄别 C.留学 D.推举
A
B
4.南京国民政府正式建立了近代公务员制度,它在选拔官员的过程中
呈现出了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这一进步主要指( )
A.年满21岁方得参加考试
B.允许女子参加考试
C.颁布《公务员任用条例》
D.颁布《文官考试法草案》
B
5.建立和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是新中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政治体
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新中国国家公务员制度形成的标志是( )
A.《奏定学堂章程》
B.《公务员任用条例》
C.《典试委员会编制法草案》
D.《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