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
12.济南的冬天 (第一课时)
主备人:XZY 使用人: 使用时间:
【课前预学案】
预学目标
1. 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2. 识记重点生字词,并能运用
3.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概括文章大意
一. 资料助读
1.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著名作家。是语言大师,被誉为 “人民艺术家”。著名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戏剧 《龙须沟》 《茶馆》等。话剧《茶馆》被西方人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
2文章里面有你不熟悉的字词吧,通过努力,你能掌握吗?
zhù( )立 水zǎo ( ) chéng ( )清
宽chǎng ( ) 着落( ) 狭窄( )
宽敞( ) 贮蓄( ) 澄清( )
水藻( ) 济南( ) 镶上( )
髻( ) 济南真得( )算个宝地 暖和( )
响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温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安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空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济南的冬天有什么特点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你还有哪些疑惑?
【课内探究案 】
一. 预习反馈
二.出示学习目标
通过各种形式的阅读,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掌握对比手法的运用
三.朗读课文,小组探究
1作者写了济南的哪些景物,是怎样展开对景物的描写的?
2. 根据上面的理解,给文章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1):
第二部分(2-5):
3、阅读1-2段,探究
济南冬天的特点是怎么表达出来的?济南冬天的这种特点是缘于什么样的地形特点?
【教学反思】
《济南的冬天》当堂检测(一)
班级 姓名 时间
一、给下面加粗字注音。
奇迹( ) 发髻( ) 贮( )蓄 水藻( )
二、从括号内选择正确的读音,在正确的读音上打“√”。
1.济(jǐ jì)南的冬天是响晴的。
2.济南真得(dé děi )算个宝地。
3.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zhāo zhuó zháo)落。
4.由澄(chéng dèng)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
三、解释句中加线的词语。
1.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
响晴:
2.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空灵:
3.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秀气:
四、从括号中选择恰当的词语,将字母序号填在横线上。
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________(A.沐浴着;B.对着;C.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________(A.睡着;B.躺着;C.放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________(A.吹绿;B.唤醒;C.摇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五、判断下列各句的修辞手法,将字母序号写在后面的括号内。
A.明喻 B.暗喻 C.借喻
1.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儿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 )
2.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 )
3.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 )
六、填空。
《济南的冬天》的作者是________,原名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代作家。代表作有小说________________,话剧________________。
新城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
12.济南的冬天 (第二课时)
主备人:XZY 课型:新授 使用时间:
【课前预学案】
预学目标
1了解景物描写的常见方法 2比拟修辞手法
一.抒情散文景物描述的常用方法有:
1、情随景生,触景生情。
看到某种景物,心中忽有感受,思绪满怀,进而借着对景物的描写来把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这就是所谓的“情随景生,触景生情”。如“远看,叶儿青青,花儿点,好像色彩缤纷的珍宝,散落在绿色的地毯上。近瞧,那一串串的红花,还有各种不知名的花,它们这时也都竞相争艳。校园花坛的文化走廊,那红榜上写着数理化的竞赛的获奖名单,各年级的的学习园地、黑板报,如春雨后的艳花争妍吐芳,似乎在眼前展现一幅幅学科学、爱科学的动人画面。秋天是凋零的世界,一片凄清。可如今于我没有一点感觉,有的只是心中荡漾着春意,科学的春天到来了,到处洋意着科学的芬芳和新文化的气息。”这是一段描写秋天的景物,但字里行间抒发出作者对科学春天的赞美。
