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四单元学习与测试(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四单元学习与测试(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28 09:25: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学习与测试
一、语言文字运用(2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流行语反映着时代的方方面面,也自然存在一些带有情绪的真实表达。2019年评选出的“我太难了”,是一些人面对生活压力时的真实感受。从当年的“蓝瘦香菇”,到“扎心了,老铁”“我太难了”,不少流行语本身带有幽默调侃、自我解压的色彩,也有通过网络社交抱团取暖的含义。进一步说,“996”对企业的人性化管理提出更高要求,“融梗”与抄袭界限不清倒逼法律进一步细化。正视流行语中折射出的问题与挑战,( ),进而激发出更多向上向善的正能量。
年度流行语是一个以年为跨度的社会观察哨。它的变迁展现岀时代的变与不变。以科学技术领域为例,从几年前的“互联网+”“引力波”,到时下的“5G”“区块链”,
的革新不断拓展着生产、生活的疆域。从“两弹一星”“陈氏定理”,到“神舟飞船”“港珠澳大桥”,中国科技的历史性 ,成为新中国70年辉煌历程的生动注脚。流行语持续更新, 是因为时代在变化,国家在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铁人精神”还是“蛮拼的”态度,无论是“个体户”首吃螃蟹还是“创客”掀起创业热潮,拼搏奋斗的精神始终不变,人们对美妤生活的追求始终不变,这些都将 起推动中国向好发展的磅礴力量。
新与旧,小与大,变与不变,道出了流行语背后的辩证法。 。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瞬息万变 超越 总而言之 聚集
B.日新月异 跨越 归根结底 汇聚
C.瞬息万变 跨越 归根结底 聚集
D.日新月异 超越 总而言之 汇聚
2.在文中括号内补写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克服困难,个人才能在其中成长,在解决问题中,社会才能进步
B.克服困难,个人才能在其中成长,社会才能在解决问题中进步
C.个人才能在克服困难中成长,社会才能在解决问题中进步
D.个人才能在克服困难中成长,在解决问题中,社会才能进步
3.下列填在文中波浪线上的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很多机构相继发布了不同版本的年度热词
②但无论如何,流行语只能投射社会生活的某些侧面,并不能代表时代的全部。
③其选择各有不同。
④越说明我们这个时代充满了进步的多样性,
⑤流行语选择愈多样、变化愈快速,
⑥越说明中国具有发展的无限可能。
A.①③②⑤④⑥ B.⑤④⑥①③② C.①③②⑤⑥④ D.⑤①③②⑥④
4.江南某校学生收集、整理了校友的事迹,完成了《唐文治先生二三事》初稿,请根据下列小标题,为他们合理调整写作内容的顺序。(3分)
①晚年处理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及上海分校校务
②抱病上课,风雨无阻
③民族气节
④“唐调”读文法
⑤孳孳为善的精神
⑥朴素的生活作风
⑦教育和培养后起之秀
(填序号)
下面的材料是高一“宏志”班同学在本市报纸上搜集的,根据要求完成5、6题。(6分)
