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政治制度精选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2022·江苏淮安高二下期末·1)“周王给予地方诸侯的恩惠和优待明显高于在中央朝廷服务的王室官员,除了一些关系到王室利益的诸侯继位等事务外,没有证据显示中央朝廷曾试图干预地方封国的内部事务”。材料表明西周( )
A.宗法制巩固了封建统治 B.王权尚未实现高度集中
C.分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D.君主专制政体正式形成
2.(2022·湖北十堰高二下期末·1)周朝建立之初分封了大量的诸侯国,其中大多为姬姓王室或姬姓宗族之人所有。但到了战国时期,保存下来的姬姓诸侯国所剩无几,战国七雄中只有燕国是西周分封的姬姓诸侯国。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分封制度的成熟 B.君主集权的趋势
C.宗法制度的衰落 D.世袭制度的崩溃
3.(2022·江苏连云港高二下期末·7)宋朝武官仅拥一官号,中央在首都供给他们豪宅和丰厚的俸禄。比如某人是江苏督军,中央保留他江苏督军的名衔,但请他在中央住着。江苏省的事,另外派人去,派去的则是一位文臣。这就叫“知某州事”“知某府事”。该做法旨在( )
A.践行重文轻武理念 B.强化中央集权
C.提高官员福利待遇 D.巩固君主专制
4.(2022·河北邢台高二下期末·3)曹魏政权建立后,延续了东汉尚书台的旧制。魏文帝非常信任尚书台,诸事都依尚书台协助处理。魏明帝时期,原先由三公所掌握的很多权力,如处理文书奏章、选拔官员等职权均被尚书所侵夺。这实质上反映了( )
A.中枢权力机构的异化 B.专制主义皇权的加强
C.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 D.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
5.(2022·北京房山区高二下期末·11)下图是不同时期某地区地方行政管理的示意图(局部)按其出现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③①②④ D.④①②③
6.(2022·福建漳州四校高二下期末·7)著名历史学家瞿同祖在《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指出:“官僚系统越完备,对君主个人的品德、才能要求就越低,君主也就愈表现为一个纯粹的权力符号,只靠他一人的血缘身份便可以推动整个国家机器的运转。”这表明,中国古代官僚制度( )
A.有利于维护封建国家的统治 B.有利于加强社会治理的力量
C.有利于密切君臣之间的关系 D.有利于巩固封建君主的地位
7.(2022·湖北十堰高二下期末·2)古代雅典的神庙、议事厅、剧场、俱乐部等公共建筑,与代表着贵族文化、专制制度的封闭、沉闷相对立,把权力从皇宫的封闭世界中转移到集会的市镇广场中,曾经秘密操作的决策过程也被公共辩论所取代。这反映出古代雅典( )
A.实行直接民主 B.公民利益至上 C.民主机构健全 D.民众乐于参政
8.(2022·河北保定金科大联考高二下期末·11)在古代雅典,无公民权的自由人包括自由民妇女和外邦人。他们有独立的人格,有自由的身份,他们可以作为原告、被告或证人在法庭上发言,但是,他们不能提起公共诉讼,当他们作为被告的时候,必须有人来为他作担保,否则他将被一直关押到审判开始。这说明古代雅典( )
A.政治体制具有一定局限性 B.自由人身份受到严格限制
C.公民与自由人的矛盾尖锐 D.司法程序凸显了等级色彩
9.(2022·辽宁丹东高二下期末·5)罗马共和国初期,罗马城建设缓慢,建设活动由元老院委托监察官、承建商招标并由国库出资;共和国后期,罗马城建设加快、造价加大,个人出资的建设方式逐渐兴起,恺撒曾出巨资购地新建广场、扩建元老院会堂等。这些变化( )
A.说明罗马建筑风格渐趋奢华 B.促进民主共和精神广泛传播
C.体现罗马城政治地位的提升 D.利于推动罗马政治体制转变
10.(2022·山东德州高二下期末·11)公元800年,教皇利奥三世在圣彼得大教堂为查理曼加冕,参加仪式的教徒高呼“上帝以西罗马皇帝的金冠授予查理,查理就是伟大的、和平的罗马皇帝和罗马教皇的保护人!”这一事件预示着( )
A.罗马帝国的分裂 B.西欧社会的统一
C.教权王权的矛盾 D.世俗力量的消亡
11.(2022·浙江衢州高二下期末·23)杰克逊总统(1828—1836年在任)的拥护者、纽约州参议员威廉·马西曾说:“在政治上要像在爱情和战争上一样公平,战利品属于胜利者所有。”由此可知,威廉·马西( )
A.强调官员选拔公平公正 B.倾向于政党分肥制度
