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记录家乡风物》名师单元教学设计课件(共5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记录家乡风物》名师单元教学设计课件(共5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28 09:22: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7张PPT)
《记录家乡风物》
学习目标
1.通过实地考察、人物访谈、查阅资料等方式,搜集、记录有关家乡风物的材料,增进对家乡文化的情感与认识。
2.掌握访谈、考察的相关知识,在考察与访谈中提高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理解家乡与自我成长之间的关系。
3.认识家乡风物的文化价值和作用,撰写“家乡风物志”,传承弘扬家乡优秀文化。
导入
在我们的家乡,在我们所居住的社区或村庄,承载了许许多多鲜活难忘的历史文化的记忆。各类人物、多样景致和独特习俗,都承载着我们丰富的记忆与情感。我们出生在这里,成长在这里,经历了生活的体验,留下了生命的痕迹。
导入
家乡,总能牵动我们的情思:著名人物、普通百姓、亲朋好友;还有名山大川、寻常巷陌、社区街道……家乡的一切,与我们的心灵世界和精神情感紧密相连,让人回忆、流连。也许某个人物留下了感人故事,也许某一历史名园蕴含许多神秘故事,也许某幢著名建筑具有不朽价值,也许某个物件有一段特殊来历……所有这些,都值得我们去寻访探究,认识发掘。
学习这个单元,就让我们走进家园,深入到家乡生活中,在真实的家乡生活情境中激活有关家乡的珍贵记忆,认识家乡文化的底蕴,增进对家乡的情感,写篇《家乡风物志》。
学习活动一:提供活动支撑。
01
学习活动二:根据文本,设计雕像。
02
目 录
学习活动三:完成《家乡风物志》写作任务,
并在班上分享交流。
03
学习活动一:提供活动支撑
01
了解家乡文化生活,记录家乡的风物或人物离不开实地考察和人物访谈的方法,大家可灵活采用考察法与访谈法相结合的方式,来记录和获取客观资料,为完成写作任务做好准备。
学习活动一:提供活动支撑
01
1.自主阅读课本第72页的相关内容以及学习资源中的《访谈法》,相互交流,了解考察、访谈的基本特点和注意事项。
访谈
考察
提示
考察 指的是实地观察、调查。亲自到现场走走看看,随时对看到的事物或现象进行细致观察、分析,把握考察对象的特点。实地考察可以用现场拍照或收集实物等方式进行记录、保存,对一些能够具体说明事物的材料也要做必要记录。
访谈
考察
提示
访谈是“访”与“谈”的结合。“访”有调查、询问之意;“谈”就是交谈、交流。访谈,就是围绕特定的目的和主题提出问题,以谈话纪实的方式,通过被询问者的答复来收集客观的事实材料。访谈既可以采用问答实录的形式,也可以采用被访者自述的形式,比较灵活。
做访谈要有充分的准备,要了解访谈对象,确定访谈主题,拟定访谈提纲。访谈时要注意提问的技巧。
风物志

提示
2.学生自主阅读课本第72页相关内容,了解有关“志”的知识和撰写要求。
志 是记录的意思。风物志,是专门记述一地风土、气候、物产、名胜的文章或著作。“家乡风物志”就是对家乡风光景致、特殊物产、地方习俗等如实介绍的文章。
风物志主要是记叙家乡风物,要说明其来源、特点及文化价值,突出家乡特色。要以叙述、说明为主,语言准确、平实、简明,并适当融入思考与情感
3.阅读课本中的学习资源《节日与文化》,看看文章记述了哪些内容。
思考:在你的家乡生活中,有哪些节日习俗、传统饮食、地方服饰、民间工艺、独特民居、文化名园、历史建筑,还有哪些著名人物、历史故事重大事件、环境变迁、经典时尚,或者你的亲朋好友中又有哪些独具特色而有代表性的平凡人物的生动故事。让这些思考激活你对家乡的情感记忆与审美体验,带着你走进家乡生活,去感受品读家乡,去认识理解家乡的文化
考察对象可以是家乡的名胜古迹历史建筑、地方民居、特色饮食、文化习俗等,要特别注意选取其中对家乡文化生活有重要影响和独具特色的景物、建筑、物产、风俗,以便在确定考察对象的同时明确考察的主题。
