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精选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2022·江苏常州高二下期末·1)《尚书·周书·吕刑》说:“墨罚之属千,劓罚之属千,剕罚之属五百,宫罚之属三百,大辟之罚其属二百,五刑之属三千。”材料表明当时( )
A.封建刑罚极其严苛 B.法律条文比较详细
C.阶级矛盾十分尖锐 D.法家重视法律制定
2.(2022·北京市海淀区高二上期末考试·1)德治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以下各项符合中国古代德治思想的是( )
①“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
②“过匿则民胜法,罪诛则法胜民。民胜法,国乱;法胜民,兵强”
③“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④“君设其本,臣操其末;君治其要,臣行其详;君操其柄,臣常其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2022·广东韶关高二下期末·3)子孙“违犯教令”罪由来已久,秦汉已经出现类似罪名,唐朝正式立法。《唐律疏议》规定“祖父母、父母有所教令,于事合宜,即须率以周旋,子孙不得违犯。”统治者明确这一法律意在( )
A.维系宗法制度的统治地位 B.巩固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
C.赋予家长管教子孙的权力 D.利用儒家伦理以维持统治
4.(2022·海南高考·5)《汉书》记载“开国承家,有法有制”,认为国家应关注礼制和法律。唐代有士人说:“礼法二事,皆王教之端。”宋代以后,儒学士人以乡约教化乡里。到了明清,乡约与法律逐渐合流。这些治理方式旨在( )
A.推诚辅君,效功百姓 B.灭私徇公,坚守直道
C.守道与德,思退刑罚 D.威制天下,以案刑狱
5.(2022·北京高考·3)北宋中期,各地知州积极修建亭台馆榭以供民众游玩,甚至将其作为一项重要政务。欧阳修《丰乐亭记》载:“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范仲淹曾在名胜“严子陵钓台”边修建先贤祠堂以“咏其风”,认为这样“有大功于名教”。上述材料佐证了北宋( )
A.注重推行社会教化 B.放松了对经济的控制
C.鼓励文学艺术创作 D.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
6.(2022·北京市朝阳区高二上期末考试·8)研究要跟着史料走,跟着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走;史料是研究者的史料,研究者只有通过阅读史料进而发现问题,才能真正“占有”史料。在对下列三则史料的研读过程中,学生可发现“问题”而形成的研究主题有( )
遣人掌邦之委积,以待施惠;乡里之委积,以恤民之艰厄;门关之委积,以养老孤,郊里之委积,以待宾客;野鄙之委积,以待羁旅;县都之委积,以待凶荒。——《周礼·地官·遗人》 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孟子·梁惠王下》 凡鳏寡孤独及笃疾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大明律》
遗人:地方官名。掌理结余财物,以供馈赠施予及接待宾客等使用。委积:原指禾谷堆。储备粮食柴草、木材、饲料等物资,用于防灾、备战、济困、招待宾客和供应寄居人员。储备量少的称“委”,储备量多的称“积”。
①以德治国 ②法律教化 ③社会救济 ④基层治理
A.①②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7.(2022·湖北十堰高二下期末·18)罗马帝国后期,皇帝的命令、皇帝所作出的判决、皇帝对臣民问题的解答、皇帝对官吏们下达的指令等均成为罗马法的内容。由此可见,罗马法( )
A.维护了君主专制统治 B.维系了帝国的统治
C.体现了统治阶级意志 D.背离了公平和公正
8.(2022·江苏扬州高二下期末·12)在罗马,私人法学家的意见在案件裁决中起重要作用,因为担任法官的官员一般都不是专业的法学家。法学家可以有多种形式表达他们的主张,有时是回答具体的法律问题,有时写成法学教材或专著。这些私人见解被国家法官所引用采纳,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后来还被收入《民法大全》。据此推断( )
A.罗马法诉讼程序不断优化 B.私人法学家主导司法裁决
C.法官不具备专业司法能力 D.罗马法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9.(2022·湖北鄂州高二下期末·3)《法国民法典》借鉴了罗马法中的契约自由原则,规定只要契约的内容不违反法律或“公序良俗”,就可以包括任何内容。《德国民法典》也借鉴罗马法中保护私有财产权的原则,规定“物之所有人,在不违反法律或第三人权利的范围内,可自由处置该物”。这反映了( )
A.法院根据法律独立行使司法权 B.罗马私法原则对后世立法的影响