C.要求建立廉洁高效政府 D.反对美国的文官制度
12.(2022·安徽宣城高二下期末·12)1928年,国民党的《训政纲领》规定:在训政期间,由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民行使政权,大会闭会期间,把政权托付给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这表明( )
A.政党政治在中国实现 B.国民党意在实行一党专政
C.国民党执政能力提升 D.孙中山的革命理想得以实现
13.(2022·河北保定金科大联考高二下期末·9)抗日战争时期,边区各地出现了“民主政治要实行,选举为了老百姓,咱们选举什么人?办事又好又公平,还不要私情”“人口四万万,妇女占一半,国事家事全要管,事情才好办”等脍炙人口的歌曲。这些歌曲表明( )
A.中共注重加强抗日民主政权建设 B.民主政治建设的法制化趋势形成
C.边区政府注重丰富民众文娱生活 D.敌后战场的重要性不断提高
14.(2022·湖北荆州高二上期末·8)1949年的《共同纲领》指出,中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就是各民主阶级的联合专政。1956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作政治报告时称:“我国现阶段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一种形式。”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我国( )
A.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经建立
C.人民成为了国家的主人 D.社会主义政治体系正式形成
15.(2022·皖豫名校联盟高二下期末·4)1980年前后,广西宜山县等地的村民自发召开村民会议,选举产生村民委员会,制定了村规民约,负责全村的公共事务。村民委员会被写进1982年宪法。1998年,我国正式颁布了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代替了10年前通过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这表明( )
A.政府主持基层民主选举工作 B.依法治国已经成为社会共识
C.改革开放导致民主制度完善 D.村民自治纳入了法制化轨道
16.(2022·江苏扬州高二下期末·2)春秋战国时期,东方各国的国君与庶人之间,分布着广大的中间阶层,有着明显的等级划分。而秦国国君之下卿大夫阶层不够强大,没有发展起可以和国君对抗的势力,这说明秦国变法成功主要得益于( )
A.变法阻力的薄弱 B.等级森严的社会秩序
C.社会结构的优势 D.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
17.(2022·北京海淀区高二下期末·13)王安石推行青苗法,即在青黄不接时,官府向有需要的农民提供贷款,以抑制兼并,为官府开辟财源。大臣韩琦报告青苗法实施的情况:所有农户都必须从官府贷款,富人可以多贷,穷人只能少贷,贷款利率较高,到期后农民又面临官府强制催收。韩琦认为青苗法( )
A.没有增加政府的收入 B.加强对农民编制管理
C.限制民间高利贷剥削 D.增加农民的经济负担
18.(2022·浙江省台州市高二上期末·3)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作为中国古代改革的重要代表,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的共同点有( )
①均实现了富国强兵 ②均涉及土地制度的改革
③都侧重于移风易俗 ④都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A.②③ B.②④ C.①④ D.①③
19.(2022·湖北十堰高二下期末·3)20世纪初,清政府将《西法类编》《德国陆军操典入门》等书分发给各营,将书中兵法、军器、测绘、数学等内容统统规定为必学内容;并将世界地图、亚洲东部地图、沿海口岸全图等,也“一体购印颁发,不时翻阅”,“指勇丁以为精通门径”。清政府此举( )
A.贯彻了民主与科学精神 B.没有跳出“中体西用”的窠臼
C.实现了教育制度的变革 D.挽救了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
20.(2022·河北石家庄高二下期末·10)下表为20世纪晚期中国农业生产结构的情况表(单位:%)
项目 1978年 1985年 1990年
农业结构 种植业 79.3 69.3 64.7
牧业 15.5 22.1 25.8
林业 3.6 5.2 4.3
