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四单元家乡文化》典型例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四单元家乡文化》典型例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28 09:36: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家乡文化》典型例题
学习目标分析
学科知识 学科能力 学科素养
1.访谈相关知识 2.学习并撰写有关家乡文化生活的调查报告 3.参与家乡文化建设,提出建设性建议,会写建议书 1.分组合作探究,确定访谈主题,拟写访谈提纲,整合访谈内容,撰写“志” 2.小组合作,每小组撰写一篇调查报告,或制作一份演示文稿 3.针对家乡的文化遗存、风俗习惯、邻里关系、生活方式、文化娱乐、文化环境布置的调查,总结其特征 4.拟写家乡文化发展建议书 通过采访、考察、调研和查阅文献等方式重新认识家乡,培养交流协作、思考探究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培养对家乡的情感与文化认同
深度学习建议
1.注重对新课标下语文核心素养的考查,实现文化的理解和传承的目标,通过访谈和调查知识的学习,完成对家乡文化的访谈调查任务,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为家乡奉献的情感。
2.让学生更清楚家乡文化的传承样式、家乡节日文化的内涵、家乡文化的建设,清楚肩上的责任。
3.引导学生从总体上感悟家乡文化的地域性和深刻内蕴。
4.总结成访谈录和调查报告,完善表格。要求学生能透过文化现象,熟悉和把握家乡文化的特质,尽量完美地展示。
考情分析
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通过采访、考察、调研和查阅文献等方式重新认识家乡,培养学生交流协作、思考探究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培养对家乡的情感与文化认同,培养意识与态度、选择与继承的学科素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长江女神”芳踪已逝?
一位瑞士富豪的后裔和一群科学家想要拯救生活在中国长江水域的白鳍豚,然而,没人知道这种动物是否还存在。上个月,瑞士人奥古斯特·弗鲁格率领一支由中国、日本、瑞士及美国科学家组成的考察队开始搜寻白鳍豚的下落。白鳍豚是一种生性害羞、视力极差的淡水哺乳动物,数百年来在中国传说中一直被誉为“长江女神”。
20世纪90年代初期科学家们就曾估计,当时长江里仅剩约200头白鳍豚,在长江水道的货船和渔船的夹缝中苦苦生存。而到1997年人们最后一次亲眼看见白鳍豚时,科学家们再次估计,这种身长6英尺(大约1.83米)左右的动物最多只剩下17头了。中国的白鳍豚也已被逼到了绝境。
“这样的大型哺乳动物从我们眼皮底下消失可不是件小事。”来自美国的生态学家鲍勃·皮特曼一边用望远镜搜寻远处的水域一边如此说道。
白鳍豚的境遇凸显了中国为其经济的急速发展所付出的昂贵代价,伴随经济高速发展的是空气和水域的严重污染。白鳍豚这种长吻似剑、具有神奇声呐系统因而能在浑浊江水中自由穿行的大型水生哺乳动物,由于缺乏政府的有力保护和国际社会的足够关注,眼下看来已经沦入万劫不复之境了。
为了这次活动,弗鲁格召集了一批来自东西方的科学家,其中包括中国知名的白鳍豚保护专家王丁,还有美国商务部下属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海洋生态学家皮特曼。
“白鳍豚是一种美丽的动物,位列食物链的顶端,并且亲近人类。如果长江无法养育白鳍豚,那里也就不适合人类生活了。”王丁望着沿江不断排出污染废物的工厂说。
关于白鳍豚的最早记载要追溯到两千年前,后来,这种神奇的动物不知不觉进入了爱情故事,摇身一变成为美人鱼一样的美丽女子的化身。因此渔人都将它称作“长江女神”
瑞士科学家乔吉奥·皮利里于20世纪70年代晚期来到中国开始对白鳍豚有所了解。
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白鳍豚的数量急剧下降。它们喜欢栖息的沙洲没有了,河道也被炸毁了。白鳍豚和渔民争食,经常陷入渔民捕鱼的渔网,船只的马达声也令它们茫然。
