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吴忠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测试生物学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宁夏吴忠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测试生物学试题(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10-28 09:31:42

文档简介

参考答案:
1.D
【分析】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有ATP的生成,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都有ATP的生成,场所分别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植物体内的葡萄糖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而直接利用的能量载体是ATP;pH能通过影响酶的活性进而影响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叶片中各种色素的含量多少与植物的种类及发育阶段有关。
【详解】A、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有ATP的生成,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都有ATP的生成,场所分别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A错误;
B、植物体内的葡萄糖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而直接利用的能量载体是ATP,B错误;
C、pH能通过影响酶的活性进而影响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C错误;
D、叶片中各种色素的含量多少与植物的种类及发育阶段有关,D正确。
故选D。
2.B
【详解】隔绝O2的一组进行的是无氧呼吸,通入O2的一组进行的是有氧呼吸,消耗相同的葡萄糖,有氧呼吸产生的CO2量大于无氧呼吸,A错误;实验中酵母菌培养液在加入前先要煮沸再冷却,煮沸的主要目的是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并杀灭杂菌,B正确;酵母菌呼吸作用产生的CO2可以用溴麝香草粉蓝水溶液检测,颜色由蓝变绿再变黄,C错误;酵母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可以产生二氧化碳,所以不可根据实验中有无CO2的产生来判断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D错误。
3.B
【详解】酵母菌有氧呼吸葡萄糖消耗量与二氧化碳生成量之比为1:6,无氧呼吸葡萄糖消耗量与二氧化碳生成量之比为1:2;若两种呼吸产生了等量的二氧化碳,则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应是有氧呼吸的三倍。故选B。
4.C
【分析】本题以乳酸菌和酵母菌为素材,考查细胞呼吸的相关知识,首先要求考生明确细胞呼吸的方式与过程;其次要求考生注意乳酸菌只能进行无氧呼吸,其呼吸产物只有乳酸一种;而酵母菌既能进行有氧呼吸,也能进行无氧呼吸,其有氧呼吸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酒精;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详解】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使葡萄糖转化为CO2和酒精,A不符合;自养生物才能将CO2和H2O转化为有机物,酵母菌与乳酸菌都是异养生物,B不符合;酵母菌与乳酸菌都可以把葡萄糖转化为丙酮酸,C符合;乳酸菌将葡萄糖转化为乳酸,D不符合;故选C。
5.D
【分析】图示为ATP的结构,其中1表示磷酸,2表示核糖,3表示腺嘌呤A,a和b表示特殊的化学键。
【详解】A. a键断裂后形成ADP和Pi,A错误;
B. 图中的3表示腺嘌呤,2和3一起才表示ATP中的“A”腺苷,B错误;
C. 由1、2、3各一分子形成的物质是腺嘌呤核糖核苷酸,是组成RNA的基本单位之一,C错误;
D.在ATP分子中,远离腺苷的特殊的化学键a键更容易发生断裂,D正确。
故选D。
6.A
【分析】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水的光解产生[H]与氧气,以及ATP的形成;
光合作用的碳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基质中):CO2被C5固定形成C3,C3在光反应提供的ATP和[H]的作用下还原生成糖类,ATP水解。
【详解】A、光合作用的暗反应有二氧化碳的消耗,发生在叶肉细胞叶绿体的基质中,A正确;
B、光合作用的光反应有还原氢的生成,发生在叶肉细胞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B错误;
C、光合作用的光反应有氧气的产生,发生在叶肉细胞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C错误;
D、光合作用的光反应有水的消耗,发生在叶肉细胞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光合作用发生的产生、过程,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7.D
【分析】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活性的有机物,其中大部分是蛋白质、少量是RNA。
2、酶的特性。①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大约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②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者一类化学反应。③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条件下,酶的活性最高;温度和pH偏高或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
3、生物实验设计应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
【详解】A、酶大部分是蛋白质、少量是RNA,其中蛋白质在核糖体上合成,RNA主要在细胞核中合成,A正确;
B、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细菌和真菌的细胞壁成分都不同于植物,故纤维素酶能够降解植物细胞壁,但不能降解真菌、细菌等生物的细胞壁,B正确;
C、与无机催化剂相对比,能够证明酶具有高效性,在“探究过氧化氢酶的高效性”实验中,可选择无机催化剂作为对照组,C正确;