渔业 1.6 3.5 5.4
种植业结构 粮食作物 80.4 75.8 76.5
经济作物 9.6 15.6 14.4
这一情况的出现得益于( )
A.国际市场向中国全面开放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引导
C.农民经营自主权不断扩大 D.“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的实施
二、非选择题
21.(2022·江苏泰州高二下期末·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前期,尚书、门下、中书三省构成一个完整的辅助皇权运行的最高政务裁决系统,三省官员在上行和下行政务文书中的签署体现了按照环节分工、分层决策、互相制衡的政务运行机制。中书省是决策机构,凡是皇帝颁行的诏令,都要先经过中书省讨论后拟定。中书省所起草的诏令,在颁行前,必须经过门下省审议,如有不便,门下省可以驳还重议。唐尚书省机构很完备,秦汉以来,三公九卿所掌管的军政事务,大体上都已并入尚书省。在尚书都省总管下,六部尚书分管全国军政大事。
——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通史》
材料二
在北宋的政务运行机制中,最高政务裁决机制是依托于二府三司体制之上的君主专制,在行政体制上可以称之为中书门下体制,以中书门下为首的政务裁决系统完全脱离了三省而独立运行。制敕文书的起草实行内制和外制分工的机制。文书的传宣、封驳以及上奏文书的通进等都已经成为由专门机构负责的独立环节。在北宋的政务运行机制中,最高政务的裁决、制敕文书的起草、文书的流转与落实到文书体式上的职衔签署等四者之间尽管有交叉却是相对独立、互相分离的。中枢文书行政的前三个层面都是依托于差遣性的职衔。而三省制的框架主要是存在于行令的程序之中,即文书流转和签署的环节,在前两个层面,三省不发挥作用。
——摘编自刘后滨《唐宋间三省在政务运行中角色与地位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唐朝中枢政务运行机制,并分析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朝中枢政务运行机制的变化。
22.(2022·广东韶关高二下期末·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把西方的民主观念引入中国,如魏源详细介绍了英国的议会制,并推崇美国的民主共和制。早期维新派认为国家的强大主要取决于国内政治,认为洋务派的做法是舍本逐末。甲午战败之后,梁启超强调“故今日欲数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而已。”以梁启超、张謇等人为代表,在清末开展了长达六年的立宪运动,以期建立英国式分权立宪国家。
——摘编自安树彬《从传统天下观到近代国家观》
材料二
1986年邓小平在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的谈话中说:“我们讲民主,不能搬用资产阶级的民主,不能搞三权鼎立那一套。我经常批评美国当权者,说他们实际上有三个政府。当然,美国资产阶级对外用这一手来对付其他国家,但对内自己也打架,造成了麻烦。这种办法我们不能采用。”
——摘编自《邓小平文选》
材料三
我们应该从政府行政的结果来评判政治制度的优劣及活力。而政府行政的结果由人均寿命、富裕程度、公共基础设施等尺度来衡量。西方民主的“普世性”是建立在发达的市民社会、法制社会和雄厚经济财力基础上的“一人一票”制民主,原本就不适合在文化和政治背景极其不同的非西方国家复制,更何况,这种民主已经被简化成一种程序民主,凡是采取这种程序的就被西方欢迎,而凡是不采取这种程序民主的非西方国家和地区,即使已经取得了经济和政治上的巨大成功,也毫无“民主”可言。
——摘编自张维为《中国震撼》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代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结果。
(2)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分析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弊端。谈谈对评判政治制度优劣的认识。
23.(2021·湖北高考·20)【历史的“变与不变”】(12分)
小楚同学参加了以“历史的变革与延续”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小组,他们展开相关理论学习与史料搜集工作,形成如下学习笔记:
观点 ◆于不变之中,而寓变之制;因已变之势,而复创造之规。——顾炎武◆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马克思
材料 ◆赵宋官制虽承前代,如宰相大抵类似于唐,而宋则又以枢密使、参知政事为副宰相。若外官,则宋与唐大有别。藩镇(节度使)之权既夺,大约统率所部者有安抚使、转运使诸官职。——摘编自王鸣盛《十七史商榷》◆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具有鼎革之义;对于临时政府组成人选,宋教仁等主张全用革命党,不用旧官僚,但最后不得不妥协。临时政府各部总长名单中,同盟会会员仅居陆军、外交、教育三部,其余六部均为立宪派或旧官僚。——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1789年7月巴黎民众攻占巴士底狱之后,国民自卫军总司令拉法耶特侯爵将象征法国王室的白色与巴黎民众武装的色彩(红色与蓝色)结合,创设三色徽章作为国民自卫军帽徽。不久,法国国王到巴黎接受了三色帽微,表示对革命形势的认可。此后,红白蓝三色配置在全国流行,三色帽徽、三色服饰成为革命者的标志。几经演变,三色旗成为法国国旗。——摘编自沈坚《三色旗和高卢雄鸡》
通过研读,有的同学看到了历史的变革,有的同学看到了历史的延续,有的同学看到了二者间的复杂关系。请任选角度,自拟论题,结合笔记中的观点与材料,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第一单元政治制度精选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C B B D A A A D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B A A D C D B B C
1.【答案】B【解析】据材料“除了一些关系到王室利益的诸侯继位等事务外,没有证据显示中央朝廷曾试图干预地方封国的内部事务”,可知周王对诸侯国事务的干预非常有限,地方拥有较大权力,并未实现王权的高度集中,故选B项;宗法制强调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等级制度,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A项;中央集权在秦朝才建立起来,排除C项;秦朝正式建立君主专制政体,排除D项。
2.【答案】C【解析】周初分封的姬姓诸侯国占大多数,到战国时期则所剩无几,这一变化意味着宗法制度遭到了破坏,反映出宗法制度由兴盛走向衰落,故选C项;分封制到战国时期走向了瓦解和衰落,而不是成熟,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地方诸侯国的变化,与君主集权不属于同一范畴,排除B项;战国时期还存在姬姓诸侯国,所以不能说世袭制度崩溃,且战国时期诸侯国君主多是世袭的,排除D项。
3.【答案】B【解析】据材料“宋朝武官仅拥一官号,中央在首都供给他们豪宅和丰厚的俸禄。比如某人是江苏督军,中央保留他江苏督军的名衔,但请他在中央住着。江苏省的事,另外派人去,派去的则是一位文臣”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宋代武官虽有官号和丰厚的待遇,但只有官衔,地方实权由文官掌握,其意是防止地方武官作乱以强化中央集权,故选B项;“践行重文轻武理念”是措施而非其目的,排除A项;“提高官员福利待遇”是达到目的所运用的手段而非目的,排除C项;宋朝通过“二府三司制”来强化皇权,设立知州属于中央集权范畴,排除D项。
4.【答案】B【解析】“原先由三公所掌握的很多权力,如处理文书奏章、选拔官员等职权均被尚书所侵夺”这个现象的本质是君主通过重要身边的机构来削弱丞相的权力,是君主专制强化的表现,故选B项;“魏文帝非常信任尚书台,诸事都依尚书台协助处理”说明皇帝只是削弱了丞相的权力,但三公的中枢机构模式是存在的,排除A项;“原先由三公所掌握的很多权力,如处理文书奏章、选拔官员等职权均被尚书所侵夺”只能反应宰相的权力被削弱,不能判断其办事的效率,排除C项;中央集权制度侧重说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而不是中央机构权力的变化,排除D项。