江山市现有19个乡镇(街道),295个行政村,已建成乡镇一级的文化广场4个(新塘边镇、坛石镇贺村镇、峡口镇),衬一级的广场66个,其中,功能较全的并有一定文化内涵的广场5个(凤林镇白沙村、凤林镇政棠村、大陈乡早田坂村、四都镇傅筑园村、贺村镇永兴坞村),目前投资最多的文化广场约花费120万元(凤林镇白沙村),投资最少的花费不足10万元。计划扩建提升的文化广场66个,近期计划建设镇、村两级文化广场178个。
5.同学们对上述材料中有关文化广场建设现象的讨论,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给农民们提供了自我表现的广阔舞台,提供了全方位、多角度的看台。
B.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农民群众的精神世界,使村民受到了教育和感染。
C.融入地方特色文化,能增强村民对家乡的认同感,提升乡村凝聚力。
D.让全市人民群众共享经济发展的实惠,促进公共文化事业的大发展。
6.下列对文化广场的建设意见不合理的一项是( )(3分)
A.将历史名人、民间故事、文化传承等乡土元素融合到文化广场建设当中。
B.延伸广场的服务功能,让群众锻炼有去处,求知有阵地,娱乐也有场所。
C.布置大片装饰性草坪,设计工整的修剪图案,扩大面积,突出视觉空间效果。
D.修建文化墙、宣传橱窗等,聚集文化资源,吸引农民参与文化活动
7.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请简要概括影响海派文化形成的因素。(5分)
上海原本也属于典型的江南水乡文化。开埠以后,西洋文化的进入和商业繁荣,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不同文化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共生、碰撞后,海派文化逐渐形成。它不是各地文化的简单相加和拼凑,而是博采众长,将各地文化有选择性地吸收,形成新文化的过程。
8.阅读下面某校同学的“家乡文化调查”反思日记片段,完成后面的任务。(4分)
我们做了现场问卷调查,当问到第10题的时候,有些人不予理会,也有些人回答不上来,于是我们开始反思自己的调查问卷设计得是合理。后来,经路人的提点,我们发现这个问题提得有些突兀,也有点太宽泛了,真的挺难回答的。但是也有不少热心的人向我们指出潮汕文化存在的一些问题,这点十分值得探讨:不管是好是坏,跟我们的地方有联系、是我们地方的特色就得列入我们地方文化的范畴,不管大家是否愿意接受,这些问题依然是存在的,我们依然要去面对。优秀文化就是在不断地推陈出新后形成的
请对调查不理想的原因进行分析判断。
二、阅读(41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14分)
空间在时间里流淌
王安忆
①在很多日子以后,我才知道,这条里弄的起始之初,就已经开始了它蜕变的命运。当房产开发商划下地皮,破土动工,正是内战激烈关头,这城市过日子的心思实在太重,无论怎样的动乱变故,都不会使它意志颓唐,不免会目光短浅,有所失算而蹈入错误。此时,都听得见解放大军过江的炮响,开发商赶紧地节算开支,偷工减料,造成了一个豆腐渣工程。
②据过来人说,地基打得浅还不说,黄沙水泥都用的次品,最为生动的一个细节是,墙砌歪了,泥瓦匠用肩膀顶了顶,再继续砌上去。虽则当时并不知道这些历史,但依然感觉得到房子的脆弱。墙和地板常常是闪缝的,就有一种名叫蚰蜒的软体爬虫出没,在夜间游走,留下口涎银色的轨迹,还有西瓜虫踡起来是黑色坚硬的一颗豆,打开来,灰色的肚腹两边是退化到尽头的足的残痕;地板和楼板是松动的,脚步一旦上去就空空地响;管道漏水,滴穿了楼下人家的夭花板,房管所修好管道,再将天花板补上,留下一幅幅地图;抽水马桶三夭两头堵塞,然后管道工拖了长长的竹爿来通粪管,那竹爿干干净净地来,走时却带着粪水,在弄堂的地上淋淋漓漓地拖走;弄堂的水泥地早已裂了缝,纹路错综交互,就像一张网。
