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第七单元 小放牛人音版(五线谱) (北京)

文档属性

名称 三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第七单元 小放牛人音版(五线谱) (北京)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5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其它版本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2-10-27 13:31: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小放牛》
——小学三年级欣赏课教学设计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一)指导思想
本课以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为指导思想,以音乐审美为核心,通过音乐感受与欣赏,发现与音乐相关文化的学习。结合作品的风格(河北民间)特点,在多种感官参与体验的音乐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传统民间乐曲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理论依据
1.《课标》指出音乐是听觉艺术,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中(课标P26)
2. 《课标》中强调聆听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简单了解不同地域的特点和民族风格,倡导完整而充分的聆听音乐作品,在音乐体验与感受中,享受音乐审美过程的愉悦,体验与理解音乐的内涵特征。
二、教学背景
(一)教学内容分析
1.作品分析
(1)总体介绍
《小放牛》是一首由唢呐主奏的民间乐曲,乐曲主要描述了村姑向牧童问路的故事,两人一问一答,最后在欢乐声中载歌载舞。五声民族调式,四二拍,曲调幽默活泼,由四个乐句构成带再现的三段体结构。三个乐器生动地表现了乐曲中村姑和牧童以及村民的形象,唢呐以其特有明亮、高亢的音色在乐队的配合下,生动地描写了民间的生活景象以及村间情趣。
(2)特点说明
引子部分由口弦子领奏。
第一个段落为中庸稍慢的速度,主题旋律完整地由唢呐吹奏出来:
这段旋律接着重复了两遍,只是开始的乐句变化为:
音区和音色也作了改变,好似村姑与牧童这两个角色出现在听众面前。
第二个段落速度加快,仍采用完整的主题旋律。唢呐以不同的音色模仿两个角色的腔调,表现了他们一问一答的情景。
第三个段落速度更快,并把主题旋律加以展开,节奏收紧,句幅缩短,仿佛两人的问答越来越快,气氛也更为热烈。
最后速度放慢,唢呐与乐队齐奏,表示对话结束,皆大欢喜。
2.相关内容
(1)河北民间乐曲
《小放牛》此曲原为民间歌舞《小放牛》中的一段载歌载舞的男女对唱,由唢呐和乐队演奏出的《小放牛》充分提现了河北鼓吹乐的特点,主要是展现民间艺人在演奏家喻户晓的民间曲牌时表现出来的高度灵活性、创造性。
(2)传统民间乐器
在《小放牛》乐曲中,出现了咔腔和口弦子两种乐器。这两种乐器的音色和形状大不相同,但两者都是通过嗓子发声从而振动乐器发声。咔腔的音乐浑厚,一般用来表现年长者,口弦子音色明快、清脆,一般来表现年少者。这两种乐器皆是由民间艺人创造出来。
(二)学生情况分析
1.对本班学生欣赏能力的分析:
本班共35名学生,95%的学生能够具备安静聆听音乐的习惯,对音乐情绪和乐器音色的听辨把握比较准确,对听过的乐曲能准确的说出演奏乐器和曲名,80%的学生对节拍、速度、力度、音色的变化有一定的听觉分辨能力,但在语言描述时还需教师加以引导,使其逐步学会用规范的音乐语言来交流。
2.对本班学生音乐表现能力的分析:
(1)识读乐谱
本班学生能够以模唱法识读由二、四、八分音符任意组合的旋律,但是在音准把握方面尚需加强。
(三)教学方式
1.教学方式:本课遵循音乐学习的规律,采用从完整→ 局部→完整的音乐赏析过程,由浅入深的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实践活动。
(四)技术准备
1. 使用打谱软件制作乐曲的曲谱。
2. QQ影音编辑音频视频。
3. 用Microsoft Office PowerPoint软件制作出课件。
4.用PS软件制作课件中所需要的图片。
三、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积极感受、欣赏乐曲《小放牛》欢快的情绪,体会民间乐曲的风格,提高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兴趣。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体验从完整→ 局部→完整的音乐赏析的过程。学习通过音色,节拍,速度等音乐要素,感受音乐所描述的人物形象。
(三)“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小放牛》的演奏形式,熟悉乐曲曲调。
2.认识唢呐,知道唢呐的演奏方式及音色特点。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感受、欣赏民间乐曲《小放牛》的欢快情绪。
教学难点:
知道乐曲由三个乐段构成,能够较为熟练地演唱各乐段乐谱。
五、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环节目标:认识唢呐和熟悉《小放牛》旋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尽快进入音乐学习状态,在倾听的基础上熟悉《小放牛》中的旋律走向。为熟悉演唱乐曲主题旋律做准备。】
活动1.1——谈话导入
教师播放《小放牛》的音响,学生随音乐进入教室后,教师用亲切的语调、简短的话语引入新课。
(教师语言:同学们好,今天姚老师给大家上一节音乐课,刚刚我们进教室时听到一首乐曲,有没有同学知道,乐曲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活动1.2——介绍唢呐
教师出示唢呐并现场示范一段,让学生听辨出音色是高亢明亮的并让学生试着吹一吹,模仿唢呐的演奏姿势。
(教师语言:唢呐,是中国民族吹管乐器,最早起源于波斯一代,现在老师就带来了唢呐,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唢呐的声音,想一想它的音色是怎么样的?)