学习活动二:做好活动准备
02
以小组为单位,
合作完成活动准备工作。
1.确定
考察对象
和主题。
例如:北京胡同里的“小”书店,北京清河高铁站的“变化”,颐和园的“古”建筑景福阁,潭柘寺的“保护与发展”,家乡的“老派赣州菜”,山东民间技艺鲁绣和风筝等,这些考察的对象可谓丰富多样。从中可以看出,书店的“小”、高铁站的“变化”、寺庙的“保护与发展”等,都关注到了考察对象的特点与影响,显现出了考察的主题。有了明确的考察主题,活动的目标和方向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为了更深入了解考察对象的具体情况,掌握第一手信息材料,还可以寻找相关人员进行访谈。访谈的对象可以是家乡某一著名人物、社区有影响的居民,也可以是自己熟悉的人物,如了解家乡历史变迁的老者、家乡或社区中有代表性的行业人物、身边的同学或朋友等,通过访谈对象来询问、调查有关家乡风物或文化方面的问题。
2.明确访谈对象。
例如:有的同学对自己的爸爸进行访谈,了解“父亲那一辈的春节记忆”;有的同学对四合院里的居民进行访谈,了解邻里间是怎样和睦相处,相互帮助的;有的同学则深入餐馆,实地考察餐饮特色,并对食客进行访谈,直接提问采访。
了解潭柘寺的历史沿革、建筑特点、文化价值,以及保护与发展情况等,思考保护这一古建筑的现实意义,目前存在哪些问题,今后该如何改变与发展。
例如:
针对北京潭柘寺的“保护与发展”的访谈,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设计:
搜集
资料
守护寺庙的人、
管理古建筑周边环境
发展的负责人、参观游客等。
例如:
针对北京潭柘寺的“保护与发展”的访谈,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设计:
2.访谈
对象
潭柘寺的历史故事、
文化内涵和人文价值;
城市发展对潭柘寺
周边环境的影响或破坏;
有关部门对潭柘寺
未来的保护与发展有什么设想等。
3.访谈
问题
确定了考察对象、访谈对象和考察主题之后,可以进一步查阅各类工具书并运用网络资源,搜集相关材料,掌握所考察事物的风貌特点、历史变迁、传说故事等;还要了解所采访人物的性别年龄、职业背景、个性经历等具体细节,以便能够根据人物情况提出针对性较强的有效问题,增加采访成功率。充分做好相关资料的收集准备工作,同样是考察和访谈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
3.搜集相关资料。
实地考察和人物访谈之前,需要制订风物登记表和访谈记录表,以便随时记录考察和访谈的具体信息,按时、有序地开展活动,留下学习活动的全程资料,为完成“家乡风物志”写作任务做好准备。记录表可以参考课本中的示例,也可以根据需要修改拟制。
4.制订风物登记表和访谈记录表。
1.准备
2.见面
3.交流
4.提问
5.了解活动的流程与要点。
选择合适的时间、地点;准备考察、访谈记录表和必要用具,如照相机、录音笔、笔记本、书写笔等;带齐有关材料。利用周末或假期课下完成。
称呼准确恰当,寒暄热情有礼;态度诚恳尊重,贏得好感信任。
注意认真倾听,适时积极回应;语言恰切得体,语速适当有度;氛围友好融洽。
紧扣目标和主题,问题化大为小,具体明确,层层深入,切忌笼统不清。
根据不同访谈对象和访谈进程,
提问方式不拘一格,灵活多样:或激发兴趣、调动情绪,或开门见山、直截了当,或诙谐有趣、生动形象,
或逻辑性强、层层深入。
例如:针对“家乡生活的变化”这一主题,对自己的外婆进行了访谈,下面是提问与回答的访谈记录,可作为参考。
我:外婆,请问您小时候生活在城里还是乡下?
外婆:我小时候出生在乡下,初中毕业后到城里工作。
我:外婆,我听您的地方口音很重,这样工作后会不会有不适应呢?
外婆:其实不会的。因为城里人也都是说我这样的方言,所以讲普通话和讲方言大家都听得懂。改革开放以后,城市间来往更频繁了,普通话变得更普及了,只有我们这些上了年纪的人还在说方言。
我:外婆,在生活方面,您的伙食这些年有什么变化吗?