③然而,这房子的颓圮给我们小孩子带来多少快乐啊!我们在小院子里辛勤开垦,玩具铲刀很快被建筑垃圾阻止,就在这粗粝的土地里撒下种子,等待贫瘠的收成——缺牙的玉米棒,残破的向日葵花盘倒是野草很蓬勃,有一种叫车前子,长着绿色的小穗子,是我们的丰收;墙角里那些蚰蜒和西瓜虫,是我们的野生动物,让我们学习做一个虐杀的野蛮人;地板缝给我们神秘感,不晓得底下有着什么,财宝或者秘密,总之是惊人的藏匿;水管漏水更让我们兴奋,和平的生活终于有了事故,紧接着会有陌生人进出,那就是修理工,大多是彪悍的男人,携着各式各样的工具;还有弄堂,这些四通八达的通道里,女孩子在男孩子的追赶下狂奔,这就是我们最早的男女关系。
④而你们万万想不到,在这积垢的不乏阴郁的弄堂的前面,是流光溢彩的西区淮海路,那里有着最时尚的流行。淮海路的商店都是小小的一间一间,那种大众化的百货公司都是在南京路以东,供中等市民消费。而这里是高档的商业区,即便到了我们生长的共和国时期,还留有都会城市享乐主义的遗韵街两边的悬铃木,几乎要在空中携起手,橱窗反射着熠熠的日光,里面是新款的时装——不是那种火爆的新款,只是这里那里,有着小小的、不动声色的增减变异——一件女式大衣的前襟,缀一个同色同质的呢料做成的胸饰,一顶小礼帽,垂一双小鞋,多么娴雅而又俏皮,真是有巴黎风的。
⑤还有理发店,那女客,戴着烘发帽,一只手翻一本连环画,另一只手交给师傅修理指甲,就好比是前朝遗民。但切勿以为这条马路不识时务,时代的每一个印记,它都有。一大早,店铺还未开门,全民运动广播体操的音乐响起了,店员们站在街沿上开始做早操;紧接着,临街花园里,小学校举行升旗仪式,于是,国歌响起来;每个星期四是爱国卫生日,弄堂、街道一起义务劳动,洒扫庭除——一派朗
朗乾坤气象。
⑥我们家的房子就在这条街的后面,方才说过了,那是新式里弄房子,蜡地钢窗。从外形上看,它底下是一座小院子,墙头往往开着夹竹桃,是这院子里唯一繁荣的花事;二层和三层各有一个水泥阳台,悬在拉毛的墙面上;楼房更多的功能上的机关,隐藏在房子的背部,光照不足因而潮湿阴冷的墙上,爬着落水管和煤气管,墙脚下是阴沟,顶上有一个晒台,晒台的隔墙上立有烟囱,壁炉的烟囱。壁炉不知道有没有启用过,到我们那时候,反正烟熄火灭;同样废弃着的还有浴缸和面盆上的热水龙头,所它应该还有个锅炉,可是在什么地方呢?我想不出来,只不过,在房顶的铺瓦的坡面上,确实也立着个烟囱。
⑦在我二十岁的那年,我们搬出了这幢房屋,多年以后,我与它发生了一个戏剧性的邂逅,那是在电影《长恨歌》里,王琦瑶所居住的平安里的家,画面上那一弯楼梯,我认出它了,我们小孩子最喜欢骑在它的扶手上,尖叫一声滑下来。我没想到《长恨歌》会找到这房子采景,我为王琦瑶寻找住处时也没想让她到我曾经的居处去,可是,也许,那房子的细节在无意中进入了王琦瑶的生活里,这大约就是建筑和写作的关系
⑧最后,还要说一句,那房子以及弄堂在新的城市规划中纳入拆迁改造,那里将兴起一个最新款的商圈。如今,这城市无论哪里,都有大型和超大型的百货公司、购物中心,这个街区也融入了大众化的图景。
二OO八年五月三日上海
(有删改)
9.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始写弄堂建造施工的不负责任造成豆腐渣工程,为后文写弄堂的形态和弄堂里人们的生活埋下了伏笔。
B.王安忆善于捕捉蕴含丰富的主题意象,叠加成叙述空间,文章写弄堂里房子的“脆弱”时选择的意象,就为我们构筑了一个立体的弄堂世界。
C.作者善用对比,将弄堂的阴郁和弄堂外的时尚进行对比,将新旧时代弄堂的变化也进行对比,用来表现作者对现代都市生活的礼赞。
D.作者说《长恨歌》拍摄时到自己居住过的地方采景,小说不是自传,但作者却可能会在无意中让过去生活的痕迹进入小说。
10.第③段画线句说房子的颓圮给孩子们带来快乐,如何理解这句话?(5分)
