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太阳》第一课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6《太阳》第一课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27 13:54: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文16 太阳(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运用学过的方法认识“摄”“殖”“炭”“疗”等4个生字,正确认读“摄氏度”“繁殖”“煤炭”“治疗”等词语。
(二)运用“一节一意”的说明文概括方法,厘清课文脉络。
(三)通过学习课文,了解说明文的一般写法,体会运用说明方法说明事物的好处。
(四)尝试运用“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多种方法,介绍身边的某一事物,说明其特征。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太阳 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是如何把太阳的特点说明清楚的,掌握并运用说明方法。
三、教学准备
课件、预学单、板贴。
四、教学过程
(一)故事交流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图片,说一说《后羿射日》
2.现实交流:结合你了解的有关太阳的知识,想一想,后羿能不能射下太阳。
3.揭示课题:太阳确实离地球非常远,到底有多远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课文《太阳》,看看作者是怎么向我们介绍太阳的。
(二)借助图式,梳理文脉
1.初读课文检查字词。
课前大家都已经预习过课文了,现在呢,我们一起来检验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一共9个词语,老师请一个小组来开火车。在读词语之前,老师有一个要求。如果这位同学读对了,我们就跟着他一起读一遍词语
出示词语,指名读,跟读
摄氏度 繁殖 粮食 飘浮 杀菌 地区 寸草不生 煤炭 治疗
2.难点突破
(1)回顾预学。
课前,老师浏览了你们的预学单,发现你们不仅对课文词语掌握得很到位,对课文内容预习也很到位!像这类科普说明文,一般一个自然段说明一个意思。课前我们已经从第一至第八自然段中提炼出有关太阳的知识,请大家拿出图示。
(2)比较图示。
观察、比较两份典型图示,它们对于哪一个自然段归纳差别最大?
(第四个说明要点分歧最大,分歧点在于:归纳不完整,一位学生认为太阳和动植物有密切的关系,另一位学生认为太阳和我们有密切的关系)
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第四自然段到底在讲些什么呢?这段讲了太阳和哪些事物的关系?
(3)指导概括。
指导概括第四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修正。(板贴:④动植物生长、人类生存、煤炭的形成都与太阳有关)
(4)呈现图示,师生合作粘贴词卡。
解决了最难的第四自然段概括。我们一起来看看剩下的其他几个说明要点
3、分类合并。
1)如果把第一至第七自然段的说明要点分成两类,你会怎么分?
2)说说分类的理由。(前三个自然段是写太阳的特点,后三个自然段是说太阳的作用)
3)在“作用”这方面的说明要点中,哪两个是一类的,可以合并?(“云、雨、雪和太阳有关”和“风的形成与太阳有关”这两点可以合并,都属于气候,合并为“形成气候的变化”)
4、借助板书,梳理小结
梳理课文内容难不倒你们。相信课堂作业本上的题目对你们来说也是小菜一碟。
完成课堂作业本第五题
1)口头交流第五题太阳特点,学生完成剩下的题目
2)分析课堂作业本题目和课上分析时的差异,补充梳理第四自然段逻辑
(三)重点研读,自主学习
1.学习“距离地球远”部分。
(1)回顾说明方法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对太阳的特点和作用有了初步的了解。同学们想不想更深入地认识一下太阳呢?课文介绍说,太阳离地球距离远,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太阳距离地球远?画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2)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完成学习任务。
(2)交流句子。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公里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
(这个句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①朗读比较,学习说明方法
出示两个句子,比较哪一个更好
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公里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
太阳离我们很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要走很多很多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很多年。
(3)交流感受。点拨:“很远”“很多年”都是比较笼统、模糊的说法。作者用“一亿五千万公里”“三千五百年”“二十几年”这些具体数字,能更清楚直观体现了太阳与地球的距离远。
(4)一亿五千万千米到底有多远呢?
(5)交流感受:一亿五千万千米,太遥远了,仅从数字上无法理解。但课文巧妙地运用了一种方法——举例子。
这样的举例好不好?
用“步行”“坐飞机”这样的实例,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让人有了具体真切的感受,感受到太阳距离远。
(相机板书:列数字举例子)
齐读句子,感受太阳的远。
(6)总结学法。我们再一起来回顾一下刚才我们是怎么学习太阳“距离地球远”这一特点的?(读相关段落,画相关句子,批注运用说明方法的好处并进行交流)板贴
学以致用,我们马上来运用一下学到的方法。
2.小组合作学习。作者是怎么写太阳“体积大”和“温度高”的?
合作学习小贴士
(1)用刚才的“读”“画”“注”“说”的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先自主学习)
(2)自学完成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3)组长选择一个特点,组织小组成员进行全班汇报。
(1)交流“体积大”部分。
课文是怎么介绍大这个特点的(小组代表回答找到的句子。)全班一起读一读这个句子。你们小组能交流一下你们的批注吗?运用什么说明方法,说明了什么,有什么好处?
我们看到的太阳,觉得它并不大,实际上它大得很,约一百三十万个地球的体积才抵得上一个太阳。
①读句子,说感受。
教师点拨:除了列数字,这句话还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说一说运用这种说明方法的好处。(作者还拿地球与太阳进行了比较,让人形象感受到太阳的体积很大)
出示太阳与地球的课件图,让学生从直观角度进行比较,感受大阳之大。(板书:作比较)
②小结。作者说约一百三十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这就让我们一下子感受到太阳比地球大得多。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的好处是能更好地突出太阳大的特点,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③这个句子中有一个“约”字,能不能去掉?(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④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个句子,感受一下太阳的大。
(2)交流“温度高”部分。
请同学交流一下“温度高”部分。(小组代表回答找到的句子。)全班一起读一读这个句子。你们小组能交流一下你们的批注吗?运用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好处?
大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大阳的温度很高,表面温度有五千多摄氏度,就是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气体。
①读句子,说感受。
关键词“···是···”,了解课文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说明太阳温度高。
(板书:打比方、举例子)
3.小结。刚才我们学习了第一部分——太阳的特点,作者为了更清楚说明太阳的特点,采用了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阅读说明性的文章,我们要关注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写说明性的文章时,也要注意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
五、点明方法,学以致用
1.阅读示例,小组讨论。(出示教材第70页“初试身手”第一题的图片)这座塔有什么特点,用什么说明方法可以把它的特点介绍得更清楚?
2.交流汇报,归纳小结。围绕事物的特点,用上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就可以把一种事物介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