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为教科版三年级下学期《物体的运动》单元第5课时。在整个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中,关于物体运动中“速度”的概念学习,本单元是第一次而且是唯一一次。但从整体的大单元角度审视,本单元是围绕“运动是物体的基本特征”这一个核心概念编排的。所以不是要引导学生去深挖,反而要把握好“初步经历”的度。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在经历和体验中进行推理论证和模型建构,从而提升科学素养。在教材编排中,《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是《比较相同时间内运动的快慢》的“铺垫课”,从课堂结构来说是相同的,在前一课中获得方法,然后在后一课中用同样的方法,获得认知和素养的提升,是一个顺向思维加一个逆向思维。所以,本堂课,让学生获得方法(探究的方法、使用工具的方法、数据的处理)将是重点。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快慢”是有很充分的生活体验的,比如在运动场上跑步,特别是“坐车”。但是三年级的学生主要思维的是具象思维,具体到快慢这一个生活经验上:看到路上一辆车超过另外一辆车,就知道谁快谁慢;看到同时起步的同学奔跑,谁先到终点,就谁快。学生的认知反应的是客观实际,但是少了对问题的进一步思考和探究:影响物体快慢的因素是哪些?这就需要我们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入数据作为实证,引导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课堂的关键点不在于“深挖”,而在于厘清学生思维的逻辑,强调经历和体验。所以,需要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让其充分的经历和体验,以层层递进和螺旋上升的方式让学生明白距离与时间的关系。
三、教学目标
(一)科学观念:
1.运动相同的距离,可以用比较运动时间的方法来比较运动快慢;用时短,运动快;用时长,运动慢。
(二)探究实践:
1.应用“相同距离比时间”的方法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
2.利用秒表测量物体的运动时间。
(三)科学思维:
1.模型建构,以运动会等日常生活经验为基础建构时间与距离之间的模型,进行抽象与概括,解释现象和数据;
2.推理论证,基于获得的方法和数据,运用比较与分类、归纳与演绎的思维,建立数据与解释之间的关系并得出和运用结论。
(四)态度责任:
1.感受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乐趣;
2.愿意跟同伴合作探究,能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以事实为依据,开展交流研讨。
四、教学策略
(一)设计思路
生活经验导入——矛盾聚焦,寻找公平——游戏,获得方法——探究,获取数据——数据处理——得出结论——拓展
(一)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直线轨道(长于两米为宜)、小球(运动速度不同)、秒表、记录单、水性笔、马克笔、小卡纸、磁贴
2.学生准备:小组配合游戏,与物体有关的生活经验
(一)设计思路
1.生活经验导入
(设计意图: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并且初步感受以事实为依据表达观点)
出示学生100米决赛照片
师:这场比赛最终的排名是?
生:回忆,12345
师:你们怎么说他是第1,他第3的,以什么标准判断?
预设:看到了,你看到了什么?
生:大家可以补充(先冲过终点线)
师:同学们,这里有两颗圆球,他们也想参加比赛?(塑料珠、乒乓球)
2.矛盾聚焦,寻找公平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站队”,实景的录制和播放,将学生带入情境中,让学生之间产生认知冲突,感受实验中公平的重要性)
师:预测一到两名同学,同意乒乓球快的举手,同意塑料球快的举手。
师:来,我们一起看看他们比赛的视频。
备注:乒乓球在短跑道,而且不是起点位置,塑料球跑长跑道,乒乓球先到自己轨道的终点。
师:我们一起恭喜乒乓球,好不好?
预设:学生开始互辨。
师:也就是说,在这样的比赛中,我们一定要注意公平,距离相同,同一起点,同时开始跑。
3.游戏——获得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的角色体验,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公平,而且获得实验操作的方法,为后面的活动和下一节课做好铺垫)
师:老师这里给他们两个准备了两条轨道?谁来演示给大家看?
准备:将轨道平放在桌子上,旁边放纸巾盒备用。
师:你准备在这个实验中做什么?
预设:发令员、起点监督员、终点裁判,操作员(2人)。
准备:头罩(发令员、起点监督员、终点裁判,操作员2人)
师:开始吧!