C.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根本动力 D.大陆法系以遵循先例为基本原则
10.(2022·湖南三湘名校高一下期末·8)17世纪初,当欧洲大陆的宗教专制受到迅速衰落时,北美殖民地的宗教专制却十分强大,各殖民地统治机构大多政教合一,由教会主导,严重束缚了殖民地的发展。这一不同主要是源于殖民地( )
A.移民与宗教文化多元 B.缺乏启蒙思想的深刻洗礼
C.政府的专制统治强大 D.种植园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11.(2022·福建三明高二下期末·11)严复以“汉(朝)以前字法句法“翻译《天演论》;马丁·路德将《圣经》译为德语时,收集、加工各种德语方言,译文中使用了大量民间俗语。二者的共同之处体现为( )
A.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 B.语言通俗服务现实需要
C.追求古雅确保符合原意 D.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互鉴
12.(2022·浙江金华十校高二下期末调研·17)基督教会根据严重程度将人类恶行由高到低分为七宗,即傲慢﹑嫉妒、暴行﹑懒惰、贪婪,暴食和色欲。这就是所谓的“七宗罪”。下列项中,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 )
A.强化对人的控制,兼具一定的教化功能
B.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诉求
C.被新教斥为异端学说,引发多次宗教冲突
D.具有启迪蒙昧,鼓励现世的积极进取精神
13.(2022·江苏泰州高二下期末·11)口号是意识形态的载体,同时是社会动员的有力工具。下表列出了不同时期中国共青团的口号,对其合理的历史解释是( )
时期 口号
1922—1925年 “协助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
1925—1927年 “到群众中去”“到农村去”“到军队去”
1937—1945年 “全体青年武装起来”
1949—1956年 “把青春献给祖国”“一切为了社会主义”
1978—2001年 “做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先锋”“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2002年以来 “新农村、新青年、新风采”
A.动员话语从公民话语转向阶级话语 B.动员内容从革命动员转向服务青年
C.动员方式由注重社会化转向政治化 D.动员对象由知识分子转向工农群众
14.(2022·湖北十堰高二下期末·6)下图所示为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批注版)第一条。据此可知,新中国婚姻法( )
第一条 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子女利益的封建主义婚姻制度。实行男妇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利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注释】废除:就是取消。男尊女卑:就是重男轻女。漠视子女利益:就是一点都不关心孩子们的利益。【讲解】“废除封建的婚姻制度,实行新民主主义的婚姻制度”这一条是这部婚姻法的基本制度,另一方面要坚决实行新民主主义的婚姻制度。封建婚姻制度有三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包办强迫。在旧社会里,青年男妇的婚姻……
A.注重群众性的普法教育 B.坚持社会主义原则
C.彰显反封建的民主精神 D.深受苏联宪法影响
15.(2022·广东韶关高二下期末·10)据不完全统计,《人民日报》在一五计划期间所报道过的工业劳动模范(不论是个人或是集体)达30篇以上,表彰有突出贡献的个人和团体。一时间,全国各地工人纷纷掀起学习劳模的热潮。这些宣传报道( )
A.旨在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 B.使国人建设社会主义热情高涨
C.适应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D.初步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基础
16.(2022·浙江舟山高二下期末·14)2018年我国正式确立宪法宣誓制度,下表是国家工作人员就职宣誓词。这意味着( )
我宣誓: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履行法定职责,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接受人民监督,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努力奋斗!”