外婆:以前我们都是用粮票,吃的食物也就是农村种的粮食和家禽。那时候外面没什么饭馆,都是在家里吃,食材很单调,而且基本上吃不饱。你能想象我们当时为了顿西红柿炒鸡蛋还要纠结半天吗?哈哈,后来到了城里,食材丰富了一些,随着粮票的取消,我们也能吃饱饭了。
我:外婆,您居住的环境随着时间推移有什么改变吗?
外婆:哈哈,那改变可就大啦。以前在乡下我们住的都是那种小平房,开门就是马路。后来到了城里,我们开始住楼房了,能用上自来水了,用电也非常普及。
我:外婆,那物价和工资方面有变化吗?
外婆:那时候啊,一年的工资才几百块钱,当时的万元户就相当于现在的千万富翁。不过当时物价也很便宜,一根冰棍就2分钱,但是像彩电这些大家伙要攒好久才能买个呦。
我:外婆,那你们平时的兴趣爱好有没有改变呀?
外婆:孩子,我们一直喜欢打麻将,我们宜春人基本上都会打麻将,平时下了班约几个人打,挺好玩的。但是现在生活节奏变快,大家都没什么时间打麻将了,我就在家里看看电视剧了。
我:外婆,那您那时的学习教育还有就业方面有没有什么改变呢?
外婆:我们那会都是念完初中就去工作了,能去银行里上班就是很厉害的了。现在孩子们都是念完大学去工作。在我们这里当公务员是很不错的选择,收入稳定,而且不用总出差。
我:外婆,我再问最后您一个问题。现在时代变化越来越快,科技进步也很快,您有没有不适应啊?
外婆:我现在已经是老年人了,大多时间还是待在家里,科技进步其实对我的影响不是很大,我其实过的还是慢节奏的旧生活。要说适应呢,也有一些吧,比如以前看电影都要去那种露天影院看黑白电影,现在拿个平板连上网络,想看什么就看什么,这有多好!
从上面这位同学对外婆的访谈中可以看出,提问思路清晰,层层深入。问题从生活到思想,从物质到精神,由浅入深,真实反映出外婆由外而内的变化。并且,提问有目标、有主题。采访者从语言、伙食、环境、工资、娱乐、教育等各个方面提出问题,紧紧围绕“家乡生活的变化”来展开。比如早年用粮票,人们有时还吃不饱肚子。
食材也很单调,为一顿西红柿炒鸡蛋外婆还纠结半天。后来粮票取消,食材也丰富了,能吃饱饭了。外婆还从平房搬进了楼房,有了自己的休闲娱乐生活。在这个访谈中,外婆用她的亲身经历回答了家乡宜春的生活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同样也突出说明了“家乡生活的变化”这个主题。
学习活动三:
03
完成《家乡风物志》写作任务,并 在 班 上 分 享 交 流 。
1.完成实地考察和访谈。
请大家利用周末或假期,选取家乡最具特色的风物,通过查阅文献、访谈人物、实地考察等方式,进行记录和介绍认识其突出特点、精神内涵与文化影响,为完成撰写任务作准备。
2.撰写一篇《家乡风物志》。
3.分享交流,反思评价。
(1)小组内分享展示《家乡风物志》。
(2)组员根据所给评价表进行评价。
(3)教师总结讲评。
(4)在班级或年级公众号中进行展示。
(5)记录:现场及时记录回答内容;如用录音或拍照的形式,应事先征询对方同意;如现场来不及记录,则事后应及时回忆追记。
(6)结束:及时归纳、整理访谈记录,为“志”的写作准备好基础材料。
“家乡风物考察与访谈”活动过程评价
评 价 标 准
等级
维度
历史建筑登记表
人物访谈记录表
★★★
★★

记录过程真实、详尽,有图片
记录过程真实、详尽,有图片
记录过程比较真实、详尽,有图片
记录过程比较真实、详尽,有图片
记录过程不够真实,详尽,无图片
记录过程不够真实,详尽,无图片
《家乡风物志》写作评价
评 价 标 准
等级
维度
认识家乡风物的突出特点、精神内涵与文化影响
语言表达以叙述说明为主
★★★
★★

对相关内容有深入认识
语言准确、平实、简明,能融入思考与情感