2、移情于景,借景生情。
带着强烈的感情来描绘客观景物,把自己的感受情注入到客观景物之中,所写之景都是被赋予了浓厚的主观色彩,这就是“移情于景,借景抒情”。再如那‘千株扫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站在花前,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搀和着芙蓉花香的空气,尽情地欣赏它的盛装:浅绿色的花萼,粉红的花片,金黄色的花蕊。它的娇嫩、恬淡时时透出一种妩媚面不妖治的风韵……。它只默默地蕴蓄着生命,不在三月争艳,也不与九月菊花比美,等到秋风来,便发出一种令人惊诧的美,为深秋增色,真可为真正的花君子,花中“国色天香”的好女子。”这段精彩的描写,是作者的借景抒情,借花寓意,展现了芙蓉花的美艳,表达作者的对君子之士们的赞美。
3、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寓情于景就是把自己难以表达的情感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如宋代的文学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写洞庭湖的美景,及欣赏周边的景色的不同心情,产生的不同情感,抒发作者的忧国忧民的思想和远大的政治抱负,表达作者的宽阔胸襟。文中的景物描绘虽没有诗情画意,但又可从中体会到景情融合。情景结合,水乳交融。情与景不可分离,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是创造意境的重要手段。
4、以景衬人,以人带景。
以景衬人就是让景物为烘托人物服务。为了把景物写活,常常采用以人带景的方式由人物把景物带出来,让读者通过景物来了解作者的心境。如“不知什么时候,绚烂的朝霞染红了半边天,又将柔和的色彩洒在校园里,到处都移动着火焰般的红领巾、蝴蝶般鲜艳的花裙、飘荡着同学们的欢声笑语……小树醒了,沾了露水;野花也醒了,她与露珠做了一个甜美的梦;
二.比拟:包括拟物和 拟人 两种。
拟物就是把人当作物来写。使人具有物的动作或情态,或者把甲物当乙物来写,表达某种强烈的爱憎感情。
课文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拟人就是把物当成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或思想感情。
课文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导学案】
一. 预学反馈
二.学习目标
1 学会写景的方法——抓住特点描写。2、进一步学习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3、反理清思路,揣摩词语,品味语言。
.探究一 阅读精彩片段3段,完成下列问题
1. 本段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
空间顺序:山上 山尖 山坡 山腰 ,有层次写出了秀美的山景。
2.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雪后山景“妙”在何处?
3这段文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雪后的山景?
比喻 :
拟人:
探究二 阅读第五段,讨论:
1济南冬天的水有什么特点?
2这段文字用了什么修辞?
三.揣摩语句,体会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
1.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他们唤醒。。。。。。
2等到快日落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教学反思】
《济南的冬天》当堂检测(二)
班级 姓名 时间
七、阅读。
(一)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1.用“‖”把这段文章划分为三层。
2.文中描写景物的顺序是: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
3.划横线一句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它的本体、喻体分别是( )
A.本体是白花,喻体是日本看护妇。
B.本体是树尖上顶的白雪,喻体是日本看护妇。
C.本体是树尖上顶的白雪,喻体是白花。
D.本体是顶着白雪的树的样子,喻体是日本看护妇。
4.用“ ”线在文中画出两处运用了拟人修辞方法的地方。
5.对加粗的两个句子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描写黄白相间的山坡,春风化雪,不久人们就会见到山坡原有的颜色。
B.表现济南冬天的温和,雪化了,有水在山坡流动;“山的肌肤”指山坡的草地。
C.描写济南冬天的温和,有水蒸气蒸发升腾的美景,不久雪就会全化了,山坡上原有的颜色比雪色更美。
D.描绘了雪色与草色相同的美景,像穿着好看的衣服;“山的肌肤”指春天来临后满山的花草。
6.这个语段主要是写( )
A.小雪后山色 B.小山太秀气 C.小雪最妙 D.山的肌肤
7.作者在描写济南冬天的景色时,处处流露出赞美之情。这种写法我们称作
( )
A.寓情于景 B.情景交融 C.虚实相生 D.情溢于言
参考答案