D、小鼠是哺乳动物,恒温动物,冬季时,哺乳动物体内酶的活性不会随环境温度的下降而降低,D错误。
故选D。
【点睛】
8.C
【分析】温度(pH)能影响酶的活性,在最适温度(pH)前,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增强;到达最适温度(pH)时,酶活性最强;超过最适温度(pH)后,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降低。另外低温酶不会变性失活,但高温、pH过高或过低都会使酶变性失活。
【详解】ABD、强酸 、强碱、高温都会破坏酶的空间结构使酶失活,ABD不符合题意;
C、低温能降低酶的活性,但不会使酶变性失活,C符合题意。
故选C。
9.D
【分析】ATP在细胞内含量很少,但是通过ATP与ADP之间的相互转化,使细胞内的ATP总是处于动态平衡之中,从而保证了细胞能量的持续供应.其中ATP与ADP之间的转化十分迅速。
【详解】对细胞的正常生活来说,ATP与ADP的相互转化,是时刻不停地发生并且处于动态平衡之中的。ATP在细胞内含量少而稳定,转化快,这些特点有利于能量的迅速提供、转化,D正确,
故选D。
【点睛】
10.D
【分析】影响光作用的环境因素:光、 CO2浓度、温度、水分、矿质元素等;影响细胞呼吸的环境因素:O2浓度、 CO2浓度、温度、水分等。温度主要通过影响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有关的酶的活性而影响光合速率、呼吸速率。
【详解】新疆地区夏天白昼较长,温度高,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旺盛,制造的有机物多;夜间短,气温低,植物的呼吸作用比较弱,消耗的有机物较少,因此新疆地区昼夜温差大,积累的糖分多,瓜果特别甜,D正确。
故选D。
11.D
【分析】1、分离色素原理: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从而分离色素.溶解度大,扩散速度快;溶解度小,扩散速度慢.滤纸条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
2、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
【详解】在“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在滤纸条上按扩散速度快慢分布的色素有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分别为橙黄色、黄色、蓝绿色、黄绿色,叶绿素主要吸收红橙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滤纸条上扩散速度最慢的色素是叶绿素b,其主要吸收的光是红橙光和蓝紫光,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12.C
【分析】据图分析可知,图中②过程是有氧呼吸,包括三个阶段;①过程是光合作用,包括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
【详解】A、图中过程①表示光合作用,真核细胞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为叶绿体,但是蓝藻没有叶绿体也能进行光合作用。过程②表示有氧呼吸,真核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场所为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中,少数原核生物也能进行有氧呼吸,但是没有线粒体,A错误;
B、过程①是光合作用,能量转化过程为光反应阶段将光能转化成ATP中活跃的化学能,暗反应阶段将ATP中活跃的化学能转化为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则能量储存在有机物中,B错误;
C、过程①表示光合作用,光反应阶段进行水的光解,即有水的参与。过程②表示有氧呼吸,在第三阶段氧气与[H]反应生成水,即有水的生成,C正确;
D、光合作用产生的(CH2O)中的氧全部来自二氧化碳,水中的氧变成了氧气,D错误;
故选C。
13.C
【分析】结合题意分析图解:图中A点只进行呼吸作用,B表示光合作用的补偿点,此时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C点表示光合作用的饱和点,D点表示最大光合速率。
【详解】A、A点光照强度为0,此时叶肉细胞只进行呼吸作用,因此叶肉细胞产生ATP的细胞器只有线粒体,A正确;
B、B点时氧气的吸收量和释放量为0,表明叶绿体产生的氧气刚好用于线粒体的呼吸作用消耗,因此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B正确;
C、根据题意可知:“某植物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最适温度分别为25℃和30℃”,温度从25℃提高到30℃后,光合速率减慢,呼吸速率加快。图中A点代表呼吸速率,现呼吸速率加快,故A点上移;由于光合速率减慢,呼吸速率加快,因此B点右移;D点表示最大净光合速率,现光合速率减慢,呼吸速率增大,故净光合速率减小,故D点上移,C错误;
D、B点表示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当植物缺Mg时,光合速率降低,只有增大光照强度才能提高光合速率,才能等于呼吸速率,即植物缺Mg时,B点将向右移动,D正确。
故选C。
14.C
【解析】影响光合作用的主要环境因素有光照强度、温度、二氧化碳浓度等。由于图中涉及自变量较多,因此可分组探究:曲线Ⅰ和Ⅱ、曲线Ⅱ和Ⅲ;确定光照强度后曲线Ⅰ和Ⅱ的自变量为温度;而曲线Ⅱ和Ⅲ的自变量为二氧化碳浓度。
【详解】A、光照强度为a时,曲线Ⅱ和Ⅲ的光照强度相同、温度相同,CO2浓度不同,而曲线Ⅱ的光合速率明显高于曲线Ⅲ,说明此处造成曲线Ⅱ和Ⅲ光合作用强度差异的原因是CO2浓度不同,A正确;
B、光照强度为b时,曲线I和Ⅱ的光照强度相同,二氧化碳浓度相同,温度不同,因此造成曲线I和Ⅱ光合作用强度差异的原因是温度的不同,B正确;
C、光照强度为a增加到c,曲线Ⅰ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升高而升高之后稳定,曲线Ⅲ光合作用强度不变,C错误;
D、图中看出,光照强度为a增加到b,曲线I、Ⅱ的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升高而升高,D正确。
故选C。
【点睛】
15.D
【分析】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水的光解产生[H]与氧气,以及ATP的形成;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基质中):CO2被C5固定形成C3,C3在光反应提供的ATP和[H]的作用下还原生成有机物。