1978年,中国政府决定成立科研小组,专门研究这一濒危物种,这个组织目前的主管人就是王丁。王丁在中国被称为“白鳍豚先生”,他是从1980年开始喜欢上这种动物的。当时,渔民把一头受重伤的白鳍豚送到武汉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交由他照料。王丁和他的同事把这头名为“淇淇”的白鳍豚放养在一个鱼塘里,帮它敷用一种传统中药药膏,逐渐使它恢复了健康。
弗鲁格见到王丁后被他对事业的热忱深深感染。白鳍豚的处境岌岌可危,弗鲁格认为人们为拯救这种濒绝动物所做的努力还远远不够。他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之一是中外科学家在如何保护白鳍豚的问题上意见不一致。
时光流逝,到2004年,渔民们几乎已经见不到白鳍豚了。弗鲁格开始组织中外科学家搜寻它们的下落。在接下来的几个星期里。研究人员将轮流搜索江面,寻找白鳍豚的踪影。如果能发现10头以上白鳍豚,他们将讨论下一步的行动计划。但是目前看来希望渺茫。船上的大多数科学家担心他们一头也看不见。
多年来,皮特曼一直在全世界的江河湖海里搜寻珍稀的鲸类物种。他说,这次行程将是最艰难的一次。“预想中的几乎灭绝的现状使得发现白鳍豚的概率变得微乎其微。我之所以来是要向它们致以最后的敬意。”
(选自美国《华尔街日报》,有删改)
题型1 理解概括内容(欣赏与评价)
典例1 [领会理解能力]
下列对新闻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新闻标题采用疑问句形式,深深地透露着对“长江女神”生存现状的担忧,同时也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将白鳍豚喻为“长江女神”,表明了人类对白鳍豚的喜爱,但是又是人类将白鳍豚逼上了绝境,这表明了人类的虚伪残酷。
C.文章中关于白鳍豚的传说,属于新闻中的插叙部分,它提供一种背景材料,让读者在品味神奇动物的美的故事时,感叹当前白鳍豚的严酷的生存现状。
D.造成白鳍豚处境岌岌可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关键原因是中外科学家在如何保护白鳍豚的问题上意见不致。
E.本文虽以白鳍豚为新闻报道对象,但却从中揭示出中国经济发展给环境造成的破坏问题,可谓小中见大。
解析:B项,这“表明了人类的虚伪残酷”错;D项说是“原因之一”,并非关键原因。
答案:BD
题型2 把握文章信息(积累与语感)
典例2 [信息提取能力]
文章引用了东西方多国科学家对“拯救白鳍豚”的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解析:本题考查对原文信息的提取能力,正确把握信息,提出自己的观点。
答案:①凸显了白鳍豚的濒危处境,拯救工作刻不容缓。②表明“拯救白鳍豚”希望渺茫,凸显国际社会对中国生态环境的忧虑。③凸显报道的客观性,增强说服力。
对标学考
(2014·陕西省中学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朱学东、野夫:当代写作者与文学价值
主持人:2005年之后,互联网带来了大众的狂欢时代,博客、微博、微信,使写作变得极其的简单,同时又极其的困难。今天我们跟随两位老师一起来聊一聊当代的写作者。其中一位是《中国周刊》总编辑、著名学者朱学东老师;另一位是自由作家、诗人野夫老师。那我们今天聊的话题就是我们当代写作者与文学价值,我想问一下两位老师,在你们的心中,当代的这些作家中,谁是最优秀的?
野夫:谁是最优秀的?很不好说。中国人历来讲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就是文章是没有第一的,也没有最好的。我心中认为中国有一批优秀的写作者、优秀的文人,这个首先建立在我对他的评价上,不是说他的文学技巧达到了多高,因为技巧是很难说的,你是这种风格,我是那种风格。我是认为那些有价值观、有立场的作家是中国最牛的。
这样一批写作者现在才起来。在原来要依靠报刊发表,他们出不来。现在有了网络,有了博客以后,每个人自媒体开始发表自己的文章。这样一批写作者,我觉得是中国最优秀的,也是真正在引起熏陶。
