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地质灾害(教学课件)(32张)

文档属性

名称 6.2地质灾害(教学课件)(32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0.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10-27 10:21: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6.2 地质灾害
地震
地震
1976年7月28日,河北省唐山市发生强度里氏7.8级地震,震中烈度11度,震源深度12千米,造成24.3人死亡。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大地震,震源深度14千米,地震烈度达到11度。造成6.9w遇难,每年5月12日定为全国“防灾减灾日”。
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发生6次地震,最高震级7.1级,造成2698人遇难。
33
2900
地壳
地幔
地核
古登堡界面
莫霍界面
上地幔
下地幔
软流层
横波
纵波
温故而知新
板块分布
6
温故而知新
震中
震源
波面
断层
断面
传播方向
振动方向
振动方向
传播方向
纵波(P)
横波(P)
地震是怎么产生的?
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破坏力?
地震构造示意图
什么是地震?
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发生断裂或错位,使长期聚集起来的能量急剧释放,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称为地震。
地应力是指当物体(岩石)受到外力作用,其内部会产生一种抵抗力。
地震构造的示意解析
震源
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震动的地方称为震源
震中
地面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称为震中
震源深度
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称为震源深度
震源深度
震源
震中
地震相关要素
震源
震中
等震线
震源深度
地震波
震中距
震源深度 14千米
浅源地震:0-60km
中源地震:70-300km
深源地震:大于300km
地震构造的示意解析 Schematic analysis of seismotectonic
-03
地震波
地震波是震源释放的能量波;地面出现的各种破坏现象都是地震波冲击造成的
等震线
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称为等震线
震中距
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称为震中距
震中距
等震线
地震波
思考
震级 里氏8级
震中烈度 11度
微震
超微震
1
中强震
4
5
2
3
6
7
8
强震
特大地震
震级
震级|反映地震释放的能量大小,是用“级”来表示的,震级相差一级,能量相差约30倍。
地震烈度|反映地震影响和破坏程度的大小、
什么是震级?什么是烈度?
两者有什么联系?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可以有多个烈度
地震烈度的大小与震级、震源深度等有直接关系
受地质构造、地面建筑等影响,在震中距相同的地方,地震烈度有时相差很大
不同地震烈度,震区受到破坏的程度
III度:少有感,室内少数人在静止中有感,悬挂物轻微摆动。
I度:无感,仅仪器能记录到。
II度:微有感,个特别敏感的人在完全静止中有感。
IV度:多有感,室内大多数人,室外少数人有感,悬挂物摆动,不稳器皿作响
VI度:惊慌,人站立不稳,家畜外逃,器皿翻落,简陋棚舍损坏,陡坎滑坡
X度:建筑物普遍摧毁,房屋倾倒,道路毁坏,山石大量崩塌,水面大浪扑岸
试一试
唐山大地震的震级并没有汶川地震高,但为什么唐山大地震的破坏程度要比汶川地震要大的多?
影响烈度的因素
地震发生的时间
人的防灾意识
+
+
全球地震带分布
全球地震频发地区分布图
观察地图并回答:
1.世界地震分布有什么规律?
2.两大火山地震带分别指的是?
3.说明我国地震多发的原因?
环太平洋地震带;
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我国地震带位置与地震灾害 、
我国地震灾害发生频繁的地区有
台湾、西藏、新疆、青海、云南、四川。
我国地震灾害发生范围广、频度高、
强度大,是世界上地震灾情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直接:造成房屋倒塌、破坏道路、管道、通信等基础设施,致使人员伤亡、财产损失。
地震的危害与影响
间接: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火灾、海啸、有毒气体泄漏、疫病蔓延等。
地震的危害与影响
地震的长期危害与影响
地震不仅破坏当地的资源环境和生态系统,
造成家破人亡和生活突变,从而严重损害灾区人们的心理健康
这些影响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和隐蔽性,持续时间往往长久
图示2008年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漩口中学地震遗址
5、防震减震措施
措施
灾前 加强地震监测、预警
建立减灾工作政策
提高建筑物抗震强度
灾后 应急救援、及时安置
恢复重建
滑坡
泥石流
滑坡
泥石流
滑坡定义与地质原理
滑坡是山地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因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类活动等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形成条件
自然 岩体破碎
地势起伏较大
植被覆盖度较差
降水、河流的润滑、侵蚀
地震等
人为 破坏植被
工程建设
滑坡成因
滑坡的危害与影响
… …
… …
滑坡和泥石流都可能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
滑坡的危害主要表现为破坏或掩埋农田、道路和建筑物,堵塞河道
滑坡体
堰塞湖
泥石流定义与地质原理
… …
… …
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或冰雪消融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形成条件
自然 丰富松散物质
地形陡峻
短时间大量水流
地震等
人为 破坏植被
工程建设
泥石流成因
泥石流的危害与影响
泥石流多与山洪相伴,来势凶猛,破坏力大,能够摧毁聚落,破坏森林、农田、道路,淤塞江河等
2016年5月7日至8日,福建省泰宁县普降暴雨到大暴雨,突发10万立方米以上大型自然灾害泥石流,泥石流冲毁了池潭水电厂扩建工程施工单位生活营地,同时冲毁了池潭水电厂厂区办公大楼
我国山区面积广大,滑坡和泥石流分布广泛,发生频繁,尤以西南地区最为多发
空间:山地丘陵地区、工程建设频繁地区(西南地区)
时间:雨季
滑坡 泥石流
不同 发生部位 山地斜坡 山地沟谷
物质体积大小 大 小
是否必须有水 否 是
相同 地区 山区
作用力 重力
人类活动 成因之一
破坏性 强
发生时间 突发
滑坡和泥石流的异同点
措施
政府 加强监测预警
植树造林、退耕还林
加固岩体、陡坡
个人 避开悬崖沟壑
避免多灾害季节出游
跑!
滑坡、泥石流的防御
100
300
遇到泥石流你会选择哪条逃生路线
向垂直于滑坡、泥石流前进方向逃生
活动:认识自然灾害的关联性
… …
… …
自然灾害种类较多,许多自然灾害之间具有内在关联性
认识自然灾害的关联性,有助于理解自然灾害的广泛性和复杂性
总结
概念
构造
分布
危害
措施
地震
概念
成因
分布
危害
措施
滑坡、泥石流
地质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