【详解】二氧化碳含量降低时,直接影响暗反应中二氧化碳的固定,二氧化碳的固定减弱, C5化合物消耗减少,短时间内C5的生成不变,故剩余的C5相对增多;二氧化碳的固定减弱,C3生成量减少,短时间内C3的消耗不变,故C3化合物含量减少。由于C3化合物的生成量减少,则又影响了C3化合物的还原,使得C3化合物的还原反应减弱,则消耗的[H]和ATP量减少,所以[H]和ATP剩余的量增多。综上所述,C3的含量下降、C5的含量上升、还原氢的含量上升。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16.A
【分析】分析题图:图1是ATP的结构,其中A是腺嘌呤,a是腺嘌呤核糖核苷酸,P是磷酸基团,b、c是高能磷酸键;图2是ATP与ADP的相互转化,酶1是ATP水解酶,酶2是ATP合成酶。
【详解】A、图1中的A是腺嘌呤,b、c为高能磷酸键,A错误;
B、ATP水解时远离腺苷的高能磷酸键断裂,释放大量能量,c键是远离腺苷的高能磷酸键,B正确;
C、ATP能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ATP、ADP的相互转化依赖于酶催化作用的高效性,C正确;
D、酶1和酶2催化作用的机理是降低反应的活化能,使反应能够顺利进行,D正确。
故选A。
17.C
【分析】1.有氧呼吸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葡萄糖酵解形成丙酮酸和还原氢,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和还原氢,第三阶段是还原氢与氧气结合形成水;
2.无氧呼吸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与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相同,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还原氢反应形成二氧化碳和酒精或者是乳酸。
【详解】A、在细胞有氧呼吸过程中也有CO2放出,则也有可能是有氧呼吸,A错误;
B、需氧呼吸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因此有可能是需氧呼吸,但是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的无氧呼吸也有可能,B错误;
C、乳酸发酵时只产生乳酸,不产生CO2,故细胞呼吸过程中有CO2放出一定不是乳酸发酵,C正确;
D、酒精发酵时会产生二氧化碳,故细胞呼吸过程中有CO2放出可能是酒精发酵,D错误。
故选C。
18.D
【分析】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包括内因和外因,酶数量和活性、色素的种类和数量等属于内因,光照强度、温度、二氧化碳浓度、水和无机盐等属于外因。
【详解】A、二氧化碳作为光合作用碳反应的原料,它的浓度会影响三碳酸的含量,从而影响三碳酸的还原过程,由于三碳酸还原过程需要用到光反应产生的ATP,故光反应过程会间接受到二氧化碳浓度的影响,A错误;
B、降低光照强度,直接影响光反应阶段产生的ATP和NADPH的量,短时间内由于ATP和NADPH的产生速率变慢,三碳酸还原速率减慢,故三碳酸增加,五碳糖生成速率变慢,故五碳糖减少,B错误;
C、土壤中的硝化细菌无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C错误;
D、农田中“正行通风”是为了增加二氧化碳浓度,促进光合作用,提高光合速率,D正确。
故选D。
19.D
【分析】有氧呼吸消耗有机物、氧气、水,生成二氧化碳、水,释放大量能量;无氧呼吸消耗有机物,生成酒精和二氧化碳或者乳酸,释放少量能量。
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场所为细胞质基质,利用葡萄糖生成丙酮酸、还原氢和少量能量;第二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基质,利用丙酮酸和水生成还原氢和少量能量;第三阶段在线粒体内膜,还原氢和氧气生成水,释放大量能量。
【详解】A、a条件下,呼吸产物除CO2外还有酒精,没有乳酸,A错误;
B、b条件下,有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为3,消耗的葡萄糖为0.5;无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为5,消耗的葡萄糖为2.5,无氧呼吸消耗的糖比有氧呼吸多,B错误;
C、d条件下,无氧呼吸最弱,只存在有氧呼吸,C错误;
D、d条件下,只进行有氧呼吸,产生的CO2全部来自线粒体,D正确。
故选D。
20.B
【分析】恩格尔曼用水绵进行了光合作用的实验:(1)把载有水绵和好氧细菌的临时装片放在没有空气的黑暗环境中,然后用极细的光束照射水绵。通过显微镜观察,发现好氧细菌只集中在叶绿体被光照到的部位附近;(2)如果上述临时装片完全暴露在阳光下,好氧细菌则集中在叶绿体所有受光部位的周围。证明了植物光合作用的放氧结构是叶绿体并且是由光照引起的。得出结论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条件是光。
实验设计的巧妙之处:①一是选用水绵作为实验材料,水绵不仅具备细而长的带状叶绿体,而且叶绿体螺旋状地分布在细胞中,便于观察和分析研究。②二是将临时装片放在黑暗并且没有空气的环境中,排除了环境中光线和氧的影响,从而确保实验能够正常地进行。③三是选用极细的光束照射,并且用好氧细菌进行检测,从而能够准确地判断出水绵细胞中释放氧的部位。④四是进行黑暗(局部光照)和曝光的对比实验。
【详解】A、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来自于水,是由鲁宾和卡门通过同位素标记法证明的,A错误;
B、这个实验的目的是证明产生氧气需要光和叶绿体,证明了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B正确;
C、因实验中未检测淀粉,该实验未证明光合作用能产生淀粉,C错误;
D、该实验未证明光合作用需以二氧化碳作原料,D错误。
故选B。
21.B
【分析】科学家通过追踪示踪元素标记的化合物,可以弄清化学反应的详细过程。这种科学研究方法叫做同位素标记法。
【详解】A、科学家用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的实验,表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该方法为荧光标记法而非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A错误;
B、人们对酶本质的探索经历了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体现了科学研究的继承性和发展性,B正确;
C、施旺和施莱登建立细胞学说,魏尔肖提出了“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的观点,这是对细胞学说进行的补充,C错误;
D、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追踪氨基酸的转移途径进而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过程,卡尔文循环用14C追踪C元素的转移途径,D错误。
故选B。
22.A
【分析】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
(1)普利斯特利通过实验证明植物能净化空气;