预设:轨道平放,球不会运动。
生:老师,他们不会跑。
师:为什么?引导学生用纸巾盒。
师:好的,我来用手机现场直播。
师:其他同学认真观察,看看能发现什么问题?
师:请终点裁判宣布比赛结果。
预设:乒乓球第二,塑料球第一。
(环节反思:方法的获得最好是基于学生的亲身经历,这个环节开始设计时,一开始变想到了“抽象和具象转化”,所以试教环节比较顺利。)
4.探究,获得数据
(设计意图:根据前面获得方法和生活经验,让学生“往上跳一步”思考利用什么方法达到自己的目标,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获得数据,并且思考数据怎么科学的处理?)
师:我们也来玩一下,好不好?
师:塑料球赢了,钢珠表示不服气,也要来比一比,他要把塑料球比下去。但是老师今天材料有限,每个组只能分得一根轨道。给小组一点讨论时间,你们准备怎么操作?小组成员如何分工?如果有答案了就以坐姿告诉老师。
预设:秒表、小组分工——关键是计时员的位置,最好是发令员计时。
◆提醒注意事项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其他注意事项
第一,注意轨道细节;
第二,注意秒表的使用;
第三,为了保证数据的准确性,每个小组测量3次;
第四,记录单上有一空显示——最终数据,请小组成员认真讨论后填写,然后将最终数据填写到PPT上,将记录单留在老师这里;
第五,听到音乐响起,就开始整理器材,然后快速交流讨论数据。
◆实验开始
备注:在巡视中,将同组数据中差距很大(也就是有明显错误的标记)的在汇报的第一时间处理。
◆数据处理:
备注:如果出现数据实验操作错误的组,则: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打了“圆圈”的组,大家认为有没有问题?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对比黑板上大家得到的最终数据,发现了什么?
师:大家看看自己记录单上的结论,谁第一?
师:板书时间长/短,钢珠第二/塑料球第一
师:我们再看这些数据,他们的差异很大,老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发现了不同的取值思路,老师选取了3张,给大家展示一下。
师:这一组是谁的?你们怎么取的最终数据?
师:贴卡纸(求和、出现次数最多、最小值、最大值、取中间数、平均数)
师:来,我们看看,排除操作错误,只要保证同一组取值思路一样,我们竟然有这么多的取值思路。
5.得出结论
师:回到黑板,看看我们活动后的结论......这样的描述,是否严谨?
预设:我们的塑料球的时间短和乒乓球的时间长是在哪里测出来的?两个同用一根轨道代表他们什么?
生:需要距离相同
师:来,我们一起梳理一下结论。
师:板书课题,带着孩子们一起回到板书——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用时短的,运动快;用时长的,运动慢。
(环节反思:此环节的数据处理环节是本课的难点,首先出现的问题是由于学生配合不当,或者操作中出现新的问题,导致数据出现很大的偏差,需要在第一轮数据分析时就进行处理;其次是学生的储备不同,所以取值思路差异大,求和、出现次数最多、最小值、最大值、取中间数、平均数都出现过。只要保证公平,每一种取值都有其特殊的应用“地点”,所以教师的目标应该是:只要是逻辑合理,且尊重客观事实即认可,不要求标准答案,不限制学生思维。而且,要通过不同组的取值思路共享,让所有学生开阔取值思路。)
6.拓展——承前启后
(设计意图:通过引入苏炳添,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通过“相同时间”的引入,为下一课做好铺垫)
师:同学们,课堂最后,我们看一小截视频——苏炳添。
中国第一人,亚洲第一人,掌声送给他。苏炳添跑完100米只用时9.83秒,为亚洲第一。下课后在体育老师的帮助下,大家测试一下,和亚洲冠军相同的时间—9.83秒,你能跑多远?带着这个数据,我们进入下节课。
好,本节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下课。
(环节反思:本环节初始设计是实践应用,将本课所学应用到生活中间,所以开始引入了“区间测速”的案例。但是通过结合对第6课时的整体思考,认为两节课其实都是在围绕“速度”这一概念体验,所以就将本课的拓展设计为后一课的铺垫,让学生在两节课中都经历相同的情境,这样有利于学生建构整体概念。)
五、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