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四年级上语文第七单元课内阅读精练
一、阅读《出塞》,回答问题。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 。
但使龙城飞将在, 。
1.补充诗句。
2.《出塞》是一首边塞诗,作者是____________ ,他是_______代的诗人,而在他的这首诗歌里出现了两个朝代:______朝和______朝。这说明边塞战争频繁,且持续了很长的时间。
3.诗中的哪一句表达了作者渴望良将,平息战乱,安定边疆的心情?请抄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凉州词》,回答问题。
凉州词
唐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 。
1.将诗句补充完整。
2.诗歌描绘了戌边将士生活,这一类诗我们把它称作“______________”,像这样的诗歌我们还学过:《______________》
3. 对“醉卧沙场”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战士们征战沙场,思念家人,他们借酒消愁。
B.战士们开怀痛饮,尽情喝醉,表达了他们做好视死如归的准备
C.不打仗的时候,战士们喜欢喝酒,因为他们太无聊了。
D.战士们不想打仗,只想在沙场里喝酒睡觉。
4.假如当时你就在诗人描绘的场面的现场,你会有什么感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选段,回答问题。
新学年开始了,修身课上,奉天东关模范学校的魏校长向学生们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你们为什么而读书?”
“为家父而读书。”
“为明理而读书。”
“为光耀门楣而读书。”有人干脆这样回答。
有位同学一直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魏校长注意到了,他打手势让大家安静下来,点名让那位同学回答。那位同学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然有如此的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高兴地连声赞叹:“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此生!”
这位同学是谁呢?他就是周恩来,后来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理。
1.选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下面概括比较准确的一项是( )
A.修身课上魏校长向学生们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
B.魏校长问同学们为什么读书,同学们纷纷回答
C.周恩来的回答与同学们的不一样,大家很吃惊
D.修身课上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回答让魏校长震撼和赞赏
2.画线句子是对周恩来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描写,从“清晰而坚定”中可体会到_______________。
3.“有志者当效此生!”魏校长是希望同学们像周恩来一样( )
A.志向坚定 B.志存高远 C.仿效别人 D.坚贞不屈
4.选文中周恩来总理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你为什么而读书?想一想,用规范的字迹郑重地写下来。
我要让字的中心在横格的中线上保持水平,我要书写得字距、行数整齐、美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选段,回答问题。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节选)
一个星期天,周恩来背着伯父,约了一个同学来到了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街道上热闹非凡,往来的大多是外国人。
周恩来和同学一路上左顾右盼,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他们凑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女人正在哭诉着什么。一问才知道,这个女人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外国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大家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女人。
此时的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这四个字的沉重分量。怎么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和屈辱中拯救出来呢?这个问题像一团烈火一直燃烧在周恩来心中。所以,当修身课上魏校长提出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题时,就有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响亮回答。
1.理解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左顾右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周恩来为什么要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根据选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体会下面两组句子不同的语气。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盘里,谁也不敢怎么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万里长征人未还 不教胡马度阴山
2.王昌龄 唐 秦 汉
3.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二、1.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2.边塞诗 出塞 3.B 4.战争真是残酷啊!战士们将生死置之度外的豁达,真是令人敬佩啊!
三、1.D 2.动作 语言 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信念十分坚定 3.B 4.为了获得更多的知识,让自己成为一个对社会、对他人有用的人。
四、1.向左右两边看。 所指望的事物。 2.周恩来目睹了中国人受外国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因为周恩来亲眼目睹了外国人在我国横行霸道,而其他人无动于衷,因此,周恩来下定决心,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4.第一句是一个反问句,表达肯定的语气,第二句是陈述句,第一句表达肯定的语气,反问的形式比一般的陈述句语气更加强烈,更能体现出围观中国人的敢怒不敢言。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