(2)梅耶根据能量转换与守恒定律明确指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光能转换为化学能;
(3)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除了氧气外还有淀粉;
(4)恩格尔曼采用水绵、好氧细菌和极细光束进行对照实验,发现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5)鲁宾和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进行实验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O2来自水;
【详解】A、菠菜叶片中的各种光合色素含量不同,吸收的光波长有明显差异,A错误;
B、恩格尔曼选择水绵作为实验材料是因为其叶绿体为螺旋带状,容易观察实验现象,B正确;
C、希尔在离体叶绿体的悬浮液中加入铁盐或其他氧化剂,在光照下可释放氧气,说明离体叶绿体在适当条件下能进行水的光解,产生氧气,C正确;
D、向两组同种植物分别提供H218O、CO2和H2O、C18O2,分别产生18O2和O2,证明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来自水,D正确。
故选A。
23.D
【分析】1.细胞呼吸的定义: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
2.有氧呼吸的定义:有氧呼吸是指细胞在氧气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CO2和H2O,释放能量,生产大量ATP 的过程。
3.无氧呼吸的定义:在没有氧气的参与下,葡萄糖等有机物经过不完全分解,释放少量能量的过程。
4.光合作用的定义: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将CO2和H2O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详解】A、无氧条件下细胞无氧呼吸旺盛,零下低温又易使水果被冻坏,因此无氧和零下低温均不利于水果的保鲜,A不正确;
B、C6H12O6不能直接在线粒体中分解成CO2,首先要在细胞质基质中分解成丙酮酸,丙酮酸进入线粒体被分解成二氧化碳,B错误;
C、光合作用过程中,光能转化为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而细胞呼吸过程中,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及ATP中活跃的化学能,C错误;
D、夏季连续阴天,光照强度减弱,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减少,而夏季的气温又较高,细胞呼吸作用较强,呼吸分解的有机物较多,所以大棚中白天适当增加光照,提高光合作用强度,夜晚适当降低温度,降低细胞呼吸强度,从而增加净光合作用强度,可提高作物产量,D正确。
故选AD。
24.B
【分析】分析甲图:图甲表示光照强度对光合速率的影响曲线,其中a点时,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ab段,呼吸速率大于光合速率;b点时,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b点之后,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
分析乙图:乙图表示总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曲线,d点以前总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
分析丙图:丙图表示两类色素的吸收光谱图,其中f代表叶绿素,e代表类胡萝卜素。
【详解】A、图甲中a点时只进行呼吸作用,a点之后开始出现光合作用,A错误;
B、表观光合速率即净光合速率,从图乙中可以看出,t2℃时总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差值最大,表观光合速率最大,B正确;
C、由于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而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因此f代表叶绿素,C不正确;
D、色素虽对红光和蓝紫光吸收最多,但也吸收其他光,因此用塑料大棚种植蔬菜时,应选用无色的塑料大棚,D错误。
故选BC。
25.D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表示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曲线,其中黑暗条件下只进行呼吸作用,表示呼吸强度;A点时,二氧化碳吸收量为0,表示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表示光合作用的光补偿点;B点以后光照强度增加,二氧化碳的吸收量不增加,表示光合作用的光饱合点。
【详解】A、依题意并结合图示分析可知,当光照强度<A时,CO2的释放量大于零,不吸收CO2,说明光合速率<呼吸速率,A正确;
B、当光照强度=A时,CO2的释放量等于吸收量,即呼吸作用释放出的CO2=光合作用同化的CO2,B正确;
C、当A<光照强度<B时,CO2的吸收量大于0,且随光照强度的增强而增加,C正确;
D、B点以后,CO2的吸收量不再随光照强度的增强而增加,说明限制光合作用的因素不是光照强度,而是温度、CO2浓度等,D错误。
【点睛】本题以曲线图为载体,考查学生对光合作用的过程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解答此类问题,需理解横纵坐标的含义,还要重点分析起点、拐点、交点以及把握每条曲线的走势,对比分析导致曲线上的点出现差异的因素的异同,再运用所学的知识加以分析合理地解释各种情境下的曲线含义,在解题的过程中就可以有效处理,得到答案。
1. 三磷酸腺苷 A-P~P~P 高能磷酸键 ATPADP+Pi+能量 呼吸作用 呼吸作用 光合作用
【详解】试题分析:ATP和ADP之间的相互转换:

(1)ATP是三磷酸腺苷的简称,其结构简式为A-P~P~P,其中“~”表示高能磷酸键,在水解时高能磷酸键能够释放大量的能量;ATP水解产生ADP和Pi,并释放能量,反应式为:ATPADP+Pi+能量。
(2)不同的生物合成ATP的能量来源不同,动物来自于呼吸作用,植物来自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ATP的分子简式及其各个字母或符号的含义,明确能量的来源与去路是不同的,不同的生物合成ATP的能量来源也是不同的。
2. 丙酮酸 细胞质基质 ③④ ①②③ ①④ ①③ 1:3
【分析】1、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是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此阶段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相同,②是有氧呼吸的二、三阶段,③是产酒精的无氧呼吸,④是产乳酸的无氧呼吸,A是丙酮酸。