朱学东:从多样性角度来讲,不批判现实的也会出现好作家,批判现实也会出现很多不好的作家。但是确确实实是,就是说最伟大的写作,一定来自生活,来自对生活的思考和反省。我自己去年跟很多人发生过比较深的讨论,我说我反对我的孩子读——在他没有成年之前,或者没有自己的判断之前——读《红楼梦》,读《三国演义》,读《水浒传》。很多人不认同我的观点。相反,我鼓励他去读欧美国家的一些,我们年轻时候读过的很多的经典小说。有人很奇怪为什么,我说在中国的这种经典小说里面,我们看到了太多的人心坏的一面——当然虽然它也是人性体系——太多的畸形。我们没有经历过真正的人道主义的革命,没有真正反映人性的东西,这个好的东西。所以我鼓励他去看文艺复兴以后的很多的欧美作家的经典作品,其实是希望他接受这样的教育和世界主义的。他们敢于批判黑暗,敢于鞭挞一些现实问题,说真话。因为一个作家,你写作,首先要问你有价值观没有。一个生活在这样时代的作家,如果没有良知在里面起作用,光是为了发表,为了出版写了这些小情调,我觉得意义不大。这是我的看法。
朱学东:我就跟野夫兄的观点不太一样,因为我更多是一个读者。对于当代的中国作家来讲,我特别同意野夫兄刚才讲的,我们首先是要讲为什么写作,要有一个清晰的价值判断,是来自内心的声音,还是应景的,为了稻粱谋的,每一种写作我们都很尊敬。
但是真正好的东西,一定要发自内心的。他知道自己为什么而写,为我们这个社会,为这个时代而写。所以回过头来讲,我说在我读过的当代的一些重要的作家里边,有些本来不是作家,但是他的作品出来,读完以后我们也会感觉到一个巨大的力量在里边,譬如说台湾的齐邦媛女士写的《巨流河》里边,那种悲悯,通过平淡的叙述呈现出来,这不是一般的文字技巧所能达到的。没有悲悯的心,她不可能写出这样的东西。阅读有个人的偏好在里边,就像我选择读谁的诗,读谁的小说,都会有很大的偏好,有时候他名气很大,但是我不一定会去看他的书,这并不表示人家写得不好。所有我看过的书,我的评价标准,第一个就是价值观,你这里边有没有一颗悲悯的心,有没有对社会、对现实的关怀。没有这个,我认为可以不读。
主持人:其实可以说,在两位看来,这个价值观对一个作家的价值来说,对于他的一个品德,还有他写作的这个能力来说是最重要的,是吧。
野夫:这个放在全世界的文学中间来看都是这样的,就是一个作家,你很大程度上确实就是要有一个在引导人类向上的心灵。如果我们在你的文字里面根本读不到你所处的这个时代的影子,我觉得那就是一种自娱自乐的写作。我们纵观过去集权国家的一些作家,凡是能够用伟大来评价的作家,他们不批判你所处时代的那个黑暗现实,那你的作品,价值不够,也许他是有一些唯美的价值,但是我不认为他具有一种伟大的价值。
(有删改)
《三国演义》等作品,对于阅读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当代也有很多人大力提倡,结合文本和现实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相关链接 日前,在文学报社和上海大学影视学院共同主办的“人文精神再讨论”专家论坛上,山东省作协主席、作家张炜表示,进入网络数字时代,技术主义以及由此导致的功利主义已经愈演愈烈。现代人面临的一个巨大责任,就是怎样把自然科学从实用主义中解救出来,“我们必须强调对具体的、鲜活的、实际经验的人类世界的理解,这时候经典文学作品更加显示了固有的审美强度和道德价值的深刻性,为我们在困乏的时代提供慰藉,在充裕的时代提供激励”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朱学东举出台湾齐邦媛女士《巨流河》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发自内心的悲悯能够使作品即使在平淡的叙述中也能具有巨大的力量。
B.主持人认为作家的价值观对一个作家的价值来说,对于他的品德、他的写作能力来说是最重要的。
C.朱学东对于文学价值的观点相对于野夫更加多元与包容,他对于每一种写作都给予尊敬。
D.欧美一些经典小说包含着反映人性层面的美好,文艺复兴以后的作品宣扬着人道主义,因此具有一种伟大的价值。
E.野夫认为有了网络后,有了博客以后,有助于一批原来依靠报刊发表作品的优秀写作者,更敢于批判黑暗,敢于鞭挞一些现实问题,说真话。
2.根据文意概括文中两位嘉宾认为最优秀的写作者的价值观包括哪些。
3.从这篇访谈材料来看一些当代作家(写作者)不够伟大、不具备价值的原因有哪些?