①坚持依法治国是我国国家治理能力的体现
②我国重视增强国家工作人员的责任和使命
③每个国家公职人员都应该从一点一滴做起
④敬重宪法捍卫宪法是我国的一种社会常态
A.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7.(2022·浙江绍兴高二下期末·6)这部法律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随着它的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等法律同时废止。这部法律是( )
A.198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201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C.《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18.(2022·浙江温州十校高二下期末·11)新中国成立后的几部宪法的结构都是四章。1982年以前宪法的结构顺序为“序言”“总纲”“国家机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1982年宪法则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放在“国家机构”之前。宪法结构的这一变动( )
A.确立了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 B.标志着全面依法治国进入一个新阶段
C.凸显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 D.提出了社会主义的宪法原则
二、非选择题
19.(2022·广东汕尾高二下期末·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当法律和道德发生冲突时,先秦时期不同派别的主张不同。《论语》记载孔子“子为父隐、父为子隐,直在其中”。《商君传》记载商鞅“至治,夫妻交友不能相为弃恶盖非(盖非:相互掩盖),而不害于亲,民人不能相为隐”。
——摘编自许世英等《中国古代法制中的法律与道德》
材料二
时期 案件 法律规定 判决结果 判决理由
西汉 子为保护父亲不被他人伤害,而误伤己父 《张家山汉简》:杀伤父母,枭其首市 子无罪 《春秋》之义,父为子隐……
魏晋 朱谏之父为族人朱幼方烽火所焚。谏之成人,手刃杀幼方 《晋律》:准五服以制罪 嘉其义,赦 杀一罪人,未足弘宪;活一孝子,实广风德
唐朝 一人因醉杀人亡窜,吏执其父下狱。兴自首请罪,以出其父 《唐律疏议》:杀人者斩 诏免死配流 以其首罪免父,有光孝义
(1)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孔子和商鞅的法制观念,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者法制观念不同的原因。(8分)
(2)概括西汉到隋唐法律发展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影响。(6分)
20.(2022·江苏南京六校高二下期末·20)(13分)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是西方两大法律体系,其形成与发展对世界各国法律制度建设产生重大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3世纪,英国通过《大宪章》,确立了法律至上和王权有限的原则。光荣革命后,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法律体系更加完善。美国等很多国家在学习英国法律基础上制定了本国法律,构成了“英美法系”。1804年,拿破仑签署法令,颁布了《法国民法典》,《法国民法典》继承了罗马法传统,很快推广到欧洲各地,形成了“大陆法系”。
“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有以下共性:法律由代表人民行使权利的议会制定,行政机构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行使行政权,法院根据法律独立掌握司法权,司法实践中坚持程序公正和无罪推定。
——摘编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卷》
材料二
英美法系以判例法为主要法律依据,法官的地位突出,因此,英美法系国家的法律也被称为“法官制定的法律”。其主要涵盖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等国。
大陆法系以成文法为主要法律渊源,强调宪法的根本法地位,法律体系比较完整;明确立法和司法的分工,法官的作用不太突出。大陆体系国家的代表是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等国。
——《选择性必修1“历史纵横”》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法律体系形成的特点及其原因。(7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的异同。(6分)
21.(2022·北京市昌平区高二上期末考试·20)(12分)新中国的法治建设
时代 法律文献
20世纪50年代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
20世纪80年代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198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实施条例》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20世纪90年代 199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阅读材料,任选两个时代,结合时代背景,阐释国家发展与法治建设的关系。(12分)
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精选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B D A A D C D B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答案 A A B C C B D C
1.【答案】B【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尚书中对于西周时期的刑罚记录十分清晰,说明当时法律条文比较详细,故选B项;西周是奴隶社会,不属于封建社会,排除A项;材料反映西周刑罚的条文内容比较详细,并未强调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的矛盾,排除C项;西周时期法家思想尚未产生,排除D项。
2.【答案】B【解析】“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 出自孔子,强调统治者重视礼义和修养,百姓自然信服,是德治的体现,故①正确;“过匿则民胜法,罪诛则法胜民。民胜法,国乱;法胜民,兵强” 强调以法治国,不是德治,故②错误;“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出自孟子,强调统治者实行好的政策和教化就能赢得民心,是德治的体现,故③正确;“君设其本,臣操其末;君治其要,臣行其详;君操其柄,臣常其事”是君主专制的体现,不是德治,故④错误;选择B项符合题意。
3.【答案】D【解析】《唐律疏议》给予祖父母、父母以教育子孙的法律权力而维护家庭、家族的秩序,从而维护社会稳定、巩固统治,故选D项;宗法制度瓦解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A项;家国一体是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体现了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的融合,题干未提及血缘关系与政治权力的结合,排除B项;赋予家长管教子孙的权力只是统治者巩固统治的手段,排除C项。
