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第五章 功与简单机械
华师大版九年级上册
第3节 功与机械效率(1)
---斜面与做功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知道斜面的含义、功的概念,理解W=Fs的物理意义
及单位,并能简单计算。知道使用任何机械不省功;
科学思维:认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判断是否做功;
探究实践: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的能力,
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解释某些具体的问题;具有初步的
分析概括能力;
态度责任: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道理,勇于
探究的兴趣,树立将科学应用于生活、实践的意识,结合教
材和联系实际增进学习的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新知导入
复习:
1、杠杆的类型有哪些?
2、提升同一重物时,滑轮组的省力情况与哪些因素有关?
3、本章中我们学过的简单机械有哪些?
动力臂大于阻力臂的省力杠杆、动力臂小于阻力臂的费力杠杆、动力臂等于阻力臂的等臂杠杆。
承担动滑轮的绳子股数、动滑轮的重力、摩擦力的大小等众多因素有关。
杠杆、滑轮。
斜面也是一种简单机械
新知讲解
仔细观察:
并找一找两图片中的共同特点
共同点:都是利用斜坡将物体提升到某高度。
视频:
斜面是一种省力的简单机械
(点击图片播放)
新知讲解
一、有用的斜面
1、斜面:
斜面是一个与水平面有不为零的夹角的硬平面。
2、生活中常见的斜面:楼梯、盘山公路、螺丝钉、刀刃等。
3、斜面是一种可以省力的简单机械,但却费距离。
4、斜面可用于克服垂直提升重力G的困难。
5、在斜面粗糙程度一定的条件下,当斜面高度一定时,斜面越长,越省力;当斜面长相同时,斜面高越小,越省力;当斜面越长,斜面高越小时,越省力。
新知讲解
二、功
1、定义:
科学上规定,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沿着力的方向移动了一段距离,就说该力对这个物体做了机械功简称功。
s
F
s
F
F
s
新知讲解
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注意:这两个因素应同时存在,缺一不可。
(点击图片播放)
活动讨论
1)如果举重运动员举着杠铃不动他对杠铃做功了吗?为什么?
2)关闭发动机后汽车向前滑行一段距离,发动机对汽车做功了吗?为什么?
3)学生背着书包坐在匀速行驶的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前进。学生对书包做功发吗?为什么?
尽管运动员对杠铃用了力,但杠铃没有移动距离,所以运动员对杠铃没有做功。(有力无距离)
发动机关闭,发动机对汽车没有力的作用,汽车滑行是惯性的缘故,所以发动机对汽车没有做功。(无力有距离)
学生背书包的力是向上的,而书包是随着学生和车向前水平运动的,学生对书包没有做功。(力的方向与物体移动方向垂直)
新知讲解
3、不做功的三种情况:
(1)有力无距离;
(2)有距离无力;
(3)有力有距离,但力垂直距离。
新知讲解
三、功的计算
1、功的计算公式:
科学上规定,功等于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距离的乘积。
功= 力 × 距离
W= Fs
(W为功,F为作用在物体上的力,S为物体沿力的方向通过的距离。)
新知讲解
2、功的单位:
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焦耳(焦),符号J。
焦耳成为功的单位的来由:
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N,距离的单位是m,功的单位是N·m。但为了纪念英国物理学家焦耳的贡献,人们便用他的名字焦耳作为功的单位。
1J = 1N·m
意义:1焦耳表示用1牛的力使物体沿着力的方向移动1米距离。
例题1、
一个学生把重 30 N的书包从地上提起,放在桌子上,桌子的高度是 0.8 m, 那么,他对书包做的功为多少?
已知:G=30N h=0.8m
求:WG=
解: WG = Gh = 30N ×0.8m=24 J
答:他对书包做的功为24J
学以致用
学以致用
例题2:
质量为2 t的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时所受的阻力一直为汽车所受重力的0.2倍,匀速行驶了2 km后关闭发动机,又行驶了55 m才停下,求整个过程中牵引力对汽车做的功。
(g取10 N/kg)
解:由F=f=0.2G=0.2 mg
=0.2×2×1 000 kg×10 N/kg=4000N,
所以,W=Fs=4000N×2000m=8×106J。
答:牵引力对汽车做的功8×106J。
学以致用
例题3、
如图,小敏用50N的力把一重为40N的物体从斜面底端推到顶端,斜面长S=5m,高h=3m。求:
(1)小敏对物体做了多少功?
(2)物体克服重力做了多少功?
(3)斜面对物体的支持力做了多少功?