11.王安忆的作品往往有浓浓的怀旧情调,请简要分析本文作者对弄堂有哪些情感。(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15分)
上海的弄堂
陈丹燕
①要是一个人到了上海而没有去上海的弄堂走一走,应该要觉得很遗憾。下午时候,趁上班上学的人都还没有回来,随意从上海的商业大街上走进小马路,马上就可以看到梧桐树下有一个个宽敞的入口,门楣上写着什么里,有的在骑楼的下面写着“1902”,里面是一排排两三层楼的房子,毗邻的小阳台里暖暖的全是阳光。深处人家的玻璃窗反射着马路上过去的车子,那就是上海的弄堂了。
②整个上海,有超过一半的住地,是弄堂,绝大多数上海人,是住在各种各样的弄堂里的。
③常常在弄堂的出口,开着一家小烟纸店,小得不能让人置信的店面里,千丝万缕地陈放着各种用品,小孩子吃的零食,老太太用的针线,本市邮政用的邮票,各种居家日子里容易突然告缺的东西,应有尽有,人们穿着家常的衣服鞋子,就可以跑出来买。常常有穿着花睡衣来买一包零食的女人,脚趾紧紧夹着踩塌了跟的红拖鞋,在弄堂里人们是不见怪的。小店里的人,常常很警惕,也很热心,他开着一个收音机,整天听主持人说话,也希望来个什么人,听他说说,他日日望着小街上来往的人,弄堂里进出的人,只要有一点点想象力,就能算得上阅人多矣。
④走进上海人的弄堂里,才算得上是开始看上海的生活,商业大街、灯红酒绿、人人体面后面的生活。上海人爱面子,走在商店里、饭店里、酒吧里、公园里,个个看上去丰衣足食,可弄堂里就不一样了。平平静静的音乐开着;后门的公共厨房里传出来炖鸡的香气;有阳光的地方,底楼人家拉出了麻绳把一家人的被子、褥子统统拿出来晒着,新洗的衣服散发着香气,花花绿绿的在风里飘,仔细地看,就认出来这是今年大街上时髦的式样;你看见路上头发如瀑的小姐正在后门的水斗上,穿了一件缩了水的旧毛衣,在洗头发,太阳下面那湿湿的头发冒出热气来;还有修鞋师傅,坐在弄口,乒乓地敲着一个高跟鞋的细跟,补上一块新橡皮,旁边的小凳子上坐着一个穿得挺周正的女人,光着一只脚等着修鞋,他们一起骂如今鞋子的质量和那卖次品鞋子的奸商。
⑤还有弄堂里的老人,在有太阳的地方坐着说话。老太太总是比较沉默,老先生喜欢有人和他搭话,听他说说从前这里的事情,他最喜欢。
⑥弄堂里总是有一种日常生活的安详实用,还有上海人对它的重视以及喜爱。这就是上海人的生活底色,自从在外滩附近有了第一条叫“兴仁里”的上海弄堂,安详实用,不卑不亢,不过分地崇尚新派就在上海人的生活里出现了。
⑦19世纪50年代,由于上海小刀会在老城厢起义,上海人开始往租界逃跑,在租界的外国人为了挣到中国难民的钱,按照伦敦工业区的工人住宅的样子,一栋栋、一排排造了八百栋房子,那就是租界弄堂的发端,到1872年,玛意巴建起上海兴仁里,从此,上海人开始了弄堂的生活。
⑧上海是一个大都市,大到就像饭店里大厨子用的桌布一样,五味俱全。上海从前被外国人划了许多块,一块做法国租界,一块做英国租界,留下一块做上海老城厢,远远的靠工厂区的地方,又有许多人住在为在工厂做事的人开辟出来的区域里,那是从前城市的划分,可在上海人的心里觉得这样区域的划分,好像也划分出了阶级一样,住在不同地方的人,彼此怀着不那么友好的态度,彼此不喜欢认同乡,因此也不怎么来往。这样,上海这地方,有时让人感到像里面还有许多小国家一样,就像欧洲,人看上去都是一样的人,仔细地看,就看出了德国人的板,法国人的媚,波兰人的苦,住在上海不同地域的人也有着不同的脸相。所以,在上海从小到大住了几十年的人,都不敢说自己是了解上海的,只是了解上海的某一块地方。
⑨从早先的难民木屋,到石库门里弄,到后来的新式里弄房子,像血管一样分布在全上海的九千多处弄堂,差不多洋溢着比较相同的气息。那是上海的中层阶级代代生存的地方。他们是社会中的大多数人,有温饱的生活,可没有大富大贵;有体面,可没有飞黄腾达;经济实用,小心做人,不过分地娱乐不过分地奢侈,勤勉而满意地支持着自己小康的日子,有进取心,希望自己一年比一年好,可也识时务,懂得离开空中楼阁。他们定定心心地在经济的空间里过着自己的日子,可一眼一眼地瞟着可能有的机会,期望更上一层楼。他们不是那种纯真的人,当然也不太坏。