5.【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地图图示“东部鲜卑”“拓跋鲜卑”“乌丸”“洛阳”“幽州”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拓跋鲜卑最初居住在蒙古草原的东北角,习惯上称为“北部鲜卑”,在蒙古草原东南部发展起来的鲜卑人,东汉时曾建立部落大联盟,习惯上称为“东部鲜卑”,两支鲜卑人群同源,历经魏晋南北朝后逐渐融合、乌丸即乌桓,于东汉末年为曹军于白狼山之战所灭,而后逐渐融入鲜卑继而汉化、洛阳为东汉都城、幽州是古九州及汉十三刺史部之一,故①为东汉;根据材料地图图示“河东路”“河北西路”“河北东路”等信息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宋朝在州县以上设置路为地方行政规划,故②为宋朝;根据材料地图图示“陕西行省”“河南江北行省”等信息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元朝都城是大都并在地方实施行省制,故③为元代;根据材料地图图示“赵、燕、齐、魏”等信息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以韩赵魏三家分晋为标志,东周进入到战国时期,且赵国内部晋阳、代地、邯郸构成赵国三大经济中心,故④为战国时期;故按时间先后排序应为④①②③,选择D项符合题意。
6.【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在完备的官僚系统中,君主的作用降低,即官僚制度有利于弥补君主执政能力的不足,故选A项;“社会治理”不合题意,应为“国家治理”,排除B项;“密切君臣之间的关系”不合题意,题干涉及的是官僚系统与国家治理的关系,排除C项;“巩固封建君主的地位”与题干中“君主也就愈表现为一个纯粹的权力符号”相悖,排除D项。
7.【答案】A【解析】由题干中的“把权力从皇宫的封闭世界中转移到集会的市镇广场中,曾经秘密操作的决策过程也被公共辩论所取代”可得,古代雅典未实行君主专制,而实行直接民主制,故选A项;古代雅典处于奴隶制时代,奴隶主贵族利益至上,而不是公民利益至上,排除B项;题干中只是提到雅典决策过程民主,而没提到民主机构是否健全,排除C项;题干中的信息只是说到决策过程是公共辩论的形式,并未提到民众是否乐于参政,排除D项。
8.【答案】A【解析】据材料“他们不能提起公共诉讼,当他们作为被告的时候,必须有人来为他作担保,否则他将被一直关押到审判开始”,可知古代雅典无公民权的自由人受到了不平等待遇,说明古代雅典政治体制具有一定局限性,故选A项;材料强调的是有无公民权身份的差异,与自由人身份无关,排除B项;公民本身就是自由人,表述错误,排除C项;材料强调司法内容上无公民权的自由人与公民存在差异,不属于司法程序,排除D项。
9.【答案】D【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罗马共和国初期,罗马城建设活动由元老院负责,建设进程缓慢,罗马共和国后期,罗马由个人出资修建,建设进程较快,结合罗马政体演进的史实可知,罗马共和国后期个人出资建城的措施有利于加强个人权力,即利于推动罗马政治体制的转变,故选D项;材料反映罗马共和国前后时期罗马城建设情况,并无城市风格的信息,排除A项;罗马共和国后期的建城方式利于个人权力的扩张,不利于民主共和精神传播,排除B项;材料反映罗马政体与城市建设的关系,与罗马城政治地位无关,排除C项。
10.【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上帝以西罗马皇帝的金冠授予查理,查理就是伟大的、和平的罗马皇帝和罗马教皇的保护人”,可知当时教权与王权共同组成了二元政治结构,形成了既相互联合又相互斗争的关系,故选C项;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成为东、西罗马帝国,排除A项;中古欧洲一直处于封君封臣制度下的分裂状态,排除B项;“查理就是伟大的、和平的罗马皇帝和罗马教皇的保护人”说明当时查理大帝所代表的世俗王权依然存在较大的影响力,排除D项。
11.【答案】B【解析】据材料“政治上……战利品属于胜利者所有”可知,威廉·马西认为竞争获胜的政党,要将行政职位分配给本党主要骨干,即倾向于政党分肥制度,故选B项;“战利品属于胜利者所有”指把官职分给党内同僚,与公平公正无关,排除A项;廉洁指的是勤俭节约和不贪图享乐,高效指的是办事要讲究效率,不要拖拉,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1883年,美国国会通过《美国文官法》,建立了文官制度,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12.