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全效提优 2022华师大版九上科学第1-4章综合测试卷
本卷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C-12 H-1 O-16 S-32 Cl-35.5 Na-23 Ca-40 Zn-65
Fe-56 Ag-108 Cu-64 K-39 Mg-24 Al-27
一、单选题(共15题,1-10题每小题4分,11-15题每小题3分;共55分)
1、“低碳、节能、环保”已成为当今的热门话题.下列理解错误的是( )
A.采用公交车、骑自行车、步行的方式出行 B.大面积植树造林
C.大力推广使用新能源和新燃料 D.严禁使用含碳的燃料
[解析] A、提倡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骑自行车或步行的方式出行,能减少燃油、燃气等交通工具的使用,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故选项符合“低碳生活”理念;B、积极植树造林,能增加二氧化碳的消耗量,故选项符合“低碳生活”理念;C、开发无污染的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故选项符合“低碳生活”理念;D、尽量少用含碳的燃料,而不能禁止使用。
[答案]D
2、下列生活用品所使用的主要材料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 )
A. 不锈钢厨具 B. 陶瓷餐具 C. 塑料保鲜膜 D. 棉质口罩
[解析] A、不锈钢厨具是用不锈钢制成的,不锈钢属于金属材料,故选项错误;B、陶瓷餐具是用泥土烧制而成的,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故选项错误;C、塑料保鲜膜是用塑料制成的,塑料属于三大合成材料之一,故选项正确;D、棉质口罩是用棉制成的,属于天然材料,故选项错误。
[答案]C
3、如图所示的实验操作或装置正确的是( )
[解析]A.倾倒液体时瓶塞没倒放,试管口与试剂瓶口没接触,不正确;B.氢气还原氧化铜,正确;C.液体加热时,试管内液体太多;不正确;D.稀释浓硫酸时,应该浓酸入水,不正确。
[答案]B
4、下列对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雾
B. 铁锈在稀硫酸里浸泡一段时间后,铁锈消失,溶液变为浅绿色
C. 向纯碱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溶液变为红色
D. 向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生成白色沉淀
[解析] 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而不是白雾,故选项说法错误;B、铁锈在稀硫酸里浸泡一段时间后,铁锈的主要成分氧化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会观察到铁锈消失,溶液变为黄色,故选项说法错误;C、纯碱溶液显碱性,向纯碱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溶液变为红色,故选项说法正确;D、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和硫酸钠,氢氧化钠溶液加入硫酸铜溶液中产生蓝色沉淀,故选项说法错误。
[答案]C
5、下列物质的溶液长期放置在空气中,溶液质量因发生化学变化而增大的是( )
A. 浓盐酸 B. 氯化钾溶液 C. 氢氧化钠溶液 D. 浓氨水
[解析] A、浓盐酸具有挥发性,长期放置在空气中会使其质量减少,故选项错误;B、氯化钾溶液不与空气中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故选项错误;C、氢氧化钠溶液敞口放置在空气中,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发生了化学变化导致质量增加,故选项正确;D、浓氨水具有挥发性,长期放置在空气中会使其质量减少,故选项错误。
[答案]C
6、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下列描述的物质性质与其对应用途不相符的是( )
A. 氧气具有助燃性,可用作燃料 B. 氢氧化钠溶液不能做干燥剂
C. 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作保护气 D.浓硫酸有吸水性,可用作干燥剂
[解析] A、氧气具有助燃性,但不可用作燃料,A错误;B、氧氢化钠固体可作干燥剂,但溶液不可休干燥剂,B正确;C、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作保护气,C正确;D、浓硫酸有吸水性,可用作干燥剂,D正确。
[答案]A
7、两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图中一种小球代表一种元素的原子,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该反应中共涉及4种物质 B. 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C. 该反应中的反应物都是单质 D. 该反应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解析] A、图中一共有四种分子,表示的是四种物质,故正确;B、反应物是一种化合物和一种单质,生成物是两种化合物,根据反应特点,不属于置换反应,故错误;C、由反应物的微观构成可知,有一种物质的分子是由不同种原子构成的,属于化合物,故错误;D、由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及数目不变,该图示符合质量守恒定律,故错误。
[答案]A
8、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盐酸后,下列实验能证明两者恰好完全中和的是()
A.滴入适量FeCl3溶液,溶液变黄,但无沉淀生成
B.滴入几滴酚酞试液,酚酞试液不变色
C.测得反应后溶液中Na+与Cl-的个数比为1:1
D.滴入适量AgNO3溶液和稀硝酸,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
[解析] A、滴入适量FeCl3溶液,溶液变黄,但无沉淀生成,如果盐酸过量也不会有沉淀的生成,故A错误;B、滴入几滴酚酞试液,酚酞试液不变色,酚酞试液在酸性和中性条件下均不显色,故B错误;C、测得反应后溶液中Na+与Cl-的个数比为1:1,当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溶液中Na+与Cl-的个数比为1:1,故C正确;D、滴入适量AgNO3溶液和稀硝酸,观察到有白色沉淀,只要滴入稀盐酸,Cl-都会和Ag+生成沉淀,不管是过量还是恰好完全反应,故D错误。
[答案]C
9、某同学想用实验证明硫酸铜溶液显蓝色与SO42-无关,只进行下列实验无意义的是( )
A.观察硫酸钠溶液没有颜色
B.向硫酸铜溶液中滴加适量的氯化钡溶液,振荡后静置,溶液蓝色未消失
C.向硫酸铜溶液中滴加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振荡后静置,溶液蓝色消失
D.加水稀释硫酸铜溶液,溶液蓝色变浅
[解析] A、硫酸钠溶液由钠离子和硫酸根离子构成,硫酸钠溶液没有颜色说明硫酸钠含有的三种微观离子都没有颜色,故A正确.、 B、硫酸铜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铜,氯化铜的溶液仍然呈蓝色,原硫酸铜中的硫酸根离子被沉淀,铜离子存在于氯化铜溶液中,氯化钡溶液无色说明氯离子和钡离子都无色,故说明铜离子呈蓝色,硫酸铜溶液显蓝色与硫酸根离子无关. C、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震荡后溶液蓝色消失,说明硫酸钠中的离子都与蓝色无关,硫酸钠中含有硫酸根离子和钠离子,故能证明硫酸铜显蓝色与硫酸根离子无关. D、硫酸铜是由铜离子和硫酸根离子构成的,水无色,水由水分子构成,故加水稀释硫酸铜溶液蓝色变浅不能证明硫酸铜溶液显蓝色与硫酸根离子无关。
[答案]D
10、下列实验中,对应的现象以及结论都正确且两者具有因果关系的是( )
A. 在空气中点燃纯净的氢气,火焰为淡蓝色,说明氢气能支持燃烧
B. 向盛有少量固体的试管中滴加稀盐酸,产生气泡,该固体一定是碳酸盐