⑩上海的弄堂总是不会有绝望的情绪的。小小的阳台上晒着家制干菜、刚买来的黄豆,背阴的北面亭子间窗下,挂着自家用上好的鲜肉腌的咸肉,放了花椒的,上面还盖了一张油纸,防止下雨,在风里哗哗地响。窗沿上有人用破脸盆种了不怕冷的宝石花。就是在最动乱的时候,弄堂里的生活还是有序地进行着。这里像世故老人,中庸,遵循着市井的道德观,不喜欢任何激进,可也并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只是中规中矩地过自己的日子。
晩上,家家的后门开着烧饭,香气扑鼻,人们回到自己的家里来,乡下姑娘样子的人匆匆进出后门,那是做钟点的保姆最忙的时候。来上海的女孩子,大都很快地胖起来,因为有更多的东西可以吃,和上海女孩子比起来,有一点肿了似的。她们默默地飞快地在后门的公共厨房里干着活,现在的保姆不像从前在这里出入的保姆那样喜欢说话,喜欢搬弄是非了。可她们也不那么会伺候上海人,所以,厨房里精细的事还是主人自己做,切白切肉,调大闸蟹的姜醋蘸料,温绍兴黄酒,然后,女主人用一张大托盘子,送到自家房间里。
⑩去过上海的弄堂,大概再到上海的别处去,会看得懂更多的东西。因为上海的弄堂是整个上海最真实和开放的空间,人们在这里实实在在地生活着,就是上海的美女,也是家常打扮,不在意把家里正穿着的塌跟拖鞋穿出来取信。
(有删改)
12.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将视角聚焦在弄堂里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上,同时抓住细节刻画,让笔下的生活场景呈现为一幅幅画面或一个个镜头,让人印象深刻。
B作者对于上海的观察与体会可谓细致入微,“安详实用”“不卑不亢”等词语体现了作者对弄堂生活的赞赏,但也流露出对他们的生活方式不满的情绪。
C.作者在文中介绍上海弄堂建筑在发展演变中中西结合的特点,试图以历史的、发展的、辩证的态度和方法,探寻上海人的生存方式、生活观念。
D.文中“窗沿上有人用破脸盆种了不怕冷的宝石花”一句,主要通过特写镜头和细节描写来揭示人们的内心世界以及生活准则,即生活困窘,依然爱美。
13.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出了上海弄堂的特点?(6分)
14.本文标题原为《弄堂里的春光》,与现在的标题相比,你认为哪个更好?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原因。(6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9分)
日照端阳节俗调查
赵家先 邢建玲
日照,位于鲁东南黄海之滨,南邻江苏的连云港,北依青岛。20世纪40年代属滨海地区,50年代初属胶州地区,80年代前属临沂地区。由于地域不冋,生活习惯也不一样。就拿过端阳节来说,包粽粽它既不像苏北地区用芦苇叶加糯米包成三角形,也不像鲁西北地区用黏米加肉包成荤粽子。而日照人用黍子米、沂蒙山区的菠萝叶包成两盖为一捆像小枕头似的长方形粽子,味道特别浓香。大概因日照离江南的汨罗江远,特意将粽子包得大一点,味道浓一点,投入江中,别叫鱼吃屈原的躯体吧。
黍子是旱田种的谷类,早熟作物,有“夏至地里无站麦,黍子抢麦场”之说,就是打完麦场收黍子。因它产量低,种的很少,作为一种稀罕谷物保留至今。黍子的坚硬的外壳呈紫红色,而且有光泽,很滑像跳蚤似的。除掉外壳呈黃色,因此又叫黄米。营养价值很高,是做糕和黄酒的上等原料。
