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3张PPT)
第二节 土壤
矿物质
45%
水分
20-30%
空气
20-30%
土壤固体
孔隙
有机质
理想土壤的组成(体积比)
5%
土壤:位于地球陆地表层和浅水域底部,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土地:是地表某一地段包括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多种自然要素在内的自然综合体。
有土壤覆盖的是哪一个?
土壤的定义和组成
土壤矿物质45%
土壤的物质基础,构成土壤的“骨骼”;
土壤有机质5%
有机质的含量作为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标志
水分20%~30%
土壤空隙中存在的各种空气混合物。土壤中水分和空气有很大的流动性。
空气20%~30%
是土壤的重要组成成分和肥力因素,存于土壤空隙中。
土壤生物均生活在土壤孔隙之中。
最适宜植物生长的土壤的体积组成
土壤矿物质颗粒按粒径大小可以分为石砾、砂粒、粉粒、黏粒等,
不同粒级的矿物质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称为土壤质地。
按照质地可以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
石砾
砂粒
粉粒
黏粒
观察土壤:土壤质地
【活动】观察渗水速度
观看实验,结合土壤粒径组合情况,
推测哪一个样本渗水最多,并说明原因。
透水性:砂土>壤土>黏土
【思考】
没有下渗的水去哪儿了?对植物生长有什么影响?
土壤
水分
矿物质
根系
吸收
砂土
壤土
黏土
土壤质地与土壤肥力
项目 砂土 壤土 黏土
形态
成分
通气透水性
蓄水保肥能力
对农业的影响
砂粒占优势,大孔隙多
所含的砂粒、粉粒、黏粒的比例适中
黏粒占优势
强
良好
差
弱
强
强
易耕作
理想的土壤质地
质地黏重、不易耕作
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原地发生的破坏作用,称为风化作用。(课本P91)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风化作用
地表岩石在原地发生的崩解、破碎、分解等破坏作用
物理风化:
主要是因为温度变化(气温日较差)在原地发生机械破坏作用,不产生新的矿物
化学风化:
岩石与水溶液、气体等发生化学反应,在原地不仅改变物理状态,而且也改变其化学成分,并可形成新的矿物
生物风化:
生物物理风化、生物化学风化
三种风化作用不是孤立进行的,是互相联系、相互影响的,岩石风化速度、程度除受三种作用影响,还受制于岩石自身性质(如岩石颜色、矿物组成等)。
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形成结构疏松的风化物,这些风化物逐步发育成土壤,故称风化产物为成土母质。
成土母质是岩石的风化产物
是土壤的初始状态
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
降水
风化基岩
裂隙
固体基岩
地下径流
有机残留物土壤微生物
地表径流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成土母质(初始状态、物质基础)
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
四川盆地的
紫色土
四川盆地的
紫色岩石
成土母质
继承
风化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植物
动物
微生物
①提供有机质
②形成腐殖质
③富集营养元素
腐殖质
矿物质
有机质
岩石风化
加快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的过程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生物(最基本、最活跃、主导)
裸露岩石
高等生物
生长过程
成熟土壤
原始土壤
风化过程
成土母质
低等生物
着生过程
土壤形成过程
土壤矿物颜色
有
机
质
土壤湿度
土壤结构状况
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颜色较深。土壤有机质的腐殖质总体上呈黑色,腐殖质含量越高,对土壤颗粒的染色越重,如黑土颜色的形成与其有机质含量高有关
颜色的形成主要与土壤矿物颜色有关
土壤干时颜色往往较浅,而湿润时往往颜色较深
同一种土壤处在团聚状态和研碎成粉末状态时,其颜色是不同的
观察土壤:土壤颜色
有机质
多
少
探寻土壤颜色的秘密
褐土
黄土
黑土
观察土壤:土壤颜色
土壤颜色:是土壤最重要的外部特征之一。
黄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黑土(东北)
红壤(江南丘陵)
紫色土(四川盆地)
土质疏松,有机质、肥力高, 。
空隙大土层深厚,
不利于保水保肥较贫瘠。
含铁铝氧化物,
质地黏重有机质少。
肥力高,含各种盐类和微量元素。
观察土壤
有机层: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
腐殖质层: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
淋溶层:由于水的下渗,本层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
淀积层:淋失的物质在此积累,质地黏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
母质层: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
观察土壤:土壤剖面构造
母岩层:坚硬的岩石
土壤是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生物
时间
地貌
成土母质
气候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
温度:温度提高会导致生物对土壤有机物分解速率增加
降水:水分充足有助于土壤内的微生物对有机物进行分解,水分对土壤也有淋溶作用和风化作用
风 :其他条件一定时,风力增强,可加速岩石的物理风化
温度高+降水多=风化强度大、速度快(微生物活动旺盛)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气候(动力因素)
水热条件对土壤有机质高低、风化壳厚薄的影响
温度
低温:微生物分解速度 ,有机质积累 。
高温:微生物分解速度 ,有机质积累 。
水分
干燥:化学与生物风化 ,风化壳 。
湿润:化学与生物风化 ,风化壳 。
慢
多
快
少
弱
薄
厚
强
有机质的积累与分解,岩石风化的强度与速度
温度高+降水多=风化强度大、速度快(微生物活动旺盛)
推测地表植被情况?