2、人的无氧呼吸产物是乳酸。
3、细胞有氧呼吸的反应式是: 6O2+C6H12O6+6H2O 酶 6CO2+12H2O+能量,
无氧呼吸的反应式为:C6H12O6 酶 2CO2+2C2H5OH+能量;C6H12O6 酶 2C3H6O3+能量。
【详解】(1)在细胞呼吸的第一阶段中,葡萄糖分解产生丙酮酸(A)和[H],其发生的场所为细胞质基质。
(2)反应①②③④中,有氧呼吸的二三两个阶段(②)必须在有氧条件下进行,③④则必须在无氧条件下进行;而酵母菌既可以进行有氧呼吸,也可以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因此可在酵母菌细胞中进行的是①②③。
(3)人剧烈运动导致腿发酸是因为进行了图中①④过程;苹果储存久了,会闻到酒味,是因为苹果细胞进行了酒精发酵包括:①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③酒精发酵的第二阶段。
(4)如果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产生等量的CO2,都是6mol,根据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反应式可知,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量为1mol,而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量为3mol,所以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所消耗的葡萄糖之比为1:3。
【点睛】本题着重考查了呼吸作用过程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等方面的知识,考生要能够识记细胞呼吸不同方式的各阶段的反应和发生的场所;能够识记不同细胞呼吸作用的方式,并能够利用呼吸作用的化学反应式进行相关计算。
3. 6 12 CO2浓度(或温度等) 增加 B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图1是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A点光照强度为0,此时对应纵轴上的数值是呼吸作用强度,B点为光的补偿点,此时光合作用强度与呼吸作用强度相等,C点的光的饱和点,C点之后限制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不再是光照强度,可能是温度、二氧化碳浓度等其他因素;图2表示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相等。
【详解】(1)由图1 知,当光照强度为4klx时,植物净光合作用速率为6mg/100cm2叶·h,植物呼吸作用的强度是6mg/100cm2叶·h,因此该植物叶片总光合作用速率是每100cm2叶每小时吸收CO212mg。
(2)C点以后随光照强度增加,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加,此时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不再是光照强度,可能是温度、二氧化碳浓度等其他因素。
(3)将该植物叶片从光下移到黑暗中,光反应停止,不再产生[H]和ATP,三碳化合物还原减弱,二氧化碳固定形成三碳化合物仍然进行,因此三碳化合物含量升高。图2状态表示光合作用强度与呼吸作用强度相等,对应图1的曲线中B点。
【点睛】本题考查光合作用的过程以及影响因素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光合作用的过程以及物质变化。理解光反应与暗反应之间的关系,把握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的物质联系,能够正确识图分析,获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的光合作用的知识点解决问题。
4. ATP A-P~P~P 水 线粒体内膜 叶绿素(叶绿素a和叶绿素b ) 细胞质基质 等于 ③⑤ CO2浓度、温度或营养元素和水
【分析】据图分析:图1表示某植物叶肉细胞中发生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图中Ⅰ、Ⅱ、Ⅲ分别表示ATP、能量、水;图2表示在不同光照强度下光合作用速率,图中A点表示只进行呼吸作用,B点表示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C点为光饱和点。
【详解】(1)图1中物质Ⅰ表示ATP,ATP的分子结构简式为A-P~P~P;物质Ⅲ表示有氧呼吸第三阶段[H]和氧气结合生成的水,该阶段发生的场所是线粒体内膜。
(2)图1中能同时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的色素是叶绿素a和叶绿素b;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分解成丙酮酸。
(3)图2中B点时植物二氧化碳的吸收速率等于释放速率,所以植物的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即该植物葡萄糖的生成速率等于分解速率;若该植物处于图2中A点状态时,A点只进行呼吸作用,因此图1气体转移途径只有③⑤。
(4)图2中,当光照强度为C时,光照强度不再是限制光合作用的因素,限制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加的外界因素可能是温度、CO2浓度营养元素和水等;光合作用总反应式为
【点睛】本题考查了影响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环境因素,意在考查考生能从题目所给的图形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判断并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5. 不移动 向右移 18 光照减弱 向左移
【分析】据图分析::图甲中,AB段只进行呼吸作用;D点和H点是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随着光照强度的逐渐增强,CO2浓度逐渐降低;但是在中午即FG段CO2浓度下降缓慢,此时由于气温较高,蒸腾作用过于旺盛,导致部分气孔关闭,影响了二氧化碳的吸收;到下午18点后,随着光照强度减弱,光合作用逐渐停止;并且K点的CO2浓度低于A点,说明CO2被用于合成了有机物。
【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甲图中D点表示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此时在乙图中液滴不移动。若光合作用强度对应甲图中的DH段,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释放氧气,则在乙图中液滴向右移。
(2)在一天内,从D点开始积累有机物,一直持续到H点,因此甲图中植物有机物积累最多的时间是在18时左右,超过此时间,由于光照减弱,光合作用强度小于呼吸作用强度,有机物积累量逐渐降低。