加工黍子要用碓碾,用劲不能过大。用劲大了,在把米碾碎时,由于壳很光滑,会溅了四外;用劲小了,外壳除不了。因此要劲匀,慢慢地来。菠萝叶子呈长圆形,背面密生绒毛,正面有光泽。菠萝花呈淡红或白色;果实有香气,味酸,可制蜜饯;叶子用来包粽子。沂蒙山到处都生长。釆叶子很讲究季节,采早了味道不足,采晚了又没有味。采包粽子用的叶子的最佳季节是四月二十左右(农历)至端阳节前。过去日照做生意的人,大都在四月十五起程,推着小轮车进山,备足零钱,满山遍野地跑。因是一家一户大人小孩采菠萝叶,你给他几毛钱,他给你几扎叶子(一扎有六七片叶子),因当地出产多,人们也不在乎,有收的他就卖,属现场交易。收足一车,估计能推动,开始返回,回程要走三四天。赶到家正好是四月二十五六,叶子正好也干了。上市前用水浸透,一是为了叶不碎,二是增加重量。大小叶搭配好扎成扎。过去按扎卖,如今用秤称(现在有汽车,一天就回来了,并且早早派人去收购)。菠萝叶属季节性的货物,一过节就没有买的了,所以做生意的人不敢多备货,一旦卖不了,隔年叶没有味,而且会遭虫蛀,不好保存。有时缺货,粽叶就会比米还贵。更有趣的是,在粽叶市场上赶集的,大都是老太太媳妇(因自己包,自己买的粽叶,大小不会埋怨別人),一边挑大的,一边讲价钱。也有男性壮年,拿几扎,付上钱即走,这样回家要挨吵的。因为叶子小,不好包,一包米外漏,因此有“买粽叶,拣大的挑,千万别买蛙子爪(青蛙爪似的大小)的说法。买了“蛙子爪”,回家光挨吵。
黄米、粽叶都有了,五月初四这天开始包粽粽,先将黄米用水泡好,再淘米。用温水涮粽叶,有时上锅煮一下,可千万别煮过火,那样容易把味弄掉(因是野生的,不千净,要涮一涮)泡好稻草,包时最好二人配合。包好一盖,一人拿着,待另一盖包好后合为一体,用稻草捆好。如果一个人包,包好一盖放在菜板上用刀压着,这样会多费时间。
包粽子时,也是婆媳、小姑拉呱儿的时间,如果平时关系比较紧张,媳妇喊一声:娘(或妹妹),包粽粽吧!这时对方不管干什么活,多么忙,也会说:好,这就来。这一喊一应非常协调,原有的矛盾也就化解了。有时媳妇说:娘,今年您老能吃几捆?婆婆说:前几年能吃一捆,去年吃一盖,今年只能吃半盖了。逗得大家哈哈大笑。真是老太太吃粽粽,一半一半地减。
煮粽粽也有一定的学问,通常用大锅煮(有的用六印锅,有的用五印锅)将粽粽在锅里摆好,加满水,锅盖用石头压紧,以防冒出热气。开始用大火烧开,而后用文火慢慢地煮。稍开后要翻一下,将下边的翻到上边,再加水。这时将鸡蛋放进去(如果全开水放鸡蛋,易炸)。煮到火候,米越黏,清香味浓。鸡蛋像茶蛋似的当晚可以吃,大部分留在锅里,一夜也不会凉。
日照的端阳节,除了包粽粽,还要给小孩配五色线(红黄蓝白黑)系在小孩的手脖、指头上(待下雨天拿下来放在雨水中冲走,说是能变小虫)。还要缝荷包,里边放香料、小胖孩等装饰物。这些物品基本上都具有避邪之意,保一年平安。
五月初五的清晨(太阳未出时),男的到庄外采艾子,拔小白菜。来去时都不回头(说是为了采艾子有真心)。拿回家将艾子插在屋檐下,因艾子有一股味,可防蚊子,有时小孩有病,当作艾灸用。小白菜捆好挂在阴处晾干,小孩夏天皮肤不好,可用来煮水,叫洗坏皮子。这些物品都是作为一种药材保存下来的,过去缺少药,这些能治好病,便传下来了。这时间采的艾子最好,是因艾子此时的药用价值高小孩起床,妈妈给配上五色线,全家开始吃粽粽(蘸红糖或白糖)
因此时正值麦收大忙季节,吃了粽粽、鸡蛋,大部分人都下地收麦子去了,只有家庭主妇在家准备包水饺以备中午吃。晚上通常吃大米饭,弄几个菜,也有的吃粽粽。
粽粽因是用菠萝叶包的,有一股特殊的味,还不易腐烂。有的人专门爱吃凉粽粽,凉粽粽能保存妤几天,还可以作为一种礼物带着走亲访友。
(选自《民俗研究》1998年第3期,有删改)
15.本文严格来讲,不是调查报告,假如让你重拟调查提纲,你认为下列要点不合宜的一项是( )(3分)
A.日照端阳节的粽子与其他区域的有何不同?
B.端阳节包粽子一般按什么顺序进行?
C.请你谈谈除了包粽子之外的传统习俗。
D.如何看待和评价有人吃凉粽子的现象?