C.将铁丝和铜丝插入稀盐酸中,铁丝表面有气泡,铜丝无现象,说明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
D. 将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紫色石蕊溶液变成红色,说明二氧化碳显酸性
[解析] A、在空气中点燃纯净的氢气,火焰为淡蓝色,说明氢气具有可燃性,故选项说法错误;B、向盛有少量固体的试管中滴加稀盐酸,产生气泡,该固体不一定是碳酸盐,还可能是活泼金属等其他物质,故选项说法错误;C、将铁丝和铜丝分别放入稀盐酸中,铁丝表面有气泡产生,铜丝表面无变化,说明了铁的金属活动性比氢强,铜的金属活动性比氢弱,说明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故选项说法正确;D、将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紫色石蕊溶液变成红色,是因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成红色,而不是二氧化碳显酸性,故选项说法错误。
[答案]C
11、如下图是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装置图,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的分析错误的( )
A. 气密性检查:用手握紧试管,观察到水中导气管有气泡冒出,说明装置不漏气
B. 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试管壁上的水流入试管底部,导致试管炸裂
C. 加热:直接用酒精灯的火焰对准药品所在位置加热
D. 停止加热:先把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
[解析] A. 气密性检查:组装好仪器,将导管末端进入水中,用手握紧试管,观察到水中导气管有气泡冒出,说明装置不漏气,不符合题意;B. 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试管壁上的水流入试管底部,导致试管炸裂,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C. 加热:应先均匀加热,然后用酒精灯的火焰对准药品所在位置加热;D. 停止加热:先把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倒流入试管内,使试管炸裂,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答案]C
12、向盛有20g10%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逐滴滴入7.3%的稀盐酸,下列是关于溶液总质量或溶液pH随盐酸质量变化的关系图(Q点表示恰好完全反应)。其中正确的是()
[解析] A、设恰好完全反应时消耗盐酸质量为x,根据NaOH+HCl=NaCl+H2O中NaOH与HCl质量关系有:40/36.5=20g×10%/x×7.3%,解得x=25g,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质量为:20g+25g=45g,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B、由A中计算可知,恰好完全反应时消耗盐酸质量是25g,溶液质量是45g,该选项对应关系正确;C、由A中计算可知,恰好完全反应时消耗盐酸质量是25g,此时pH=7,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D、向盛有20g10%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逐滴滴入7.3%的稀盐酸时,溶液pH应该是由大于7逐渐减小,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
[答案]B
13、除去下列各组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用的试剂和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
物质 杂质 除杂所用试剂和方法
A FeSO4溶液 CuSO4 加入过量铁粉、过滤
B NaOH溶液 Na2CO3 先加入适量CaCl2溶液、过滤
C NaNO3溶液 NaCl 先加入适量AgNO3溶液、过滤
D O2 水蒸气 通过盛浓硫酸的洗气瓶
A.A B.B C.C D.D
[解析] A、过量铁粉能与CuSO4溶液反应生成硫酸亚铁溶液和铜,再过滤,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B、Na2CO3能与适量CaCl2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氯化钠,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C、NaCl能与适量AgNO3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再过滤,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D、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且不与氧气反应,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答案]B
14、烧杯中有一定质量的MgO和MgCO3的混合物,向其中加入150g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一定温度下,得到156g不饱和溶液。下列数据中,与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最接近的是( )
A.16.6% B.6.1% C.12.2% D.9.1%
[解析] 由方程式:MgO+2HCl=MgCl2+H2O可知溶液增重40g;MgCO3+2HCl=MgCl2+H2O+CO2↑ 溶液增重40g;可知,当溶液的增重相同时,生成的氯化镁的质量相同,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是相同的。设生成的氯化镁的质量为x;MgO+2HCl=MgCl2+H2O中MgCl2与增重量之间的质量关系得95/x=40/(156g-150g) 解得:x=14.25g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4.25g/156g×100%≈9.1%
[答案]D
15、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含有铁锈的铁粉制取四氧化三铁,在实验过程中还需要用到的仪器和药品合理的是( )
A.b(稀硝酸、锌粒)、c、d B.a(稀硫酸、锌粒)、c(高锰酸钾)、d、e
C.a(双氧水、二氧化锰)、d D.c(氯酸钾、二氧化锰)、d(一氧化碳)
[解析] A、稀硝酸和锌反应得不到氢气,故A错误;B、稀硫酸和锌反应生成了氢气,该反应可以在a装置中进行实验,而还原铁的实验可以在e装置中进行,而c装置可以用来制取氧气,然后将得到的铁粉放入c装置,通入氧气加热即得到四氧化三铁,故B正确;C、缺少制取还原剂的物质,故C错误;D、缺少还原铁粉的装置,故D错误。
[答案]B
二、填空题(本题共7小题,每空2分,共34分)
16、如图是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1)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
(2)以此反应为例,用微粒的观点解释质量守恒定律____________。
[解析] (1)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是硫化氢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硫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S+3O2 点燃2SO2+2H2O;
(2)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所以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
[答案] 1)2H2S+3O2 点燃2SO2+2H2O;2)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所以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
