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6.1《老子》四章选必上(共3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6.1《老子》四章选必上(共3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28 08:38: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老子》四章
《道德经》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原文共81篇,分上下两篇。上篇《道经》37篇,讲人类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道出人生的进退术,包含长生久视之道;下篇《德经》44篇,讲宇宙和自然的规律。
“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末期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
老子曾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以博学而闻名,孔子曾入周向他问礼。春秋末年,天下大乱,老子欲弃官归隐,遂骑青牛西行。到函谷关时,著《道德经》。
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
读译课文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11
三十根辐条,聚集到车毂上,只有车毂中间是空的,才成就了车子的作用。和泥制作陶器,只有器皿中间是空的,才具备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来建造房子,只有门窗四壁中间是空的,才具备房屋的作用。因此,有(车子、器皿、屋子等)是一种便利,正是“无”使他发挥了作用。
汇集,集合
正是,正因
省略句,以之为
代词,这
便利
作用
第十一章运用比喻说明“有之以为利”,实际上是“无之以为用”,其中蕴含着“有”和“无”怎样的关系?
【明确】
“有”与“无”对立而统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作为实体,“无”作为利用,犹如有了车毂中间的空间,才有车轮平稳的转动;有了器皿中间的空间,才能盛水,盛食物;有了门窗四壁的空间,才具备房屋的作用。因此,“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有”和“无”相辅相成,在中国的艺术哲学中表现得更是淋漓尽致: 音乐中有停顿,绘画中有留白,诗歌中有不得一字尽着风流,园林中不仅强调实景,更强调风声雨声,月影花影的虚景,虚实相生是中国艺术哲学最高的一对范畴。
本章讲了“有”和“无”的辩证关系。老子用“车轮、器皿、房屋”等比喻来说明“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是无形的东西使有形的东西发挥作用。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24
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步行的人走不远,自我显露的人不能显明,自以为是的人不能彰显,自我夸耀的人反而不能成就大功,自尊自大的人反而得不到尊重。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做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这些东西。所以有道的人绝不这样做。
踮脚
自我表现
活用动词
活用动词
自夸
长久/受敬重
“形”
人们
有的(时候

自夸
品读赏析
“企者不立……物或恶之”这段话运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
从反面运用排比、比喻的手法列举并剖析了四种人生态度及其后果。
怎样理解《老子》第二十四章中“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的含义?
【明确】
有道是:欲速则不达,其意与“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相同。“企”意为举起脚跟,脚尖着地。“企者”是想要高出于人,想站得高,望得远,结果呢 反而站不稳,甚至摔跤。“跨”即越过,阔步而行,“跨者”是想要比别人走先一步,想走得快,走得远,结果呢 反而走不远,走不快,也走不久,就其原因就在于超过自己的能力,违背了自己本具的天性所致。凡是急躁冒进,急于功利,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都不会长久,甚至会受到惩罚。做一个脚踏实地的人吧,切实落实好每一步,何怕不会到达理想的彼岸。
品读赏析
怎样理解《老子》第二十四章中“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的含义?
【明确】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是说偏执己见的人反而不能明察,自以为是的人反而不能明辨是非。因为“自见”“自是”都是认为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他们只以自我为中心,只关注自我,只依赖自我,所以就会局限于自己狭隘的小范围和狭隘的主观意识,导致他们不能明白真相,常被假象蒙蔽,使真相得不到彰明。
品读赏析
怎样理解《老子》第二十四章中“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的含义?
【明确】
“自伐”自衿”,是自夸自己的功劳,认为自己最能干,好胜好强,好大喜功,一有点成绩就自鸣得意,这样的人,到最后终究为大家所抛弃,连性命都可能被丢掉。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33
能了解别人的人智慧;能了解自己的人圣明。能战胜别人的人有力气,能战胜自己的人刚强。知道满足的人就是富有的人,强劲奋进的人有意志。不丧失立身之地的人能够长久,有道之人身死但是道长存,这就是长寿。
勤勉而行
...的东西,位置
转折,却
名为动,长寿
宾语前置
品读赏析
如何理解《老子》第三十三章中的“知人”“自知”“胜人”“自胜“知足”“强行”?
【明确】
老子认为,个人品行修养,重在修身。对外的“知人”“胜人”固然可贵,对内的“自知”“自胜”更为重要,更符合大道。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强调我们不仅要向外探求,了解他人,更要多和自己对话,了解自己。
“自知者明”,启示我们:不仅要了解自己的优势,了解自己内心真正的热爱与与需求;更要看清自己的缺点和不足,知道自身存在的缺陷,全面了解自我,才能给人生以合理定位,才能合理规划自我,才能明确人生发展的方向。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一个人战胜别人容易,战胜自己难。“自胜者强”要求我们有强大的内心:人生辉煌时而不自傲,人生低谷时不垂头丧气,压力来临时能够直面挑战,遇到挫折能够直面风雨……一个能够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
“知足者富”:财富没有边界,一味地追逐财富,永不知足,就永远不会满足, 不满足,就容易成为精神的负担,容易陷入罪恶的深渊, 试想一下,多少人贪污腐败,致使自己身陷囹圄?多少人因为金钱使得家庭妻离子散,兄弟反目成仇,又有多少人因为金钱使得朋友之间分道扬镳……所以说人要懂得知足,学会心态淡泊,知足的人才能 获得内心的愉悦宁静 ,才能宾朋满座,才能惠及四方, 知足的人多了,文明,和谐的社会风气就浓郁了 。
“强行者有志”讲的是,唯有心怀大志者,方能坚持不懈。一个人的志向越远大,越强烈,就越能够坚持下去勇于挑战,成就自我,。反之,志向越弱,行动越不能持久(认定目标,勇敢前行,挑战自我,成就自我)。
品读赏析
通过“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这句话,老子告诉大家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本章强调的重点是什么?
【明确】
要做自知、自胜、知足、强行的人。
本章强调人要自知、自胜、知足、强行,加强自我修养。
才能不丧失立身之地,才能长久。
第二课时
64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事物
持守
谋划,解决
判,分离
状语后置
事物安稳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事物细小的时候容易散失。要在它还没有出现问题的以前就处理得当,(治国理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前就做准备整治。
防微杜渐,未雨绸缪,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防患于未然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张开双臂才能抱得过来的大树,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很高很高的台子,是从一筐土开始堆积起来的;千里的行程,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
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近到远,这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要从小事做起,有坚强的毅力,注重积累,才能产生质的飞跃。
从...状语后置
“蔂”,土筐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动手去做的就会坏事,有所把持的就会失去。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就不会遭受损害。人们做事情,常常是在接近成功时失败。(如果在)快要完成的时候也像开始时那样谨慎,就不会有失败的事情。
败坏,弄坏
以是,因为这。宾语前置
取消独立性
接近