4.以下两种观点,你赞成哪种?请说明理由。
观点一:朱学东不鼓励没有成年的孩子阅读《红楼梦》。
观点二:阅读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应该提倡,不必以年龄设限。①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即使有人心坏的一面,也是来自对生活的思考和反省,值得一读。②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成为经典的原因是这些作品的价值和意义,经得起时间和公众的筛选。③应该相信未成年的孩子自己对于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自我判断,不能以成人的判断代替阅读者自身的思考。
解析及答案
1.解析:B项是主持人总结嘉宾的观点;D项对作品评价具有伟大价值的,是野夫在上文的观点,不是针对欧美经典小说或文艺复兴以后的作品的;E项,野夫认为这些敢说真话的写作者原来不能依靠报刊发表作品。
答案:AC
2.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野夫认为,作为作家他们应敢于批判黑暗,敢于鞭挞一些现实问题,说真话。一个生活在这样时代的作家,如果没有良知在里面起作用,光是为了发表,为了出版写了这些小情调,意义不大。一个作家,很大程度上确实就是要有一个在引导人类向上的心灵。同时,朱学东认为,作为作家真正好的东西,一定要发自内心的。依照这些内容可以组织答案。
答案:①具有良知,敢于批判黑暗,敢于鞭挞现实问题,说真话。②具有对社会、对现实发自内心的关怀。③反映人性美好,引领人类心灵向上。
3.解析:第一段中说“博客、微博、微信,使写作变得极其的简单,同时又极其的困难”;第四段中“光是为了发表,为了出版写了这些小情调”;第五段“首先是要讲为什么写作,要有一个清晰的价值判断,是来自内心的声音”。从这些内容可以归纳出一些当代作家(写作者)不够伟大、不具备价值的原因。
答案:①博客、微博、微信使写作要具有伟大的意义与价值变得非常困难。②为了发表,为了出版这样具体的功利而写作。③尽力迎合时代,不去反映时代、批判时代。
4.解析:本题答案为开放性答案,即可以同意朱学东的观点,也可以赞成阅读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应该提倡,不必以年龄设限。能够自圆其说,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示例:同意朱学东的观点。①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大多数是写给成年人看的,产生的年代也是在古代,所以即使是堪称经典的作品,其思想性也是属于成年人的。②以四大名著为例,其中表现更多的是权谋欺诈和暴力,对于人性美的弘扬着墨并不多。③文学作品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引领人类心灵向善,未成年的孩子阅读这一类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不利于形成美好的心灵追求。
对接高考
(2021·全国高考乙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秦琼卖马
谈 歌
民国二十二年立秋这天下午,保定城淹没在一片知了的鸣叫声中。一辆人力三轮停在了古董店艺园斋门前。一个身着灰布大褂的中年汉子下了三轮,提个柳条箱进了店门,伙计杨三忙迎上来,给汉子让座沏茶。
“我找韩定宝先生。”杨三怔了一下,低声答道:“韩老板已经去世三年了。”汉子惊了脸,手里的茶碗险些跌落。杨三又道:“现在的老板是杨成岳先生。”汉子呆了片刻,缓声道:“我想见一见杨老板。”说着取出一张名片。杨三接过看了一眼,惊讶道:“您就是王超杰先生响。您稍等。”
王超杰,人称北方铁嗓,专攻老生。平生喜好收藏官窑彩瓷。几年前一场中风,愈后左腿不利落,便不再登台。
不一刻,一壮年男人出来,拱手道:“王先生,幸会,我是杨成岳。早年曾听过王先生的大戏,今日竟是有缘在此相见。”王超杰笑笑:“这么说杨老板也是门里人了?”杨成岳笑道:“不瞒王先生,杨某也曾是票友,只是不敢与王先生坐论其道。——不知王先生到保定有何贵干?”王超杰笑道:“有几件古瓷,想让杨先生鉴赏。”便打开柳条箱,取出一摞盘子,放在桌案上,共是六件。
杨成岳凑近细看,看了半刻,便向王超杰点头微笑。王超杰笑道:“这是我多年前从一个落魄商家手里收购而来。地道上品,还请杨老板说个价钱。”杨成岳问:“此乃王先生心爱之物,何故出手呢?”王超杰长叹一声:“生计所迫,还望杨老板成全。”杨成岳点头笑笑:“本店小本生意,实在不好言价了。还请王先生体谅。”王超杰脸上滑过一丝失望。杨成岳道:“买卖不成仁义在,先不说价钱,容我再想想。”王超杰起身告辞,杨成岳却一定留他吃饭。吃过饭,又给王超杰找了一家上等客栈,店钱饭钱都由艺园斋开支。