17、按下列要求,从①烧碱 ②盐酸 ③熟石灰 ④硫酸 中选出选出适当的物质,填在相应的横线上(填标号):
(1)少量存在于人体的胃液中,能帮助消化的物质是 ;
(2)能降低土壤酸性和用于配制农药波尔多液的是 ;
(3)既有强烈的腐蚀性和极易溶于水的性质,又可作某些气体干燥剂的固体物质是 。
[解析] (1)胃液含有胃酸,其主要成分是盐酸,它可以帮助消化。(2)波尔多液是用硫酸铜、熟石灰和水混合制成的,其中熟石灰呈碱性,也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3)氢氧化钠是一种强碱,有很强的腐蚀性,极易溶解于水,由于它的固体有吸水性,还可以作某些气体的干燥剂。
[答案](1)② (2)③; (3)①。
18、如图所示是A-F六种物质之间相互转化关系图。已知B为紫红色固体单质,E为碱,F为蓝色絮状沉淀。
(1)推断C的化学式C: ;
(2)写出D和E溶液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解析] (1)紫红色的单质只有铜,可以知道B是铜,A就是氧化铜,C就是水;氧化铜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D就是硫酸铜,硫酸铜和碱反应会生成蓝色的絮状沉淀氢氧化铜,可以知道F就是氢氧化铜;(2)根据(1)中的推导可知D是硫酸铜,E是氢氧化钙,根据复分解反应的原理书写化学方程式:CuSO4+Ca(OH)2=CaSO4+Cu(OH)2↓。
[答案](1:H2O, (2)CuSO4+Ca(OH)2=CaSO4+Cu(OH)2↓
19、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判断反应发生的方法有多种。
(1)向盛有10mL稀盐酸的烧杯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用pH计(测pH的仪器)测定溶液的pH,所得数据如下:
加入NaOH溶液的体积/mL 0 2 4 6 8 10 12 14
烧杯中溶液的pH 1.1 1.2 1.4 1.6 2.0 7.0 11.0 12.2
当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为 mL时,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
(2)在图的实验中,当观察到的现象是 就可证明NaOH与HCl发生了反应。
(3)不使用指示剂或pH试纸等方法,也可证明反应发生。向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混合后的溶液中加入一种物质,若没有明显现象出现,说明溶液失去了酸性,从而证明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已经发生了反应,则该合理的物质是 。
[解析] (1)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呈中性,即pH值为7时,所以加入10mL时恰好完全反应; (2)当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了酚酞试液后,溶液呈现红色,再滴加稀盐酸溶液由红色慢慢变成无色,说明二者发生了中和反应; (3)金属与酸反应产生氢气,碳酸盐与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所以加入活泼金属或碳酸钙等碳酸盐,如果有气泡产生,说明盐酸过量,如果没有气泡说明盐酸已经完全反应。(其他合理给分)。
[答案](1)10 (2) 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3)活泼金属或碳酸盐(合理均可)
20、我国制碱工业的先驱侯德榜发明了“侯氏联合制碱法”,其模拟流程如下:
(1)反应A、B、C中不涉及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____。
(2)“侯氏联合制碱法”的主要产品“碱”是指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解析] (1)反应A是氨气、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氢铵,属于化合反应;反应B是氯化钠和碳酸氢铵反应生成碳酸氢钠和氯化铵,属于复分解反应;反应C是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属于分解反应,所以没有涉及到置换反应;(2)侯氏联合制碱法的碱是纯碱,化学式是Na2CO3。
[答案](1)化合反应 (2)碳酸钠(纯碱、Na2CO3)
21、工业上炼铁的原理是利用一氧化碳和氧化铁的反应。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探究,请按要求填空:
(1)右边导气管口放置点燃的酒精灯的目的是 ;
(2)实验开始时要先通入CO,把装置中的空气排尽后再加热,以防发生爆炸.检验装置中的空气已排尽的方法是 。
[解析] (1)由于尾气中含有一氧化碳气体,能污染空气.所以,右边导气管口放置点燃的酒精灯的目的是:燃烧多余的CO; (2)要检验一氧化碳是否将装置内的空气排尽,可以在右端导气管口用排水法收集一试管气体,移近火焰,若发出轻微的噗,证明空气已经排尽。
[答案] (1)燃烧多余的CO(或消除CO对空气的污染); (2)在右端导气管口用排水法收集一试管气体,移近火焰,若发出轻微的噗,证明空气已经排尽
22、现有A、B、C、D、E五种溶液,它们分别是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碳酸钠溶液、氯化钠溶液和稀硫酸中的一种。鉴别它们可按下图所示的步骤进行。
回答下列问题:
(1)B中的溶质是 (填化学式)
(2)用X鉴别D、E时,X可以选用不同的物质。
①若X为盐类物质,该物质可以是 (填物质的化学式);
②若X为澄清石灰水,写出有沉淀生成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解析] 硫酸铜在溶液中显蓝色,氢氧化钠、碳酸钠溶液显碱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显蓝色,稀硫酸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显红色,氯化钠溶液显中性,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色,碳酸钠会与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会与钙离子、钡离子反应生成白色沉淀。(1)取五种溶液观察颜色,B溶液显蓝色,所以B是硫酸铜,剩余的四种溶液加入紫色石蕊试液,A溶液显红色,所以A是稀硫酸,B溶液显紫色,所以B是氯化钠溶液,D、E溶液显蓝色,所以D、E是氢氧化钠溶液、碳酸钠溶液,经过验证,推导正确,所以B中的溶质是CuSO4;(2)通过推导可知,D、E是碳酸钠、氢氧化钠,所以①若X为盐类物质,该物质可以是CaCl2(BaCl2)等;②若X为澄清石灰水,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化学方程式为:Na2CO3+Ca(OH)2=CaCO3↓+2NaOH。
[答案] (1)CuSO4;(2)①CaCl2(BaCl2)等;②Ca(OH)2+Na2CO3=CaCO3↓+2NaO
三、实验探究题(本题共4小题,每空3分,共36分)
23、小雨为了研究用向上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收集的氧气浓度是否有差异,做了如下实验:加热高锰酸钾固体,分别用两种方法各收集三瓶氧气,并使用传感器测定收集到的氧气浓度,数据见表。
收集方法 向上排空气法 排水法
氧气浓度/% 79.6 79.7 79.9 90.0 89.8 89.3
氧气平均浓度/% 79.7 89.7
(1)小雨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时,以能使放置在集气瓶瓶口的带火星木条复燃为氧气集满的标准;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以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氧气集满的标准。
(2)以上两种方法中,________法收集到的氧气更纯净。
(3)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到的氧气浓度只有80%左右的原因有________(填序号)。