(繁茂/稀疏)
气候:温度高、降水丰富
有机质、腐殖质:少
植被:繁茂
微生物:活跃
枯枝落叶:多
分解
作用强烈
矿物质
思考:热带雨林区为何会植被茂密?
【活动】长着森林的绿色沙漠
湿热地区
土壤化学风化作用和淋溶作用强,土壤粘粒比重高,如云南东川的砖红壤。
干旱、高温地区
土壤有机质积累少,
如热带和温带荒漠土
气候的分布规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控制了土壤的分布规律。
冷湿环境
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积累,如东北的黑土。
气候
微生物活性
有机质的积累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气候(动力因素)
生物与土壤有机质
不同的植被类型,有不同的养分归还方式,所形成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也是不同的。森林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一般低于草地,这是因为草类根系茂密且集中在近地面的土壤中,向下则根系的集中程度递减,从而为土壤表层提供了大量的有机质;树木的根系分布很深,直接提供给土壤表层的有机质不多,主要以枯枝落叶的形式将有机质归还地表。
乔木发达的根系
生物与土壤有机质
动物除以排泄物、分泌物和残体的形式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外,有些动物如蚯蚓、白蚁等,还可通过对土体的搅动,改变土壤结构和孔隙度等。微生物则主要通过对有机残体的分解、转化以及腐殖质的合成,来促进成土过程。
山顶与山麓
阳坡与阴坡
迎风坡与背风坡
地貌 → 影响气温降水 → 影响植被分布
→ 影响地表径流 → 影响成土母质分布
水热条件
土壤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地貌
思考:从山顶至山前平原,土壤存在哪些差异?
你能解释图示土壤现象吗?
山坡土壤发育程度分布示意图
有机层与腐殖质层
淋溶层
淀积层
母质层、母岩层
较粗
较细
土壤颗粒
成土母质颗粒大小不同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地貌
(1)在山区,随着地势的升高,土壤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均发生显著的垂直分化;
(2)在陡峭的山坡上,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率较快,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3)在平坦的地方,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较慢,成土母质能在较稳定的气候、生物条件下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地形
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
在自然状态下,形成20厘米厚可耕作的土壤,一般需要100至1000年。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时间
自
然
土
壤
改变土壤的结构、保水性、通气性
改变土壤的水分、温度状况
改变土壤的养分循环状况
改变土壤的营养元素组成、数量和微生物活动
耕
作
土
壤
耕耘
灌溉
收获
施肥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人类活动
自然土壤经过人为耕作就变成 耕作土壤
耕作层:又称表土层或熟土层,土质疏松,有机质比例高,颜色较暗。
犁底层:又称亚表土层,土层紧实,颜色较浅,具有保肥保水作用。
自然土层:未经耕作熟化,不利于作物生长。
观察土壤:土壤剖面构造
土壤处于地球岩石圈、水圈、大气旋和生物圈相互紧密接触的过渡地带,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与周边环境进行着物质能量交换,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关键环节。
土壤的重要性:“地球的皮肤”
土壤
功能
为植物生长提供扎根立足的条件
具有重要的蓄水、保水功能
可以种植农作物,获得食物
人类饲养动物以植物为饲料
0A
0C
0D
0B
种植农作物
饲养动物
人类食物
土壤
物质
基础
提 供
饲 料
土壤的功能
亚马孙河流域的土壤
土壤的问题和养护
早期的欧洲殖民者在巴西亚马孙河流域发现,当地印第安人在一种与自然土壤迥异的黑色土壤上耕作。
据研究,这种黑色土壤是人工土壤,主要成分是利用农作物秸秆等在一定条件下制作而成的生物炭。
当地人用生物炭改良贫瘠的土壤,可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
思考:哪一幅是亚马孙河流域的自然土壤?
积极方面:
水稻土(水稻土是在长期栽培水稻,灌溉浸淹条件下发育而成的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壤)
消极方面:
土壤退化,如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土壤污染等。
土壤贫瘠
营养比例失调
土壤盐碱化
土壤的问题
沙漠化
石漠化
土壤污染
你知道有哪些常见的土壤养护措施吗?
春季深耕
绿肥作物
广施农家肥
休耕轮耕
休耕地
土壤的养护
盐碱地
中国主要现有盐碱地占耕地面积比例示意图(图源:中国国家地理)
我国黄淮海平原盐碱地的综合治理
土壤盐碱化的原因?
(1)自然原因:地势低洼,频繁的旱涝灾害,使得春秋季返盐、夏季淋盐、冬季盐分相对稳定;
(2)人为原因:引起的地下水位改变
①不合理的灌溉方式——大水漫灌,只灌不排的灌溉措施,导致地下水位上升,蒸发旺盛使得土壤中的盐分向地表积聚;
②沿海地区过度开采地下水,引起海水倒灌,导致土地盐碱化。
旱季,蒸发强烈,盐分随水沿土壤空隙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大量盐分便在土壤表层积累。
我国黄淮海平原盐碱地的综合治理
北丘洼盐碱地综合治理的基本方法
调节和控制水盐运动的方法
引淡淋盐
井灌井排
覆盖
农业生物措施
引淡水灌溉,降低作物土壤根区含盐量
抽取盐水
补充淡水
选择适当覆盖物,抑制蒸发返盐
营造防护林带,果、椿、棉间作等
土体脱盐
咸水淡化
控制耕作
层盐分含量
巩固水盐
调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