对相关内容有一定认识
语言比较准确、平实、简明,有一定的思考与情感
对相关内容认识不够
语言大体通顺,有语病,欠缺思考与情感表达
【附录1:《家乡风物志)考察示例】
一、考察过程简介
2019年10月5日上午,我来到了北京市宣武门外,菜市口一带的胡同中,探寻北京老城区的历史文化建筑。先后调查了龚自珍故居、沈家本故居和谭嗣同故居三个主要历史建筑以及杨椒山祠、绍兴会馆等其他古建筑和相关街区风貌。
关于北京老城区历史建筑保护的考察记录
二、龚自珍故居
龚自珍故居在上斜街50号的一条小巷子里,周围都是常规的四合院。刚刚走进大门附近的时候,发现门口并没有整修后的高大门楼,本期待着看到原始的、未经雕琢的文物古迹,但是进去后只看到了凌乱的、有拆毁痕迹的民房。门口也只挂着一张“龚自珍故居”的牌子,没有其他的介绍。里面许多房子的大门上都贴着封条,时间从2015年到2019年不等,墙壁上也有几张残破的腾退告示。这些房屋以前应该都是民房,现在已经基本腾退完毕了。
院落里一些地方铺着水泥或瓷砖的地板,应是之前扩建后又被拆除的民房。南院已经无人,杂草丛生,只有西北角处还有几户人家。故居中,仅有三间西房是原始的故居,其余房屋都属于后建建筑。但是,即使是原始的故居,现在也已经有些残破,木质的房梁也多有损坏。这里早已寻不见当年龚自珍官宦人家的雕梁画栋、诗情画意,很难想象这里就是当年龚自珍做出无数诗篇与文章的地方,不禁使人感慨。
小院的西北角,仍有几户住户,我们对其中一位进行了访谈。叔叔说,前些年腾退房屋,保护文物是有国家补助的,也会安置新房。但是现在时限已过,不再给予充足的补助了。安置的新房在南四环附近。叔叔也说,补助的钱完全不够买新的房子,安置的新房也多有交通上的不便,因此他仍然没有搬走。谈话间,他也在洗菜,收快递,附近的几户人家也在正常生活,应该还维持着水电供应。
三、谭嗣同故居
谭嗣同故居位于北半截胡同41号,坐落在菜市口大街西侧,与莲花胡同交界的西南角的一个小土坡上也是一间四合院,门上挂着“谭嗣同故居”的牌子和一张谭嗣同英雄事迹的简介,旁边则挂着一张“重大火灾隐患”的警示牌。故居的东、北两侧都是现代的道路和高楼大厦,其余两侧还是胡同区,有的房屋已经整修过了,有的也一样残破。谭嗣同的故居立在此处,显得有些扎眼。
走进谭嗣同故居的大门,里面已经没有宽阔的广场,各式各样的后建的低矮房子占据了大部分的空间,十分凌乱。门廊处的几十台电表,仿佛讲述着之前这里居民的拥挤。同样,这些房屋也大多贴上了封条,时间也是在这几年。附近腾退的办公室墙上,贴着最近的巡查登记表,直至当日都有对建筑情况的登记。
故居区域的中间,就是当时的主屋,就是当年谭嗣同在北京为官时居住的“莽苍苍斋”。但是,如今的主屋早已被杂乱的新建建筑所围住,偶尔露出的屋檐也已破损,长出了杂草,看不出这屋子当年的气魄。很难想象当年的谭嗣同,就是在这间如今已经破败的屋子里书写了救国救民的豪情壮志。
前院已经基本清空,房子都贴上了封条。而后院还有零星的几家住户,道路也被后来的建筑围堵得十分狭窄。整个院子除了大门外休息的一位老奶奶外一个人也没有见到,只有几只鸽子在正屋顶上飞动。这院子的安静,仿佛诉说着这曾经气势磅礴的院子在当今的几分凄凉。
四、沈家本故居
我也参观了位于金井胡同1号的沈家本故居。现在的沈家本故居已经翻修完毕,楼宇干净整洁,颇有气势,也有专人管理。各幢楼内设有展厅和展板,也放置了许多文物和影像资料,向我们介绍了沈家本在晩清时担任法律大臣、修订新法律的生平事迹与对时代的贡献。