A.氧气的密度略大于空气的密度
B.加热高锰酸钾固体产生氧气的浓度只有80%左右
C.当观察到带火星木条复燃时,集气瓶内还有空气
D.当氧气进入集气瓶时,瓶内空气与进入的氧气相互扩散
[解析](1)排水法当空气排完时瓶口有气体逸出,所以当气泡从瓶口冒出时或观察到瓶中水排尽时,说明已收集满;(2)两种方法中排水法收集到的气体更纯些,因为排水法时瓶中几乎没有空气。(3)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到的氧气浓度只有80%左右的原因有很多,如:氧气密度只是略大于空气,很容易出现排不净空气或少量混合的情况;当用带火星木条验满复燃时,只能说明瓶中的氧气浓度大,不能说明集气瓶内一点空气也没有;在收集氧气时,氧气与空气可能进行少量的扩散混合,这些都会造成氧气浓度的减小;而加热高锰酸钾固体产生氧气的浓度只有80%左右的说法是错误的。
[答案] (1)集气瓶口有大量气泡冒出或观察到瓶中水排尽(完)
(2)排水(排水集气) (3)ACD
24、小科发现暖水瓶中有一层淡黄色的水垢.据悉,该地区的水垢中除了碳酸钙外,无其它盐类.他想探究还有没有其它物质,于是他收集水垢后经低温烘干进行下列实验。
(1)取2.5g水垢按图甲中的A装置高温加热充分反应(已知CaCO3高温CaO+CO2↑),产生的气体依次通过B、C装置,实验后发现C装置中氢氧化钠溶液增加了0.88g。
①写出C装置中发现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②B装置中的浓硫酸是用来吸收反应中产生的水蒸气,这是利用了浓硫酸的 性。
(2)按图乙所示的方法来实验,结果发现澄清石灰水没有变浑浊,原因是 。
[解析] (1)①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能生成碳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 +2NaOH═Na2CO3+H2O.②浓硫酸能够用来吸收反应中产生的水蒸气,说明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故填:吸水.③C装置中氢氧化钠溶液增加了0.88g,说明碳酸钙分解生成了0.88g二氧化碳,设碳酸钙的质量为X,CaCO3高温CaO+CO2↑中,CaCO3与CO2质量关系有100/44=x/0.88g得X=2g该水垢所含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2g/2.5g×100%=80%,故填:80%.(2)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氯化氢和二氧化碳进入石灰水中,氯化氢溶于水形成盐酸,盐酸能和氢氧化钙反应,也能够和生成的碳酸钙反应,所以不能产生沉淀。故填:浓盐酸具有挥发性,与氢氧化钙反应(或浓盐酸有挥发性,产生的沉淀被盐酸溶解)。
[答案] (1)①CO2 +2NaOH═Na2CO3+H2O ②吸水 (2)浓盐酸具有挥发性,与氢氧化钙反应(或浓盐酸有挥发性,产生的沉淀被盐酸溶解)。
25、某实验小组的同学用氢氧化钙溶液和盐酸进行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时,向烧杯中的氢氧化钙溶液加入稀盐酸一会后,发现忘记了滴加指示剂。因此,他们停止滴加稀盐酸,并对烧杯内溶液中的溶质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该烧杯内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
【猜想】猜想一:可能是CaCl2和Ca(OH)2;猜想二:可能只有CaCl2;猜想三:可能是CaCl2和HCl
【查阅资料】氯化钙溶液呈中性。
【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烧杯内溶液于试管中,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振荡
溶液无明显变化或溶液不变红色 猜想一不正确
另取少量烧杯内溶液于另一支试管中,逐滴加入碳酸钠溶液至过量
先有气体产生,后产生沉淀 猜想二不正确
猜想三正确
【反思与拓展】
( 1)在分析化学反应后所得物质成分时,除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考虑 ;
(2)烧杯中的溶液未经处理直接倒入下水道,可能造成的危害是溶 ;要处理烧杯内溶液,使其溶质只含有CaCl2,应向烧杯中加入 。
[解析] (1)在分析化学反应后所得物质成分时,除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考虑反应物的用量,是恰好完全反应,还是过量;(2)烧杯中的溶液未经处理直接倒入下水道,可能造成的危害是:溶液呈酸性,腐蚀管道或造成水污染;要处理烧杯内溶液,使其溶质只含有CaCl2,应向烧杯中加入过量的石灰石,除去其中的盐酸。
[答案](1)反应物的用量; (2)溶液呈酸性,腐蚀管道或造成水污染;过量的石灰石。
26、小明、小华、小林和小军四位位同学利用下图所示装置在实验室制取O2和CO2,并对它们的有关性质进行研究,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小明同学利用B装置用KMnO4固体制取O2,当O2收集满并取出集气瓶后,停止该实验的
正确操作方法是 ;
(2)小华同学用浓HCl(具有挥发性)与大理石在C装置中反应,制取CO2并检验其有关性质,
观察到烧杯中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对这一现象的解释不合理是 (填序号);
a.产生的CO2直接使石蕊试液变红
b.产生的CO2与H2O反应生成H2CO3,使石蕊试液变红
c.挥发出的氯化氢溶于水,使石蕊试液变红
(3)小军也用A装置制取氧气,分别倒入适量的6%、15%的双氧水,再加入等量的MnO2,各
收集一集气瓶气体,发现浓度大的先收集满.由此可以得出,其它条件相同时,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浓度的关系是 。
[解析](1)对固体加热结束时,应先将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以防止水被压入试管内引起试管破裂;(2)二氧化碳不能使石蕊变红,酸可使石蕊变红,故a错误;(3)据反应现象可知:反应物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答案](1)先将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 (2)a (3)反应物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四、解答题(本题共7小题,第27、28小题各4分,第29、30、31小题各6分,第32小题10分,第33小题9分,共45分)
27、N(NO2)3是科学家2011年发现的一种新型火箭燃料。计算:
(1)N(NO2)3中氮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比为 (填最简比);
(2)N(NO2)3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
(3)下列化合物中,氮元素质量分数最小的是 (填字母)。
A.N(NO2)3 B. N2O3 C.N2O5
[解析] (1)1个N(NO2)3分子中含有4个氮原子和6个氧原子,故比为2:3;(2)N(NO2)3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4+(14+16×2)×3=152; (3)A.N(NO2)3中N与O个数比2:3; B.N2O3中N与O个数比2:3, C.N2O5中N与O个数比2:5,则2个氮原子结合氧原子最多的是N2O5,所以氮元素质量分数最小的是C。
[答案](1) 2:3 (2) 152 (3)C
28、四氯化硅(SiCl4)是一种 重要的化工原料,遇水会发生如下反应: SiCl4+3H2O=H2SiO3↓+4HCl某地曾发生将含有四氯化硅的废料倒入池塘造成污染的事件,事后环保人员在受污染的池塘中投放熟石灰〔Ca(OH)2〕作了有效处理。
(1)已经H2SiO3不跟Ca(OH)2反应,为了确定投入熟石灰的质量,要先测定废料倒入池塘后生成盐酸的质量。选用下列哪组数据能确定池塘中生成HCl的质量_______;
A.倒入废料的总质量、废料中SiCl4的质量分数
B.池塘水的pH
C.池塘水中HCl的质量分数
(2)经测定池塘水中共有0.365吨盐酸,则需要加入多少吨熟石灰才能将其完全反应?