谨慎对待。活用为动词

有所为有所不为。善始善终。
是以圣人欲(众人)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众人)不学,复众人之 所 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因此,有道的人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不看中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
意动。以...为欲
作名词
意动。以...为贵
省略句
弥补、补救
名为动,犯错
...的...

遵循规律,不妄为,不强求
1、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3、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4、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5、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本章的中心句是什么?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本章的中心句是什么?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圣人“想望”,“学习”的是什么?众人“不欲”“不学”的是什么?圣人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万事万物的客观规律。如要未雨绸缪,防微杜渐,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如要获得成功就必须注重点滴的积累,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如无为,顺其自然。如做事要慎始慎终。一句话,圣人“想望”,“学习”,正是因为众人在这些方面出了问题。
——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以此来辅助万物回归自然),即他们在用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引领众人回归正道,按客观规律办事,也就是他们所强调的道法自然。
思考探究
《老子》中几乎通篇充满了“不争”的理念。如“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天之道,不争而善胜”等。在今天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你怎样看待竞争这一问题?
①圣人无为、无执,他虽有欲望但并不渴求,因此对难得的东西就不会特别强求。
②圣人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
①竞争是一种客观的现实存在。好的竞争有利于加强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和社会的和谐,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区别符合“礼、义”标准的“君子之争”和只顾谋求一己私利的“小人之争”。
②过度竞争导致无序。如果竞争没有了法律和道德的约束,就会导致混乱。“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时刻提醒自己在规范约束下进行有序竞争。
③“不争之德”助不争而胜。老子所谓的不争,不是真的不争,而是依托“道”而争,即顺应规律去竞争,这是不争之德的体现。天下之事,唯有不争之德可以服人,唯有与人无争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这是老子以柔克刚的思想体现,也表达了一种人格力量。
探究儒道的异同。
1、儒家入世、道家出世。儒家讲先天下之忧而忧、道家讲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儒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道家政治渺小艺术永恒。
探究儒道的异同。
2、孔子的一句话,却刚好诠释了儒道的最大区别。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历史上历朝历代,大多数统治者,都以内用黄老,外示孔孟的治国方针,其实道家的无为思想一直影响着历朝历代,就好像每天都要喝水一样,因为每天都喝水,水就已经成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所以我们常常只会欣赏到山的壮美,却忽略了水的智慧。
探究儒道的异同。
孔子说,智慧的人喜爱水,仁义的人喜爱山。这句话就已经说出了儒道之别,道如水,悠然而又淡泊,儒似山,崇高而又安宁。
儒家讲究礼仪 尊孔孟之道
道家讲求修身养性~有朴素唯物主义
探究儒道的异同。
3、儒道互补,这在中国哲学史的研究中是个老而又老的话题了,然而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侧面,我们又可以从这个古老的话题中不断地引发出新的思考。从内在的、隐蔽的、发生学的意义上讲,儒道互补有着两性文化上的内涵;而从外在的、公开的、符号学的意义上讲,儒道互补又有着美学上的功能。在相当一段时间里,国内学者根据由马克思、恩格斯所肯定的西方现实主义的价值取向,将具有“兴、观、群、怨”传统、主张用艺术来干预现实的儒家美学,看作中国古典艺术的主流;而将“灭文章,散五采,胶离朱之目”,
探究儒道的异同。
“塞瞽旷之耳”的道家思想, 视为文化虚无主义和艺术取消主义的逆流。最近一个时期,作为庸俗社会学的一种反动,大陆学者则又与港台学界彼此呼应,在“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道家美学中发现了西方现代派艺术所梦寐以求的写意的风格和自由的境界,认为这才代表了中国艺术的真正精神;相比之下,儒家的那套“发乎情,止乎礼义”的诗教传统,却因急功近利而显得过于狭隘。
儒道智慧,不可或缺
孔子教我们高调做事
(建立功业,轰轰烈烈)
成就
老子教我们低调做人
(宁静致远,平平淡淡)
境界
“无为”就是无所作为吗?
“无为”并非无所作为,而是要顺势而为,绝不可有不顾客观规律的妄为。
(1)《老子》第十一章中指出“有”给人便利,“无”也发挥了作用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子》第二十四章中指出自夸和自高自大的害处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子》第三十三章中指出能了解、认识别人叫作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巩固:理解性默写
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
自伐者无功 自矜者不长
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4)《老子》第三十三章中指出能战胜别人和能克制自己的弱点的重要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老子》第六十四章中以树为喻,指出强大的事物都是从微小开始萌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6)《老子》第六十四章中指出做事情坚持如一,就不会失败的情况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胜人者有力 自胜者强
合抱之木 生于毫末
慎终如始 则无败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