据馆内文字资料和故居管理人员介绍,沈家本故居是这一带故居中第一个完成腾退和修缮的,从2015年腾退开始,到2016年就已经腾退完毕,并且在修缮的时候最大限度地保存了建筑旧貌,在2018年对外开放沈家本故居相比于龚自珍故居、谭嗣同故居,可谓是腾退整治中较成功的一例。参观完故居,我也对沈家本的生平和贡献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收获。
五、其他历史建筑
在这些名人故居之外,我也看到了达智桥胡同的杨椒山祠(松筠庵)、南半截胡同的绍兴会馆(鲁迅故居)等历史建筑。这些历史建筑都在门口立了牌子与相关介绍,附近的街区也已经整治较好。但是由于未能进入,没有对其开展深入调查。
六、价值与建议
价值体现:
北京老城区的宣武门外至菜市口一带,荟萃了许多历史名人的故居。这些名人故居通常具有悠久的建筑历史和文化内涵。它们的文化价值,既在于建筑本身的历史年代,反映当时的建筑风貌,更在于它们的主人,那些历史文化名人为文化为时代做出的伟大贡献。
他们的故居也对他们的生平和贡献有着纪念意义,后人看到他们的故居,也可以对他们更加了解,生发缅怀、敬佩之情,若是有相关介绍、资料或文物,则更可以丰富对名人的了解。
可以说,这一天所考察的名人故居及其他历史建筑,它们的价值主要在于与它们联系的名人。但是,要彰显出这价值,必须以建筑的保存完好、管理良好为前提。
个人建议:
第一,排除历史建筑的安全隐患,拆除严重影响历史建筑安全与美观的违章建筑,还古建筑一个安全、整洁的环境。
第二,在修缮过程中,除损毁严重或有安全隐患等必须修缮的部分,应尽量减少修缮工作,尽量保存历史建筑的原始风貌。必须要修缮的部分,也要尽量在修缮前留下文字、图片、影像、模型等资料展现当初的原始风貌,修缮时也要注意尽可能不要大拆大改,尽量使用传统的原料、设计和工艺。
北京老城区中保存着许多历史价值深厚的古建筑,蕴含着几百年积淀下来的深厚的历史文化。我们有责任将这些历史文化保存下来,传给下一个时代,延续北京地区历史文化在胡同建筑中的传承,让北京老城区中的名人故居等无数历史建筑融入到新北京的发展中,焕发出新的光芒。
七、资料来源
现场实地考察、访谈、考察照片。
【附录2:家乡风物考察与访谈记录示例】
家乡风物考察与访谈记录
考察目标
考察对象
考察记录
家乡餐饮业所反映出的商业文化转变
“小财神”餐馆的“老赣州菜”
这家餐馆前几年才建起,由三代章贡客家菜(江西省非遗项目)传承人共同打造。三人一致认为老赣州菜有着独特的人文魅力,不应就此珠玉蒙尘。走进“小财神”餐馆,里面已经坐满了顾客。老派建筑设计,特色菜品,播放的民间歌谣,服务生招呼时一两句“赣普话”,无疑是勾起老赣州人情怀的绝佳催化剂。
菜品中最有特色的是一桶免费的碱水粥。
陈子灰熬制的粥,配上三碟小菜,简单但别具风味,对于老赣州人来说是记忆,对于旅客来说是新的体验。菜品中受欢迎的有艾米果这样的街头小吃,也有桂花肉这样几近失传的传统菜品。
有意思的是这家店的宣传册,对经典的几样菜品从传说故事到制作方法进行了详尽的介绍,前言是呼吁各界发掘保护老赣州菜,末尾还列举了常用赣州话的讲法和意思。娓娓道来之中富有厚重的本地文化气息,可以说是将饮食文化的情怀贯彻到底。
问题一:您最喜欢的菜品是什么?
答1:碱水粥,第一次吃感觉碱水稀饭和普通的粥相比还是有点区别的,更黏稠一些,还是蛮香的。
答2:碱水稀饭,这个要大大点赞!财神四喜之一,稀饭非常黏稠,有淡淡的橘子皮香味。为了这碗稀饭,我吃了午饭后,通天岩逛半天,晚上又折回“小财神”。
答3:青椒炒腐竹,这道菜是我的最爱了!我从小就喜欢吃腐竹,但这是第一次吃这种能尝到豆香味的腐竹。我吃过的无非是凉拌腐竹,那种一根根卷起来泡发状的,而这种腐竹片片分明。经老板介绍这种腐竹是当地最正宗的纯手工古法腐竹了,因为需要自然晾晒,只有天气好的时候才会制作。
问题二:排这么长的队等号也要吃,为什么?