(3)若把该密闭的玻璃罩移到黑暗的环境中,则乙图装置中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吸收O2,放出CO2,而装置中的CO2缓冲液可以维持装置中CO2浓度的稳定,则液滴向左移。
【点睛】本题考查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光合作用的过程及影响因素,把握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之间的关系,能够正确分析图示甲中曲线的变化规律和原因,理解乙图导致液滴移动的原因,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6.(1)①③
(2)①②
(3)⑤
(4) 线粒体内膜 [H]+O2H2O +能量 ATP中活跃的化学能转变成糖类(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
(5) 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 蓝变绿再变黄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是光反应阶段,在叶绿体类囊体膜上;②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③是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中;④是暗反应阶段二氧化碳的固定,在叶绿体基质中;⑤是暗反应阶段三碳化合物的还原,需要光反应产生的[H]和ATP,同时需要多种酶。
(1)
图中有[H]生成的过程有①光反应阶段和③有氧呼吸第二阶段。
(2)
在生物膜上进行的过程有①和②,其中①为光反应阶段,在叶绿体类囊体膜上,②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
(3)
图中有ATP消耗的过程为C3的还原,对应⑤。
(4)
②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反应过程为[H]和氧气结合生成水,并释放大量能量;④⑤为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能量变化为ATP中活跃的化学能转变成糖类(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
(5)
CO2可用澄清的石灰水进行检测,也可用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检测,颜色变化为由蓝变绿再变黄。
【点睛】本题结合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过程中物质变化的关系图,考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熟记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过程,能准确判断图中各过程的名称、发生的场所、条件及产物。
7. 温度 pH、酶的浓度淀粉溶液的浓度、保温时间 将新鲜淀粉酶溶液和可溶性淀粉溶液分别在实验温度下恒温后再混合 碘液 剩余量 不科学 因为温度会直接影响H2O2的分解
【分析】分析表格:实验探究的是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温度,因变量是酶活性(通过测定淀粉的剩余量反映),实验中涉及影响实验结果的PH、淀粉溶液等属于无关变量。
【详解】(1)根据题意可知,在该实验中,自变量是温度,而pH、酶的浓度、淀粉溶液的浓度、保温时间等属于无关变量,在实验中应该保持相同。
(2)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中,应该先设置好酶和淀粉的温度,然后再将相应温度下的酶和淀粉混合进行反应,否则不能看出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故实验步骤④为错误操作,正确的操作应该是将新鲜淀粉酶溶液和可溶性淀粉溶液分别在相应温度下处理后再混合。
(3)淀粉遇碘液变蓝,因此实验的第⑤步最好选用碘液测定单位时间内淀粉的剩余量,淀粉的剩余量越多,说明酶活性越低。
(4)温度会直接影响H2O2的分解,因此实验中的新鲜淀粉酶溶液和可溶性淀粉溶液不能换为新鲜肝脏研磨液和H2O2溶液,即将实验中的新鲜淀粉酶溶液和可溶性淀粉溶液换为新鲜肝脏研磨液和H2O2溶液不科学。
【点睛】有关酶实验中的几点注意:(1)在探究温度(或PH)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酶和底物不能直接混合,而应达到每组设定的温度(或PH)之后再混合;(2)在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一般不选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氢为底物做实验,因为过氧化氢在较高温度下会自然分解,进而影响实验结果;(3)在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一般不选淀粉酶和淀粉为底物做实验,因为淀粉在酸性环境中会自然分解,进而影响实验结果。
答案第1页,共2页吴忠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测试生物试卷
一、单选题
1.下列有关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ATP产生于线粒体外膜和叶绿体的类囊体膜B.植物体内的葡萄糖是植物细胞直接利用的能量载体
C.水体的pH影响藻类的细胞呼吸而不影响光合作用
D.叶片中各种色素的含量多少与植物的种类和发育阶段有关
2.下列有关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隔绝O2的一组产生的CO2量远大于通入O2的一组
B.葡萄糖培养液煮沸的目的是杀灭微生物并去除培养液中的O2
C.可以用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检测无氧呼吸的产物——酒精
D.可以通过是否产生CO2来判断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3.酵母菌在有氧的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在无氧的情况下进行无氧呼吸。如果它在这两种呼吸过程中产生了等量的CO2,那么它分别在有氧和无氧情况下所消耗的葡萄糖之比为
A.1:2 B.1:3 C.3:1 D.2:1
4.在乳酸菌和酵母菌细胞内都会发生的物质转化过程是
A.葡萄糖转化为CO2和酒精B.CO2和H2O转化为有机物
C.葡萄糖转化为丙酮酸D.葡萄糖转化为乳酸
5.如图表示ATP的结构,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b键断裂后形成ADP和PiB.图中的3表示ATP中的“A”
C.由1、2、3各一分子形成的物质是组成DNA的基本单位之一
D.与b键相比,a键更容易发生断裂
6.在有光条件下,叶肉细胞内进行的下列生理过程,一定在基质中进行的是