解:
(1)小敏对物体做的功:W总=Fs=50N×5m=250J,
(2)运动过程中克服物体的重力做的功:
W有=Gh=40N×3m=120J;
(3)力对物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一段距离。因物体在支持力的方向上没有移动距离,所以斜面对物体的支持力做了0J的功。
答:1)小敏做功25J;2)物体克服重力做功120J;3)支持力做功为0。
学以致用
例题4、如图,将重物提高2米,所用拉力F=196牛,求拉力做了多少功?重物有多重?(不计摩擦和动滑轮重)
解:
(1)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3h=3×2m=6m
拉力做的功:W=FS=196N×6m=1176J
(2)∵不计摩擦和动滑轮重,
∴F=1/3G
∴G=3F=3×196N=588N
答:拉力做了1176J功;重物的重力是588N。
课堂练习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用手从地面竖直提起水桶,手竖直向上的拉力对水桶做了功
B.提着水桶在路面上水平向前移动一段距离,手竖直向上的拉力对水桶做了功
C.抛出手后的铅球在空中向前运动的过程中,推力对铅球做了功
D.用力推一辆汽车,汽车静止不动,推力在这个过程中对汽车做了功
A
课堂练习
2、奥运会举重运动员在比赛时,第一阶段把100千克的杠铃很快地举过头顶,第二阶段使杠铃在空中稳稳地停留了3秒钟,3名裁判都亮出了白灯,确认她这次举重成功。关于她举重时对杠铃做功的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她在第一阶段内没有做功
B.她在第二阶段内没有做功
C.她在两个阶段内一直都在做功
D.她在两个阶段内都没有做功
B
课堂练习
3、如图所示,李晶同学将放在课桌边的文具盒水平推至课桌中央,她针对此过程提出了如下的猜想,你认为合理的是( )
A.文具盒所受重力对它做了功
B.文具盒所受支持力对它做了功
C.文具盒所受的推力F对它做了功
D.在此过程中没有力对文具盒做功
C
课堂练习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作用在物体上的力越大,物体移动的距离越大,力做的功一定越大
B.对物体做的功越大,物体受到的力一定越大
C.力的大小一定时,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与物体移动的距离成正比
D.以上说法都不对
D
课堂练习
5、如图所示,甲、乙、丙三个物体均在大小相同的力F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移动了相同的距离,设力F所做的功分别为W甲、W乙和W丙,则( )
A.W甲>W乙>W丙 B.W乙>W甲>W丙
C.W丙>W乙>W甲 D.W甲=W乙=W丙
D
课堂练习
6、如图所示,在水平拉力F作用下,使重40N的物体A匀速移动4m,物体A受到地面的摩擦力为5N,不计滑轮、绳子的重力及滑轮与绳子间的摩擦,拉力F做的功为( )
A. 160J B. 200J
C. 20J D. 180J
C
课堂练习
7、一根金属棒AB置于水平地面上,用测力计竖直地将棒的右端B缓慢拉起,如图甲。此过程中,测力计对棒所做的功W与B端离开地面的高度x的关系如图乙。根据图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该金属棒的长度L=1.6m
B.在B端拉起的过程中,当x1=0.6m时,拉力F1=1.5N
C.当x2=1.6m时,测力计的示数为F2=5N
D.金属棒的重心到A端的距离为0.6m
C
课堂练习
8、在拓展课上,小泉同学模拟某建筑工地上拉动工件的情景,设置了如图的滑轮组。他用该滑轮组在4s内将一个重为100N的物体,沿着水平地面匀速拉动了2m。人的拉力为18N,物体移动时受到地面的摩擦力为物重的0.35倍,不计绳重及机械的摩擦。求:
(1)人的拉力所做的功;
(2)动滑轮受到的重力。
72J
1N
课堂总结
1、斜面是一种非常简单而且省力的机械;
2、常见的斜面有楼梯、盘山公路、螺丝钉等;
3、科学上规定,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沿着力的方向移动了一段距离,这个力对这个物体做了功。
4、功的两个必要条件: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物体沿着力的方向通过一段距离。
5、功的计算公式:功=力×距离 W=Fs
6、功的单位:焦耳
板书设计
功
定义:
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沿着力的方向移动了一段距离,该力对这个物体做了功。
斜面:一种简单、省力的机械。如、楼梯、盘山公路等。
条件:(同时具备):
(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2)物体沿着力的方向移动了一段距离
计算:
W=Fs
单位:焦耳(J)
不做功:
①有力无距离②无力有距离
③力与移动方向垂直
作业布置
1、复习本课时内容;
2、完成作业本内相应练习;
3、完成学案中“课后巩固”;
4、预习“功率”相关内容。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