一、jì jì zhù zǎo 二、1.jǐ 2.děi 3.zhuó 4.chéng
三、1.响晴:(天空)晴朗无云。 2.空灵:灵活而不可捉摸。这里是透明的意思。 3.秀气:小巧而清秀。
四、C A B 五、1.CA 2.B 3.B
六、老舍;舒庆春;舍予;现;《骆驼祥子》;《茶馆》
七、(一)1.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2.山上;山尖;山坡;山腰 3. D 4.山的肌肤;忽然害了羞 5. D 6. A7.B(二)1.济南的秋天是诗境的。 2.古朴、安静、秀美。 3.颜色、方向、高矮。 4.突出颜色变化莫测,给人以动感。 5.赞美塔在蓝天映衬和阳光照耀下,更高了些,棱角曲线更真、更分明、更瘦硬了。
参考答案
一、jì jì zhù zǎo 二、1.jǐ 2.děi 3.zhuó 4.chéng
三、1.响晴:(天空)晴朗无云。 2.空灵:灵活而不可捉摸。这里是透明的意思。 3.秀气:小巧而清秀。
四、C A B 五、1.CA 2.B 3.B
六、老舍;舒庆春;舍予;现;《骆驼祥子》;《茶馆》
七、(一)1.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2.山上;山尖;山坡;山腰 3. D 4.山的肌肤;忽然害了羞 5. D 6. A7.B(二)1.济南的秋天是诗境的。 2.古朴、安静、秀美。 3.颜色、方向、高矮。 4.突出颜色变化莫测,给人以动感。 5.赞美塔在蓝天映衬和阳光照耀下,更高了些,棱角曲线更真、更分明、更瘦硬了。
参考答案
一、jì jì zhù zǎo 二、1.jǐ 2.děi 3.zhuó 4.chéng
三、1.响晴:(天空)晴朗无云。 2.空灵:灵活而不可捉摸。这里是透明的意思。 3.秀气:小巧而清秀。
四、C A B 五、1.CA 2.B 3.B
六、老舍;舒庆春;舍予;现;《骆驼祥子》;《茶馆》
七、(一)1.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2.山上;山尖;山坡;山腰 3. D 4.山的肌肤;忽然害了羞 5. D 6. A7.B(二)1.济南的秋天是诗境的。 2.古朴、安静、秀美。 3.颜色、方向、高矮。 4.突出颜色变化莫测,给人以动感。 5.赞美塔在蓝天映衬和阳光照耀下,更高了些,棱角曲线更真、更分明、更瘦硬了。
(二)
济南的秋天是诗境的。设……——请到济南来看看吧。
请你在秋天来。那……连秋带冬全部给了济南。
诗的境界中必须有山有水。请看济南吧。那颜色不同,方向不同,高矮不同的山在秋色中便越发的不同色了。以颜色说吧,山腰中的松树是青黑的,加上秋阳的斜射,那青黑便多出些比灰色深、比黑色浅的颜色,把旁边的黄草盖成一层灰中透黄的阴影。山影是镶着各色绦子的,一层层的,有的黄,有的灰,有的绿,有的似乎是藕荷色儿。山顶的色儿也随着太阳的转移而不同。山顶的颜色不同不重要,山腰中的颜色不同才真叫人想作几句诗。山腰中的颜色是永远在那儿变化,特别是在秋天,那阳光能够忽然清凉一会儿,忽然又温暖一会儿,这个变化并不激烈,可是山上的颜色也觉得出这个变化,而立刻随着变换。忽然黄色更真了一些,忽然又暗了些,忽然像有层看不见的薄雾在那儿滚动,忽然像有股细风替“自然”调和着彩色,轻轻地抹上一层各色俱全而全是淡美的色道儿。有这样的山,再配上那蓝色、晴暖的阳光:蓝得像要由蓝变绿了,可又没完全绿了,晴暖得像要发燥了,可是有点凉风,正像诗一样的温柔;这便是济南的秋,况且因为颜色的不同,那山的高低也更显然了。高的更高了些,低的更低了些,少的棱角曲线在晴空中更真了,更分明了,更瘦硬了。看山顶上那个塔!
1.写出本文的中心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1自然段写作者幻想中的济南的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对山的描写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4.文中写山腰的变化,连用了六个“忽然”,试分析其作用。
5.文中最后一句赞美了什么?
济南的冬天(12分)
①最妙的是下点小雪。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那些小山太秀气!
②古老的济……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③那水呢,不……. 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1.用一句话概括选文第一段的内容。(1分)
2. 选文第一段和第三段分别采用了怎样的描写顺序,并请摘录表示描写顺序的词语。(4分)
3.从写作特色和表达效果的角度赏析下面两句话。(4分)
(1)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2)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技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4.文中最后一句话“这就是冬天的济南”有什么作用?(3分)
《济南的冬天》1、薄雪覆盖下的小山的美景(或:薄雪后小山的美景)(1分)
2、从上到下(1分) 山尖 山坡 山腰(1分) 从下到上(1分) 河面,空中,半空中,天上(1分)
3、“卧”字写村庄,写雪,写他们的状样,情态,仿佛是写活物,活灵活现(1分),营造了一种安适、恬静的氛围。(1分)/“不忍得”将水人格化,将水富有了灵气(1分);突出了绿 ,写出了“绿”的可贵、可爱、美丽。(1分)
4、和“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相呼应,(1分)点了题,抒发了作者对特定季节下济南特有的美景的热爱与赞美(1分),简洁有力,给人留下了回味的余地。(1分)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