(教师语言:哪位同学愿意上前面试吹一下唢呐?下面同学跟着来模仿一下姿势)
(二)欣赏乐曲
【环节目标:感受和欣赏民间乐曲《小放牛》欢快的情绪】
【设计意图:在分乐段聆听的过程中进一步熟悉乐曲,做到较为熟练地演唱《小放牛》的主旋律。】
活动2.1——整体聆听
(1)了解内容
①教师播放乐曲,学生聆听。
②学生谈感知到的情绪和内容,教师总结。
(教师语言:现在就让我们完整的聆听一遍唢呐与乐队民间乐曲《小放牛》,听完以后谈一下你的感受。)(教师语言:这首乐曲描述了村姑向牧童问路,牧童故意刁难村姑,于是二人就一问一答,边歌边舞地演唱起民间对歌来。)
活动2.2——分段聆听
播放第一乐段,学生安静聆听。
出示第一乐句曲谱,教师弹唱乐曲《小放牛》第一段主旋律,学生轻声试唱歌谱。
(教师语言:下面请同学们来看着曲谱,欣赏第一乐段,跟着音乐,轻声哼唱)
(教师语言:跟着老师来唱一唱这一乐段的主旋律。)
活动2.3——分段聆听
播放第二乐段,学生安静聆听,并思考演奏乐器和音色的变化。
介绍咔腔,示范咔腔音色。
感知音乐所描述的情绪和内容。
(教师语言:下面请同学们来欣赏第二乐段,轻声哼唱,同时想一想第二乐段的音色发生了什么变化?这叫咔腔,我们来认识一下这个乐器)
(教师语言:听老师演奏咔腔,想想这段主要就是描写的是什么场景?村姑开始问路的情景,让我们分角色来扮演这两段旋律。)
预设问题1:第二乐句第一小节八分音符和小附点节奏的不准确。
解决方案:让学生听辨节奏,断开练习再连起来演唱。
预设问题2:第二乐段音色发生变换,学生听不出乐器。
解决方案:展示咔腔,总结咔腔的音色浑厚。
活动2.4——分段聆听
(1)播放第三乐段,学生聆听,思考音乐速度和情绪的变化。
(2)教师总结,学生识读主题乐谱。
(教师语言:下面请同学们来跟着第三乐段轻声哼唱,思考音乐速度和情绪发生了什么变化?)
(教师语言:这个乐段的速度更快了,节奏也变得密集,仿佛两人的回答越来越快,气氛也变得更热烈,最后速度放慢,对话结束,皆大欢喜。)
(三)拓展提升
【环节目标:加深对乐曲的情感体验,提高音乐欣赏能力】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参与表演的兴趣,初步意识到民族民间音乐的重要性】
活动3.1——完整聆听
(1)完整聆听音乐,分角色用乐器动作来表演村姑和牧童。
(2)聆听引子部分,介绍口弦子。
(3)总结音乐要素所表现出的音乐特点。
(教师语言:速度越来越快,表现的情绪就越来越热烈。不同的速度可以表现和情绪。不同的音色可以表现不同的人物。)
活动3.2——介绍总结民族乐器
(1)看图说出民族乐器的名称和演奏姿势。
(2)学生说一说听过这些乐器的哪些乐曲。
(教师语言:咱们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民族乐器也不仅仅有唢呐,咔腔和口弦子,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你认识这些民族乐器吗?你都听过哪些民族乐器演奏的乐曲?)
活动3.3——欣赏民间乐曲《打枣》
(1)欣赏民间乐曲唢呐《打枣》
(2)谈谈和本课《小放牛》的相似处
(教师语言:回想了这些乐曲,老师也想用唢呐给大家演奏一段民间乐曲《打枣》,请同学们安静的聆听,并且想一想和本课《小放牛》的相似的地方)
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聆听了民间乐曲《小放牛》,认识了民族乐器唢呐,咔腔和口弦子。像《小放牛》《打枣》等传统民间曲是人民大众创造并保存下来的,有着坚实的生活基础和浓厚的生活气息,是我国民族音乐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我们要更好保护和传承民族民间音乐!这节课就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