[解析] (1)通过分析可知,只要知道倒入废料的总质量,废料中SiCl4的质量分数,通过SiCl4+
3H2O═H2SiO3↓+4HCl,即可计算生成氯化氢的质量,故选:A;(2)设需要熟石灰为x,根据化学方程式Ca(OH)2+2HCl=CaCl2+2H2O 中Ca(OH)2与HCl质量关系有:74/x=73/0.365t
得x=0.37t。
[答案] (1)A; (2)0.37t
29、洁厕灵是常用的陶瓷清洗液,语馨同学对某品牌洁厕灵的有效成分及其含量进行研究。
(1)查阅资料得知:洁厕灵有效成分是HCl。HCl的含量可通过已知溶质质量分数的NaHCO3溶液来测定,其他成分均不参与反应。请完成HCl与NaHCO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HCl+NaHCO3═NaCl+________+CO2↑。
(2)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NaHCO3溶液,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滴管和_____________。
(3)向一锥形瓶中加入100g该品牌的洁厕灵,再逐次加入相同质量分数的NaHCO3溶液,测出每次锥形瓶中反应后溶液的总质量,数据记录如下: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加入NaHCO3溶液的质量/g 40 40 40 40 40
反应后溶液的总质量/g 138.9 177.8 216.7 255.6 295.6
试分析计算下列问题:
①第一次实验时,所加NaHCO3溶液中溶质质量是多少克?
②该品牌洁厕灵中HCl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解析]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生成物中有H2O;(2)配制溶液需要计算、称量、溶解等过程,其中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量筒、滴管、玻璃棒等。(3)①CO2的质量为=100克+40克—138.9克=1.1克;第一次反应中,碳酸氢钠溶液中溶质质量为x;根据化学方程式HCl+NaHCO3══NaCl+H2O+CO2↑中NaHCO3与CO2质量关系有:84/44=x/1.1g,x=2.1g
②CO2的质量为=100克+160克—255.6克=4.4克,该洁厕灵中盐酸溶液的溶质质量为y;
根据化学方程式HCl+NaHCO3══NaCl+H2O+CO2↑中HCl与CO2的质量关系有:36.5/y=44/4.4g得y =3.65克,所以HCl%=3.65g/100g×100%=3.65%。
[答案](1)H2O (2)量筒、玻璃棒 (3)3.65%
30、某碳酸钠样品含有少量的硫酸钠,取一定质量的该样品,完全溶解在水中配制成100g溶液,将其全部加入到100g一定质量分数的硫酸溶液中,恰好完全反应,生成的气体全部逸出后,所得溶液质量是195.6g,将溶液蒸干,得到15.6g硫酸钠。试计算:
(1)加入的硫酸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2)原碳酸钠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计算结果精确到0.1%)
[解析] 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100g+100g-195.6g=4.4g;设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为x,反应的硫酸质量为y,生成硫酸钠的质量为z根据化学方程式Na2CO3 +H2SO4═Na2SO4 +CO2↑+H2O中Na2CO3、H2SO4、Na2SO4 、CO2间的质量关系有:106/x=44/4.4g,x=10.6g ; 98/y=44/4.4g,y=9.8g ; 142/z=44/4.4g,z=14.2g; 所以有:(1)加入的硫酸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9.8g/100g×100%=9.8%;
(2)原碳酸钠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10.6g/[(15.6g-14.2g)+10.6g]×100%=88.3%。
[答案](1)9.8% (2)88.3%
31、如图是实验室中一瓶过氧化氢溶液的标签。某同学为了测定该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否与标签上相符,用烧杯取该溶液50克,加入二氧化锰1克,完全反应后,称得烧杯内剩余物的总质量为49.4克。请回答下列问题:
(1)二氧化锰在反应中的作用是 ;
(2)完全反应后生成氧气的质量为 ;
(3)通过计算回答,该过氧化氢溶液中的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否与标签上相符?