4.【答案】A【解析】据材料“礼法二事,皆王教之端”“儒学士人以乡约教化乡里”,可知这些治理方式主要是通过礼法规范和乡约教化来顺从君王统治,同时通过乡约教化将儒家伦理道德与百姓日常生活相结合,以达到教化百姓的目的,故选A项;礼制和法律是为了约束个人的不法行为,并不是完全消灭个人的私欲,排除B项;“认为国家应关注礼制和法律”说明这些治理方式强调礼仪和法律教化,并不是废除刑罚,而是宽柔相济、外儒内法,排除C项;乡约教化主要通过道德感化的形式来引导百姓,而不是严刑峻法,以刑狱威慑百姓,排除D项。
5.【答案】A【解析】据材料“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有大功于名教”可知,北宋士大夫积极修建亭台馆榭以供民众游玩,引导民众走近他们的生活方式与审美趣味,最终起到儒家化移风俗效用的场所,即注重推行社会教化,故选A项;材料强调北宋士大夫积极修建亭台馆榭以推行社会教化,不涉及经济控制问题,得不出“放松”的结论,排除B项;修建亭台馆榭与鼓励文学艺术创作无关,排除C项;崇文抑武指在地位上、工资待遇上以及文化宣传上,抬举(尊崇)文官,贬低(抑制)武将,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6.【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表格内容中“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鳏、寡、孤、独)”可推知其研究主题是“以德治国”,故①正确;根据题干表格内容中“《大明律》”,可推知其研究主题是“法律教化”,故②正确;根据题干表格内容中“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可推知其研究主题是“社会救济”,故③正确;根据题干表格内容中“遣人掌邦之委积”、“乡里之委积”、“门关之委积”等内容,可推知其研究主题是“基层治理”,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7.【答案】C【解析】作为罗马统治阶级代表的皇帝所发布的命令、判决、解答或者指令等都成为了罗马法的内容,说明罗马法体现了统治阶级的意志,故选C项;题干体现的是罗马法的内容构成,而不是其影响,所以不能得出维护了君主专制统治的结论,排除A项;题干信息并未涉及对罗马法的影响,而只凭罗马法的内容也没法得出其是否维系了帝国统治的结论,排除B项;罗马法的内容体现统治阶级意志,并不能据此就说其背离了公平和公正,排除D项。
8.【答案】D【解析】“法学家可以有多种形式表达他们的主张,有时是回答具体的法律问题,有时写成法学教材或专著。这些私人见解被国家法官所引用采纳,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后来还被收入《民法大全》”说明法学家把社会的诉求纳入法学的解释,最终被罗马法所吸收,事实上适应了社会的发展,故选D项;“私人法学家的意见在案件裁决中起重要作用,因为担任法官的官员一般都不是专业的法学家”强调了专业汉学家的作用,而不是程序,排除A项;“私人法学家的意见在案件裁决中起重要作用”这里说的是重要作用而不是主导作用,排除B项;“担任法官的官员一般都不是专业的法学家”说明这种现象不是绝对的,法官也有可能是专业的法学家,排除C项。
9.【答案】B【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法国民法典》和《德国民法典》都借鉴了罗马法中关于私法的原则,说明罗马私法原则对后世立法影响深远,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罗马法私法对后世的影响,与法院无关,排除A项;西方近代法律制度的根本动力是经济发展水平,排除C项;欧美法系以遵循先例为基本原则,排除D项。
10.【答案】A【解析】据材料“北美殖民地的宗教专制却十分强大,各殖民地统治机构大多政教合一,由教会主导,严重束缚了殖民地的发展”,可知北美殖民地移民复杂多元,而宗教权威则是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因此宗教专制十分强大,故选A项;17世纪初启蒙思想还未广泛传播,欧洲大陆同样缺乏,排除B项;北美殖民地并没有专制的传统,排除C项;由于北美殖民地的宗教专制十分强大严重束缚了殖民地的发展,种植园经济自然发展缓慢,排除D项。
11.【答案】A【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严复用汉朝以前的字法句法翻译《天演论》,马丁·路德用德语方言翻译《圣经》,说明二者都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故选A项;严复翻译《天演论》用汉朝以前的字法句法,并不是语言通俗,排除B项;马丁·路德翻译的《圣经》用大量民间俗语,并不是古雅,排除C项;材料反映马丁·路德和严复在翻译作品时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并不是东西方文化互鉴,排除D项。
12.【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基督教会根据严重程度将人类恶行由高到低分为七宗”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基督教在一定程度上通过思想强化对人精神的控制进而控制人的行为,故选A项;材料仅涉及到基督教会对于人类恶性划分等级的内容排序,没有明确资产阶级的具体诉求权益内容,故“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诉求”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到基督教会对于人类恶性划分等级的内容排序,没有明确新教对于七宗罪划分方式的态度,故“被新教斥为异端学说,引发多次宗教冲突”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材料中所提及的基督教教义内容没有起到启迪蒙昧的作用,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13.【答案】B【解析】根据表格内容中“协助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到军队去”、“全体青年武装起来”、“一切为了社会主义”,可知其主要内容主要是革命动员,根据表格内容中“做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先锋”、“新农村、新青年、新风采”,可知其主要内容是服务青年,据此可知,中国共青团口号的动员内容从革命动员转向服务青年,故选B项;根据表格内容中“协助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全体青年武装起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新农村、新青年、新风采”,可知中国共青团口号的动员话语从阶级话语转向公民话语,排除A项;根据表格内容中“协助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全体青年武装起来”、“把青春献给祖国”、“一切为了社会主义”、“做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先锋”、“新农村、新青年、新风采”,可知中国共青团口号的动员方式由注重政治化转向社会化,排除C项;根据表格内容中“到群众中去”“到农村去”“到军队去”,可知中国共青团口号的动员对象一开始是工农群众,而不是“知识分子”,排除D项。