A.二氧化碳的消耗 B.[H]的生成
C.氧气的产生 D.水的消耗
7.下列有关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不是所有的酶都在核糖体上合成
B.纤维素酶能够降解植物细胞壁,但不能降解真菌、细菌等生物的细胞壁
C.在“探究过氧化氢酶的高效性”实验中,可选择无机催化剂作为对照组
D.冬季时,小鼠体内酶的活性随环境温度的下降而降低
8.下列各项因素中,不能破坏酶的分子结构,从而使酶失去活性的是( )
A.强酸 B.强碱 C.低温 D.高温
9.ATP在细胞内的含量及其生成速率是( )
A.很多、很快 B.很少、很慢 C.很多、很慢 D.很少、很快
10.新疆地区夏季日照强烈,夜间温度低,那里出产的瓜果往往特别甜。这是因为( )
A.白天光合作用微弱,晚上呼吸作用微弱B.白天光合作用旺盛,晚上呼吸作用强烈
C.白天光合作用微弱,晚上呼吸作用强烈D.白天光合作用旺盛,晚上呼吸作用微弱
11.叶绿体中色素的分离过程中,在滤纸条上扩散速度最慢的色素及其主要吸收的光是( )
A.叶绿素a,蓝紫光 B.叶绿素a,红光和蓝紫光
C.叶绿素b,蓝紫光 D.叶绿素b,红光和蓝紫光
12.下图是细胞中糖类合成与分解过程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过程①只在线粒体中进行,过程②只在叶绿体中进行B.过程①产生的能量全部储存在ATP中
C.过程①和②均有水的参与或生成D.过程①产生的(CH2O)中的氧全部来自H2O
13.下图为植物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变化的坐标图,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A点叶肉细胞产生ATP的细胞器只有线粒体B.B点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与细胞呼吸强度相等
C.已知某植物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最适温度分别为25 ℃和30 ℃,如图表示该植物处于25 ℃环境中,则将温度提高到30 ℃时,A点上移,B点左移,D点下移
D.当植物缺镁时,B点将向右移
14.科学家研究CO2浓度、光照强度和温度对同一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得到实验结果如下图。请据图判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光照强度为a时,造成曲线Ⅱ和Ⅲ光合作用强度差异的原因是CO2浓度不同
B.光照强度为 b 时,造成曲线Ⅰ和Ⅱ光合作用强度差异的原因是温度的不同
C.光照强度为a~c,曲线Ⅰ、Ⅲ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升高而升高
D.光照强度为a~b,曲线Ⅰ、Ⅱ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升高而升高
15.将植物栽培在适宜的光照、温度和充足的CO2条件下。如果将环境中CO2含量突然降至极低水平,此时叶肉细胞内的C3化合物、C5化合物和还原氢含量的变化情况依次是(  )
A.上升;下降;上升 B.上升;下降;下降
C.下降;上升;下降 D.下降;上升;上升
16.ATP是细胞的能量通货,是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下图为ATP的结构和ATP与ADP相互转化的关系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图1中的a代表腺苷,b、c为高能磷酸键B.图2中反应向右进行时,图1中的c键断裂并释放能量
C.ATP与ADP快速转化依赖于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D.酶1和酶2催化作用的机理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17.在细胞呼吸过程中有CO2放出时,则可判断此过程( )
A.是无氧呼吸B.是有氧呼吸C.不是乳酸发酵D.不是酒精发酵
18.下列关于光合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降低二氧化碳浓度,对光反应没有影响
B.降低光照强度,短时间内三碳化合物减少,五碳化合物增多
C.土壤中的硝化细菌也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糖类
D.农田中“正行通风”是为了增加二氧化碳浓度,提高光合速率
19.在a、b、c、d条件下,测得某植物种子萌发时CO2和O2体积变化的相对值如下表。若底物是葡萄糖,则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CO2释放量 O2吸收量
a 10 0
b 8 3
c 6 4
d 7 7
A.a条件下,呼吸产物除CO2外还有酒精和乳酸B.b条件下,有氧呼吸消耗的糖比无氧呼吸多
C.c条件下,无氧呼吸最弱D.d条件下,产生的CO2全部来自线粒体
20.如图为水绵结构模式图。恩格尔曼进行光合作用实验时,把载有水绵和需氧细菌的临时装片放在没有空气的黑暗环境里,然后用极细的光束对水绵细胞的不同部位(如a处)做点状投射,发现水中的需氧细菌明显聚集在叶绿体被光投射处;若将装片完全暴露在光下,需氧细菌则分布在叶绿体所有受光部位。此实验证明了( )
A.氧气是由水分解来的B.叶绿体能吸收光能用于光合作用放氧
C.光合作用能产生淀粉D.光合作用需以二氧化碳为原料
21.下列关于科学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科学家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人和小鼠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证明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B.人们对酶本质的探索过程体现了科学研究的继承性和发展性
C.施旺和施莱登建立细胞学说,提出了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的观点
D.卡尔文循环的发现和分泌蛋白合成与运输途径的研究,都采用差速离心法
22.下列对光合色素和光合作用过程相关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菠菜叶片中各种光合色素的含量不同,但吸收的光谱相同
B.恩格尔曼选择叶绿体呈螺旋带状的水绵作为材料有利于实验观察
C.希尔发现离体的叶绿体在适当条件下会发生水的光解,产生氧气
D.鲁宾和卡门用18O分别标记H2O和CO2的O,证明了氧气中的氧来源于水
23.下列关于植物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无氧和零下低温环境利于水果的保鲜
B.CO2的固定过程发生在叶绿体中,C6H12O6分解成CO2的过程发生在线粒体中
C.光合作用过程中光能转变为化学能,细胞呼吸过程中稳定的化学能转变为ATP中活跃的化学能
D.夏季连续阴天,大棚中白天适当增加光照,夜晚适当降低温度,可提高作物产量