[解析] (1)二氧化锰在过氧化氢分解的过程中充当了催化剂,所起的作用为催化作用,所以二氧化锰在化学反应的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不会变化;(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以知道生成氧气的质量为:50g+1g-49.4g=1.6g;(3)设过氧化氢溶液中的溶质的质量为x根据2H2O2二氧化锰2H2O+O2↑中2H2O2与O2质量关系有:68/x=32/1.6g解得:x=3.4g;该过氧化氢溶液中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4g/50g×100%=6.8%<7%,所以,该过氧化氢溶液中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标签不相符。
[答案](1)催化作用 (2)1.6g (3)不符
32、在20g溶质质量分数为1.60%的某硫酸铜溶液中,逐滴加入某浓度的氢氧化钡溶液(发生的反应类似于硫酸铜和氢氧化钠的反应),测得溶液的电导率(电导率越高表示溶液的导电性越好)、溶液的pH值随滴入Ba(OH)2溶液体积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1)图I中C点所示溶液中,含量较多的微粒有 ,D点所示溶液能导电的理由是: ;
(2)从图Ⅱ中可知,将足量打磨过的铝片放入上述硫酸铜溶液中,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
。
(3)计算氢氧化钡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解析] (1)C点导电性为零,说明所示氢氧化钡和硫酸铜恰好完全反应,生成硫酸钡、氢氧化铜沉淀,C点所示溶液中,含量较多的微粒有H2O;D点所示所加氢氧化钡溶液过量,溶液能导电是因为溶液中含有较多的自由移动的Ba2+、OH-;(2)将打磨过的铝片放入上述该硫酸铜溶液中,从溶液的pH变化分析,一开始溶液显酸性,说明其中含有酸,铝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铝和铜,铝与酸反应生成氢气,所以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铝片表面有气泡,且表面有红色固体析出,溶液由蓝色变成无色。(3)20mL1.60%的硫酸铜溶液中CuSO4的质量为20mL×1g/cm3×1.60%=0.32 g
设与32 g硫酸铜完全反应需Ba(OH)2的质量为x,根据化学方程式CuSO4+Ba(OH)2
=BaSO4↓+Cu(OH)2中CuSO4与Ba(OH)2质量关系有:160/0.32g=171/x得x=0.342g
氢氧化钡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0.342g30mL×1g/cm30.342g30mL×1g/cm3×100%=1.14%
[答案] (1)H2O; 较多的自由移动的Ba2+、OH-;(2)铝片表面有气泡,且表面有红色固体析出,溶液由蓝色变成无色 (3)Ba(OH)2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14% 。
33、某同学为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向烧杯中加入4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硫酸铜溶液,另取两只试管,向其中一只试管中加入一定质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向另一只试管中加入足量的稀硫酸。如图所示,将试管放入烧杯中并在天平上称重。
(1)先将氢氧化钠溶液倒入烧杯中,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
(2)随后再将足量的稀硫酸倒入烧杯中,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
(3)将两只试管放回烧杯中,并将烧杯重新放在天平的左盘上,你能观察到天平指针 (填“偏左”、“偏右”或“保持不变”);
(4)若使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求参加反应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解析](1)由于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能够生成氢氧化铜的蓝色沉淀和硫酸钠,(2)而氢氧化铜能够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所以现象分别是:出现蓝色沉淀;蓝色沉淀溶解,得到蓝色的溶液。(3)由于反应前后没有物质从实验装置中跑出,所以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装置的质量不会变化,故天平指针不会偏转。(4)设反应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x;根据化学方程式2NaOH+CuSO4═Na2SO4+Cu(OH)2↓中 NaOH与CuSO4质量关系有:80/x=160/40g×20%得 x=4g。
[答案] (1)出现蓝色沉淀;(2)蓝色沉淀溶解,得到蓝色的溶液;(3)保持不变;(4)参加反应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4g。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清风明月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全效提优 2022华师大版九上科学第1-4章综合测试卷
本卷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C-12 H-1 O-16 S-32 Cl-35.5 Na-23 Ca-40 Zn-65
Fe-56 Ag-108 Cu-64 K-39 Mg-24 Al-27
一、单选题(共15题,1-10题每小题4分,11-15题每小题3分;共55分)
1、“低碳、节能、环保”已成为当今的热门话题.下列理解错误的是( )
A.采用公交车、骑自行车、步行的方式出行 B.大面积植树造林
C.大力推广使用新能源和新燃料 D.严禁使用含碳的燃料
2、下列生活用品所使用的主要材料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 )
A. 不锈钢厨具 B. 陶瓷餐具 C. 塑料保鲜膜 D. 棉质口罩
3、如图所示的实验操作或装置正确的是( )
4、下列对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雾
B. 铁锈在稀硫酸里浸泡一段时间后,铁锈消失,溶液变为浅绿色
C. 向纯碱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溶液变为红色
D. 向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生成白色沉淀
5、下列物质的溶液长期放置在空气中,溶液质量因发生化学变化而增大的是( )
A. 浓盐酸 B. 氯化钾溶液 C. 氢氧化钠溶液 D. 浓氨水
6、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下列描述的物质性质与其对应用途不相符的是( )
A. 氧气具有助燃性,可用作燃料 B. 氢氧化钠溶液不能做干燥剂
C. 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作保护气 D.浓硫酸有吸水性,可用作干燥剂
7、两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图中一种小球代表一种元素的原子,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该反应中共涉及4种物质 B. 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C. 该反应中的反应物都是单质 D. 该反应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8、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盐酸后,下列实验能证明两者恰好完全中和的是( )
A.滴入适量FeCl3溶液,溶液变黄,但无沉淀生成
B.滴入几滴酚酞试液,酚酞试液不变色
C.测得反应后溶液中Na+与Cl-的个数比为1:1
D.滴入适量AgNO3溶液和稀硝酸,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
9、某同学想用实验证明硫酸铜溶液显蓝色与SO42-无关,只进行下列实验无意义的是( )
A.观察硫酸钠溶液没有颜色
B.向硫酸铜溶液中滴加适量的氯化钡溶液,振荡后静置,溶液蓝色未消失