16.作为调查报告,对有关文本另做处理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赶集买粽叶一处的叙述可以删去,与节俗无关B.对包粽子时婆媳关系的描摹进行简化,原文刻画太过细腻。
C.煮粽子的方式、方法没有必要交代,没有价值。
D.利用艾子防虫治病没必要写,强调了医用价值。
17.如果文末另加一段总结性的话语,不列观点不合理的一项是( )(3分)
A.日照粽子的制作材料就地选取,与本地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B.日照粽子制作过程复杂,耗时长,各环节颇为讲究。
C.日照端阳节习俗寄寓着美好期许,赋予传统文化特色。
D.端阳节厚植日照本土,包罗了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写作(35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任务。(5分)
前不久,已定居海外的张先生回到家乡中山市,想去看看他的祖輩在这里生活的场景。可是很遗憾,村庄已拆迁,他看到村庄原址矗立着即将完工的洋房高楼。这种房子在哪里没有呢?想拍照留念都不行因为洋房高楼挂的是新名号。
请你以“最是村名是乡愁”为主题,给中山市地名委员会写一封建议书,力求保留村庄名称。(只需列出写作提纲)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30分)
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电子商务时代日渐消失的小百货店、里弄菜市场,电子支付时代那些没有微信、支付宝的人,人工智能时代那些手工业者……这些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可记叙可议论,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B【解析】根据上下文语境中的时代革新、社会快速发展、人们的精神风貌等推断。
2.C
3.A【解析】由现象到结论进行逻辑推理。
4.②④①①⑥⑤③
5.D
6.C.【解析】不符合乡镇发展的实际。
7.①环境因素 ②社会因素 ③人口迁移因素 ④时间因素 ⑤文化先进性(每点1分)
8.提示:从问题设计、对访谈对象心理的把握、文化认同等角度进行分析和判断。
9.C【解析】用对比的目的并非礼赞现代都市生活。
10.可以开垦种植,(1分)有动植物的收获,(1分)对地板缝底下的想象,(1分)进出的修理工为生活带来新鲜感和外面世界的精彩,(1分)这些快乐都源于孩子的好奇心与求知欲。(1分)
11.怀念弄堂,弄堂虽然破败,却是自己的家园,所以深情回忆;(2分)怀念过去的人生,弄堂里的生活是作者成长的记忆,也是时代变迁的印记;(2分)对弄堂的消逝有清醒的认识,即便怀念,也知时代大潮不可逆。(2分)
12.B【解析】“但也流露出对他们的生活方式不满的情绪”错。
13.弄堂生活、弄堂历史、弄堂里的上海人。(每点2分)
14.示例:我认为《上海的弄堂》比较好。(1分)因为文章写的是上海的弄堂,且通过写弄堂来写上海人的生活:弄堂里有很多人们的必需品,在弄堂里的上海人可以很随意;(1分)上海人虽然表面看起来很风光,但是在弄堂里的上海人可以褪去华丽的外表,过上自己真实的生活;(1分)在弄堂里,你可以了解更多的关于上海的知识;(1分)如果去过上海的弄堂,再去上海别的地方,你将会看懂更多东西。(1分)《弄堂里的春光》虽然有诗意,但和文章的内容并不切合。(1分)(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仝面性。只有观点,没有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不得分;总写标题《上海的弄堂》的好处得1分;结合内容具体分析《上海的弄堂》好的原因得4分;点出《弄堂里的春光》的不足得1分。若认为标题《弄堂里的春光》好,分析言之有理也可正常得分)
15.D【解析】没有必要谈个人习惯。
16.B【解析】A、C、D三项与本土的端阳节俗、特色有关,需重点叙写。
17.D【解析】D项,“包罗了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准确。
18.提示:建议书一定要写出保留村庄名称的理由和保存方式;理由要充分,表述方式要合理。(提纲的内容3分,条理性2分)
19.提示:记叙类文章宜关注身边熟悉的群体,聚焦对他们产生影响的事件,特别是时代变迁带来的生活、心理上的冲击,要揭示出人物个性与时代风貌的关系。议论类文章宜把握时代变迁的意义,从时空的角度审视生活方式和人物的生存价值,辩证分析“变”与“不变”的关系,分析文化内涵及特点,议论和说理需从小切口展开,避免泛泛而谈。
1 /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