【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由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民行使政权”、“把政权托付给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国民党所实施的训政实质上是国民党实行一党专政,剥夺了其他党派和人民的权力,故选B项;辛亥革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政党政治,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执政能力是指以执政党为主体、以国家权力系统为客体的执政党执掌国家政权的能力,材料仅涉及到国民党实行政党统治的独裁措施,没有明确国民党在治理国家过程中的具体措施,故“执政能力提升”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虽然国民党不断标榜自己的训政的统治是继承孙中山先生的遗志而建立的,但只是形式上继承了孙中山的理论,实际上缺背离了孙中山理论的精神实质和价值追求,违背了他关于训政时期的主要任务的规定,孙中山的革命理想没有得以实现,排除D项。
13.【答案】A【解析】据材料“民主政治要实行,选举为了老百姓,咱们选举什么人?办事又好又公平”“妇女占一半,国事家事全要管,事情才好办”,可知材料属于宣传民主政治和妇女参政的歌曲,印证了中共在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建设的实践,故选A项;材料并未涉及民主政治的相关法案内容,无法说明法制化趋势形成,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歌曲所反映的内容,并不是歌曲本身的文娱功能,排除C项;材料只提到抗日战争时期边区的民主政治建设,而且并没有对比,无法说明敌后战场的重要性,排除D项。
14.【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就是各民主阶级的联合专政”,可知建国初期社会主要矛盾具有复杂性,既有敌我矛盾,又有阶级矛盾,还有民族矛盾等,“我国现阶段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一种形式”说明以后社会主要矛盾变成了人民内部的矛盾,故选A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保障,不具有阶级色彩,排除B项;新中国成立后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排除C项;社会主义政治体系的正式形成的标志是1954年宪法的颁布,排除D项。
15.【答案】D【解析】材料“村民委员会被写进1982年宪法”和“正式颁布了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可知村民委员会相关内容纳入法律,而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治的重要依托,故选D项;材料“村民自发召开村民会议”可知不是政府主持,排除A项;材料仅可知村民委员会组织的相关法律,且根据所学可知依法治国正式写入宪法的时间是1999年,材料时间依法治国尚未写入宪法,更无法判断是否成为社会共识,排除B项;根据所学可知基层民主确实在改革开放后逐渐完善,但根据材料无法判断两者间的因果关系,排除C项。
16.【答案】C【解析】“国君与庶人之间,分布着广大的中间阶层,有着明显的等级划分。而秦国国君之下卿大夫阶层不够强大,没有发展起可以和国君对抗的势力”可以看出秦国和东方各国的社会结构不一样,没有力量阻止变法,故选C项;“秦国国君之下卿大夫阶层不够强大,没有发展起可以和国君对抗的势力”强调秦国的社会结构的特殊性促成变法的成功,而不是没有阻力,排除A项;“国君与庶人之间,分布着广大的中间阶层,有着明显的等级划分。而秦国国君之下卿大夫阶层不够强大”这里的不同阶层存在,不能说明其等级的严格性,排除B项;“没有发展起可以和国君对抗的势力”说明秦国的国君的变法没有遭到一个阶层的反对,体现了秦的社会结构的优势,这些信息无法体现时代潮流,排除D项。
17.【答案】D【解析】据材料“所有农户都必须从官府贷款……穷人只能少贷,贷款利率较高……强制催收”可知,青苗法实施过程中不顾民众现实需求,强制摊派高额贷款,且强制催收,这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故选D项;青苗法一定程度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排除A项;加强对农民编制管理是王安石变法强兵方面的内容,希望借以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排除B项;材料强调青苗法对农民的消极影响,与限制民间高利贷剥削无关,排除C项。