24.分析甲、乙、丙三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表示从b点开始出现光合作用
B.图乙中,在光照强度相同时,t2℃时植物表观光合速率最大
C.若图丙代表两类色素的吸收光谱,则e代表叶绿素
D.在塑料大棚中种植蔬菜时,为了提高产量应选用绿色的塑料大棚
25.如图是光照强度与光合速率关系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当光照强度<A时,光合速率<呼吸速率
B.当光照强度=A时,呼吸作用释放出的CO2=光合作用同化的CO2
C.当A<光照强度<B时,植物叶片吸收CO2
D.B点以后,限制光合作用的因素包括光照强度、温度、CO2浓度等
二、非选择题
1.图为ATP-ADP相互转化示意图,请回答:
(1)ATP的中文名称是__________,ATP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水解时可释放大量能量的化学键为__________。ATP水解的反应式为__________。
(2)动物体细胞合成ATP的能量来源于__________作用;绿色植物细胞合成ATP的能量来源于__________作用与__________作用。
2.生物体内葡萄糖分解代谢过程如图所示,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是________,其产生的部位是________。
(2)①②③④过程中,必须在无氧条件下进行的是________过程,可在酵母菌细胞中进行的是________过程。
(3)人剧烈运动导致腿发酸是因为进行了图中________过程;而苹果储藏久了,会有酒味产生,其原因是发生了图中________过程。
(4)如果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产生等量的CO2,所消耗的葡萄糖量之比为________。
3.某人在一定浓度的CO2和一定温度条件下,测定植物叶片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光合速率。下图1给出了光照强度与该植物叶片光合速率的关系,图2表示细胞内CO2和O2的转移方向。请据图回答:
(1)根据图1,该植物叶片的呼吸速率是___________mgCO2/(100cm2叶·h)。当光照强度为4 klx时,该植物叶片总(真正)光合速率是每100cm2叶每小时吸收CO2___________mg。
(2)C点以后影响光合速率的环境因素可能有___________(回答一种即可)。
(3)若突然将该植物从光下移到黑暗中,叶绿体中C3含量短时间内的变化将是___________。若该植物叶肉细胞处于图2所示状态,则对应图1曲线中___________点。
4.下图1表示某植物叶肉细胞中发生的某些生理过程,其中Ⅰ、Ⅱ、Ⅲ表示物质,①~⑥表示气体的转移途径,图2表示该植物在不同光照强度下光合作用速率(用CO2吸收速率表示)的变化。请据图回答:
(1)图1中物质Ⅰ表示________,其分子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物质Ⅲ表示__________,其生成具体场所是__________。
(2)图1中能同时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的色素是_______________,葡萄糖初步分解的场所是______________。
(3)该植物处于图2中B点状态时,该植物葡萄糖的生成速率_______(大于、等于、小于)分解速率;如果该植物处于图2中A点状态时,图1中气体转移途径有________(用数字表示)。
(4)图2中,当光照强度达到C点后,限制光合作用的外界因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光合作用总反应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将某植物放在密闭的玻璃罩内,置于室外培养,假定玻璃罩内植物的生理状态与自然环境中的相同,甲图表示用O2浓度测定仪测得的该玻璃罩内O2浓度变化,乙图表示该密闭的玻璃罩内气体变化情况(CO2缓冲液在CO2浓度过高时能吸收CO2.在CO2浓度过低时可以释放CO2)。
请据图回答问题:
(1)若光合作用强度位于甲图曲线上的D点,则此时在乙图中液滴_______________(填“向左移”“向右移”或“不移动”);若光合作用强度对应甲图中的DH段,则在乙图中液滴_______________(填“向左移”“向右移”或“不移动”)
(2)在一天内,甲图中植物有机物积累最多的时间是在_______________h左右,超过此时间,有机物积累量会逐渐下降,导致此变化的外界因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
(3)若把该密闭的玻璃罩移到黑暗的环境中,则乙图装置中的液滴_______________(填“向左移”“向右移”或不移动”)。
6.下图表示植物叶肉细胞内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中O的转移过程。请回答:
H2OO2H2OCO2C3(CH2O)
(1)图中,有[H]生成的过程有___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2)图中,在生物膜上进行的过程有___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3)图中,有ATP消耗的过程有___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4)②过程的场所是_______________,发生的变化是(写反应式)_________________,④⑤过程中能量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③过程产生的CO2可用澄清的石灰水检测,也可用___________________检测,颜色变化为________。
7.下表为某兴趣小组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步骤,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 步 骤 分组 甲组 乙组 丙组
①淀粉酶溶液
②可溶性淀粉溶液 5 mL 5 mL 5 mL
③控制温度0℃ 0℃ 60℃ 90℃
④将新鲜淀粉酶溶液与可溶性淀粉溶液混合后分别恒温
⑤测定单位时间内淀粉的___________________
(1)在该实验中,自变量是_______________,在实验中应该控制_______________(写出两个)等无关变量保持相同。
(2)实验步骤④为错误操作,正确的操作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的第⑤步最好选用_______________(试剂)测定单位时间内淀粉的_______________(填“反应量”或“剩余量”)。
(4)如将实验中的新鲜淀粉酶溶液和可溶性淀粉溶液换为新鲜肝脏研磨液和H2O2溶液,你认为是否科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第1页,共1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