答1:进门一看见小册子和柜台上的菜名就知道来对了,青椒炒鱼朦子(小鱼仔)、酒酿薯饼、酸菜炒庆片、凉拌鱼丝、小炒鱼这些菜,真的一听就知道是赣州菜,都是别处吃不到的家乡味。老板显然是对赣州菜有极深的了解和感情,也让食客有了口福。
答2:很多饭店都不会做的菜都能在这里找到,这里有风味地道、纯正的老赣州菜。有朋友过来,请他吃顿本地菜,价钱不贵,既讲究又有历史感。
答3:这里有记忆中家乡的味道和地地道道的老赣州菜。厨师确实是得到师傅们的真传,醋果子炒东坡、油条烩鳝鱼、马蹄腰片都是拿手菜。尤其是盐蛋豆腐有老赣州的味道,很少能吃到这么正宗的赣州餐馆了。
【《家乡风物志)写作示例】
南丰的年味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割块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大年三十熬一宿。”这句有关过年风俗的顺口溜在中国几乎是家喻户晓。但在南丰这一套却并不适用。南丰过年风俗大多与吃有关,总结成一句话就是:“二十三,杀猪天;二十四,磨米面;二十五,包馄饨;二十六,摘野菜;二十七,炸排叉;二十八,做米馃;二十九,做包子,三十一早宰公鸡。”
并不是南丰人贪吃,而是在南丰过年有一条老规矩:大年初一至初三不能动刀,包括菜刀,这也就意味着过年时不能切菜,只能加热年前做好的食物,因此要在大年初一之前准备好这三天的口粮。在外工作的人们,即便是请假,也要在腊月二十五小年这天赶回家,准备好年前的美味。
到家第四天,江南的细雨初停,恰逢小年,是包馄饨的日子。南方的馄饨与北方馄饨不同,北方亼厚道,包的馄饨也厚道,两毫米厚的面皮,卷上大团馅料,两侧再粘在一起,个头不大却分量十足。
南方人秀气,包的馄饨自然也秀气,用筷子的一端粘上仅北方馄饨三分之一的馅料,连同筷子在不足毫米厚的面皮上一转,裹上面皮,再从两侧一挤,取出筷子,两秒钟时间,一气呵成。南方馄饨外表活像塑料纸包的糖果,两端并未封死,却久煮不漏;两侧均空,只有中间有馅,大小与北方馄饨相似,重量却相差一半多!若是一个北方人到南丰来卖馄饨,他准得亏本!
在南丰,馄饨有两吃:煮与炸。小年夜吃的是煮馄饨,没吃完的则在热油中炸至金黄,储存在陶罐里,等到过年时吃。抓起一个尝尝,第一口是酥脆焦黄的面皮,在口中嘎嘣作响,第二口咬下去,口中盈满浓都的肉香,最后一口吃完,酥脆中还伴着未曾散尽的肉香,回味无穷。
二十六,阴云散去,阳光蒸干了地上的水洼,燕干了田里的泥巴,这样的日子最适合摘清明草。二十八早上做馃,需加清明草防裂,但摘草的时杋却很难把握——早摘会蔫,晩摘又会被别人抢了先,经过多年的实践,多数人选择在二十六这一天摘草。如果摘草去晩了,易摘的草已被别人先掐过尖,就只能手脚并用爬到树根下,摘别人的“漏网之鱼”。摘草并没有想象得那般容易,村里有个约定,摘清明草只掐尖端,绝不斩草除根,以便年年有草摘。
腊月二十八,是做馃的日子。北方人过年吃饺子,但在南丰的餐桌上却难见饺子的踪影,因为馃就是南丰的饺子。半柴锅的开水中,倒入一篮清明草,细嫩的草叶在开水中散开,翻滚,仿佛是放大版的泡茶。待到水煮出绿色即可加入米粉,用铲子直接在锅里和面。说是南丰的饺子,馃和饺子是既相似又不相似,包法一致,只是馃的体型是饺子的四倍,且一个是米粉包裹,另一个则是面粉做皮。烹饪方法更是不同,饺子一般先煮,而馃由于米粉黏度大,必须先蒸,然后或煎或烤或拿起即食。每次馃出锅时,总有一股特殊的香味扑面而来。
随着新年钟声的敲响,日历从除夕翻到了大年初一。年后,每顿的餐桌都与上顿一模一样,炸馄饨,炸排叉,馃,包子,冻豆腐炖鸡,鱼丸汤……这一切,都是南丰的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