18.【答案】B【解析】商鞅变法实现了富国强兵,孝文帝改革没有军事方面的内容,故①错误;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从法律上确立土地私有制,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二者均涉及土地制度的改革,故②正确;商鞅变法侧重于富国强兵,孝文帝改革侧重于移风易俗,故③错误;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故④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
19.【答案】B【解析】20世纪初,清政府将西方《西法类编》《德国陆军操典入门》等书中兵法、军器、测绘、数学等内容统统规定为各营必学内容,并要求世界地图、亚洲东部地图、沿海口岸全图等要精通,这依然属于单纯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范畴,没有跳出“中体西用”的窠臼,故选B项;题干信息主要涉及到的是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与民主和科学精神无关,排除A项;题干中是教育内容的规定,而不属于教育制度变革,排除C项;清政府20世纪初的改革和新政并未挽救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最终还是被推翻了,排除D项。
20.【答案】C【解析】根据表格信息,1978—1990年农业种植结构中,种植业比重逐渐下降,牧业、林业和渔业比重上升,体现出多样化的特点,种植结构中经济作物的种植比重明显上升,粮食作物种比重逐步下降,二者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使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的自主权,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故选C项;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利于国际市场向中国全面开放,排除A项;21世纪初我国才基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B项;1995年我国开始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21.【答案】
(1)运行机制:皇帝颁行的诏令,由中书省讨论后拟定,经门下省审议,如有不便,门下省可以驳还重议,如若通过,则交由尚书省执行,尚书省下设六部,具体工作或下分到具体部门执行。
作用:既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对后世影响深远。
(2)变化:最高政务裁决机制是中书门下,以中书门下为首的政务裁决系统完全脱离了三省而独立运行;制敕文书的起草实行内制和外制分工的机制;最高政务的裁决、制敕文书的起草、文书的流转与落实、文书体式上的职衔签署是相对独立、互相分离的。
22.【答案】
(1)地主阶级抵抗派的魏源介绍英国议会制,推崇美国民主共和制,但局限于著书立说。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君主立宪制,开展维新变法,推动了思想启蒙,但变法惨遭镇压。
(2)弊端:材料二:邓小平指出了美国三权分立民主制度的弊端,其三大权力机关之间相互牵扯,会影响到国家权力的统一,导致议而不决、决而不行现象时有发生。
材料三:民主程序化,过于重视形式;强制向非西方国家推行西方民主,认为西方民主具有“普世性”,把民主凌驾于国家主权之上。
认识:世界上没有完美无缺的民主制度,适合国情的才是最好的;西方式的“宪政民主”不具有普世价值;民主政治必须与时俱进,实施改革,才能充满活力,推动社会进步。
23.【答案】
示例
论题:历史在承继中变革。(2分)
论证:许多思想家深刻认识到历史发展的复杂性,如顾炎武认为传统中蕴含着发展变化的因素,应该顺应这种变化的趋势适时变革。(2分)
揆诸史实,历史总是在赓续中嬗变。如北宋建立初期,为改变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巩固统治,沿用唐制并有所创设。在中央以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同时设参知政事、三司使、枢密使分宰相之权;在地方保留节度使,但剥夺其实权,改派文臣知州事并设转运使等加强监管。由此,进一步强化了中央集权。(6分)
结论:综上所述,承继传统、顺应时势的变革是推动历史进步的重要因素。(2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