14.【答案】C【解析】由题干中的“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子女利益的封建主义婚姻制度”、“封建婚姻制度有三个特点”、“男女权利平等”等信息可得,这部婚姻法带有鲜明的反封建的民主精神,故选C项;题干只是列出了新中国婚姻法的条文及其批注,并未提到如何让群众知晓和掌握,所以不能体现注重群众性普法教育,排除A项;由题干中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并结合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相关史实可知,当时还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且法律原文也是强调新民主主义原则,因而坚持社会主义原则的说法不符合史实,也不符合题目主旨,排除B项;苏联宪法不会规定有关婚姻法的内容,且中国的制度、国情也与苏联不同,所以不应该是深受苏联宪法影响,排除D项。
15.【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一五计划期间,《人民日报》表彰工业劳动模范(不论是个人或是集体),引发了“全国各地工人纷纷掀起学习劳模的热潮”,这有利于一五计划的推进,故选C项;1952年底,我国完成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排除A项;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于1956年底,排除B项;“初步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基础”是在1957年一五计划的完成,排除D项。
16.【答案】B【解析】“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法定职责”说明有利于维护宪法权威,保证宪法实施,有利于推进依法治国、依宪治国,体现我国国家治理能力,故①正确;“履行法定职责”说明有利于增强国家工作人员依法履行职务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故②正确;从一点一滴做起,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材料无关,故③错误;“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说明通过庄严的仪式、郑重的誓言,将会使学习宪法、敬重宪法、遵守宪法、捍卫宪法成为新的一种社会常态,故④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
17.【答案】D【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等法律同时废止”由此可见可部法律涵盖了与人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结合所学可得涉及到人民社会生活全面的法律是民法典,故选D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不会专注于社会生活细节,排除A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只是进一步完善宪法这个根本大法,不会涉及社会生活的细节,排除B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只是涉及到刑事诉讼这一专业领域,于社会生活无关,排除C项。
18.【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1982年宪法则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放在‘国家机构’之前”,可知1982年宪法更加凸出公民的民主权利,体现了国家对人权的尊重与保障,故选C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体现了国家权力来自于人民,排除A项;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标志着全面依法治国进入一个新阶段,排除B项;1954年宪法提出了社会主义的宪法原则,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9.【答案】(14分)
(1)孔子:认为伦理道德优先于国家秩序。 (2分)
原因:孔子主张德治,通过道德教化民众;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和礼;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阶级利益。(任意2点,2分)
商鞅:认为法律必须符合国家利益至上,主张忠君大于孝亲。(2分)
原因:商鞅主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认为法和刑是治国的重要手段;主张人性本恶,需要用法律约束防止作恶;商鞅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任意2点,2分)
(2)趋势:律令儒家化。(2分)
积极影响:①调和了法律与儒学之间的矛盾,使人们更容易认可封建法律。②发挥了儒家文化在维护封建统治方面的作用。(任意1点,2分)
肖极影响:造成中国古代司法道德化,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人们对正当权力的追求。(2分)
20.【答案】(13分)
(1)特点:法律至上;形成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立法司法独立;司法实践坚持程序公正。(4分)
原因:政治上,民主政治制度的确立;经济上,商品经济发达;思想文化上,启蒙思想的影响。(3分)
(2)同:都是近代西方资产阶级的法律;都与罗马法有联系;都或多或少受到日耳曼法的影响。(任意2点2分)
异:历史渊源不同:英美法系主要受日耳曼习惯法影响(或以判例法为渊源),突出法官地位;大陆法系深受罗马法影响(或以成文法为渊源),强调宪法地位。(2分)
原则不同:英美法系以判例法为原则(或以遵循先例为原则);大陆法系以遵循法律条文为原则。(2分)
21.【答案】(12分)
20世纪50年代前期,正值我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使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促进了农村生产力提高,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法律的颁布,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进入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初创阶段,社会主义法治是社会主义国家实现广大人民意志的法律制度。
20世纪80年代,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后,中共中央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保障法律面前人人平等。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法企业法实施条例》等法律的颁布,为改革开放提供了法律保障。我国法治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20世纪90年代,我国处于改革开放深入发展时期,对法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颁布,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有利于保障劳动者权益,规范经济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国家法治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法制基础。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