C.向硫酸铜溶液中滴加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振荡后静置,溶液蓝色消失
D.加水稀释硫酸铜溶液,溶液蓝色变浅
10、下列实验中,对应的现象以及结论都正确且两者具有因果关系的是( )
A. 在空气中点燃纯净的氢气,火焰为淡蓝色,说明氢气能支持燃烧
B. 向盛有少量固体的试管中滴加稀盐酸,产生气泡,该固体一定是碳酸盐
C.将铁丝和铜丝插入稀盐酸中,铁丝表面有气泡,铜丝无现象,说明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
D. 将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紫色石蕊溶液变成红色,说明二氧化碳显酸性
11、如下图是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装置图,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的分析错误的( )
A. 气密性检查:用手握紧试管,观察到水中导气管有气泡冒出,说明装置不漏气
B. 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试管壁上的水流入试管底部,导致试管炸裂
C. 加热:直接用酒精灯的火焰对准药品所在位置加热
D. 停止加热:先把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
12、向盛有20g10%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逐滴滴入7.3%的稀盐酸,下列是关于溶液总质量或溶液pH随盐酸质量变化的关系图(Q点表示恰好完全反应)。其中正确的是()
13、除去下列各组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用的试剂和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
物质 杂质 除杂所用试剂和方法
A FeSO4溶液 CuSO4 加入过量铁粉、过滤
B NaOH溶液 Na2CO3 先加入适量CaCl2溶液、过滤
C NaNO3溶液 NaCl 先加入适量AgNO3溶液、过滤
D O2 水蒸气 通过盛浓硫酸的洗气瓶
A.A B.B C.C D.D
14、烧杯中有一定质量的MgO和MgCO3的混合物,向其中加入150g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一定温度下,得到156g不饱和溶液。下列数据中,与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最接近的是( )
A.16.6% B.6.1% C.12.2% D.9.1%
15、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含有铁锈的铁粉制取四氧化三铁,在实验过程中还需要用到的仪器和药品合理的是( )
A.b(稀硝酸、锌粒)、c、d B.a(稀硫酸、锌粒)、c(高锰酸钾)、d、e
C.a(双氧水、二氧化锰)、d D.c(氯酸钾、二氧化锰)、d(一氧化碳)
二、填空题(本题共7小题,每空2分,共34分)
16、如图是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1)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以此反应为例,用微粒的观点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
17、按下列要求,从①烧碱 ②盐酸 ③熟石灰 ④硫酸 中选出选出适当的物质,填在相应的横线上(填标号):
(1)少量存在于人体的胃液中,能帮助消化的物质是 ;
(2)能降低土壤酸性和用于配制农药波尔多液的是 ;
(3)既有强烈的腐蚀性和极易溶于水的性质,又可作某些气体干燥剂的固体物质是 。
18、如图所示是A-F六种物质之间相互转化关系图。已知B为紫红色固体单质,E为碱,F为蓝色絮状沉淀。
(1)推断C的化学式C: ;
(2)写出D和E溶液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19、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判断反应发生的方法有多种。
(1)向盛有10mL稀盐酸的烧杯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用pH计(测pH的仪器)测定溶液的pH,所得数据如下:
加入NaOH溶液的体积/mL 0 2 4 6 8 10 12 14
烧杯中溶液的pH 1.1 1.2 1.4 1.6 2.0 7.0 11.0 12.2
当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为 mL时,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
(2)在图的实验中,当观察到的现象是 就可证明NaOH与HCl发生了反应。
(3)不使用指示剂或pH试纸等方法,也可证明反应发生。向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混合后的溶液中加入一种物质,若没有明显现象出现,说明溶液失去了酸性,从而证明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已经发生了反应,则该合理的物质是 。
20、我国制碱工业的先驱侯德榜发明了“侯氏联合制碱法”,其模拟流程如下:
(1)反应A、B、C中不涉及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
(2)“侯氏联合制碱法”的主要产品“碱”是指 (填化学式)。
21、工业上炼铁的原理是利用一氧化碳和氧化铁的反应。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探究,请按要求填空:
(1)右边导气管口放置点燃的酒精灯的目的是 ;
(2)实验开始时要先通入CO,把装置中的空气排尽后再加热,以防发生爆炸.检验装置中的空气已排尽的方法是 。
22、现有A、B、C、D、E五种溶液,它们分别是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碳酸钠溶液、氯化钠溶液和稀硫酸中的一种。鉴别它们可按下图所示的步骤进行。
回答下列问题:
(1)B中的溶质是 (填化学式)
(2)用X鉴别D、E时,X可以选用不同的物质。
①若X为盐类物质,该物质可以是 (填物质的化学式);
②若X为澄清石灰水,写出有沉淀生成的反应化学方程式 。
三、实验探究题(本题共4小题,每空3分,共36分)
23、小雨为了研究用向上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收集的氧气浓度是否有差异,做了如下实验:加热高锰酸钾固体,分别用两种方法各收集三瓶氧气,并使用传感器测定收集到的氧气浓度,数据见表。
收集方法 向上排空气法 排水法
氧气浓度/% 79.6 79.7 79.9 90.0 89.8 89.3
氧气平均浓度/% 79.7 89.7
(1)小雨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时,以能使放置在集气瓶瓶口的带火星木条复燃为氧气集满的标准;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以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氧气集满的标准。
(2)以上两种方法中, 法收集到的氧气更纯净。
(3)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到的氧气浓度只有80%左右的原因有 (填序号)。
A.氧气的密度略大于空气的密度
B.加热高锰酸钾固体产生氧气的浓度只有80%左右
C.当观察到带火星木条复燃时,集气瓶内还有空气
D.当氧气进入集气瓶时,瓶内空气与进入的氧气相互扩散
24、小科发现暖水瓶中有一层淡黄色的水垢.据悉,该地区的水垢中除了碳酸钙外,无其它盐类.他想探究还有没有其它物质,于是他收集水垢后经低温烘干进行下列实验。
(1)取2.5g水垢按图甲中的A装置高温加热充分反应(已知CaCO3高温CaO+CO2↑),产生的气体依次通过B、C装置,实验后发现C装置中氢氧化钠溶液增加了0.88g。
①写出C装置中发现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②B装置中的浓硫酸是用来吸收反应中产生的水蒸气,这是利用了浓硫酸的 性。
(2)按图乙的方法来实验,结果发现澄清石灰水没有变浑浊,原因是 。
25、某实验小组的同学用氢氧化钙溶液和盐酸进行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时,向烧杯中的氢氧化钙溶液加入稀盐酸一会后,发现忘记了滴加指示剂。因此,他们停止滴加稀盐酸,并对烧杯内溶液中的溶质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该烧杯内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