王超杰到保定的消息很快传开。这一天,名琴师张小武请王超杰和杨成岳吃酒。吃过几杯酒,话便多了起来。杨成岳道:“王先生,当年听您一出戏可真是不易,一张票要卖到十五块大洋。”王超杰摆手笑道:“好汉不提当年啊。”张小武笑道:“今日何不乘兴唱上几段,一饱我二人耳福呢。”王超杰笑道:“二位想听,那我就干唱几句吧。”张小武忙摆手:“不行不行。取我的胡琴来。”
胡琴响起,王超杰就唱起来:“店主东拉过了黄骠马,不由得秦叔宝珠泪洒下……”一曲唱罢,杨成岳击掌叫好。“王先生唱得字正腔圆,只是悲凉了些,壮气不足。秦琼秦叔宝盖世英雄,一时落魄,壮志不减才对。”王超杰笑道:“秦叔宝到了那时,壮志不减也得减了。毕竟不知道单雄信能够出来啊。”三人都笑了。
说笑了几句,王超杰笑道:“超杰此次来保定不是卖马,而是卖瓷器。只是杨老板不肯成交啊。”杨成岳沉吟了一下:“王先生一定要卖,就请说一句落底的话吧。”王超杰笑道:“这几只雍正官窑粉彩过枝碧桃大盘,我当年得来也的确不易。一只盘子五百块大洋总是值的吧。”杨成岳想了想,笑道:“那好,明天你到我店里去,我们当面钱货两讫。”
第二天,王超杰带着箱子去了艺园斋。进了店门,见张小武和杨成岳已经等在那里。
王超杰笑道:“二位摆好功架,是否还要我再唱上一段助兴?”杨成岳击掌大笑:“正是此意。”王超杰想了想,就说:“今日就唱一段《奇冤报》吧。”胡琴响起,王超杰唱起:“未曾开言两泪汪,尊一声太爷听端详……
杨成岳击掌叫好。张小武叹道:“今日真是大大地过了一场瘾。”王超杰笑道:“也唱过了,就请成岳先生过目吧。”杨成岳让账房取过一箱大洋,笑道:“超杰先生,清点一下。”王超杰摆手道:“不必不必。”
王超杰告辞。杨成岳和张小武送出门外,直到看不见了,二人才转回店里。杨成岳盯着那六件瓷盘发呆。张小武笑道:“成岳,不知道你能赚多少。”杨成岳一笑:“你说呢?”猛一挥手,那六件瓷盘竟被掸落,摔在地上,碎了。张小武大吃一惊:“你……”杨成岳道:“请随我来。”进了里屋,只见货架上有几只盘子。杨成岳叹道:“这才是真的。”张小武结舌道:“你是说,超杰先生带来的,是赝品……”杨成岳道:“正是,那东西顶多值上几吊钱。我看出王先生心爱此物,不好说破,也只好装痴作呆了。”说罢长叹一声。
张小武皱眉道:“那三千大洋……”杨成岳一笑:“我们听了超杰先生两出戏,也就值了。钱这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走,送与王先生,也便是用在了去处。”
张小武默默无语,转身要走。杨成岳喊住他:“小武兄,何不操琴,我今天直是嗓子作痒了。”张小武怔了一下,就坐下,操起了琴。杨成岳唱起,苍凉的唱段就灌了满店:“一轮明月照窗前,愁人心中似箭穿……”
门外已经是秋风一片。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超杰说话多是“笑道”,唱的戏词则是“珠泪洒下”“两泪汪”,这种细节写出了他当时的处境与心态。
B.杨成岳当着张小武的面,把重金买到的六件瓷盘掸落地上,这一转折将故事推向高潮,也使杨成岳形象更为饱满。
C.小说语言比较独特,用语考究,古朴典雅,对话不用日常口语,有种舞台味道,与人物的身份地位极为相符。
D.小说从立秋这天的知了鸣叫写起,以“门外已经是秋风一片”收尾,借秋意加深来传达人世的苍凉之感。
2.王超杰为什么选择《秦琼卖马》的唱段,且唱得壮气不足?请简要分析。
3.买卖瓷盘的过程中,杨成岳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作品简要说明。
答案及解析
1.解析:“用语考究,古朴典雅,对话不用日常口语”不准确,文中确有典雅考究的语言,但并不是没有使用日常口语,如王超杰与伙计杨三之间的对话就是日常口语。
答案:C
2.解析:首先要读懂小说文本,理解王超杰当时卖瓷器以求生计,希望杨成岳能出手相助的处境,还需要有一定的古代文化知识积累,知晓秦琼卖马的典故,联系二人人生境遇和内心感受的相同点来作答。壮气不足的原因,要抓住文本中的关键语句“秦叔宝到了那时,壮志不减也得减了,毕竟不知道单雄信能够出来啊”,读懂这句话的言外之意,也要联系王超杰当时的处境综合理解作答。
答案:①借唱《秦琼卖马》抒发胸中郁闷之情;②把自己卖瓷器与秦琼卖马类比,希望有人帮助自己渡过难关:③唱得壮气不足,更真实地表达了他当时的感受。
3.解析:此题考查对文本内容和人物心理变活过程的梳理概括。首先在文中画出表现杨成岳言行的语句,揣摩其心理活动。其次按过程的先后顺序进行梳理,既要结合文本,引用文本依据,也要分析其心理活动,最后分条表述,力求做到语言准确精练。
答案:①先是无意购买:他看出瓷盘是赝品,并不说破,以“小本生意”为由婉拒。②然后是有意相帮:表示再想想,留下王超杰并细心安排吃住。③最后决意相助:对戏剧的益爱、对世道人生的感悟,让他知假买假、慷慨解囊。
2 /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