【猜想】猜想一:可能是CaCl2和Ca(OH)2;猜想二:可能只有CaCl2;猜想三:可能是CaCl2和HCl
【查阅资料】氯化钙溶液呈中性。
【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烧杯内溶液于试管中,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振荡
溶液无明显变化或溶液不变红色 猜想一不正确
另取少量烧杯内溶液于另一支试管中,逐滴加入碳酸钠溶液至过量
先有气体产生,后产生沉淀 猜想二不正确
猜想三正确
【反思与拓展】
( 1)在分析化学反应后所得物质成分时,除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考虑 ;
(2)烧杯中的溶液未经处理直接倒入下水道,可能造成的危害是溶 ;要处理烧杯内溶液,使其溶质只含有CaCl2,应向烧杯中加入 。
26、小明、小华、小林和小军四位位同学利用下图所示装置在实验室制取O2和CO2,并对它们的有关性质进行研究,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小明同学利用B装置用KMnO4固体制取O2,当O2收集满并取出集气瓶后,停止该实验的
正确操作方法是 ;
(2)小华同学用浓HCl(具有挥发性)与大理石在C装置中反应,制取CO2并检验其有关性质,
观察到烧杯中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对这一现象的解释不合理是 (填序号);
a.产生的CO2直接使石蕊试液变红
b.产生的CO2与H2O反应生成H2CO3,使石蕊试液变红
c.挥发出的氯化氢溶于水,使石蕊试液变红
(3)小军也用A装置制取氧气,分别倒入适量的6%、15%的双氧水,再加入等量的MnO2,各
收集一集气瓶气体,发现浓度大的先收集满.由此可以得出,其它条件相同时,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浓度的关系是 。
四、解答题(本题共7小题,第27、28小题各4分,第29、30、31小题各6分,第32小题10分,第33小题9分,共45分)
27、N(NO2)3是科学家2011年发现的一种新型火箭燃料。计算:
(1)N(NO2)3中氮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比为 (填最简比);
(2)N(NO2)3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
(3)下列化合物中,氮元素质量分数最小的是 (填字母)。
A.N(NO2)3 B. N2O3 C.N2O5
28、四氯化硅(SiCl4)是一种 重要的化工原料,遇水会发生如下反应: SiCl4+3H2O=H2SiO3↓+4HCl某地曾发生将含有四氯化硅的废料倒入池塘造成污染的事件,事后环保人员在受污染的池塘中投放熟石灰〔Ca(OH)2〕作了有效处理。
(1)已经H2SiO3不跟Ca(OH)2反应,为了确定投入熟石灰的质量,要先测定废料倒入池塘后生成盐酸的质量。选用下列哪组数据能确定池塘中生成HCl的质量 ;
A.倒入废料的总质量、废料中SiCl4的质量分数
B.池塘水的pH
C.池塘水中HCl的质量分数
(2)经测定池塘水中共有0.365吨盐酸,则需要加入多少吨熟石灰才能将其完全反应?
29、洁厕灵是常用的陶瓷清洗液,语馨同学对某品牌洁厕灵的有效成分及其含量进行研究。
(1)查阅资料得知:洁厕灵有效成分是HCl。HCl的含量可通过已知溶质质量分数的NaHCO3溶液来测定,其他成分均不参与反应。请完成HCl与NaHCO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HCl+NaHCO3═NaCl+________+CO2↑。
(2)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NaHCO3溶液,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滴管和_____________。
(3)向一锥形瓶中加入100g该品牌的洁厕灵,再逐次加入相同质量分数的NaHCO3溶液,测出每次锥形瓶中反应后溶液的总质量,数据记录如下: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加入NaHCO3溶液的质量/g 40 40 40 40 40
反应后溶液的总质量/g 138.9 177.8 216.7 255.6 295.6
试分析计算下列问题:
①第一次实验时,所加NaHCO3溶液中溶质质量是多少克?
②该品牌洁厕灵中HCl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30、某碳酸钠样品含有少量的硫酸钠,取一定质量的该样品,完全溶解在水中配制成100g溶液,将其全部加入到100g一定质量分数的硫酸溶液中,恰好完全反应,生成的气体全部逸出后,所得溶液质量是195.6g,将溶液蒸干,得到15.6g硫酸钠。试计算:
(1)加入的硫酸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2)原碳酸钠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计算结果精确到0.1%)
31、如图是实验室中一瓶过氧化氢溶液的标签。某同学为了测定该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否与标签上相符,用烧杯取该溶液50克,加入二氧化锰1克,完全反应后,称得烧杯内剩余物的总质量为49.4克。请回答下列问题:
(1)二氧化锰在反应中的作用是 ;
(2)完全反应后生成氧气的质量为 ;
(3)通过计算回答,该过氧化氢溶液中的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否与标签上相符?
32、在20g溶质质量分数为1.60%的某硫酸铜溶液中,逐滴加入某浓度的氢氧化钡溶液(发生的反应类似于硫酸铜和氢氧化钠的反应),测得溶液的电导率(电导率越高表示溶液的导电性越好)、溶液的pH值随滴入Ba(OH)2溶液体积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1)图I中C点所示溶液中,含量较多的微粒有 ,D点所示溶液能导电的理由是: ;
(2)从图Ⅱ中可知,将足量打磨过的铝片放入上述硫酸铜溶液中,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
;
(3)计算氢氧化钡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33、某同学为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向烧杯中加入4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硫酸铜溶液,另取两只试管,向其中一只试管中加入一定质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向另一只试管中加入足量的稀硫酸。如图所示,将试管放入烧杯中并在天平上称重。
(1)先将氢氧化钠溶液倒入烧杯中,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
(2)随后再将足量的稀硫酸倒入烧杯中,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
(3)将两只试管放回烧杯中,并将烧杯重新放在天平的左盘上,你能观察到天平指针 (填“偏左”、“偏右”或“保持不变”);
(4)若使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求参加反应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清风明月全效提优 2022华师大版九上科学第1-4章综合测试
答 题 卷
一、单选题(共15题,1-10题每小题4分,11-15题每小题3分;共55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题号 11 12 13 14 15
答案
二、填空题(本题共7小题,每空2分,共34分)
16、(1) ;(2) ;
17、(1) ;(2) ;(3) ;
18、(1) ;(2) ;
19、(1) ;(2) ;
(3) ;
20、(1) ;(2) ;
21、(1) ;
(2) ;
22、(1) ;(2) ;
(3) 。
三、实验探究题(本题共4小题,每空3分,共36分)
23、(1) ;
(2) ;(3) ;
24、(1) ; ;
(2) ;
25、(1) ;
(2) ; ;
26、(1) ;(2) ;
(3) 。
四、解答题(本题共7小题,第27、28小题各4分,第29、30、32小题各6分,第31小题10分,第33小题9分,共45分)
27、(1) ;(2) ;(3) ;
28、(1) ;
(2)解:
29、(1) ;(2) ;
(3)解:
30、(1)解:
(2)解:
31、(1) ;(2) ;
(3)解:
32、(1) ; ;
(2) ;
(3)解:
33、(1) ;(2) ;
(3) ;
(4)解:
学校 班级 姓名 学号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清风明月